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1

一、导言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热门话题。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力度,计划到2015年实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一半的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1]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研究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以CNKI学术总库(2002—2011年)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文献数量、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专业学位类别、比较研究文献、中文关键词等五个维度展开统计分析,试图阐述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以期为今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样本选择

1.抽样。打开CNKI学术文献总库,输入主题“专业学位”并含“研究生教育”进行高级检索,且对每篇文献进行诸篇查阅,以确保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检索出2002—2011年这十年间的1199篇文章。检索日期为2012年3月25日。从中剔除年鉴、记者报道、日报、人物与学校介绍等非学术文章,得到有效样本1047篇。

2.对样本的讨论。研究的样本是中国CNKI学术总库“学术文献总库”收录的2002—2011年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学术文献总库里的文献总量万篇。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它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价值的中文网站之一。目前已集结了7000多种期刊,近1000种报纸以及众多的博士、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以及国内外1100多个专业数据库,其信息内容是经过深度加工、编辑、整合并以数据库形式进行有序管理的,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内容可信可靠,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科学决策的依据。对于教育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通过关键词数量的变化来判断。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升降变化,从一个方面透露了研究热点的形成和转移,因而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某一领域今后研究的走向。[2]CNKI系统的主题标引类型恰能反映出学科的属性以及研究热点、发展方向,能较好地提供给用户与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文献,[3]因此所取样本是全面、有效的。本研究对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结果按被引频次排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来源期刊,最高被引文章是2006年翟亚军等人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近10年来,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09年开始,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平均增长率为55.3%,其中,2010年的增长率就到达68.2%;从图1中可以直观的看出,10年来,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情况呈上升趋势。在2009年之后,上升趋势增强,在2010年,增长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和2010年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年份。2009年,教育部加大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力度,将扩招的硕士研究生全部作为专业硕士进行培养;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9种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分别将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等内容列入2009年、2010年工作要点,将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4]随着政策的出台和相关会议的召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开始加速度前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密切相关。

2.对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甚少,10年中仅44篇,占文献总量的4.20%。从表3的数据变化上看,文献数量呈波浪式增长,高峰值出现在2005年和2011年,且2011年的论文数量最多,其中硕士学位论文占主要部分。从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上看,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快,2007—2009年有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趋于平稳,2011年急剧上升。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变化,与2009年和2010年的政策改革有直接关系。学位论文体现的是创新,是研究生经过2或3年的努力做出的学术成果,前期的准备时间是1或2年,2011年恰是呈现研究成果的一年。不过,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极少,10年中仅有4篇,数量是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1/10,在2009-2010年,研究趋势缓慢上升,2011年缓慢下降。相对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未引起在校博士生足够的关注。硕、博学位论文是经过整个研究生学习生涯的深入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研究成果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校研究生作为学术创新中的主要群体,所研究的领域是引领这一领域发展的主要激流。因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待依赖在校研究生在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校研究生作为学术群体中主要的研究主体,更应该拓宽视野、前卫创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层剖析,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通过对硕、博学位论文所采取的研究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的较少。

3.对不同专业学位的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除了将专业学位分类统计外,剩余的文献均归类到其他综合论述的文献上(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以某一个专业学位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甚少,合计379篇,仅占总研究文献的36.1%。所研究的专业学位类别共29个,文献数量大于10的仅有9个专业。分别是工程、临床医学、教育、农业推广、体育、公共管理、军事、法律、艺术。其中,以工程硕士为研究对象的最多(75篇),其次是临床医学硕士(57篇)、教育硕士(56篇)。目前,研究生考试共有39个专业开设了专业硕士。其中,对应用统计、税务、保险、资产评估、出版、林业、应用心理、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审计等10个专业学位的研究处于空白。从表4的数据变化上看,对29个专业学位的研究基本都处于震荡波动的变化形态中,并且在2009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当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理论、经验方面尚有不足。“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俗称‘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但在近20年时间内发展缓慢。直到2009年,在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大约10%。在社会上,专业硕士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5]但是,随着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加深,相信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例如,2011年3月18日,我国设立了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涵盖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保险、资产评估、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艺术、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等领域。涵盖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杜玉波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6]可以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着极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是一项亟待深入开展的课题。#p#分页标题#e#

4.按照同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

研究进行统计由表5可以看出,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比较研究的文献甚少,仅有42篇,2011年的文献数量最多(13篇)。以美国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位居第一,相关文献有27篇。其次是日本(5篇),数量与美国相差4.4倍。由此可知,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作为比较对象。其中,秦春生的《中美教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为最高被引文章。2002—2011年比较研究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4),并在2010年急剧上升。美国是专业学位教育的发源地,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发展完善(1970年)至今有42年的历史,已形成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因此,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参考对象。“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其蓝本取自美国,虽然目前还仅仅处于初步的模仿阶段,起步比我国还晚,但鉴于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完善,与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关注日本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这一重大变化仍有必要。”[7]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在科研工作中,同国外的相关领域进行比较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本国的教育状况,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取得权威的研究成果。

