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1

一、明确乡土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乡土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乡土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比如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不同的旅游文章写作与美景,比如,巴东三峡的雄奇秀丽,周庄水韵的“中国第一水乡”美称,青海湖如梦如幻的美境,还体验了纽约的勃勃生机异域风情。然后引导学生这样设计:在你的家乡有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或名人名村吗?有成片的果园可以让游人去观赏采摘吗?有特色景观的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游客吗?已有的旅游景点,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2

地质遗迹资源作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经历并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漫?L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每一个地质遗迹都具有独立的形成演化背景和自身特征,其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证据的同时兼赋美学、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等多重价值属性。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作为建设地质公园的基础和核心工作,是地质公园建设的前提。研究通过“诸暨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整理了一套较为系统详细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工作方法,并提出了项目设计工作中的主要工作难点与对策。

1 设计前期准备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项目最基础的工作,其工作程度和详实与否,直接影响项目工作质量的好坏和工作进展的效率。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一则可以使得调查目的明确,工作量设计科学,合理加快工作进度;二来在调查初期就可以对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机理和科学意义作出初步判断,并通过野外调查进行验证和证据搜集,增加项目成果的质量和说服力。

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应在明确项目目的、任务的基础上,首先对调查区进行情况摸底。摸底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区地理位置和遗迹资源分布范围、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其中自然地理概况应包括地区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方面内容。这些摸底工作可为后续工作的合理安排,以及调查工作的分区和调查结论的合理推断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基础工作,资料的齐全程度、系统性和对资料的研究深度,直接关系到对调查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了解程度以及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相关资料按形式可分为文本资料和图件资料两类。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文本资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工作区矿产调查报告和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工作区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报告;区域矿产开发、地灾防治等各类地质有关地质相关工作方案;区域内以往跟地质有关的相关研究及工作开展文献;区域地质志、文物志和水文地质志等地方志;工作区统计年鉴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相关文本资料。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有关图件料主要有:工作区不同比例的区域地质图、地形图、地貌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作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区域内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旅游开发等各类相关规划图;行政区划图;遥感影像图;工作区导游图;工作区植被、土壤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资料。

2 项目设计

要掌握一个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主要通过调查和评价两个方面,而项目设计则是这两项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项目设计是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之上,组织野外踏勘,而后进行设计的编写、评审和实施。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项目的来源及目标任务;(2)工作区的地质地形、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和以往工作程度等基本概况;(3)工作部署;(4)组织管理;(5)经费预算;(6)预期成果等,其中,工作部署是项目设计的关键。

2.1 野外踏勘

为使调查工作部署切于实际,设计前需要对调查区现场的地质和实施条件进行概略了解,因此有必要进行野外踏勘。野外踏勘的主要工作重点在于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进行踏勘调查,进而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对调查区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初步分析和推断。

2.2 工作部署

通过对工作区地质遗迹资源基础资料的调研,结合野外踏勘,在全面掌握工作区情况的基础上,对调查工作进行部署。首先,应遵循“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编测结合、突出重点”的工作部署原则[5];其次,应结合调查区的遗迹资源情况,明确调查目标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和技术要求,科学合理地设定设计工作量;第三,应根据统计的工作量分布情况,对调查对象进行分区,区分工作的重次;最后,应强调调查中发现,发现后落实的工作要求,积极发掘新的地质遗迹资源,并投入工作量进行落实,避免地质遗迹资源的流失。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情况,确定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重要的地质剖面,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矿物矿床等;(2)由内外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如河流、瀑布、湖泊、泉水、冰川、岩溶洞穴、峡谷、火山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3)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裂及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遗迹及发生规律;(4)特色稀有的动植物资源;(5)有观赏价值的各种人文历史景观;(6)当地的经济状况、民俗风情、游客接待能力、环境容量等;(7)当地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8)特殊的气候、气象因素及环境因素;(9)邻区旅游资源状况。

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可采取详查和概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实践中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调查,可采取的工作方法主要有:资料收集和分析、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与验证、样品分析等。

评价工作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参照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多轮打分和修正,最终形成评价结论。

2.3 项目管理

参照一般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办法,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项目管理内容分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组织管理四个方面。(1)安全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项目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野外调查阶段。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野外调查工作制度。(2)质量管理:项目实施单位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在完成任务委托书工作要求以及项目设计工作量的基础之上,保证完成工作的质量满足相关要求。(3) 成本管理: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因素。项目成本管理应是在保证项目实施安全和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制定成本计划,实行成本控制,经过分析考核,对成本进行优化,科学合理地减少资源浪费。(4)组织管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在于人员和进度的管理,合理的人员和进度安排,不仅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而且可以节约成本,提高项目设计的可操作性。

