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1
国产手机崛起背后的争议
近日,多家第三方市场调研公司(HIS、Counterpoint Research、idc、Strategy Analytics、Trendforce)了今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除了三星、苹果之外,国产品牌几乎已经再无直接对手,而在中国国内市场,国产手机更是牢牢地占据了前三的位置。只不过,和前两个季度华为稳稳坐定国内市场第一的情况有所不同,此番各方调研公司的数据中,再度出现了数据打架的情况,在IDC、Counterpoint Research等机构的报告中,OPPO、vivo已经“联手”实现了对华为的超越,而在Strategy Analytics、Trendforce的报告中,华为则仍然保持了行业老大的位置。
其实,近年来国产手机行业已经多次出现“第一”之争,去年华为、小米就也曾经因为统计数据的不同轮流做过老大,如今争锋的对手换成了OPPO、vivo,则再一次说明国产手机在冲刺高端市场的过程中,“路线之争”已经进入到愈演愈烈的阶段。
线上渠道助力国产手机成长
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国内手机销售渠道构架呈现运营商渠道、线上渠道、线下渠道三国并立的局面,3G时代运营商渠道的强势缔造了“中华酷联”的火爆,而电商渠道日趋完善的产业链加上对粉丝经济的运用,让小米以黑马姿态通过持续爆发式增长成为线上渠道营销的代表品牌。
扁平化的线上电商渠道不仅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机成本,更降低了厂商进入市场的门槛。小米、锤子、乐视、大可乐、一加等互联网手机品牌蜂拥而至,众多初创型企业借助线上渠道快速完成了从生存到疯狂成长的转变,也为国产智能手机强势崛起奠定了基础。线上渠道,对于最初众多国产手机的诞生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渠道架构内部的分化
运营商渠道极大推动了智能手机普及化进程,而线上渠道则真正实现智能手机的“全民化”,随着整个智能机市场成熟度的提升,原本势衰的线下渠道反而异军突起,OPPO、vivo凭借完善的线下渠道“逆袭”小米,让市场看到了渠道为王阵营内部的分化。“卖图片”的线上渠道难以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当价格不再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重要因素时,能够多点触发且多元化体验的线下专卖店更受成熟理智消费者欢迎。营销渠道架构内部的分化让庚Phone、大可乐等新兴手机品牌轰然倒下,越来越多互联网手机品牌淡出人们视野的同时,终端市场消费者开始反思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底蕴”。
专利危机下的技术突围
侧重渠道的做法让小米、乐视、一加等互联网品牌快速崛起并获得大量资金,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同时,国产手机开始向外扩张,但2015年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拓展海外市场时遭遇的专利危机,让人们看到了国产智能手机高速发展埋下的隐患。继小米在印度市场遭遇专利危机后,杜比实验室(Dolby)也将OPPO和vivo告上印度法庭,称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产品侵犯其专利权,要求支付专利费。
专利或者说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国产手机的成长,尤其是在全球市场布局上,缺少技术底蕴支撑的国产手机不得不放缓了扩张速度进而苦练内功。华为在2015年和2016年的高速成长也侧面反映了技术路线阵营的崛起,华为不单是国内拥有和申报手机相关专利最多的品牌,同时也是2016年前三季度市占率最高的品牌。
华为在2015年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了3898件专利申请,令其有足够的底蕴在全球消费市场攻城略地,而华为今年在中美两地同时对三星发起专利诉讼也让市场看到了华为在技术储备上的雄厚底蕴。
中高端手机火爆下的创新需求
智能手机通过触控操作加智能操作系统,颠覆了功能机主导的手机市场,但多年下来,智能手机鲜有另终端消费者惊喜的革新存在,即使iPhone这样足以被冠以“现象级”的品牌,依旧得面对销量下滑的风险。消费对中高端手机的青睐,一方面是市场区域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消费者对新技术或功能的需求,毕竟绝大多数手机厂商都只会在中高端手机产品上融入新技术或者功能。渠道+低价能够让国产智能手机快速掌握低端市场,但中高端市场比拼的核心却是技术,唯有技术才能成为创新的核心推动力。
技术和渠道的平衡
当技术及创新应用功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时,侧重渠道的互联网手机品牌自然会进入阵痛期,其通过渠道聚集的大量资源将被投入技术储备中,逐步完成转型或者均衡渠道和技术两个方向的比重。小米、乐视等互联网手机增速放缓甚至下滑更多是市场进入成熟期后的必然选择,这类品牌本身也有意识放缓脚步,夯实基础,为新一轮的市场角力做好准备。
华为代表的技术路线企业自然会成为本轮市场风格转型的最大受益者,不过其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相当重视线上+线下渠道的建设,尤其是运营商渠道,“中华酷联”时代华为同运营商的关系相当良好,手握大量专利技术加上完善的渠道建设,华为足以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侧重渠道或者侧重技术,不均衡的发展战略都能帮助智能手机厂商在某一个阶段获得高速发展,但当整个行业从导入期、成长期进入成熟期时,不均衡发展战略就不再适用了,渠道和技术的平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国产手机转型的方向。
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产品质量;品牌;线性回归模型;关联度分析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725);安徽省名师工作室(2014msgzs193);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4jyxm629)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5日
