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住宅产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住宅产业论文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1

1.1住宅与房地产业是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的支柱产业之一住宅与房地产业因其巨大的后向带动作用和内涵扩张力,形成了从投资、交易、中介服务到物业管理协同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住宅与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1.2住宅与房地产业的发带动了城市发展我市新区自建设以来,由于实行房地产与城镇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在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住宅与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拉大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新区建设十年来,已建有各类房屋1147栋,总建筑面积319.8万平方米,已建成住宅用房460栋,总建设面积192.9万平方米,占已建成房屋总面积的60.3%,可见住宅建设在新区建设的地位。

1.3住宅与房地产业关联度大,对于相关产业的波及带动作用强据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分析,住宅与房地产业每增加1元消费,可带动其它商品销售1.34元,2002年全国城镇个人住宅支出总额达到750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消费约1万亿元,通常,住宅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具有两次带动作用,第一次是在房地产业开发建设过程中能直接带动建筑、建材、冶金、纺织、化工、机械、仪表等部门和待业的发展,第二次是房屋竣工后带动家具、家用电器、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

1.4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有利于个人消费资金的回笼和消费结构的调整随着房改工作的基本结束和新区大量的单位集资建房,我市仅存老区直管公房8万平方米,居民住宅私有化率达到98%,住宅私有化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改善了城镇家庭的财产结构和城镇社会的财富分配结构房产在家庭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已接近一半。

1.5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年均就业人员增长仅次于社会服务行业,如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各类企业,评估、咨询类企业以及中介服务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

1.6发住宅与房地产业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住宅建设已开始从生存型向功能舒适型发展。住宅已不再是单纯的作为一种生存资料,而同时也是作为一种享受资料,向着生态健全,环境优美,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居民购房时,更多的注重住宅区位、朝向、户型结构、使用功能、开间进深,私密性、三明度(明厨、明厕、明厅)、内外装修、综合配套、小区环境及文化品位等。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健康,安居是最大幸福,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共识。

1.7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房产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增长其一:国家对土地的审批、土地的出让方面的政策越来越严格,也为了严格控制耕地的减少,减小农民的负担,土地的出让价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贵。其二:人工费用的涨幅也比较快,机械、燃料、煤、电的价格上涨迅猛,所以投资房地产可以保持个人投资的保值、增值和快速的增长。

2如何整体控制房产市场,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1明确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住房市场化的方向,对市场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调整供应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家庭的住宅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居民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完善住房一级市场,同时搞活住房二、三级市场,以及租贷市场等,充分发挥存量和增量住房联动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居民住房消费的积极性。

2.2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按照住房市场化进程的需要,市计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以需求为导向,对市场要求进行认真分析,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对住宅、非住宅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加大住宅建设的力度,并对写字楼建设规模进行适当的控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新的空置。

2.3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一是继续深化改革,制定实施新的政策,制定保障措施,进一步满足市住房需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阻碍市场发展和居民住房消费的各种障碍。二是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对城市住房保障范围进行合理地确定,科学合理地选择开发地块,建设一定数量的廉租住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全市居民的住房需要。三是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控制在中小户型,同时对销售对象进行严格审定。四是推选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招投标,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

2.4加强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科学合理地解决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对市场运行情况给予高度关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质量和效率。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住宅;环保化;产业化

引言

在过往的住房建造中,由于没有形成标准产业化,造成许多不环保的现象。完全有碍于长远稳定发展。因此了解并且将住宅环保产业化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十三五”规划公布了十个任务目标,其中包括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入五年规划,而近来全面放开的二孩政策,将会影响到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调整,这样看来,调整后的人口政策将会对将给房地产行业产生长期的影响。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房地产建设结合起来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来看,重庆市的环保型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得到推进,尤其住宅的环保化特别值得关注和发展。

一、环保型住宅产业化的意义

国家发改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司副司长李静曾说,环保型住宅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深远意义。国务院曾提出了推广节能建筑的目标和措施,我国住房总面积达数百亿,而住宅的单位消耗资源量却是发达国家的数倍,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各种资源材料的耗费巨大,而其中不乏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每年产生的工业废弃物成亿吨计算,这些工业废弃物若能被循环使用,不单单是减少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还能减少非常多的污染排放。