3 工作难点及对策

通过“诸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实施,整理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和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如下。

3.1 准备工作?y点及对策

(1)作为区域性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涉及的遗迹资源类别可能较多,需要收集的资料全面性、系统性可能难以保证,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补充;

(2)资料涉及部门较多,不方便甚至不可能实现共享,且部分资料涉及保密条例,收集困难大,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复杂,应保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有耐心地与各部门协调交涉,重要资料办理借阅登记,适时合理利用业主单位协调作用;

(3)到手资料种类繁多、杂乱,一味堆积容易导致思路混乱,影响理解和资料整理研究进度,对此应安排专人负责整理分类、筛选和编册;

3.2 项目设计工作难点与对策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项目设计中制定目标任务相对容易,但要实现目标,做好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工作部署,真正做到对地质遗迹点的充分调查相对较困难。首先,人员分配要合理,调查小组人员需包含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人员,且需要有较好的基础地质知识基础;其次,调查点的筛选和调查区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工作量的大小和分布,需要经多方面搜集资料和信息,并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才能做出决定;最后,由于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内涵丰富,且一般其赋存的环境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科学的鉴定和专业的论证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因此项目设计中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方法。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能力本位;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方 霞(1980―),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教研室主任,旅游管理讲师,旅游专业市级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学校教研教改。

一、“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导游基础”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其教学目的如下:一是服务于考证需要;二是服务于专业课程需要;三是不断满足旅游业岗位对导游员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的要求;四是充分考虑岗位转换和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各职业学校“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如下:①课程目标忽视技能;②课程内容庞杂琐碎,内容晦涩,覆盖历史、文学、建筑、民俗、风物特产、饮食、宗教、园林等学科;③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均较单一。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思路

首先,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明确“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职业素质的要求,把工作岗位要求转换成课程教学目标;其次,了解为“导游”起支撑作用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从而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够“做”的工作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和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设计课程项目;再次,结合如何完成项目任务,设计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课程评价方法,重点突出学生的项目成果评价;最后,创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平台,为学生学习导游基础课程提供条件保障。

(二)围绕培养导游岗位能力,全面推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主题模块设计:

1)文化、民俗与宗教。

教学项目: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主要民族民俗、四大宗教;项目任务:旅游资源编写、民俗资料收集成果、宗教景点导游词设计与创作。

2)自然与人文景观。

教学项目: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项目任务:本地自然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故宫导游词创作编写、苏州园林特辑。

3)饮食与风物特产。

教学项目:中国饮食流派、著名工艺美术品;项目任务:风味流派资料成果展、特产展览及导游词设计。

4)湖南导游和综合实训

教学项目:各个地级市主要景点;项目任务:全省旅游线路设计与全省5A级旅游景点的模拟讲解。

2.改革“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1)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导游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知识总结、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导游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人文素质与创业特色课程(校园导游、洞庭湖君山农家乐旅游与管理)有机结合,全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2)两个特长:合格+专长+特长。

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特长明显、情操高尚、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即思想情操高尚,内外关系和谐,塑造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和健康人格,能力结构清晰,专业技能娴熟,突出职业标准和岗位内涵需要。

3)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能力训练环节、专业实践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贯穿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理念。

能力训练环节,在学校导游模拟实训室,开展情境性、体验性学习和能力训练;同时,结合景点调查、考察、参观、实地讲解等形式,达到熟练掌握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对其进行运用的目的。

专业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灵活应用导游基础知识和掌握导游基础技能。

4)“四段式”教学过程:课堂导学―情境体验―项目实践―总结提升。

(1)课堂导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灌输”为“领悟”,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推荐相关书目和文章资料,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2)情境体验。在此基础上,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开展参观考察、模拟训练等体验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

(3)项目实践。以“工作项目”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理论内容与实际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体化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知识要素来设计教学实训项目。项目力求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性、代表性。项目设计采用分总式的教学方式,由小项目来带动整个章节的学习,通过项目训练提高能力。

(4)总结提升。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后,最后通过综合项目实训――著名景点景区(如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实地旅游考察与导游实训,以佛、古建筑、民俗、历史、地理及土特产知识的综合强化,加深印象和反馈(课外见习、调查、课内交流、综合报告),将所学的知识点、素质点和能力点进行总结提升。

