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环境保护问题作为目前社会关注度相对较高的热点问题,已经与经济发展占据同等地位。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为全人类共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其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经济模式,实施粗放型经济发展,大大浪费了资源,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1两者联系密切。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就在于保护环境,只有真正有效地保护好自然环境,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则才可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1]。而环境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现代社会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化的满足物质需求,更多地为创造更好地居住环境,实现更好目标而奋斗。此外,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环境保护的关键性标准,参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社会发展的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化,才能够顺利做到环境的保护,日益改善全球恶化现状。1.2权利与义务统一。借助对自然资源相关物质形态的不断改变,充分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这是人类的权利,然而该权利必须要将保护自然作为底线。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重视自然事实的保护,进一步维持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以及稳定性,这是我们的义务[2]。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环境权利以及环境义务看作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在别人眼里是权利,而在自己眼中是义务。权利与义务之间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我们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与环境保护所需履行的义务。人类应该对于自然的相关权利范围与义务范围进行必要调整。现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破坏,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针对该情况,在充分满足人对自然更高需求的基础上,帮助自然尽快恢复原有的状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协调,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现存环境问题分析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目前世界范围的大体环境发展现状为局部在改善而总体在恶化。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上来看,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尽管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所面临的局势依然相当严峻[3]。2.1大气污染。针对现存环境发展情况,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大气污染,从大气污染源上来看,主要为煤炭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尤其是煤炭燃烧,已经逐渐发展为大气污染的根本性原因[4]。目前,大型火电厂发电必须要大量煤炭作为燃料,煤炭燃烧期间烟筒中排放出的悬浮颗粒数量非常多。此外,很多地区在冬天的时候,为取暖同样要燃烧煤炭,进而排放出大量大气悬浮颗粒。甚至一些地方会燃烧硫化物含量相对较高的煤炭,从而使那些地方经常下酸雨,最终加重大气污染。近几年来,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尾气污染情况日益严重。2.2水资源缺乏。尽管目前国际上在废水处理以及排污方面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然而城市生活排放污水总量却依然呈现上升趋势,相关部门对于污水的处理速度赶不上排放速度。甚至一些国家本来就严重干旱少雨,这样就会使其对地下水进行过度开发,最终造成水资源供应不足,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安全用水以及身体健康。

3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增强社会环保意识。现阶段,环境属于全体社会公民得以长久生存的大家庭,对环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每个公民日常生活。所以,为了做到环境保护,就应该不断增强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所有公民都从小事做起,可以从节约每一度电做起,节约每一张纸做起,并且要在做好小事的基础上不断影响他人,使更多的人重视环境保护,并践行环境保护,形成人人保护环境的和谐氛围[5]。3.2加强环保监督。环境保护层面的环保监督属于确保环保法律得以真正贯彻执行的重要措施,为更好地做到环保监督,各级环保部门必须要通力合作,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实现国家环保部门、地方环保监督部门以及下属单位监督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各司其职,从而做到环保监测工作、预警工作以及应急工作的全面化以及细致化。3.3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化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调整到同等位置,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能够符合国情的科学化的环保法律,就不同环保问题实施针对性处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环境现状[6]。3.4重视全球环保合作。现阶段,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我国社会发展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逐渐发展为全球社会的关键问题,必须要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强通力协作,从而有效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不然单靠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环保任务的。因此,世界各国都必须要进一步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大大降低污染源的流动,对环境保护准则以及相关标准进行统一,从根本上做到环保合作,降低环境污染程度。3.5推广循环经济。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广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把建设资源友好型以及社会集约型社会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然后全面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自然发展以及人类发展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真正实现环境、人口以及资源三者的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示范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始终坚持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增强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统筹兼顾对环境的大力保护,在不破坏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坚持发展的道路上,既可以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又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必须要就传统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并严格贯彻执行,最大限度形成生态化以及环境友好型模式,达到环境的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作者:史珊珊 单位:沧州市吴桥环境监控中心

参考文献

[1]宋烨.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教学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4(2):300-302.

[2]崔宝成.浅谈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8):236,246.

[3]朱文.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2):149,153.

