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馆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馆调查报告

图书馆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学科馆藏;满足感;生物学;大学生;高校图书馆

2002年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1]。学科馆藏是指高校图书馆所典藏的不同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分为纸质和电子两种型,是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及其读者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源泉之一。所谓学科馆藏满足感是指高校读者,尤其是相关学科读者利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藏后获得的满意程度,它是评价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1 调查过程

广西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近80年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长期以来,该校图书馆致力于学科馆藏建设,以期满足该校学科建设和读者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之需。本报告源自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满足感的调查。

通过文献检索,在借鉴国内相关调查案例[2-3]的基础上,结合本调查的具体实际,设定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满足感的调查7项指标:藏特点、馆藏分布、馆藏培训、馆藏利用、馆藏借阅、馆藏缺失和馆藏荐购。基于这些指标,制定《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生物学科馆藏满足感调查问卷》。

向该校生命科学学院300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并组织作答。被试者涉及该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3个分支学科方向。共回收有效问卷270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均达90%,最后,将有效问卷中对各测度选项的选择结果数据套入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馆藏特点

馆藏特点从宏观上反映了该馆生物学科馆藏是否满足大学生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被试者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丰富性、新颖性、专业性和类型比例的满意超过60%。这表明:①该馆在生物学科馆藏建设中始终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尤其是近年来实施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建立馆院联系,及时洞悉生物学科的发展态势,准确掌握该学科经典和前沿文献信息资源的动向,面对信息爆炸、文献剧增、经费有限的现状,努力实现生物学科馆藏效益的最大化,满足大学生的需求。②近年来,该馆根据文献信息资源载体和传播多样性的趋势,遵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新变化,依靠日益完善的校园网,采取逐步压缩纸质、增加电子生物学科馆藏的策略,使这两种生物学科馆藏的比例逐步趋于合理。

2.2 馆藏分布

馆藏分布反映该馆馆藏整体布局能否方便大学生使用。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78%的被试者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尤其是纸质馆藏分布比较模糊;被试者或多或少对该馆正在使用的馆藏索引的检索效果不满意。这表明该馆生物学科馆藏整体布局存在不足。究其原因:①该校3校区办学且各校区设馆,纸质馆藏分布变动频繁;也可能是大学生对该馆各种机读数据库所含的具体内容感到陌生。②该馆研发的多机读数据库整合《统一检索系统》使用时间不长,仍需改进;该馆使用的《汇文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全校纸质馆藏,生物学科馆藏录入该系统时难免出现偏差;一些大学生对所需生物学科馆藏的篇名和主题词等检索项了解不确切或不完整,也是产生检索结果误差的原因。

馆藏培训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利用效率。调查结果显示:近3/4的被试者知道并参加过该馆举办的各种生物学科馆藏培训;被试者参加培训的首选是机读数据库使用培训,选择生物学科馆藏使用导引等培训的也分别达40%左右。近90%的被试者建议该馆经常性地发放新增生物学科馆藏的使用指南,293%的被试者甚至提出开展个性化辅导的需求。近40%的被试者分别通过学院开设的文检课或自学,较全面地掌握生物学馆藏检索和分析知识,而通过该馆培训掌握此类知识的不足20%。这意味着:①近年来,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培训形式多样、组织力度和普及强度较高,满足了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但是,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培训深度不够。

2.4 馆藏利用

大学生通过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解决面临的学业问题而产生满足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被试者分别以专业课学习、开阔视野和科研为目的而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近40%被试者不挑剔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类型;超过50%被试者将访问在馆机读数据库视为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捷径;超过40%被试者在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后能够圆满或基本解决所面临的学业问题;超过1/3的被试者分别因缺乏检索知识等主观因素,或受到IP限制等客观因素制约,影响其利用该馆电子生物学科馆藏。这表明:①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利的用目的明确,讲求实用,从解决面临的学业问题中获得满足感。②近年来,该馆采取压缩纸质、增添电子生物学馆藏的策略,正迎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而如何更便捷高效利用电子生物学科馆藏,需要该馆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协调改进。

2.5 馆藏借阅

馆藏借阅方便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满足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3的被试者认定每逢学期末和毕业论文开题期为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借阅高峰期,但有近2/3的被试者在借阅高峰期仍非常或较容易借阅该馆生物学科馆藏;超过40%的被试者将馆藏已借出视为影响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借阅的首要原因;当遇到借阅困难时,无所适从者比例较低。这表明:①该馆出现生物学科馆藏借阅高峰期是正常现象。每逢学期末,大学生纷纷借阅该馆生物学科馆藏,迎接期末专业课考试;每当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期,为掌握所选课题的发展态势,大学生都要借阅该馆生物学科馆藏。②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经费,使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尤其是电子生物学科馆藏不断丰富,使得大学生即使在借阅高峰期,也能通过访问机读数据库满足需求。但是,纸质生物学科馆藏复本量瓶颈导致借阅高峰期许多纸质书刊借不到。诚然,大学生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主动性较高,遇到借阅困难时,基本能够各显所能,解决此困难。

2.6 馆藏缺失

馆藏缺失反映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软肋,可能降低大学生的满足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试者分别认为该馆无法满足需要的生物学科馆藏是此学科的科研专著和习题集;最缺的生物学分支学科馆藏是营养学,其次是医学。究其原因:①源于该馆学科馆藏定位主要是以满足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为主,生物学科研专著主要由相关学院资料室典藏;此外,鉴于生物学科描述性的特征,其许多分支学科尚未出版习题集。②《中国知网》之《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机读数据库,而该馆曾在一段时期内未购买其《医药卫生科技子库》的全文访问权限,导致这些生物学分支学科馆藏缺失。

