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不安的歇后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忐忑不安的歇后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忐忑不安的歇后语范文1

(一)、要抓住重点课文或典型的段落进行训练,同时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精心选择一些合适的短文作为补充。

(二)、在复习中不断总结方法。如: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本身就是概括的要求。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点。”

实际考察中发现,学生叙事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在“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用简单的话来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2、理解词语的方法:

(1)先弄清词中重点字的意思,然后再连起来考虑整个词的意思。如“秉烛夜游”,先弄清“秉”的意思,整个词的意思便好理解了。

(2)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 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讲,命题中出现的词语理解,一般不是要读懂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字面意思不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工具书。而工具书又不能带进考场。如果是熟悉的,学生能背写下来,命题中安排这样的题目,则往往是在引导老师教学中“死记硬背”。把握“引导培养能力”的命题导向,词语理解一般是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因此,在阅读复习中,词语的理解重点,应该放在解决理解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意思,体会这些关键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

(3)换词法,就是把要理解的词换上它的近义词,先理解近义词;

通过增删掉改的方式,来体会一些关键词语在这里表达出了怎样的特殊的意思,不是别的词语、别的写法所能表达的意思。在一次次练习中,感悟一些基本的规律。一般来讲,关于表情达意作用的分析,侧重点应该放在“所选用的词语表现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强调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换用或去掉词语,效果为什么就不好”上面。其中包括一些“实词”,还包括一些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虚词。

(三)采取以下方法“激活”每个学生的创意思维

1.人人参与,整理知识。

复习之前,据学生能力差异,分层布置好预习要求:优生除了找老师要求复习有关方面知识内容以及练一练,还要总结自己学习方法;差生即找及写即可,当然有能力也可允许他们尝试。比如复习近义词在句子中运用时,优生要求第一:一定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总结在怎样语言环境中运用。正如“忐忑不安”、“心惊胆战”两个近义词的用法:以往我没有采用这一分层复习法,连优生都是听老师解释,没有积极探索精神,可运用分层次要求后,人人都有一种我能行的想法,不少优生能总结出它们区别用法“忐忑不安”是相对于自己做错了事,心里才“忐忑不安”,而“心惊胆战”用于外界环境或事情引起自己害怕才用上的。特别是复习到积累句子(即启发做人的诗句、歇后语、谚语等)方面,不少的人写出在一定语言意境下用上这些名句。即编写题目: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句歇后语,有学生这样编写:叔叔家的生意越做越好,真的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小红的学习成绩由原来不及格,现在赶上优秀之列,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样的顾及差异既使学生从预习中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有学生对我说:“老师,采取分层次预习,给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我感到学语文太有趣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 验收。收集学生自行搜集的有关题型,看他们存在什么问题,错在那里,原因是什么,整理成专题练习,为学生查漏补缺。

忐忑不安的歇后语范文2

一、指导思想

讲评活动的全过程,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听说读写结合的原则。由字而词,由词而句,既写成语,读成语,又解说成语,运用成语,既一人讲、用,又大家听、评。把以词(短语)为中心的听、说、读、写活动,综合为一个系列。(2)互教互学的原则。把讲评成语作为一种师生双边、生生多边的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积极投入的生动活泼的局面。(3)寓教于乐的原则。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这一活动的形式要讲求生动性、活泼性、故事性、竞赛性,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毫无负担地学习知识。

二、实施方案

为了消除学生的疑虑,使这种“训练”成为师生同步的双边活动,我向大家说明了讲评成语训练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我们要学好祖国的语言,必须具备用字、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表达,一种是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又能带动书面表达。但是,无论哪一种表达,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思想就无从谈起,因为词汇就象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奠基的东西。我们平时在写作说话中常常出现‘语言痛苦’的状况----心有所思而言不能尽意,就是词汇贫乏所致。”“大家都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那么,我教给你们一个好方法:一、要注意词汇的积累,二、要注意词汇的运用。掌握了遣词造句的本领,说话表达以至书面表达就会运用自如。从这学期开始,利用每堂课打预备铃开始五分钟,让大家都有讲解成语和听、评讲解的训练机会。每人都要事先准备好,按学号顺序轮到你就上来讲,看谁讲得好,看谁听得真,看谁用得活,看谁评得切,看谁的词汇量最丰富,看谁能举一反三。”一席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个个跃跃欲试。

讲评活动应该周密安排,精心布置,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因此,要分别对轮到讲解的学生,听讲解的其他同学和教师本身规定严格的具体的要求。

1.对讲解成语同学的要求:(1)将所准备的成语写在黑板上,书写要规范工整,(2)对成语中的每个字都注音,并释义,(3)把成语读一遍,读音要准确,(4)解释整个成语的词意,(5)就所写的成语口头造句,(6)找出与之相近、相反的成语书写在黑板上,再读一遍,(7)对近义、反义成语逐个进行讲解,(8)领全班同学朗读黑板上的所有成语,(9)请全班同学自由评议。

