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1
一、职责分工
市教育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在市教育局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
(一)局办公室负责直属教育系统及局机关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包括制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部署统计工作,发放统计报表,开展统计培训、审核、汇总统计数据,编制统计工作报告等。
(二)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负责本单位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制定本单位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实施方案,于2011年10月14日前报送市教育局。
二、统计报表的填报主体
(一)基础表及台账
基础表包括《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由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填写后上报市教育局,再由市教育局审核汇总并上报市节能办。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信息统计台账》是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分类、汇集、整理和积累能源资源消耗原始信息的账册,是填报能源资源统计报表的依据。各公共机构须逐月按时填写。
(二)综合表
综合表包括《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行政区域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类汇总情况》。其中,《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供局办公室汇总直属教育系统能源资源消耗数据时使用,由局办公室填写后报送市节能办。
三、统计数据填写、审核
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应指定专门统计人员(以下称“统计员”)负责能源消耗数据的采集、报表的填写和按时报送。统计员应当具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主管节能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数据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上报的能源品种、计量单位、换算方法等内容符合统计规定,确定无误后,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
局办公室负责对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的统计数据进行复核,并定期抽查,确保上报的能源资源种类、计量单位、消耗量及费用等内容符合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有关规定。
实施网络填写报送的也应参照上述程序严格进行审核和复核。
四、报送周期与时限要求
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按月和年度填写《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月汇总情况于次月5日内报送市教育局,年度汇总情况于次年1月10日前报送市教育局,由局办公室汇总后报市节能办。
五、数据分析
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应每月结合本单位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设备运行情况等,按月对电、水、气、油、煤等能源资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与统计数据同步报送市教育局。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共机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主要用能设备变化情况、主要能源资源消耗指标的变化趋势、人均能源资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车辆能耗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同比分析,以及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水平降低(升高)原因分析,下一步拟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2
一、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劳动工资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国家统计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资格证每两年审验一次,无疑对统计人员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各基层单位应坚持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造就一支知识全面、眼光敏锐、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综合协调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高素质统计人员队伍。
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进行有效统计分析的前提。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统计质量的高低。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在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汇总时,应抱着大统计的全局思想,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来警示自己。因为看似枯燥无味的数据却“一枝一叶总关情”,经常活跃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三、进一步做好劳动工资统计业务基础化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
基层统计是统计大厦的基石,而信息收集是基层统计的重要环节,对收集来的信息做好原始记录、登好统计台账是确保源头数据质量的关键。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已全面普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就要尽快利用计算机普及电子台账,开发应用统计软件,实现社会联网。基层单位也要加大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把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此外,要实现劳动工资统计规范化管理,还要开好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作会议,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统一统计口径和指标解释,做到数出一门;严格报表层层把关和报送时限,做到优质高效;对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行为严格依照统计法规进行制裁,做到责任层层落实。