随着经济的持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相应的也变得较高。由于住房作为特殊商品,因此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住宅的环保性尤为突出。而观察以往的生产和发展模式,并不是长久发展之计,不单土地资源有限,对于环境来说也将受到极大的考验。因此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为改善这一情况。通过督促开发商使用环保可循环材料,在房屋的空间构建上也提出需要到达节能省地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使得我国住宅环保成为一种产业化。

二、重庆市环保型住宅产业化发展现存问题

1.技术材料问题。住房环保在技术和产品难以供给。目前,我国的一些节能低耗的材料使用范围不广。相应的技术水平也由于需求量受限而停滞不前。因此重庆市在住房建筑上多使用传统方式,技术陈旧切材料不环保。重庆市在住房建筑上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跟不上环境的发展,则影响了环保型住房产业化得脚步。

2.标准制度问题。环保型住房产业化缺少执行标准和规章。在重庆,住房建筑在环保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执行,所以住宅建筑中存在很多的浪费。目前,重庆市现有规章制度范围模糊,条则不清,对建筑节能只有总的要求和使用的局限范围,难以辐射所有建筑类型做到真的节能环保。

3.机构设置问题。相关机构设置不健全。一些政府官员未能真正认识到住房节能环保的重要性,重庆市在住房建筑方面并未设立相应的监督人员,也未能将这样理念宣传到位,未能使得广大群众真正意思到住宅环保化得必要性。如此一来,阻碍了节能与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推行。

三、重庆市住宅环保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1.将建筑材料选用标准化。在建筑上所使用的大量材料必须符合3R概念(即Reusable可重复使用、Restorable可再生使用、Recycling可循环使用)。使用的材料无害于人体,也需对环境友好。如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采用可再生塑钢、一级可在循序使用的材料等。只有尽量的使用环保且可再生的资源才能给够做到真正的住宅环保化,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将节能节水设备标准化。由于重庆日照充足,住房的建筑设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照明和采暖,杜绝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资源浪费。例如外国先进城市就有整个住宅社区的大部分能源是来自充分利用地表热的热泵和光能转化为电能而提供的。而水资源的利用上,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能够收集雨水,日后可重新用于植被灌溉。流量低与无水堆肥式厕所及节水龙头应被统一配置。此种种技术与配置被纳入建筑标准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3.空间利用标准化。迄今为止,重庆由于山多地陡的独特地貌,因此在空间的开发上依然是被动的,缺乏综合性的规划,导致局部区域空间的利用率低,空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将规划标准制定出来非常有必要,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监督,在居住区环境设计、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不单单要体现高效环保,也要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不但将环保概念停在表面,也融入生活。

4.建筑时间标准化。将建筑过程统一标准化,建筑层数确定一般都存在一个合理完工时间,应该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帮助下,尽量让其在合理时间内完工。有助于建筑方将精力和资金集中使用,缩短建筑周期,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利于环保。

5.对环保型住宅产业化大力宣传。在住宅环保化上的宣传也应该做到全面覆盖重庆市。让追求住宅环保成为基本需要后,才能使得住宅环保变成产业化。发展住宅环保成为产业化即为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宅,不仅仅是对传统建造方式的改进,更是对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和既定模式的严重冲击,全面的宣传也使得人民与政府齐心协力推进生态环境的发展,使得住宅环保化成为重庆市的特色。

6.针对环保型住宅产业化成立专业小组。由于重庆市住房建筑的逐年增加,重庆市环保局可以就如何贯彻落实住房环保的产业化,成立相应的技术顾问小组,就先重庆市住房环保遇到的技术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重庆的特点提出方案。使得开发商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有部门可以找,不会使得解决问题停留在理想层面。