[4]范永坤,石晶.浅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J].统计与管理,2015(5):84-85.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矿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11-02

一、矿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矿区是指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行为引起的、具有共同经济属性和环境属性的经济地理区域,它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据统计,我国目前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于矿业。然而,与经济贡献相伴的是,矿区在进行资源开发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大量土地沉陷以及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这些固体废弃物占用了大量土地。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矿物资源需求的增加,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所以称矿区环境问题为特殊的环境形态,其意旨在于与自然环境本身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相对照。生态环境学者认为,在无人类作用力干扰下,生态系统本身可以自动调节,保持本系统的平衡状态,也即在无外力作用情况下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平衡,进而实现本系统的可持续性。矿区生产流程见(图1):

图中的废物包括矿区被污染了的大气资源和水资源、被污染或因开采导致沉陷的土地资源以及因矿产资源开采而产生的大量矸石。从图1可以看出,在矿区这个有人参与的由6种资源组成的系统中,除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以得到补充实现闭环流动外,如果废物无进一步处置循环之用,显然这种生态环境系统是不能保持动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的。所以,矿区是一种有别于纯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殊环境生态系统。

二、矿区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

矿区这个特殊的环境生态系统似乎要求人们在环境可持续与其重要的经济作用间做一个两难的选择。人们也正是在这种痛苦的选择和思索中,做出种种努力,试图减少二者的排斥性,从而使矿区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思维和理念经过多次演进,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关系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

1、清洁生产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头

这是人们为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最初和最直接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源头控制模式。这种方式一改过去末端治理的传统思维模式,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式,从导致矿区环境不可持续的源头做起,改变人们在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被动局面。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模式是有积极作用的。以煤矿区为例,为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他们以清洁生产为向导,改进和优化了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通过改革巷道布置方式、优化采煤方法和工艺、采用减少对土地的破坏的采煤技术、从生产源头控制不可持续行为,通过洗选煤技术、型煤技术、煤的转化技术等深加工技术,提高煤炭本身的经济价值与附加值,减少煤炭产品对环境的破坏力,缓解矿区所面临的两难决策,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2、从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园区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飞跃

应该说,清洁生产转变了矿区环境保护的理念,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对于促进矿区生产与矿区环境之间的协调共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清洁生产在矿区的推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矿区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实际上清洁生产只是在整个矿区经济网络的单个个体内部进行。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在矿区实践生态工业思想和形成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应该较其他工业领域更为容易,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矿区本身在经济属性和环境属性的同质性上。这种同质性不论从实践角度还是技术角度看,都比异质生态工业园区好协调得多。下面建立的一个简单的煤矿区生态工业图可以更为清楚的理解这种同质性的优势(图2):

同时,实施循环经济思想,作为中观层面的矿区应该如何协调微观的矿区生产活动才能与这种宏观思想真正的协调起来呢?此两问题就涉及到上面构建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的稳定性问题。就这两个问题,我们试图通过3个方面来分析。

(1)通过寻求在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矿区由清洁生产转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的驱动力来获得答案。

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生态工业园区形成驱动力学说,一是纯市场经济驱动力,另外一种是区域政府引导下的经济驱动力。从目前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来看,后一种驱动力在逐渐减弱,它是一种生态工业园区形成的早期驱动力,而前一种驱动力正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生态工业园区都是在市场主导下进行,辅之以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我们认为这种驱动力的加强有利于保证这种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在追求量的增长的同时,寻求质的增长日益成为继续实现量的增长的重要保证。这就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环境破坏型向环境协调型转化。宏观的思想要得到体现,相应的就需要微观实践活动的支持。实际上,就我国矿区的现实状况来看实践循环经济思想已成为必然和必须的内容,目前我国正面临严峻的“四矿”问题,尽管近两年煤炭、钢材等价格上升,这些问题有所缓解,但是仍然没有摆脱矿区的不可持续问题。所以,矿区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依据矿区情况建立适合的生态工业园区,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积极延长产业链,增加矿区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矿区的不可持续问题。