四、适时调整劳动工资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劳动工资统计涉及的内容有从业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变化情况,劳动报酬、人工成本、保险福利、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劳动生产率、就业服务、劳动力价位、劳动合同签订履行、拖欠职工工资情况等;职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等级、职业工种等构成情况也在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之内。随着经济所有制性质的多元化,用工形式和薪酬制度的多样化,各种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劳动工资统计范围应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社会平均工资也应从公有制机关企事业单位扩大到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可以形成两个社会平均工资分别作为公有制经济单位和其他所有制单位的缴费依据,以解决目前社会平均工资虚高、社会保险费用征收偏高、企业和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样,私营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履行情况、社会保险缴费情况、拖欠职工工资情况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些统计指标直接关系国计民生,需要通过《劳动法》《劳动监察条例》《劳动合同法》等相应的法规来强制执行。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统计 质量管理
统计工作存在于采供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反映的不只是事件的表象,而是反映一般不为人们所感知的、深层的,并且已经存在的或已经形成结果的事件。统计能够切实反映工作实际,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帮助管理者准确分析事件,及时总结经验,对影响血液质量安全的潜在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影响采供血生产过程及血液质量的事件发生。
2005年12月,我站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各项工作的统计分析成为改进体系,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就此前要分析如下。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下的统计管理体系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主要由质量管理体系中所建立的统计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数据进行反映。因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采供血工作各环节、各质量控制点,作为统计工作观测点,并确定各观测点准确的参照值作为标准测量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视、测量。
1.1 组织体系
领导的重视,尤其是质量管理主管的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由站长领导,质量主管直接负责的统计工作队伍,由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人负责,各采供血关键点指定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监控。统计工作的组织体系选择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人员重合,一般由科室管理者兼任,以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1.2指标体系
采供血工作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指标只能反映某项工作的一个基本面,要充分了解工作情况,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能够说明该工作及其影响该因素的数量表现,另一方面还要能够说明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工作认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包括人员、设备、材料、任务和信息五个方面,其中任务包含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法和环境要求等。
1.3数据来源
采供血信息数据。参比数据来源于对采供血过程所设定不同观测点,主要由血站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提供,包括采供血、成分制备、检验等过程的血液信息、设备信息、工作人员信息、材料信息,以及受血者信息等。
1.4观测点分布
关键控制点都应作为统计工作的观测点,并建立统计观测值,分为站级观测点和科级观测点,并由测量值说明一个单位时间内该关键控制点的运行或操作是否发生了偏离。除了常规的站级观测点,作为非站级观测点的某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也应该纳入站级观测点。
1.5标准测量值的确定
计算单位时间内同一监测点的某一统计要素的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的标准测量值,并围绕测量值确定上下限,根据实际测量值对于所测量工作的实际意义进行反馈,指导工作继续保持或改进提高。
2统计分析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加强血液工作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是每个血站面临的新课题。 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数据分析、指标预测,以及可行性论证等。因此,统计分析在血站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1 综合分析
定期对全站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测量,综合分析、评价,并建立统计分析信息台账。通过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反映各项指标、各观测点,乃至相关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科室,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改进。
2.2目标测量
按照目标所规定的期限测量工作和血液质量的符合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若干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其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采供血过程是否遵循质量管理规定?统计人员按照目标管理进程,定期测量,督促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2.3专题分析
针对统计工作中发现偏离标准测量值的异常现象,统计人员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通报,并提交数据分析报告。例如,笔者所在血站对2010年脂肪血报废分析:2010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为0.78。较去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0.63,增长了0.15。受饮食习惯和季节影响,分别在春节后和夏季呈现两个脂肪血报废高峰。2009年和2010年春节分别在1月26日和2月3日,由于人们油腻性饮食较普遍,节后采血脂肪血报废率明显增加。夏季,人们习惯于夜晚饮酒纳凉、消夏解暑,摄入脂肪较多,影响血液质量。2010年2月份和6月份,对于由数据分析产生的脂肪血报废率增高的结果,血站及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采取了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采血前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传工作,引导献血者正确认识献血的意义,有高脂饮食后不要献血,以保护珍贵的血液资源,减少浪费。
