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课程改革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1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资源;发展趋势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课程的改革”,而课程建设是一个从更新观念,到观念如何转化行为的探索过程。幼儿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把握课改内涵,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课改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

幼儿园的课程和幼儿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幼儿一日生活所做的各种活动是有机整体。幼儿的生活活动、活动区活动、教学活动都是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程不应游离于幼儿的生活之外,而应与他们的生活、游戏是同一过程。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整合,形成整体。

2.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要与幼儿主动性强的特点相适应。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即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论是确定教育内容,还是创设教育环境,还是实施教学过程,都是发挥幼儿主体意识和进行主动活动的过程。为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教师应尽可能地对幼儿选择的空间进行扩大,在设置活动内容、活动主题、活动材料及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和活动伙伴时都要具备相当大的弹性,为幼儿创造一定的选择机会。

3.发展性

发展儿童的普遍方式是教育与教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是引导并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对幼儿发展进行更好的引导,教师应对幼儿现有的水平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幼儿的发展进行促进,这样的发展不但对当前有利,对入小学以后及更长远的终身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多样性

幼儿园小、中、大班要采用多样性的活动方式。《规程》将游戏定位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将幼儿教育和其他学校教育形式的不同做出了明确区分,但小、中、大班生理及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任务不同,在实践中采用的游戏活动方式程度也不同。

二、幼儿园课改的发展趋势

1.幼儿园各类课程的有机整合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长期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及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学前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课程组织法,即“整个教学法”。他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整个地、有系统地将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教给儿童学。”由于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发展都是整体的,外界环境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也是以整体的方式产生的,因此,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具体化后即为游戏法,同时要照顾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而采用小团体式教学。笔者认为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强调的是健康、语言、社会、认知、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学习之中,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整体、和谐、全面发展。

2.幼儿园课程与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相融合

幼儿园应了解家庭、社区的资源特点,善于挖掘家长的优势资源,引导家长全程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把家庭、社区资源真正纳入课程建设中来。可以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走进幼儿园课堂、参与班级的管理等,让家长在过程中感受幼儿教育,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进而转变家长的角色意识,极大地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家园和谐的同步教育。具有丰富的家庭、社区资源的课程必然更受幼儿和家长的欢迎,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3.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师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未来幼儿园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成为师资水平的高低,这是由于只有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才能实现幼儿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水平引起重视是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师资几乎完全是经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和培训的,大部分教师从理论到方法上对注重过程的幼儿园课程的把握都存在着困难。通过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师资水平提高这一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清醒、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幼儿园课改的实质,回归幼儿本位,让幼儿园课程在改革与探索中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2

[摘要]当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仍然盛行,致使幼儿园课程改革举步维艰,陷入“囚徒困境”。无论从社会评价来看,还是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来看,继续实行小学化是当前幼儿园效用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建立以幼儿为本、反映本地特色的评价标准与手段,推行“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有助于改变当前幼儿园之间的博弈结构,促使幼儿园真正实行课程改革。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幼儿园课程改革;小学化。

一、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是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博弈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假设,即假定参与者会努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两个共同作案偷窃的小偷被带进警察局单独关押,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并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不受重刑,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判刑5年;若双方均不承认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则只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3个月。在此假设前提下,这两个小偷如何做出选择呢?显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选择都要考虑另一方的选择,两个囚徒之间由此构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做何选择,所以存在一个惟一的均衡点,即两个囚犯均选择“招认”,这对双方来说是所获刑期最少且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稳定的博弈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幽默地说过: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他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和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2]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问题的根本特征,能够解释多种社会现象的内在根源。本文即拟用此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剖析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并探讨摆脱困境的最优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从“文本式理论”转向“行动式实践”。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3]到目前为止,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改革仍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化”的倾向依旧盛行。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4]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不仅会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与社会要求和小学教育脱节,会对幼儿一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为靶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核心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化”统领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实践中,在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具体科目学习,特别在一些小学招收新生时的“入学测试”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关,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与他们希望孩子一入学便“鹤立鸡群”的心理预期也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和最顽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师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学行为、教学信条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因教学态度、任务、行为的不协调而面临生存状态的焦虑,而幼儿园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新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使得幼儿园和教师最自然的选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小学化”正是应试教育的“先锋”,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小学化”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被顺利清除。