一、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而产品质量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第一要素,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更低的价格以及更优的服务将产品推向市场,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当前商品经济环境下,企业处于品牌竞争和质量竞争的时代,企业必须通过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才能维持长足的发展,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据相关数据统计,品牌营销的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率比价格驱动的产品要高出23%以上。首先,品牌的魅力使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以及品牌资产的维护,各商家纷纷不惜重金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随着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利用产品质量来增强品牌差异化的优势,以获取更多的顾客,实现品牌溢价。夏志琼(1997)提出:产品要树立“质量意识”。并提出发展品牌产品、优质产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有利于品牌产品走向世界。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的价值和质量品质才是企业竞争力的真实体现。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应该首先关注产品的质量品质,这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前提;其次,企业也需要考虑到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和忠诚度,这与品牌的声誉度密切相关。以上两者共同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空间和效益高低。企业应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迅速建立起品牌化生产经营机制,对提高产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依据现代质量观,产品质量一般包括两个阶段:一是适用性,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二是符合性,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于产品标准的要求程度。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其中,适用性是基础,企业为了占领产品市场,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前提;符合性是体现适用性的保障,企业通过遵循或设计一些特有的技术规范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中,产品质量与品牌的依存关系也不尽相同。在企业创立阶段,由于生产设备比较落后,工艺流程不规范,生产工人技术熟练程度较差,质量意识也欠缺,企业在技术方面投入少,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企业产品不能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故在这一阶段企业产品还未形成品牌,产品质量与品牌关联程度很低;而在企业发展阶段企业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通常会加大对产品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如加强对新产品研发,购置先进设备,加大对一线技术工人培训,使产品质量迅速提高,故在这一阶段产品质量与品牌呈线型上升趋势,二者关联性较强;而在企业发展成熟阶段,企业产品质量已有了保证,产品包装、运输等售后服务体系也建立起来,顾客对产品认可度处于最佳状态,故在这一时期产品质量最好,品牌价值也最大,二者相关性最紧密;而在企业衰退时期,市场新技术、新产品陆续出现,企业原有的产品在科技含量、款式等方面使广大顾客难以接受,若企业未能加大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就会使企业原有的品牌逐步被淘汰。
二、基于线性回归的产品质量与品牌关联程度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假设。在国内外众多的知名企业中,本文随机选取了海尔、联想、宝洁、苹果以及大众等5家企业作为样本研究对象,从企业的初创、成长和成熟三个不同时期的调查报告数据分析顾客满意度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产品质量与品牌之间的关联程度。由于每个企业的设立时间不同,为了方便样本数据选取在时间上的一致性,现假设H1为初创阶段(1992年)、H2为成长阶段(2002年)、H3为成熟阶段(2012年),理论假设提出如下:
H1:产品质量与品牌呈正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关联程度很小
H2:产品质量与品牌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的关联程度较大
H3:产品质量与品牌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的关联程度最明显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与回归分析。以下数据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和各企业年度调研报告:为了方便后续的数据统计,现将顾客满意度指数分为5个层次,如表1所示。(表1)
