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检验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检验论文

检验论文范文1

1.1自动化技术应用

对于一些大型医院来说,实验室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从单个设备控制到组合设备控制再到连接整个实验室设备进行控制,操作方式从手动式向自动化转变,检验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往在显微镜下是用肉眼计量细胞数,其所有的程序都是手动式操作,简单的血常规化验都需要近半个小时,现在进入全自动化控制,只需要一分钟就会检测出十几个项目,并且得出结论。而血培养在上个世纪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只需几个小时即可。结核菌的培养从过去的几个月得出结果到现在的几分钟就可得到结果,这都要归功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2标准化技术的应用

过去检测一种药物的化学成分需要使用多种方法,即便使用同一种方法,也会存在误差,所得到的结果和参考值不相同,给检测人员和患者带来很多麻烦和困扰。目前,国内外很多的学术研究组织,都在不断地深入研究并且推行一整套标准,使得整个国家以至于全球都可以使用的一套标准。方法标准化会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好处,不但使得方法和结果的表达一致,而且有助于诊断的准确率,有利于药物的生产,从而能更好的控制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期,不仅可以快速的检测出各项指标,而且还能在不同的医院和地区使用检查结果,因此标准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使得医学检验向着检验医学转变,

2.基于管理方面看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2.1检验管理理念的更加科学化

检验医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多个学科组合而成的。现在的检验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并且检验范围也在迅速增大,包括数千种的实验项目,每天就会生成成千上万的检验报告。而如此庞大的检验体系就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每一份报告的发出都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上个世纪中期,几台显微镜就能完成常规检查,一台目测比色计就能够完成基本的生化检测项目,大多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对整个检验科的检测质量进行管理。然而现在的检验科,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医生说的专业术语。另外检验医学的转变主要是医学理念的转变,突出了检验医学的科学化和自动化,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和体系,比如: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医疗人员的考核制度、检验人员的培养和教育、设备的检测和质量控制等等,都有一套体系,有些已经形成了法律条款,为今后的检验医学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而这些转变无疑都是检验管理理念更加科学化带来的[2]。

2.2检验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

事实上,检验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医学理念的转变。而当前的检验技术逐渐向小型化、床边化发展。床边实验是检验人员坐在病人身边检测各项指标,然后得出结果,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大方便,这综合体现了人性化服务[3]。上个世纪之前,检验科室的人员从事检验工作,医生将采集的标本送到实验室,等到检测结果出来再送到临床上,这个过程被叫做"医学检验"。从那之后,检测人员不单单只检查标本,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医学诊断,然后做出最后的判断,并且向诊断医生咨询诊断结果,这一过程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不单单是词语顺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医学管理理念的改变,服务模式的改变,工作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受到深刻影响。

3.结语

检验论文范文2

关键词:犯罪现场;足迹;足迹检验

中图分类号:DF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253-02

足迹检验技术是同刑事犯罪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为侦查破案提供准确、可靠的线索和科学的依据。足迹的检验鉴定结论是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是鉴定人依据同一认定理论,运用痕迹学的检验方法,对现场足迹与嫌疑人的足迹样本进行观察、测量、比对,根据其特征认定或否定结论。

一、足迹检验时应注意的特征

足迹的检验鉴定主要是对赤脚足迹,穿鞋足迹和穿袜足迹的检验鉴定,亦称对赤脚脚印、穿鞋脚印、穿袜脚印的检验鉴定。

1.赤足足迹,是指人脚直接与地面等承痕体接触所形成的足迹。

赤足足迹具有认定人身的作用。足底面皮肤和手掌面皮肤一样,分布着乳突纹线、褶纹、皱纹。在检验时应注意观察赤足如下特征:

(1)足乳突花纹。乳突花纹包括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三角型纹。检验时应注意乳突的起点、终点、分歧、结合、小桥、短棒、小沟、小点、小眼;花纹大小,纹线粗细,间隔宽窄,等;(2)屈肌褶纹的位置、形状、粗细、长短、数量、结构、流向。皱纹包括直线形、弧形、曲折形、分歧形、交叉形;其方向有向前、向后、向内侧、向外侧、斜向;(3)五趾前缘突点连线构成的角度及角所在的趾位,相邻趾连线的长度,各趾与其他部位特征连线长度及构成的角度;(4)伤疤、鸡眼、老茧、脱皮的数量、位置、形状、大小及相互关系;(5)隆出。选定某一隆出将其两端(波谷)用直线连接成弓状,然后测量弓宽及弦长;(6)畸形趾有:多趾、缺趾、断趾、联趾及超常大趾(拇趾除外)的形状、大小及趾位;(7)附着物的颜色、物质成份、气味。实践证明,它同样具有相对不变,人各不同的特点。

