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渗透 人格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62-01

初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人格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和优势。它可以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情操陶冶和道德培养于一体,采用相应的理论灌输、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和榜样树立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取了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 在初中语文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初中生的语文素质通常情况下包括三方面:即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多语文课文就具有比较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政治性,这些都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语文教育独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例如,在教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留取丹青照汗青”,并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又如,《冯婉贞》率领众人痛击法国联军的场面,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们的民族豪情;再如,《最后一课》更能激励学生学好母语,文中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赞美党和革命事业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进而更加热爱党和革命事业。例如,学习《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了保存火种而牺牲自己的时候,学生就会充分体会到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 在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中陶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的审美陶冶能力主要体现在除了语文知识能力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力和个性心理等。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教师进行相应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陶冶作用,有效引导学生体会相应作品的感情、语言、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为了有效发挥语文的审美陶冶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最好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地描述相应的场景和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体会文中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中的美好意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笔者首先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同父亲之间的故事,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并受到感动,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爱自己的故事,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温馨和感动之中,甚至有几个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笔者再仔细讲解《背影》,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不同父亲对孩子同样有深沉的父爱,孝心也自然而然地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学生们对于美好的情感都有追求,教师则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天地间的人性之美。教材中很多叙事性的文章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题材。

三 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吸收的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稳定的性格。在新的教学大纲中,相关内容也明确表示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在过教师节的时候,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向教师献爱心,送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而2011年的教师节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就在课余时间对各位教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和写作能力,更增进了同各位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尊师重道的内涵。

四 结束语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根本,而语文教育则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外,更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追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做塑造学生人格的导师,通过讲解相应的课文,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增加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爱香.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学园,2011(16)

[2]张保庆.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2(11)

[3]许立辉.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09(27)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2

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计划。

第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系统地培养学生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第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同一种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训练。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境,并说说“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学诗歌《次北固山下》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境,尝试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盛夏的夜晚,当你仰望晴朗的天空,会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以“夜空”为主题,展开想象,完成作文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第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最后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探索了“单元整体教学”,即在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单元为例,教师设置“四季”专题,将课文与学校配套的阅读书目相结合,选取了与“四季”相关的8篇课文和5首诗歌;“四季”专题分为单元导读、基础巩固、美文赏析及写作训练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的能力。在单元导读的基础上,初中学生阅读了大量与“四季”相关的文章和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并逐步提高了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昵?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昵?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七年级有一项名为“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为观察月球运行情况。在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或顺序让学生观察月球,总结观察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观察是指通过对比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又如,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渔夫在清凉的秋晨里洒下了渔网,打捞上了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面两句写到‘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你能想象一下渔夫在回家的路上会做什么吗?”《秋天》是何其芳的代表作,在这些生动鲜明的画面中,渔夫悠闲划桨的一幕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可以从教育的悲哀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教师要反对教学教条化,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从八年级开始差异逐渐拉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二,限定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时,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切忌人云亦云;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遇事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五、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情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8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元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和思维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一、深挖语文教学素材渗透心理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料,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剖析文章主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是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找准每篇文章的渗透点,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利用作家感人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德国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作者大都具有异于常人的感人事迹,他们的经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心理教育素材。教师可以以他们的事迹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既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既有社会底层的人,也有杰出的人;既有优秀高尚极具“真、善、美”特质的人物,也有阴险狡诈、贪婪自私、愚蠢无能的反面人物。语文教学中,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初中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有较强的引导和正面教育作用。教师要深入挖掘人物身上的品质,结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加以发挥,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与追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二、利用教学阶段的特殊性渗透心理教育