2.7 馆藏荐购

大学生主动向该馆荐购所需的生物学科馆藏,既使其从参与中获得满足,又提高该馆生物学科馆藏采访的针对性。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向该馆荐购生物学科馆藏的被试者不足10%;最常用的荐购方式是在线荐购。这意味着:尽管该馆开通了在线馆藏荐购,但是,该馆在生物学科馆藏荐购采访时,主要征求教师,特别是专家教授的建议,忽略了与大学生的沟通。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本次调查是正向积极的。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生物学科馆藏建设符合国内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采访、典藏、培训、管理、借阅和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基本满足该校生物学科大学生的需求。诚然,针对本次调查中反映的一些问题,特建议如下:

3.1 彰显学科馆藏的竞争力

生物学科馆藏是该馆的基础性资源之一。依据管理学资源依赖学派的观点,如果该馆此学科馆藏具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4],那么,其竞争力将得以彰显,就能够更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为此:①通过深层次的文本挖掘体现该馆此类馆藏的价值。邀请专家经常性地开展生物学科经典文献导读,并通过学科馆员及时生物学科前沿信息分类指南,帮助大学生融汇此学科知识,了解其动态。②建立特色生物学科馆藏以体现其稀缺性。通过高校间馆际互通方式获得本学科顶端学术期刊《Nature》及其全部子刊的电子版的访问权限,或收集《瑶山鳄蜥专项调查报告》等非公开出版但学术意义较大的文献,确保大学生涉足相关领域时占领信息制高点。③通过该馆悠久的历史积淀、合理的人才结构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科学高效的组织模式,在形成其生物学科馆藏价值和稀缺性竞争优势的同时,展现难以模仿的内在竞争驱动。

3.2 遴选电子馆藏、建立个人图书馆

机读数据库是大学生偏爱的该馆生物学科馆藏。鉴于此类馆藏种类不断扩大、内容日日更新、特色平台不断增加、支撑技术不断改进的状况,就应该:①建立在馆机读数据库评估制度,组建由该馆牵头、相关专家教授参加的机读数据库遴选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馆机读数据库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剔旧更新,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②通过《中国知网》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学生掌握运用《中国知网》建立个人图书馆的技术[5],同时要求在馆机读数据库的出版商以客户免费培训的方式,经常性地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在馆机读数据库新特色平台推介和新检索技术导引,大幅提高他们对这些机读数据库的利用效率。

3.3 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

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多因素协调的工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通过他们在这项工作中的联络沟通,以融入一线且嵌入过程的方式,进一步完善馆内采访、典藏、培训、借阅和技术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同时加大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网络中心,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出版商等馆外单位,以及相关教师和大学生的合作,努力实现采访科学化、典藏规范化、培训实用化、借阅方便化、技术标准化的目标。

3.4 打造服务优势,突出个

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建设是为了更好开展学科文献信息服务。为此:①依据泛在知识环境特点,秉承Lib2服务理念[6],以大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对生物学科馆藏的动态需求,以开放性的姿态,通过与其互动互享,提升其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满足感。②综合运用网页书签、RRS和MSN等技术[7],实现该馆生物学科电子馆藏的集成、组织、筛选、聚合和,构建起统一高效、精准便捷的生物学科馆藏服务平台,形成服务优势。③积极开展个,与学院开设的文检课结合互补,以提高大学生深度分析和转化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能力。

谨此:对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段明广和李军伟老师在本调查过程中提供的帮助致以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部[EB/OL].http:∥/20020610/3058180.shtml,2012-07-06.

[2]张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指标设计初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5):60-62.

[3]倪宁兵,孙汝杰,卫菁.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专业的馆藏文献调查与分析[J].现代情报,2007,(11):122-124.

[4](英)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M].严勇,祝方,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2.

[5]易彦伶,姜月仙.“中国知网”医生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应用[J].医学信息,2010,23(7):2282.

图书馆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教育信息简报;网络调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相继创办教育信息简报,旨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教育、教学信息,力图为学校管理决策、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提供最新、最具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高校图书馆开办教育信息简报的意义

1.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传递职能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服务性的组织,也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型性机构,信息传递职能是其立足之本。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科研课题等,充分发挥信息传递职能[1],而教育信息简报正是围绕上述主题搜集整理报道相关信息,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信息传递职能的一种体现。

2.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分析服务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往往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不能只为读者提供简单的原始信息,而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2]。教育信息简报就是根据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收集相关信息,并对原始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加工,从而提供信息分析服务。

3.为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高校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在收集、整理、加工和报道信息时,会加大对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委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的关注,以便为学校各级领导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开办教育信息简报的现状

通过对东北地区63所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调查,共有6所高校图书馆在网站上设置了教育信息简报专栏,其中吉林省4所,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各1所,详细情况见表1。

1.创办时间

在6所高校图书馆中,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的创办时间最早,其余5所高校陆续创办了教育信息简报。

2.出版周期

除长春理工大学图书馆外,其他5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均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出版周期为季刊和月刊的各2所,1所出版周期为双月刊。

3.是否有栏目设置

有2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没有栏目设置,其余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有栏目设置,每期的栏目不固定。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设有国内信息快讯、国际信息快讯、高端视点、热点探讨和观点交汇等栏目;北华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设有热点聚焦、教育基础、学科教育、师范技能和阅读拓展等栏目;八一农垦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设有最新动态、谈经论道、校长论坛、院校扫描、教学改革和环球教育等栏目;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分为教育新闻和教育专题两大栏目,在教育新闻栏目下又下设教育政策、高校教改、国外教育热点、招生就业和专家论教等模块,教育专题主要是依据不同专题搜集学术论文。

