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
课题:第三章水 氢 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二、氯化钠的形成 三、氯化氢的形成)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接受知识并消化知识。2.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对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情景式分析,让学生掌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并为化合价的知识做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一次课,我们学习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学会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及其表示的意义;这一次课,我们来学习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在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先回答三个问题。
[提问]:1.什么样的原子结构称为稳定结构?2.金属元素的原子或非金属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是不是稳定结构?3.金属元素的原子或非金属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如何才能变成稳定结构?
[学生回答]:1.最外层是8个电子或第一层是最外层时2电子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2.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小于4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大于或等于4个,所以它们的原子结构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3.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而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过渡、创设情景]: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而变为带正电的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阴离子。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创设一个情景:氢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相对而言,氢原子是最小的,我们就把它称为“小弟”,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它的原子核比氢原子核大得多,我们就把它称为“小哥”,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又比钠原子核大,我们就氯原子称为“大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教师板画]:氢原子、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问学生它们是否是稳定结构。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讲演]:某一天清晨,钠原子一大早就出门了,没走多远,就碰上了也是一大早就出门的氯原子。钠原子说:“大哥,早上好。”氯原子说:“小哥,你也好。”钠原子问道:“大哥,一大早的,你不多休息一会,你出来做什么?”氯原子回答道:“小哥啊,你有所不知,我最外层不是8电子的稳定结构,我是出来找稳定的。你为何也出来这么早呢?”钠原子说:“唉哟,我的大哥,我也不是8电子的稳定结构,我也是出来找稳定的。”氯原子说:“是吗?那么你是多还是少?我是差一个就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钠原子说:“哈哈,大哥,太好了,我是多一个电子。大哥,咱哥俩的这事好解决,我把我多的这一个电子送给你,这样一来,我们都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结构,你看如何?”氯原子说:“太好了,就这样办吧!”(教师此时注意用彩色粉笔把钠原子最外层的这1个电子的转移情况标画出来。)钠原子说:“大哥,你看,我多大方,都把我的电子转移到你身上来了,你也别想走了,我们俩就拉这样一起永不分开了,行吗?”氯原子答道:“好,反正我也愁没有人培我聊天呢。”(教师注意板演和讲解:从对外不显电性的钠、氯原子到失、得电子后带电的阳、阴离子的过程及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对外又不显电性的离子化合物的过程。)
[小结、板书]:像氯化钠这种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一般特征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
[过渡]:氯化钠是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那么氯化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教师板画氢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用激情的语态演讲]:又是某一天早上,氢原子一大早就出门了(问学生,它出门做什么?学生答:找稳定。对,由于氢原子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它的最外层上只有1个电子,所以它是不稳定的结构)。氢原子出门不多远就碰到了氯原子,并老远就给氯原子打招呼:“大哥,你好,你今天起得真早,我知道,你和我一样,起这么早一定是为了来找稳定的,是吗?”氯原子说:“是啊,小弟说得对,我是来找稳定的。”氢原子问:“那么,大哥,你的电子是多还是少啊?我是差1个电子。”氯原子:“小弟,我和你一样,也是只差1个电子。”氢原子说:“那好,我们哥俩就一起去找电子吧。”可惜,今天氢原子和氯原子的运气不佳,他们从早上等到天快黑了都没有等到像钠原子这样最外层电子小于4个,而且愿意把电子送出去的原子来。氢原子说:“大哥,天都快黑了,我们都等不来钠原子,看来他们今天是不来了,我们这一次可能是白跑了。”氯原子说:“可能吧,你有什么办法没有?”氢原子说:“让我想想。”过了一会儿后,氢原子说:“大哥,办法想出来了!但是我们俩必须先立一个君子协定,我才把办法讲给你听。”氯原子说:“你这个小弟,还不相信我?好,你说,我一定遵守协定。”氢原子说:“大哥,你差一个电子,我也是差一个电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得好,我们今天也来个相对稳定。办法是这样的:我拿出我的一个电子,你也拿出你的一个电子,这样就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但有言在先,这一对共用电子对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我们俩共用的,我们只能心里想是自己的,但不能把它抢夺到自己的身上。这样一来,我想这对电子是我的,我就达到了2电子的相对的稳定,你也想这对电子是你的,再加上你原来的6个电子,你不是就达到了8电子的相对的稳定了吗?”氯原子凭着他是大哥,想了想说:“看来只有这样了,但是,我有个条件,这一对电子要离我近一点才行,这样我心里好过点(由于氯原子核比氢原子核大,所以对这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要强一点,因而这对电子偏向于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氢原子心里想,反正说好了不是你的,离你近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终只要有稳定就行,于是说:“好,就照大哥说的办。”就这样,氢原子和氯原子都守着这一对共用电子对,于是形成了共价化合物――氯化氢(教师在情景演说中注意板演氯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形成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2
一、提高思想认识,物理生活密不可分
新的《物理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有课标,明方向,知重点,物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注定物理教学的特殊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1、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许多人都看过苹果落地,但只有牛顿问了为什么。"牛顿因为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来了灵感,很轻松的解决了困惑很紧的验证黄金王冠真假的问题。由此不难看出物理来自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和规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塑料瓶盖上为什么会有一些竖纹;爬山是走s形为什么省力;夜间行驶的汽车为什么车内不开灯;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为什么越快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些"为什么"的理由,这种教学设计虽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效果好,理解物理知识透彻。
