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创新人才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是民办独立院校,2000~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总共招收本科生510人,最近5年每届招收本科生约65人。按照现代教育思想来审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是以传授知识为着眼点,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1]。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还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我校课程组近年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措施,在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

1创建课程实践环境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更新快,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的整机系统概念,培养学生在硬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能力。教师通过传授教材中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再互相联系,开发他们的智力。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而智力是指感知到思维的心理过程,特别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从事实践活动中发展的,由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考等要素构成[2]。我们所营造的环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改革课程设计实验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锻炼超常的智力品质,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们除了建设学校的实习基地外,还在校外建立了四个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我校专门制定了一套符合独立院校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有综合能力教学指导思想、实验项目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培养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对训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设计指导思想的确立,让师生明确在课程设计中要做些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建立完整的设计方案[3]。

3精心设计实践过程

我们采取“理论―抽象―设计”的方式开展上机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综合性的问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

在设计方案中,让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各种元器件的功能、原理和作用,灵活掌握不同元器件在不同电路中的作用,使设计出的电路原理简单、功能性强、使用方便,具有更好的互换性和实用性。通过逻辑框图设计电路,按不同的要求使用各种元器件组装、调试电路,通过实验确定设计的合理性。

让学生检验和验证自己设计的电路,使用一个小程序运行电路,检验设计思想是否合理、元件的使用是否恰当、电路是否简单以及能否实现逻辑功能等,从问题中找出解决的办法。

4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训练,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加强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4]。在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应尽量多吸收学生参加,让他们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提高知识获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对于课程设计,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和答辩,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因此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和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问题。

能力总是同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相联系,是指一个人完成活动或任务的本领。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经常性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专注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外,还应强调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中,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也能自行设计,并能独立完成调试工作,这使学生尝试设计开发的艰辛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集体创新攻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5结语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把一生所用的知识学到手;因此应提高独立工作能力,也就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能力、设计能力、编写技术资料与报告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硬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5]。通过教学和实践,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成果与教材、教育与发展形成一个有机链条,构成互动互利的整体,更新了知识结构,把教学与课程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社会需要、人才培养、就业去向紧密结合。

总之,国家强盛靠人才,人才素质靠教育,教育水平看能力,能力培养靠实践。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动手做设计,知识才能学活用活,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施开良. 从化学院的成功经验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途径[J]. 中山大学校报, 2005(3):66-67.

[2] 李红,滕秀梅.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M]//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9-181.

[3] 黄陈容,袁宗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102-104.

[4] 鲍丽薇,冯建华.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5):87-89.

[5] 翟玉庆,邓建明,曹久新. 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与实践[M]//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6-118.

Innov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YAO Yu-xia1,2 ; LIU Xiao-yan1 ; SUI Qing-ru1 ; ZHANG Yun1

(1.Faculty of Computing, Development Schoo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600,China;

2.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摘 要:C++程序设计是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新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近年来,根据专业知识体系要求,我们对该专业C++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建设。本文介绍了C++课程建设的相关结果,包括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及对教学内容中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的衔接处理等,可为本专业C++课程教学及其他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C++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探索;课程衔接处理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数技专业)是我校新建本科专业,开设数学、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课程,培养从事空间信息处理和海洋信息系统研发的专业人才。C++课程作为数技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后续学习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建立编程基础。

数技专业属非计算机专业,我校计算机专业已有C++课程教学体系不适合直接用于数技专业的C++教学。近三年来,我专业C++教师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学生培养目标出发,在梳理C++及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并吸取已有C++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课程教学安排、教材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的衔接处理上,对本专业的C++课程进行了系统建设,为本专业C++课程教学提供了保证。本文介绍本专业在C++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探索和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等方面的建设结果。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制定符合专业实际的C++课程教学计划,可为C++教学规定合理的教学框架。我校数技专业是强调计算机教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算法分析与设计和操作系统等。本校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语言是先开C再开C++。考虑到C++基础部分是C的超集,比C应用更广[1-2],C++高级部分中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可直接用到C#和Java中[3]。此外,C++还是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操作系统等后续课程的首选实现语言,因此,本专业选择在程序语言中直接开C++,并将其教学目的规定为以C++语法教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能力为重点。