1.开学第一课。刚开学,学生经过漫长而轻松的假期,如果缺少缓解与过渡,心理上难以迅速接受紧张的课堂学习,开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一学期中的重要意义。语文老师在开学的第一课不必忙着上新课,做好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此时抓住时机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提要求,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假期的见闻与体会,谈谈假期与父母的相处,说说自己的游历。教师可以抓住契机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满怀希望,做好一学期长期坚持的准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新学期的奋斗目标,营造浓厚的开学气氛,为新学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以此激励学生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新学期的学习。2.课前三分钟演讲。语文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演讲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涉及生命教育、人格教育、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教师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国防教育,增进爱国情感,引发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现场解决。通过学生演讲互相探讨进行思想碰撞,最终给学生指点迷津。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科组长;指导作用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在世界多样文化的大格局下,语文教学需要有力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良好传承,将中国新文化得到牵引。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但是由于社会上对升学考试的过渡重视,人们很难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语文教学自然也未能很好地走出应试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为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初中语文作为一门主要学科,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就需要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科组作为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它既是学校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组织,也是学校管理领导教学的着重点。语文学科在其人文特点的作用下,决定了学校综合文化素养受语文科组文化素养主要的影响。语文科组工作有效的开展,一方面不断实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积极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语文科组长作为语文科组建设工作的决策者,只有科学合理的组织本学科教师,通过对语文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等方面的研究和改革,才能实现学校整体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语文的定义从哲学角度理解为,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问题,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等角度出发,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教学内容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虽然现阶段我国强调开放式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仍旧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生搬硬套教授给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刻研究,未能将静态的教材有效的与学生动态学习相结合;②教学方法单调。单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没有多元学习方法的支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背道而驰,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③教师与学生联系不紧密。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渡依赖教学课件,课堂中对多媒体等课件在演示方面存在过多使用,通过大量的文字来进行知识内容信息的教授。一方面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减少了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训练时间,降低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次数,为师生之间在情感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带来了负面影响。④课堂教学过程违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仍旧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课堂教学过程单方面的注重知识教授,而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不同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2.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指每一位学生在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学有效与否完全取决于各个学生是否有进步、是否取得学习成果。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授课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学是否有效,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仅仅在知识传授上有效的教学远非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体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当面对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除了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更需要教师的辛勤和智慧、策略与方法,语文科组长在语文教学这个过程中就要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语文科组长的指导作用

1.加强语文科组内部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语文科组长要将科学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语文科师资队伍现状展开分析,不断完善语文科组的建设工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各级管理部门、教师加深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认识,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扎实工作、不断创新。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全新的认识。这就要求语文科组长必须加强语文科组内部建设,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初中语文科组建设工作中,语文科组长作为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创新,理解我国新形势基础教育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含义,掌握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使自身能够在初中语文科组建设工作中很好的开展指导工作。同时语文科组长要注重培养语文科组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求语文科组教师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现代化设备娴熟的运用能力,用于不断开拓自身视野、更新技术知识,从而对语文教学内容有逐步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深层次的理解中进行创造性的改革活动。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在加强语文科组内部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发挥指导作用

语文科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语文教学应用。语文科组长通过不断组织优化教学手段,促使语文科组教师积极学习成长。各学科教研组的教师相互研究探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加强各学科教研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相互启迪,从而实现头脑风暴,提高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难题的解决能力。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语言形式教学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在面对相关方面的学习内容时,可以更好的把握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快速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从中掌握到语言方面的学习信息以及通过语言进行实际上的交流,加大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大力的调动起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教师们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有关于胡同的图片、视频以及胡同的发展史等资料通过幻灯片、视频播放等载体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其充分感受到胡同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3.师生和谐互助,发挥指导作用

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语文科组长在初中语文科组建设工作中要结合学生不同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把全班学生按照优秀和一般,良好和较差的座位调好,两个人中有一个成绩好点的,作为师傅,成绩差点的,就是徒弟。开始老师指定分配,再后来就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师傅,各个学科有特定的师友组合。如果徒弟遇到不会的题目,师傅就负责把徒弟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徒弟,如果师傅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徒弟接受师傅全面的管理,师傅通过老师的指导培训,师友互助培训等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无论是什么课堂教学,即使是经过精益求精的示范课,在我们结束教学后回想,总会觉得有很多细节方面略显不足亦或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这些回想正是语文科组长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这些略显不足的细节方面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找到改善措施,使语文课教学工作真正做得更好,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发光发热的环节保持敏感度,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接受能力等不尽相同,但是我们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及时察觉。对学生发光发热的环节,我们应该投其所好,一方面能够增进师生友谊、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语文科组长要明确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多元化学习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支持下,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和谐,学生课业更加轻松,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完成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目组,丁钢,陈莲俊,孙玫璐.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03):29-31

[2]洪俊河.语文老师的角色――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2):15-16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标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58-01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总体目标,即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各种社会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与表达,能够与人进行交流,初步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些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而制定的。

