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1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余秋雨 《文化苦旅》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再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以及关怀,对于人类所遗留下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进行重视,肯定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在一定层面上讲,人之所以被称为是万物之灵,究其原因则是在于它的人文体现,有着自身最为独特的一面,即精神文化。而余秋雨笔下的《文化苦旅》,则深刻挖掘了人文精神,体现了深深的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文化的尊崇。通过《文化苦旅》,让余秋雨带着读者走遍世界,边观景边悟情,从中感受余秋雨的内心世界,感受历史文化的变迁,这种情、这种景在《文化苦旅》中完完全全地诠释了出来,人文精神尽在其中。
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解读
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中,处处可见其文笔的生动和优美,仿佛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能够有着和作者同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是真实和微妙的。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书中体现了超强的文化感悟以及艺术表现力,文中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渊博,也为散文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文化苦旅》不是几日就簇成的,而是在作者不断的思考和研究下写成的,其中无不体现了余秋雨渊博的知识和对于历史的见解,这些知识和见解能够让读者从中深刻了解问题和分辨问题,无论读者阅读余秋雨的哪一句话,都能够从中窥见超强的文字逻辑性,其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分析总是能够让每一位读者回味久久,当然其中的人文精神更是不言而喻。
《文化苦旅》这本书中的各种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每一处历史古迹和名胜景点都会让读者心动万分,但是不要以为这些景象能够让人感到轻松自在,余秋雨正是想通过这些历史和文明向读者传达出他的意识,因此书中所介绍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读者通过阅读能够看到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强而具有震撼力,正是通过名胜古迹与历史相关联,由此将民族意识点出,余秋雨笔下的《文化苦旅》,字字入人心,句句藏心窝,其带给读者的震撼非常大。
二、余秋雨的人文精神
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末也是当代极富盛名的散文家,其所具备的独特创作艺术个性书写了许多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散文。余秋雨所著作的散文涉及了许多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文人群体、笔墨文化等等,这些著作的问世,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一致追捧,人们读其散文,不光是品其文采,更是悟其感想,从余秋雨的散文中人们可以学到很多,内心也能够感触许多,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自然是能够提高不少的,由此余秋雨的散文总是被人们深深喜爱着。他笔下的一系列丛书的问世都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当做是炙手可热的读物。余秋雨所著作的散文有着自身非常独特的艺术和风格特征,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无论是哪个语句都是极富细腻,其中的语句优美,有着深刻的含义,读者总是能够从中读余秋雨,悟余秋雨,感受其真实的文学境界。对于余秋雨而言,他本人有着较为独特的意识,在散文视角方面也是尽显与众不同,他喜欢将其自身渊博的知识加上独特的视觉意识一起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中,在散文中喜欢借事物表达自身的感想。比如通过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去感受一些民俗,从传统的文化中去摸索民族特性和民族人格。
对于历史文化的深思以及与众不同的观点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大特色,而对于感悟传统民族文化、揭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和人格特性,则又显示了余秋雨的深厚文化内涵,让人通过内涵品文学韵味。通过他的《文化苦旅》,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国人的感伤,也读出了中国文人命运的凄惨和悲催,更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以及人生的沧桑感。《文化苦旅》带给人们恰恰是对于命运的思考和深虑。
三、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山水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以浓厚的书卷气息,只身一人,静静地书写着一切,从朔风凛冽的咸阳古道、阳关雨雪到春花烟雨的苏州小巷、三秋西湖,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途中有着山水各一程的坎坷,也有着风雨交加的寒冷,途中不断寻求着古老民族的新生力量以及文化的新鲜血液,在书中,余秋雨通过自身的独特感受,向人们展现了一代代人文志士,他们饱含希望、才华横溢。余秋雨在文中再现历史,写出人生,句句经典,写出了极富沧桑之美的篇章。文中句句语句无不再现其潇洒从容的姿态,他的笔法带着纵横时空感,又掺杂着一些犹豫,将散文所具备的气派、韵味、魂魄等境界一展无余。