2.对鞋、袜足迹检验鉴定时应注意的特征

足迹检验鉴定中鞋、袜特征,是指人穿着鞋、袜形成的足迹中所反映出的造痕鞋、袜接触地面的外表结构形态。

犯罪现场的鞋、袜足迹,多数情况下,在是鞋、袜底部留下的痕迹。既包括鞋、袜足迹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包括作为造痕体的鞋、袜外表形态结构,以及鞋、袜底各部位的名称、长宽和形状;鞋、袜底的原材料品种物理结构;鞋、袜底生产制造构成的特点;鞋、袜底经常穿用和修补形成的特点。在遇到穿袜的足迹时,往往因多数袜子的织纱较细袜底较薄,既能反映出织纱的个别特殊明显的外表结构形态,又能反映出脚的部分形态轮廓等特征,检验此类足迹时,必须结合脚的外表结构形态,进行综合检验。

在做鞋袜足迹检验时应注意的特征有:(1)磨损特征:跟后沿落足部位、掌部支撑碾动受重力部位及起足前尖部位的磨损面形状、大小、力点;(2)补块物的大小、形状及补块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形状等及针脚的起点、终点位置、方向、稀密。(3)断裂痕形状、数量、长短、宽窄;硬伤的形状、部位、方位、大小;(4)孔洞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孔洞周边裂口数量、相互关系及所在时针位;(5)龟裂纹构成的图案形状、边长及交叉角度;磨损面周围残留花纹的形状及数枚残留花纹构成的特殊图案;(6)钉孔形状及其周边裂口数量、大小及所在时针位;(7)钉帽形状及钉的数量和相互关系;(8)围条裂口的位置、大小、数量及相互关系;围条接头的位置、大小特征;(9)鞋底围边切痕特征;(10)印模上的特定特征形状及位置;(11)附着物特征。

二、足迹检验程序和方法

(一)对于现场提取的足迹,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确定了系罪犯遗留的足迹后,就要对足迹进行全面的分析。

1.要分析现场足迹与罪犯的关系。包括赤足印种类、袜足印种类;2.分析犯罪嫌疑人形态。包括年龄、身高、体态、步法特征等形态;3.要分析伪装足迹和足迹遗留的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对现场足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要尽可能多地提取现场足迹,逐个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标划出稳定的,能够重复出现的习惯动作特征。

(二)制作足迹样本

1.根据现场足迹的种类,提取嫌疑人的足迹样本。按照现场承痕体的属性和形成足迹的动作提取足迹样本;在形象特征(同类鞋)鉴定中,对于现场遗留的平面足迹,特别是残缺的平面足迹检验,要多做样本进行比对;按照现场穿鞋足迹的鞋的新旧程度,应尽量选择嫌疑人的鞋或底质地相同的鞋制作样本;提取穿袜足迹样本时,应是嫌疑人穿本人的袜的足迹。

2.按照现场承受客体的属性和形成足迹的动作制作足迹样本。如现场足迹遗留在泥土、沙土、水泥地、木板地、雪地、灰尘等客体上,应模拟现场足迹承受客体属性和条件制作样本。现场足迹是行走、站立、跑、踩、跳等动作留下的足迹,制作样本时,应尽可能在相似条件下进行。

3.整体测量,种类确定。首先确定种类是否一致,起、落足痕迹特征是足迹中十分重要的特征,起决定性作用。不论是足迹的形象检验还是不同鞋检验,起、落足痕迹特征都可以作为种类识别的依据。

现场足迹和嫌疑人样本足迹在大小、起、落足特征相一致的情况下,即可进行下一步检验,如果二者这些特征不相吻合,就可以作出否定结论。

4.交叉观察,相互比对释差异点,为检验结论提供充分依据。符合点的肯定,交叉观察,相互比对,吃透足迹各区域内的特征,必须是现场足迹与嫌疑人足迹的一般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检验鉴定的关键所在。

三、足迹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

足迹检验所涉及的学科教多,如生理解剖学、人体运动学、力学、摩擦工艺学、橡胶工艺学、人文科学、土壤学等等。若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在足迹检验时很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案件的侦破工作。实践工作中经常出现以下因素导致检验工作出现差错:

1.年龄与步伐因素。足迹与年龄有关是普遍性的规律,而现场足迹则是个体特征的反映。由于职业、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身体状况、行走等诸方面的因素,势必会导致个体特征与普遍性规律之间产生差异。各年龄阶段的人足的运动方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会随着人的年龄变化而逐渐有所改变,反映在足迹上就出现了步法、步态的特殊性。这种稳定性和特殊性为通过足迹分析作案人的年龄提供了可能。但在具体的分析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及人行走过程中非本质特征的影响,对足迹的分析结果就极易产生误差,甚至有时根据足迹分析得出的作案人年龄与其实际年龄会相差5—10岁。

在足迹检验中运用分析年龄公式时,需要测量足迹压痕的大小。足迹压痕的界限划定极难掌握,特别是大花纹鞋底类足迹压痕的界限划定更不易掌握,只能根据足迹的大概情况先做出初步推算,然后再根据足迹压痕的各类情况进行综合性判断。而足迹压痕界限划定如果出现1毫米的误差,推断出的年龄就会与实际相差1岁。

2.制鞋工艺及地域方面的因素。在制鞋工艺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鞋子款式众多,而有些鞋子的鞋长与实际脚长的放余量或鞋子的内外侧长度之差与教科书提供的参量有一定的误差。这就需要在足迹检验时正确分析鞋种,通过样鞋得出准确的放余量及鞋子的内外侧长度之差,以准确计算出足迹的长度,为正确分析身高打好基础。由于南、北方人的人体结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教科书所提供的系数只是普遍性的标准值,因而在通过足迹计算身高时,需要根据作案人的生活地域调整计算系数。

3.足迹提取方面的因素。现场勘查人员在提取足迹时,如果造成了足迹特征的变形,就会成为足迹检验中出现误差的一个客观原因。提取足迹时之所以会造成特征的变形,其原因在于:第一,在用静电吸附法提取足迹时,由于吸附板与承受客体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隙,使得吸附起的足迹与现场足迹在特征方面产生变形,造成差异;第二,在用拍照法提取足迹时,由于照相机的性能及光线等因素的影响,会使现场足迹在特征上发生变异;抑或在足迹照片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操作或药剂的因素,导致现场足迹上的特征消失,或者出现不应有的虚假特征;抑或由于照相机与现场足迹之间的垂直度不对,造成足迹特征的变形。

在用石膏制模法提取足迹时,石膏的质量及制作工艺方面的因素都会使足迹特征发生变异。除上述原因外,由于技术人员对足迹检验所要求掌握的多学科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实践经验不足,或其在足迹检验过程中急功近利、主观臆断、以偏概全,忽视对足迹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也会导致足迹检验出现误差。

4.肢体残疾因素。残缺足迹,所反映形态、步法特征较少,可供参考的内容也少,如果仅凭一两个似是而非的疑问特征就对其进行检验,就会使鉴定结论出现较大误差。

5.其他因素。首先,足迹的承痕客体种类繁多,如沙土、水泥、柏油、皮革、瓷砖、木材、金属、玻璃、橡胶、塑料、纺织物等。不同承痕客体的物理结构和性质(如弹性、硬度、塑性、渗透性、摩擦系数等)不同,使得其承载的足迹所反映的特征各有不同。

其次,人体所受的外力有重力、惯性力、支撑反作用力、浮力和物体阻力等;所受内力有肌力、组织被动力、内部反作用力等。根据各种力的不同作用,所形成的足迹可简单地分为静态足迹及半静态的非行走的蹬、踏足迹和动态足迹等类。如果在足迹检验时对这种差异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造成误差。

四、足迹检验的要求

检验论文范文3

病灶细菌的分离培养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是预增菌,即对细菌进行数量的扩增。第二步是选择性增菌,目的是提高目标菌的数量。第三步是对平板上肉眼可见的特征性菌落进行确认,并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进行各种生化实验等作出初步地鉴定。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因而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解某种糖(醇、苷)类,其代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检查细菌对培养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产酸或产酸产气的能力,可用以鉴定细菌种类。细菌可产生各种各样的酶,这些酶可以特异性地分解相关底物,使培养基呈现出某种颜色或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因而,我们只需在培养基内加入人工合成底物,根据菌落的颜色和荧光的情况即可知道是何种细菌。一般情况,人工合成底物由显色基团和细菌可代谢物质如糖苷类、氨基酸或肽类两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底物为无色。在特异性酶作用下游离出产色基团并产生荧光或显示一定颜色,用紫外灯观察菌落产生的荧光或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即可对菌种做出鉴定。

