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1

 

五大风险

 

学界与舆论界普遍关心留守儿童现象,一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下述五大问题/风险。

 

(1)营养与健康问题。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常常由祖父母作为监护照料者,这些老人往往缺乏营养、健康与卫生常识,加之劣质代乳品与劣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这些因素令其孙子女面临暴露于营养不良及健康卫生方面的风险之中。

 

(2)学习与认知问题。照料的老人往往没多少文化,缺乏辅导孙子女学习的能力;年老体衰,缺乏管束孙子女的精力;隔代抚育,往往过分溺爱孩子,缺乏督促孙子女学习的动力,这些因素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

 

(3)心理与性格问题。由于父母言传身教较少及与父母情感交流较少,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能会两极化:或者有孤独倾向、过分敏感倾向与自卑倾向及社交障碍,变得过于内向与孤僻,在学校里缺乏朋友或被大孩子欺凌,或者因为缺乏管教而变得非常任性,叛逆心理特别强,甚至有暴力倾向,成为欺凌者。

 

(4)行为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管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正常的道德观念,成为问题儿童,乱纪、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5)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往往由祖父母照料,老人精力不足,令他们暴露于各种人身安全风险中,每年媒体报道的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因为生源持续减少,农村中小学在不断减少与合并,学校离家越来越远,提高了交通风险。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缺乏照看的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刑事犯罪受害人,留守儿童被拐卖、被杀害,留守女童被的案件时有发生。

 

照料与生存资源的权衡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一般是问题导向的,多少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基本假设:“留守儿童是农村中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群体”“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等。这是一种宏观视角。但首先要理解留守儿童的微观发生机制,然后才能回答留守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哪些对策是有效率的。

 

那么,在(1)营养健康与(2)学习认知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境况是否真的要比与父母同住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差呢?留守儿童真的是农村中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吗?

 

2015年,来自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及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的11名学者,在《Health Affairs》34卷第11期《中国留守儿童:父母外流对其健康、营养与学业的影响》。

 

2009-2013年,研究者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了10省份14.1万个农村儿童样本。高样本容量令该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公共政策价值。研究设置了9个指标,来衡量非留守儿童群体(对照组)VS留守儿童群体(实验组)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为留守儿童。研究结果如下:

 

贫血率,这两个群体的比例均为27%。在身高与体重这两项指标上,农村非留守儿童得分均略低于留守儿童,经统计检验,对照组表现等同于或劣于实验组。土源性蠕虫感染率,非留守儿童(39%)要高于留守儿童(25%)。屈光不正率,非留守儿童(17%)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13%)。简单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与营养状况不差于甚至优于非留守儿童。

 

初中辍学率,两个群体的比例均为19%。将数学、语文与英文成绩标准化,均值为0,标准差为1。那么,农村非留守儿童这三门功课的成绩(-0.015,-0.005,-0.180)均略低于留守儿童(0.018,0.040,0.030),经统计检验,对照组的学业状况等同于实验组。简单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

 

研究者还发现,在3-5岁阶段,农村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与体重指标及BMI均要显著低于留守儿童,不过到8-10岁阶段,这两个群体的差异就不显著了。

 

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是略优于至少不逊于非留守儿童群体的。也就是说,留守儿童并非农村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儿童群体(注意,这绝非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非常令人满意)。

 

这是非常反直觉的,但却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家长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出去打工的。由此,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以享受较少关爱照料为代价,享受了更多的生存资源。上述研究表明,外出打工的家长在赋予子女关爱照料与生存资源之进行的权衡(Tradeoff),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农村儿童的福祉,因而是有效率的。

 

研究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比非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年轻,受教育程度也更高;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规模更大。前者意味着这些家长外出打工能取得更高的收入,后者意味着留守儿童能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照看。

 

总体上,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表现的序列为:农村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儿童(含随迁儿童)。这一个序列的含意是:纵然大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有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定的边际改善,可取的解决之道绝不是父母回到农村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这反而会恶化农村儿童的生存境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从中也看出了注意力资源与公共政策资源分配的某种不公平与无效率。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了媒体与学界的大量关注,政府也多次出台了多种关爱政策,但上述研究表明,享受了与父母同住之福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并不优于留守儿童,但显然媒体关注就少多了,成为一个几乎被媒体遗忘的边缘群体。

 

