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在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是根据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到目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行已经近十年,十年来,我们看到高中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作为先于课堂而存在的教学设计,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根据课改以来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觉得对高中数学课堂设计可以有这样的理解: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是高中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要依据,结合自身教学理念,将教学意图物化为文字、图形、表格等的过程与结果. 在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高中水平的发展,与此同时,又要注意渗透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托数学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通过具有数学学科特质的引领,使学生能够处于一种具有数学气质的“场”中,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具有高中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
很显然,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的蓝本,是一节课的具体规划. 在常规要点已经被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同时,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必须注重:
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必须能够体现先进的数学理念
教学理念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常见观点在此不再赘述.只着重说明一点: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并不仅仅依托于以前的数学大纲或现在的课程标准,更依托于高中数学教师所受到的数学教育及自身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理解,即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存在着主观性. 对于当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有些理念是必须坚守的,要让数学课有数学味.
例如,笔者在一次高中数学教学观摩的活动中,看到一位数学教师教“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曲线作函数图象”,在教学过程中,如下一段师生对话在后来评课时被数次提及.
教师:在这之前,我们学过用描点法作图,那时是分哪几步来完成的?
学生:先根据数据列表;然后在坐标上描点;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点连起来.
教师:对于一般函数,我们往往是在定义域内先任意确定一些自变量,然后通过函数式求出相应的应变量的值,然后找点、描点. 但正弦函数不同,因为它有着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将一个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变成在[0,2π]区间内相应的三角函数来进行处理.所以这里,我们就从函数y=sinx在[0,2π]区间内的图象开始着手研究.
评课者对这段抛锚式的教学给予了诸多好的评价. 在这个简单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管窥到该教师的两个比较有益的教学理念:一是将正弦曲线作图与原先学过的描点法作图进行联系,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先前数学经验,注意“将新知泊于旧知的锚上”,而这恰恰是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大力强调的,这位教师之所以注重这一点,也一定是内心认同的缘故;二是分析出正弦函数的周期性重复的特点,将生疏化为熟悉,一般化为特殊,从而使复杂化为简单,数学上常用的化归思想得以在此渗透.
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必须能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将三维目标分列开来,以此来体现对新课程的理解,这是有商榷余地的. 因为后两个维度其实更多的是发生在知识产生的过程当中,犹如“盐在汤中”一样. 人为地剥离,不一定能保证在实施教学时能够得到体现. 也就是说,类似于下面这样的三维目标呈现方式是需要的,但并不是最好的.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正弦函数图象的作图方法;2. ……
过程与方法:1.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形结合与化归思想.
笔者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份教学设计,其三维目标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之中,出现的时机与位置恰到好处,个人觉得是比较好的:
一位高中数学同行用屏幕向学生展示一幅温度变化曲线图(图略),其中可以看出某城市某年的4月20日、5月20日、6月2日的最高气温分别为12.4℃、23.5℃、32.5℃.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请观察并思考,你对这两个时段内的气温变化将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这段教学设计的旁边,教者注明了这样的设计意图(其实体现的就是三维目标):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经验为高中数学教学服务,可以让学生体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可以感受到生活需要数学.
这样的三维目标渗透于具体的教学之中,在呈现时也附在相应的教学内容旁边,因此不至于像以纲目的形式列在教学设计之首的三维目标一样,无所归依.
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必须有明晰的数学课堂行为动词
明晰的行为动词是课堂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师生在数学课堂上行为的参照目标. 一个教学设计若没有明晰的行为动词,则教师走进课堂可能不知道重点该做什么,一个知识点该落实到什么程度,一个数学思维应该如何展开. 相反,如果在教学设计时重视本节课需要通过哪些行为动词来产生教学实践过程,就更容易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解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高中数学有这样一些行为动词:对于知识与过程目标而言,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对于技能与方法目标而言,有模仿、操作、迁移等;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而言,有经历、体验、探索等. 这些行为动词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有兴趣的同行可以研讨有关课标解读类的书籍.