4.每期信息量

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每期固定推送20条信息,而其余5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每期推送的信息量不定,且有的简报每期相差的条数较多。

5.是否进行二次加工

吉林医药学院图书馆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会进行简单的二次加工,根据信息内容和简报篇幅对原始信息进行摘录。其余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没有进行二次加工,直接收录原始信息的全部内容。

6.格式

有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采用的是PDF格式,长春理工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是直接以网页形式呈现,而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做成了iebook的电子期刊,还配有背景音乐,非常的生动直观。

7.位于网页位置

有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位于图书馆主页的一级栏目,其余2所院校的教育信息简报位于二级栏目。

三、对高校图书馆开办教育信息简报的建议

1.形成固定出版周期

教育信息简报应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并明确告知读者,以便读者跟踪阅读,且出版周期不宜过短或过长。出版周期太短可能会影响内容的丰富性,同时也可能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出版周期太长会影响内容的时效性,从而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具体的出版周期可根据每期内容的多少和图书馆实际工作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出版周期为月刊、双月刊和季刊比较适合。

2.设置相对固定的栏目

出版教育信息简报如同出版专业期刊,应有相对固定的栏目设置。可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求而设置栏目,使搜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并将信息分门别类的放置在不同栏目下,更加清晰明了,方便读者阅读。通常可设置新闻聚焦、政策讯息、观点时评和教学改革等栏目。医学院校还可设置医学教育快讯等医学教育相关栏目。也可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事而设置1-2个灵活栏目,比如每年毕业季开设就业讯息栏目,招生季开设招生讯息栏目等。

3.报道信息量适宜

可根据出版周期、栏目设置和简报篇幅等因素每期收录报道相对固定的、数量适宜的、能够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信息,且每期每个栏目收录的信息条数应相对固定,从而使得每一期教育简报收录报道的信息条数相对固定。

4.进行一定程度的二次加工

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二次加工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使读者在有限的教育信息简报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可遵循信息最小化原则,在保持信息基本完整的同时,尽量使信息的文件长度最小,则可根据信息内容对篇幅进行删减,将最重要的部分留下来,以便读者阅读。也可根据不同来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将多条信息进行整合,使读者在一条信息中能获取更大的信息量。

5.采用清晰直观的电子版格式

如何将教育信息简报的内容完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目前,各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电子版多采用PDF格式,PDF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阅读器,界面清晰,操作简单,相比Word和网页格式更规范正式,且较为符合读者阅读电子文献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将教育信息简报做成了iebook电子期刊的形式,并且配有背景音乐,使得简报的整体效果更加生动直观,色彩丰富,让人耳目一新。在保证内容丰富的同时,也需要不断丰富简报的形式,从视觉上力求做到让读者赏心悦目,从而增强简报的审美价值。

6.位于图书馆主页醒目位置

教育信息简报可单独设立一个模块位于图书馆主页醒目的位置,并为简报设计一个彩色封面来吸引读者阅读。醒目的位置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促进读者阅读简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图书馆调查报告范文3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和发展模式,然后从读者群、服务能力、阅读方式和馆藏这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比较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各自的特征,最后得出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这个结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 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参考文献: 

图书馆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事实数据库

ARL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

高校图工委

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对图书馆实行计量化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图书馆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衡量图书馆科学管理水平。考核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的重要方面。毋庸置疑,“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以下简称事实数据库)的开发和运行,为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指导作用.然而,其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进行图书馆统计工作历史较长,发展也比较成熟,本文将ARL的2008-2009年统计项目和事实数据库2009年统计项目相比较,为事实数据库的完善提出4点建议。

1.ARL统计和事实数据库概况

ARL是美国研究型图书馆的专门组织,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属21个专门图书馆学会之一.ARL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共包括123名会员,由大学、档案馆、博物馆和其他团体组成。其中,大学图书馆占成员总数的92%,美国大学图书馆占成员总数的87%。自1962年以来,ARL收集并出版ARL成员馆的馆藏数量、新增文献数量、现刊数量、运行经费、馆员数量等数据,并在互联网上公布相关内容。

事实数据库系统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用于统计全国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的网络平台。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针对全国高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始于1989年,并对图书馆统计项目不断充实完善,于1999年正式开发了“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此数据库的统计项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功能的拓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变动,统计手段也由最初的手工统计发展到计算机统计,2001年统计工作开始实现网上填报。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修订了部分统计项目并委托事实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单位――大连博特公司,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换代,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和人本化水平。

2.ARL统计项目与事实数据库统计项目的比较

2.1统计项目界定标准

ARL在其填报指南中明确指出其各统计项目定义均采用由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认可的美国图书馆统计工作标准NISO Z39.7-2004,即《信息服务和使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统计指标――数据字典》(Information service and use:Metrics& statistics for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provid-ers――data dictionary).该标准最初由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 Or-ganization,NISO)制定,其后为美国国家标准局(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ANSI)认可.该标准第一版颁布于1968年,并于1983年、1995年、2004年颁布新的版本。随着电子资源在图书馆应用的逐渐扩大和普及,NISO于2002年又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对电子资源的统计。

我国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国家标准《情报和文献工作机构统计标准》(GB/T12191-91)于1991年颁布。由于该标准制定年代久远,已无法适应网络化、电子化发展等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事实数据库没有明确的统计标准可依,统计数据不具有横向可比性和纵向汇总管理能力。