(三)创新课程考核方案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设计考核方案。课程考核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项目式的考核方式。参照“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综合部分与素质部分的要求,实施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性项目式考核和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中的表现等);平时考核、项目考核、期末考试各占总分数的20%、50%、30%;并确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展现、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

全面推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以“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充实课程的能力目标,改进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会使该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相信无论是学生的导游证考试合格率,还是学生的技能比赛、技能抽测等,均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资源科学 自然资源

Embodiment of the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view in the Resource Science teaching

Tang Chunyi Gao Zhongso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view as well as the way for incarnating it in the subject Resource Science.

【Keywords】Continu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 science Natural resource

1.前言。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资本、技术等对自然资源的替代性不断增强,但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但没有削弱,反而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自然资源稀缺,并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自然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已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首要问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资源的统治者,他们将来能否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因此,在其基础课程《资源科学》教学中,强调资源可持续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

2.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要进行保护,开发与保护要同步进行[1]。

3.可持续发展观在《资源科学》教学中的体现。

3.1 大学生应明确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寡、质量优劣、时空分布等制约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深度、广度等都迅猛发展,掠夺式的开采使得自然资源尤其是耗竭性自然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稀缺,获得了巨额经济效益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2]。

当代的大学生是自然资源未来的主宰者,也是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的传承者,他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地位与性质、形成与制约因素,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及现状,具备资源短缺的危机意识和永续利用资源的科学意识。

3.2 《资源科学》表达的核心思想。《资源科学》是城乡资源与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从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资源伦理等方面阐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资源时做到可持续发展。

3.3 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方法。

3.3.1 实例佐证,培养资源危机意识。采用大量现实中的实例来说明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及稀缺性(这些实例必须是学生能见到或感受到的),远比空洞的说教具有说服力。在介绍矿产资源时,将我国矿产将资源的丰饶度与世界矿产资源的丰饶度作比较,找出我国矿产资源与世界矿产资源的差距,概算出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剩余年限,描绘一旦矿产资源枯竭时我国面临的生存困境,指出现代诸多战争(如海湾战争等)均与争夺矿产资源有关。铁的事实面前,学生对矿产资源的战略地位及稀缺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资源危机意识随之而生。

3.3.2 实地调查,掌握资源利用现状。实地调查当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现实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得与失,归纳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论,感慨自然资源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资源开发的不规划性、不科学性、不系统性等及由此而造成的自然资源巨大破坏和浪费现象,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学生实地考察了张家界天门山镍钼矿产资源的破坏现象、澧水源头水量逐年变化情况、农村占用农田乱建房现象、大庸桥公园水污染状况等。调查报告中,学生提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

3.3.3 科学研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又一得力举措。教学中以小论文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两人一组分别完成如下课题:大湘西桐子资源调查与评价、宝峰湖水质分析与评价、澧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评价、张家界地区大鲵资源分析与评价、张家界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张家界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等。通过课题的完成,学生由知其然而变成知其所以然,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出,树立了将来对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信念。

3.3.4 身体力行,可持续发展观永固。走出课堂参与到地方行政部门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去,亲身感受工作过程,了解工作程序,展示自己专业能力,大胆提出自己主张,起到了巩固学生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的妙用。教学中分别安排学生参与了张家界资源规划、桑植县煤炭资源规划、张家界大鲵资源规划、张家界旅游资源规划等项目。在项目参与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及肩上的责任重大,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了巩固。

4.结语。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可持续发展观是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自然资源的重要思想。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是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执行者,他们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观。采取适当方法,可以在《资源科学》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身的配合和努力,结合其专业特点,多多磨练、组织和运用,逐渐形成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处变不惊,更好地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的竞争[3]。

参考文献

1 彭补拙、黄贤金、濮励杰等.资源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 航片;综合资源调查;实践;研究

多年前,我用西和县的16个航片拍摄带、近300张航片,对照中国人民总参谋部测绘局出版的五万分之一军事地形图,对全县近二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形地貌特点、河流走向和流域特点,土地面积、森林面积、土壤种类和区域特点,在立体镜下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在贴制航片图总体掌握全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区勾绘、分片比对判释、分类型选点验证、确认各种界线、勾绘图斑,分片、分区计算面积,分层分析化验各种土壤的各种养分、绘制图表.对全县的整体情况分类、分区、全面汇总,进行详尽而科学的了解.在很短的时间就查清了我县境内的基本情况,掌握了科学而详细的数据资料。并对全县的自然面貌一目了然,地表资源清清楚楚。