例如,笔者在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出示了如图1所示的一张图,并给出题干:图1是一堆电线杆,已经知道最上面一层有4根,往下每一层多一根,请根据总的层数算出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
图1
在借此引入课题时,笔者在这段教学设计后面写了这样的一段话:通过实例来创设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情境;通过对这一实际例子的思考与回答,使学生“了解”(此处引号为行文时所加,以便明确此设计中的行为动词,下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数学意义;必要时可让学生通过“模仿”用粉笔堆砌的方法进行“操作”;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经历”并在此过程中“体验”,进而“探索”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模型的方法,从而形成化归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理论;实际
纵观课程改革前后的高中数学教学,会发现在教学设计这个环节经历了不少的变化.课程改革之前,教学设计更多地等同于写教案,写教案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将教师的教学思路文字化. 这一过程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可能是多余的,因为即使不文字化,其课堂也能进行得有声有色. 换句话说,这样的过程其实不涉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自然也不涉及教师对教学的思考;课程改革开始之后,教学设计增添了许多原先不熟悉的内容,如数学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合作等原本具有专门意义的概念被赋予了经验性的解读,“自主学习”成了学生自己去学习,“合作学习”成了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去合作,去讨论.
今天,以从中科院院士到普通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反思甚至是质疑为标志的反思新课程,使得高中数学教学理性了许多. 在这个时间跨越的过程中,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其实始终面临着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理论上很好的教学设计,如何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现实,也成为高中数学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 理论先行,基于教学设计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是理论先行,还是经验先行,这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忽视专业成长的情形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是依赖经验的,甚至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其教学设计的依据也往往是其在学生时代接受过的教育痕迹.然而,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笔者感觉教学设计时还是理论先行的好.
譬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中,有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定义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呢?
这一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为什么教师会设计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是随意之举吗?笔者以为不大可能,因为笔者知道该教师是一方名师,举手投足之间有大师之蕴,其教学绝对不可能有随意之举. 可当面求教的可能性不大,于是该问题一直存在于笔者的头脑当中. 后来在一本数学教学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当中看到这样的一层意思: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通过问题的提出去驱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可以深化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得教学系统化. 结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以为这样的设计在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为判定定理的寻找提供了认知氛围. 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这一问题的驱动之下,有可能会这样思考:确实,通过定义可以有效地判定直线与平面的垂直,但只满足于通过定义去判定是不够的. 也许还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判定. 既然是判定,那就需要严密的证明,而这恰恰是数学所强调的……类似于此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活动,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坚实基础.
笔者这一判断来源于理论学习,而理论学习是高中数学教学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 事实上,能够让高中数学教师有所收益的理论书籍并不少,从最基本的课程标准(笔者以为高中教师关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是必要的),到《数学思维教育学》(张乃达著),再到《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王林全著),再到当代数学大家张奠宙、郑毓信等人的著作等,均可以有效地滋养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底蕴.
[?] 有效教学,基于评价需要的高中数学教学应然取向
只攻理论是不够的,两个原因:其一,只攻理论而脱离实际,往往容易让自身的教学空心化.需要知道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不足以解释课堂上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理论相对抽象,再好的理论在教学实践面前也是狭隘的. 理论是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教学行为是依赖于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 其二,只攻理论容易导致教学无效化,这与当下的有效教学是矛盾的. 毕竟,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才是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然取向.
同样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中,笔者进行了这样的一个设计:(学生实践)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之后稍稍展开,然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判断对折之线与桌面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数学知识证明.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特别强调必须有一个学生实践的过程,因为笔者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比较薄弱的,而这对立体几何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 而理论学习又让笔者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的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后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策略是有效的,相当一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本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想象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即使对于数学知识基础不佳的学生而言,通过实际操作来为数学学习提供情境总是没有困难的,而如果教师将学生的思维抽象成两个面所共之线与桌面的关系,那学生的思维其实也就完成了数学建模的过程. 成功建立了模型,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有了对象,这样学生可以迅速地在实践中将具体的实践结果,抽象成“垂直于一个平面上两条相交直线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数学结论. 尽管这一结论与科学的判定定理还有文字上的差别,但意思已经几乎是一模一样了.