四、总结

有效推进住宅环保产业化,有利于住宅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能的上升,减少能源的消耗,改善人居环境,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住宅环保成为产业化即为推广成熟环保型的住宅,不仅仅是对以往的建造方式的改进,更会对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和既定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对绿色环保环境的需要强烈增加,而在住宅建造方面对相关环保问题上,并未有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健康环保材料的升级和结构与空间的优化亟待解决。在建设环保化上还需广为宣传。重庆市政府已经开展专题调研,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城市的经验,学习交流“十二五”规划实施、“十三五”规划编制、行动计划制定、多规合一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旨在发展重庆市环保型住宅产业化,既使得住房发展向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扩展,又使得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想在重庆市推行将环保型住宅产业化,还面临严峻的挑战。(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静.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环境资源节约型社会[J].住宅产业.2007

[2] 唐燕秋,刘德绍,李剑,蒋洪强.关于环境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定位的思考.环境保护[J].2015

[3] 滨州市房地产开发管理办公室.滨州市: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工作.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实现.住宅产业.2012

[4] 谢伟.绿色住宅DD专向“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目标-.经济技术协作信息[J].2007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养老产业 社区养老

2015年末我国 65岁以上人口约为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10.5%,根据趋势判断,人口老龄化现象在我国将一直长期存在下去。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业由单一的国家负担逐步走向社会化,再加上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转变、子女生活事业压力加大、老年人空巢率不断提高等原因,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空间极为广阔。日本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在政府引导下,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建设构建了较为成熟先进的私营养老服务产业,其经验可供我国参考借鉴。

在日本,存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养老事业”主要指由政府主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整体上是非营利性的;而“养老产业”则多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面向老年人的营利性事业。

一、日本养老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养老产业的形成阶段。在此阶段,由政府指定专门机构负责产业指导,扶持养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的养老事业主要为民间企业不愿涉足的低收入阶层提供必要的服务,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尽量由养老产业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保证老年人的权益,二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扶持养老产业的建立,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80 年代后期,养老产业的成长期。在此阶段,日本政府及相关企业开始重视和关注老年人的商品开发和老年市场的发展。日本厚生省成立了“养老产业室”。通产省作为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着手制定了“老龄商务伦理纲领”,以加强行业和企业的自律。民间养老院协商成立了全国性的中日两国养老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行会,其下设立了基金会,以备个别养老院倒闭时对入住老人进行补偿和救济。同时致力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建立职业资格制度。1987 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社会福利师和介护福利士法”,并于1989 年进行了这两项国家资格的首次考试。

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养老产业的发展期。在这个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比如“促进福利用具研究、开发和普及的法律”、“长寿社会住宅设计的指针”等。为引导市场产品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第四阶段,2000 年以后,养老产业的扩张期。在此阶段,改革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促进养老产业的扩张。继“全民皆年金”和“医疗保险”之后,日本建立了世界上第5个护理社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是日本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此,养老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日本养老产业的模式

养老产业是一项营利性事业,内容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一是老年住宅产业;二是老年金融产业;三是家务服务;四是福利器械用品;五是文化生活服务;六是其他相关产业。现已形成了老年住宅产业为基础、金融产业和家政服相结合、养老经营机构为主体的“三维一体”的养老模式。

(一)老年住宅a业

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老年住宅建设和管理、日本政府近20年内先后修订或制定了《老人福祉法》、《医疗法》、《护理保险法》、《高龄者居住安定确保法》、《住生活基本法》等法律;同时,地方政府也通过制定地方法规推动民间力量参与老人住宅产业的投入。住宅产业分为多种形式,有收费型老人公寓、老人集体住宅、昼夜看护服务旅馆、三世同堂住宅、老人住宅的改建和整修等。

日本企业在建设和运营住宅产业时,非常注重换位思考,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想方设法研究如何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比如,居室的设计、卫浴的设计、座椅的设计、餐饮的配备等都交由专业的公司来操作。而每一个专业问题都涉及更为深入的细分领域,因此养老院的主办方往往将这些细节问题外包给专门企业。住宅产业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的过程,带动了一大批类似“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企业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形态。

日本政府为保障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金融产品,如厚生劳动省、国土交通省联合金融住宅支援机构(JHFA,日本政策性银行之一)提供部分政策性贷款,利率低,零手续费,较同期商业银行贷款低 1-3个百分点;采用固定利率法,便于借贷者还款;还款期限最长可达35年,充分减轻购建者还款负担。