基于C++教学目的,我校确定数技专业C++教学大纲为贯彻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能力主线,保证数据结构等课程学习必需的基本知识,将表达式、数据类型、控制结构、函数、指针与数组、类与对象、运算符重载、继承、多态和模板等确定为必学内容,教学中以C++语法教学为辅助,将程序设计方法的教学作为重点。

在教学计划方面,学生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在第二学期开设C++(理论课时64学时、实践课时32学时),在第二学期后的小学期中开C++课程设计(32个学时)。

2 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完成C++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与C、C#和Java相比,C++内容多而抽象,而数技专业学生学习C++之前没有程序语言基础。因此,在C++教学中,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重点解决让学生乐于学和易于学的问题。

2.1 明确C++学习意义

明确C++的学习意义,可提高学生学习C++的兴趣。我们主要从“C++学习有何用”着手,仔细挑选了由C++语言开发的几款典型软件,在第一节课简单演示这些软件,以此说明C++语言在整个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重要地位,触发学生学习愿望。主要介绍的软件包括开发平台Nokia Qt、Visual Studio和VC++;桌面工具Office、Photoshop、K3DSurf和Matlab;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网络软件IE和Google搜索引擎;C++小游戏GDI动画;行业应用软件“临港城市风暴潮灾害三维展示系统”(由本专业教师参与开发)等。另外,我们还罗列了数技专业与C++密切相关的后续核心课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说明C++在数技专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地位。

2.2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理解C++的学习意义后,仍可能会因C++的复杂而缺少学习信心。对于解决C++难学的问题,我们从理论与实践教学两方面探索解决方法:始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对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主线,注重对案例教学[4-7]、启发式教学[4-5]的灵活应用,并督促学生读写程序。

1) 把握C++教学主线。

C++语法复杂又细碎。为避免学生被C++语法“海洋”淹没,在教学中,我们把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条主线,在C++教学内容处理上,以数据类型与表达式、控制结构、函数、数组与指针为基础,以多态为目标,强化类与对象、继承和多态等重点内容。

此外,在C++教学中,我们避免引入如矩阵乘积和动态链表等过于复杂和突兀的算法,将其留待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后,由后续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去处理,以免加重C++的教学难度。

2) 设计教学案例。

C++的内容枯燥。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的案例形式呈现C++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解决相关计算问题的C++案例程序中熟悉语法,培养他们的程序设计思想。在数技专业近年的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案例有以下5个方面。

 程序控制结构案例:九九乘法表和成绩百分制向五分制的转换。

 函数调用案例:求和函数的传值调用,交换函数的引用和指针调用。

 类与对象案例:公民类、学生类、圆和长方形类。

 运算符重载案例:复数的加(+)、乘以(*)和输出(

 继承与多态案例:公民类和学生类、图形shape类与圆类、长方形类和铜钱类等。

让学生理解各个案例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知识,辅以相应练习,让学生模仿编程。

(1) 运用启发式教学。

C++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相比于硬塞知识,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有什么用”和“如何用”更为重要。因此,在本专业C++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某个C++知识有什么用,以及某问题能用C++的什么知识来解决。在启发学生思考后,才引出知识点,加深学生印象。比如,在开始函数一章时,我们用交换10对整形变量的重复交换代码,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更节约代码输入的方法,以此引出函数的概念;在开始数组一章时,我们用多个单变量存储本班全部同学(40人以上)成绩的程序,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更节约标识符的方法,以此引出数组的概念。这样,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引出C++知识点,避免了直接讲解抽象的C++概念。

在讲解典型案例时,充分利用板书。先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将结果总结在黑板上,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在黑板上将各步骤翻译成C++代码,分析代码用到的新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分析问题、算法设计和代码编写过程,并让学生在练习代码编写时去模仿,这样比用PPT直接展示代码效果更好。

(2) 督促学生读写程序。

C++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学生往往苦于课上明白,课下不能写。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让其由不会到会,并孰能生巧。对此,我们一方面布置学生课后读典型案例的代码,另一方面,将代码书写与上机调试有机结合:针对每章的核心知识设置编程题目,要求学生先在课后书写代码,再在实验课上调试并记录代码的改正步骤,以提交手写代码和调试记录作为实验考核的依据,从而督促学生多动手,实现教与学相辅相成。