2.对全班其他同学的要求:(1)认真看板书,(2)认真听读音和解释,(3)认真记笔记,(4)向讲成语的同学大胆提问,(5)对讲成语的同学进行评议,(6)课后识记以至运用。

3.对教师的要求:(1)认真听完看完全部活动,(2)在学生讲评结束后,要根据大家的意见实行五分制评定。对成绩突出者,适当奖分,以资鼓励。如准备认真,口齿清楚,板书工整的打五分,表达突出(有独创性),遍受赞誉者,再奖一至二颗“红星”。对态度较差,未达要求者,要酌情扣分。如未作准备的,或缺讲的,扣四至五分,马虎敷衍的,扣三分,写错字或对同学的疑问不能解答的,酌扣一至二分,(3)对积极提问,认真听记,踊跃发言者也打五分,(4)出好成语反馈的试卷,跟踪检查效果。

三、实验效应

一学期讲评成语训练的实践证明,这对于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活跃思维,丰富词汇,扩大知识面等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自觉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经过讲评成语训练,不少同学养成了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多数同学感到,本来对一些词语总有点枯草杆菌模模糊糊,似懂非懂,通过讲评活动很快克服了不求甚解的毛病,并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词语。平时较胆小的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还这样写道:“我平时说话都紧张得脸发烧,走上讲台更是脚都发抖,心‘怦怦’地像要跳出来,现在由于事先有充分准备,硬着头皮讲下去,没料到效果还不错,当听到大家的掌声时,心里就象喝了蜜糖一样。”可见这种讲评成语的训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使发言从容、自如、不受气氛、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加,变个人讲练为互相切磋的生动局面。

由于讲评成语的形式容易激起学生的情趣,因而使这种活动处于乐教乐学的气氛之中,更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一次有位同学一上台就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故事,然后引出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同学们都鼓掌、欢笑着议论:“哦,这个成语原来出自这么一个有趣的典故啊!”有的还举手补充发言:“项庄舞剑,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课堂上气氛活跃,于是,讲解的同学带着一种成功的欢乐离开了讲台。全班同学就在这种毫无负担,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有趣,学有所得。这正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说:“让大多数学生在‘享受成功的欢乐’中‘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采用一分为二评价法,让其在自己的讲述中感到某种‘成功的欢乐’,受到鼓舞,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情趣和欲望,逐步进入到一种乐讲的境界。”

(二)大大积累了词汇,拓宽了知识面。

在期中,我用抽查的方式,对任教两个班学生所讲评成语的掌握与巩固情况进行了测验。测验结果:初三(1)班及格率达85.5%,优秀率达10.35%。初三(2)班及格率达88.64%,优秀率13.64%。从答卷中可见,大家普遍注意了近义词、反义词,举一反三,大大扩大了词汇量。如有一位同学写“惴惴不安”这个成语时,连举近义词五个“坐立不安、坐卧不宁、坐卧不安、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反义词两个“安之若素、泰然自若”。而且还指出“七上八下”的歇后语---“十五个吊桶打水”,并列举成语中重点的词一一作出解释。还有一位同学在写“自惭形秽”时,举出近义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反义词“自命不凡、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等。而在写“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时,除介绍典故以外,还注出了出处《史记》。一学期来,据不完全统计,人积累词汇量初三(1)班为约288个,初三(2)班约为290个。由此可见,这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词语,实实在在地听讲训练。

(三)强化了书写规范、查阅字典等方面的训练。

学生上台写成语,讲成语,读成语,用成语,既是对书写笔顺规范的督促,又是对学生语言文明礼貌的检测,既提高了“听说”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平时写字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可在上讲台板书时,都写得规规矩矩。若笔顺有误,当众纠错,就使全班同学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身边的资料虽然很多,但由于不肯勤查阅,不敢问人,不会运用,平时碰到一些这词只凭主观臆断,不去寻根究底,而将错就错。通过这一训练,逐渐养成了查字典、翻资料、多请教、辨疑难的习惯,初步学会了搜集、整理资料。

(四)锻炼、提高了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

每次讲评成语,不仅是个人以“说”为主的多方面能力训练,而且是一种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群体活动,因而使大家都得到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锻炼。“讲一次收获一点,评一回提高一步,从而增长才干。”这是同学们共同的体会。确实,当进入到学生自己进行质疑问难,寻找答案时,这便是学习上的一个飞跃,一次深化。从自我评价心理学角度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争强好胜的欲望。为了讲好成语,就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多方查阅资料,背得滚瓜烂熟,想一鸣惊人,获得赞誉,为了评价别人,就必须认真听,找理由,查依据,讲出个道理来。因此,在读讲和评价过程中,既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评价能力,也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五)在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有机地带动了“读写”。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