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范文1

【关键词】教学情境 虚拟 真实 虚实相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2-01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所以,情境创设不只是一堂课的简单铺垫,而应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情境为整节课的发展服务。那如何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要把握什么原则呢?通过业务学习并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下自己的观点:

一、“真实”的教学情境

我们常说数学学习要和生活情境相融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赋予数学生活气息,让学生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情境必须以现实为背景,应当是“真实”的。所创设的情境有时可以与生活实际发生偏差,但不能偏离实际生活,这样才能体现教学情境的真实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老师和同学们从探讨4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入手,再到1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学生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得到每个小朋友应得到“一半”。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1/2 ”,而是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法表示出“一半”的活动情境。结果有的同学用图形表示,有的同学用半张纸表示。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对这些表示方法进行评价,而是介绍了数学表示方法“ 1/2 ”,并对意义进行了讲解,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几分之一”这种表示方法的简捷性,欣然接受了分数这个新朋友。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应尽可能地与生活联系起来,采用真实的生活材料。虽然有些材料为适合课堂教学需要做一定的加工处理,但其基本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可信的,这样才能保证数学“源于生活”的概念。

二、“虚拟”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氛围枯燥,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更多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单调性,而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创设“虚拟”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有一个背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动物王国”故事情境横行,这是真实的情境吗?不是,是“虚拟”的。但是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甚至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这样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一年级的“统计”一课,我把教学环节编成这样一个故事:“今天动物王国的大象要过生日,小动物们来祝贺,他们给大象送来的礼物是各种颜色的鲜花,大象招待小动物的是各种好吃的水果。”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日会的虚拟情境中去学习“统计”,兴趣浓厚,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情境的创设有的可以完全艺术创造,有的要与生活实际适当结合,避免在情境上让学生“有刺挑”,“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肯定会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虚拟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

三、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教学情境的创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实”与“虚拟”这二者是否可以融合?比如在复习“量的计量”一课时,王老师创设了去太空旅游的情境,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所乘坐的宇宙飞船的一系列信息,包括太空舱的容积、发射宇宙飞船的火箭的长度、总质量等。随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李老师教学此课时则拿自己当模特,让学生猜猜老师的身高、体重,估一估,老师准备的一张长方形卡片的长、宽及面积,最后让学生说说上面都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达到的教学效果都很好。王老师采用“虚拟”的教学情境,紧紧抓住了国内的重大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满足了学生对太空对宇宙飞船的“好奇”。李老师以生活为契机,借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范文2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将层次性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内容设置上。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和情感要求等方面内容,设置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知识要求、问题案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如在“平行四边形”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该节课的“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等目标要求,在巩固练习环节,设置了“如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M、N是BD上两点,BN=DM.求证:四边形ANCM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如图2,ABC中,BD平分∠ABC,DF∥BC,EF∥AC,试问BF与CE相等吗?为什么?”等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训练内容,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不同教学内容中获得“学”的知识内涵和方法经验。

二、问题训练活动要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升”

问题教学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技能锻炼和提升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问题教学一直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数学教师探究和实践的“主题”。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紧扣学生个体在以往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距,在问题案例的设置、问题解答的过程等环节,渗透和运用分层教学策略,让不同类型学生在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答,从而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实现各个类型学生在问题解答活动中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如在“相似形”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学习情况,在案例设置上设置了“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E为AB边的中点,G,F分别为AD,BC边上的点,若AG=1,BF=2,∠GEF=90°,则GF的长度是多少?”、“市场上供应的纸张都有以下特性:每次对折后,所得的长方形均和原长方形相似,问纸张的长与宽的比值为多少?”、“如图4,ABC中,∠ACB=90°,D为AB上一点,CECD,且3CD=5CE,3BC=5AC.试说明:ACD∽ECF”等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各个学生群体都有训练的机会。

三、评价辨析过程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人人都有所“评”

