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监测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1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

为使自己的思想尽快适应形势和工作的需要,我注意从提高自己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入手,一是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十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并且用于指导实践。二是认真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准确掌握政策,确保依法行政、科学行政。三是认真学习了有关业务知识,及时消化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保证分管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自觉的在工作中用党的政策、纪律和国家的法令、法规来指导自己、约束自己。

二、认真履职,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服务政府决策,按时高质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环境监测是政府环境管理决策的基础。环境监测站坚持对所辖区域的空气、水、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及时全面的监测分析,全年获取监测数据超过五千余个。

(二)服务环境监管,为守护环境安全保驾护航

1、及时服务环境执法监测。一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我站调配监测力量,完成了监管区近20多家企业的污染监督监测,并及时出具了监测报告,为环境执法及时提供了依据。二是“三同时”项目监测。积极配合管理部门工作,完成建设项目的验收工作,并按要求编写监测报告,努力为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做好服务工作。三是投诉监测。积极参与、协助对污染案件的处理,为有关管理部门回复投诉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及时服务政策要求及各类应急处置。一是按照我局开展“三查”专项行动再排查及流域环境污染隐患排查的实施方案,我站连续三个月对十三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污水的采样及室内分析工作,累计向管理部门报出分析数据200多个。二是按照冀环办发[2013]214号和张环办[2013]129号《关于做好全省县级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区作为第一期建设单位之一,任务重,工期紧,目前实施PM2。5监测仪器已经,到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三)服务企业和群众,开展优质高效服务

为了更好的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监测服务,今年以来我站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办就办好”的准旨,进一步提高我站的对外办事效率。年初我们制定了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并做了全面细致的工作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实行首问首办负责制,处处展现我们环保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水平。

三、从严要求,筑牢廉政自律的防线

能自觉遵守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廉政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能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总之,本人能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真正把执行纪律规定化作自觉行动,做到了清正廉洁。在以身作责的同时加强对站里每位同志的严格管理,真正做到遵纪守法,无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一年来,在全面完成站内年度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计量认证复评审,我站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本人也有幸荣获区五一劳动工作者称号。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2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学科发展 现状及展望

一、概述

福建省环境监测机构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8年下半年,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及厦门、福州2设区城市环境监测站相继成立,形成了我省第一批专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力量,并很快开始了最初的环境监测工作。此后,全省各地相继按行政区划,成立了环境监测机构,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对环境质量、工业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此后我省还相继成立了从事专项环境监测业务的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省湄州湾海洋监测站、武夷山大气环境质量背景监测站。截止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88个,监测人员1130人,监测仪器固定资产原值约1.94亿元,初步建成了遍布全省的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具备了对全省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状况的监测能力、应对突发性环境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和进行环境监测科研的工作能力,环境监测学科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 全省监测系统技术能力发展状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能力发展取得瞩目的成绩,尤其在“十五”期间,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人员技术素质、管理水平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一)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十五”期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我省先后实施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二期工程,由省财政出资5000万元,各级政府配套5000万元,直接用于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购置。目前,一期工程仪器采购工作已全部完成,二期工程也已进入扫尾阶段。一、二期工程共有79个环境监测站获得资助,迅速改变了我省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短缺、仪器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装备的仪器设备迅速形成监测能力,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作用。据统计,截至2005年末,全省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设备资产原值达1.94亿元,“十五”期间增加值为1.35亿元,详见表-1。

环境自动监测是“十五”期间我省重点推进的能力建设项目,其目的在于用科学的手段、先进的技术为环境管理的提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证。“十五”期间,我省全面启动了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目前全省共有10个设区城市、4个设市城市共建成了25个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对SO2、NO2、PM10等大气环境指标实施连续自动监测,9个设区城市全部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工作,福州、厦门等环保重点城市还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展了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在5个流域的重点监测断面和行政区交界断面建设了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括pH、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10余个指标,并实施了重点断面的水质周报制度。200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网络建设,作为“数字福建”的应用项目之一,以省直宽带网、移动通讯网和电信骨干网为依托,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覆盖全省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目前,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和各设区市监控分中心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并连接了全省已建成投入运行的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站和重点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对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施在线监测监控。