2.2统计项目填报指南

ARL每年在实施统计时,专门提供一个文档作为项目填报指南,如ARL2008-2009年调查问卷填报指南。该填报指南由填报综合说明和各统计项目的详细说明两部分组成.指南中除了对统计项目作出定义外,还采用举例等方式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以此来帮助填报人员准确地理解各项目的含义.而事实数据库采用在少数统计项目后面添加说明的方式对不易把握的项目进行界定。由于其没有对各统计项目作出详细说明,再加上各高校图书馆的统计人员经常发生变化,每个人对各项目的理解不同,导致统计工作缺乏准确性和连续性。

2.3统计项目结构

从结构上来看,事实数据库中的统计项目采用层累制呈现。这种结构等级分明、逐级展开、层次性强,容易理解和操作。在采用层累制的基础上,事实数据库将统计项目分为19个大项和150个小项。ARL则将各统计项目并列同级罗列,对少数需要划分的项目,采用项目号加英文字母的方式进行划分,如“Q27人员”被划分为“Q27a专职馆员(profes-sional staff)”、“Q27b辅助馆员(support staff)”和“Q27c学生助手(student assistants)”。

2.4统计项目涵盖范围

通过对ARL和事实数据库的统计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涉及的统计范围不同。两者共同涉及的统计范围包括:工作人员、读者数、图书馆经费、馆藏量、当年新增馆藏量、开馆时间、资源利用情况和信息素质教育等方面。但在具体项目划分或界定上存在一些差异,如在“购置电子资源费用”项目划分上,事实数据库把“B2.2购电子资源”划分为“B2.2.1购中文电子图书、B2.2.2购外文电子图书、B2.2.3购中文电子期刊、B2.2.4购外文屯子期刊、B2.2.5购其他数据库”五个子项目;而在ARL统计项目中,购置电子资源的费用由“Q22一次性电子资源购置支出”和“Q23连续性电子资源购置支出”组成。

除以上共同涉及的统计范围外,两者在统计项目的涵盖范围上还存在以下差异:

(1)事实数据库涉及而ARL未纳入的统计项目,如馆舍、馆长、阅览室、电子资源开放情况、自建数据库和设备等。例如,事实数据库设有相关统计项目对资料室、分馆个数及文献量进行了统计,而ARL未对资料室、分馆专设项目进行统计,只是采用脚注方式要求填报人员注明报告中的数据是否包含资料室或分馆的数据,哪些资料室或分馆被包括在内,哪些又被排除在外等信息。

(2)ARL涉及而《事实数据库》未做统计的项目。具体如下:

①非书资料

ARL用8个问题对非书资料进行了统计,它们分别是“Q7缩微品、Q8政府出版物、Q9计算机文件、Q10手稿和档案、Q11制图材料、Q12图形资料、Q13音频材料、Q14电影及录像资料”。可见ARL非常重视对非书资料的统计,而事实数据库尚未对

以上非书资料进行统计。

②工作人员工资酬劳

在ARL统计中,设“Q18工资酬劳、Q18a专职馆员、Q18b辅助馆员、Q18c学生助手”统计项目对各类图书馆工作人员所获工资酬劳进行了专门统计,而事实数据库则没有相关统计内容。

③联盟费用

在ARL统计中,设“Q24文献机构、网络和联盟费用支出”统计项目,对ARL成员馆以团体方式购置电子资源使用权而产生的支出进行统计,而《事实数据库》尚未对该项支出进行统计。

④岗位数量

ARL填报指南对“Q28图书馆服务点数量”的解释如下:统计主馆及所有分馆有人服务点数量,包括参考咨询台、信息台、流通、现刊、复印服务等。还特别指出填报的是服务点的数量,而非工作人员的数量。通过以上解释,本文认为ARL统计中所指的图书馆服务点与国内称之的岗位设置属同一事物.也就是说,ARL对图书馆设置的岗位数进行了统计,而事实数据库没有把该项纳入统计范围。

⑤博士学位数量及学科领域

在ARL统计中,设“Q37博士学位”和“Q38博士学位学科领域”对统计年度内获得的博士学位数量及其学科领域进行统计,而事实数据库未对这两项进行统计。

2.5统计数据分析应用

ARL在统计填报结束后,会对统计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定期出版一系列统计调查报告,如《法学图书馆统计报告》、《医学图书馆统计报告》、《图书馆员年度薪资调查报告》等.而事实数据库统计工作随其年度填报工作的结束而结束,未对填报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也未过相关统计报告。

3完善事实数据库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结合国内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完善事实数据库提出以下建议。

3.1制订、完善统计标准

2008年7月,由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议,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联合制订的新国家图书馆统计标准:《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统计标准》(GB/T12191-2008)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它的颁布将取代1991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国家标准《情报和文献工作机构统计标准》(GB/T12191-91),新标准的颁布并不意味着该项工作就画上了圆满句号,一方面图书馆统计标准制定后,还需要将标准和图书馆实际工作相结合。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图书馆工作,制定图书馆统计标准的目的也不例外。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后,并未及时地推广和应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制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图书馆统计标准制定后,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订。美国国家图书馆统计工作标准NISO Z39.7分别于1968年、1983年、1995年、2004年颁布了新版本,2002年还针对电子资源的出现进行了修订.遗憾的是我国国家标准《情报和文献工作机构统计标准》(GB/T12191-91)从1991年颁布后,直到2008年相关组织才着手对其进行完善、修订工作。这些修订工作都是统计标准已经落后于实际工作需要而引起的,只有不断地对标准进行修订,才能真正意义上和图书馆实际工作相结合,标准的颁布也才能对我国图书馆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3.2完善统计项目填报说明