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家长均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敷衍,不断回到“小学化”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应景式”的教育凭借人们对它的“前理解”,以“柠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场,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毕竟是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由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博弈的主体有很多,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诠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处境,本文将选取典型的幼儿园之间的博弈来分析,先设立如下假设条件:一是某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两所幼儿园A和B,两所幼儿园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且都面临着是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选择;二是当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学校稀缺;三是这些小学招收幼儿均以入学成绩为参考;四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为幼儿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与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绩成正比。

1.社会评价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难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确幼儿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园课程改革确实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幼儿园的领导是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幼儿园服从上级要求也切实推行了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评价(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该园幼儿入小学的表现打分)将决定幼儿园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两园都推行课程改革,均将获得10个单位的效用;反之都仍旧“小学化”,均将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两个效用的差距说明推进课改比“小学化”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那么选择课改的幼儿园虽然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但其幼儿的入学成绩或在小学的适应表现相比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的幼儿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时社会评价实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的效用就会比两校同时进行“小学化”的时候还要低一些,因而该园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而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相比之下会获得额外的效用,共计12个单位。

表1从社会评价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可见,在上述博弈中存在着“囚徒困境”的难题。A、B两园都在努力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来两园都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但是这种决策不满足纳什均衡的要求,致使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成为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结果,即在社会评价的压力之下两园最终都会选择依旧推行“小学化”。

2.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均衡结果。

在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幼儿园的影响力、扩大生源和树立品牌是幼儿园的基本效用,这都将取决于该园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如表2所示,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进行课改的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效用,而“小学化”的效用则是8个单位,这种情况实际反映了如果A(B)严格推进课程改革,而B(A)却依旧按照“小学化”的模式运作,那么后者幼儿的小学表现将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将高于前者;若A、B两园都不推进课改,或表面扬新课改之名,行应试之实,则两者均获5个单位的效用;若两园都推进课改,幼儿的适应表现和效用水平均将低于两园同时推进“小学化”时的情况,都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但由于两者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儿园课改并未改变两园的相对效用水平,其结果仍是1:1。可见,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两园同时选择“小学化”,各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这也就是说,A、B两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将选择“小学化”而非课程改革。

表2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优策略。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决定的,其博弈结构规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儿适应小学、入学成绩好,幼儿园就能获得荣誉,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经费;对教师就意味着奖金的提升;符合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与家长希望孩子日后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期望成正比。摆脱这种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的博弈结构,从原点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条件,使其博弈的纳什均衡点能够设为课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学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以幼儿为本,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中国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长期存在,再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实际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博弈规则,重构一个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国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进幼儿园新课改,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在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编制课程、实现课程“园本化”的基础上,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理念要点,其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又是课改操作的重点。为促使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他们引入了“诊断性个案评价”“教师档案袋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径,有利于改变课改困境的博弈结构。

(二)建立多元化的“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

作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幼儿园课改博弈结构的改变还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决定者与执行者。制度在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更好地预测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在此,可借鉴曼瑟尔·奥尔森设计的“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理论。

曼瑟尔·奥尔森认为,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要区别对待,实现赏罚分明。这样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工作的人来进行诱导。“制度激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监督”和“分级制裁”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使准自愿遵从者确信其他人也遵从规则。[5]在克服“小学化”倾向过程中,政府可运用“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如资源的优先配置使用、荣誉、加分和奖金等)奖励那些积极进行课改的幼儿园和个人,也可制定幼儿园新课程评估制度、督导制度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对违背者予以惩罚,对积极遵守者予以奖励,以此改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博弈结构,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新的纳什均衡点,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辽宁大学学报,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40.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3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课程游戏化 改革策略

古人说“寓教于乐”,显然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开始注重教育的多样化及简易性。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事业而言,这句话依旧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尤其是对幼儿而言,将幼儿园学习的课程游戏化,不仅幼儿容易接受,而且一学就懂,教育者也省去专门教授幼儿课程的麻烦。但是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形式恐怕依旧停留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上,少了些变通,也少了些活力,让整个学习过程看起来十分枯燥乏味,不仅学生不容易接受,教育者也感到教课的困难。教育形式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先要从最容易改革的地方――幼儿园开始进行教育形式的改革,即幼儿课程游戏化。因为幼儿园是一个人学习起步的地方,我们并不要求一个人在幼儿阶段学习什么专业或者深奥的知识,只需要他们对这个世界进行了解和认知,学会基本的语言、生活常识和道德规范等,使其在成长阶段顺利地生活。所以教育者要切实做好幼儿园课程改革措施,完成改革规划内容。