(二)人员技术素质

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监测队伍人员技术素质不断提高,队伍技术结构不断优化。截止至2005年末,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人员中,技术人员比例占人员数的71.7%,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为98人、中级职称人数329人、初级职称人数382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24.14.7。与此同时,环境监测人员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断优化,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改变了环境监测系统技术人员以理化检验专业为主的现象,生态、地理等学科专业人员加入到环境监测队伍;人员年龄结构也趋向年轻化,70年代出生的技术人员已成为监测队伍的主力。

(三) 管理水平

“十五”期间,我省的环境监测站以计量认证为抓手,推进监测站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截止2005年底,全省有70个环境监测站依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或ISO/IEC 17025建立了质量体系,通过了计量认证的评审。厦门市环境监测站还通过了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评审。

三、全省环境监测工作概况

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根据环境管理的需求,按照统一监测技术规范,全面开展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以及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每年获得约100万个监测数据。

(一)水环境监测

“十五”期间,为适应环境保护新形势要求,全面了解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统一规范全省水环境监测技术,对《福建省水环境监测技术规定》进行修订,并调整了部分断面,增设了省界、市县之间的交界断面,使全省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布局、站位的布设更加合理、科学。在各水系共布设地表水监测断面121个,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40个,城市内河监测断面29个,湖泊、水库监测断面11个,地下水监测断面8个。近岸港湾海域水质监测站位65个,入海河口水质监测站位11个。

(二)大气环境监测

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和福州、厦门、三明、泉州4个城市列入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莆田、漳州、南平、龙岩、宁德、福清、长乐、永安、晋江、石狮、南安、福安、福鼎、漳平、龙海、邵武、建阳、建瓯、武夷山等19个城市列入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全省共布设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位75个,降尘点位70个,硫酸盐化速率点位74个。

(三) 声环境监测

福州、厦门2个城市列入国家噪声监测网,其余21个城市列入省级噪声监测网,全面开展了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监测。全省共布设区域环境噪声点位2894个,在318条主次干道布设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870个,布设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85个。

(四)辐射环境

根据我省实际条件,开展了在主要城市城区环境电磁辐射水平、陆地环境贯穿辐射剂量率、空气中氡浓度、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监测,在主要水系的重点断面和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水体中总α、总β放射性监测。

四、全省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围绕环境管理重点工作,针对福建省主要环境问题,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环境监测基础研究

由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主持的“闽江水环境况有机污染状况与控制研究”,通过闽江流域数十种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对水体中挥发性与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水平进行评价,该项目获2005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州市环境监测站开展了“福州市区交通主干道呼吸带水平空气质量调查”、“福州市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状况研究”,对影响福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因子进行分析;与福建省、福州市环科所合作,开展“山仔水库富营养化成因和防治对策研究”,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开展“湖泊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及受控机制研究”,对水库出现的富营养化污染进行系统的研究。厦门市环境监测站针对结合市政府开展的海域污染整治工作,开展了“厦门市西海域综合整治环境质量变化跟踪研究”,对厦门西海域整治前后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响应过程、环境整治环境效益综合分析,为政府今后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持,为正确评估西海域的整治效益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九龙江河口区地区水质污染严重的问题,开展了“九龙江河口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管理”研究课题,通过收集九龙江河口环境综合管理的各种基础信息,分析河口环境污染状况,了解造成污染和影响管理的关键因素和相互关系,提出九龙江河口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管理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运行机构、机制与监测网络框架。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开展了“厦门市空气质量成因、发展趋势研究”和“厦门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环境影响、控制技术及动态管理系统研究” 对影响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三明市环境监测站结合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了“东牙溪水库水质保护”课题的研究。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合作开展“沙溪微生物资源在环境保护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完成了“洛阳江流域污染调查与综合整治方案”和“泉州市两江流域数字化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龙岩市环境监测站完成了“九龙江雁石桥断面污染原因调查与分析研究”。东山县环境监测站和厦门大学环科中心合作,完成了“亚热带海水养殖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该项目获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

