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在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现在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现在化论文

农业现在化论文范文1

农业科技期刊主要刊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信息等方面的文章,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涉及农业多个专业。农业科技期刊的主要读者对象———农业基层科技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其主要工作是指导和解决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农户比较认可他们推荐的作物新品种、各类新型肥料以及农药,因此农户使用的农资产品如新品种、新型肥料、新型农药可以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的广告宣传对象。而且由于科技期刊报道的试验结果经过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因此读者对其刊载的广告也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农民也更容易接受科技期刊上的广告产品。另一方面,广告经营增加了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量,读者可从期刊广告中获取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等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7-9]。

2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收入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包括期刊发行收入、广告费收入、版面费收入,以及部分期刊主办单位的办刊补贴。据统计,美国科技期刊收入30%来自于发行、70%来自于广告,欧洲40%来自于发行、60%来自于广告,Nature和Science的广告收入占到50%以上,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广告收入占比不到5%。可以看出,市场化的国外科技期刊收入偏重于广告和发行收入,广告业务是科技期刊盈利的主要途径。而在我国科技期刊处于非市场条件下,其收入偏重于版面费以及主办单位的补贴。很明显目前这种收入结构在市场化下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得到改变。

由于专业科技期刊自身的特性,只有专业的小众读者,决定其发行量不会很大。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科研人员利用文献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从纸质期刊获得科研信息转向通过数据库或者网络搜索获得专业知识信息,由于订阅单个期刊能获得的信息有限,满足不了科技人员对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期刊纸质版订阅必将呈不断下滑趋势,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逐渐萎缩是大势所趋。而且目前科技期刊的订价偏低,平均价格只有国外期刊的1%。因此想利用提高发行量来增加期刊收入的空间有限。

版面费收入与刊载文章数量有关,如果过度增加刊文量,必然会降低期刊质量,走入“伪市场化”的怪圈;同时版面费收入与作者经济承受能力有关,收取过高的版面费给作者增加经济负担,挫伤作者的投稿热情,特别是对那些必须由自己支付版面费的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影响很大,会造成优质稿源的流失。这两方面都决定了通过版面费增加期刊收入也是行不通的。实践表明:质量较高的专业技术类期刊其广告收入也比较高,而且由于有较高的广告收入,可以降低版面费,增加作者稿酬,吸进更多优秀稿源,从而有利于提升期刊质量。因此科技期刊进行广告经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和发行量,期刊与广告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3影响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因素

3.1期刊定位

科技期刊的广告经营首先取决于刊载文章内容的针对性以及稳定性,即期刊定位。广告客户是否进行广告投放取决于广告信息能否有效到达公司产品用户,而这种有效性是由期刊的内容对相关人群的吸引力决定的。因此,期刊定位要明确,而且有特色,有稳定的读者群,才能吸引到广告客户。

3.2期刊质量

期刊质量直接决定读者的认可程度和市场占有的份额。期刊质量高,一般发行量就大,在该行业影响力大,其媒介作用强,对广告客户的新引力就大。科技期刊质量最重要体现在刊发文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优质稿源,最终体现在对作者的竞争特别是优秀作者的竞争,因此提高为作者服务的水平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途径之一。根据几年工作的体验,提高为作者服务水平可以体现在录用快速、通知及时、发表时滞缩短、避免期刊拖期、提供有用的农业科技信息、降低版面费以及优稿优酬。现在有种错误的观念,一提到期刊市场化意味着降低期刊标准,多发文章,主要依靠版面费增加收入,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导致期刊质量下降,优质稿源流失。因此,真正的期刊市场化是在保证期刊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只有期刊刊载的文章得到作者的认可,作者才会以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荣,才会把自己高质量的文章投过去,同时也愿意成为期刊的忠实读者。

3.3期刊影响力

期刊影响力也就是有好的口碑,即期刊的品牌建设。不仅取决于期刊的质量,也与期刊发表的文章能被广泛传播与应用有关,在行业中和一定地域内知名度高,读者众多。科技期刊自身也要进行推广宣传,编辑除了修改文章,也要促进期刊刊载文章的传播。因为传播期刊中的文章也就是在宣传期刊,增加期刊影响力。