1.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者应把握重点进行改革。

我们在做事情之前,需要知道做事的中心和方向。更何况是教育这种关乎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大事,教育者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深化课程改革,找准幼儿课程游戏化的重点――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并且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

那么教育者如何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进行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改革呢?首先,教育者应该从幼儿的积极性方面入手,传统教学方式容易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育者要保证教学知识范畴内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然后,教育者应注意教学器材的选择,尽量以色彩丰富和形式多样化为主,这样能够有效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从而通过教学器材引导幼儿学习;最后,教育者要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以幼儿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同时在旁指导幼儿的游戏以完成对其的知识教育。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教育者进行改革的时候,一定要敢于改革,只有真正地试验课程游戏化的效果之后,我们才能通过试验过程中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而确保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

2.教育者应学会触类旁通,以此方法启发幼儿通过游戏掌握和应用知识。

既然确定了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改革方案,教育者就要寻找适当的教学方法补充这样的改革方案,其中一个特别适合且重要的教学方法――触类旁通,就可以用在幼儿课程游戏化这个方案之中。触类旁通泛指以一点知识或者技能延伸到其他的知识和技能上,对于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而言,这种方法再适合不过。

接下来,我谈谈教育者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触类旁通这一教学方法,启发幼儿通过游戏掌握和应用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看看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比如教育者可以给幼儿一个思考题,思考的题目是如何让一个人以最快的速度从12楼底到达楼顶,第一个幼儿说爬楼梯,第二个幼儿说用一个特别长的梯子,第三个幼儿就可能由此想到通过一根绳子、直升机等方式到达楼顶,到最后,即使答案五花八门,但是教育者通过这样的方法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甚至让幼儿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在实际课程教学时,教育者可以用相似的玩具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以玩具模型让学生联想具体的实物、通过照片或者图画让幼儿说出物体的名称等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让自己成长。

3.教育者要创造好的游戏化课程环境,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如果讲到教学的方式方法,自然就要谈教学环境,相对于游戏化课程而言,同样需要一个进行游戏化课程的环境,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获得知识。而具体的课程环境布置,则要根据实时游戏化的课程而定,只有不断变化的新奇环境,才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从而让幼儿融入其中,在游戏中学习。

教育者在创造游戏化环境的时候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对游戏化环境的实时变化?根据课程需要改变环境中的物品设施即可。第二,怎样完善课程游戏化所需要的设施或配件?把游戏作为活动的方式,以幼儿兴趣和课程为主进行配备。第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方式。这需要教育者具备足够的游戏化策略及实施能力。

在完成游戏化课程环境的建设之后,教育者可以一点一点地开始改革方案的实施。教育者要始终记得的一件事是,幼儿是教学的主体对象,而游戏是知识教育的载体,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游戏化课程的进行,忽略幼儿真实的游戏感受。

综合而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改革首先需要教育者立足改革本质――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以此为中心展开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方案;然后,教育者可以通过触类旁通的教育方法充盈改革方案,启发幼儿通过游戏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最后,教育者要确保创建的游戏化环境能够得到幼儿的喜爱,完成以上几点,就可以开始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方案。

参考文献:

[1]巫俐群.试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趋势[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4

关键词:本土资源;幼儿园;美术实践课程;改革与创新

幼儿园是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习知识并不是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主要的课程是音乐、美术等简单的能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娱乐的课程。其中美术课程可以说是幼儿园教学中的主要课程。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画,同时还包含剪纸、手工、泥塑等与美术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都能辅助美术课程的教学,他们都属于美术实践课程类。美术实践课程丰富了美术课程,同时辅助美术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美术实践课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本文将以“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为研究课题进行分析。

一、利用本土资源创造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环境氛围

1.物质环境的建设

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环境氛围中,首先需要建设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基本的美术环境的建设,幼儿园美术都是基本的简笔画等,所以,不需要专业的美术画画设备,只需要准备简单的板凳和桌子就可以,桌子可能需要比平时的大一点点,同时还需要准备画笔、画纸、蜡笔等画画的基本必备物品,在准备好这些基本的画画必备品之外,还需要一些画品样板,当然都是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熟知的事物。

2.精神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是另外一个需要营造的环境氛围。画画虽然说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氛围,美术实践课程很y进行下去,所以需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那就是培养学生对美术实践课程的兴趣,可以通过在教室悬挂一些精美的图画来实现。精神环境的创设在美术实践课程的实施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美术实践的兴趣。