5.对专业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统计

“通过关键词标引频次统计分析某一时段的学术热点和升降趋势,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尽管此类基于数量的评析往往较少涉及热点问题本身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但是只要分析的时间段有一定的长度,收集的数据充分且具有足够的覆盖面,则此种研究方法就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8]表6显示,关键词总个数排名前七位的分别是:“(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744个)、(研究生)培养(模式)(163个)、工程硕士(65个)、(教育、培养)质量(保障)(58个)、临床医学(53个)、问题(现状、对策)(53个)、教育硕士(49个)。由此可以得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工程硕士”、“质量”、“临床医学硕士”、“问题(现状、对策)”、“教育硕士”等是近10年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这个结论也印证了的统计结果。从中也可以看出涉及比较研究的关键词相对较少,仅有“美国(比较研究)”(32个)。另外,“应用型人才”(6个)、“结构”(5个)、“学位制度”(5个)等关键词尚少,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值得说明的是,表6中没有教学、导师等与之相关的词语。尽管培养模式的简化公式: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中包含着教学部分,但将其作为关键词,专门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还未受关注。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和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处于弱势。“教学如何教”、“教师哪里来”都应该成为今后研究选题的重要方向。

四、结论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2

关键词: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偏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9-03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理多次强调,关于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不是在于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在于培养了多少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如何能对毕业生群体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则需要通过毕业生调查来实现。纵观国内有关毕业生调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一、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视角阐述毕业生调查的应用模式

在与毕业生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人是用人单位,这是毕业生的最终去向,因此很多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视角来进行研究,认为毕业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来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高校教育的结构与内容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整。

吕部[1]的研究以ABC学院的2011、2012届高校毕业生雇主单位为研究样本,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在咨询了10位研究用人单位满意度专家与深度访谈了32位ABC学院毕业生雇主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校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主要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来测量,然后根据以上三个维度设计了13道选择题的问卷进行辅助调查分析。调查采用大量发放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能较好地测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姜煜林[2]的研究以Y工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邀请、电话、邮寄等方式,与用人单位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进行交流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多重二分法记录选择,列出9类当前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最有可能考虑的录用因素,由被试者根据本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设计量表,用以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11类基本素质以及总体表现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让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档。最后统计数据并分析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与人才发展过程中所看重的因素及原因,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和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以使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张静[3]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2002届~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的200名毕业生的雇主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问卷进行了调查:(1)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2)毕业生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3)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卷由毕业生所在科室的主任或负责人员填写,然后以邮寄的方式回收。最后得出如下结果: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的前3位依次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被调查的毕业生在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较为欠缺。

二、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进行研究,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有两方面主流的研究,一是就业能力,二是生存现状。自本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高校的扩大招生政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样势必会带来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增加,继而造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效应就得到了质疑,高校的社会问责压力也日趋凸显。

朱熠[4]通过对新疆某医学高校预防医学专业2002―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研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共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221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分为三部分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其中包括:第一部分,了解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性别、民族、生源地、现户口所在地、现工作单位情况。第二部分,自编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毕业后进修情况(三个月及以上、三个月以下);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参与课题和发表的文章两个方面,问题涉及是否参加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参加次数、进修和培训地点、进修和培训时间、进修和培训目的、培训是否对工作起到作用、是否受到奖励和参加课题、参加课题的级别、的数量和级别及编写专著情况等共十八个问题。第三部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专业是否对口、择业标准、择业方式、择业障碍、求职决定因素、影响求职的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初就业工作单位、工作单位类别、工作满意度等十六个问题。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专业读研率高,毕业生去向以传统的医院、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为主,基本上都是行业内的单位,专业对口率高,并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择业标准更倾向于个人发展及工作的稳定度。建议毕业生放宽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摈弃一次性就业的观念,同时建议学校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与引导,使指导就业工作不局限于毕业生,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贾红杰[5]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个案访谈法对上海某高校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考察了其毕业十余年后的生存质量及在校期间表现,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影响毕业生生存质量的在校经历影响因素。样本的选择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87―1990级的本科生,共计106人,正式问卷由当时毕业生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填写,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习成绩不是影响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适应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踏实肯干精神、实践经验、善于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从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自身认知比较的视角进行调查研究

在对毕业生自身进行定位、评价方面,单方面的调查有失偏颇,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描述毕业生现状,了解毕业生需求。

徐凯[6]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探索了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对象既有用人单位,又包括毕业生,调查内容为双方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他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各项能力的权数,得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程度重要性排序。对比两组问卷相同能力的差异性,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能力缺口。继而,从学校角度,通过改变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政府角度,对用人单位进行引导,调整用人单位能力需求,让用人单位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能力培养。

王欣[7]从顾客满意度视角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他将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顾客,将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内部过程顾客。通过以上类比,选取了河北省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及所在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三个方面考查了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河北省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感知质量、毕业生在自我评价和各项素质重要性认知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差异。最后总结出河北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从高校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进行研究