(二) 监测方法、监测标准、监测仪器研究

福州市环境监测站针对敖江流域石板材污染的现状,制定了“敖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目前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中为确定的浊度制定了地方标准。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受国家环保总局委托,编制完成了“热污染监测技术规范”、“热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近岸海域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持的“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建设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承担“空气和废气 气相和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ICP-MS法”、“土壤・沉积物 痕量金属元素的测定 酸溶/ICP-MS法”、“固体废物 痕量金属元素的测定 酸溶/ICP-MS法”、“水质 有机锡的测定 GC-AAS或GC-AFS法”、“水质 NO2-N的测定CFA和FIA法”、“水质 NO3-的测定CFA和FIA法”等标准监测方法的制定。厦门环境监测站还完成了“全天候户外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制工作,该项目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 信息传输与综合分析

三明市环境监测站与三明市环境信息中心合作,完成了“三明市环境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实现了三明市环保局系统办公自动化,该项目获得了福建省2005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龙岩市环保局针对龙岩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的实际需求,开发了龙岩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日报自动接收、系统软件,实现了空气质量日报工作的自动化,同时还在全市推广应用了数据综合分析软件系统,提高了数据报送时效和数据综合分析的质量。

五、 监测科技工作发展展望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在社会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下,应在仪器设备能力建设和监测科研工作等方面有较大进展,以适应社会和环保工作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一)监测能力建设

新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2个方面着手,形成机构健全、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结构科学、功能齐全、运转灵活、反应迅速的监测组织体系,并有效发挥作用。依照这一基本思路,我省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要在监测能力建设方面有较大的突破。要加强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在我省主要河流的重点断面和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县级市及部分重点县城关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同时要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能力的建设,对主要污染源应全部实现在线监控,完善各设区城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使其具备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的能力。在保证各监测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有毒有机污染污染物的监测能力,有条件的监测站应增加对环境生物毒素、环境激素等有机污染毒物的监测能力,省环境监测站应具备对宏观环境的遥感监测能力。

(二) 监测科研工作

要针对福建省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城市环境空气污染、酸雨污染、河流库泊化引起的流域性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污染形成的原因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提出控制污染的措施。要把保护饮用水安全作为监测科研工作的重点,对水源地水体中优先污染物、生物性毒物的监测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制定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技术指标体系。要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以专用网和社会公众网为基础,建设全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平台。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3

委托(受测)单位名称:奎屯市园林局

采样人员: 刘康赵孝伟张海燕采样日期: 2011年7月29日―8月4日

采样仪器:TH110B KB-120F仪器编号:22708149 605218

项目名称

采样时间 样品编号 监测项目分析结果 单位:(mg/m3)

SO2 NO2 TSP

2011.7.29

10:00-11:00 I-1-1 0.025 0.007 0.820

2011.7.29

16:30-17:30 I-1-2 0.013 0.007 0.796

2011.8.4

22:05-23:05 I-1-3 0.034 0.007 0.333

2011.8.2

10:30-11:30 IV-1-1 0.005 0.007 0.163

2011.8.2

16:30-17:30 IV-1-2 0.005 0.007 0.143

2011.8.3

21:30-22:30 IV-1-3 0.043 0.007 0.306

2011.7.27

10:30-11:30 V-1-1 0.005 0.007

2011.7.27

16:30-17:30 V-1-2 0.005 0.007

2011.7.27

21:30-22:30 V-1-3 0.013 0.007

2011.8.1

10:30-11:30 VI-1-1 0.017 0.007 0.122

2011.8.1

16:30-17:30 VI-1-2 0.016 0.007 0.061

2011.8.1

21:30-22:30 VI-1-3 0.027 0.007 0.080

备注

分析人:审核人:签发人:

奎屯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空气分析结果报告单

共 3 页第 1 页

报告编号:

委托(受测)单位名称:奎屯市园林局

采样人员: 刘康赵孝伟张海燕采样日期: 2011年7月29日―8月4日

采样仪器:TH110B KB-120F仪器编号:22708149 605218

2011.8.3

10:30-11:30 II-1-1 0.048 0.007 0.286

2011.8.3

16:30-17:30 II-1-2 0.009 0.007 2.471

2011.8.3

21:30-22:30 II-1-3 0.066 0.007 0.420

2011.8.4

10:30-11:30 III-1-1 0.024 0.007 0.182

2011.8.3

16:30-17:30 III-1-2 0.015 0.007 0.592

2011.8.2

21:30-22:30 III-1-3 0.073 0.007 0.680

2011.7.29

10:30-11:30 III-2-1 0.056 0.016 0.225

2011.7.29

16:30-17:30 III-2-2 0.052 0.007 0.208

2011.7.25

21:30-22:30 III-2-3 0.117 0.010 1.060

2011.7.28

10:30-11:30 II-2-1 0.011 0.007 0.140

2011.7.28

16:30-17:30 II-2-2 0.005 0.007

2011.7.28

21:30-22:30 II-2-3 0.011 0.007 0.333

2011.7.28

10:30-11:30 II-3-1 0.016 0.007

2011.7.28

16:30-17:30 II-3-2 0.008 0.007

2011.7.28

21:30-22:30 II-3-3 0.045 0.007 0.163

备注

分析人:审核人:签发人:

附表空气质量监测项目分析依据

序号 检测项目 检测标准(方法)名称及编号(含年号) 分析人员

1# 二氧化硫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 GB/T15262-1994 雷 珊

2# 二氧化氮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GB/T15435-1995 丁 琼

3# TSP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4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连续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异常数据

Abstract: the automatic air monitoring method is countries are promoting air quality monitoring method, and continuous monitoring system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is most the method used to city.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 automatic air monitoring the form of abnormal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abnormal monitoring data, and put forward the judgment and processing metho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monitoring data, authenticity, reliability and integrit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ir quality; Automatic and continuous monitoring system; Quality assurance; Abnormal data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前言

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它不仅能获得大量、连续、完整的基础数据来及时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动态变化,而且能够预测空气污染发展趋势和加快应急事件的控制过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由中心站和分布在城市中的若干个符合布点要求的子站组成。子站由采样单元、污染物监测单元、监测仪器校准单元、数据采集及处理单元、气象单元等组成。任何分析仪器在长期连续工作中,都会因电路、光路、气路的变化而产生零点漂移和跨度漂移,加上停电的干扰、气候变化的影响、维护的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着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异常数据。根据不同情况,对这些异常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判定,也是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

1、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4部分组成(下图)。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收集各字站的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取得监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存储: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监测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监测设备进行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制定和落实系统有关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修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

图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基本构成框图

2、异常数据的判断

2.1可预知的异常监测数据

对于仪器校准、维护、停电、仪器已知故障及排除故障期的数据、仪器重启可视为可预知的异常监测数据,在数据统计处理过程中将其剔除。

2.2不可预知的异常监测数据

气象变化、仪器性能不稳定、仪器突发故障、采样系统、辅助设施的故障等诸多因素均能够导致监测数据的突变。

(1)监测数据在零值附近(2ppb到一2ppb)波动,超过5小时;单个监测子站的某项污染物浓度值出现一个、数个极高值。应该有相应气象、外界影响(如污染源出现、或位置处于污染源下风向)条件支持来判断。

(2)监测数据小时值为负数小于一2ppb;监测数据小时值连续出现4个以上恒定值;监测数据小时值在某一数据附近波动,相对偏差小于5%,且持续时间超过5小时。

(3)某一子站的某项污染物监测数值离群明显偏低;某一子站的某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与其他子站明显不一致。

3、数据质量现状

通过对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到,每年实时监测的近万个监测数据中存在0.95%一3.18%的异常数据。其中以负值形式存在的异常数据占38%左右,以零值附近波动形式存在的占30%左右,以在某一数据附近波动形式存在的占30%左右,数据突然升高形式存在的占2%左右。其中工作人员基本能够对负值形式、突然升高形式的数据做为异常数据判断并进行处理。但对于零值附近、某一数据附近波动的,甚至一直以某一固定值出现的数据,只要没有超过二级标准,都没有对监测数据进行判断、作为异常数据剔除。