3.社区文化资源的体验

社区文化资源的体验就是通过幼儿园所在的社区中的画展或者是儿童画展览等现有的资源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参观,通过视觉上的观看,可以对他们的美术实践课程有一定的帮助。社区文化资源的体验是利用本土资源中最直观的、有社区文化资源的熏陶,对于幼儿园美术实践课程的建设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通过简笔画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

简笔画是美术中的一个重要模块,简笔画也是美术入门的一个重要分支。简笔画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难度不大,而且幼儿园小朋友可以通过简笔画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挖掘小朋友的潜能,对于美术实践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2.通过剪纸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

剪纸是中国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它的属性来说,也是美术的分支。美术课程一味地强调要求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兼职这样的活动可以调节美术实践课程的气氛,让学生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掌握一定的能力。剪纸活动还能提高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审美,从根本上促进美术实践课程的发展。

3.通过手工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

手工也是美术一个大的分类,手工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材料,让幼儿园小朋友动手做一些实物,像小伞、小乌龟等用手工纸折叠的实物,还有用其他材料制作的小物品等等。手工物品的制作是增强幼儿园小朋友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对于成品的美观性和整齐性小朋友本身也有自己的认知,等小朋友们的这些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对小朋友的美术实践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手工中得到的灵感可以运用到美术课程中,给美术实践课程提供一些灵感创新。手工中的一些物品以及色彩的搭配这些都可以运用到美术实践课程中。

4.通过泥塑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

泥塑是美术中的一个分支,泥塑是利用泥进行物品的塑造。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天真烂漫的时候,他们对于玩泥巴有一种本能的渴望,用手把泥巴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因为泥巴的可塑性非常大,所以幼儿园小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泥巴进行塑性,可以激发他们小身体中大大的潜能。把这些在泥塑中的灵感运用在美术课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在本文中,通过对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分析可以知道,利用本土资源,可以增强幼儿园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5

一、更新幼儿园课程观念

新的课程需要新的课程观念的引领和支撑,因此,深化课程改革,客观而迫切地需要我们形成新的幼儿园课程观念。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幼儿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幼儿教育目标,新课程强调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认识,关注幼儿的实践过程,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促进幼儿的思考和探究。由此,我们更应该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递,使幼儿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淡化学科本位的意识,关注幼儿知识技能与经验技巧的掌握,加强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幼儿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我们要把观念更新放在课程改革的首位,并贯穿在整个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建立学习制度,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研讨,从而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二、建立合乎幼儿学习生命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本质上是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与青少年有着显著的差别,概括起来表现为“四好”,即好奇、好想、好问、好动。新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好奇、好想、好动和好问的需要,从而合乎幼儿的学习生命,实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目的。

1.选择多元化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生活是完整的,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而有趣的变化。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的原貌,从孩子的生活入手,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主动性,有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我爱吃的点心》,就是以孩子生活中极其熟悉又喜爱的各式“糕点”为切入口,和孩子一起带各种各样的“糕点”到幼儿园,观察、比较、品尝、数数……带领孩子参观食堂,看厨师制作糕点,孩子了解了“糕点”的制作过程,对糕点的发酵变化产生了好奇……课程内容要依托社区资源。每个幼儿园都有特定的自然、社会及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与幼儿的生活直接相关的,是幼儿感兴趣的,也是最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在《我爱家乡》这个主题活动中,《家乡的高楼》、《周市奥鸭》、《大马路,宽又大》、《我们穿的服装》等等都是依托了社区资源,尽显了乡镇特色,以此让幼儿在亲身参观的体验中,接受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2.创设顺应课程内容的活动环境

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且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也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因此,从课程的总体观念到具体方案的实施,环境一直是教育者所重视的因素。幼儿是环境的创造者。在活动环境的创设中,幼儿通过画、剪、折等多种途径,表达自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在教师家长的协助下有目的的收集各种资料。如主题活动《保护环境》,幼儿从图书、报纸、相册、网络收集了各种图片并交流着自己对环境的感受,对环境、对活动是热情的、积极的、向往的,因而幼儿的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主题环境不断丰富,活动环境又成了幼儿设计的“美丽的小区”。教师是活动环境的协助者。每一个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按主题内容及目标确立相应的主题环境,引导幼儿收集各种资料,使幼儿对将要开展的主题活动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随着主题的深入,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让幼儿用各种方法表现自己对活动的感受和体验。整个活动的创设,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预设了活动的目标,并对幼儿进行适时而必要的引导。

三、加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施,教师是关键。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教师必须从旧的教育理念的桎梏中走出来,迅速转变观念,转化角色,改变教育行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个人素质的大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关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理论学习,在学习感悟中成长。

