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材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52-01
一、初中数学教材例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过渡作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教师们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怎样把学生从之前课堂的学习内容引入到新的教学内容之上,并且保证这个过渡显得平缓而又自然,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这里首先所要介绍的,正是初中数学教材例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过渡作用。如下面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教材P129例2:
例2:填空
(1) = , = ;
(2) = , = (b≠0)。
让学生直接进行这一道例题的解答,对学生而言无非是一个挑战。我在例2前面加了一道新的例题:
例1: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 (c≠0); (2) = .
这样既巩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又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运用分式的基本性可以将分式进行变形,且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完成对分式的变形,让学生能较易理解掌握。
2.认知作用
教学活动是一个学生不断的接触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到运用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也是一个触类旁通的课程,特别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更加强调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即学生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就能够解决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例如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不仅要学会解决以X为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组,还应该学会以Y、Z等为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组,这就是把握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处理策略
1.肯定例题
教学教材的编订需要经过层层审验,最终通过方案形成书本、出版外售,整个过程是严谨的,是科学的,也是负责任的。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用于初中教育阶段使用的数学教材,是我国国内运用范围最广的、使用人数最多的初中数学教学教材,它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具有过渡作用、认知作用和检查作用,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我们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首先发挥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基础作用,琢磨不同板块出现例题的不同作用,让教材例题为教学活动提供最基础的辅助作用。如新人教版八上教材P36例1:
例1,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钢架中,AB=AC,AD是连接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SABD≌SACD.
我将例题变换为填空式的例题:
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钢架中,AB=AC,AD是连接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SABD≌SACD.
证明: D为BC的中点
=
在SABD与SACD中
= (已知), = (已证), = ( ),
S ≌S
这样变化例题目的为了逐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证明能力,同时又关注学生逻辑推理的书写格式,所以将其从解答题改成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规范答题格式。
2.变式例题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是类似的,有时候又存在着些许的区别。教师在运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的时候,不能拘于书本,不能教条化的运用教材例题,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例题,甚至要学会修改例题,为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服务。
例如新人教版八上教材P80例4:
例4: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DE∥BC, 分别交AB,AC 于点D,E.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
追问:本题还有其他证法吗?
我给这道例题增加了新的变式问答:
变式1:如图2,若点D、E 在边AB、AC 的延长线上,且DE∥BC,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2:如图2,若点D、E 在边AB、AC 的反向延长线上,且DE∥BC,结论依然成立吗?
(图1) (图2) (图3)
这样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用,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材范文2
关键词:课程改革; 新教材; 理念; 兴趣; 个体差异; 思维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新教材走进了课堂,在理念、特点、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新教材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理念出发,通过“做一做”、“想一想”、“猜一猜”、“议一议”发展了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了,下面我就谈一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的一些感受。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独有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教材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三、努力发掘新教材的人文因素,注意个体差异
在本次数学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的差异问题被提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各学段的数学课程标准都强调在教材编写中,注意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而且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尽可能的利用新技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样的方式来理解数学,比如,上“数轴”一课时,教师可喊口令,使学生同步口令操:“双臂伸直似直线,右手伸直似箭头,双手握拳似箭尾,点点头,是原点。向右跑,我变大,往左跑,我缩小,我在街上来回跑,变大变小要记牢”,数轴,作为数与形的第一次碰撞,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型,对于许多七年级的学生是困难的,因此,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和解释是必要的。
四、密切关注新教材的情景创新,贴近实际生活
新教材所用的语言、插图等符合中学生的心理,数学教学由书本数学走向了生活数学,这本书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摸得到,看得见,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每一章内容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每一个情景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取材于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仿佛数学就是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第一章的“丰富的图形世界”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因为数不够用了,才引入了负数,通过图案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简单的几何图形就可以构筑如此多的丰富图案,在平平常常的日历中有许多数学知识等。
五、紧密围绕新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范文3
近几十年来,日本借鉴吸收东西方的先进改革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在数学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达到了世界前列水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所以对中日两国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数运动是以结构化和集合、映射为基础的,因此此次运动为函数的教学奠定了方法.就现今来说,函数是衔接中学和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支柱,因此本文将对中日两国在《一次函数》的内容上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具体内容、例习题、数学活动四个方面入手.2 整体结构比较
日本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教材《新数学2》第三章的教学内容标题和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的教学内容标题均为《一次函数》,具有可比性,故本文选取《一次函数》内容进行比较.
