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

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1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培养信息化理念当今社会正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信息化理念 当今社会正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施信息化教学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3 培养信息化理念当今社会正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3.1 内容不再只局限于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3.2 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采访、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单位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3.3 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化工厂的工人、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多角度课题,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一个现实。4.1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思路,缩小当前学习内容和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差距,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进而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4.2 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景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创设和模拟化学实践情景,增强事物的直观化和形象化。4.3 切实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选择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尽可能地把教师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4.4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研究一些实验性课题,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开阔知识面,增加一些生活阅历。总之,任何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不断完善,也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有所创新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多角度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积累,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2

教育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知识、育人才的工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大胆地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等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高校化学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化学人才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对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等进行理论上的一些探讨。

人文精神是哲学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它既代表了人类追求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也体现了维护和关切理想的人格。因此,倡导人文精神不仅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对高等化学实验教育的改革也有积极作用。表现在:

(一)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人文素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化学实验综合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化学人才的要求。但目前实验教学的模式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注入式模式,每个学生实验的相关信息如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甚至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都在教材中详细地列出来了,学生只需机械重复,“照单抓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目前的高校化学实验教材设计使得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参与度不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设计体现不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难以体现化学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限。如果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学习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应该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良好的人文修养可使高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二)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培育大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为其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做贡献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今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怎么谈得上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将如何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三)人文精神能为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本身并不包含价值判断,因此需要人文精神为其导航,明确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价值取向。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只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还应在实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只注重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人文精神运用到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将是大有裨益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人文精神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有效保证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和谐、有序、健康地进行。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构建现代化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平台体系势在必行。创新平台的创立应着重以训练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在传授学生实验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科学思维,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因此,我们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整合与优化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化学实验教学进一步规范化、系列化、规模化,不断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学科门类相互融合程度加大,因此,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不但具有娴熟的实验技能,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化学人才的要求,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已在悄然进行。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将化学理论运用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理论感性认识的好办法,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高校化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的过程,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通过多种渠道、多个环节、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积极观察多变的化学现象,主动分析和探究化学问题,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内容,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渗透人文精神:

(一)恰当地运用教具、实验、模型、化学常识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教材中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方法、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保障化学实验教学任务和质量的前提下,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绿色化和节约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绿色化学理念,建立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具有化学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开放实验室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今后的发展如何,不但与本科期间的知识储备、能力训练有关,还与品行修养,处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休戚相关。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枯燥和漫长的,如果在本科期间没有夯实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那么继续攻读研究生则会步履维艰。特别是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在读研究生期间,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尤为重要,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你科研成果的品质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而这一切均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密不可分。

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3

LI Dan ZHANG Jie

(The University Of Taizhou,ZheJiang Taizhou 318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fluenc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local government reliance on local universities increas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disadvantag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erv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Promote;Countermeasure

0 前言

高校是??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未来发展方向必须有助于促进高校重要职责的完成,促进未来高校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进步特别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日前,科技和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发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地方高校作为国家高校的一部分,应刻不容缓地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调整高校学科和科研布局,多方共建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全面的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贡献力量。

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1.1 地理位置

地方城市在地理位置上远离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而高校一般都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其次,地方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稀缺行业的专家学者上就较为困难。再者,地方高校地处本地区之内,与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比较近,交通便利,方便联络;能及时、快递地给予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方案以及解决实时问题。

1.2 自身综合实力

随着地方高校自身师资、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地方高校在地方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增强,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依赖程度日渐增大,从而逐步加大了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产学研活动的开展,加强了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为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地方高校也非常具有优势。地方高校的主要生源是来自本地,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在通过培养人才服务地方时,其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而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也会选择留在当地就业,分布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里,这又为地方高校日后在本地区内开展政策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实践与服务工作提供了便利。

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足

2.1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沟通不通畅

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由于其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不同,且缺少有效地交流平台,导致了他们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沟通和信息传达也不通畅,进而致使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和信任。从客观上,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中,针对地方高校的扶持政策比较少;从主观上,地方高校对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是知之甚少,很少主动去学习理解的;因此,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并没有对地方高校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另外,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不通畅。通畅的信息沟通是地方企业之间开展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或者不对等,就很难能达成合作。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都没有建立正规的信息沟通渠道,一般通过个人关系与企业接触的较多,这样就很难从学校层面与企业进行沟通、洽谈,这对两者之间开展合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2.2 地方高校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意识薄弱

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职称评价体系,使得高校的科研人员“重成果、轻转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研人员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只注重基础研究,获得项目、发表科研论文、评职称,却轻视了研究成果的后续转化问题。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比如提出科学问题、研究问题、、申请专利,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最终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对科技创新的意识薄弱,从而对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缺乏了解,科研成果偏离社会需求,难以转化和应用。

2.3 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成果转化不足

一直以来,地方高校都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且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这就导致了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科研成果很难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也就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品。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在如今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时代,无法转化的科研成果就失去了其现实价值,从而导致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虽然目前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和EI(工程索引)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量非常大,达到世界前列,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差甚远。