幼教改革日新月异,新的理论、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学习理论、更新观念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为了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应把理论学习作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书本、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幼教方面的信息与动态;向专家和同行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积累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投资者,同时还是获益者,教师间的交流,使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学习活动营造了求知奉献感悟的良好氛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助推器。

2.专业引领,在研讨反思中成长。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园领导应坚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了解并鼓励每位教师,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将自己的理论、经验和教师一起分享,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教师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新,为教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指导教师开展研讨,使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增强对“研”的兴趣。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学习、研讨、实践、反思,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师的发展。

3.教科研究,在研析交流中成长。

幼儿园课程改革范文6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据

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从多个领域描述了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期望。此外,对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困难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解决的方法。这两部文件的实施,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这两部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它作为引导幼儿教师发展的准则是考核教师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严格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优化考试内容,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2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2.1课程设置依旧注重学科化,课程理念没有得到革新

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是课程内容比较分撒,脱离幼儿园实际教育实践,就像学拼图玩具,只是将每块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并没有告诉他们拼图技能。高校教师只是单纯将每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实际工作流程和内容一知半解,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才能真正进行相关工作,无法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整体性与多元化的理念。

2.2教师专业水平低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专业水平过低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化。部分高校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通过在相关公司兼职的方式,从而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过于形式主义,没有真正对学前专业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情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使很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3教育内容与幼儿教育实际严重脱节

当前,许多高校都存在教材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的问题,教材内容过时。随着幼儿园教学新改革,全国各地幼儿园都打造出了自身特色,因其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所发挥的资源优势也不尽相同。例如深圳市基建幼儿园是一所一级民办幼儿园,它的主要教育形式是主题探究,利用一日生活各环节来实施园本课程,让孩子们通过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与材料充分互动,与环境共同成长。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教师发现下棋能使人的思维条理化,促使思想集中,充分开发幼儿的智能天赋和记忆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游戏化提高幼儿下棋的技能,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因此,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将国际象棋教学引入课堂,形成其教学内容的特色。

3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3.1明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坚持“幼儿为本,师德有限,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热爱幼教事业,全身心投入到幼教事业的发展中。其次还要将专业知识学的扎实透彻,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强专业素养,能够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趋势。此外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宽容、积极热情、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强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3.2改革课程的设置与结构

从构成上来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部分。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原则是整合与梳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从学习选择上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以及幼儿园游戏等课程的内容都存在重复现象,通过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做到明确重点,知识点衔接顺畅。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教育教学技能,而技能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实践课程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园的具体活动内容,深化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也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因此,建议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应从大一就开设,运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做到课堂内容与实践活动完美结合。为了提升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专业广度和深度,发挥学生自身特长,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专业必修课,还应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全面型发展人才。

3.3根据生源类别设置课程

结合不同生源的特点,在课程内容设置、课时安排上应有所区分,对普高生要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有利于这部分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比如在对口生教学计划中作为必修课的艺术鉴赏课程和文化素养课程,在普高生中可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3.4改革教学方法

合理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由于幼儿园具有实践活动丰富的突出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如何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笔者认为将幼儿园的活动模式与内容引进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中来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目前国内外有许多课程内容改革非常成功的幼儿园,可将其活动内容设计指导、主题教育活动等模块贯穿到高校课堂中,让学生亲密感知教学情境。

3.5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聘请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充足的幼教专家、幼儿园园长以及一些优秀教师进入高校授课、开设专题讲座或者研讨会,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得更多最新的行业信息,学习经验。通过开设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项目和课题,以课题促教学,并且引领教学。可以说,真正融入幼儿园教学工作当中,有利于日后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

3.6改革评价与考核方式

人才培养目标是评价与考核的出发点,通过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依据课程内容,采取多元化、全过程和实操性矫情的凭借与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考核形式上采用开卷、闭卷、作品展示、技能展示等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把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每个模块所占比例不同,计算总成绩。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程实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新改革的形势下,我国高校作为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担负起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重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下,确立符合标准的课程目标,完善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为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形势的学前教育人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观念过于陈旧、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加强、教育内容与社会现状脱节等问题。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级相关人员应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中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此外,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科学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形式,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8.

[2]由显斌.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4-147.

[3]张永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24-25.

[4]沙爽.NAEYC早期儿童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与关国幼儿教师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8-32.

[5]李玉华,华爱华,张云亮.上海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园发展状况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4):30.

[6]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