此文中,余秋雨描述被历史泥沙所掩盖的山水风物以及楼台阁榭深处的文化积淀,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的景观,这些景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它们的每一处展现都再现了历史的动态场景。恰如余秋雨在文中所说的:“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自己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由此可见文中所介绍的山水文化无不让读者发现了历史的足迹,将文化一层层挖掘,体现了余秋雨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让读者受到了启发。余秋雨通过对于景点慢慢的流逝,颇为感慨,加上他的艺术性感悟,再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文中的每一处都体现了余秋雨想要跨越时空去追寻文化,想要面对面地进行心灵时空的交流,这一切无不说明余秋雨笔下真切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民族文化
《文化苦旅》是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和体会的,余秋雨的细腻文字将民族的点点滴滴展现在我们面前,读者阅读了我国古文明史的同时也体会了历史的变迁和沧桑。余秋雨是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美学家,其文字功底不言而喻,他获得的奖项数不胜数,他的作品总是能够让人读后感慨万分。尤其是《文化苦旅》,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轰动了整个文坛史,整个作品再现了我们的民族史和文化史,让人读后颇为震撼,无论是作者的文化底蕴还是表达意蕴,总是让人能够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存在。
《文化苦旅》描述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史,写出了5000年风俗的点点滴滴沉淀,虽然说的是游记,但是也是通过游记写文化,将我国的文化史紧紧和山河联系在一起。在这句句精美的句子下,我们享受着余秋雨的美句,享受着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明。这些历史和文明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个深刻的含义,虽然有一些地方我们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到达,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或者你许下某些心愿,希望游玩某处,但是这些心愿有时候会因一些因素而无法梦寐以求,但是通过余秋雨的这本书,你总是能够从中窥探到这些景点,并从中获益匪浅,这些历史犹如你也经历过,要不我们怎么会翻阅书的同时发出各种叹息呢?而这种叹息恰恰是源于民族感和民族意识。比如说,长城,大家都知道,其位于我们的国都北京,为什么长城能够成为我们国家的象征,想必大家都知道长城所肩负起的保家卫国的责任,这种责任重大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我们迈步于长城之上,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无数个英灵在反击匈奴时候的勇猛,这种力量是攻不可破的,更是值得所有人敬畏的。余秋雨的这本书在介绍景点的同时,也将民族精神表达了出来,实为读者阅读的典范之作。
四.结语
余秋雨的散文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是他的散文文笔,还是他的散文境界,总是能够勾起读者的一些联想,激发读者去感悟生活、品味历史。《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经典性的散文,《文化苦旅》让读者从中读“苦”、品“苦”。通过这篇散文,余秋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完整整地表达了出来,人文精神尽显其中。他的散文对于人格进行了深度的构建,注重对于人文精神的表达。《文化苦旅》是对于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于人文精神的一种追求,对于读者来说《文化苦旅》实为阅读的典范,更是提高精神境界的一本好读物。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版.
[2]高小康.自我偏见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郭佳颖.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J].山花.2011年16期
[4]宋力.《文化苦旅》评识[J].广西师院学报.1997年01期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3
《请给我结果》告诉我们坚持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想拥有动力,除了欣赏原文外,不妨也来欣赏《请给我结果》读书笔记吧。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请给我结果读后感,请您阅读。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1读《请给我结果》一书后,脑海里便闪现一句话:过程是结果的必然成果。8年来的职业经历,让我对这本书、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才是提高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最珍贵的利器,用结果证明自己伟大的人才是真正的勇敢者。
看别人容易,知自己最难。人(消费者)永远都是营销及策划人最需也是最难感知的问题,史玉柱的成功便佐证了这一点。以己之短,学人之长,只有对自己、对人生、对亲人、对朋友负责任的人才会具备虚心学习的心态,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并建立属于自己一片天地的,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的理由来松懈,应该时刻告诫自己主宰命运的只有自己。否则只能喝下自己酿造的“空有满腹经纶、未有成功根基”的遗憾酒了。