评价辨析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但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性,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的机制和时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已经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将评价辨析作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评价辨析教学活动、解题过程、学习效果等过程中,将分层教学策略运用到评价辨析活动中,通过不同类型学生“思”“辩”“说”的过程,实现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全面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范文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的内在机制,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早已为大家达成共识,我们数学备课组从三方面改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注意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如何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数学教研组备课的有效性,是我们数学备课组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怎样的备课活动才更有实效性·在历次备课组活动中,对于教材中与以往不同的内容,我们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各组员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单元教学活动或补充或质疑,畅所欲言,达成共识,对于有争议的教学意见,各持己见的,请教同事、专家、网络,最终形成共识,杜绝自以为是的观念。根据学校要求,大家一致认为:要提高备课的实效性,首先集体备课前要确立主题;主讲人和各位组员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抓住单元重点例题和重点练习进行教法和学法的交流;还要重视课后反思的交流等,在实际活动中,我们也一直坚持按照学校的集体备课要求去做,并且形成了自觉的习惯。

教师们精心准备导学案、课件,集体备课。各人每一节课的导学案至少备两次,先自己备,再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根据集体讨论的统一意见修改自备的导学案,上课则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先带头讲课,青年教师先听后上,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完成修改的导学案传到办公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平时集体备课,老教师们研究教材,新教师们提出问题,各位老师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互相研究,讨论问题,无形之中形成了每时每刻都在集体备课的风气。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后,办公室里总会发现数学老师到位整齐,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寻求最佳的授课方案和途径。

二、思维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遵循课改思想理念,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完善自我。利用合作学习将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加以交流,在辨析中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在疑难问题上,要求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登台讲解,使他们开阔了思路,提高了能力,淡化了纯粹的记忆。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条件的联合思维使学生保证了阅读时思考,条件记忆和结论分析的有机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时,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读是训练这种结合的有效途径。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批改业,有统批、面批、讲评等形式,通过对作业的批改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每位老师还都利用下课及课外活动课的时间针对学习成绩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不掉队,他们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

我们数学备课组,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老师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量大,学生层次差异大,学生思想波动大等,但可以保证,在职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在尽心尽力,努力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历次数学学业测试,我们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情意与教学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范文4

[关键词]中职 虚拟现实 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6-0233-01

前言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设备不足、设备落后和无力购买新设备等问题,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无法将抽象概念理论形象化、直观化,不容易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目的;尤其在职业教育中训练基本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中实验条件不足和实验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无疑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开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采用新的教育技术。建立可行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方案,促进中职学校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1 概念说明与限定

1.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概括地说,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实现特殊的目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方面:多感知性、浸没感——又称临场感、交互性、构想性。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虚拟现实与传统的人机界面以及流行的视窗操作相比在技术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1.2 虚拟现实实验室

虚拟实验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软件的方法模拟硬件的功能,旨在通过逼真的三维交互场景完成实验过程,得到如同做真实实验一样的体验。所以也可以这样定义:所谓虚拟实验室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各种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学习或训练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本文中的虚拟现实实验室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应用分支,是运行在个人电脑上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主要分两个大方面,一是硬件制作,二是软件开发。

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创新之处

2.1 运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

虚拟现实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对该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初,虚拟现实技术才开始作为一门较完整的体系而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虚拟现实属于新兴技术,虽然技术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但仍存在着许多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

2.2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教学方案

基于虚拟实验室网络课件的教学,主要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面向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因此教学模式不仅和传统面授教学不同,而且和远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另外由于实验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技能学习,这种基于网络的虚拟操作的学习和其他的网络课件的学习,其学习模式可能会存在差别。本研究运用开发、行动研究法,在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该网络课件的同时,探索网络vrlab教学模式,提出一个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教学方案。

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教学方案

中职学校现有实验设备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存在不足的情况,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来满足实验课的需要。已经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能更多的进行实验练习,形象生动、充满乐趣的授课方式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校仍然要建立真实的实验室、购买真实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教学。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由此形成了一个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案:备课阶段、授课阶段、实验阶段、课后反馈。虚拟实验室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景,供学生观察与操纵其中的对象,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虚拟实验是利用鼠标的点击、拖动,将微机上虚拟的各种仪器,按实验要求、过程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实验

统,同时在这个系统上完成整个实验。如:模拟物体的三维展示、点线面的三维模拟、微机配件展示课件、微机配件安装课件等。

4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效果

4.1 促进中职学校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本文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案,能够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另外,开发了一个采用flash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软件,同时该软件又能作为后继同类型教学软件开发的模板,所以项目的成功完成具有改进课程教学和提供虚拟现实实验室基础开发工具的双重意义。