4、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分析

4.1气路因素

采样头受到遮挡、污染或长时间没有清洗,采样管路堵塞或引风机的故障、阀板电磁阀不畅通等因素都可导致监测数值离群、较低、无变化。

4.2分析仪的因素

4.2.1 SO2分析仪

SO2分析仪的采样管道和限流孔受到空气中灰尘的阻塞,内置泵的泵膜受到灰尘污染,紫外灯或检测器老化与损坏,光电元件受到灰尘污染等都能引起监测值的突变。

4.2.2 NO2分析仪

NO2分析仪的采样管道和限流孔受到空气中灰尘的阻塞,外置泵的泵膜受到灰尘污染,光电倍增管室正常工作范围是0℃~3℃,仪器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光电倍增管室温度超出范围的现象,在钼炉的转化效率低于96%时,会导致NO2监测数据偏低从而导致监测数据异常值。

4.2.3 PM10监测仪

采集气路系统漏气,导致监测结果偏低;流量计受阻,采样流量达不到预设的16.7L/min,使监测值偏高;采样滤膜带断裂,测量值会持续增大或恒定不变;走纸主动轮性能不稳定,用力不均,使纸带边缘撕破,滤纸带偏移计数器,数据将会出现恒定不变值;当外界气候突变,如下雨时空气湿度较大,加热管不能完全分离水份,导致潮湿空气中的水份吸附在滤膜上,在测量周期内吸附在滤膜上的低沸点物质、水份随温度的不断上升而挥发,会出现监测数值为负值或一直处于一个很低水平的监测结果。

4.3其他影响因素

(1)仪器与数据采集器的模拟输出联线松动会导致数据采集器显示的监测数值与实际测量不符,工控机死机,会导致传输的数据为一恒定值。

(2)供电系统不稳定,断电及断电恢复后仪器预热过程的监测值一般为离群、异常监测值。

5、异常数据的处理

对于异常数据应做到及时的判断,查找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如在剔除异常数据后的其他正常数据满足规范规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18小时,PM1012个小时)的数据小时数,可以直接剔除异常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参看相同功能区的其他子站的数据,在剔除异常数据后的其他正常数据不满足规范规定的数据小时数可采用其他监测手段、或参看相同功能区的其他子站的数据。具体数据处理程序如下图所示。

图 数据处理流程图

6、结束语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环境监测 信息系统

一、 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成为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监测部门基本上都开发了相应的业务系统,在这些系统中已初步应用了数据库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环境监测例行工作中,已逐步从人工采样过渡到自动连续采样;从常规手工分析过渡到大型仪器自动分析;仪器使用从现场值守过渡到远程监控;监测数据填报也从人工计算纸质报表发展到系统的电子报表;而大部分的监测报告也从手工编写过渡到系统自动生成。

但是由于相应的软件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后台数据库的不尽相同,导致各个软件系统彼此之间的通用性,数据共享性较差,不便于上下级部门及地区之间的业务交流。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系统发展的有限,大量的监测数据只停留在查询和统计的功能上,并未转化为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具有分析和决策功能的数据。因此,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还需不断开拓新的思路。

二、 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管理方面的实际应用

各种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就是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以下分别介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移动监测管理系统、环境物联网自动监控系统、环境监测GIS系统几个比较典型的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以此直观展现信息技术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

1、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

以某监测站的业务系统为例,该系统基于WINDOWS平台,采用Client/Server模式,Sybase进行后台数据库管理, PowerBuilder 6.5(PFC)实现面向对象编程。该系统包括:公共数据管理、质控管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计价管理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对环境监测工作从现场采样、样品管理、质控管理、实验室分析、三级审核、统计计算到生成报表实现全过程管理,基本解决了监测工作中样品流转全过程的业务需求,系统自动生成的监测报告包括有:废水监测报告、烟色烟气报告、污染源噪声报告、油品含硫量监测报告及委托环境水监测报告。