为了说明中日两国教材在《一次函数》内容上的差异性,先从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进行比较,得到表1和图1.
分析表6数据并结合“数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比较,可以得出,(1)两国教材均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别举例说明:人教版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通过使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的性质,并作为将来学习知识的一种手段,日本教材中的“数学之窗”,通过让学生做一根杆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人教版教材中的“课题学习”,通过选择最佳方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日本教材中的“生活数学”,通过调查东北山行新干线的速度解决实际问题.(2)日本教材十分看重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例如:日本教材在得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之后,利用“做做看”让学生通过图象感受倾斜与切片的大小对图象位置的影响.
6 结论
通过对中日两种教材《一次函数》内容从整体结构、知识点、例习题、数学活动四个方面的比较,得到以下四方面的结论.6.1 整体结构方面
从两国教材编写体系上看,两国基本相同,且均运用了旁白、图表等手段,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而从前后章的比较上看,两国的差异较大,人教版的本章内容与前后章内容并没有联系,而日本教材的本章内容与前章有较大的联系.6.2 具体内容方面
从两国教材的具体编排内容上看,人教版教材将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均归结到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中,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学习一次函数,而日本教材并没有将这三者作为整体出现在教材中,而是将函数、正比例函数归结到《数学1》的《比例和反比例》中,所以日本教材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介绍一次函数.
从知识点上看,日本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要比人教版教材丰富,且日本教材中存在利用关联性问题连接的知识点,而人教版教材中则没有出现,提出的问题相对独立.6.3 例习题方面
从例习题的数量上看,人教版教材的数量较多,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从认知水平上看,人教版教材的例题重视学生各类水平的发展,日本教材的例题看重学生对概念的识记、方法的操作和理解;日本教材中存在一题多解的例题,且在习题的设置上更为人性化,而人教版的例题解法相对单一,但在习题的分层上更具有代表性.6.4 教材的“数学活动”方面
日本教材中存在团队形式的“数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人教版教材中的“数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相比较而言,日本教材的“数学活动”更具有开放性.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材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材习题 内涵 挖掘
教材是教学的宝贵资源.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教材习题,一味地寻找课外资料.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陷入“题海”,而且出现教学中浅尝辄止,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弊病.如果教师能挖掘教材中的典型习题,加强习题资源开发,则必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本文结合一道课本习题谈谈教材习题内涵的挖掘.
原题: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CD∥AB,点E是DC延长线上的一点, BE=BC.试说明∠A和∠E的关系.
评析:学生很容易想到结论,并进行推理说明.本题虽说基础,但也具有一定开发性.因此,本题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如果能充分挖掘本题内涵,拓展其外延,则必将发挥出本题蕴含的丰富价值.
一、挖掘习题内涵,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原题有三个基本图形:等腰梯形ABCD,等腰BCE,?荀ABED.围绕这三个图形进行设问,有助于学生发现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在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的构建.
尝试一:结论引申,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
例1: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 CD∥AB,E是DC延长线上的一点,BE=BC.试说明:AD∥BE.
评析:原题的问法未能充分引发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在例1中对结论进行引申,这一提问仍然保留了原题的基础性,学生解决起来不难,而且通过思考还能发现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尝试二:变换条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2:在梯形ABCD中,AB∥CD,AB=2CD,且AD=BC=CD.
(1)试求∠A的度数;
(2)你是否能用4个这样的等腰梯形拼成特殊的四边形.
评析:有一个底角为60°的等腰梯形是常见的特殊梯形.为了得到∠A=60°,可以将已知条件进行适当变化.在解决第一小问时,需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加以解决,得到BCF为等边三角形(如图①),这体现了数学转化思想.在第二小问中,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图②,图③);但需要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做尝试操作性数学实验.总之,学生在解决本题的过程中,要整合已有数学知识,运用猜想、转化、实验等数学思维进行探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拓展习题的内涵,促进知识的联系与发展
原题是静态问题,但也可以拓展成动点问题或者是综合性问题.这样立足于原题情境进行转变,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发展求异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尝试三:变静为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3:如图,在梯形ABCD中, CD ∥AB,∠A=60°,AD=BC=CD=6cm.