1 我的调查结果是

西和县地处秦岭山地的西延部分,在地质构造上属秦岭褶皱系的海西褶皱带断陷盆地.由于受秦岭褶皱系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再加流水侵蚀下切,境内整个地形中部呈弓背状隆起,中间高,南北低,呈人字形.北部以漾水河流域为主,南部以西汉水流域为主,东部以晒经河、马元河流域为主.全县地形形成按流域自然分区的特点.全县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及耕地土壤总面积1386053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9.64%,(约二分之一);林地及林下土壤58074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0.8%,(约五分之一);荒、草地及荒草地土壤79267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8.39%,(约三分之一).耕、林、荒草地土壤面积之比为5:2:3。海拔高度大部分在1000-2500米之间,相对高差1500米,平均海拔1750米。境内山地占95.26%,河流川地占4.74%,山地明显多于川地. 河道约占整个川地的四分之一(由于发展变化,村镇道路面积没有另作计算,而包含在相应的图斑中)。全县共有8个土壤类型,17个亚类,36个土属,35个土种。主要以山地褐色土为主,其次为山地棕壤,山地草原土,山地草甸土,山地潮土、淀土、红土、垆土等八个土类。

全县按地形地貌和流域特点共分为五个大区和六个亚区:

1.1 北部漾水河流域黄土梁峁沟壑区: “北部漾水河流域黄土梁峁沟壑区”是以县城所在地为盆地中心的漾水河流域.该区包括汉源、西峪、石堡、长道、大柳、稍峪、兴隆、卢河、十里、何坝、姜席、苏河等十二个乡镇的大部分地方。面积817652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29.28%).其中耕地面积708610亩,占本区面积的86.66%,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51.12%),是全县主要的旱作农业耕作区.该区东北紧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堡。区内遍布旅游景点,有法镜寺、斩蟒洞,白雀寺、晚峡湖风景区,观山、皇城公园,红岭山、九眼泉,香山、黄江水库、铁姑坪梳妆台,云雾山、云华山、塔山烟云 ,流传着一串又一串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和一个又一个有根有据的历史传说,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西北部靠近礼县龙王山一带的苏和乡一带富含一定的沙金,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不辞辛苦的淘金者。

该区按海拔高度和垂直地带性又分为三个亚区:

1.1.1 “浅山川道区”:以海拔1600米以下漾水河两岸超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组成的“浅山川道区”,面积193516亩,占北部山区面积的23.67%,(约五分之一稍多);占全县总面积的6.93%。其中耕地185483亩,占本亚区面积的95.85%.其余为河道占地。气温高、地下水位较高、有一定灌溉条件,是本区主要的高产农耕区。

1.1.2 “半山黄土区”:以漾水河沿岸海拔1600-1800米2-4级阶地组成的“半山黄土区”,面积522649亩,占北部山区面积的63.92%,(五分之三以上);占全县总面积的18.72%。其中耕地506514亩,占本亚区96.91%.气温较高,土层深厚,和浅山川道区联片,但无灌溉条件,地下水位较低,产量明显低于浅山川道区。

1.1.3 “高山石质砂土区”:由海拔1800米以上,漾水河四级以上阶地的梁、峁、沟、湾组成的“高山石质砂土区”,面积101487亩,占北部山区面积的12.41%(约十分之一多一点),占全县总面积的3.63%。耕地仅有16613亩,占本亚区16.37%,且多是气温低、坡度大、土层薄、产量极低的陡坡地.该区1、2、两区以耕地为主,3区主要以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的石质山地为主,土壤多为石质性的山地草原土和粗骨质的山地草甸土为主,属典型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

1.2 南部西汉水流域山塬峡谷区:“南部西汉水流域山塬峡谷区”,面积800417亩,也占全县的三分之一(28.67%).主要以山大沟深高差悬殊的西汉水流域山塬峡谷为主,包括大桥、蒿林、太石河、龙凤、西高山、石峡六个乡的全部和大部。气候温暖,垂直变化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该区的主要特点。耕地及耕地土壤354952亩,占本区面积的44.35%,(约一少半),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61%,(约四分之一).其余有林地面积206474亩,占本区面积约四分之一(25.8%);疏林荒地225771亩,占本区面积的三分之一(28.2%);也占全县荒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28.48%).