二、基于抗原抗体结合的检测

细菌的内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决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体抗原的结合原理利用抗体标记细菌,然后用标记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与抗体结合,酶催化的呈色反应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应的抗体,如抗HCV、抗HAV、梅毒抗体、抗HIV、优生优育TORCH系列等。该法具体程序为采用预先包被了的细菌单克隆抗体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处理的样品,反应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剂,作用完毕后用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结果,供试样品首先必须进行预增菌、选择性增菌,以便提高检出阳性率。此法除保留抗体、抗原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外,由于标记酶的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使测定的灵敏度更高,检出细菌极限范围在105-106cfu/ml。

三、基于遗传物质的鉴定

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简称PCR,是近年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培养困难或传统的血清学方法不易检测的病原细菌。该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就是扩增生物中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而对生物进行鉴定的,例如沙门氏菌就有多个特异性基因,陈洪认为,编码细胞膜外膜含铁细胞受体的基因对沙门氏菌诊断有特异性;还有学者认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间的插入序列为伤寒沙门菌所特有,对伤寒有诊断意义,可以利用这些特异性的片段制作检测探针,目前,根据上述基因设计引物用于人体或自然界中细菌的检测,并形成了试剂盒作为商品销售。聚合酶链式反应需要的条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反应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延伸三个阶段,经25-30个循环,一个DNA分子就可扩增106以上。该技术由于其具备快速、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不用进行细菌的培养等特点。

2、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是目前广泛应用的DNA指纹技术之一,AFLP通过PCR扩增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并进行电泳分析。具体步骤是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段的末端,进行电泳呈现不同的谱带。由于AFLP可以使某一个体出现特定的DNA谱带,而在另一个体中可能无此谱带产生,因此,得到的DN段多态性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指纹,为研究细菌属乃至株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效手段。AFLP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特点,具有RFLP技术的可靠性和PCR技术的高效性,但该法不但成本较高,而且需要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检验技术,目前一般医院尚难应用。

四、16sRNA鉴定法

不同原核生物的16srRNA古老且同源,既含有保守序列又有可变序列,保守性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为系统发育提供线索;可变性则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是种属鉴定的分子基础,其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对应,在细菌种属分类鉴定中广泛应用。Edman等利用16srRNA技术将孢子病菌与其他38种真菌分子进化树进行比较,证实其为独立的一属。我国学者曾用16srRNA作探针,对来自贵州省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209株伤寒菌进行核糖体分型(RT型)。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分属于26个RT型,以RTl和RT2型为优势,提示贵州地区伤寒存在众多的克隆群,这可能是贵州省伤寒多年来发病率一直居高的原因。核糖体分型技术虽然特异性较强,敏感性也较高,不需要特定的仪器,但操作较繁杂,需要较熟练的技术。

检验论文范文4

学生初到陌生的学习环境,会有一个新环境适应的过程。作为带教老师,在学习上及生活上应该多关心及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2临床案例与最新的免疫学理论有机地结合

现时临床医学免疫学教材中自身抗体内容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与现时的最新免疫学技术有些“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免疫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解决的一些实例详解给学生,结合荧光显微镜结果,做到实践与理论一起讲解。同时,把临床意义与检查项目也作详细分析,例如: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可以出现多个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Sm抗体等,它们都可以出现在SLE患者血清中,但是前者的滴度高低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而后者抗Sm抗体则与疾病的活动度无相关性,其出现只能作为一种记忆性抗体,可以较长时间出现在疾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作为诊断SLE的金标准。

3参与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意识

室内质量控制对于检验医学来说十分重要,是由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统计学去评价实验室的可靠程度,是保证实验室所做结果的可靠性,检验报告是否可以发出的主要依靠。在每天日常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做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室内质量控制的意识,具体如下:首先科学设定靶值,在设定时,各实验室必需对每一个测定项目要自行确定靶值;不能说试剂盒给出定值就算了,设定时先连续测定同一批质量控制品20d,每天测定一次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暂定靶值。而常用靶值的设立是要依据前面20个及后面3~5个月的累计平均值作为常用靶值。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检验质量意识,立足培养下一代检验人才的成长十分有必要。

4原始记录、标本的保存及预防职业暴露

在带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当天的实验原始记录及已经检测的标本保存好,以备临床及患者对结果有异议时查看原始记录,必要时把标本调出来再重做实验。根据我科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已经检测的标本要保存1周;在工作过程中还得要教育学生做好预防职业暴露意识,如果发生职业暴露,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处理、报告原则、保密原则及知情同意原则。