(二)老年金融产业与家政服务

其中,老年金融产业包括了终身保险、看护保险、特殊医疗保险、年金资产代管等,家政服务包括了家务服务、保健护理、登门洗澡服务等。其中,护理服务是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是世界上少数的推出“介护保险”、实行“介护保险制度”的国家,拥有标准化的介护制度,在养老护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而养老护理服务又贯穿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全方式。所以日本是把金融产业和老人保健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日本在2000年4月开始实施的《介护保险法》,丰富了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鼓励老年人原宅居家养老,并且“介护保险”的资金采取“税收+保险金”的形式,保证了筹措财源的稳定。日本的“介护”是指对老年人、病人、残障人士的照顾和护理,不同于一般的护士和护工,主要从日常生活照顾、基本医疗保障、精神生活干预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按介护程度轻重共分为7个级别层次。

很多专业的养老运营结构业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如倍乐生集团的养老院都建在老人们多年熟悉的市中心的住宅区,24小时看护,家属可以随时来看望老人;日医学馆(Nichiigakkan)的看护部门提供家庭护理、日内护理、失智护理、残疾护理、上门护理和洗浴等服务,还开展护理学校,并且销售出租护理设备,保健分部销售保健产品,并提供家政、配餐和私人护理服务;西科姆(株式会社SECOM)提供生活救援、二十四小时紧急通报、室内对外应急求救设施以及高科技监护老人身体状况的装置,以高品质服务老年人。

(三)养老经营机构的发展

现有的养老经营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构建了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娱乐为一体的服务网,切实解决了养老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对高龄老人和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照顾,极大地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

为了鼓励民间成立养老经营机构,日本于 2001 年专门成立福利和医疗服务机构(WAM),其主要职责之一:为符合条件的民营社会福利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低息或免息的长期贷款,并制定了详细的贷款方案,对贷款对象从性质、业务、规模、资本作出要求。目前,其支持对象主要有社会福利设施、看护服务机构、盈利养老法人等,贷款通过直接发放或金融机构发放,融资额度为项目总造价扣除已获得的补贴×系数(根据融资对象不同分 80%、75%、70%三种);融资期限在3年~30年以内,并且有6个月~3年的还款宽限期。

另外,商业银行还开发了针对医疗、护理机构建设、购买设备、运营所需资金的贷款。例如,瑞穗诊所辅助贷款产品,为经营诊所的医生个人或医疗法人,提供医疗场所建设、运转和设备资金,贷款额度根据有无担保控制在1000万~1亿日元以内,运营用途贷款期限为10年以内,设备购置用途期限在15年以内,同时,个人贷款人无需提供保证人,医疗机构需要法定代表人提供连带保证。

三、日本养老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迅猛,且数量巨大。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远远解决不了养老问题,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养老才是根本路径。

1. 国家立法,确立养老制度。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固然重要,但通过立法的方式规范养老制度、树立为养老服务的理念更为重要。日本政府为扶持养老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行业规范,并通过产业指导、培训及税收等一系列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且相继颁布了《国民年金法》、《老年福利法》、《老人保健法》、《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护理保险法》等法律法规文件维护老年人权益,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所以通过国家立法,确立养老制度才能真正保障养老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养老设施。

在养老设施建设方面,一定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加快发展”的方针,政府要制定引导养老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等各项政策,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特殊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参与养老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尤其是在信贷政策上,各个金融机构在保证合理收益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加强合作,大力创新,设计契合我国各层次、各类型养老服务类信贷产品;同时,对老年人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增强老年人消费能力,培育养老消费市场,为养老产业提供更大政策优惠,从而增强金融支持B老服务业的效果。