(3)从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和自我强化特征。矿区所选择的上述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模式本身就是要使矿区环境可持续运行处于高水平、高效率的状态,为实现这种状态,矿区本身不论在发展规划与战略还是在资金、技术等支持上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偏离这种路径,矿区要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所以这会使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式具有路径依赖性。同时,从另外一方面看,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越性日益凸现和为人们所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大力倡导实施这种模式。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与技术选择一样具有自我强化机制。因此,模型中的路径依赖关系和自我强化机制成为保证这种模式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结束语

矿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形态,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巨大,为实现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寻求实现手段上,人们的思想经历了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再到循环经济的历史演化过程,此过程构成了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种实现结构模式本身具有稳定性,从许多矿区的实践情况看,其效果也是明显的。对于矿区可持续发展本身以及从目前我国矿区的发展状况看,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决定着矿区根本状况,所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审计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129.

[2] 成文利.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文3

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市场制度为依托的发展。市场制度的有效性无疑已被近代 的经济奇迹所证明了。然而,经过数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人们逐渐发现,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在逐渐耗竭,人类与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这些都不能不和以市场制度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联系在一起。那么,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市场出了什么错呢?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也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通过多次的交易,逐渐形成了多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在任何一对交易者看来,他们达成的价格,恰恰落在自己的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曲线上。由于卖者的产品是用多种要素生产出来的,其中一些要素需要向别人购买,所以该产品的成本也是由交易决定的。经济学证明,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两个人的交易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对第二个或第三个人的成本或收益产生直接影响。或者说,一个人并没有承担或获得他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在社会层次上看,所谓外部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境,即因为成本和收益不能在个人或组织间恰当地分配,以至人们宁肯放弃他们本来应该获得的利益(盛洪,1996)。

导致外部性有很多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比如,在一条河边上的造纸厂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但这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或者有名义上的归属,如归集体或国家,但产权的行使效率较低。当造纸厂将污水排入这条后,河里的鱼就无法生存。由于没有人拥有这条河(或不关心这条河),所以没有人因为鱼的损失而向造纸厂索赔。因此,造纸厂将不承担污染河导致的经济成本(这里暂时不考虑环境成本)。但河里没有了鱼,实实在在地就是社会的损失。因此,造纸厂的“个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它的成本曲线比真实成本向右下角移动了(如图1所示)。这导致造纸厂的均衡价格低于“真实价格”,而产量却高于“真实产量”。在极端情况下,从社会角度看,建立这个造纸厂也许是得不尝失。因为它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增量”(即比按真实成本生产多获得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大约是BEE’C所包括的面积),几乎就是它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也大约等于BEE’C所包括的面积,即因污染而无法生存的鱼的市场价值);况且由于成本低估导致资源过多地进入造纸业,使得社会失去了将这些资源配置到其它更有效的用途时所获得的利益。

一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可能是由于制度的或观念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我国,前一种原因还是大量存在。因为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还刚刚开始,人们还不习惯将一条河想象为私人所有。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河不是在乡村中的小河,可以在技术上由某些个人所有,而是很大的河,如长江,有上游、中游、下游,拥有一整条河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分段拥有又不能互相不受影响。很大的湖,如太湖,滇池,等等,更进一步,海洋,以至说到极端,整个大气层,整个地球,就更不可能由私人拥有了。因此环境的不可分性,是外部性、从而是市场价格体系失灵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是人们知道破坏环境的现时成本,也还是无法摆脱外部性问题。因为对环境的损害,从时间上看,往往不是均衡的。在相当长时间内,环境被损害的程度的增长是缓慢的,但当超过一定的阀值后,损害程度就会迅速增长,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所谓为时晚矣,是指对环境和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有时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对称性。不可逆,即是指不可恢复;如某种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复存在;或一旦臭氧层的漏洞大过一程度,就永远无法修复。不对称,即是指很难恢复;如一旦将森林砍伐殆尽,虽然可以重新种植,却要经历很长时间、付出很大代价;又如由于过度捕捞,我国沿海的黄鱼曾一度绝迹,经过很多年以后才重新恢复过来。但是由于在达到临界点之前,人们不会将即将到来的供给的突然减少计算到与他人的讨价还价中,因而在市场中,没有一种价格信息会提醒人们节约使用该种资源。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均匀导致的外部性问题。而这种时间上不均匀的信息,又会因为人们在空间上的分散,更不容易在灾难发生前知道。人们一般不会把以后的成本算在目前的账上,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进行交易,就必然会将对环境或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推过阀值。