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在暑假前的小学期中安排了C++课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分组完成小型C++课程设计题目的过程中综合应用学习过的C++知识,强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熟悉包括分析问题、总结算法、编写程序和撰写项目报告等在内的程序开发流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协作能力。课程设计期间,教师跟踪进度和答疑。近年来,我们用过的课程设计题目主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关,主要有使用I/O流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类构建选课管理系统、使用类建立学生评优系统、通过聚合和派生构建大学类、使用模板构建复数类等。通过C++课程设计,学生编程能力普遍提高。

3 选择合适的教材与实验环境

教材是承载教学的基石,好的C++教材,应该是主线明确、知识点自包含、理论内容清晰简洁、实例新颖贴切,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另外,数技专业是直接上C++,应选用包含C++基本语法的教材。在历年C++教学中,本学院采用过谭浩强、钱能、任哲、刘怀亮等人的教材,前二者适合课时量大的重点高校,任哲教材侧重理论。刘怀亮教材包含了C++基本语法和面向对象两部分,理论简洁,实例紧扣知识点,章节练习构思巧妙,使用下来效果较好,适合于本专业C++教学。

在C++实验环境方面,我们选用Visual Studio 2008,该平台时下流行,使用方便,后续还将在C#可视化程序设计和 网络程序设计选修课中用到。另外,我们还向学生简单介绍C++开发框架Qt,该框架将在后续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等课程中用到。

4 处理好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的衔接

C++课程为其他计算机核心课程提供重要支撑。为方便学生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我们对C++与相关课程的衔接进行了处理。

首先,C++是数据结构、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的基础。因此,在C++教学中,除了强调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外,内容上还尽量包含相关课程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比如:在C++中强调数据结构(C++版)中用到的位运算、指针、数组、抽象类和模板;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内容后,我们发现在C++中必须包含向量(vector),而且需介绍三门课程将用到的C++开发框架Qt。

此外,考虑到将来在参与海量数据分析与计算中,数技专业学生还可能用C和 Matlab进行计算,而本专业未开设这两门课,因此在C++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我们还用4课时简单介绍了C和Matlab的语法特点、程序结构、编译环境及与C++之间的程序转换和链接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进一步学习和应用C与Matlab。

5 结论

数技专业是对计算机要求较高的非计算机专业。我们从专业特色出发,对C++课程进行了建设:先明确了C++是该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前导课程,确定了C++的教学目的,合理地规划了本专业C++知识结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然后针对本专业学生,直接学习C++的困难,对C++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对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了灵活应用,对适合的教材和实验环境进行了遴选;另外,考虑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和方便学生从事计算工作,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对有关知识进行了强调和包含。经过C++课程的系统建设,我们保证近年来数技专业C++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学效果也较良好。

参考文献:

[1] 谢娟英. 大学计算机专业C与C++程序设计语言开设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7):22-23.

[2] 刘维富,陈建平,王春明,等. C++程序设计课程研究与教材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0(14):153-158.

[3] Bjarne Stroustrup. Programm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 Using C++[M]. Upper Saddle River,NJ US:Addison-Wesley, 2008.

[4] 邵兰洁,刘继超.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电脑与技术,2010,16(15):4220-4222.

[5] 吴向荣. 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现代计算机,2010(9):64-66.

[6] 刘灵丽,曹菊英,刘晓玲.“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与体会[J]. 中国电力教育,2010(9):72-73.

[7] 卫春芳.“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9(24):104-106.

Exploration on C++ Teaching Construction in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Data Technology Field

YUAN Xiaohua, WANG Lingqun, HE Shiju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一)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如:概率统计的基本内容比较稳定,但如果仅从纯数学角度提出这些概念就显得很抽象,而且它的大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因此这门课的内容既“抽象”又难学。本科阶段的后续课程也较少直接应用它们,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目的不是很明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不仅强调概率统计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和证明,对于培养抽象思维和统计推理能力极为重要,而且强调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将概率统计课定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的结合部,大量引入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科学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数学概念也是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等作为其后续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三、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一)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总结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内容。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为实习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通过这种“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分析、剖析,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

(三)加强教学监控和考核措施

建立由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把关听课制度和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试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双主”教学模式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分析探讨,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必须体现三个目标、三个层次和四个方面。三个目标即学生不仅是计算机使用者,更是软件开发者、设计者;三个层次即要求学生掌握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这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即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应用层的编程开发能力,而且还需深入掌握计算机硬软件内部组成原理与工作机制,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当然,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重点用某种方法再辅以另一种方法,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参考文献:

[1]杨晨宜,黄陈容,袁宗福,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1)目标指向多重性。

项目教学法以某一目标为主开展具体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团结协作、能够促进教学任务完成、能够改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等。所以说,项目教学法具有目标指向多重性这一特点。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是一个短期的教学活动,在这个短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在参与这个活动中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最终能够灵活运用新知识。所以说,项目教学法具有培训周期短但见效快的这一特点。

(3)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以完成某一新知识的教授为主而开展的,整个过程中所开展讨论、分析、实践等都在向学生渗透新知识。简单来说,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来进行教学。所以说,项目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一特点。

二、中职计算机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计算机知识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中职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并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中职计算机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应用需要强化设计环节和实施环节,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此种方法的作用,以下笔者就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1.计算机项目教学课程设计。

合理的、规范的、有效地进行项目教学课程设计为后续有效地开展项目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项目教学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文操作系统。

中文操作系统是落实整个项目教学的基础。在进行此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计算机课程相关信息、中职学生的特点,充分的考虑各个任务如何开展和落实、如何达到教学目的等等,进而有效地开展中文操作系统设计。(2)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计算机项目教学中会用到很多资料和信息,对于这些资料和信息一定要妥善的管理,以保证在运用信息时能够快速的找到,并应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进行计算机项目教学设计时需要就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进行设计,设以保证整个文件管理工作能够合理的、规范的开展。

(3)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在现代化的今天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计算机项目教学课程设计时将网页设计融入其中是非常必要的。但网页设计并不是非常容易完成的,网页背景、网页导航、网页浏览模式等方面的设计需要利用计算机知识合理的设计。为此,在进行计算机项目教学课程设计是一定要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合理的规划这一部分内容。

2.计算机项目教学的实施。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具体应用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按照计算机项目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内容,合理的、规范的、有序的进行计算机教学,这样能够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作用,为更好地完成计算机教学创造条件。计算机项目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为:首先,教师提出此次计算机项目教学的主题,并充分说明在此主题下所开展的计算机项目,让学生对计算机项目及其目标、任务、知识点等有所了解,为更好的实施计算机项目做铺垫。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来开展计算机项目,并要求学生就计算机项目所提出的问题、实践内容、项目落实计划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制定。再次,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计算机项目的实施。对于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予以帮助,促使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为更好地完成计算机项目而努力。最后,对所完成的计算机项目,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

三、结语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公共技能;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

(一) 计算机公共技能的作用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也正在蓬勃发展,并且在我国人才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能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二)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解决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公共技能的要求。在以往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现实困难:

(1)、课程定位不清晰。

(2)、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

(3)、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4)、就业岗位适应慢。

(5)、考试存在很大的问题。

(6)、学生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项目建设基础

“计算机公共课技能训练”课题,其内容针对我院非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本课题研究包括课程培养方案、课程整体设计方案、课程项目单元设计方案、参考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网上资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我院多个专业开设的公共课。该课程主要讲授常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日常办公中用到的计算机知识比较庞杂,市面上没有适用的教材;

(2)作为高职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

(3)无法将计算机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他专业课,以及就业岗位中;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只学会了操作,而没有学会工作。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力图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寻求总结出适合此类课程的教学措施,以便于在类似课程中推广。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围绕学生将来可能的工作领域展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从工作中学习,并学会工作。

(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下面分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项目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三方面来阐述。

1、教学项目的设计

学校教师(课程设计专家)与资深秘书(行业专家)一起组成课程开发专家组,分析提炼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具体化为实际项目,在每一个项目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锚点,将需要传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锚在项目中。

2、教学项目的实施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小组实施项目。挑选出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做组长,由组长负责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采用了小组讨论、协作学习以及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教学手段。

3、教学效果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最后的结果而忽略过程,而项目式教学的评价方式更注重过程。

(1)、过程评价

学生在项目中遇到困难,会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他们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互相启发,开阔思路。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应及时作出正面评价和引导,而尽量少用负面评价。

(2)、结果评价

当学生完成了项目后,教师应该对所有的成果进行展示,由小组成员来说明项目实施过程,并对完成情况做出自我评价。老师可以引导大家一起来评论其优缺点,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或提出改进措施。