3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3.1职业道德素质
统计人员不只是提供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统计数据真实的反映出采供血工作的实际,是通过数据信息对采供血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统计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敢于发现问题和揭示问题,力求数据的真实可靠。
3.2统计专业技能
统计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统计专业技能是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统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统计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计算机统计技术,提高处理统计信息的能力。
3.3综合业务能力
采供血质量的综合评价,不仅要提供相关质量活动的统计数据,还要从数据分析中归纳出各项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采供血质量活动进行监测、控制和预测。因此,要求统计人员除了具备统计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要熟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具有熟练的统计分析技能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
4讨论和反馈
4.1组织和实施
血站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讨论和反馈会议。只有统计人员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没有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办法,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极有可能被棚架或搁浅,会对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2改进和提高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统计工作 统计人 统计资料 统计分析
统计是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都要借助于统计。人们常说的“统计”有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科学。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统计的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统计的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因此统计一词在不同场合下具有不同的含义。统计活动及所形成的统计数据都具有客观性、数量性、总体性特征。
统计的基本作用是认识作用。为了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所以统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统计的这种作用,具体体现为统计同时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功能。
是不是能够做好统计工作,将会对各级领导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统计数据对于统计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想保证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完善的统计机构、优秀的统计专业人才,认真做好原始记录、统计台帐,还要制定和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总之,是不是能够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对于统计数据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实施这一具体工作是就是统计人员,如何做好统计工作,将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将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为此我们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统计人应实行依法统计
依法统计具体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统计活动开展应以《统计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即一切统计管理活动及统计业务活动,都在统计法的规范下进行。第二,在统计管理活动及统计业务活动中依照法定的权限办事,不,不超越权限。第三,统计机构及统计人员的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2 统计人应具备敬业精神
关于统计工作,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对此有一种误解,将统计工作仅仅看做是写写算算的一份工作,实际上,它是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晴雨表,党政领导决策管理的参谋部,社会各界咨询服务的信息窗,统计产品质量保证的守护神。每一个数字都需要认真推敲,每一张报表都需要细心核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在统计工作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尽管只是在小数点的错位,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能会给国家及地方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我们要求统计工作人员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 统计人应具备创新精神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发展,对于统计工作亦然。细节上的一点变化,更能体现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要想更充分的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就要从细节做起,慢慢拓展到大的方面,尽心尽力的做好统计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进一步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寻找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新思路。
4 统计人应善于学习和思考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了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努力充实自己。统计工作者,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制定好详细具体的计划,而不能无目的地泛泛而读。要针对工作实际,缺什么,补什么。要克服浮躁心理,要有毅力,能够耐得住寂寞。要把学习和实际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并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非常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作为一名统计工作者,必须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对于某个专业统计调查的范围,报表涉及的对象和计算方法必须弄清楚,然后按照报表制度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布置、收集、审核,录入汇总。经领导审查无误后,方可上报。一名合格的统计工作者,必须是一个勤于动脑,勇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高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工作上就很难有创新和发展。