一方面,各高校图书馆实行岗位聘任制,统计人员经常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每位填报人员对统计项目的理解。在没有充分说明的情况下,既有无意识的误解也有有意的曲解,填报人员也可能选择不作回答,如在填报中,统计数据是否包括来自资料室和各分馆的数据应给出明确说明,避免造成填报数据的标准不统一.因此,为了避免造成对统计项目含义的误解,必须对各统计项目作详细解释,必要时还需通过举例等方法对项目加以补充说明,这样填报人员才能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3.3完善统计项目

(1)建议借鉴ARL划分方式,将“购电子资源费用”修改为“一次性电子资源购置”和“连续性电子资源购置”两类.然后,再进一步将“一次性电子资源购置”划分为“一次性中文电子资源购置”和“一次性外文电子资源购置”;“连续性电子资源购置”划分为“连续性中文电子资源购置”和“连续性外文电子资源购置”.借鉴原因是国内图书馆采购电子资源也分两种情况,一是一次性付费永久使用的资源;二是当年付费获取当年使用权的资源。

(2)建议在“年度经费支出”项中增加联盟费用支出。与ARL统计不同之处在于,此“联盟费用支出”指会员费、联盟服务费,不含联合购买电子资源使用权所花费用。联合购买电子资源使用权所花费用应归入购电子资源费用中。

(3)建议在“年度经费”、“当年新增文献量”和“馆藏资源累积量”统计项目中增加对非书资料的统计。这里并不是照搬ARL的相关统计项目,而是有选择地采纳ARL统计中符合我国图书馆统计实情的项目。如,ARL中“Q8政府出版物”就不应吸收到事实数据库中。《美国法典》第44部19章1901节明确指出:美国政府出版物为政府出资出版或法律规定由政府出版的信息。美国政府出版物有独立的编目标准、出版系统和存储制度。19世纪美国国会立法奠定了美国政府出版物的出版和寄存制度,规定所有政府出版物都要免费让公众查阅,储存方式为联邦寄存图书馆制度,授权建立地方性寄存图书馆,每个州都要有联邦寄存图书馆以方便民众免费查阅政府信息,这使得50%的学术图书馆、20%的公共图书馆、11%的法律图书馆以及19%的其他图书馆成了联邦寄存图书馆。因此,ARL对政府出版物进行了统计。因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并没有承担储存政府出版物的义务,所以暂不必吸收该项目到事实数据库统计项目中.国内高校图书馆对非书资料的统计主要包括:多媒体资料(如录音磁带、唱片光盘、音频光盘、动画电影、录像带、激光视盘等);缩微资料(如缩微胶片、缩微胶卷、缩影卡片、缩微相片、缩微平片等);制图资料(如二维、三维地图,地球仪等);手稿、字画、古籍、拓片等。

3.4加强数据分析应用

实施图书馆统计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揭示图书馆运作中存在的现象和规律,为指导图书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进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从1999年事实数据库正式使用以来,尚未发现有相关部门对统计数据加以分析、利用或相关统计报告,从而造成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统计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在此,建议借鉴ARL的做法,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定期、长期出版统计调查报告,从各个层面反映图书馆的状况和问题,指导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琳.美国图书馆统计工作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0(5);77-79.

93

2张建中,向英明,杨勇.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分析.图书馆,2009(5);80-82

3高校事实库系统使用说明.[2011-04-04].scal.省略/calis/default.asp

4严永康.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体系规范建设构想.图书馆学刊.2007(3):43-45

5同1

6赵俊玲.美国图书馆统计标准NISO Z39.7-2002评析.图书馆建设,2004(1);25-26

7ARL Statistic。Questionnaire:2008-09,instructions for comple-ting the questionnaire

[2010-11-13].省略

8同7

9同1

10曹磊.图书馆统计标准比较――以IS02789与NISO Z39.7为例.图书馆杂志,2009,28(11):23-27

图书馆调查报告范文5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当前少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较为薄弱,在建设方式、服务平台、数字资源、服务区域等内容上都存在不足。新媒体环境下,儿童数字阅读新模式推动着当前少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式做出变革。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130-0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移动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行为。据《2015年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58.1%,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一跃成为大众主流阅读方式[1]。在所有网民中,19岁及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比达四分之一,儿童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对数字阅读呈现出强烈的兴趣,儿童在阅读模式、阅读习惯与阅读内容上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

1 新媒体环境对少儿阅读行为的影响

1.1 新媒体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时代的新媒体有每个时代的特定内容。今天的新媒体是相对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和影视媒体三大传统媒体而言的,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产物。目前的新媒体主要指的是“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及“第五媒体”移动媒体。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它可以与任何传播工具相结合,实现无时差、无边界、无限量的链接,它比传统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低成本等优势,呈现出全民全域、即时即速、互联互动、多维多度的特征。新媒体颠覆了很多传统观念,使得数字化网络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新媒体发展带来儿童数字阅读新模式

新媒体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得儿童数字阅读走进千家万户,并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儿童5岁学会使用电脑上网,7岁已普遍能在多种平台上进行上网与阅读[3];根据调查,69.4%的少儿接触过电脑阅读,73.1%的儿童接触过手机阅读[4],电脑、手机、平板在儿童数字阅读中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5]。目前,“碎片化阅读”在少儿阅读中已显露端倪,超过半数的少儿每天进行至少一次的数字阅读,每次阅读时间在1小时内,儿童进行数字阅读的场合主要集中在家里,是许多儿童“晚饭前”“睡觉前”的习惯性项目。

1.3 新媒体环境下儿童数字阅读倾向

儿童阅读模式的改变,也带来了儿童阅读内容的变化。数字阅读较传统阅读形式更丰富活泼,互动性更强。根据调查,家长希望儿童阅读更多的学习类或知识普及类的资源,而学龄后儿童由于受学习压力影响,更多的将数字阅读看作是一项娱乐活动,儿童数字阅读娱乐化倾向较大[6]。互动游戏、多媒体资源、小说、儿童文学、漫画都是较受儿童欢迎的内容。此外,“微阅读”在学龄后儿童中较为流行,据2012年《上海市少儿“微阅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已有超过四成的少年儿童进行“微阅读”[7],对资讯及热点事件报道的信任度超过老师与父母,并把新媒体作为发表意见的首选路径。