(五)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革的具体实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1、针对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保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提供

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用于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为学生创造了在线网络课程的平台,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开发出了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对于教学计划中有计算机过级要求的课程,学生参加了该种考试,建议学校不再组织相应的期末考试。

4、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的原因是计算机课程知识更新快。正是这个原因,要大力支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对教师进行培训,以达到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目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良好开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兰.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专业教学模式创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64-165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随着“学习环”理论的不断成熟,中职计算机教学开始引入该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教学实验的方式,对中职计算机课引入学习环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一、中职计算机课程学习环模式的教学概述

1.学习环模式的教学过程

结合当前学习环模式的五阶段理论,学习环模式的教学过程可描述如下。一是引入阶段,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n堂上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形成问题,并提出假设。二是探究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学情境内,对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探究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三是解释阶段,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分析之后,将得到的结论和假设进行验证,看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进行解释,如果不一致则探究原因。四是交流与扩展阶段,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到的结果,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五是评价与反思阶段,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收获、反思问题,并进行完善和改进。

2.中职计算机课的性质特点

中职计算机课具有较强的职业性特点,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较为突出。中职计算机课是面向现代社会而设计的一门现代化的课程,是中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中职院校课程设计来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基础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基础性问题。

此外,中职计算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在进一步的计算机深造中具备坚实的基础。中职计算机课具有基础性、发展性、操作性强、普受欢迎、应用面广、受限制性等特点。

3.中职计算机课教学中应用学习环模式的可行性

中职计算机具有突出的职业性特征属性,学习环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是否能够取得突出的效果,其具体实施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些问题需要理论分析和教学实验来验证。

首先,从理论方面来看,学习环模式是以探究学习理论为核心,并在构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基础要求,这使得学习环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具备了可行性。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和特点使学习环模式具备可行性,中职学生可塑性强,课余时间较多,积极性高,无升学压力。最后,在学科与设备方面,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实验,这是学习环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而且当前中职院校普遍具备微机室及相应计算机软件,为学习环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持。

二、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1.学习环模式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同其他教学模式相似,中职计算机学习环模式在设计上同样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原则。在中职计算机学习环模式的设计目标上,要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中还要注重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环模式的设计目标还应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层面。中职计算机学习环模式设计需遵循递进性、程序性、目的性、普遍性、学生主体性、情境性、科学性、实践性、教育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原则。

2.学习环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理论上的学习环模式只是一个框架,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设计需要结合中职计算机课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其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一是结合中职计算机课和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环模式进行改进,设计“四环七步”的模式;二是课前环节进行学生分析,并结合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来分析学习需要,然后准备教学资料;三是问题呈现环节,在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分析学习内容并发现和提出问题,之后结合问题提出假设;四是问题解决环节,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和问题、假设进行分析验证,做出判断并以小组模式组织作出结论,然后展示结论,小组间交流结论;五是评价和反思环节,对得出的结论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过程、知识获得、问题发现和情感态度。

三、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教学实验分析

该教学实验样本群体选择笔者所在学校的2015级学生,以《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课程为教学内容,设置一实验班和一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学习环模式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实验周期为一学年。

1.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提出教学实验假设,假设学习环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技能、综合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其次,教学实验的考评方式为测评、访谈与问卷调查,测评材料为中职计算机应用知识试卷、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态度调查表、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表、教师评价表。

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的问题呈现采用学生探究形式,问题解决和评价反思采用教师演示和讲解的方式。该阶段主要涉及计算机及网络的基础知识,比如电子邮件的综合运用、互联网信息的查找方法等。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健康上网”的意识,以及鉴别网络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第三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局域网组建各部件的操作与设置,以及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阶段,问题的呈现依然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教师在该环节主要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师课后反思。其中课前环节进行学生分析、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环境准备等工作,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问题解决、评价和反思等。

2.教学实验数据统计

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验结束之后,以调查问卷、访谈、期末测评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并收集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测评成绩来看,实验班平均分为73 53分,对照班平均分为64.27分,组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实验班学生在计算机学习兴趣和态度上,超过70%的学生认为“有趣”或“非常有趣”,认为中职计算机课“重要”。而对照班中有同样选择的学生占比则不足50%。

相关能力测评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操作、局域网组建操作等方面较为熟练,而对照班学生则相对较差。

3.教学实验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