5 统计人要善于分析
报表交上去之后,要做好相关的数据分析。统计分析需要将文字和数字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说话”。关于统计分析的编写,可以遵循以下技巧:一是数字和观点要一致。统计分析报告的观点就是论点,数字是依据;二是完整的表述概念。具体要做到:简洁、明快、精练;三是既要全面,又要有典型,同时要将二者进行合理的分配,有效的结合;四是合理运用修辞判断。具体来讲就是形容词和判断词要准确、简明;五是计量标准要规范。计量单位要容易让读者理解,要做到易看、易读、易写、易记和通用;六是使用确切的统计术语。在统计分析报告中会用到很多的统计术语,所以我们要注意使用严密的统计术语,尽管是一个字不一样就可能会影响整个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严格掌握;七是正确提炼观点。保证观点的全面综合、客观、周密。
6 小结
准确及时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实事求是是统计工作的核心。为适应统计管理规范化、方法科学化、反映灵敏化、手段现代化、服务优质化的要求,统计人在工作中要不断磨炼自己,充实提高,把“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作为统计人终生不悔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应用统计通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5
1.网络覆盖提供安全高效传输通道。随着金保工程一期建设,河南省人社系统业务专网取得了很大进展。业务专网贯通了省、市、县三级178个人社部门和659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了业务应用系统数据的传输任务。统计应用系统生成的人社统计报表加密文件和为编制《统计快报》、《统计公报》汇集的外单位宏观经济数据则通过互联网传输,由此形成了业务专网为主、互联网补充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框架,为各级各单位应用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生成的统计数据传输提供了平台和通道。
2.业务软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发的统计应用软件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实现了人社系统各项统计业务的集成和操作界面的统一,同时经过一系列优化和升级,系统功能变得更加便捷,各单位在数据审核和汇总方面的效率比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从而加快了各级业务单位普及使用统计应用软件的进度,形成了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数据从基层部门生成到省、部级部门接收的信息化基础架构。人社系统各单位按照自身业务需要建立了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为统计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来源。各级各单位在填制报表时,直接从业务系统内提取数据,或对系统内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生成统计数据,不仅减轻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得到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3.统计人员信息化能力明显提升。据统计,河南省现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业务人员约300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90%左右。通过引进信息化人才,充实统计工作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建立考评体系鼓励自学等措施,提高了各级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前,统计人员采集数据和填制报表普遍采用统一的软件系统操作,传输数据也实现了网络化,并且能够熟练使用QQ、E-mail等信息化工具。全省人社系统初步形成了一支具备较高统计业务水平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
二、存在问题
1.业务应用系统缺乏统一标准。人社系统各业务部门很多都按自身业务需要建立了独立的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在研发设计上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存在开发技术不同、运行平台不同、数据结构不同等问题,缺乏信息互联互通机制,这些业务系统内产生的统计数据,无法与统计系统无缝对接直接生成统计报表,只能采用手工方式填制统计报表,效率低且容易出错。
2.统计软件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上报统计数据使用的是人社部统一组织开发的SMIS2012单机版软件,由各业务处室单独采集、汇总,纵向传输上级有关部门,但人社厅内部横向无法建立有机联系,不能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给统计数据的查询、分析带来不便。此外,现有软件没有达到完全智能化,只有数据填报、存储、汇总等,分析、预警和直报功能不强。一是导致了很多统计数据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及时向领导提供科学决策和参考。二是下级部门数据报送途径多样,方式不一,上级部门接收数据不方便。
3.系统安全存在隐患。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信息泄露、信息窃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生产、存储和传输等环节统缺乏安全认证,对填报单位身份的识别还无法做到自动化、智能化;二是在传输方式上没有一个可靠的机制,很多情况下未能通过业务专网直报,目前数据多通过E-mail、QQ和U盘等方式报送,可能造成数据错报和泄露;三是系统安全措施等级较低,网络容易被攻击,导致网络或应用系统丧失功能,统计数据被窃取篡改等。
三、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信息化资源。在充分利用现有统计信息化成果和数据基础上,把统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内容,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推广电子统计台账,完善对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工作的技术支持,有效提高统计信息生产能力和统计保障能力。进一步整合统计软件系统和各业务应用系统,做到统计应用系统与各业务应用系统对接,实现对业务所有统计数据的自动采集,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2.统一和规范统计数据管理。建立以“数据集中”为核心的管理体系,通过“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和集中管理”的方式,使统计业务流程更加简化,数据趋于扁平化,管理和监控更加严密,数据利用更加简便,系统维护更加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减轻工作量,降低管理成本。完善数据采集机制,建立如从互联网上获取各种信息的多样化数据采集渠道,加强外部协作的信息搜集与整理,建立信息采集、存储和整合利用的信息共享平台,完成数据深加工,使各级人社部门能够安全、高效运用数据。