1.2、用物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能把地球翘起来,这可能吗?学完"杠杆"之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入这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惯性"时候,我让学生解释"我们在开车和刹车时为什么会有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再谈一些身边可以用惯性解释的现象,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把物理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是社会实际问题只给出了具体情境,而没有给出与其联系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这样学生通过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的掌握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课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生活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是发展能力的场所。物理教师若能联系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专注投入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营造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堂,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燃智慧的火花;绽放理性的光辉。
2.1、巧妙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离不开物理知识,教师若能以学生感兴趣的"趣题"、"趣事"导入新课,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在讲"电路"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导入:我想在我家车库内安装一个防盗报警装置,只要有人打开我家车库的房门,装在室里的灯和电铃同时发出警报。请同学们设计这个电路,同学们兴趣十足,课堂讨论异常激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创设趣味、奇特的实验导入,例如,用纸锅烧开水,水烧开了而"纸锅"却安然无恙;用冷水浇在装有刚停止沸腾的水的倒着的烧瓶底部,水重新沸腾起来。让学生在预料之外,体会到物理的奇与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证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教学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让学生一上物理课就有一种有趣、震惊、兴奋的期盼,从而保持整堂课的注意力和良好的思索状态,并自主地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汲取更多的物理营养。
2.2、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浅化知识点。很多初中物理概念、原理较难理解,教师虽然经过了透彻的分析和反复的训练,但学生们由于不了解其实质,经常出现生搬硬套、逻辑混乱等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想方设法地将物理知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例如在讲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带学生到室外,把湿毛巾分别放在不同条件下的环境,观察蒸发的快慢,同学们自行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些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让他们轻轻松松的来学习物理。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探究;高效
物理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探究能力要求很高,同时也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课堂教学如果缺少实验的参与,就等于鱼儿离开水一样,没有了生机及活力。但是,很多学校由于硬件教学设施的不完善,大型的物理实验装置一般很难引入,物理小实验由于其操作简单、设置容易、取材方便、用时短,可以被很多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所引入。笔者通过多年一线教学发现,学生常常因为难以理解的抽象物理知识而缺乏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差,甚至有厌学情绪。将小实验引入初中物理课堂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操作方便。至此,笔者将探索如何将物理小实验引入物理课堂,优化初中物理课堂结构,从而有效提高物理学习成绩,落实物理教学目标。
1.基于小实验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含义分析
鉴于初中物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一般很难长时间保持高度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就要大胆革新传统教学理念,提出实验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热情。小实验由于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动手操作起来较为方便,可以提高物理知识的直观度,进而让死板的物理知识更加生活化、直观化,让初中物理教学回归到实验动手操作上,但在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有目的性、双边性、多样性、综合性。无论任何教学方法,本质都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主要目的,基于小实验背景的初中物理教学也要以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2],增强实践能力为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实验教育的双边性,也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2.基于小实验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分析
(1)借助趣味小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趣味小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学生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例如,教学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电能的产生”一课时,我用磁铁和线圈做了一个微型的电风扇,然后在课前选择一个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参与实验验证。让其用手捏住插头上的两个小铜片,然后用手旋转风扇的叶片,高速旋转中该学生大叫:“老师,手麻。”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就乘机提出问题:“整个实验装置中没有电池,为什么该学生会手麻呢?”这时学生都聚在一起相互讨论。最后,我将微型小风扇拆卸为每一个小部件,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部件构成,主要是磁体和线圈。这样就为新课内容的有效展开做出了较好的课前导入,充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小实验迅速将学生引入课堂,注意力迅速集中,为接下来新课内容的展开铺设了良好基础。
(2)借助生活化实验教学,增强物理知识的亲和度。在物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的小实验,可以有助于提高物理学习的亲和度,增加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为物理不仅来源于生活更加服务于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例如,教学八年级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力的相互作用”,可以在课堂中选取两位学生走向讲台,相互击掌。这时学生会说:“老师,手掌疼痛发麻。”那么老师就要引入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及相互作用的表现。又如,取一枚鸡蛋和一块小石子,然后选一位学生走向讲台,将小石子与鸡蛋碰撞,明显鸡蛋会破。这时教师就要提出问题:“为什么鸡蛋和石头相碰撞,鸡蛋会破?两者受力不同吗?”比如讲“光的折射”时,可以创设问题场景,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如“筷子在水中为什么会折弯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了探究问题,学生会自己去思考、去探索,物理学习兴趣也会被大大激发。