2.4 地方高校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管理大多是“重管理、轻服务”“重成果、轻转化”的状况,这样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科研水平有限,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技论文、专利)数量也相对较少,这就形成了科研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的情况。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管理方式直接对二级学院管理,管理层面大、头绪多,往往无法做到较好的统一规划;且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机动性,也阻碍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由于目前高校科技管理?w制和机制是对科研人员作出评价,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地方高校的科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缺乏分类评价,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不同的科技成果,使得科技成果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二是,导向不合理,只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注重形式,而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不良风气。三是,缺少长效机制,现在的科技评价大多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了科学研究的持续性和长远效益,从而影响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 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分析

3.1 搭建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有效的交流平台

地方高校应与政府、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强化为地方社会服务的观念,地方政府要为地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搭建沟通桥梁,组织搭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保障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流通和传递的通畅;在交流平台上,公开并宣传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的同时,收集企业发展需求信息,加强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交流,邀请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参与,不仅给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创造一个思想碰撞、发现问题、共同探讨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加强了地方高校和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了解。

3.2 确立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发展思路

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地方,以地方社会需要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点及特殊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化学科建设,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方向,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逐步确立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发展思路。

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而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和想法,又是教学内容创新的来源;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与教学创新是互相依赖和互相促进的。地方高校要全面审视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开展专业人才调研,深入地方,深入企业,优化调整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将现有的资源整合,形成高水平的专业的团队,把科研、教学融入社会服务。

3.3 积极推进产学研,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高校必须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加强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地方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和科技动态,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积极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主动选择地方产业、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切实解决共性问题的技术难题,加强应用性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联络,鼓励科研人员经常到企业调研、考察,学校层面应多组织一些产学研的交流大会,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全面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党政重大决策出台提供智力服务。

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4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直接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去,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是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能力。实践技能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

生物工程专业于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在高校开设,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隶属于工学的生物工程类,包括了原来的生物化工(部分)、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部分)、发酵工程等4个专业,从而大大拓宽了专业口径。郑州大学于2008年开办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此前该校开设有生物技术、制药工程2个相近专业,分别归口于生物工程系和化工与能源学院。两专业办学规模稳定,已经形成较完善的教学和实践(实验)体系。而生物工程专业在实验体系(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实习环节(实习类型、实习方式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则面临着软硬条件不够、办学经验不足等重大挑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办学近4年来,我们发现在学生工程素质和实验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生物工程实验模块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课程缺少实验,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还易导致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验”倾向,这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极为不利。

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生物工程专业必须加强实性践环节的教学,构建实践性环节教学体系,着重培养以下能力: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实践教学应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此外,也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应该包括生物学、化学、工程技术学三个领域。相应的实验课程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学领域的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艺学的相关实验,以及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的工程制图和生物工程设备的相关实验,却因受限于实验室设备、师资队伍条件等原因未能正常开设、或开设课程内容简单肤浅,没能达到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现有的专业实验构成现状,难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索与发挥的空间,难以发挥专业基础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的作用,难以适应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专业涉及到的三个主干学科的实验课程模块,缺少相互衔接和重要知识点的相互补充。作为主干学科之一的“生物学”课程模块,没有脱离原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子,多数实验课程在实验项目、教学内容上与之没有区别,更没有体现“生物工程”的“工程”教育特点。生物学基础实验、验证实验开设比例过大。阻碍了三大学科之间的渗透,特别是未能强调“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实习体系没有真正建立,缺少稳定、有效的专业实习基地,“双师型”、“复合型”师资缺乏,严重制约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缺乏稳定、针对性强的实习基地。由于专业方向及特色不明显,实习单位选择盲目,实习地点不固定,实习内容变化快、深入不够;其次,现有的专业师资队伍主要是以生物学背景的教师为骨干,而双师型教师、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这种状况根本不利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要求。

4.办学就业导向教育不够,学生考研“趋向”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学生考研对于改善学风、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人才非常重要。受“生物技术”专业影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2012届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参加考研。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课程学习,特别是实验、实习环节。同时,多数学生以考研为主要追求目标,实践、实习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不足,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内容与目标

1.对实验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建立“化学工程实验”和“生物分离工程与工艺实验”模块课程组,加强课程建设。

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生物学实验”、“化学工程实验”和“生物分离工程与工艺实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修改实验课大纲,整合实验项目与教学内容,重视三类课程相互之间的衔接、重要知识点的互补。

在模块建设中注意对薄弱模块进行强化,特别是强化“化学工程实验”和“生物分离工程与工艺实验”模块教学,增设部分实验课程。同时,这些课程的教师分散到担任教学任务的专业系中,参加教研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适时地修改或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

2.改革专业实验技能考核方式。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5

遵循“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管”的三维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化学教学的目的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本教材特别注重以探究学习为主线,精心设计主题内容呈现,实施功能性栏目的内在组合,促进知识迁移和运用。其显著特点是功能栏目普遍加强,围绕章的课题设有:章导学、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练习与实践、交流与讨论、你已经知道什么、整理与归纳、本章作业及某些隐性栏目如科学方法介绍、实验安全操作规则、化学史实等。这些特定功能性栏目根据相关主题或课题内容,灵活运用,优化组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推进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体现了人的建构性学习方式与真实的本质、知识的本质、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以及科学的本质的联系。