3.提升统计软件的综合分析功能。按照业务要求深度挖掘数据,利用诸如多维分析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使用多元化的图形技术来丰富分析结果的表现能力,为决策层和执行层各级人员直观反映业务发展变化和趋势,使数据的意义得以突出表现。在社会经济情况发生变化,上级紧急安排统计任务或分析要求时,统计人员可以快速方便地生成分析报表,迅速分析报告,以便领导能及时了解业务发展现状,为领导辅助决策提供支持。将互联网上各类信息也纳入统计分析范畴,在大数据基础上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利用统计数据做出综合系统的比较分析,深度挖掘数据表象下的本质规律,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在指导科学决策中的作用。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统计质量;存在问题;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统计工作质量概述
统计工作质量就是确保统计工作所采集的数据和统计分析报告真实、客观、完整而有借鉴意义。统计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适当的修正,最终得出一个企业或部门一定时期内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资料。所以,统计口径的确立,统计指标的解释,统计时间的统一,需要进行一定的制度规范。如果统计质量不高,出现重大偏错,导致统计结果不真实,统计分析失实,不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企业管理工作就不能找到切入点。
二、统计工作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普遍存在重视财务而轻视统计工作。很多企业单位在人员配备时能基本保证财务工作需要,而对统计工作几乎没有监管人员,具体牵涉到统计工作时往往根据归口原则进行划分,例如,企业员工工资统计一般交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生产统计一般由基层生产单位自行负责,能源统计一般由动力供应部门负责,等等。企业统计数据数出多门,没有监管,每个部门最终的统计结果都是有利于本部门的数据,统计结果有失真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综合统计工作质量。
二是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工作简而言之,就是对基础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其基础工作好坏不但决定了统计效率的高低,更会影响统计工作的质量水平。当前,一些企业或单位为了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在时间压力面前,不得不进行人为编造数据,导致数据往往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个别单位没有专职统计人员,在进行综合性统计工作时,往往是临时安排人员担任,缺乏有统计专业背景和专业经验的人员进行统计,这样就会导致统计工作缺乏专业知识,临时统计人员对统计专门术语不了解,缺乏必要的统计科学方法,造成许多数据重复、漏报或作假等现象,这样统计工作就失去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统计人员的不稳定导致统计工作衔接性差,进行影响到统计工作质量。
三是统计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大多数企业统计工作还主要停留在计算机简单的录入和电子表格汇总工作阶段,对数据的信息化采集和智能化管理应用程度不高,企业普遍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比较落后。表现为:一方面,电子统计表格还没有完全代替纸质表格,造成基层统计工作繁琐,统计数据人为计算容易出错,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统计数据汇总、统计报表上报、统计报表审核等环节不够严密,数据没有进行智能化管理,手工计算出错情况不可避免;其次,统计报表汇总方法单调,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性的汇总和计算,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加工就进行编制报表,对于统计调查方法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研究,这样就使统计工作流于简单,对统计对象缺乏有效监控。
三、如何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一是提高企业领导和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正确认识。强化企业内部严格执行统计管理制度,确保统计报表填报规范、数据真实、有据可查。同时当地政府要在宏观上加强统计行政执法力度,对统计违法行为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法律的手段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企业或单位领导以及统计人员加强统计责任意识,优化统计工作环境。同时利用多种方法引导企业不但要关心生产经营这些方面的统计核算,还要关心企业外部环境、关注国家和世界先进企业在统计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管理方法。
二是强化统计专业人员的稳定性。企业单位一般没有相应的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存在很大的流动性,专职统计人员很少,大部分是兼职,所以在归口管理的情况下,各部门统计的数据应该由专职统计人员进行处理,保证统计人员工作稳定性,这样就可以解决基层单位统计人员流动性带来的统计原始资料无法有效保管、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变化等多方面影响。企业应多安排一些统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激励统计人员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使企业统计工作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
三是建立企业统计工作体系。企业要制定统一的统计口径和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把统计工作涉及的生产、运行等各个环节,包括原始记录、台帐、数据分析、统计人员等都纳入到统计管理体系中,充分运用数据检索、逻辑验证、关系检验和数据测试等一系列现代信息化检验手段,通过索引、分类统计等方法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四是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工作质量与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企事业单位在统计工作中要注意督促统计人员学习关联业务新知识,及时补充现代化电子信息知识,掌握现代统计技能,提高监控分析水平。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完善网上直报表的逻辑验证关系,定期分析处理基层单位各种统计信息及报表,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切实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企业统计工作至关重要,统计工作质量关系到企业长期的经营与发展。只有切实提高各级统计人员质量意识,将统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保证统计数据及各种信息快速、准确反馈到各级经营管理和决策中去,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琼,曹向兰.构建统计信息质量长效机制[J].企业导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