4利用信息化提高期刊广告经营的思路

4.1增加文章传播途径,扩大期刊影响力

科技期刊编辑不应只作为文章的修改加工者,更应成为文章传播的推动者。因为科技文章只有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并及时送达需求者的手中,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期刊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意义。如果营销策划工作得当,科技论文在传播的同时也能给编辑部带来一定甚至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因为体制和经营管理问题,不重视科技论文的传播,未能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也很少思考如何利用科技论文增加期刊影响力,并将这一“冬眠”的资源开发出来,提高期刊经济效益。目前,科技论文除了从三大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可以下载(而且还要收费)外,很少有其他获得途径,这大大降低了科技论文的传播效果。《福建农业科技》每年刊载论文400篇左右,大部分文章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总结,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为加大科技论文的传播途径,编辑部建立了期刊网站,并挑选一些实用性强的论文上传到网站。同时,以期刊发表的文章作为资源,与福建省八市的农业信息网、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网、福建三农网合作,在这些网站专门开辟栏目刊登发表的科技论文,并及时更新。同时我们要求合作的网站要在首页设有《福建农业科技》网站的链接,每篇文章结尾均有期刊的网站链接,并注明:欢迎投稿、订阅、刊登广告,以达到期刊宣传(征稿、征订广告和发行)的目的。下一步将把文章按专业分类,如水稻、蔬菜、水果、土肥、植保,与各农业协会、学会合作,定期挑选一些优秀论文作为行业动态信息供会员分享,并将这些合作模式扩展到周边省份,如浙江、广东、江西、湖南。尽管这些做法并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增加了科技论文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得到《福建农业科技》的文章,提升了《福建农业科技》影响力,等同于增加了在期刊刊登广告的影响力。一个原来并不知道《福建农业科技》的作者也许因为看了网站上的文章而向期刊投稿,也许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因为看了几篇自己需要的论文而订阅期刊,也许一个广告客户看到发表的文章与其产品有关而进行广告投放,最终实现了期刊的主要目的:争取稿源、期刊订阅和广告。

4.2建立作者数据库,开展定向广告

分析期刊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做好平台建设。如《低压电器》建立了完善的专家(作者)数据库和相关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库进行开发延伸,提供收费服务,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福建农业科技》利用期刊采编系统建立了作者、读者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作者、读者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工作单位(包括工作所在地区、所涉及的专业)、职称、联系方式(电话和E-mail)。目前《福建农业科技》采编系统每年累计登记作者、读者近1000位,多年累计下来数量相当可观,可基本覆盖福建全省及周边省份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这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主要有以下利用形式:

(1)开展定向广告。根据作者的工作性质发送针对性的电子邮件广告。例如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子站的管理人员定期发送作物新品种信息,对土肥站的技术人员发送与肥料有关的信息,对植保站的技术人员可发送新的农药信息。这些广告对于农业科技人员不是垃圾,而是具有参考价值的的行业资讯,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为广告客户的产品进行了了解和宣传。通过这种模式,农业科技人员得到需要的信息,广告客户的产品得到推广,编辑部也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三方共赢。

(2)筹建专家数据库。根据福建省各地的优势农作物,如莆田和云霄的枇杷、永春的芦柑、安溪铁观音、飞桥的莴苣、古田的水蜜桃和食用菌,在每类作物中确定一到几位作者作为咨询专家,与其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各种特色作物种植情况,读者遇到相关的专业问题可代为咨询。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向专家约稿,提供科学的解决思路,以吸引更多读者,把期刊变成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平台。

农业现在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农业现在化论文范文3

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

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SCI索引形式

农业现在化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当前的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绝大多数仍然是一味追求书本上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为重点,为考试而学习,而缺乏对热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仍然存在“考完即忘”的现象。“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试图从系统的思想,报着对某个专业知识研究的态度进行教与学,这样可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为以后的经济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1 问题的提出

在近几年的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反映,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上课和作调查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时候,论文质量、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所体现出来的理论功底和查阅书籍和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写作的时间和速度以及写作态度等往往与教师预期的效果不一致,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点已经很好地掌握,只是在平时的经济现象分析时应用的很少,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当然这是缺乏训练,很少有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测验,绝大多数并没有掌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兴趣来消化教学内容。

本文结合《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来探讨基于“课题”模式的教学方式的创新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农业经济学》教学探讨一下如何将理论经济学很好地应用到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中去,进一步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研究怎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在吸收和综合案例教学方法、课程讨论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课题”模式在应用经济学中的应用。