再退一步,即使所有的人都真切地知道他们的行为将给环境带来的损害程度,也仍然无法阻止外部性问题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这里讲的人既可以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又可以是不同时期的人。在同一时期的人中,任何个人或集团若要考虑环境或资源问题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将环境成本或资源成本加到自己的生产成本中去,他或它将会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败北。因为那些没有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企业将会由于成本较低而具有竞争优势。人们不得不破坏环境,不得不加快耗竭不可再生资源,不得不毁灭自然物种。即使在一些国家内部制定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律,由于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很类似于上述的行为。美国人不会因为石油将要耗竭而减少对石油的消费,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他们节约了石油,也许只是给中国人多使石油创造了条件。在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还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将一些局部性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出口”到它国。由于有些穷国有较低的环境标准,一些富国通过进口或投资,使穷国生产更多的污染严重和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同时享受较便宜的(没有计算环境和资源成本的)产品。在不同代的人之间,由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一般需要较长的、跨越世代的时间,又由于后代人既不能与当代人谈判,也不能抗议他们的所为,当代人就有可能将环境和资源的成本转嫁给后代人。而市场价格,以及代表对时间看法的市场利率,恰恰是由当代人对未来的看法形成的。就生物资源(如树木)而言,当代的价格低于保证树木生长的长期均衡价格,而市场利率则高于树木的自然生长率。这必然导致即使是私人所有者也会砍伐树木的结果。

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即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合理使用生物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外部性问题。而一旦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失灵。在这种囚徒困境中,政府管制和政策也许是众多可能的选择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原则

既然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到外部性问题,而外部性就意味着市场制度的失灵,政府作为一种天生克服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就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关于政府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当社会中有关产权的保护和承认的制度不能通过个人之间的谈判建立起来时,政府就作为一种有暴力后盾的第三方加入进来,从而克服了在产权制度形成方面的囚徒困境。如果这个社会中只有两个人,他们可能通过长期的互动形成对对方产权的尊重,但如果这个社会的人很多,如有N个人,要达到他们彼此都互相尊重产权,就相当困难了。一旦有一个人不愿就尊重别人的产权作出承诺,甚至任意侵犯别人的利益,这整个社会的产权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在这时,政府的强制性的对产权的保护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在上一节讨论时说到,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因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在人类历史中,产权制度也是不断进步的,从而不断地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例如,对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护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实现的。当知识产权确立以后,有关知识生产的外部性得到克服,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在今天我们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刚刚告别计划经济,产权制度还很不成熟,所以还有通过改进产权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大量空间。例如,在一些乡村中的较小的河流的污染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河流没有明确的归属,或者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集体”没有有效行使产权的机制,河流被岸边的造纸厂污染了。在这时,如果将河流的所有权个人化,或者将河流在一定时间内的收益权拍卖给个人,就会给这条河带来一个人。拥有这条河的产权的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排污的造纸厂谈判或抗争,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来阻止污染的排放。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这样做了。 转贴于

从某种程度上讲,将森林树木的产权个人化,也会改进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状态。因为一旦树木的产权由个人或组织拥有,产权拥有者就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去安排树木的砍伐和种值。当树木的自然生长率高于市场利率时,拥有者就会根据树木的市场现货价格与净现值之比,有计划地砍伐树木。在这时,木材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当树木没有明确归属时的成本,从而会部分解决砍伐森林的问题。