教育评价的思想由来已久,自从系统实施教育的机构出现以后,就有了教育评价,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评价在发达国家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完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宇[8]通过问卷调查对哈工大的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分层等距整群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共收集了253个班级的6047位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毕业生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在哈工大读本科时的情况、毕业生对母校本科教育的评价、毕业生个人现状、毕业生第一次工作时的状况。问卷发放采用问卷调查网站与纸质问卷邮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邮寄问卷1300份,仅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网站回收问卷464份,应答率较低。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是综合性很强的评价,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声誉的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社会公众对毕业生的舆论评价。文章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仅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其他三方面对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的影响。最后,文章展望了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的构建:教育行政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都是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的主体,评估内容包括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评估、毕业生自我评估、社会大众评估。评估指标涵盖毕业生就业率、深造率、校友对学校贡献率及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等。评估模式呈动态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议题之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赵琳[9]等采用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CCSS)2012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和系数集束化的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与获致性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即大学前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2012年,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59所院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644份,共得到有效问卷71698份。根据调查前的分层随机抽样设计,59所院校中有55所是全国随机代表性样本。在对分层变量进行加权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代表性样本中的“985”院校、“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共计55所院校67182个样本的数据,具体包括10所“985”院校的11834个样本,15所“211”院校的18519个样本,以及30所地方本科院的36829个样本。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对高等教育的过程质量还是结果质量,学生获致性因素即高中教育经历的影响都要明显大于先赋性因素即社会阶层的影响。并提出设想――备受瞩目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一流中学共同组织实施,旨在改变现有单一选拔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等方面进行重新,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胜任力。

五、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同时仍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现有的文献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针对毕业生调查的研究已经比较多。研究视角具有广域性:从用人单位角度、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自身比较角度、从毕业生自身角度、从高等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等方面。这种广泛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毕业生研究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

但现有文献也有不足的地方:(1)在问卷设计方面,多数文献采用专家咨询法、预调查回馈等来设计问卷,问卷形式及内容的设计上还有待改进。(2)多数文献关注问卷内容的适切性多一些,在防止偏倚方面有待加强。(3)在问卷的发放及收集上,在调查对象样本的选择及抽样方法方面,受课题时间、经费及调查对象的依从性限制较大,样本量的选择及问卷的回收率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做好调查的前期工作,对待调查人群进行熟悉,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2)在问卷的设计中,应结合调查人群及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在敏感问题的设置上,注意提问技巧,防止拒答,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3)在调查毕业生方面,可综合考虑,从多角度立体定位毕业生的现状,如结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自身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对毕业生现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吕部,董兆武.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实证研究[J].探索,2014,(02).

[2]姜煜林.用人单位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6).

[3]张静,梅竹,宋楠.同济大学医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03).

[4]朱熠.新疆预防医学专业民、汉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9.

[5]贾红杰.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生存质量的研究――以上海某高校部分毕业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徐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D].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

[7]王欣.高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河北省本科院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8]赵宇.高校本科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9]赵琳,王文,等.大学前教育经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

[10]李秀一,孔寅平,文.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0,(02).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3

关键词:B超;特性;脂肪肝;肾积水;应用价值

1B超的基本原理

人耳只能对16至20000赫兹的声音有感觉,20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就无法听到,这种声音称为超声。超声波之所以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是因为它有许多奇妙的特点。由于超声波频率高、波长短,可以像光那样沿直线传播,使得我们有可能向某个已确定的方向发射超声波。超声波是可以顺利地在人体组织里传播的纵波,遇到不同的介质交接面时,会产生反射波,这些特点构成了今天超声仪器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

B超成像的基本原理[1]是:向人体发射一组超声波,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扫描,根据监测其回声的延迟时间、强弱判断脏器的距离及性质。

B超的关键部件是超声探头(probe),其内部有一组超声换能器,由具有压电效应的特。殊晶体制成。这种晶体具有特殊的性质:在晶体特定方向上加上电压,晶体会发生形变;反过来当晶体发生形变时,对应方向上就会产生电压,实现了电信号与超声波的转换。下面是B超的一般原理图:

超声波成像的工作方式非常类似于声纳,用高频声波作为其成像声源。扫查的超声探头是一种电声换能器,它将仪器中发射的高频电信号通过探头器晶体的振动转变为超声波,进入人体组织然后反射回来。超声波在超声探头的晶体上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并由荧光屏上显示出来[2] 。

因此,B超图像的形成方式是将回声信号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出二维图像,回声的大小以光点的明暗度来表示,根据光点的灰阶不同,组成层次分明的二维结构图像。