2 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次,讲授的内容仍然是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解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以及教师的调研案例等;最后,考核内容是基于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仍然以期末考试的笔试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当然,这里总结的一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教学方式,或许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但是,本文认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现行农业政策的回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仍然遵循的是书本知识,对书本知识一味追求,当然追求的目的多样化,有些学生是习惯性对教科书的学习方式,拟将教科书中的内容一字不落的全部掌握,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等。二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可以很好地掌握农业经济学理论知识,但是,如果将一些实际案例或者调研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分析,给出的理解千奇百怪,而且与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知识的解释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就现象论现象。三是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弱,一些教师带队外出调研通常会反映此问题,很多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学的十分熟练的知识点能够忘记,比如,有几位大四的经济学本科生与本校教师在农村开展调研,即便老师将每一个调研问题讲的非常透彻,他们仍然不理解“非农活动”的含义,因为农户给他们的种种答案根本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准确对应的满意答案。

3 “课题”模式教学内涵及实施意义

本文所讲的“课题”并不是指我们的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者自治区规划办、教育厅等纵向和横向课题,而是相当于案例教学,但与案例教学有些微小的差别,很多案例教学都是在任课教师已经早已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活生生的案例,里面的知识点、问题的讨论也是教师或者案例教学的教材中早已经设定好的,而这里的“课题”指的是教师事先并未给定案例,而是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框架,根据学生小组的研究兴趣爱好来选择。学生所要选择的案例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现实经济现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个知识点和理论框架的应用,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种方法对于问题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这种方式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又比较全面的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对产业经济学某一个理论框架下的“课题”,需要学生提出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在所研究问题中的应用。

“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让硬逼着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刻苦专研某一个经济学,搞科研,而是,让学生能够在本科教学的经济学基础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分析和认识能力,或者对本科教学中经济学知识的一个很好的理解与应用,对所学知识的检验。“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包括,能够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突出团队能力。能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利用大一、大二的经济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够充分发挥本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应用能力;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4 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的实施环节的设想

本文强调的一点是“课题”具有系统性,能够将理论知识框架学生自己综合起来。而且这种“课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因为每一个同学对于《农业经济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就其文献综述,所要研究经济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走势都很好地掌握了,这样仍然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

下面介绍“课题”模式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的基本原理。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农业经济学分为几大教学内容板块,采取每一个教学板块作为一个“课题”单元。然后,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自然班级将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研究小组,每一个研究小组需要在几个理论框架的每一个理论体系中选择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本模块的理论体系,选择其中一个农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周期是本模块的教学计划执行完毕。

“课题”模式的教学实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基本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将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体系给出。教师在这一个基本作用是在于将每个部分的理论框架和目前仍然可能存在的争议讲授给学生,例如,农产品市场理论中,只给学生讲授理论框架和基本知识点。第二阶段:学生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小组在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下就某一个农业经济问题时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所研究的现实问题的现状、本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自己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例如就某一个题目“市场不完善背景下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这样小组将会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用市场环境、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各种指标来分析,并且,在分析中会分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各种衡量指标的计算、理论含义及其如何应用。第三阶段:课堂讨论。这一阶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一个小组均需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教师在研究问题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彻的知识点、或者不全面的需要加以重新解释,当然,有些知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也并不是很好地能够掌握,其实,教师也是在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过程。然后,与学生进行就某一现实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探讨,先听一听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看一看学生在以前面的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然后,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分析,教师就此问题展开对该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此问题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阶段:巩固和继续完善、跟踪研究。这一阶段主体仍然是学生本人,或者小组研究。主要是在第三阶段的讨论的结果中寻找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的深化,或者改进或者延续。

关于本方案的考核问题。成绩分为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以小组的“课题”的成绩为标准,记团体成绩。最后一次是个人对本科程某一个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就某一个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点作理论综述的课程论文。

5 “课题”模式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学生与授课教师相结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在这里继续强调这个问题,主要是用来说明,“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与授课教师的紧密结合,不仅学生从理论体系的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等,而且学生需要将自己融入到课程中,学生主动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的角色,同样,老师也是课程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些理论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分析。

5.2 与导师制(导师教学科研活动)密切结合

导师制是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专业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制。“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以及授课内容,而且学生的指导教师日常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指导也是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导师从专业的系统性学习的目的出发,引导学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常规化、系统化和创新化。

5.3 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密切结合

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本科专业在理论和实际研究的一种具体应用,是考验学生专业学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要求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相结合,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某一门专业课程某一部分的理论体系或者知识点展开研究和应用,而是通过“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一种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邬滋,论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3).

[2]汪冠群.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支持体系建设刍议[J].当代经济,2009,(14).