3.总结
综上可知,基于小实验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更具有充分突出学科特点,注重教育改革目标,充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势。同时对学生有效借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给予充分锻炼,加强了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凸显了物理学科的价值。因此,基于小实验背景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相对其他教学模式更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道国.改进初中物理小实验的一些做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04).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4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物理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会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生活意识,从而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无论是运动学还是力学,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完全可以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学方法更加贴近生活。
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从旁引导和讲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使学生真正爱上物理这门科目,全身心地投入物理的学习当中,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成绩。
二、面向生活教学
1.让物理回到生活中
初中物理的学习,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学生的不同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学习接受能力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比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内容的时候,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学,还可以补充课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把煮好的鸡蛋从锅里拿出来,虽然直接用手接触会明显感觉热,可是过了一会等水干以后会让人感觉更加热,教师通过这种实验为学生亲身体验并解释汽化和液化章节的相关物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对蒸发的快慢产生影响的因素,然后再联系自己生活的情况联想到家里晒衣服、道路两旁的树枝树叶被修剪相关的物理现象,让物理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从而加深了解。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点的过程中,举出的事例尽量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学好物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关于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家里炒菜的过程中可以闻到很香的气味,一旦菜凉了香味也就减少甚至没有了,而将糖放在热水中溶解得非常快,但是放在凉水中溶解得相对会慢很多。又比如,在讲解运动相对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大家乘坐的火车在开动时会看见树木房屋倒退情景的事例等,这些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更容易接受和掌握。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坚信物理学习的作用和好处,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让物理实验充满生活气息,才能逐渐提高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或是教学策略的应用和制定上,都要让学生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验加以验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在学气压的内容时,知识理论在理解上的抽象决定了这个章节的学习更加需要物理实验的辅助,因此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为学生准备好水气压计,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例如,在一个空矿泉水瓶中加入一些热水,将瓶盖拧紧,再用冷水洒在瓶子上,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矿泉水瓶的形状变扁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我们身边存在大气压,于是完成了对章节基本内容的理解。
4.物理练习的生活化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5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巩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是源于生活的自然科学,“小实验”从实际生活中来,并能够归结于生活之中,有着较强的实用价值。“小实验”之所以为“小”,还体现在短小精炼,易于操作。学生在操作时更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中安排好初中物理小实验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实验大都是内容贴近生活的,用的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操作起来又简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做起来会具有亲切感。小实验的效果也都是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初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相对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还比较占优势,学习的内容要通过形象的实验才能更好地理解。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初中课本中的物理小实验都是比较适合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的,这对调动学生的双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外,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给出的小实验进行改进,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替代物品或自己设计实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好机会。
4、有助于养成学生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小实验的内容和所需要的器材都来源于生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学问。在进行小实验的教学时,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现题材,寻找替代材料进行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小实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初中物理学科理性思维较强,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践出发,运用简单的工具做实验,如“筷子提米”的实验,自己在家里都能完成。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激活思维,不断从实验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之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增强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学生在易于操作的小实验中体会到的是实践探索的乐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