当然应该看到,产权制度的改进也是有边界的。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将大环境分割开来、并且个人化。所以产权制度的改进还无法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个人成本中去。例如上述的森林产权个人化,虽然将砍伐生物资源的机会成本算入了个人成本,却还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所以由个人拥有森林,个人成本仍然会低于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对森林的砍伐就会超过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均衡水平。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来补救。这个政策就是征税。即对砍伐的树木征收税赋,而对活木的买卖不征收税赋。其结果是,出售一定体积的活木比同等体积的木材要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是因为,对木材价格的需求具有弹性,当砍伐税加到木材交易中去的时候,价格会上升,需求者会因价格上升而减少其需求,这等同于木材产权拥有者支付一部分砍伐税。而进行活木交易则无需交纳砍伐税,从而价格会比木材交易为低。由于没有砍伐税,卖者可以获得较出售木材为高的收益,而买者则可以买到较木材便宜的活木。这就鼓励较多地进行活木的交易,而较少地进行木材的交易。当出售木材比出售活木收入更少时,砍伐树木所获得的市场现值就会较低,用价格计算的树木的自然生长率就会较高,就更有可能高于市场利率。当活木生长的预期收益率超过市场利率时,树木拥有者就更不愿意砍伐树木了。由于可以出售活木,森林拥有者就有一个变现的市场,也不会因为急于变现而砍伐森林。

说明:当政府不征木材砍伐税时,森林所有者的成本曲线为S,木材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砍伐量为Q0;而征砍伐税后,相当于成本曲线则为S’均衡价格上升为P1,而均衡砍伐量则减少到Q1;其中消费者承担的砍伐税为面积>P1 E’E’’ P0,森林所有者承担的砍伐税则为面积P0E’’HG,如A图所示。对于活木交易,政府不征任何税赋,但考虑到购买者未来仍以获取木材为主要目的,因此未来仍要交纳砍伐税,所以需求曲线移至D’;而出售者已经免去此次交易的税赋,则均衡价格应为P2,而均衡交易量则为Q2;显然比木材的均衡交易量为多。

只要政府对环境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估价,征收环境税的办法就可以部分地避免信息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问题。无论是砍伐还是捕捞,都不会出现过度问题。这个恰当的估价,就是要通过相应的征税,使价格上升到使资源供给或环境水平保持在长期均衡的水平上。所谓长期均衡,是指资源存量不会减少,并且生长的速度与消耗的速度基本一致;也是指环境水平不会降低,对环境的损耗的速度与环境的自我修复的速度基本一致。这需要对生物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成本,尤其对环境破坏的临界点有一个有远见的估计。

上面的讨论同时意味着,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存在着一个政府,因为只有政府才能收税,也才能把它的意志强加给交易双方。然而,当我们涉及全球问题时,这一条件不存在了。因为没有一个世界政府。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类似于一个无政府的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不是不能就环境问题达成一致,但谈判成本会很高。在谈判者较少时,如只有两个国家谈判,涉及两个国家的局部环境时,谈判容易成功;但如果世界所有国家都参加谈判,讨论有关全球环境问题时,就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在这时,就要依赖于一种起作用的世界政治结构。在其中,“大国”就要发挥作用。一方面,“大国”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动机,因为它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较高,它的利益更接近于全球利益;另一方面,“大国”有维持达成的环境秩序的实力。看来,中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了。她既可以在双边谈判中抑制以邻为壑的行为,更应该在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从投票制度今天的效率来看,我们恐怕不能指望,可以通过一个所有国家都同意的涉及全球问题的方案,如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如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哲学行事,也许人类永远不可能解决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人的基本行为规则和文化取向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如果人们更为关注后代的幸福,重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以及其它物种作为人类的共生物的延续,人们就会提高对未来的评价,从而降低市场利率。因为市场的自然利率是由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形成的。当市场利率降低后,生物资源、环境资源的自然生长率和自然修复率就会相对较高,就会引导人们减少对这些资源的耗用。更一般地,如果人类社会都能够接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即使没有一个全球政府,也会在全球问题上采取互相合作、而不是以邻为壑的行为,从而为最终解决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奠定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手段

尽管政府是以强制性为特征的,但不意味着政府只是强制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政府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政府的行为改变几个经济变量,从而改变经济当事人的成本收益计算,最后使他们自动地做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事情来。强制只是政府的最后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如果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与政府对着干,钻政策的空子,政府政策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政府随时随刻都要提防别人,政府政策的成本就会太高,以至不可能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来支持政策。因此,选择正确的政策手段,使政策“惠而不费”,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提到要通过改进产权制度,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我国的具体情境中,产权制度的改进需要许多政策上的艺术。例如,在我国现在的政治条件下,将一条河“私有化”显然是较难被接受的。因此,所谓产权制度的改革,还要在现有产权制度的框架下进行。比如遵循我国农业的土地承包制度,将小河在一个时期的使用权承包给个人或组织,都可以起到“改进产权制度”的作用。因为正如许多文献已经指出的那样,产权是可以分割的。使用权也是一种产权。只要拥有这种产权的时间足够长,就会激励人们去捍卫自己的利益,从而能够去与(比如)造纸厂去谈判或抗衡。利用一些人去与另一些人抗衡,最后达到保护环境的均衡,就会不成比例地放大政府政策的作用,以较小的政策投入获得较大的结果。