从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这一策略是有效的. 而这一教学事例也让笔者进一步认识到:教学设计应当基于实际需要,应当瞄准有效教学的需要,并在理论的滋养之下才能起到真正的教学蓝图的作用.
[?] 理论与实际的互相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如上所说,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蓝图,是实际教学行为发生之前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说白了也就是将教学预设形象化的过程. 根据笔者的学习经验,这应当是一个基于教学经验,然后将经验上升到属于教师个体的理论的过程,然后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的作用之下,个人朴素理论与科学教学理论相互碰撞,生成教师能够理解内化的教学理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若要想取得实效,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教师的研究对象必须立足于学生,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想法.
事实上,在上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中,笔者就注意到有少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偷工减料”,他们不是对折了一张长方形纸,而是将课本打开后竖在桌面上,结果得出了与一个平面上两根曲线垂直的直线也与平面垂直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是对还是错,学生的思维是对还是错,学生的这一实践对课堂是否有意义?梳理这样的问题,其实对于拓宽学生的理解也是有益的. 比如说如果将学生的结论变更为与平面上曲线上某两点的切线(相交)相垂直的直线与平面垂直,其实也是有道理的.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数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应当通过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数学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了解数学在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价值。事实上,教材后面的“阅读与欣赏”,提高了学生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这种数学素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味,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特别是以统计作为整合的突破口,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数学课程的各相关部分。
二、新理念呼唤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1.课堂上的主持人
大家看电视时会发现,一场精彩的演出中,主持人虽然是贯串始终,但是并不是大包大揽,由自己亲自表演的。他们用简洁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话语,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可以说课堂也可以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或是设悬,或是点拨,或是指导,而不必长篇大论,大包大揽,把思考、讨论、研究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培养出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2.独具慧眼的发现者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欣赏的水平不同,基础不同。在老师眼里,可能存在文化成绩上的“差生”,因此往往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学生失去学习的宽松环境,对自己缺乏信心,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担负慧眼独具的发现者,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尽力为他们搭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采用赏识成功的方法,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利用他们尝试成功喜悦的契机,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3.热情的观众
一场激烈的球赛,总少不了热情的拉拉队,他们的呐喊助威给球员们带来了动力和激情,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有这种热情,球员们都会有无穷的动力。同样,作为当今的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他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教训或教师的责问,是理解和支持。我们教师就要做好热情的观众。
三、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新转变,由重知识传播向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前一种过程教材已有所体现,但思维过程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2.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气氛状态两个方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气氛因素的积极作用,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3.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实际上,学生自主求知活动应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作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应放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其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和操作模式。
4.应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数学教育应坚决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以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数学建模成为课堂的主流。要冲破以教材为本位的束缚,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力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和能力的形成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5.提倡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向开放的、多元化的方向方展。问题的解决要不拘泥常法、不恪守常规,善于开拓、变异、发散,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求得问题解答。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近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接受素质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尤其是结合近期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和反思,对当前的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2.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体验
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
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
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
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三、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高一新教材必修五第二章第一节《数列》(第一课时)
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借助函数加深对数列的认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类比、联想、猜想等能力,提高数学建模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的乐趣。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数列的概念;其次,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研究后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根本,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重点。建立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教学的难点。
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学习兴趣