物理课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内,根据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把学生拉到室外进行。比如在学习力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尝试走“平衡木”,以理解“重心”和“重力方向”的知识点。又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的概念知识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尝试“小灯泡”是如何发亮的。在这样的“小实验”中,学生对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可以有明确的分辨,这比课堂上纯粹的概念讲解更有效。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性的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化抽象概念为生动演示,更利于学生理解。
三、“小实验”降低难度,巩固知识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说教”,有很多物理现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比如“纸锅烧水”,如果没有实验证明,学生很难理解“纸锅”能够“烧水”的原理。通过实验,学生亲眼见识到了“纸锅烧水”的真实现象,而且对教材中所讲到的液体沸腾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着火点”的认识也更进了一层。水沸腾的温度是100℃,而纸的着火点则是183℃,当纸锅内的水沸腾时,纸锅还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纸锅烧水”是可以成功的。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很容易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尤其是传统思维不可理解的现象,通过“小实验”把“不可能”的疑问变成现实。
“小实验”的操作是以相关物理知识为支撑的,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复习过程,实验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知识要内化成能力,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必须从纸面进入学生的内心。因此,“小实验”就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选择。在学习光学原理后,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特点自制“小孔成像”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通过改变“物距”,观察“成像”的大小;通过改变“孔”的大小观察“像”的清晰度。根据这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学生系统地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四、“小实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处处有“物理”,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现在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他们回到家从不进厨房,耳边飘过的最多的话就是“学习”,殊不知没有生活经历的学生很难学好物理。教师要尽量选择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物理现象来指导学生去验证。学生在实践性比较强的“小实验”中,能够学到很多应用于生活实际的物理知识。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并应用物理知识于生活实践中。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的拓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化学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实验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础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开设的第一门实验课,现行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都是已知的和现成的,学生实验时是“照方抓药”,甚至有的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写出优等水平的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于一句空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围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验,可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验证理论课所讲授的原理,巩固、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独立工作能力。严格的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密细致的实验作风,熟练正确的实验技能,手脑并用的思维能力,从而得到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化学学科,实验教学尤其重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其内容侧重于演示现象,验证课堂理论,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实验技术水平与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化学、化工的专门人才,必须注重素质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知识,有能力,更有使知识和能力发挥其效能的素质。化学实验教学由于自身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1、充分运用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做实验,不仅把实验试为巩固知识、验证理论的一种手段,更要把实验作为探索知识奥秘的方式在课堂上的体现。提高“取、量、热、装、洗”五项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做实验时杂乱无章,仪器损坏严重,对待实验结果马虎草率,在这一点上,教师的示范很重要,教师做实验时能井井有条,从容不迫。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抓好学生创新思维和意志的训练。为了实验教学的需要,可启发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流程加以改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机械性的、验证性的、固定格式的实验,多增设一些设计性的、探索性的和综合性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并演示实验,实验教师进行补充,避免灌输式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实验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条件不具备的,可以通过电化教学的手段,对一些不能全面进行的大型的综合性实验进行模拟实验演示,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
关键是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上下功夫。因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则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只有在强烈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才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才具有创新性。传统的“照方抓药”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被动、消极,没有创新性。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
以“疑”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实验中,氯化亚锡溶液的配制,大多数学生要重复几次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迫切地想搞清楚实验失败的原因。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来解决疑惑。通过实验研究,学生不仅找出了实验失败的原因,搞清了影响氯化亚锡溶液配制的因素,还探索出了配制一些溶液好方法。教师以“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疑点,自己处理和解决疑惑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应变创新的过程。教师疑惑的设立要自然、适度,不能生硬或难度过大。