3、发展社区养老,细化养老服务。

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养老院根本无法满足养老需求,再加上较为传统的养老观念,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尤其重视社区养老的作用。日本推行的“小规模多功能型社区养老”值得借鉴,在老人的日常生活圈里(30 分钟以内),建设能够提供日托服务、上门看护、短期入住、夜间探视等全年全天候护理服的综合平台,一则在家里就可以接受来自社区的各种护理,二则可以接受日托服务、一起开展康复训练、一起开展娱乐活动,三则儿女前来探望也非常方便。在我国,应该通过财政拨款大力加强社区的服务职能,完善社区养老人员信息,熟悉养老人员情况,与医疗机构合作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增加娱乐设施,从而提高养老人数的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大力鼓励商业性养老机构开展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保健型等富有特色的养老服务,开展更为复杂、更为细化的护理,支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等服务。

【参考文献】

[1] 时江涛.日本养老制度及养老产业现状[J].上海经济,2015(7)

[2] 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 李连芬.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创新,2016(4)

[4] 王宜梅.商丘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探索――结合日本养老服务产业经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

[5] 蔡成平.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之路[N].中国老年报,2014 年1月20日第4版

[6] 赵毅博.日本养老保障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4

[7] 中国人民银行上饶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日本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贸易报,2016 年3月22日第9版

[8] 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9] 王桥.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之路[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趋势

 

前言

钢结构住宅是以工厂化生产的H型钢梁、钢柱(包括H型钢柱、钢管柱、箱形柱、钢骨混凝土柱或圆、方或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为承重骨架,同时配以新型轻质的保温、隔热、高强的墙体材料作为围护结构,并与功能配套的水暖电卫设备和部品优化集成的节能和环保型住宅。同传统的砖混和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住宅是一种更符合“绿色生态建筑”特征的结构形式。它具有自重轻、地基费用省、占用面积小、工业化程度高、外形美观、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投资回收快、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具有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轻钢结构住宅的特点及技术经济性能

1、重量轻、抗震性能好

钢结构住宅是以工厂化生产的钢梁、钢柱为骨架,同时配以轻质墙板等新型材料作为维护结构和内隔墙建造而成。它与同面积的建筑楼层相比,钢结构住宅楼的重量可减轻近30%。由于轻钢结构住宅自重轻,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做桩基,可减少地基处理的费用,且抗震性能好。因属于柔性结构、自重轻,因而能有效地降低地震响应及灾害影响程度,有利于抗震。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区国家,在地震区建筑中应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可以大大减少地震灾害和人员伤亡。,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趋势。。同时,由于钢材具有较强的延展性,能较好地消除地震波力,放震性能好,尤其适用于高层建筑。

2、占地面积小,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净使用面积大

钢结构住宅布局灵活,净使用面积大。利用型钢优良的承载性能,可以灵活布置大开间、大柱距的建筑平面;非承重轻质墙体的设计为设计师和住户提供了根据不同用途灵活布置室内空间的可能;型钢构件接点构造简洁,在垂直方向可方便地布置跃层和错层体系,结构构件截面较小,相对于传统结构方案,其净使用面积提高5%~8%,得房率高。

3、工业化程度高,设计制造安装周期短

现代轻钢建筑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手段,可实现设计、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具有极高的效率和精确度,项目建设周期短可缩短工期1/2~1/3。这样将极大地减少投资融资成本,使业主或建筑开发商在享受回报上具备很大的优势。

4、符合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钢结构配件制作工业预制化和机械化程度高,商品化程度高,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加工量,现场主要为于作业,能减少施工用水、噪声、垃圾污染,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可大大缩短。钢结构在超出正常使用期限后的处理过程,无论是钢材还是与之相配套的建筑物品,都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和可降解性,适应现代环保要求。,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趋势。。

二、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和主要构件

1、结构体系

应用于多层钢结构住宅的体系可分为:冷弯薄壁型钢体系、纯钢框架体系、框架--支撑体系、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周围抗侧力体系等。

①冷弯薄壁型钢体系。构件采用薄钢板冷弯成C形、Z形构件,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杆件间连接采用自攻螺丝。这种体系节点刚性不易保证,抗侧能力较差,一般只用于1~2层住宅或别墅。

②纯钢框架体系。目前,这种体系在多层钢结构住宅中应用最广,纯框架体系常用于4~8层住宅。纵横向都设成钢框架,门窗设置灵活,可提供较大的开间,便于用户二次设计,满足各种生活需求。