4.2 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是人类获取的信息94%来自视觉和听觉。另一个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而一般只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虚拟现实技术的多感知性能带给学习者多种感官上的刺激,从而使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知识的保持也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

4.3 促进教师实验教学的开展

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单纯靠教师的语言描绘和肢体动作难以描述清楚,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动画虚拟现实的能力,能够将抽象概念原理、实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甚至可以彻底打破时空的限制,协助教师以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

4.4 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中职教育一方面强调通过实验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场地、实验设备、教学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即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在节省大量铺设实验场地、购置实验仪器费用的前提下,重复使用并时常更新这些虚拟的实验“仪器”,又能使学习者获得与真实实验同样的体会,反复操作,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中职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5 网络课件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手段

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课件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明确所有技术都是为应用服务的,在教学中就是为课程服务的。我们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教学软件以后,应用到课程教学中,要更好地发挥技术的作用,就一定要重视实际教学需求,要将多种教育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表述出来,进一步开发出网络课件,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6 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的思考

实验条件过于理想化,由于理想化的虚拟实验与现实实验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在虚拟实验室里虽然工作效率高,但没有现实里的那种真实体验。虚拟实验的理想化结果会与真正实验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差。游戏元素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虚拟实验教学,“协作学习”,有竞争也有合作。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时,除了常用的论坛、email等基于网络浏览器技术的协作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虚拟现实实验室中展开合作与竞争等游戏元素更多地运用在虚拟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崔海燕,段作章.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年.

[2] 《多媒体动态交互式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宋伟奇,张 毅.

[3] 《浅析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钟毅.江西教育学院学报-cnki.

作者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范文5

关键词:职业院校; 英语教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一、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概念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知识广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现在学校教育中,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历来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智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增长学生的见识,形成学生的 各种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有重要意义。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密切,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从不会做到会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整体英语水平和同年龄段初高中学生差距较大。英语教学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单词、意思、语法,对学生来讲比较乏味,听起来会比较吃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根据陈述性知识习得的特点进行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即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知识的结构中,是原有认知结构发展变化,从而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首先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结构。因此在英语课中,教师要善于把将学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已学知识中去解释、理解新的知识,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例如教学生单词“vigorous”,中文释义为有力的,精力充沛的,词性为形容词。首先从词性出发,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中,形容词(adj.)是修饰名词表示名词属性的词,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前,可用作定语、标语和宾语补足语。根据词义让学生找到其同义词如:“active”。据此,学生可以通过层级掌握的单词联系到新的知识。接下来,通过造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He was a vigorous, handsome young man.(他是个精力充沛、年轻帅气的小伙子。)”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进行了保持的联系,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就比较容易掌握和记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对就只是进行了提取和巩固。总的来说陈述性知识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同时很容易遗忘。因此教师还应充分运用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记忆。,运用多重编码,关键字法和超额学习法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运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并且运用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课堂练习、作业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增强保持效果,并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陈述性知识也可以变得有趣。

三、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英语教学中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不一样,程序性知识不要求学生记住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会操作会运用。示范教学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职业类学校学生英语基础由于较差,很多情况下不知如何运用,做不到举一反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讲关键,讲主干,讲方法,做到精讲多练。从身边的事例或是学生干兴趣的话题入手,找到练习的突破口。从学生兴趣出发,模拟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下相关单词、语法的运用。比如虚拟语气,不光要让学生记住虚拟语气的句型用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会用到该句型。因此教师可以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欧美歌星碧昂斯的一首歌曲《If I Were A Boy(如果我是个男孩)》为例子,光是歌曲名就是典型的虚拟语气用法。然后从歌词分析,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又分析巩固到了虚拟语气的用法。总之,程序性知识需要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表达。

四、 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和基础相对较差,在教学中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进行讲解和练习,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模拟职场情景,多开展role play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不知不觉中就有助于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机的结合并牢固掌握,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最终保证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稳步上升。

[1]张勃.以学生为中心― ― 教学法分析及案例[M].北京:北京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2.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范文6