完美不容易,缺憾美更难。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同样会取得成功,这就是行动的重要性。想得再完美,总会有理想主义的不切实际;做得再艰难,总会有现实主义的点滴成功。只有行动,才知差距;只有行动,才知捷径;只有行动,才会成功。想象中的成功,虚无飘渺;行动下的成功,即使是阶段性的成功,即使遇到挫折,也是伟大的。正是因为九九八十一难,《西游记》才会如此倍受尊崇。感受挫折,体验另类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失败中不能感悟自身差距并为之弥补。行动了,跌倒了,爬起来,成功了,才是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苦劳很重要,结果更重要。不以苦劳为功,要以功劳为荣。真正的人生应该是不断创造、不断行动、不断失败、不断成功,因为再坏的结果也有学习的价值。证明自己的永远都是产生结果的行为,没有结果的过程就跟“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争论一样,苍白而无聊。
忘掉小自我,成就大自我。都在讲团队,同样对于团队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我个人对团队的理解是:有着共同愿景,有着强烈的事业责任心,用心做好自己份内事;服从于团队,服务于团队。这就如同几个人共同拉着一辆车,一个人偷懒会给其他人负重,虽能带你一段,却不能带你永远。由此可见责任心、认真的态度比聪明更重要,因为勤能补拙,而聪明会让你从务实走向务虚。因此,团队的成功才是个人最大的成就。
人生大舞台,痛并快乐着;社会大舞台,勇敢者的游戏。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2“我们不要任务,要结果!”这是在完成任务和执行的区别。虽然有时候对结果负责会使我们痛苦,但是这样必定会使我们强大!没有压力哪里来的动力呢?只有我们有了一个目标,再以最快的速度朝着这个目标奋进,在享受一个个胜利果实的同时,我们反而更有激情去做事情,对自己做的东西更有兴趣,追求更高层次的感受!这也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进步!
这是我第一次读博士写的书。里面用的是最浅显的语言最生动的例子来向我们阐释怎么工作,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来做工作。这也正体现了48字执行真经中的“结果提前,自我退后”博士把自我退到了我们这些读者的后面,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是在以身作则,教我们如何做事情。书里面的思想也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所得吧!他怎么说的,其实也是在把自己一贯的优秀作风来跟大家分享。
我非常欣赏“速度第一,完美第二”这句话,这也是我平时做事情的风格。也许大部分人都是“先求质,再求量”但是往往在更多情况下,机会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完美,那适合你的机会早就过去了。
就拿我来到北京找工作的事来说吧!我喜欢先行动再总结。所以发简历的时候我碰到合适的岗位就发,我知道这样是在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二天便开始忙碌起来了,连着一个星期都是一天赶三家面试,并且每次面试我都认真准备,回来之后认真总结。而我的同学们,劝我不要太茫然。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公司和职业,不过我没有听。记得7号国展招聘会的时候,我投了11份简历,并且是在一个小时内,我把拿来的简历都投递光了才罢休的。而正因为我的行动,我的迫切,为自己创造了机会,来如此优秀公司工作的机会!
我是如此适合我们公司,到现在我又更加明确了这一点。它的文化和思维跟我原来做的玫琳凯公司非常类似,所以我觉得熟悉而喜欢。我相信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为公司创造价值,为自己赢得财富——经济和思想的双重财富!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3读完了姜汝祥的《请给我结果》,思想上有很大触动,对书中提及的树立结果心态感触颇深,谈谈个人的理解。
所谓结果,简单来讲就是完成一件事情要让领导满意、同事放心、自我安心。“要把眼光放在创造结果上,要把心态放在如何为单位创造更多价值上。”,这是书中提到的要树立良好的结果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良好的心态,这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书中提及的“结果心态”给了我很多启示。
为什么要树立结果心态?首先,做一件事情,领导需要的是结果,如何去做需要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做事情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以“结果心态”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正视困难,和其他部门做好沟通,把事情做好。最后,只有树立“结果心态”,个人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取得更多的成绩。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树立“结果心态”尤为重要:树立结果心态,就能鼓足干劲儿,认真做事;树立结果心态,就有动力处理好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结果心态,结果心态决定积极行动,积极行动决定良好结果。
心态决定行动。执行是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想要结果先要行动。“结果心态”能够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做事态度,规范、激励我们的行动,最终把事情做好。
在单位工作了已经有三个月的时间了,在熟悉相关的业务的基础上,努力补充需要掌握的知识,尽快提高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结果心态,努力为中心创造更多的价值,做一名出色的职员。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4“为什么无数的人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却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这是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很引人深省的一句话。我自认是一个经常反思的人,也经常会问自己“自己也不懒啊,可每次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呢”,看完这本书后,我恍然大悟,算是找到自己症结和良药。