①由生活中数列实例引入:前言中的例子(1兔子,2折纸)。②用古老的有关国际象棋的传说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参与只是形成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观察归纳――形成概念;讨论研究――深化概念;例题分析――加深认识;练习反馈――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提升能力五个层次的学法,层层深入。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两种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思考的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5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其是一项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性活动,通常有两种类型,即数学课程设计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其是以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以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等预先定出的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数学教学需要,综合参考现代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认真研究学生和数学学科特点,对某一个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预先制定教学过程的一种显性化设想。数学教学设计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又是具备学科特点的数学教学理论指导的新产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数学素养和能力,以满足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思考、交流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对于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其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任务所在,通常其可分为情感、认知、技能等。合理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到将知识进行理解、应用、分析,最后评价。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只停留在以掌握或者教授知识的前提下,更需要重视对于知识的分析和应用,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对于高中数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要明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通过研究标准,清楚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自己的要求和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实际出发,力求客观、准确地进行目标设计。
在“对数的概念”一课的教学中,对本课教学进行学情分析就是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效的整体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授课者分析教材、整合教材、总结教材的体现。只有充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教学内容和效果达到最佳。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维护课堂秩序,也是授课者熟练地把握整体教学进度,游刃有余地传授知识的能力体现。要深入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根据教材的特点,将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将知识进行拓展,将枯燥理论变为简单问题。
对于“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一课,其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而教学难点是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根据这些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目标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回顾归纳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时间的设计
完整的一节课,需要有导入、重点难点介绍、课程主体、总结和作业的布置。每个部分时间的分配都很重要,只有熟练把握时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将知识传授给每位学生。课程主体的讲解是占用时间最多的地方,因其讲解需要详细、过程缜密。讲的过程中要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得当,时间适当分配。争取在45分钟的时间里,使本节课的内容全部被学生消化,为下一节课的任务做好准备。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师能否教好的关键。良好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基础,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一种习惯。构建合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全面分析高中数学课的特点,对其实施策略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设计,才能推动高中数学课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
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而言,高中数学课程在难度上较大,在学科特点上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也更为突出和明显,对于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面对这种学科情况,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导学案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用,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展开和进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更好、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高中数学课程的导学案设计,发挥导学案应有的教学作用,成为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每堂课程的起始,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规划上,对于导学案的设计和安排没有那么重视;有的教师对于导学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着较为浅显甚至是狭隘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导学案是对课堂时间和教学实践的一种浪费,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没有任何作用,直接将其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在教学案设计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将其直接省略掉。面对这种学案设计现状,可以发现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作用,有时甚至被忽略,被高中数学课程的任n教师所摒弃。
首先,面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现状,教师在面对高中数学的导学案设计这一课题时,应该扭转自身的数学学案设计理念,充分认识到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给予导学案设计以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在进行高中数学学案设计过程中将导学案纳入其中,并进行有效的研读设计和课堂应用。要认识到导学案不仅是课程学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以省略,同时,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起始部分和课堂导入,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例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稳定课堂秩序和调节课堂氛围、引起或者过渡课程教学内容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学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和合理的认识导学案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精心进行导学案设计,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教学功能。
其次,在进行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来进行导学案设计,避免导学案设计的教案化,从而提升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导学案是为正式的教学内容提供服务的,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的导学案设计时,教师一方面应该以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规划,使其能够发挥和体现出引起和过渡高中数学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班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现状入手,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接受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导学案的设计,使导学案的难度契合学生的理解范畴,使学生能够对导学案进行更好的消化和吸收。
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束缚较重,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习惯于单一的从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导致导学案的设计出现差错和偏颇,这不仅不利于新课程的展开和导入,同时还会在潜意识里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数学课程的抵触和排斥心理,影响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以二者的结合和统一作为高中数学课程导学案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避免教学案设计的教案化,提升高中数学课程导学案设计的科学性,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深入其中,加深对于教学内容和导学案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使导学案成为沟通学生和课堂的重要桥梁,提升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导学案设计时,还应该根据学科教学属性和学生的学习、理解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探究和创新,使导学案能够突破学科属性的限制和制约,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科目,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特点,学习难度较大,理解难度也较大,因此面对这种学科情况,高中数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尽量削弱高中数学课程的这种学科属性,拉近学生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距离,尽量消除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高中数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尽量避免导学案设计的单一化,充分思考和挖掘导学案设计的各种可能性,实现导学案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