一 鼓励学生勇敢地说

在过去的课堂中,对于教师所提出的有关口语表达的问题,学生总是不愿意回答,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尽量与学生多接触,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关系,能够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平时一般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从交际活动中体会到乐趣。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将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下次上课时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同时也鼓励台下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出他们错误的地方,对纠正同学错误的学生也给予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帮助他们树立敢说的信心。

二 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对学生的口语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口语交际课程,将课堂教学设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专项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创造与实际交际活动相关的情境,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中,要着重扩大交际活动的面和量,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特定的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会话讨论活动。在实际的交际教学中,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讨论组,且选出观点不一的学生穿插到各个讨论组之中,在交际活动开始之前要提出本次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目标要求,然后让各组学生讨论活动内容,最终每个讨论组选派出一位代表到台前轮流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上台的学生说完之后,在座的学生可以对讨论的主题提出异议并要求台上的学生辩论。通过这种思想、语言相互交流的活动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到团队协作精神。

三 善于发挥评价的作用

对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评价,不仅仅是期末试卷测试那样简单,如果缺乏明确的考试评价标准,那么就很难让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活动按照口语交际课程的要求来开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评价的作用。首先,可以适当地增设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考查的手段,当前受很多客观实际条件的影响,虽然不能直接地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但这一内容必须在学生平时的语文测试中保留。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考试中增加一些口语交际方面的试题,让学生结合学习与实际生活进行解答,这种间接考查的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式;其次,要增强评价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听说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评价方式的文明性、评价语言的尊重性,对于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指责,而是给予鼓励性评价,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性出发,帮助和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改善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 适当开展各种活动

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课内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由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充足的实践作支撑,因此除课堂学习外,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模仿电视谈话节目组织活动、让学生组织社会调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一起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等。

综上所述,提升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培养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多渠道,但是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入手,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和实施,是落实新课改的一大体现,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则成了广大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效益提高的关键所在。

一、初中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原因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处于一种高耗低效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陈旧,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以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自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课堂气氛压抑、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内容要实现开放性、延伸性,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课堂教学活动还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开辟了新的方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但是,许多语文课外活动又因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得课外活动没有办法有序地进行,导致语文课外活动只能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和补充,因而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坚持。只有把语文课外活动纳入语文课程,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供充足的开展时间,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二、语文活动课的特点与优势

作为语文教学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现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外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它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活动课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传统课堂教学是不同的。

在教学内容上,活动课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价值,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作为出发点,内容比较单一,甚至有些陈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语文课外活动课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而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中最实用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语文活动课正好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探究,又能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新闻会”“说话的艺术”“错字警察”“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也加强了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训练。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积极踊跃,使他们的个性和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是有趣的、有用的,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语文课外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课堂形式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学生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在课外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自主实践和活动,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和参与活动,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获得各种情感体验,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将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的智力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而对于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也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还属于“经验型”,还不是“理论型”的,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离不开直观的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是学生从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比如表演、观察、访问、参观等等各种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靠抽象的思维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而要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活动性,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语文课外活动课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活动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感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断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比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更加准确、可靠、全面、有用。

从教育的角度看,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促使学生由掌握知识向提高能力的转化。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当代教学研究表明,技能和方法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它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结果,如果不能在实践活动中反复训练和运用,这种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要想熟练掌握,必须不断练习,在实践中去掌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活动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语文活动课的组织策略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教师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在活动课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活动课就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活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过多干涉,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但也并不是说教师可以置之不理,任由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活动。课前教师要对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活动要积极引导、点拨、总结和评价,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要做到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外活动的愿望。在活动课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给每一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以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课外活动不能成为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设计和参加课外活动,使他们都能主动参与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特点,使活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语文活动要生动活泼,更要切实有效。要想在课外活动课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活动课必须要做到生动有趣、活泼欢乐,让学生能感受到轻松和愉快。但是活动课也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还得注重它的时效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切实有效的活动方案。同时还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样的课外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轻松掌握语文知识。教师要做到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使活动课上得有声有色、实实在在,并且让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各有收获。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活动课程,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将其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让新课改的思想逐步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11).

[2]郑如鹏.在语文活动课中提高语文素质[J].语文教学通讯,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