(1)请写出∠BCD的度数;
(2)试求梯形ABCD的底边AB的长度;
(3)有一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着DC的延长线向右运动,当点E的运动时间t为多少秒时,BCE恰好为直角三角形?
评析:本题采取“低起点”、“小步骤”、“层层递进”的方法.第一小问,学生只需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就能得到;第二小问,不仅要求学生会添加辅助线,而且要能熟练地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出线段AB与线段AD、BC、CD之间联系.第三小问中BCE的形状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学生应用运动变化的思维分析探究.本题设问精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尝试四:适度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4:等腰梯形ABCD中,AB∥CD,∠A=60°,AD=BC=CD=6cm.
(1)请写出∠BCD的度数;
(2)试求梯形ABCD的底边AB的长度;
(3)有一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着DC的延长线向右运动,同时有一动点N以1cm/s的速度从B点出发,沿着BC运动,连接BP.在运动过程中,CNE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运动时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教材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方法
一、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掘例题的发散性、变通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看问题,挖掘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数学材料的潜在功能,在变化和引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习知识和获取创造力统一起来。
二、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会并掌握数学建摸的方法,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一题多解的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如"字母表示什么"一节中,利用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得到了4种不同表达方式,这一方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五、创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范文6
数学教材改革的关键就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很显然,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教材改革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传统的教材在体系结构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选择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对初中数学教材改革进行深刻分析之后的选择,对于从本质意义上研究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现状分析
1.新教材内容的选择
选择知识的标准不复依附于知识本身而转向学习者,转向学习者的认知情境并最终转向社会。在内容选择上更为关注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实物形态,以及其自身作为人类文化的实践性和社会价值,因此更为重视动态、生成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注重对数学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对知识的选择和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即数学知识的创造和再生产。在教材中那些经验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2.新教材内容组织、编排的特点
新教材试图建构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三维数学教材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实践性和趣味性强,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新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改变了旧教材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组织编写教材、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传统,而是以数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选择安排数学内容,更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新教材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事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注意为数学知识学习提供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背景和与现实的联系。
3.新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知识体系下,加强了数学教材与社会、生活、个体的联系,注意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问题情境为依托,注重学生个体的经验性知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和操作,体验知识的选择和发现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技能,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可见知识结构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组合,学科知识与个体、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三、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建议
1.增强初中数学教材的范例性
新教材力图摒弃传统数学教材去情境化的做法,重视数学教材组织编写的情境化和生活化,重视数学知识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广泛选取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作为数学教材内容,这些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对数学文化的欣赏,更会对学生知识的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在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如有的教师就反映一些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得太难了,学生无法理解。有些数学内容的选择超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太想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情境性过程描述语言过多,干扰太多,条件太多,阻碍了学生对于正常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适度搭建心理结构内容
数学语言(符号、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和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数学的魅力也在于此,用数学语言描述社会和生活与其他文化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简练和严谨。而且在数学中,适时的语言抽象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利升华。在直观感性之后,若没有言语的作用,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各自感兴趣的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通过直观,让学生感知,形成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阶段,最后用数学语言给出科学定义,对直观熟悉的材料的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通过语言的概括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语言和符号是从物质结构到心理结构的桥梁,心理结构是以符号和语言为中介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语言和符号的作用,物质结构才能上升为心理结构,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实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获得高级的认知水平。
3.加强初中数学教材的弹性建设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的弹性问题。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又是向传统教材发出的最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是目前最为艰巨的任务。就目前来看,已经推行的几套新教材在教材的弹性问题上仍不尽如人意。大众数学是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大力倡导的有一主旨。内容的大众化意味着所选的内容既要引起兴趣,又要容易为学生理解。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重新界定,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比如计算器、线性规划、概率、矩阵、图论等初步知识。用现代科学文化改造与更新旧知识,而那些机械训练、与时代不符的知识应该减少。在增加这些数学知识时也应该考虑到大众的需要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特点,如现在的新教材都大量增加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
四、结语
本文选择了从知识和知识结构观的角度来审思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并且认为只有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目标。本文认为遵循人类学知识结构的研究思路,把数学教材知识结构分为物质结构和心理结构两个层次,有利于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和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对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新教材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