2 新媒体环境下少儿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变革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来的冲击和挑战。儿童与家长已习惯使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检索和利用资源,儿童阅读特点也推动图书馆对现有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式做出变革。

2.1 推动少儿服务方式的变革

传统图书馆服务以到馆读者为主要对象,实现面对面的单一服务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多视角、多形态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使读者不再满足单一的服务方式。从新媒体时代儿童阅读倾向可以看出,他们对资源有娱乐化、知识化、社交化的需求,他们既需要丰富的书籍、数字资源的服务,还需要与两者相匹配的阅读体验空间;他们既需要馆员的咨询和知识向导,还需要实体的与虚拟的相结合的交流、活动、分享的社交平台,儿童对图书馆线上线下、实体与虚拟的服务提出了更精益化的要求。

2.2 推动服务平台建设的变革

读者阅读介质的革新必然带动读者群体阅读选择上的革命。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平板等移动阅读平台是服务关键。儿童手机与平板阅读的比例较高,儿童对微信阅读也十分关注。目前,不少数据商推出了移动APP和微信平台,如中国少年儿童红袋鼠阅读、喜马拉雅听书儿童台、小伴龙等,资源分类清晰,操作简便,广受父母和儿童的喜爱。而图书馆大多数数字资源不具备手机下载的功能,且其手机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服务也比较欠缺,流于形式。有很多图书馆的手机图书馆功能不完善,资源提供量少,或者直接链接到网站地址,使用感受不佳,这使得图书馆数字用户急剧分流。

2.3 推动资源建设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问题不再是缺乏数字资源,而是如何选择数字资源。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的“保障基本文化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提供资源保障,而是提供并推荐优秀的、有用的资源,做好阅读引导工作。然而,大众普遍认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质量低于市场产品、电视媒体。一方面,图书馆资源受版权制约,难以提供如“鼠小弟系列”“神奇校车系列”等儿童热销文学的数字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目前比较依赖于儿童数据商提供的资源,而数据商资源存在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如不少图书馆使用的“书童华文乐园”动漫数据库,就存在严重的声音不清晰的问题。图书馆儿童资源建设向优质性、需求导向性的方向变革势在必行。

2.4 推动突破区域化建设的变革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习惯于随时随地查找与使用资源。这几年随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开展,图书馆数字资源区域IP地址限制这一制约有所打破。目前,国家图书馆和一些先进的省级图书馆在建设少儿数字图书馆时,取消了IP地址的限制,少儿数字资源对全国或全省开放,尽管如此,地方图书馆在进行资源采购的时候,仍然继续购买相同的数据库,如“乐儿”“贝贝国学”“知识视界”等,这种任务式的、盲目式的建设,表明了地方图书馆从思想上并没有打破区域限制,这种不断重复建设的方式,既阻碍了资源的共享,也阻碍了图书馆资源特色化建设道路。

3 少儿数字图书馆改革建设的思考

3.1 加强实际调研,了解儿童需求

目前,我国少儿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薄弱,在中国知网中查询图书馆界有关少年儿童数字图书馆建设或儿童数字阅读的研究成果,从2003年以来仅30篇左右,2014年全年仅2篇,全国优秀的少儿数字图书馆网站屈指可数。此外,图书馆界对具体的实践性较强的问题缺乏关注。在新媒体时代,建设少儿数字图书馆需要了解儿童与家长心理,进行儿童阅读的实际考察研究。对于低于7岁的低幼儿童,应充分考虑儿童健康发展,充分考虑此阶段家长与儿童对声音资源、听书资源的需求。对于7岁以上儿童,应进行充分调研,注意数字资源贴合儿童与家长需求。如在国外Search Kids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工作人员选择14个7―11岁的儿童作为设计伙伴,由他们向设计人员表达普通孩子的想法和需求[8]。

3.2 进行以需求为导向的儿童数字资源供给服务研究

图书馆在儿童资源选择上一直存在思维定式,在不断地重复建设。在未来,公共图书馆应当打开思路,进行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研究。如可以进行按资源实际使用量进行付费的模式研究,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做到了数字资源的按需提供,还促进了数据商的资源优化。图书馆还可以打破一切资源必须“免费”的限制,跳出思维局限,在保障图书馆本身公益性的基础上,为优秀的数据商提供更多付费数据产品、数字资源的导航链接。如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建设的中国少儿数字图书馆,除了提供免费资源外,也提供了不少优秀的付费资源,不仅满足了用户,也增强了平台自身的影响力,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3.3 拓展服务空间,探索O2O服务模式

O2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又称离线商务模式,是指线上营销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O2O应用到图书馆,可以理解为把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吸引到实体图书馆中来,让数字图书馆的网上资源展现于网下服务场景,网下活动拓宽网上服务内容,更好地实现新媒体时代下图书馆知识空间和知识交流的作用,打造少儿线上、线下立体化的活动阵地,为儿童、家长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9]。少儿的线下空间可以灵活运用PC机、移动终端、触摸大屏、数字化产品进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打造,可以应用互联网+时代的创意思维(如创客空间等),打造内容得宜、形式多样、过程互动、成人参与、有益于阅读推广的儿童活动空间。