教学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现行化学教材本着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四、具体措施

1、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学习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2、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优生,转化学困生,树立优等生的带头作用,搞好互帮互学活动,以达到整体推进整体提高。

3、认真备、教、改、辅,努力通过改、辅、查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期达到整体提高。

4、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利用好实验室、电教室等设备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多写小论文,多发明创造,多与同学讨论,把自己的见解讲出来,听听别人的意见,多写学习心得体会。

5、认真作好单元检测,分析学生得失,检查教学中的漏洞,鼓励成绩好的再接再厉,动员效果不佳的同学不气妥。

6、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改讲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艺术,在课堂上积极实施互动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到最佳状态。

7、不断学习、提高教师本人的语言精炼程度,幽美的语言可增加课堂趣味性,便于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向同行探讨有关教育教学上的方法和技术。

8、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培优补差是教学工作不可少的一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进步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根据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分层教学,在班级中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拔尖补差工作,从而让优生更优,差生不差,共享成功。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本学期约有20个周,以5节课/周计算,一共有10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6

近年来,医学及生命科学在不断寻求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飞速发展使得基础医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医学研究生作为医药类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人才,毕业之后将成为国家医药经济建设、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先进的科研思路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一大主题。实验室中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微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各个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就目前形式来看,由于在本科教育时缺乏科研的基础训练,研究生在初涉科研领域时的创新能力不尽人意,我国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各重点实验室也越来越重视对高素质、应用型、强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我们实验室属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每年有十几位基础医学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笔者根据实验室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经验,谈一下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些体会,供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参考。

一、重视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得到提高,这也是培养和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新活动所需的能力。创新能力是通过学习和掌握己有的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知识创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医学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重视和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我们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发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营造实验室科研创新氛围

我室致力于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开放、科学、平等、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刻被、严肃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水平的发挥。实验室建设期间,力求物质环境体现现代医学的气息和特色,同时也体现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内涵,充分融合现代医药和传统中医药的高新技术、工艺和成果,使实验室环境融于基础医学专业特色的环境之中,营造浓郁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环境,丰富研究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够在这个灵活、开放的环境中激发创新灵感。此外,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成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除常规科研仪器外,还购置了流式细胞仪、髙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倒置荧光显微镜、蛋白层析仪等大型仪器,各种质粒、菌株和细胞都得到完好保存,这些丰富的资源,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不用受到条件限制而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学术交流平台

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为依托,各个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领域都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思想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能够发挥多学科的团队效应,使得整个实验室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实验室每周定期召开组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国外学者进行最新学术报告,形式多样,带领研究生接轨学科前沿。研究生在与专家和学者的沟通中能够获得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科研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和技巧。研究生汇报近期科研工作进展和科研体会,导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可根据研究生的报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各种学术问题相互切磋和促进,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激情,通过交流,博采众长,开阔知识视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3.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居重要地位,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学术信念以及良好的科研方法和作风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在实验室的创造都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由创新、自主行为,使研究生的选题更加注重对人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能够解决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研究生进入实验室阶段,开始参与课题研究、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实验室导师对研究生创新活动和行为给予认同和鼓励,允许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题并鼓励非传统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并在科研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与研究生分享创新成果,在论文和专利署名的顺序上给予鼓励、建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当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遇到困难时,能够感同深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我们实验室多数研究生能在毕业前发表较高水平的SCI论文,并申请获得专利,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

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建立在自然特质基础上的,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稳定属性,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基础医学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率的保证。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药类行业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转换的软实力,对我国医疗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1.重视职业道德与思想意识

我们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学术研究,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理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磨练和学习。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时,心智处于成熟半成熟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和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急功近利,而不能刻苦钻研学术。因此,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最初阶段,召开政治思想教育讲座,加强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建设。研究生作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和鼓励学生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实验室通过规范管理和严格履行职责角度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导师的引导作用,并以身作则,遵守进行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规范,严禁出现伪造注释、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和一稿多投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出现以上行为者,实验室将进行严肃处理。

2.培养人文精神

本实验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加强他们对人类社会性质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文学、哲学和文化传统等。多数研究生的学习往往只注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表现为研究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阔,文字功底薄弱,写作水平低,人文社科知识缺乏等。实验室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阅读相关类图书,拓展视野。通过营造实验室浓厚的人文氛围,使研究生思想得到熏陶,鼓励他们在闲暇时间阅读政治、经济、文化类的书籍,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参加科技、文体、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与各学科专业和不同层次研究生的沟通和了解,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加强实验室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健全的体魄、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是21世纪基础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与医药学相关的基础研究,研究生在从事科学实验时,由于实验要求需要,时间控制方面难以把握,作息时间紊乱,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科学实验充满了未知,实验失败经常发生,研究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等。为此,实验室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轮滑等比赛,丰富研究生的体育生活,使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也培养了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适时举办心理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帮助,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使他们能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来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实验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实验室技能操作大赛、我爱做实验系列、大夫山烧烤、包饺子比赛等,寓教于乐,彼此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沟通,不断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