经过多年的运行和积累,某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库已建立成型,涵盖了大部分的业务数据,但由于现有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进一步迅速统计、分析,真正应用于统计分析的监测数据远未达到可利用数据量。为了更好的利用数据库资源,使之能在业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将来建立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库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集中管理的最有效方法。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库就是将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所有内部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集成在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使用,可加速环境数据的处理、加工与利用,并为各类环境数据的综合利用和分析提供平台,达到充分挖掘环境数据的价值的目的。

2、移动监测管理系统的应用

移动监测管理系统采用了无线网络技术(根据需求可选配CDMA或GPRS的通讯模块),智能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网络与监测中心的服务器连接,把实时数据远程传输至指定的数据库内,实现了现场环境监测数据的无线实时传输与无纸化办公。移动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定期监测采样任务管理、采样任务审核、监测报告远程审核以及监测信息查询等功能。

(1)定期监测采样任务管理

任务引擎根据监测大纲的要求,自动生成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任务,包括监测对象、采样点位、主要监测项目、质控要求等信息,采样人员移动终端接收采样任务后,进行现场采样,并将现场采样信息自动传回到后台业务系统。

(2)采样任务审核

领导远程对采样人员的采样登记表进行审核,以便质控部门进行加密管理。

(3) 监测报告远程审核

领导通过移动终端对监测报告进行审核签发。

(4) 监测信息查询

远程查询各类污染源常规监测、定期监测、自动监测;环境质量监测、大气自动站、水质自动站等监测信息;查询各类环境监测统计报告及报表。

现场监测工作与智能移动终端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大幅度提高现场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现场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工作失误,使现场监测工作走上“无纸化、无线化”之路。未来几年内,随着移动监测管理系统的逐步推广和完善,一定会成为现场监测人员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

3、环境物联网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环境质量、污染源在线监测就是十分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建设一个统一的集成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在线监控平台,是物联网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实际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整合系统,可以将现有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数据和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以及未来不断扩充的在线监测数据整合在统一的接口下,通过各种标准适配器和环境监测数据中心和统一的监控管理平台进行集成,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在线监测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操作反控、数据展示、报表制作的数据处理系统。

总体上来讲,环境物联网自动监控系统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获取自动监测(控)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动态搜集、统一监控空气、水质、污染源变化情况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空气、水质、噪声、生物、辐射、生态环境等全要素的自动监控网络系统。

4、环境监测GIS系统的应用

GI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它涉及学科多,应用领域广,特别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显示了很强的能力和极好的效果。GIS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基于GIS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够使环境管理在办公自动化方面产生质的飞跃,它通过分析信息的空间分布、监测信息的时序变化,比较不同的空间数据集,实现对空间信息及其它各类信息的标准化管理与信息交换,使大量抽象、枯燥的数据变得生动、直观和易于理解。

依据某监测站的业务现状,环境监测GIS系统主要从环境质量、污染源在线监测两部分,基于GIS的完整展现实现以下几方面的业务:

(1) 环境质量GIS系统

系统建设一方面结合了水质模型、大气扩散模型等环境评价模型库,进行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预测、环境质量模拟等。另一方面结合地图对环境历史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并且将大气、水等环境要素的数据与地理信息结合在一起,结合空间分析模块,对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反映出区域中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间分布情况。系统在结果表现层面主要采取时间趋势分析、空间分析、时空演变分析对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并且将数据分析结果以数值、图表、地图等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2)污染源在线监测GIS系统

主要是在线系统的集成应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的在线监测系统和GIS应用充分结合,建设多维空间立体监测数据,系统将在线、连续、历史、超标报警等数据能够直观体现在地图上,并且利用历史数据和现状数据进行对比,进行综合分析和趋势分析。

根据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库中企业的地理位置信息,建立污染源或企业的地理位置坐标数据库。利用重点源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对地图上用空间选择工具选中的区域进行污染排放、利用等的统计分析,形成各种分级、分组报表。根据污染源的各类属性生成环境管理中需要的专题图。

随着我国对GIS技术应用的广泛开展,GIS技术必将在我国环境科学领域得到更大的发展,为环境监测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6

第一条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实现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经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避免重复。部分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承担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成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垦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和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对列入国家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整编监测数据,编报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

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报告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结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向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报告。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须经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

国家水土保持公告每五年一次,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成果根据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