以海尔冰箱为例,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由制冷、噪音、耗电三个基本因素构成。根据企业各年度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的调研报告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可以得出以下数据,如表2所示。(表2)
再以联想笔记本电脑为例,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主要由性能、外观、价格三个方面组成。根据1992年、2002年、2012年三个年度的企业顾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数据和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可知,如表3所示。(表3)
化妆品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现以宝洁为例,结合中国互联网品牌市场数据的情况,将数据整理如表4所示。(表4)
苹果手机在国内、国际的消费市场上,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比例。结合企业年度调查报告和互联网品牌市场数据的,现将企业调研数据整理如表5所示。(表5)
大众汽车有着悠久的发展史,不断汲取教训和创新的一汽大众,如今在汽车市场上有着很好的声誉和销量。结合一汽大众的年度市场调研报告以及中汽协协会公布的大众汽车年销量以及市场份额的数据整理如表6所示。(表6)
根据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现将顾客满意度设为自变量X,市场占有率设为因变量Y,根据线性回归模型Y=bX+a(其中,a、b为常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利用excel软件计算得出以下三个线性回归方程。(图1、图2、图3)
为了让判断有个标准,有关学者提出了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等级。结合统计学原理,我们可以知道:相关关系在0.3以下均为无相关,0.3以上均为有相关。0.3~0.5是低度相关;0.5~0.8是显著相关;0.8以上是高度相关。由计算可知,0.3
三、思考与启示
根据上述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可以得知产品质量与品牌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产品质量管理的不断完善以及品牌战略的实施和推广,二者的关联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以海尔企业为例,在企业初创阶段,虽然企业也注重产品质量,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走品牌化道路,但是由于企业资金成本有限、信息技术不完善、市场范围狭小等因素的影响,品牌的力量无法影响到每一个人,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海尔企业努力追求创新,严格控制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实施品牌国际化经营战略,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使其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相反,2008年国内三鹿奶粉事件的曝光,使2007年销量突破100亿元的中国乳业民族品牌在一夜之间大大受损,经济效益迅速下滑。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产品质量受到严重威胁,给受害者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顾客的满意度迅速下降,品牌占有率从2007年的4.36%迅速降至0,国内品牌奶粉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了45%,国外奶粉充斥着国内市场,且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给国内奶粉的销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三鹿早已成为国民心中永恒的品牌,但是这一事件的发生,品牌的影响力荡然无存,经济效益的迅速下滑,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甚至破产。由此可知,产品质量与品牌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要成就一个品牌,质量是核心,质量是品牌所追求的也是必备的,品牌少了质量便成无稽之谈。好的品牌与质量的关系基本上是成正比的。总之,只有正确认识并做到质量与品牌优势并重,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让企业获得生存并且蓬勃发展的机会。
四、结语
21世纪是质量世纪,用科学的质量观去塑造品牌,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质量是品牌创立和发展的根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并使之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这是创建品牌的关键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惠虹.论我国品牌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完善[D].厦门:华侨大学,2013.
[2]任方旭.消费品牌意识下的自有品牌产品质量特性的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11.5.5.
[3]唐晓青,王美清,段桂江.产品设计质量保证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11.
[4]郑.中国产品质量的综观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郎志正.大质量概念发展质量与品牌[J].交通企业管理,2012.4.4.
