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1

一、顺应孩子天性,美育无痕

美的教育离不开美的校园。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新塘镇逐渐繁荣起来,但也造成当地居民精神文化的缺失,一些家长素质较差,导致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并存在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等缺点。

现代农村学校应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农村人。学校从校本实际出发,顺应孩子天性,在校园规划中,注重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孩子摒弃陋习,用美的教育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

学校在每层楼的廊道里,错落有致地布置了古代先贤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吸引路过的师生驻足欣赏;制作名人大型雕塑,以透雕、圆雕和浮雕等艺术形式,展现孔子、范仲淹、王羲之、鲁迅、华罗庚、达·芬奇、爱迪生、牛顿等名人先贤的独特气质,并配以生平简介和名人名言,分区置放在校园的绿树翠竹之中;校园内的每一小景点都立有艺术石,上面或雕刻着名人名言,或作名著导读。每天饭余课后,学生便徜徉其中,或做作业、或运动、或背书、或切磋琴棋书画、或讨论人生,与圣贤对话,灵魂得到净化,文化的厚重气息驱走了学生内心的浮躁。

二、遵循认知规律,寓美于学

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提醒,则学生自感有无穷之乐趣。”学科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社会美的认识过程;在自然(科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科学美的认识过程;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艺术美的认识过程。学校倡导教师挖掘学科中美的元素,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学科之美,在美的体验中内化学科知识,提升感受美的能力,寓美于学,以学养德。

例如,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味,更担负着基础性、文化性和民族性使命,具有关乎中华文化兴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语文学科组注重结合时代需要,将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如诵读《弟子规》等,引领学生在欣赏和诵读经典美文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领悟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等人文思想,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充盈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教材语言或充满诗情画意,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激情澎湃;而教材中所配置的各种中外名画、漫画、物象图、写意画等,更是形神兼备,美不胜收。政治学科组在集体备课和研讨中,倡导教师注重挖掘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其中所蕴藏的爱国情、民族义、父母恩和社会公德等道德内涵,从中引领学生求真、向善、求美。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学校创新教师学习机制,确立了“教师学习培训是一种责任”的理念,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并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战略,取人之所长,为己所用,促进教师成长。

“走出去”,学校选派中层干部和班主任赴杭州跟岗学习,英语骨干教师赴北京、河南等地参加“全国中学骨干英语老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音乐老师赴浙江绍兴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节”观摩学习,等等。“学成归来”,学校还会组织老师们开展学习心得交流,用“带回来”的先进理念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请进来”,学校经常邀请教育管理专家、艺术教育专家、德育专家、广州市教研专家、名校长等来校作专题报告会,上示范课等,传经送宝。高质量的学习和培训,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有效提高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引领学生在美的学习中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注重活动体验,以美养德

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善美,在体验中获得道德判断能力,顺利实现自主成长。学校开展了“以美养德”系列活动,寓德育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真善美,培养优良品质。

例如,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组建了校园合唱队、舞蹈队、书画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为学生构建心灵乐园。每年,学校还定期开展科技文化节、体艺节、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和创造力的平台。

3月是学雷锋月活动,学校组织各班自编黑板报,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的事迹,用发现的眼光寻找身边的“小雷锋”,人人从小事做起,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社会美、人物美。学生们积极响应号召,不断挖掘和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班级的黑板报变成了美德宣传栏。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懂得了美德就蕴藏在点滴生活中。5月,学校组织了母亲节征文比赛,号召学生观察母亲的一天,与母亲谈心,共同回忆成长过程等。学生在认真了解母亲美丽的内心世界后,深感震撼,更加理解了母亲博大的胸怀和养育自己的艰辛,懂得了感恩和责任。征文比赛中,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同学们争相传看,受益良多。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欣赏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真善美,学会创造美的生活。

教师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让老师们畅所欲言,说出工作的困惑与烦恼,交流心得和经验,激励教师们发现教育之美,为老师们创造自己的心灵家园。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教师们在观点碰撞中获得了新的灵感,在疏解困惑中重新注入了工作的激情与动力。

学校还鼓励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写下自己的思考等。例如,学校生源比较差,中等偏下学生占较大比例。为此,老师们开展了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研究,通过观察和实践,从学生成因、转化和教育策略、教师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实验。研究团队倡导老师们以挖掘美的眼光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提出“留住每一位学生,不放弃对每一位学生的帮扶和呵护”,以平常心对待学生,让他们重拾信心,走向美好未来。研究成果在全校教师中推广,有效提高了教育效果。9月,学校结合教师节,开展了“金秋赞歌”征文比赛。老师们积极投稿,学校将作品集结成册,出版了《我思故我在——永新教师论文集》,为老师们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2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地域文化

所谓本土化教育资源,是指本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习惯、民间艺术、农作物自然材料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本土化又称为本地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本土化是显示各种异质多样性和特定情境要素的过程,资源本地化的最佳效果是既能适应本地要求,又尽可能地保持资源原有的特定情境含义。

儿童美术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初步感受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尝试和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和效果,用纸、笔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用自己喜欢的多种方式进行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的过程。