3.4 打破区域限制,进行同盟合作

以全省为单位进行儿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建议全省的公共馆共同合作,以“省馆牵头、各馆参与、共建共享、服务全省”为建设指导思想,依据省财政和省馆多出、地区馆少出,专业馆多出、公共馆少出,经济条件好的馆多出、条件差的馆少出的原则,共同承担购买资源和服务的责任。同盟合作既可以减轻各地区经费压力、

建设压力,又能资源共享,缩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差异,避免重复建设,还能促进全省少儿活动交流,促进阅读推广,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3.5 与数据商、服务商进行深度合作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与数据商的合作就是将数字资源进行简单的应用集成,没有深度开发,如“贝贝国学”“爱迪科森”等多个数据库都提供国学动漫,但简单的数据库罗列的方式增加了资源的挑选难度。将不同数据库的同质资源整合分类并主题显示,比较符合用户的习惯。另外,图书馆可以考虑与数据商或儿童产品、儿童教育服务商合作开展主题性、创意性的线下活动,并不断推陈出新,这样就增加了小朋友在图书馆的体验乐趣,起到阅读推广的作用。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对与数据商的其他合作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启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探索如何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开展资源建设的方法和路径等。

4 结语

目前,少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面临着儿童数字阅读的争议、商业数字环境的冲击、建设资金不足、建设思维局限等困境,建设难度较大。建设儿童数字图书馆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需求,以儿童健康阅读为基础,向实用化、精品化、便捷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突破思维的局限,发挥创意与特色,延展服务空间,为儿童与家长提供健康的、有益的、趣味性的综合数字阅读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R],2015-04-20.

[2] 李玉梅,王沛战.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阅读行为与公共图书馆对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 林频,倪琳.少年儿童新媒体使用情况解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7):25-29.

[4] 孙宏艳.新媒体与新儿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5] 陈铭,姜宏伟.数字媒介使用与儿童阅读需求的关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11-14.

[6] 陈悦军.广东省青少年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出版,2010(8):55-58.

[7] 李新详.数字时代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8] 吕晓霏.儿童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 黑龙江史志,2013(17):175-177.

图书馆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素养教育

导言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对信息的觉醒与渴求程度,信息能力是识别、查找、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信息设施和信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强对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的培训。就研究者们已做过的对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的信息需求非常旺盛[1,2],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意识很强。但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信息条件等的影响,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却整体比较低,从而使得他们大量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针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在开展“农村书屋”和建设农村通讯网络的同时,开展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构成了农村信息化的全部含义。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包括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使用网络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

1影响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的因素

1.1自身原因

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与经济收入是影响其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关于这两点,本世纪最初十年的情况可以通过一些研究者的调研得到印证。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福建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3](下称文1)显示,51.1%的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内蒙古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4](下称文2)显示,38.7%的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素质较低都可能是没有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从而无阅读习惯的主要原因。关于经济原因,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不会用电脑或上网的原因中分别有近65%和67%的是因为“买不起”。同期,笔者参与的针对山西省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调查也显示,有13%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被访的有效人群60%为纯农业家庭,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比较大,约为65%。在最想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中有43%的被访者选择了电脑网络,但最常用的方式中他们选择了电视。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是很低,可用于信息消费的比例相应也低。经济原因是他们最想用和最常用的获取信息方式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新生代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通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到60%以上。但这部分人大部分在城镇务工,并未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因此,真正的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还是处在偏低的水平。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但农民的消费重点放在住房改善上,用于信息消费的很少。智能手机消费也是集中在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人员身上,传统的纯农业家庭在信息消费上的开支比例依然很低。

1.2外在原因

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重心依信息条件而定。文1调查结果显示,35%的农村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文2调查结果更是显示,有近67%的人每天看电视时间在2小时以上。同期对山西省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456名被访者中371人有手机,占到了80%强,电视和座机的拥有率几乎为100%,95.2%和50.88%的人分别选择电视和手机短信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说明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中通讯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最为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重心主要是电话和电视。而由于目前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还不高,使用网络的农村居民更少,被访的456户农村居民电脑拥有量不足被访总量的1/5。其中上网用户数只占到被访总量的1/4,只有不到1/3的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意识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信息能力全面提高了,反而暴露出了更多的信息识别能力与信息道德方面的问题。农村居民由于内在的文化与经济条件所限,迫切需要农村图书馆作为外力来促进与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信息消费水平。但由于农村图书馆建设尚未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网体系中,所以,虽然农村书屋的建设填补了这一空白,但成果并不乐观。对山西省300余个行政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1/10的村子设有图书馆。其图书来源主要依靠各种不定期无规律的捐赠,表现为没有针对农村居民需求捐赠,而是由捐赠者意愿决定的。所捐赠图书大部分是捐赠者将他们不需要的图书捐赠至农村图书馆。另一个表现是捐赠的无计划性,甚至完全依捐赠者的兴之所致。农村书屋建设规划性差、随意性大以及样子工程特点的缺陷,使信息能力薄弱的农村居民虽有信息需求,却一直处于无助的状态。

2农村居民信息素教育内容

2.1培养信息能力、兴趣和习惯

信息素养基本的含义是信息能力、兴趣与习惯。能力是兴趣和习惯养成的基础。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村居民,首先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备一般的阅读能力基本之后,重点转移到培养他们的信息兴趣和习惯。培养兴趣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最需要的内容入手,逐步带动,慢慢培养他们的信息习惯。对于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不能想当然地界定。山西省农民信息需求调查中,在“你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中,“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与治疗”信息高居第一、二位,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粮食市场”和“国家和地方农村经济政策”却位居倒数第一、第二和第三;在对“想通过图书馆读到哪方面的书”的调查结果中,有农业经济方面的,但最多的还是文学类的,尤其是小说、军事类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在具备一定上的阅读能力、养成较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帮助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必备条件。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于信息兴趣与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信息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尤其是信息识别能力差,良好的信息道德的养成更谈不上。因此,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道德教育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完成。