该区以地貌类型也分为三个亚区:

1.2.1 “西汉水流域干旱峡谷区”:县境内西汉水中上游北岸以北山为主的“西汉水流域干旱峡谷黄土区”,主要是以东西走向的青岗岭南北两侧、大桥、蒿林两乡为主的大部分土地。面积348364亩,占南部山区面积的43.52%,(约五分之二多一点);占全县总面积的12.48%;其中耕地面积195505亩,占本亚区的56.12%,(约二分之一以上).林地和荒草地分别占6.36%和35.52%(三分之一),其余为河道占地.该区主要特点是,日照充足、降雨少、蒸发量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1.2.2 “太石河流域温湿林农区”:西汉水支流“太石河流域温湿林农矿区”,地处太石河流域及境内西汉水下游南山被森林履盖的原龙凤乡境内。面积269087亩,占南部山区总面积的33.62%(十分之三多一点). 占全县总面积的9.64%。区内以林地为主,其中林地及林下土壤184308亩,约占该亚区面积的68.49%(十分之七),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1.74%(三分之一);耕地仅有53372亩,占本亚区面积的19.84%(五分之一),大部分土地分布在海拔1200米左右太石河两岸的低山坡脚和川坝河谷地带.其余25162亩是疏林荒草地,分布在太石河两岸的半山地带,不到本亚区的十分之一。河道面积6245亩,仅占2.32%。

1.2.3 “南部中度切割的石质山塬区”:由三个以高差500-1000米以上的深沟相互分割而成的西高山、仇池山、川儿三大片为主的“南部中度切割的石质山塬区”.包括西高山乡的全部、大桥乡的仇池山、石峡乡的川儿片。本区面积182966亩,占南部山区面积的22.86%(五分之一)。占全县总面积的6.55%。其中耕地面积106075亩,占本亚区面积的57.98%(多半),且都是土质肥沃、地势较平坦,产量很高的紫红土.群众历来用歌谣比喻:“上了西高山,赛过徽、成县”.但山塬周围42.02%的崖坡地,却都是山高坡陡、基岩、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石质性难利用地,约有76891亩。垂直高差大、,水土流失严重的石质性难利用地,约有76891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流传着许多真实而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传说中的伏曦在仇池山造八卦、仇池国辖西南五地、杜甫精典诗句:“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均出自此处。

1.3 中部弓背状隆起带-高寒阴湿土石山区:以县境内中部的香山、猿嚎山、箭竿山、洞山、茅草山、青崖梁、豁豁山、喇嘛嘴、石马山、石龙王山、石头窖山、大高山、大帽嘴梁等十几座海拔2000米以上大山组成的“弓背状隆起带-中部高寒阴湿土石山区”.主要包括洛峪乡、何坝乡、河口乡,十里乡、卢河乡的南部,六巷乡的大部,石峡乡的西北部。面积530386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一(19%).耕地面积220836亩,占本区总面积的41.64%,但山大沟深、气候阴湿、土壤粘重,土层较薄,土石相间,除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山脚地带外,其余土地全部呈点、片状分散悬挂在海拔1700-2000米的陡峭山坡上.少量山头有点片状灌木疏林和幼林.

1.4 东部晒金、马元河流域石质山区:“东部晒金、马元河流域石质山区”:是以县境内东北部罗卜山、马家大山、老人山、乱石山的石灰岩地貌为代表,以马元、晒金河流域为主形成的两个狭长并列的山间盆地,我们称做“东部晒金、马元河流域石质山区”。包括马元乡、晒经乡的全部和稍峪乡、兴隆乡的东部边缘。面积26090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34%(不到十分之一),境内地形、地貌、土壤较复杂。1900米以上有荒草地142232亩,占本区面积的54.51%(二分之一多),是本区多数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面貌,主要以高海拔、气候冷凉、土壤瘠薄的难利用地面积最大,已经是我县最大的、天然的、飞播造林区。与其相间的有林地及林下土壤35971亩,占本区面积的13.79%(十分之一多),与少量疏林相间。1900米以下为砂岩和土石相间,耕地79563亩,占本区面积的30.5%(约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狭长的山间盆地和河道两侧及山麓坡脚地带.其余是河道面积.