本土文化是儿童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它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熟悉的乡土文化中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扩展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一、走进大自然,创设本土化的教学情境,提升儿童的审美需要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儿童美术的教育活动应按照美术教育自身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发现事物中蕴涵的美,激起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象,使对美的发现和感受贯穿于观察、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

大自然对儿童来说是一本神奇的图画书。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是一个五光十色,充满奥秘的世界。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感受自然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他们走出教室,走进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了解四季的色彩变化,见识本地特产、奇异的植物、水的不同形态、天气的无常、动物的栖息环境等等,使孩子们自身的感觉活动适应对象世界中的平衡、对称、和谐、节奏等美的形式。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亲近了大自然,获得美的陶冶,丰富了其想象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的。”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印象”。

通过本土化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在充分体验、感受家乡自然美的同时,引导儿童去关注目前环境的恶化问题,让儿童亲身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除此之外,稍有艺术创造力的人,还会萌发创作的冲动,创造出美的作品。例如:我在辅导学生以《我眼中的母亲河》为主题的创作过程中,我把孩子们带到了湘江这条美丽而熟悉的母亲河边,让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中去感受去体会。湘江奔流不息的江水、依稀过往的船只、如美人依卧江中的橘子洲头 、随风转动的风车、柳絮飘扬的长亭、依江而立的杜甫江阁、林中闲步的游人、游戏中欢笑的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还有那悠远古老的动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孩子们,保护湘江的使命感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其中姚钧儒同学(8岁)创作的绘画作品《美丽的湘江》在“2011年湖南省青少年‘打造东方莱茵河’献计献策专题活动暨‘我眼中的母亲河’摄影、绘画、征文、视频网络大赛”七千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唯一特等奖。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牢牢把握住一点,即:以美的事物和方式启发儿童的观察、想象和创作冲动。

二、结合地域文化,激发儿童创作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创作主动性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地域文化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使之弥补教材的缺陷,拓展教学的内容,是当今儿童美术教学的需要,更是美术教育的改革方向。

地域文化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并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也有着密切关系,是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文化形式。在湖湘大地,文学艺术禀承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湖湘地区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蜡染、湘绣、漆器、剪纸、银饰、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如苗族的三月三、四月八、瑶族六月六、端午赛龙舟、包粽子、赶墟、对山歌等大型的民族风情节日。这些都是本土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承载了一个当地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是我们美术教学的渊源和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对艺术课程资源进行针对性实质性开发利用,给教学提供唾手可得、亲切感强的教学材料,把经过筛选、积累、开发和利用好的课程资源,自觉补充教学课程,提高课程在本地区的适应能力。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撕纸、贴画来了解剪纸文化、利用彩泥造型来吸取陶艺文化,高年级学生可以大胆接触蜡染、刺绣、编织、剪纸、陶艺等民间艺术,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原生态资源配合课堂教学,运用自然材料进行手工造型与创作,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大胆的创造,培养他们内在的异于别人的创造能力,使本土原生态资源能更好地被利用到教学中去,教学效果也会显得尤为突出。

结合地域文化的儿童美术教学模式,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展览馆,民间艺术工作室,考察各种民俗活动,欣赏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领略绚丽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让学生们深感本地民族、民间艺术魅力。譬如去陶艺工坊亲自动手制作,体验来自于本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流动,会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增添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本地文化的情感,使他们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美术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对本地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传承了地域文化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

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与本地学生的生活背景贴近,特别容易使学生可亲可信,易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和学习兴趣的产生。现代多元化的信息大量充塞孩子们的眼球,使现代社会的孩子对身边的乡音、乡情、乡景表现淡漠,甚至视而无睹,如何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美,主动嗅到生活的清新,主动接受、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地方美术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地方美术资源的调查和学习中,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

三、借助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感受本土文化魅力,发展儿童艺术素养

儿童美术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资源观,因势利导,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现代社会及实践应用的联系,带动学生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其他相关的教学资源合理结合起来,借助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的美术活动空间更为鲜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艺术无处不在”教学环境。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培养儿童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美术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例如:定期举办学生主题作品汇报展。通过一定的主题设定,让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既能紧跟时代步伐又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展示自我;利用传统节日资源拓展学习领域。传统节日蕴涵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美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对节日的理解,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会节日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从而培养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情趣;收集本地材料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创意。在活动中让孩子们大胆进行创意,通过对材料的认识和加工,引导他们感受材料的质感和体验创意的乐趣;乡土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巧妙地运用乡土废弃资源作为创意素材,为儿童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儿童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让儿童感受本土文化的无穷魅力。教师通过资料的筛选,为孩子们介绍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开启创新之门;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工具材料之外,还可以在活动组织上别出心裁,让孩子们分别以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进行美术活动。

儿童美术本土化活动实施,在引进美术本土资源的同时,可以把绘画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为儿童创造活动提供更多机会,把生活和美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欣赏让儿童在体验中进行艺术创作,在创作中进行体验。

地域文化长期影响、渗透,使儿童对其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依恋感,是儿童情感世界中最稳定、最根本的因素。艺术是情感的一种交流,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儿童美术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要儿童思维模式走向统一,而是要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热情的态度、生活的自信、合作的精神、审美的能力、个性的创造等方面,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是美术教育最有价值的贡献,才是儿童美术之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