5培养学生危急值及时处理的意识

检验论文范文5

许多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为,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完成,卫生监测检验的职能已整体转移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成立的卫生监督机构已不再具有卫生监测职能。事实上,目前各地也都是大体按照上述看法进行的分工,也有的卫生监督机构将部分监测检验职能委托给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外的其他有资质的机构,这些都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求。但也有极少数的卫生监督机构自行开展卫生监测检验,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笔者认为,是因为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卫生监督机构独立开展卫生监测检验也是合法的。当然,其要出具有法律效力的监测报告,则其监测检验的条件必须经过相关的资质认证。

之所以说目前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卫生监测是有法律依据的,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的卫生监督职责,分别包括进行食品卫生监测、检验和技术指导和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测和技术指导。《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也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代表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卫生监督职责的卫生监督机构有责任进行相关卫生监测、检验和技术指导。其次,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条件,承担卫生监督的现场检测、执法取证工作。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定,卫生监督机构是行政执法机构,应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开展快速检测技术培训,规范设备使用,提高执法技术水平。由此可见,卫生监督机构行使卫生监测检验职能是合乎法理的。

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将卫生监测的任务委托给了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是卫生监测的唯一机构,也不意味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卫生监测负有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它与其他具有资质的机构一样,仅仅是可以承担卫生监测、预防性健康检查、健康相关产品的技术审验和卫生质量检验、鉴定,能否承担,关键看有没有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当事人的委托。

尽管目前存在着卫生监测由哪个机构来进行的争议,但从法制建设的未来走向看,卫生监测检验的任务最终会落到作为独立第三人的经过认证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身上,这个第三人可能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可能是其他的机构。当然,这并不排除卫生监督机构在进行卫生执法时可以利用现场快速检测手段寻找证据线索,但其结果要作为证据,还需经过其他认证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的进一步确认。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卫生执法最早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即将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其最新的送审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规定:

“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可以从事食品检验检测活动;未经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不得从事食品检验检测活动,出具的食品检验检测结果,不具有法律效力。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在实施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实施检验检测,并支付相关费用。”

“对检验检测结论有异议的,当事人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复检。”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采样规则进行取样,并将检验结果告知被抽查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抽取样品应当付费,并不得收取抽样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所需费用按照国务院规定列支。”

检验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进行剖宫产方式结束分娩后发生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24例产妇,年龄为21~42岁,平均年龄(30.7±4.5)岁。该24例产妇中行急诊剖宫产的有20例,占83.33%;择期行剖宫产的有4例,占16.67%。在行急诊剖宫产的患者中发生胎膜早破、宫内发生感染的有4例,占20.00%;发生产程异常的有4例,占20.00%;妊娠期中患有糖尿病的1例,占5.00%;妊娠合并营养不良贫血的5例,占25.00%;急性胎儿窘迫的有4例,占15.00%;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有2例,占10.00%。择期剖宫产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妊娠合并营养不良,占50.00%。该24例产妇中经产妇有11例,占45.83%;第二次妊娠有8例,占33.33%;第三次妊娠有2例,占8.33%;而初产妇仅有3例,占12.50%。

1.2方法

本资料中有23例(95.83%)患者腹壁行纵向切口,另外1例(4.17%)为横向切口,所有患者均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并且横向的切口在子宫下段。该24例患者均给予全身抗生素进行治疗,在45min内完成手术的患者有20例(83.33%),另外4例(16.67%)手术时间>45min,但<60min。采用不同的方法争对不同大小的伤口进行处理,从而使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若为较小的伤口,进行局部处理(换药)至有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用“重组牛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洒在做蝶形胶布固定;对于伤口较大的患者需要在缝线拆除后将坏死的组织清除,再扩创用凡士林纱布引流,而后至局部有新鲜肉芽生成后再进行二次缝合,在进行腹部加压包扎采用腹带。

2结果

本资料选取的患者剖宫产术后体温结果显示:≥38℃的患者有3例,占12.50%;;体温<38℃的患者有21例,占87.50%。有3例(12.50%)血红蛋白水平<85g/L,7例(29.17%)患者为血像正常,其余17例(70.83%)患者血像偏离正常水平。给予一定剂量的抗生素对术前有感染发生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对术后发生炎性反应的患者进行治疗,而后再给予头孢菌素加甲硝唑类药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取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本资料中有16例(66.67%)患者发生脂肪液化,3例(12.50%)发生切口感染,1例(4.17%)发生切口血肿,5例(20.83%)合并营养不良、贫血;并且本资料中血脂高于正常水平7.5mmol/L的患者有2例,占8.33%。该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上一篇测量论文

下一篇机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