[6]刘凤军,李敬强,李辉.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
idc市场调研报告范文3
开源云计算平台OpenStack堪称IT历史上第一个“爆红”的开源软件项目。
2010年7月,美国宇航局NASA和美国IT公司Rackspace联合推出开源软件项目OpenStack,用于建设和管理私有云与公有云环境。通过OpenStack,任何公司或人都可以搭建自己的云计算环境,打破亚马逊AWS等公有云的垄断。
那年秋天,OpenStack首届峰会在美国奥斯汀召开,当时仅有75人到场参会。
不到两年时间,IBM、惠普、英特尔等IT巨头纷纷加入OpenStack,一些知名企业或机构,如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CERN)、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移动等,也都大胆采用OpenStack来实现向云的转型,以实际行动支持OpenStack。
今天,OpenStack已经成长为开源云计算领域的事实标准,但其支持者却逐渐“西退东进”。
上月中旬,有外媒报道称,英特尔提前退出了与Rackspace合作的一个OpenStack创新项目。此外,赛门铁克、Juniper也退出了黄金会员席位。即使IBM、英特尔、思科这种量级的IT巨头仍然“坐镇”OpenStack基金会,但部分西方IT公司对OpenStack的投资力度正在减弱。
5月7日,OpenStack基金会宣布,中国联通和烽火科技成为OpenStack基金会黄金会员。至此,OpenStack基金会现有23家黄金会员中,来自中国的企业高达10家,华为更是白金会员。
开源软件项目通常不会被一个公司所把持,而是以非营利性基金会的形式进行管理。OpenStack基金会虽然对所有企业都开放,但只设立了8个白金会员席位和24个黄金会员席位。获选为基金会会员的企业,不仅要管理和发展OpenStack项目,还要缴纳上百万元人民币量级的会员费。
OpenStack的会员名额一度无比紧俏。国际IT巨头们眼疾手快,迅速抢占席位,其他公司实力再强钱包再鼓也只有在一旁“等位叫座”。直到2013年,华为才抓住机会跻身OpenStack基金会黄金会员。
中国公司势力突然出现变量,一方面是因为基金会名气尚小时吸纳了一些OpenStack初创公司,如CloudScaling、Nebula等,后来这些公司大多被收购甚至倒闭,腾出了一些位置;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不断地有西方公司退出基金会,正是惠普退出白金会员,华为才得以从黄金会员升级为白金会员。
西方公司的默默后“退”不免引发警觉――OpenStack是否由此转向式微?中国公司跟进的脚步是否还要那么坚决?大量与OpenStack相关的投入会不会打水漂?
OpenStack基金会董事、华为IT产品线全球业务发展主管Anni Lai向《财经》记者表示,OpenStack最狂热、泡沫最多的阶段已经过去,其成熟度、稳定性和市场份额都在不断提升。 解密“西退”
要问为什么会退,得先分析当初为什么会进。
2010年,云计算作为革命性IT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共识。IBM、惠普、戴尔等传统IT公司虽然早就喊出了云计算口号,但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上无法与即将腾飞的公有云先行者亚马逊相提并论。在这一年,亚马逊AWS公有云服务营收约为5亿美元,2016年,亚马逊云收入达到122亿美元。
“OpenStack给了各个IT厂商一个快速切入云计算市场的机会。”市场调研机构IDC中国研究经理李昭对《财经》记者说。
开源软件是一段开放、共享的软件代码,任何公司或个人都可以去开源社区下载、使用该开源软件,甚至还可以对开源软件进行修改和包装,再出售给企业用户。
例如,惠普和思科均利用OpenStack搭建了一个公有云,试图打入公有云市场;IBM、红帽、华为以及大量OpenStack初创公司则推出了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重在私有云。OpenStack让云市场玩家济济。
当时市场上还有CloudStack、Eucalyptus等其他开源云计算平台,但唯有OpenStack独领。IT管理软件商Zenoss调研报告《2014开源云计算解析》显示,从2012年到2014年,OpenStack占有率从51%上升至69%;排名第二的CloudStack占有率从18%下降至14%,而Eucalyptus更是大幅缩水,从9%跌落到3%。
《云计算宝典》一书的作者王仕认为,OpenStack架构优雅、设计精巧,又有来自NASA和Rackspace计算机专家的“背书”,加之OpenStack基金会的战略眼光非同一般,运作能力十分强悍,在最短时间内积累了最多人气。
此外,踩准时机也无比重要。例如,业界虽然普遍认为CloudStack的易用性并不输于OpenStack,可CloudStack一直拖到2012年才正式开源,晚了OpenStack近两年,而那时大多数IT厂商早就“投奔”OpenStack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OpenStack圈子里的一些重要玩家的战略战术确实在改变。
例如,惠普与思科后来相继关停各自的OpenStack公有云; Rackspace从“ALL in OpenStack”转变为“多云”战略,即同时支持AWS、Azure和OpenStack多种云平台;Mirantis(OpenStack圈子里的明星企业,风头曾一时盖过开源界排名第一的红帽)宣布裁员,以及前文提及的英特尔退出事件。
上述每桩事件发生时,都要引发一轮唱衰OpenStack的声音,因为关键玩家的态度通常都会和开源软件的发展前景关联起来。