2B超图像的特性及其优缺点

利用B超图像诊断疾病,通常是根据图像所显示某一器官或病变的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等变化,这些变化在B超仪屏幕上是以点状回声、带状回声、团状回声等组成,以灰度图像的形式显示。但由于人体生理结构复杂,所以B超图像较复杂。信息量大;各目标景物的轮廓界限不清楚,且有相互重叠现象;前景和背景物体的灰度差较小,处理起来较困难。同时,由于超声图像是以示波器栅极的灰度调制进行显示,因此还受Speckle噪声、斑点噪声和随机白噪声的影响。在超声成像系统中,当人体组织结构的尺寸与入射超声波波长相近或小于波长时超声发生散射,相位不同的散射回波相互干涉产生斑点噪声,它降低了超声图像质量,使对比度低的肝脏图像的变化更不易分别。

B超检查的优越性:

第一、超声的扫查可以连贯地、动态地观察脏器的运动和功能;可以追踪病变、显示立体变化,而不受其成像分层的限制。

第二、B超对实质性器官(肝、胰、脾、肾等)以外的脏器,还能结合多普勒技术监测血液流量、方向,从而辨别脏器的受损性质与程度。例如医生通过心脏彩超,可直观地看到心脏内的各种结构及是否有异常。

第三、超声设备易于移动,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在床边进行诊断。

第四、价格低廉。超声检查的费用一般是CT检查的1/10,核磁共振的1/30。这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是比较能够承受的。

第五、超声对人体没有辐射,对于特殊患者可以优先采用。由于成像原理不同,几种仪器对各种脏器的检查也各有突出特点!

B超检查的一些劣势:

1)B超在清晰度、分辨率等方面,明显弱于CT和核磁共振。

2)B超对肠道等空腔器官病变易漏诊。

3)B超穿透力弱,对骨骼、空气等很难达到深部,所以对含气性器官,如肺,胃肠等难以探测。

4)B超检查需要改变屏气等,对于骨折和不能配合病人不适用。检查结果也易受医师临床技能水平的影响。

3B超在肝脏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脂肪肝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内脂肪积蓄过多的病理状态,是一种常见的肝脏异常。正常肝脏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当肝细胞内脂质含量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则发生脂肪变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肝[3]。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同时,B超检查费用低廉。与CT、MRI等昂贵的检查相比,后者诊断更准确些,但B超费用少,操作方便,且无放射性。所以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普查及健康普查当中,对于体检、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意义[4]。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脏弥漫性损害,早期肝硬化易漏诊或误诊。现阶段对肝硬化诊断准确可开的方法是活组织检查及腹腔镜,但由于这2种检查有创伤性和并发症,故不宜重复和普遍进行。而B型超声简单易行,可重复采用,在肝硬化的诊断方面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观察B超下肝脏形态学的改变和门静脉的宽度的变化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门脉高压,其中门脉高压是肝硬化诊断中必备条件之一。

4B超在肾脏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B超是泌尿系统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可用其对肾积水进行形态学损害的检测。然而B超反映的是组织器官以及病灶的声阻抗的差异,不能提供功能上的评价;且存在假阳性(由于脂肪过多或含气以及骨骼发生反射、非梗阻性肾盂扩张)和假阴性(间歇肾积水),因而积水的多少及是否显影并不完全与病肾损害程度一致;同时它对病灶的病理性质缺乏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诊断梗阻性肾积水时还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资料。此外,仪器设备的配置及性能、检查医师的操作及临床经验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诊断结果[5]。

肾穿刺定位即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简称肾活检),是目前临床上获肾脏活组织病理标本的主要手段之一。B超引导下肾活检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了解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修正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国芳、霍仙娜[6]等研究了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文中表明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利用超声波实时成像和导向性好,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活体组织的取材成功率,对肾实质疾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对了解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修正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判断疾病预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结论

B超在清晰度、分辨率方面相对于CT和核磁共振要弱,且在某些疾病诊断方面检查结果易受仪器设备的配置及性能、检查医师的操作及临床经验的影响,但B超费用少、操作方便、无放射性,因此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如脂肪肝、肝硬化、肾活检等普查及健康普查当中,对于体检、 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上凯.医学成像系统[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汪小毅.基于B超图象分析的脂肪肝辅助诊断方法

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

[3]周永昌土编.超声医学(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4

[4]苏红彬.基于B超图像的脂肪肝双定标定量分析方

法[D].太原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5:59-68

[6]张国芳、霍仙娜、李晓展. 宣教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内镜;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护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如不及时诊治可危及患者生命。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胃镜检查是当前首选的诊断方法,内镜下止血是最简易、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1]。我院自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对80例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注射止血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4例,女26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8岁。临床上以呕血、黑便或腹痛为主诉行胃镜检查。其中贲门溃疡7例,胃底溃疡9例,胃体小弯溃疡8例、胃角溃疡7例和胃窦溃疡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l例。