这一序列揭示了问题解决的方向是继续向前攀升而不是向后退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一个副产品,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借用一句用滥了的话来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这个方向就是后面将要阐释的赋予农民工市民权。

 

自由选择与风险控制

 

必须说明,上述研究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不逊于甚至略优于非留守儿童群体”,绝不能解释为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对留守儿童的(1)营养健康与(2)学习认知没有负面影响。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在父母收入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儿童不再留守而随父母一起生活在X,那最可能的结果是:在更年轻、学历更高的父母照料与管教下,这些儿童的营养健康与学业多少会有提升。

 

这个X如果是农村老家,那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劣势,这些儿童学业的提升幅度可能会低一些。只是父母回到农村,要收入不下降几乎不可能,所以是纯思想实验。但这个X如果是父母工作所在的城市,那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这些儿童学业提升幅度可能会高不少,上面的序列已经显示了这一点。总之,父母照料与管束对儿童学业有提升作用,在大概率上是成立的。提升幅度的高低是高阶问题。

 

到这里,农村留守儿童的微观发生机制就昭然若揭了。家庭是最基本的经济与社会单位,基本功能有二:对子女的抚育,对收入与财富的适当安排。收入财富的积累对子女的抚育非常重要,有利于提升子代的生存优势与竞争优势。但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例如家长对子女投入精力进行家庭教育,多多少少会牺牲一些收入。全职妈妈代表着母亲与家庭对孩子的牺牲:少一个人的收入,以增加对孩子的关爱照料管束,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不妨把家庭看作一个双变量函数(抚育子女与赚取收入),家长的目标是家庭利益最大化,但这不等于家庭收入最大化。一开始,增加收入让子女有更多更好的生存资源,对孩子成长有利,这两个变量在某个区间是正相关的;但并非总是正相关,由于时间与精力的稀缺性,到一定阶段,就要牺牲对孩子最基本的关爱照料管束才能实现收入的增长,这对孩子成长不利,这两个变量在该区间会负相关。家长必须在抚育子女与赚取收入之间有一个权衡,以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把农村留守儿童等同问题儿童是不对的。农村留守儿童公认面临的五大问题/风险,可以理解为在缺乏父母关爱照料管束时,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五方面面临比一般儿童更高的风险。风险是概率性的,是可能发生,但未必发生。风险=发生概率*严重程度,所以风险是可以成本化的。

 

农村家庭要在管控这五大风险与赚取收入之间进行权衡。原则上,如果家长外出打工额外增加的收入高过这五大风险成本,就选择外出打工,否则就选择在家务农。在这个意义上,留守儿童是家长选择的结果,并且做了收益-风险的权衡,因而是有效率的。

 

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两种类型也可以观察到家长的风控措施。

 

被广泛引用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之说,来自2010年六普样本数据的推断,定义是0-17周岁,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其中,双留守/真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比例为46.74%,单留守/准留守儿童(父母只有一方外出)占比为53.26%。

 

而上述14.1万样本的调查显示,真留守儿童的占比为15.7%;准留守儿童占比为29.6%;与父母住在农村的非留守儿童占比为54.7%,超过生活在农村儿童的半数,这些儿童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甚至比留守儿童还要略差一些。

 

但是,所谓留守儿童面临的五大风险,主要是真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准留守儿童的家长一个出去打工挣钱,一个留守下来照料管束子女,这种安排已经极大地降低了儿童面临的风险。这种安排与城里人父亲上班挣钱、全职妈妈照料子女的家庭分工是同构的。

 

一些学者把准留守儿童家庭类比为单亲家庭是有问题的。家长A已经过世或者对子女不闻不问的单亲家庭,家长B必须既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子女,境况比留守家长还要差。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即使脱离这个家庭的家长A给孩子支付生活费,家长B恐怕仍不得不要挣钱养家;如果家长A另组家庭,那孩子享受到家长A的关爱能有多少?准留守儿童还要好一些,外出家长还是家庭成员,平时会给子女打电话,过年还会回家。总之,准留守儿童的境况整体上是要优于单亲家庭的儿童。

 

可见,一个出去打工、一个留守照料子女的准留守儿童家庭分工结构,本身就是一种风控安排。

 

政府最应做什么

 