③框架—支撑体系。该体系主要由焊接工字型梁柱组成,多数情况下,这种体系为横向承重,梁柱节点在横向上为刚接,纵向为铰接。因此,结构在纵向相当于排架,抗侧移刚度很低,需设置侧向支撑抵抗水平荷载,限制结构的水平变形。

④框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部分或全部代替钢支撑,就形成了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系。它适用于小高层住宅,一般将楼梯或电梯间设计成钢筋混凝土墙(筒),这样既有效地加强了建筑物的侧向刚度,又解决了楼梯间的防火问题。

2、主要构件

钢结构住宅是以钢结构作为承重骨架,以轻质体材料作为内外墙,与功能配套的水暖电卫设备和部品优化集成的节能、环保型住宅钢结构住宅,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易于实现产业化,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①梁、柱。,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趋势。。钢结构住宅结构一般设计为强柱弱梁形式,梁柱均取等截面形式。梁主要选用高频焊接和热轧H钢,它是工字钢的升级换代产品,具有抗弯性能好,翼缘宽,侧向刚度大,翼缘表面相互平行,构造方便等优点。我国目前采用的H 钢梁大多为Q235和Q345钢,翼缘宽度为60~180mm,截面高度为100~800mm。

钢结构住宅一般为大开间,框架柱在两个方向都承受较大的弯矩,同时应该考虑强柱弱梁的要求,目前广泛使用焊接H型钢或I字热轧钢截面。对于轴压比较大、双向弯矩接近、梁截面较高的框架柱,采用双轴等强的钢管柱或方钢管混凝土柱。

②楼板。楼板结构的选择至关重要,它除了将竖向荷载直接分配给墙柱外,更主要的作用是保证与抗侧力结构的空间协调作用。所以,楼板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并且与钢框架实现可靠连接,确保结构体系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趋势。。另外从抗震角度来看,还应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构造措施减轻楼板自重。,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趋势。。同时楼板还要应该满足住宅功能的要求,如防颤动、隔音、隔热等。我国钢结构住宅的楼板,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传统做法。常用的楼盖结构有:压型钢板-现浇混凝上组合楼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以及钢-混凝土叠合板,而以第一种最为常用。

③支撑体系。支撑分轴交支撑和近年发展起来的偏交支撑两种,前者耐震能力较差,后者在强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吸能耗能性能,而且为门窗洞的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国内用得还很少,建议在高烈度区首选偏交支撑。

④墙体围护结构。钢结构住宅的墙体围护结构,应采用具有自承重和抗冲击能力,并能保温、隔热、隔音、防火、防渗漏等多种功能轻质的墙体材料。目前,墙体主要分为自承重式和非自承重式两种。自承重墙体主要包括用于外围护结构的加气混凝土块、太空板、轻钢龙骨加强板等,以及用于内墙的轻混凝土板、石膏板、水泥刨花板、稻草板等。,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趋势。。外挂的非自承重式的墙体材料主要有彩色压型钢板、彩色压型钢夹芯板、玻璃纤维增强外墙板等。采用非自承重式的墙体材料,需设置墙梁用以悬挂外围护结构。门窗洞口上下要布置墙梁,多采用C或Z型冷弯薄壁型钢,尺寸取决于跨度(刚架间距)和墙距(板跨)。

三、钢结构住宅的应用前景和建议

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钢结构住宅体系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制作,而与之相配套的墙体材料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它属绿色环保性建筑,可再生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若是在城市中采用钢结构住宅,因为其工厂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的优势,将能很好地解决城市市区,尤其是中心市区人口稠密交通繁忙、施工生产不便的问题。因此钢结构住宅应该是城市住宅设计的主要方案之一,同时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前途。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与生活的方式也将不断更新与变化,对住宅总体质量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钢结构住宅具有环保、易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发展钢结构住宅不仅可加快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速度,还可提高住宅质量和人们的居住水准,钢结构住宅必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住宅建设正面临持续大发展局面,住宅产业己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如何满足当前住宅结构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个课题,就给住宅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