1.5 中东部草关林矿区:以中东部山华嘴、画眉山为主形成的“中东部草关林矿区”,是西和县最大的森林覆盖区.总面积382668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3.71%。其中林地和林下土壤337688亩,占本区面积的88,25%,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58.15%。森林大部分覆盖在画眉山、三华嘴为主的石质山地上,山势陡峻,岩石,土层很薄,最薄处只有几厘米,覆盖在乱石嶙峋的坑洼缝隙中,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厚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从航片立体镜里看下去,植被差的地方,犹如多日饥饿、皮包骨头的动物毛皮,和北部黄土梁峁沟豁区形成鲜明对照。该区耕地仅有22092亩,不到本区的6%,且多呈点片状分布在山脚林畔.卢河乡的东部草关、歇台寺一带,六巷乡的东北部都以这种地貌现状为多。全县最大的邓家山铅锌矿和尖崖沟铅锌矿及陇南二矿也分布在这个区。

2 我的具体调查做法是:

2.1 贴制航片图。贴制航片图。是根据航片编号,对照1:5万军事地形图,把全县16个航片拍摄带的269张航片,按照横向重叠和纵向重叠的原则,排列出来,(约两个乒乓球案大小),有个总体的全貌,再根据地形图上本县的边界用特种铅笔在航片上也标上边界,有个总体的轮廓。

2.2 初步预做判释,在航片图上勾绘制作有分区、分片、分类界线的草图。初步预做判释,在航片图上勾绘制作有分区、分片、分类界线的草图。是指按地形地貌特点、河流走向 、流域特点,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耕、林、草地的分布状况,在立体镜下分区、分片、分类观察,初步预判;用特种铅笔勾绘制作有分区、分片、分类界线的草图。并按各区、片、类、的特点编号,设置有代表性的剖面验证点,编上剖面号。

2.3 初步转绘,制做工作底图。初步转绘,制做工作底图。是指把航片草图上标有的边界线、分区、分片、分类的界线和编号,以及选定的剖面验证点及剖面编号,在立体镜下,转绘到1:5万的地形图上来,做为工作底图。

2.4 外业实地验证、现场选点、采样,对照航片、工作底图、确定各种界线。外业实地验证、现场选点、采样,对照航片、工作底图、确定各种界线。是全部工作的关键,也是全部工作的基础。地面部分,一目了然,很直观,根据现状具有一定的专业测绘知识和经验,就可以确定界线,标上相应的代表符号,就可完成外业验证。而地下部分,就不那么简单,它不但需要地面验证的全部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农业、土壤、地质、考古、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和物理、数学知识。仅土壤界线复杂地带,就需多点采挖定界剖面验证。典型剖面取样的深度达1.5米以上,现场观察的项目有:颜色、质地、孔隙度、松紧度、容重、石灰反应、土壤微生物活动、土壤侵入体、土壤湿度、土壤空气等。 送入化验室还要分析土壤有机质,速效N、P、K和全量N、P、K,离子代换量、pH值,机械组成,矿物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

2.5 室内详判,确定各种图斑界线,二次转绘,计算面积。室内详判,确定各种图斑界线,二次转绘,计算面积。是把外业验证的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纠正误判,消除误差、清理数据,确定各种图斑界线和代表符号,在立体镜下对照不同区域航片重新转绘到相应的正式图纸上,并计算面积。

2.6 分区、分片、分类汇总,面积平差,制作各种图表。分区、分片、分类汇总,面积平差,制作各种图表。面积计算结束后,要和上级下达的理论控制面积“接轨”,也就是消除误差,保持一致,叫做面积平差。要按分区、分片、分类的每一个图斑大小按比例平差,保持面积的平衡。平差后再次汇总,制作了“西和县土地、土壤面积分区汇总表”。“西和县主要土属、种养分状况剖析表”。“土类及耕、林、荒草地土壤面积与养分数据表”等七种表格。还绘制了1:5万的,集“西和县分区区划图”,“西和县土地利用现状图”,“西和县土壤图”,“西和县耕地分布图”,“西和县林、草地分布图”,“西和县河流与交通图”等7 种图纸于一身的、类容丰富的一张综合图。

2.7 全面综合评价,分析汇总,编写调查报告。在绘制各种图表后,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对土地面积和土壤面积、土壤养分,土壤分布地带、分布规律、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论证,分区汇总,编写了五万多字的《西和县土地、土壤资源调查与区域划分报告》。通过了原天水陇南地区交接会议的验收和甘肃省农业区划办公室的鉴定结论。

参考文献

[1]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写。

[2] 《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由甘肃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