1.2 器械与操作方法

1.2.1 器械:为Olympus-GIF-240的电子胃镜,注射针选择由Olympus生产的NM-4U-1型黏膜注射针,注射液为1:10000的肾上腺素溶液。

1.2.2 方法:检查前根据病情进行输血、输液,止血治疗,纠正休克,稳定病情,常规准备后作胃镜检查。一般将病灶置于视野中央,如病灶周围有积血、积液,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尽,尽可能保持视野清晰,充分暴露出血灶后,用1:10000的肾上腺素液沿出血灶四周分点注射,每点0.5-2.0ml,可重复进行。注射后黏膜轻度发白或隆起,观察无活动性出血,提示注射止血成功;对伴有血管暴露出血者注射后出血停止,用生理盐水冲洗出血灶,观察2min后病灶无活动性出血后方可退镜[2]。

1.2.3 结果:内镜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是在内镜直视下经内镜注射针将止血药物注射于出血灶内,通过局部黏膜下层液体浸润、压迫及药物引起的血管收缩和栓塞作用,达到局部止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费用低廉、便于床边进行等优点。李桂强[3]报道经内镜对68例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患者用去甲肾上腺素及凝血酶进行止血治疗,止血率为94.1%。80例患者全部一次性经胃镜确诊,71例经内镜一次性止血成功,9例注射后24h仍有黑便,急诊胃镜发现再次出血,再次镜下注射止血,止血成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胃镜检查是一项侵人性检查,而且大多数患者有呕血、黑便等症状,本身就有一种恐惧心理,担心内镜检查加重出血和疼痛,因此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非常必要。讲明检查的目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知道,通过胃镜检查可以马上止血,告知内镜治疗是一种痛苦小、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并介绍同类患者治疗的经验和效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

2.1.2 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等既往史,采取血样,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床旁B超、胃镜等检查。术前禁食4-6h,术前30min肌肉注射安定10mg,山莨菪碱10mg,含服咽喉麻醉剂,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颈部略向前倾,两腿屈曲,口边放置弯盘,解开衣领,放松腰带,有活动义齿的取出。(2)器械准备:检查器械是否运转正常,吸引器是否有负压,套扎器与胃镜直径接头相符合。备好药品及物品,如内镜注射导管、止血药等。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准备好抢救车及抢救用药。

2.2 术中护理:患者取左侧卧位,轻轻咬住口垫,松解纽扣和腰带,嘱患者在插镜时配合吞咽动作,进镜时动作应轻柔,以减轻患者的恶心反射,避免加重出血。术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的意识、面色,有无烦躁、出汗等病情变化,患者恶心呕吐时防止121垫脱出。应用监护仪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变化,及时发现术中大出血。胃内有血迹影响视野清晰度时,护士应配合术者用50ml注射器吸生理盐水,经活检钳管道注水冲洗干净,寻找到出血部位后协助医生用喷液导管对准出血病灶喷洒8% 去甲肾上腺素。应用注射针推注肾上腺素液,推药的速度应均匀,量要精确,防止压力过大药液溅出损伤术者的眼睛,仔细观察确认注射部位无活动出血后方可拔镜[4]。覃山羽等[5]报道,胃镜下局部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治疗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90.1%止血成功。林辉东[6]报道,应用1∶10 000肾上腺素药物注射止血治疗18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疗效显著,止血率为100%。

2.3 术后护理

2.3.1 饮食护理:术后禁食24-48h,以后根据病情逐渐恢复冷流质饮食,2-3d后再过渡到半流质饮食,3周后过渡到普通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指导患者少量多餐,细嚼慢咽,避免粗糙、油腻、煎炸、生硬食物及烟酒。

2.3.2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5% ,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7]。(1)食管狭窄:3例患者出现轻度狭窄,经适当应用解痉药物后均缓解,如遇严重狭窄可采用内镜下扩张。(2)咽喉部疼痛:15例术后24-48h诉咽喉部疼痛,系纤维胃镜反复引起,向患者解释引起疼痛原因,消除焦虑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酸液漱口,2-3天疼痛消失。(3)胸骨后不适: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不适,一般1-2周后消失,症状重者可服用小剂量镇静剂和止痛剂。

2.3.3 加强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况、血压、脉搏、尿量及呕血、便血情况。如发现上腹不适、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情绪不稳等出血先兆时,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通知医生。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治疗可简单分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止血和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出血止血两种,后者在临床上以消化性溃疡出血最为常见[8]。上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通过紧急内镜下治疗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其中内镜下注射止血设备要求不高,可随时在病床边进行,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已成为非曲张静脉出血内镜下止血的常用方法[9] 。护士在术前对患者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和心理紧张情绪,交代患者在治疗中的配合要点;术中准确有效 的配合医生操作,缩短治疗时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并发症的护理,做好出院宣教等,是内镜下注射止血术顺利完成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10]。

4 参考文献

[1] 李太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处理.中国医药指南,2008,22,181-183。

[2]杨云生.消化内镜的规范化操作.临床消化病杂志,2008,04,195-196。

[3]李桂强.内镜下喷药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68例.广东医学,2000,21(2):156-157。

[4]张秋生,崔惠敏,张荣秦.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7,06,46-51。

[5]覃山羽,姜海行,唐国都,等.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内镜治疗.微创医学,2006,1(1):25-26。