    在我国,住宅建筑按其层数分为:低层、多层、和高层三类。我国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明确规定:1~3层为低层住宅;4~6层为多层住宅;7~9层为中高层住宅;10层以上为高层住宅。在这里我们着重笔墨论述一下多层住宅的建筑施工管理问题。

    1. 多层住宅建筑的特点归纳

    正如引言部分所说,多层住宅一般指4~6层高的住宅,借助公共楼梯解决垂直交通,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城市集合住宅。多层住宅在我国目前新建或正在建造的城镇住宅中占90%以上。多层的优点在于:第一、它比低层住宅在占地上要节省,同时又比高层住宅建设工期短,一般开工一年内即可竣工;第二、公摊面积少,无需像高层住宅需要增加公共走道、电梯、高压水泵等方面的投资,物业费也较低,整体的性能价格比高;第三、结构设计成熟、通常采用砖混结构,建材可就地生产,可大量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因此,多层住宅造价较低,价格适中,易于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2. 多层住宅建筑结构体系分析

    多层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第一、混凝土空心砌块多层建筑体系,但其主要问题在于雨水容易从砂浆缝隙渗入,如果双面抹灰,又大大增加抹灰量;并且在光洁的砌块上抹灰难度很大,易空鼓、开裂;第二、框架轻板结构体系,结构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外墙均为非承重墙。可用陶粒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其它非粘土砌块以及陶粒混凝土轻质两面光条板、3E板等做内外墙;第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内外墙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配套的外墙保温体系。这类结构体系,亦可以把外墙做成预制墙板在现场预制生产后就地安装。

    3. 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特殊性总结

    3.1局部质量问题等同于全部质量问题

    因为多层住宅工程涉及到众多住户的个人利益,业主及住户都很重视,对工程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在施工中,即使工程质量控制得很好,若在一处出现小小失误,对住户来说,就是全部的问题。这就要求后期管理要过细、过硬。

    3.2各工种相互制约问题

    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另一个环节,或更多的环节,产生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如工序先后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成品保护,甚至给整个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3.3 施工面过于分散

    因为多层住宅楼墙体比较多,房间多,施工洞堵住以后,同一楼层不相通,往往造成对某处施工管理不到位,出现问

    题。

    4. 如何做好多层住宅建筑的管理

    4.1 做好施工预案的重要性

    要针对整个工程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其中应包括: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工序的安排,不同工种的插入时间,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制定出成品保护措施等。工程管理中,要抓住关键问题,使管理处于“受控”状况,才可能达到工期缩短,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长的效果。

    4.2 严格控制多层住宅工程的变更

    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的造价占整个工程造价的比例有近10%,有时甚至更多.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超出原设计图纸的要求,或者由于设计考虑不周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等,就会出现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而这些变更必须会带来工程造价的增加.也就可能出现工程造价难于控制好的局面.目前,导致绝大多数多层住宅工程造价突破控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4.3 做好多层住宅施工工程监理工作

    工程监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投资控制.即工程造价控制.其次,执行工程监理的监理工程师都是工程技术专家.他们的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在设计及施工监理过程中能提出许多积极的降低工程造价的建议、尤其在施工阶段关系到是否要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的决定时,他们往往能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一点许多建设方代表因其经验、阅历及技术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而无法做到。再者,在施工过程中。甲、乙两方因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情况,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双方关系,确保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这样能为完成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有利条件。

    5. 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管理控制方法研究

    5.1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方法

    要根据多层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严把材料质量关。采购的材料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要有创新和特色。抓好地下室、一层、顶层、屋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等关键部位施工。同时,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

    5.2 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方法

    多层住宅建筑的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5.3 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方法

    要订立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特别是企业改制以后,安全设施投入更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你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

    最后,在现有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爱德华兹.可持续性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惠强.基于成本分析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案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

    [3]苑振芳,刘斌.我国多层建筑的发展状况与展望[J].建筑结构,2007.

    [4]Citherlet S,etal.Window and Advanced Glazing Systems Life Cycle Assessment,Energy and Building,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