类似的设想,就是成立一个“拥有”局部环境的公司。例如,成立一个“太湖环境公司”。当然,这是一家由政府特许的公司。它可以在最初由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牵头建立,以后也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改变资本结构,甚至(不一定非得)成为一家私人企业,更好的形式应该是变为一家上市公司,受到公众和传媒的关注。这家公司的业务,就是太湖可能产生的利益。粗略想来,应该包括在太湖中捕鱼捞虾、养殖水产,水上旅游,以及沿岸的旅游、渡假和一些房地产。它的最大利益,就是保证太湖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它就会主动地与太湖边上的那些排放污水的厂家去交涉,责令它们停止排污。在争执不下时,就可以借助于政府以及传媒的力量。这样,太湖就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它会日夜监视岸边的动静,而不会象现在那样,中央政府的检查组一走,工厂照样排污。它的存在,将使政府实现政策的成本大大降低。实际上,这家公司是在经营环境。它可以根本不去捕鱼或盖房,它只需要第一改善环境,第二控制对生物资源的捕捞量。它所做的事情,一方面是为改善环境而与排污者做斗争,一方面是根据长期均衡价格计算的最佳捕捞量,拍卖在太湖的捕鱼的特许权,出售或出租水面或沿岸地面。只要太湖的环境变好,水质改善,太湖的环境价值就会变为商业价值。这样,利用人们的逐利动机,通过政府政策的作用,就可以使人们努力地去改善环境,而无需政府再与排污企业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

上面通过改进产权制度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实质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将公共物品“改变为”私人物品。实际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区别,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费,可以转换为是否可以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有些看来不可排他地消费的物品,经过巧妙地设计,可以单个地、或近乎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从而“变为”私人物品。例如看电视。播放电视节目的电磁波在空中传播,任何人有一台电视接收机都可以看电视,电视台很难辨别是谁、在什么地方接收了电视节目,以及接收了多少;即电视节目似乎是无法排他地占有和消费的物品。然而,当电视台将一部分播放电视节目的时间卖给一些厂家,这些厂家利用这些时间播放广告,当消费者在看电视节目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看到广告,而看广告一方面要占用消费者的时间,另一方面又能起到促销商品的作用,就等同于消费者为看电视付了费。他付费的多少,一般与他看电视的时间长短、以及电视节目的优劣成正比。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例如,科斯教授曾经提到过,原来人们普遍认为灯塔是公共物品,但他后来发现,在英国早期,灯塔多是私人拥有的。原来人们解决了灯塔收费问题,即在船只经过灯塔后到达的港口收费。因为经过特定灯塔的船只一定是要抵达附近特定的港口的(科斯,1994,第215-239

实际上,无论是改进产权制度,还是发现收费方式,都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成本和收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标。当上述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最后就要用政府的看家本领,即征税了。实际上,征税的核心思想,也是要通过改变成本和收益,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之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努力。例如,对于利用我国很稀缺的自然资源生产的产品,可以调低或者免除进口同类产品的关税,使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从而压低国内厂家的收益,迫使它们收缩规模以至停产。当然,进口国应该是该种资源丰裕的国家。这种政策,相当于将过剩的自然资源输出到资源贫瘠的国家。具体的例子,比如造纸业。当然,征税要注意不同物品的价格弹性。当某种资源弹性过小时,征税所导致的价格上涨不会引起消费量的显著下降,同时消耗资源的企业也不会减少收入,因为由于价格弹性很小,税收负担几乎全部转嫁给了消费者。因此,采用征税的方法,要选择在那些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或资源物品领域使用。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操作手段,就是数量控制。这包括对获取资源的数量(如砍伐树木或捕捞鱼虾)直接控制,也包括对进入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的限制。如果能够测算出来保证生物资源持续生长的最佳捕捞量或最佳砍伐量,按照这个数量进行拍卖,可以使价格从短期均衡价格上升为长期均衡价格,从而改变供给者与消费者的行为。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基本不变和稳定的,也可以采取拍卖经营特许权的方式,控制进入的企业数量。这样可以直接避免具有拥挤性质的问题。