[6]林辉东.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下药物注射止血治疗.肇庆医学,2009,68(3):28-29。

[7]李闻;钟尚志.急诊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国消化内镜,2007,03,54-58。

[8]崔萍.急诊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04,202-203。

[9] 张明,徐美东,陈巍峰.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临床医学,2010(5)。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5

关键词:社会因素 克里姆特 艺术精神

某个艺术家艺术精神的形成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第一,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是要在其艺术作品上留下艺术家个人的印记。第二,艺术精神特质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家庭生活环境以及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艺术精神的形成,虽然是受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情感等主观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也深受客观社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的趋势和潮流,以及社会时代精神的思潮都会在艺术家的绘画中有所体现。不同的时代、民族、文化、地域,使得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以及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不能不受到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制约。

谈到克里姆特的寓意和象征装饰风格,深受当时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引起艺术界的新运动的影响。如何打破传统的观念和绘画模式的束缚,如何寻求思想和语言新形式的表达,是当时所有走在时代前面的艺术家们所探索的。那么在这种变革剧烈的形势下,克里姆特选择了象征和寓意的创作手法,借鉴了法国等一些先进流派的艺术家,例如夏凡纳等画家充满幻想和象征的神秘自然的表现风格,利用象征和装饰的手法,以及祖传的金工技艺和对图案化的偏爱,把时代精神、表现都融入进他对社会、对变革中各种新思潮的影响的一种矛盾心理精神的冲突很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当然对于东方艺术元素的偏爱和运用上,不管是图案、形式、色彩、构图等等,克里姆特不是最早也不是唯一的,例如莫奈、梵高等都对这方面有所借鉴和运用,它是欧洲艺术的大环境决定的。

一、象征主义的出现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但是他们又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于是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通过寓意另外的事物或人物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愿望的一种艺术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和西方几个国家,主要代表的画家有夏凡纳、莫罗和雷东等。象征主义只是当时出现的众多流派中的其中一支,由于当时欧洲处于现代经济发展初期,打破传统的立体空间油画模式,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成为许多年轻艺术家探索的表达方式。强调主观和个性,不直接去描摹物体和思想,而是把思想寓意暗示在一定的神秘画面中,不再去真实地表现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而是通过内心的精神把感受视觉表达出来,注重的是精神和观念上的表达和共鸣。当然,象征主义在形式上也非常讲究和注重,追求一种装饰和华丽的效果。在维也纳,克里姆特走在了象征主义的领头位置,成为了现代象征主义的代表性艺术绘画大师。

虽然象征主义在形式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但是迫于当时大环境的限制,在表达题材上大都表现出欧洲对于世纪末,对于经济变革、社会变革引起的苦闷、颓废、死亡、等颓废的,消极的情调。克里姆特由原来的历史绘画转变进入了象征主义阵营,并且做出了杰出的曾就,在题材上把时代思想融入进了死亡生命、女性、题材上。克里姆特的很多作品在当时是引起轰动的,批判与支持并行,把象征主义的神秘感、装饰感、意境的虚无感带入了视觉世界。用强烈的色彩和含义把主观感觉、理念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后人把克里姆特划入了象征主义流派中,可是克里姆特自身却并不是非常承认,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着他的精神世界。

二、社会变革和新思潮引起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大陆在文化方面展开了一种新的潮流和变革,成为“新艺术”运动,这种运动被许多艺术家和鉴赏家以及评论家看成是欧洲风格在艺术和设计等所有艺术领域出现的风格现象。此次运动影响和范围都非常广泛,对人们的思想领域也起到了变革性的进展,展示了欧洲统一文化最后的灿烂和光辉。它涉及到很多艺术领域,包括绘画、时装、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家具、书籍等等,范围之大和影响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通过此次运动,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风格方面都发生的很重要的转折和改变。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由于法国的浪漫,称为现代风格,意大利则是自由风格,在德国柏林被称为青年风格,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则是成为象征主义的分离派。克里姆特在接受新艺术运动的思潮的同时,不满足于对欧洲其它国家的照搬模仿,而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属于维也纳的独特风格。画面迷离、优美,有着丰富的寓意,有着热烈的和放纵,把维也纳处于世纪末最后的华丽和辉煌通过视觉形式表达了出来。在形式上,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华丽而又神秘的图案,在克里姆特这里,不再作为绘画主题的一种陪衬出现,本身就是作品的主题。

三、维也纳分离派绘画中克里姆特的心理和精神观念

克里姆特的绘画艺术更偏重于心理内省和象征性,世纪末的精神特质内化于克里姆特自我的心理体验,也是他和画中女性共同的现实生活写照。弗洛伊德从临床医学的方面阐述了精神分析说,而克里姆特则是以视觉语言敏感地呈现了世纪末心理转向的精神特质。克里姆特绘画艺术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深层心理特征,正是当时维也纳文化中对心理、的关注,对世纪末觉醒的现代女性的女性特质的写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改变了西方社会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而克里姆特则是视觉化的弗洛伊德。克里姆特以表现官能的敏感、肉体与精神痛苦的艺术展开了向传统学院派的挑战。克利姆特的艺术反应了这一连续的转变,这一转变从十九世纪的舒适转向二十世纪的焦虑。克里姆特富于神秘寓意的优雅图案、充满矛盾意义的寓言式象征、与有关的人物肖像无一例外的传达着这一时代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韩雪莉.论克里姆特的绘画艺术,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04).