巨头们的支持对开源软件的发展壮大确实极为重要。OpenStack每半年推出一个新版本,更新速度非常快,惠普、Mirantis、红帽、Rackspace、IBM和英特尔这六家公司长期都是主要的OpenStack核心代码贡献者。而且,这些IT厂商碛猩詈竦挠没ё试矗在推动OpenStack应用落地上功不可没。
多位云计算行业人士表示,“西退”后面的成因是复杂且各不相同的。
一位资深云计算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OpenStack一大问题是不易产品化和标准化,“得靠项目式去做”,投入大产出少,当收益无法满足股东预期时上市公司就不得不调整战略。
而OpenStack创业公司UnitedStack(有云)创始人兼CEO程辉则认为,开源项目不仅很难迅速带来收益,也很难养活那么多以出售开源软件服务为主业的公司。
“当年做开源操作系统Linux发行版的公司也很多,但真正靠Linux赚到钱的公司目前也就红帽、SUSE等几家公司,其他的都被淘汰或自己中途放弃了。”程辉说。
抛开经营压力,云计算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亦是重要原因。例如思科与惠普起初意在公有云,但美国公有云市场发展速度飞快,迅速形成了亚马逊、微软等几个寡头割据的局面,后进者很难再分得一杯羹,包括惠普在内的许多公司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在云计算产业链中的位置。
不过,UMCloud公司存储产品部总监朱荣泽和普元软件技术专家宋潇男均乐观认为,OpenStack生态已经较为成熟稳定,英特尔等公司自然会降低投入,转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风口。
也就是说,当前程度的“西退”并不会动摇OpenStack的根本,而是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
Anni Lai告诉《财经》记者,只有当大部分OpenStack的白金会员和黄金会员选择退出时,OpenStack的未来才真的需要担忧。 “东进”的动力
2016年是中国企业在OpenStack基金会里发生力量变化的关键一年。
当年4月于美国奥斯汀举办的OpenStack春季峰会上,两家中国OpenStack创业公司UnitedStack和EasyStack(易捷思达)成为黄金会员;10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OpenStack秋季峰会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99Cloud(九州云)也成功当选黄金会员;11月,经过基金会的评选,浪潮和中兴顺利跻身黄金会员。
2017年3月,H3C(新华三)也来了,华为则荣升为白金会员,再之后是中国联通和烽火科技。至此,OpenStack基金会里占据黄金、白金会员席位的中国企业高达11家。
OpenStack基金会会员每年需要缴纳上百万元人民币的会费,有人因而讽刺中国快成了基金会的“钱袋子”。
但多位云计算从业人士表示,OpenStack基金会严格考核会员对开源社区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设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如核心代码贡献占比、在OpenStack社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量等,并就此进行定期统计和排名。
从每年的OpenStack社区全球贡献排名来看,中国企业和技术人员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华为在最关键的核心代码贡献度排名上已经跻身全球前十;99Cloud、中兴、EasyStack等公司也表现抢眼;中国移动部署了世界最大的OpenStack集群,成为OpenStack商业化典型案例,中国移动由此摘得OpenStack基金会“超级用户”大奖。
上述11家公司也实际代表了中国云计算市场(尤其是私有云市场)三支核心推动力量:一是本土传统IT企业,如华为、浪潮、中兴和H3C等;二是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再有就是新兴的OpenStack创业公司,如UnitedStack、EasyStack、99Cloud等。
如此多的中国公司积极投身OpenStack,根子在于中国市场有旺盛而独特的私有云建设需求。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同时,一直倡导信息技术国产化。
所谓信息技术国产化,体现在IT解决方案本身,就是尽量使用自主研发制造的软硬件和本土厂商的技术服务。但中国IT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数据库之类的基础软件整体水平落后西方公司许多,开源操作系统、开源数据库等开源软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政府实际期望和鼓励中国的IT企业借力开源软件培养起自主可控的IT产业链。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就曾公开呼吁,要重视和利用开源软件,把开源软件作为推动我国云计算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OpenStack既是开源软件,又是云计算基础软件,相当于云时代的操作系统,自然更受重视。