结果是企业的生命线,同时也是自己事业的生命,以前我一直不么执着于结果,只是重视过程,认为有了过程就会有好的结果,不过自己在这过程中就有点不够严肃,比较随意,有时候也就不够全力以赴,所以呢,结果不算是很好。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没有人会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你如何去做的,结果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也可以这样说,结果是检验你这个人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好坏的一个标准,所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商业上,都必须有个结果,一个美好的结果。要知道,过程是一个消费,结果才算是一种收入,没有收入的消费是如此荒谬。鉴于此,我想我以后必须把这个过程与结果的轻重权衡好,争取做到入大于出。
现实告诉我们,只要付出才有回报,梦想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意识形态,只能停留在自己的遐想中,如果要让它站在你面前行走,那你得付出行动才有可能。我是一个想法比较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咋一看,感觉不是什么坏事,但是问题出在,过多的想法以及完美成为了执行的陷阱,做起事情之前就总是花很多时间想该么做,或者就畏手畏脚,瞻前顾后,老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结果时间越来越少,最终一无所成。书中告诉我,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结果强,要保持一种结果心态,锻炼自己的行动思维,甚至速度第一的信念,不要盲目追求完美,虽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有时间的前提下,好好规划一下,可以让自己事半功倍;但是在紧急状况下,没有那么多时间细想,只有见机行事;而且很多时候,很多状况你是难于预料的;也有很多事情并非自己想象中那么难,只有在行动中才会体会到。不管怎么说,只求一个结果,好好规划也好,立即行动也罢,不想太多,见机行事,该出手时就出手,坚决贯彻快、准狠的战斗思路,至于是否做到完美,那就得根据事情轻重缓急,以及所要求的结果了。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以前自己做事情也是有所顾虑的,害怕失败,所以不太敢担当,感觉自己能力不济,本书告诉我,要敢于担当,不要逃避,在我们期盼成功到来时,我们要学会面对失败。失败是难免的,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当中,也难免会出现差错,左眼失败,有眼成功,我们没必要固执于一时的成败。如此多人执着于成功,单冠军的人只有一个,既然我们选择要成功,那就拿出勇气,善待失败,为了成功,决不放弃。
结果很美好,但是过程很单一,很枯燥。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追求新鲜感的人,或者这样说,新鲜的东西更能够激发我求职或者潜在动力的一个因素,有时候会因为一些枯燥,单一的事情而放弃,不在坚持,而后发现,很多人的成功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执着于自己眼前的事情,即使枯燥、单一、无趣。诸如阿甘以及我们诸多的奥运冠军。执着于成功,永不放弃,克服所有的负面情绪,一如既往,成功就在你眼前。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5读了《请给我结果》这本书,我的心一次次的被震撼着。书中讲到的思想,理念和标准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员工,特别是管理者深思。我们每天忙碌地工作着,很少去思考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真正有意义,有效率,很少去探究是在完成任务,还是在做结果。《请给我结果》一书,通过寓言,身边的故事,生动的企业案例,层层剖析,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但又意义深远的道理,不要只完成任务,重要的是结果。
“少一点狭隘的主人翁意识,多一点雇佣感,就是职业化。”“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的关系”,本书的话语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与企业应该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企业付你工资或薪酬,你提供相应的结果。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少员工却把上班当成结果,以为只要上班就可以领工资,这种观念要彻底的改变。做为一名中层的管理者,要引导员工懂得:上班是不可以交换工资的,上班的结果才可以交换工资。我们最基本的天职就是创造价值,提供结果。
“成功需要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是我这些年来一直深信不移的观点。但是在我遇到困难时也曾困惑过,苦恼过,我参加工作近三十年了,前些年一直从事医药药品的经营管理工作,对于医药行业营销,管理方式比较熟悉。但经营医疗器械,我却不在行,更不了解市场,领导派我到器化玻当领头人,我能行吗?我犹豫,我心思沉重。在领导的鼓励下,我来不及考虑的更多就接受了任务,我要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行业特点,营销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员工思想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向心核力,进而提高了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尽管我深知这些都是永远学不完,做不完的事,也只争朝夕,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得到。有人说,人生漫漫苦旅,谁无饱受逆境之苦?弱者便在一次次的灰心丧气中默默的修建自己的坟墓,而强者却在一次次的磨砺中迈出更坚实的脚步。我坚信只要坚守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那么你就看见风雨后面的彩虹。
《请给我结果》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是靠结果生存的,我们不可能靠理由生存,没有结果,我们就不能生存。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任何理由都是借口。借口,会使我们迈向死亡!