[2] [美]卡尔?休斯克.李锋译,世界末的维也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6

【摘要】 素质教育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高等医药院校来说,要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点要认清创新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增强创新动力,提高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实践育人,是提高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育人

Abstract: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demand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fied personnel,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capability.As for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qualified personnel, the key point is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ty 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to mingle science with humanity.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capability,the key point is to recogniz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oost their innovative power and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 and pertinence.Educate students through practi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enhance their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promote them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cultural competence;innovative spirit;educate students through practice

二十世纪末,一场关于“国民素质”的讨论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推动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改革,高等院校成为教育界素质教育改革的领头羊[1-3]。

在此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起了第一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针对当时理工类院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严重弊端,在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倡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适应了社会、教育及人才发展的需要,其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因而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极大重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也逐渐深入并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随着“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与操作性”、“如何结合各高校的特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研究者面前。

本文根据高等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实际,以“广东药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办)”为例,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探讨进一步提高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两个“分离”,导致两个“降低”

高等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问题是:两个“分离”,导致两个“降低”,即,科学与人文分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降低,创新与实践分离导致创新动力降低。

(一)科学与人文分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降低

为了弥补人文教育的不足,很多医药院校都提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但这些方案也只是通过多开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讲座,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医药院校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医药院校科学与人文分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缺失

第一,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医药院校也不例外。这种过分强调专业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

第二,指导思想上突出政治忽视人文精神。我国医药院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对大学生理想、道德的塑造实际上主要是对政治信念的强调,真正意义上对生命的关注、对伦理的思考等人文精神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医药院校的教学中,实验、实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各种实验场所和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理想的场所。但是,在实验与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价值遗产和医学理论的渊源。

2.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

医药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课业负担相对较重,专业教学内容挤占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时间与空间,造成实质上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据统计,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8%左右[4]。通过调查发现:在现有医药类学生教育中,尽管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更趋于合理,但传统的教学结构没有根本转变。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代替人文素质提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知识不等于素质,文化知识也不等于文化素质。从知识到素质,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许多院校对人文素质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增强公共选修课的方法来实现的。这种做法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弊端,即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代替人文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还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水平,其课堂教学也还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考核也是通过考试来检验的。这种人文素质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延伸,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学与人文,是人才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对翅膀。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同精神世界密切联系的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就会成为基于这种不完全知识基础之上的“半个人”。我国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谈到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时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5]。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是实践。“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根生’,同源共生,存在着‘交集’。其根、其源、其交都在实践之中。”[6]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与人文分离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脱离实践。

(二)创新与实践分离,导致创新动力降低

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创新动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1)人文关怀精神的淡化,导致创新动力的不足。

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前所述,医药院校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的问题,其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主观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精神更趋于薄弱甚至缺乏。这一点对于即将从事医药卫生工作并与患者接触频繁的大学生来说,这种精神的缺乏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为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创新”,或者说不知道“创新为了什么”。

(2)功利思想的滋生,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在市场经济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相关体制又不是很完善的环境下,各种经济领域中的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等思想会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在主体的自我判断、自我鉴别能力以及健全人格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中,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冲击而出现行为上的拈轻怕重、责任承担上的避重就轻、思想上的懈怠放松,以及集体合作意识的淡漠、自我中心的过度扩张等问题,这些负面因素的增多会干扰并阻碍大学生主体创新能力培养的进程。大学教育的重心偏向于智力和技术训练而忽视“人文教化”,大学生自身的顺势而为更加助长了这些不健全品质的滋生,这是与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相悖的,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桎梏。

值得指出的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离开了“实践”这个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基础。

2.创新与实践分离,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过程具有辩证性,而这一过程正是我们理解实践与创新关系辩证性的基础和依据。

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与认识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从来就是在理论(在这里是指创新理论)指导下并通过实践理性具体规范人们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另一方面,创新理论又是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处理人与世界关系在观念中的反映和重现。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又指导新的实践,如此不断循环,推动着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良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中,作为教育者的学校、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往往把实践与创新割裂开来,造成实践是实践、创新是创新的人为认识偏差,使得实践与创新都不能良性发展。其恶果之一便是最终造成创新精神的泯灭,创新动力的不足。

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高速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需要一代代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实现。医药院校必须站在时代与社会的高度,从强国兴邦、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创新精神。

二、实践育人,实现两大“提高”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同源性决定了实践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最佳途径,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基础。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因此,实践毋庸置疑地成为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结合点,成为创新精神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点,成为文化素质提高与创新精神培养的结合点。实践育人,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有利于提高创新精神培养的实效。