[3]张春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能力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农业现在化论文范文5

    一、调查工作介绍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07]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员(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归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合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关于“喜欢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喜欢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的人占大多数(50%~60%)。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多种方式结合,如研讨和案例结合,启发和自学结合,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关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认为以课程论文、开卷笔试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方式为好。

    3.对教学内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项调查中,调查对象大多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为应多讲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论性课程(40%)和多学科性学术讲座(30%)。这说明,对于来自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以案例或实践内容为主,同时也要讲一些前沿理论性或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4.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看法和攻读专业学位的收获

    已毕业和在读(已修完课程,进入论文阶段)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拓宽知识为主(70%~80%),其次是能够结合实际工作(50%~60%),认为深化基础的为30%~40%。对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是否新颖,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认识差别较大,这可能因为2006年以前用的旧培养方案没有更多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农推教指委对培养方案统一修订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新颖性,结合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在攻读专业学位收获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收获在综合素质提高(70%),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认为拓宽了社会人际网络。

    5.关于学位论文和指导教师

    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以结合工作自选最多(分别占50%和46%),导师指定研究课题的也占40%以上。课题类型多是设计或应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广与管理部门或科技工作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内容多是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正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在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最需要导师指导和帮助的环节是论文选题(60%)、研究设计与方法(56%)、论文研究与写作(40%);与导师半月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较多。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研究,对论文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标准[2]。导师在论文选题针对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起关键作用,已毕业和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这一点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参考书,不利于自学;课时偏少,内容少;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专业跨度大,难听懂;注意力难集中;内容陈旧,不丰富;教师讲课效果不好。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位类型,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体系,只能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在授课时间方面,多数人认为一年授课4次,每次15天左右比较合适。由于有的人跨专业报考,就出现了听课吃力的情况;由于没有专职任课教师或教师缺少培训,也影响讲课效果。攻读专业学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证(80%)、论文工作条件难以保证(50%)、学费和论文经费难以保证(15%)。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人员是在职人员,在单位是业务骨干,这就很难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出现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三、讨论与思考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仅有十余年的时间,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它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以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影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学校层面讲,影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发展和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学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紧张;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生源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本科生教育连年扩招,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先满足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调查对象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工作负担太重,对学生指导不力;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是主要因素。据调查,目前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较多,各校对研究生等一般都有明确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来完成学位论文,因此导师倾注的精力相对较多。而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校对他们一般没有硬性学术方面的规定,师生均认为这类学位对学生要求不高,导师因此投入精力不足,指导不力。从学生层面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外,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入学前他们的知识基础对本阶段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不利的因素。

    2.统一认识,提高质量意识

    由于国家不拨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经费,因此,学院在生源发动和培养方面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很容易出现培训化和营利性倾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狠抓质量和培养环节,要做好宣传,让各级管理人员、导师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清楚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在质量意识上协调统一。为促进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培养单位和来自农村基层的学员实施补贴;在相关政策上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资格、就业资格紧密结合[3];或者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纳入招生计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3.优化生源质量,注重职业背景

    目前招生学校和领域扩展较快,生源职业背景弱化[1],加之招生时对考生前置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且部分考生学习动机不纯,因此就出现学生“专业跨度大,难以听懂”的现象。鉴于此,应对招生领域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对报考人员的职业背景和前置专业提出严格要求。招生学校要重视对考生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录取学有专长、有学习愿望和潜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管理一线人员,培养与行业、职业相对应的应用人才。

    4.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课程教学既要重视巩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反映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要有新颖性和系统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毕业离校时间较长,从事的职业不一,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对课程内容和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求比较高,但现在却是教学过程中缺乏专用教材和专职教师。因此要重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选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也可以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的高管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农业现在化论文范文6

一、征文要求

征文题材为学术论文、技术论文或科普文章;征文作品应当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文笔流畅、联系实际、观点新颖、解决问题和效果显著。作品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不得抄袭他人作品,经证实属于抄袭的取消文章评选资格。

二、征文涵盖内容

1.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监管体制机制创新。

4.增加农民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5.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6.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切实解决产学研相结合的问题。

7.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专业化步伐。

8.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扶贫开发。

9.实施土壤优良修复,研究节水、节劳、节肥、节力措施。

10.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建设新农村。

11.探索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

三、征文奖励

征文活动设置一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金1000元;二等奖5名,颁发证书及奖金700元;三等奖3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500元。

四、评选事项

1.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评选,由省农业厅发文公布结果。

2.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在《农业知识》、《农村经济》(三农内参)上发表,并在网站上刊登。

3.征文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保持公益性、公平性、权威性。

4.征文活动重点评选对山东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被决策部门采纳或取得显著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文章。

5.征文时间:2014年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

6.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

五、参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