政府出台的针对留守儿童的任何公共政策,应该符合效率原则:施行该公共政策所动用的公共资源+该公共政策所引起的新的问题<留守儿童尤其是真留守儿童面临的五大风险,即社会成本最小化。

 

这样的政策应该会有很多,这里只谈最关键的一条。政府最应做的是拆除障碍、创造条件让农村儿童不再留守,与父母随迁进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公共服务,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亲子暌违导致的五大风险。

 

首先,是废止一切不利于城市化的权利安排与制度安排,给城市化松绑。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这是朝着赋予农民完整土地权利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2014与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分别为54.8%与56.1%,比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仍低10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大量的农业人口要继续向城市转移。一是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留守成员也要进城,让留守儿童享受城里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像城市儿童一样。二是意味着举家生活在农村的非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也要去城里打工生活,这会暂时性地产生新的留守儿童,但儿童的营养健康与学业境况会有改善,然后逐步在城里安家,让这些儿童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资源。

 

其次,要赋予农民工以市民权利。201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4.8%,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5.9%,差了约19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应该抹平。如果一个农民工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能在城里生存下来,就理应成为该城市的市民,而不应附加任何额外条件。这样,农村儿童就不需要留守而能随迁入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人口从中西部向沿海转移、从农村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是基本趋势。但农民工愿意落户的城市与愿意给农民工市民权的城市并不匹配。2015年4月,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讲演中指出:“公共服务资源应该随着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其中的教育,当然也包括卫生和医疗等。财政部和教育部合作,推行终身学籍制度,正在探索义务教育资源随着学籍流动。户籍制度改革现在已经开始了,但是不理想,2014年7月份户籍制度改革文件下发,到现在为止有14个省市出台了落实的.方案,而人们最愿意落户的那些省份一个也没有。”

 

2016年3月17日新华社受权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大挂钩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如果这三大挂钩机制落到实处,那地方政府就有积极性给农民以市民权,甚至会展开抢人大战,这将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福祉,有助于提升境况比留守儿童还要差的农村非留守儿童的福祉。农村留守儿童理应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态,不算最惨,还能更好;解决之道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迈向未来;不是家长退回到农村,而是儿童与家长一起进城。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导语

 

伴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为促进留守儿童发展,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各地学校和社区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多元化关爱模式。为正确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现有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寻求解决的政策。

 

2、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由于问卷法采用的调查工具,是调查者实现设计好的书面的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因而,它有着自身吐出的特点:

 

(1)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能在广阔的范围内对地域上相隔千里的众多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评课在脚断掉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信息。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便于资料定量分析。

 

(4)能够排除人为干扰。

 

(5)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

 

3、结果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亲情缺失,性格叛逆。留守儿童均“十分想念父母亲”,但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亲是家常便饭。长期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暴燥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

 

二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理上对孩子有歉疚,总是以金钱来弥补,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

 

三是不爱学习,不守规章。临时监护人往往重养轻教,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方面,教育渠道单一,缺乏家庭、社会的配合,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留守儿童,不爱学习、不守规章,长期寻衅滋事,同学之间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学生之间打架,动不动就是铁棍、砍刀。

 

四是管理空档,早恋成风。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缺乏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寻求亲情,寻求保护,另一方面管理空档,他们行为自由,行事懵懂,早恋成风。

 

五是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2)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是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 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4、讨论

 

对策与建议

 

一是政府应积极作为,加强主导。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

 

(1)是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合格学校的建设。

 

(2)是要推进政策的完善配套。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要杜绝网吧和游戏厅接纳未成年学生的行为。

 

(3)是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是学校应尽职尽责,担当使命。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主动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其次要注重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再则要努力架起畅通的家校桥梁。要组织老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教育孩子。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工具,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三是家庭应善于作为,履行职责。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思想教育不好,就是危险品,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父母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们的知心朋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优良品德,以身示范。

 

四是社会应奋力敢为,形成合力。加强社会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要构建监护体系。构建一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队伍。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2

XX年x月xx日—x月x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xx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一、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一、二年级共16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52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二、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2.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1.8%;单亲和孤儿:6.2%。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70.1%。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6.28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本期以来,46%的留守儿童还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16%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三、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3

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是其中一个。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闭、叛逆、压抑、孤僻等心理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 成长背景复杂。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对偏远的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或离异,或离世,或因经济困难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抚养,导致他们缺少父爱母爱,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们更懂得世态炎凉,这类孩子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