总之,只有不仅有政策目标和政策原则,而且有成本较低、切实可行的政策手段时,才能实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在这方面,不断地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将是走向可持续发展新世纪的重要一环。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成了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人类的肆意开采资源,砍伐森林,把原本让人羡慕的环境变得一塌糊涂,生态环境被急剧破坏,这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做出相关的计划和实施动作,采取有效可行的保护措施来进一步修复和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不能一味地进行开发与索取,采用另一种有节制性、环保生态的方法来开发资源,在不造成破坏资源的情况下,努力开展出一条新的道路,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创造一条生态健康的发展之道。

1加大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

目前农村的环境受到工农业两大产业的严重污染。城市工业化,把原本危及到郊区的环境污染扩大到农村地界,让农村的河水,庄稼等常年遭受污染,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在我们国家,由于工农业引起的中重度土壤污染大约在5000万亩,有大约五分之一的耕地遭受到汞、镉等重金属的侵蚀;还有533.3万公顷耕地受到大气污染。并且,利用污水浇灌的工业与日俱增,乡镇工业排放的废弃物,固体污染物,污水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等也影响了生态环境,更加影响到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作为农药化肥使用最多的国家,每年使用化肥量高达4126万吨,平均每公顷使用410千克,甚至每公顷比发达国家高出229千克;使用农药量在130吨左右,而所使用的农药基本只有百分之一的使用率,而残留的绝大部分渗入土壤,而人们食用了这些农作物,牲畜吃了这些有毒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杂草,健康状况可想而知。现在很多农民培育大棚蔬菜,使用的塑料膜,使用的残膜如果处理不当也是会破坏土壤结构,从而使深层的土壤遭到污染。除此之外,农村的畜禽业废弃物也影响着环境。据统计,每年从养殖场里排放的污染物高达17亿吨,不仅如此,排放的污水也造成了污染,使水体更加富营养化。

因此,根据上述统计这就需要加大宣传保护力度,首先,让每个人都了解保护环境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经营者能够有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把工农业发展的废弃物能够妥善管理,要能做到合理利用。同时应建立环境保护体制,根据各种下发的文件合理地保护生态资源,在此基础上,使资源利用的更加合理化,循环化,并且对工农业所产生的垃圾未能合理利用的经营者实施税收行为,真正落实依法保护农村环境。

2利用经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努力使经济和环境共同进步

中国是一个环境制约型国家,但是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是发展在别的国家前面的,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充分发挥我国的科学技术含量,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环境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这一技术,完全由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展来决定。我国学习生态农业这一技术以来,发展的前景真是可以用无限好来形容,目前在我国试点总数达2000多个,面积在2亿亩左右,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3.7%,所以让科学技术结合农业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被利用的最为广泛,我们还可以结合生物和信息等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现在的生物技术,可以培养许多优质的新品种,利用嫁接、移植等技术也可以研发出很多的新型瓜果蔬菜,利用信息技术,我们更是可以代替劳动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对环境的检测以及环境是否适合培育动植物,并且能够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动植物排出的粪便进行合理的处理再加以利用,以促进资源利用的循环化和合理化。

3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对工农业经营进行合理的监管

对于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监管,监测,对于工农业大面积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保证其产业能健康的发展,对于农业方面,要做到对培育蔬菜的土地,环境进行监管,促进生产效率。另外,还应当做好应急处理措施,如遇到赤潮、泥石流等环境因素,应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加大调查力度,寻找源头,并且对工农业的所有产物进行监测。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环境 生态 发展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环境总论

1.环境概述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必要条件之一,起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体现为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2.环境的主要功能

2.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

2.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人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

2.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

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

3.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1原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

3.2次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3.2.1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3.2.2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人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人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胁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注重发展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