咀嚼品味着这些话语,犹如服了一剂猛药,催人奋起。虽然公司领导了解我单位的起点及面临的困难,但这丝毫不能成为你不提供结果的理由。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就得披荆棘,勇往直前。既然对手在拼杀,我们又有何理由有半点懈怠?不问耕耘,但问收获。目前我单位终于摆脱了亏损的局面,尽管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结果,但有了0.1,就有0.2,0.1永远大于0。
“锁定责任,才能锁定结果”。做为一名中层管理者,一店之首,不仅要懂经营,更要善管理。在海尔,大到机器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清楚标明事件的责任人与事件检查人,有详细的检查内容及考核标准。这种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者不再去想个人工作态度如何,只要责任锁定,做到“责任到人”,“人人管事,事事有人管”,这就是海尔能够成为中国企业榜样的重要原因。
人们不难想象一快玻璃,尚且有两个责任人,更何况海尔的生产、销售?与海尔0EC管理法相比,白认为懂得一些管理方法的我感到撼言。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似乎也明确了责任,但总有一些小事既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就靠大家主动自觉吧,其结果是没干的心安理得。干了的以为这不是我应该干的。这些都是责任不明确,不细化,更没有严密的监督机制造成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4
关键字: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 日记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51-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课外阅读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在校读书的孩子来说,多读课外读物,促进对课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探究阅读心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浓厚的兴趣能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只有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成为读书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青少年时期是富于理想的时期,也是开始树立人生志愿的时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恰当的讲述名人读书的事例。在教《蜀道难》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李白:唐朝的李白,人称“诗仙”。他从五岁就开始读书,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少年时期的勤奋学习,使他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大诗人。在读《皇帝的新装》时,可插入安徒生童年苦难生活的历程等,从而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课外阅读与课文课程保持有机联系,根据课文内容指导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与文学教材保持充分而有机的联系,课外阅读在内容和题材上要与同一时期的课文课程相关,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拓展。”在教学单元的课文时,可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与该单元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如七上语文第三单元课文以散文为主,安排的课外阅读篇目应多是散文。第一次可安排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散文选》《古代诗歌选读》等。在课堂上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老舍的一些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初中学生有必要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一个完整课外阅读计划。教师可以先把语文教学大纲中必读书专门列入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如《昆虫记》《繁星春水》等,要求他们在初中阶段完成所推荐书目的阅读任务。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当代受到好评的作品,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贾平凹的《丑石》等。
三、学会做读写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革命老人徐特立告诫青年要勤于做笔记的一句名言,这也是前人总结读书经验概括出来的一条重要结论。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课外阅读完成的读写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一部分。如每学期给学生提供的作文题中,有意增多读写笔记的数量,还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插入一些片段,增强学生写读写笔记的兴趣。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可顺便插入莎士比亚做笔记的故事。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做笔记的方法:如怎样做读书摘要,怎样做批注,怎样写读后感等。
四、开展课外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并帮助学生阅读优秀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学作品,循序渐进的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积极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大胆鼓励学生多积极交流讨论。为了让学生持之以恒,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也为了检测阅读的效果,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一些活动:①经典诵读三分钟。每一节语文课开始,让一名学生把阅读收集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新人新事作为内容上讲台口头交流,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对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他们更好的阅读书刊。②每月展评。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组织学生一月开展一次互评活动,并在学习园地中展出优秀读写笔记,让学生在展评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③班队活动。利用自习课或阅读课有计划的组织各项比赛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知识大赛”,“故事会”,“佳作欣赏”等。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把每周三的语文课改为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读适合自己的书籍。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