2. 文化背景差异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们便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上学,但这类孩子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受到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让他们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3. 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由于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低,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又大多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也不行,天高皇帝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仿佛脱了缰的野马,没人管,不会管,或者管不了。对于后来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来说,父母工作大多不稳定,他们的居住场所也不固定,而且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为了改变现状,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里就显得非常的疲惫,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问题,他们根本就没了心情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不是责骂就是打,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一种家的归属感,言行上就会出现叛逆的表现。

4.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居无定所,学校和家长很难建立固定的联系方式。导致学校无法及时将孩子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反馈给父母,父母也不能够及时的给予纠正。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言行,临时监护人凭着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对其说两句便听之任之,是为管不了。

5. 缺少存在感。留守儿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遗忘的一类群体,除了物质的缺失,他们还普遍感觉缺少爱,缺少被关心关注,没有存在感。因此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幅无所谓、不可一世的态度,或者采取一些乖张或过激行为来引人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取心里的存在感、充实感。而且,他们的那些乖张过激行为往往是威胁社会稳定的隐患,一些行为甚至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

三、调查问题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对留守儿童负责,更是对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负责,因此全社会应该一起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让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够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继续关注三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儿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以争取改善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留守儿童也常常因为家境贫寒和缺少父母的爱而遭到耻笑,感到自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父母尽量在家打工,给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2.关心贫困农民工子女,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很多留守儿童或因为经济原因,或因为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义务教育还未进行完就已经辍学,过早踏入社会。帮助留守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不但能增加他们的知识量,而且学校还能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正确的引导和关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减少他们步入歧途的机会。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二,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政府、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四,学校定期进行家访,加强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了解更多学生情况,并给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做思想工作,减少孩子辍学失学率。

3.父母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沟通,尽量抽空回家见见孩子。父母打工再辛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幸福与否与物质的增加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了丰富的物质但缺乏精神的满足,那算不得幸福。所以,孩子的父母,除了给予孩子物质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给予他们他们心灵的安慰。现代社会不是古代,天远地远的距离都可以通过电话拉得很近,父母在远处若能常常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烦恼,听他们的故事,从中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和言行,让他们感觉到父母虽然再远方,却仿若在身边一样的关注着自己。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舍不得那几个路费,衡量一下究竟是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增加亲子关系。

4.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关注。没有谁愿意被人遗忘,如果愿望被遗忘,只能说明他是害怕人家记不得自己,所以告诉自己要遗忘。留守儿童大多有这样的心理,他们缺爱,没有存在感,或者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所以渴望他人(尤其是亲人、朋友记得自己)关心、关注自己,但他们害怕,害怕被忽视,被当成自己隐形人!如果感觉到被亲人、朋友忽视了,他们会很受伤,如果他们确实是这样,社会各界的你们请一定要看见他们!不要忽视他们!给予他们除了物质更有精神上的关照顾。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4

>>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山东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青海省化隆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与思考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现状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于泰顺县九峰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初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吴雪琴.四川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双流中和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9

[5]Liem Nguyen,Mika Toyota& Brenda Yeoh,Report on Im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eft-behind in Asia,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organised by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Analysis,and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Vietnam 2005

[6]王婷、王文忠、刘正奎等.留守儿童社会焦虑及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

[7]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5

2016优秀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2016年8月

调查地点:互联网

调查内容:关于网店小二生存状况的调查

调查方式:网络调查

日前,在调查了4万个网店客服的基础上,淘宝网了《五一网购从业者生态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以26~40岁中青年为主的网店小二中,有51.8%的人喜欢做客服;虽然时常工作超时并有可能遭遇客户辱骂,但仍有77.3%的人愿为自己开网店而坚持。

近半数人工作超12小时

早起打开电脑先回复各种咨询,接着给买家把货打单、包装,同时在线回答客户的问题,这样忙到晚上10时,等快递上门收单,包裹取走后再跟厂家确认预留的货品《报告》显示,47.9%的网店客服工作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24.9%的人在10~12小时之间,有56%的客服都经历过昼夜轮班制度。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对着电脑不停敲击键盘,能再多坐一分钟就绝不去上厕所,能不喝水就不起身倒水,饿到头昏眼花才想起来午饭还没吃正是在这样不停歇的工作状态下,有7成网店客服感觉到工作严重影响了生活。