以“新”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传统的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仪器是用启普发生器。这种仪器学生在中学就用过,再重复操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启普发生器的原理给学生讲清楚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启普发生器,然后分组采用不同的“新”仪器和原料制备二氧化碳。有的用鹅卵石取代碳酸钙进行实验; 有的用花岗石灰取代碳酸钙进行实验; 有的用大理石取代碳酸钙进行实验; 有的用鸡蛋壳取代碳酸钙进行实验。实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喜悦。教师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思中有得、新中有创,培养学生创新。
3、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
在基础化学实验教材中,验证实验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实验内容又多以服务于理论教学设计的。这种实验类型和实验内容,特别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离开了创造思维,就无法进行创新活动。在创造思维中,发散式思维又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 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 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较多的联想。为了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打破传统的实验为理论教学服务的观念,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对基础化学实验进行调整,使得实验内容相互衔接,使实验的有效性、科学性得到充分体现。基础化学实验几乎包含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重组与创新,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让学生能获取更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基础化学实验主要是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包括化合物的制备与分析、天平的使用、物质的提纯与分离、滴定与分析、化合物性质检验与验证、常数测定等。我们删去了与中学化学和后继课程重复的实验; 压缩了验证实验的教学时数; 增加了实验的类型提高了实验层次,特别是加大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的力度。如“从紫菜中提取碘”、“用废铁渣制摩尔盐”,然后用“自制的摩尔盐制三草酸和铁酸钾并测定此配合物的成分”、“从含碘废液中回收碘”、“废干电池的综合利用”、“明矾的制备及单晶的培养”、“植物中某些元素的鉴定”等实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的学习从“照方抓药”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构成了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应努力挖掘实验内容与创新教育的内在联系,设计创造性的教学程序,培养学生创新。
4、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
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使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综合实验一般为较复杂和较大的实验,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一些从化合物的合成、组成分析、性质表征等综合性的系列实验,可将某些科研成果移植过来,经精心设计而成,也可由经典的实验重新组合、设计而成。设计实验就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给他们若干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就是让他们自己查阅文献、收集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题目。为了设计好实验,还要提高学生控制实验的能力、排除实验干扰的能力。所谓控制,实际上就是选择,包括对仪器的选择,对装置的选择,对操作的选择,对排除干扰措施的选择,等等。而所有这些选择,实质上就是对最佳实验方案的选择。只有选择了最佳方案,而且又善于对实验进行控制,并能及时排除干扰,这样才能提高实验的效率,最终达到实验的目的。然后由相关学科指导老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认真仔细地审阅,做出修改意见。通过第二阶段:认真修改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认真修改设计方案,然后交出详细的实验所需仪器、试剂与药品的计划,交给实验室老师,由他们负责购买与添置,以便学生做实验时能按时提供。第三阶段:实验阶段。学生通过预实验,进行初步探索。预实验后向指导老师汇报预实验结果,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实验方案,然后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直至最终顺利地完成设计实验。第四阶段:论文答辩阶段。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按照正式的格式写出研究的论文,然后进行论文答辩、最后评分,评分由老师评、学生小组互评和小组内评分三部分组成,其中,自行设计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40%。
5、改革考核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考核体制。对学生的实验考核体制不能过分地强调用书本知识来考核学生,而应以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对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我们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来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考试内容不要依赖教材,例如操作考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和完成一个教材上没有而学生也从未做过的,但创造性地运用已做过实验的知识和能力则可以完成的小实验。这种考试的答案并非是唯一的,教师根据学生设计方案的优劣、完成过程的正确与否及是否有创新性等因素来评定成绩。这样的操作考试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效果较好,学生成绩的差距明显加大,他们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较清楚地反映出来。这样的考试方法将会引导学生在做实验时去认真体会和掌握每个实验的精髓。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断的补充最新的内容,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认真对待实验课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工作的需要。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树仁.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实施要领[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 (8 ):21.
[2] 张景斌等.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校本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艾庆燕.提高组织学实验教学质量[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3).
[4] 高素华,赵洪全,吴钢.化学实验教学管理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第17卷增刊,2001年9月.
[5] 徐家宁,林英杰,张寒琦,宋天佑.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6] 刘宝殿.化学合成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7] 曹叶霞,白慧萍.提高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2):26-27.
[8] 王香爱,陈养民,王淑荣.无机化学实验改革探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