一位资深IT媒体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2016年连续两届OpenStack峰会上,他竟然看到现场有来自中国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正极为认真地在台下做笔记。显然,他们是为了考察OpenStack而来。
国内那些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本来就对公有云持保守态度,在明确的政府导向下,那就更加偏好基于开源技术的私有云。李昭告诉记者,一些政务云招投标文件中明确指定使用OpenStack。
需求如此庞大,围绕OpenStack做生意的本土厂商数目众多,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也在中国发展迅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云计算开源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全国已经构建了私有云的511家企业中,39.9%的企业已经将OpenStack用于生产环境;14.3%的企业表示已经部署好系统,但仍在测试中;34.1%的企业表示正在展开评估,尚未应用OpenStack的企业仅有11.7%。
私有云在中国未来也还将是桩大生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344.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762.4亿元人民币。
OpenStack基金会里的中国力量会主导OpenStack的发展吗?程辉、朱荣泽等告诉《财经》记者,短期内还不会。
中国是OpenStack应用大国,Anni Lai呼吁IT厂商要不断地把客户的技术和经验回馈到OpenStack社区,才能加速OpenStack的成熟。 信心与阴影
西退也好,东进也罢,核心问题在于正确评估OpenStack的现状和未来。
今天回望OpenStack这一路历程,集多方之力的OpenStack确实完成了“火箭式发展”。OpenStack目前已经迎来第14个版本,社区成员超过7万,得到了全球185个国家661家企业的支持,成为仅次于Linux的全球第二大开源社区。 “西退”并不会动摇OpenStack的根本,而是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
应用部署方面,OpenStack基金会新近出炉的第九次OpenStack用户调查显示,从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OpenStack部署率增长了44%,32%的OpenStack部署用户中是员工数目过万人的大型企业。
更重要的是,OpenStack已经“打败”同期竞争的开源云计算项目,如CloudStack、Eucalyptus等,成为开源云计算领域的事实标准。
“如今要构建大规模的云平台,除了OpenStack,难道还有更合适的选择吗?”宋潇男反问道。
朱荣泽表示,OpenStack的岫然峤一步降低,但它将和Linux一样,变成底层IT的基石。
不过,OpenStack的未来并非毫无阴影。
一位资深云计算行业人士分析,国外尤其是美国市场,趋势已经明朗:公有云胜出,没办法使用公有云的企业继续使用VMware就可以(VMware是业界主流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厂商),没有必要再用OpenStack去自己“折腾”一套私有云。
换句话说,在OpenStack诞生的地方,公有云+VMware虚拟化技术就能解决大部分企业用户的需求,OpenStack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Anni Lai和程辉均对此表示同意。在美国市场,OpenStack确实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但在美国之外情况却不同。
亚洲、欧洲等地区,OpenStack仍然受欢迎。因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一些本土的企业并不愿意将地盘拱手让给亚马逊、微软等美国公有云厂商,都想建设自己的云平台,那OpenStack就是个好选择。例如,华为就帮助沃达丰、德国电信等海外运营商建设了云平台。
同时,对于希望建设私有云的企业用户而言,与VMware相比,OpenStack也是个经济、开放的选择。
但是,抱怨OpenStack“并不好用”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OpenStack是个大框架,里面包含的项目太多了,最根本、企业用户最需要的东西还不是很成熟。”李昭说。
VMware公司一位技术经理告诉《财经》记者,因为“不好用”,国内某些政务云建设完成之后实际无人使用,沦为摆设,还有些被VMware的云计算方案所替换。
但也有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云计算行业人士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OpenStack核心功能的稳定性和成熟性其实还不错,那些糟糕的云平台也许只是因为用户的云计算方案提供商的水平很差,“板子不能都打在OpenStack上”。
《OpenStack用户调查(2017)》亦显示,三分之二的OpenStack用户是将OpenStack应用于企业生产系统。而在IT技术领域,一项技术或产品是否用于生产系统是成熟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