[摘 要]由于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导致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不必花过多的工夫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教学分析,我们认为应通过“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四个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数,因为“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认数 数感 基数 序数 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34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因为他们在入学之前就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尤其是对数的认识,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不必多花工夫,学生自然就会。其实不然,对于“认数”,我们需要教的还有很多,正所谓“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一、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将它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明确提出。灌篮高手能准确地把篮球投进篮筐,缘于他在长期与球的接触中形成了很好的手感,能准确地判断用多大的力气才能投球进筐。数学学习也像打篮球,使学生通过学习能产生敏锐的数学思考能力,对数字产生强烈的直觉,最后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感觉解决问题,这便是数感的效应。形成数感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数感,从他们第一次系统学习“认数”就开始培养。经过幼儿园的学习以及家长的教育,很多学生都能通过学前的知识储备,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但他们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数感,还没有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习惯,这时的数数行为只是为了数而数。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感知数的多少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在教学时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一些实物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载体,让学生体会数的多少,感受数的大小。例如,教师可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数一数,引导学生感知数无所不在,让学生脑海中最初的、低级的数感得到唤醒,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先数一数5根小棒,再数一数10根小棒,然后让学生比较5根小棒与10根小棒在数量上的差距,使学生能尝试用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并进行交流。在学生充分体验和形成一定的数感后,让他们估计一下手里的小棒根数,然后数一数,看看自己的估计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同时,教师适当让学生进行一些估算的练习,使学生的数感在应用中得到增强,进而在估算过程中不断完善估算的方法,发展自身的数感。

2.体会数的排序

我们所学习的数存在于一个数集中,让学生熟练数的排序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如在引导学生对数排序时,教师尤其要注意0的位置,因为学生能理解0作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但是较难理解0表示起点的含义。教师可以将排好后的数列放到直尺上,使数变成直尺上的刻度,除了能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逐渐增多的表象外,还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0作为起点的含义。当学生熟练数的排序后,教师也可设计一些找数的游戏,让学生看着直尺上不完整的刻度,完成剩下的刻度的练习。

当然,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为学生代劳。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应用,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自我建构,才能生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感知,形成自身特有的数感。

二、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基数和序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容易将“第几”理解为“几个”,将基数和序数混为一谈。且不谈数学专著中对基数和序数是如何复杂定义的,简单地说,一年级学生需要知道同一个数作为基数与序数的两种含义,即一排苹果中的前5个与第5个苹果的差别。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基数和序数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其自身的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数几乎都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数作为基数的含义。大人们也常常让孩子数一数这是几个或那是几个,对于数作为序数的另一个含义,孩子很少接触,导致对序数概念的生活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教学中应对症下药,强调数作为序数的含义,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指一指“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通过反复强化的练习,使学生明白数字前加了“第”字就是特指“这一个”,而不是将前几个一起算。同时,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活动和“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即让一些学生排成一排,然后教师指令第×个学生或前几个学生做规定的动作。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让学生按照座位的顺序分成八个小组,记住自己属于第几小组,也可以让第三组的学生站起来,最后让前三组的学生站起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同样是“3”的不同含义。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自己的角色,强化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和理解。

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的组成与分解,是在学生学习数以后进行的后续学习。严格意义上来说,数的组成与分解已算是加减法的雏形,因为学生在思考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已经在无形中用到加法和减法的思维。数的组成即加法,分解则与减法异曲同工。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材安排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的内容,既是为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加减法打下基础,又是学生学习认识数之后的第一次应用。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数一数,感知数的分解与组成。个别数感较好的学生喜欢用加减法解决数的分解与合成的问题,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当给予肯定。当然,教师不能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应容许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在辅助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进而摆脱学具的支撑,形成自身的能力。如练习环节可设计“总共有5根小棒,左手有3根,右手有几根呢”等“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另外,在教学数的分解时,教师有必要渗透有序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尝试按照一定的顺序分解,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如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学会有顺序的排列分解,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深远的意义。

四、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认识11~20的数”是学生认数过程中的一次跨越,因为与10以内的数相比,从11开始数位由单纯的一位变成了两位,学生将会面临全新的关于数位的知识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10以上的数数行为大多是惯性产生的结果,脑海中并没有数位的概念,更不知道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因此,此时的教学目的指向性很强,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还要让他们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一个十与十个一的对应关系,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学习该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等需要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产生“把十个一捆成一捆,看成一个十”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十的组成,自然接受“满十进一”的计数方式,进一步理解数的进率以及十几的组成。另外,由于计数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计数器的作用,用计数器表示数。“11~20的认识”是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在学习该知识中,学生形成了数位观念,明白了数位决定数值的原则,为以后学习多位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