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人多产地,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台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1.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要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2.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建设生态型城市

1.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设生态型城市,对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生态城市的建设实际上是对城市生态要素的综合整治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成果和实施对策全过程进行规划建设,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调控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已进人了“快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2.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原则

建设生态城市一是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二是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也就是强调人的社会目标和为实现社会目标所发挥的社会生产力决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承载力;三是要把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四是要把生态恢复和修复作为突破口;五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途径。

3.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构想

近年来,我国的北京、天津、长沙、宜春、深圳、珠海等城市都在开展生态城市的研究与试验。根据这些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初步经验,生态城市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结构建设上,一是要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的用地平衡。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相比,工业用地仍然偏高,而城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第三产业用地严重不足,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在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中,应控制高层建筑的增加,疏解建筑密度。近年来,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增加,为城市面貌增色不少,吸引了外资,也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但由于发展快,不透水性面积增大,有很多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由于建筑密度偏高,增加了能耗、水耗、交通流量和地面不透水性面积,也增大了热岛效应,城市原有地表排水沟道水系被大量污染或堵塞,影响了防洪排涝能力。二是要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总量和密度。三是要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四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五是要加强绿化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在功能建设方面,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城市物质循环。二是要建设快捷的信息流通系统。

再次,在城乡生态关系的协调方面,一是要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二是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三是要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56-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一系列针对环境保护的政策也相继出台,但收效甚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企业经营机制、自立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2 企业环境污染产生的问题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口密集、污染严重的城市环境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工业污染,空气质量下降,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近几年,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各地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虽然已达标排放,但绝对量很大,仍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工业化加速进行使得工业污染居高不下,相当多的地区环境和生态破坏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水污染严重大气环境恶化

我国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严重的水污染使水的状况“雪上加霜”。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国主要流域(水系)进行了断面监测,其结果表明,36.9%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m类标准,63.1%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目前,影响我国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是有机物污染,这些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是二氧化碳和烟尘,近几年来,我国酸雨问题已经日益突出。

2.2城市环境污染

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2%的河段污染较重。部分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

据对332个城市的综合分析,70%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处于Ⅲ级和超Ⅲ级标准。我国多数城市的噪声污染处于中等水平,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施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1998年城市垃圾产量达1.4亿吨,“垃圾围城”现象仍较严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10%左右。塑料包装物、农膜使用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从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来看,工业固体废物的组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尾矿和采煤、燃煤产生的废物最多,占总量的80%左右,而煤研石、炉渣和粉煤灰占产生量的近50%,这与我国的矿物资源主要靠自给、开采量大、能源以煤为主(约占70%)有密切关系。

我国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肺癌已成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乡镇企业污染已使一些地区出现了大量中毒现象。由环境污染引发的厂群之间、城市之间和省际之间的纠纷屡有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有些甚至激化为群众之间的械斗,有些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政府不断受到群众批评。

3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当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3.1建立城市林业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会妨碍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可持续发展与否的重要区别。建设丰富多彩的城市林业,创造优美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在进行生态规划时,要从城市特点出发,找出规划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城市自身所处的城市化阶段,选择不同的生态建设战略,确立真正能切合当地实际的战略重点。

森林之所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在于它的功能,在于它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调节气候、以及保证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作用。把森林引进城市,己成为城市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实施废物资源化,做到低能、污少、高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在一个工业企业的城市,要下大力气实现废物资源化,变废为宝。

3.2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路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能单以GDP指标的高低来反映,因为能源的生产与消耗反映了发展质量,即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是考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3.3推动环保组织发展,丰富公众参与形式

环保组织是公众与政府、公众与污染企业之间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作为重要的表达公民意愿的公益性社团,是一种有力的公众参与模式,为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另一重要渠道。环保组织还是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舞台。通过环保组织,不仅保护了环境,保护了公众利益,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推进了我国的民主建设进程。同时对政府和污染环境的企业施加压力来实现其监督作用。应重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培育环境保护组织,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各种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和公益活动,使其在环境教育、政策制定、执法监督、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依靠科技,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的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和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工作,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环境监管效率。

4 结语

总之,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环境污染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重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工业环境污染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范金.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