2.2学习网络使用基本技能

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必然包括使用网络。培训内容包括电脑的基本操作,使用浏览器,远程通信(电子邮件,QQ及微信等即时会话方式的使用,语音视频会议),应用多媒体(媒体简单制作与播放),查找网上信息,使用农业网站,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等等,而且依照一定的前后顺序来学习。

2.3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良好的信息道德是数字环境下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是其核心内容。网络是一个开放、多元、自由的环境,决定了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和自律性特点[5]。因此,培养农村网络信息用户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如何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可帮助他们认识并避开网络中出现的信息欺骗、信息污染,并从一开始使用网络就成为维护网络道德的卫士。

3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实现

3.1全面建设并发挥农村书屋作用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工作,图书室、网络是基本的外部条件。图书室是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阅读能力的最好场所。集中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读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能较快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农村书屋建设发展多年,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甚至萎缩状态。农村书至的建设要实现突破,需要在资源建设多样性上有所改变。首先,在图书来源上要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发放,自外而内的捐赠这些被动方式。由村集体支出,自主购入适用图书,满足村民文化生活与农业经济需要。同时,要将网络引入书屋建设,提供网络资源服务。网络使用基本技能不仅是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的组成内容,也是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的工具。电话光缆的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居民已经具备了上网条件,但正如文1、文2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不会用电脑或上网的原因中分别有近65%和67%的是因为“买不起”。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像支持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一样在电器下乡中对电脑下乡和网络费用方面给予农村居民政策倾斜,另一方面,村集体可以将网络引入书屋,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有经济条件的可购置农业经济与娱乐类数字资源供村民使用;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可充分发挥村中大中专学生的作用,在网上选择合适的免费资源,并在假期对村民进行指导,教会他们使用免费资源。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有能力的村集体可以发挥智能手机作用,利用微信平台等免费推送服务到村民手机,作为农村书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延伸。

3.2借鉴图书馆总分馆制思想保障农村书屋长期发展

囿于资金与人员的不稳定,依靠分散的单一村集体经济,农村书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长期性可能会出现波动。如果能够至少以乡镇为牵头单位,做到一定范围内统一管理与规划,将有利于农村书屋的长期健康发展。在图书资源建设上实行统一采选加工,既能降低购置成本,又能统一加工标准,有利于图书在各书屋间的流动,让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功效。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实现共建共享,更能体现出总分馆制的优越性。在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上,总分馆制模式在农村书屋健康发展中起着更明显的作用。对于各农村书屋来说,图书规范加工人员与网络资源服务指导人员尤其缺乏。借鉴总分馆制管理模式,乡镇一级配备图书资源专业人员,各书屋在业务上接受乡镇总馆指导。

3.3培训方式

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总体较低,信息意识较差,识别信息和阅读理解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网络信息的识别与网络的利用能力都较低,要求针对他们的信息素养教育要采取有组织的形式。农村居民日常居住与劳动生活的特点为分散分布,劳动作息时间有相对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时间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即错开农时,集中培训[6]。在具体培训中,要考虑到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及参差的现实,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具体可采用孩子带动家长的方式。一来是因为孩子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二来是在家庭成员间开展学习对家长与孩子来说都是宽松的环境,避免家长怕被外人嘲笑的窘境,也有利于督促孩子学习。继之以后,可以采用带头人带动普通人的方式。带头人指在当地从事种养殖业、运输业等各业的佼佼者。他们一来比普通农村居民经济条件好,另外有信息需求,所以他们愿意也有能力投资电脑及网络,进行信息消费。而普通农村居民由于有了前期与孩子共同学习的基础,也不忌惮与别人的交流学习,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培训方选择上,任务驱动法是值得推荐使用的好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需要出发做一个案例,以完成一个任务为例,让学员学习电脑及网络使用技能。其中,制作适合的教案是这个方法的关键。在前期孩子与家长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使用现有市面教材进行。在后期的普通农村居民与带头人共同培训学习中,选择与当地农村经济相结合的案例,选取与他们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此案例进行示范性解决,非常直接而又感性地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信任,让他们体会到网络对自己实际的用处。有研究者提出了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的SPOC模式[7],也是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与劳动特点而设计的。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学习模式,通过准入的限制,来保证接近水平的学员在一起学习,效果更佳。但是在线学习作为一项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提升的内容,只有在基础培训完成后,学员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才有实施的可能。因此它在后期使用会有较好的效果。

3.4培训承担者

在目前我国的基层一级文化组织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志愿者组织服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目前,国际上有一些志愿者组织从事信息援助工作。他们从国内招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研究和工作的重点不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具有教学经验,组成为一支人才结构多元的团队。在援助活动中,他们多与被援助地的学校(或其他文化团体)合作,实现针对一地或一个领域的信息素养志愿服务。这种志愿者组织的工作系统性较强,从前期的调研到信息素养培训,再到项目结束的跟踪,从资金到技术、服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

4结束语

在农村信息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农村居民的信息素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要在针对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和消费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这一信息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最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永健,赵艳涛.对山东农民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传播实务,2007(3):45-47.

[2]蒋子春,张振国,姬志刚,等.农民信息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34(28):5438,5440.

[3]方允璋,林敬,金美丽,等.福建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与情报,2008(6):40-51.

[4]邬卫华,王龙,金美丽,等.内蒙古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与情报,2008(6):52-63.

[5]明冬艳.网络道德教育浅论[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37-39.

[6]原小玲.农村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6):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