(一)实践育人,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

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实践可以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是提高文化素质的前提。没有文化知识,就谈不上文化素质的提高。

实践是所大学,知识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学习、掌握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大有裨益的。而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丰富,又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实践可以将知识转化为素质

知识不等于素质。要想将知识提升为素质,必须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实践是“化育万物”的土壤,能够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科学文化素质,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

(1)知识运用的过程就是从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过程

知识运用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与社会、自然进行沟通,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完成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者不断地尝试、体验、试错、调试、补充,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融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主观感受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经验体系、情感体系,这就是素质。这个时候,实践者所获得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素质。

(2)对知识运用过程的反刍,是素质升化的标志,是知识、能力创新的前奏

从知识转化为素质,还仅仅是一个初级的转化。实践者在实践活动中或者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知识运用过程的反刍,即对实践过程的再思考,标志着素质的进一步升华,同时也为知识、能力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没有对实践活动的再思考,就没有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就只能仅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而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也就失去了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基础。

(二)实践育人,提高创新精神培养的实效

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与认识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从认识的本质上看,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这里所讲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创新,是一种思想上、理论上的创新。因此,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实践与认识(再认识)的关系。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实践到创新的过程,二是从创新到实践的过程。

1.从实践到创新的过程。从实践到创新的过程具体为:实践——感性认识——创新(理性认识)。这也就是认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就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

2.从创新到实践的过程。从创新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过程为:创新(理性认识)——实践。这是认识的实现过程,实际上也是创新回到实践的过程。创新理论不是目的,其目的和作用都是指向实践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新的实践。如果创新的理论不回到实践中去,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正确认识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实践与创新的内在统一,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不竭动力。

三、医药院校提高实践育人的操作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提高实践育人的操作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是提高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创新精神培养有效性最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广东药学院坚持实践育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

(一)探索与实践

1.立足实践,确立科学育人目标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广东药学院立足于实践,坚持培养“面向基层,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广东药学院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指出,人才培养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思想,根据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广东药学院的办学特色”,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质培养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2.依托基地,拓展实践育人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6年,广东药学院与广州大学城及周边7所高校联合申报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广东药学院成为该基地“社会实践基地”。

以此为契机,广东药学院根据自身优势,建成了8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子基地,分别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爱心医疗服务基地、社区服务基地、中药及药用植物基地、文化艺术素质基地、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其中,中药及药用植物基地、中药标本馆还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学校还新建了制药工程“GMP”教学实验室、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心、“心灵沙发”网络心理辅导中心、中药标本馆和生物制药学生创新实验室等12个实践教学实验室和学生活动中心,并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机构合作建设了20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的自我实践提供了足够的平台。

3.“四位一体”,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发挥第一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

第一课堂是实践育人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人才培养提供基本保证。

学校重视对现有医药学科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广东药学院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强调指出:“应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对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论证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学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验课时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实验方案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知识竞赛和学习竞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2)开展具有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方面,学校逐步探讨出了一条“结合专业元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各个二级学院、各个学生社团在学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的统一指导下,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开展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关的活动。如药科学院的“药德堂”、“模拟药房”、“药膳美食节”等 ,中药学院的“野外实习知识竞赛”、“中药标本展”等,临床医学院的“杏林之春医学节”等,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的“IT文化节”、“编程设计大赛”等。在各种结合专业元素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在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方面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学校为学生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双丰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

(3)社会实践,发挥社会环境的实践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指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生深入社会各阶层、各区域、各行业,运用其自身的知识、能力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活动。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走出校外,真正地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最直接的接触与了解。

广东药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 “三下乡”、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走访调查中亲身体验劳动人民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优秀思想品德,使他们看到了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激发了他们毕业后投身基层、扎根边疆的热情;既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增强学生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情感,又了解到当前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失范和违法乱纪等现实,增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等。

(4)自我实践,发挥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教育的过程包括他育和自我教育两个环节、两个变量,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双向关系,而不是单向传输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接受关于基本价值观念和生活模式的教,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自己在成长中不断地进行“体验”、“试错”、“反思”与“启悟”等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广东药学院鼓励学生自觉地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自我实践,增强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自我实践,构成了广东药学院“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

(二)成效

通过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广东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素质进步明显,思想、心理状况较稳定;专业思想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文化艺术素质不断拓展,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文体比赛获得多个重要奖项。

2.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毕业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 “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评价,深受用人单位喜爱。

3.创新精神显著提升。2007年相比2005年,学生科技立项增加了5倍之多。三年来,获全国、省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奖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作品竞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多个重要奖项。

四、小 结

实践育人,是一种结合实践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形式。广东药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按照实践育人的思路,探讨出了一个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新模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提高医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J].高等教育研究,2003(3):23-26.

[2]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66-70.

[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3(3):31-35.

[4]刘凌云、李强.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医学,2005(6):78-80.

[5]周德新.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认识论诠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