大多遭遇过买家谩骂

相比其他岗位,网店小二们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工作强度大。《报告》显示,在一些规模成熟的大网店里,每个客服要同时接待15~20个买家的在线网购咨询,一天最多要回复250个旺旺,这就需要考验客服的应对和分辨能力。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客服都曾遭遇过买家的谩骂,但近80%的客服都选择了隐忍。金牌小二小黎表示,其实做小二更要懂心理学:如果能讲买家所在地的方言,在线聊天就不说普通话;偶遇无理取闹的买家,就用推心置腹去化解。

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8060亿元,同比增长55%,由此也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增长。作为新兴的窗口服务从业者,网店小二大多数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但又把客户的满意度放在首位,同时对投诉感到恐惧。当然,他们中有51.8%的人还是喜欢做这一行的,有77.3%的人表示如此辛苦为的是以后要自己创业开网店。

2016优秀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2016年4月

调查地点:日照

调查内容:关于日照留守儿童的调查

调查方式:摸底造册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辖 62 个行政村, 7.1 万口人,全镇现有中学 3 所 , 小学 11 所.根据爱心联盟的初步统计,仅镇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就共有留守儿童130余名。若是1、按照全国共有留守儿童5800万的比例来计算,三庄镇有留守儿童300余名,还不包括单亲家庭和父母双双不在身边的。

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出现了数目巨大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最为突出,最急需解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最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和帮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北京两会期间,有46位农民工兄弟参加了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农民工朋友的心声和愿望。在46位参与者中,有67%的农民工兄弟两年及两年以上时间才能和孩子见一次面。他们中间85%以上都是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没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条件不允许到底指什么呢?其中选择收入低,在城市抚养孩子压力大的占到42%;选择工作时间长的占到7%,而30%的农民工兄弟选择了孩子上学有困难,18%选择了住房条件不允许,还有3%选择了其它因素。而离开孩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和教育,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分别占到28%和46%。当被问到希望孩子简单的学一些知识就外出打工还是希望他们一直上学时?参与调查的所有农民工兄弟都选择了后者。从这些调查结果都能看得出来,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对孩子的牵挂以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农民工兄弟希望政府能把教育办得更好,让更多农村孩子能够成才。

日照爱心联盟作为民间公益力量,一直在关心着留守儿童,寻找突破口,和三庄镇学校协商沟通,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懈的努力。

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隔代培养导致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心理状况、人身安全等三大问题比较突出。

早上醒来,爸爸、妈妈就不见了。

爷爷奶奶对我很好,每天都给我做饭,洗衣服,放学时去学校接我。孩子们遗憾的是,有许多心里话和爷爷奶奶说时,他们听不懂,只能等到见爸爸妈妈时再说。

虽然爷爷奶奶很疼爱孩子,但营养健康状况不佳和性格内向是留守儿童突出表现的两大问题。隔代培养,提供给孩子的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而孩子们需要的是营养丰富的饮食和父母在平时生活中的亲情关爱。

事实上,在精神层面,除性格内向外,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尤其令人担忧。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易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厌学情绪。学校的老师多这样说,学校里差生多为留守儿童,中途辍学的也以留守儿童居多。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自我约束力差的孩子很容易放弃学业,走上人生歧路。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也普遍存在。留守儿童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是其他儿童的数倍。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祖国的未来发展。

爱心联盟和三庄镇的主要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造册,基本摸清了三庄镇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校和老师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倡导关爱-----走进学生家的活动早已开展。竖旗中心小学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许多老师在放学后没有回家,而是走进学生家里,进行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环境。学校的老师和许多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帮一固定关爱对子,范丰路老师代管的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张宝华,赵庆祝老师代管孔东云,校政教主任平传亮代管单亲学生孟艳红------。问题在于老师的数量远远不能和留守儿童的数量成为比例,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显然是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杯水车薪。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到了迫不及缓的程度,仅仅依靠民间公益组织和学校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必须由政府出面,统筹安排,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就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在和竖旗中心小学负责人交流中,有一个很好的建议,由社区提供场所,组织志愿者队伍,每逢周末进驻到社区,和留守儿童近距离密切接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016优秀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3)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

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我们自己与他们作个比较,或许能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 初中(1416岁) 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 34(人) 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

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 上高校继续就读 14人

上大学4人 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 14人

已成家 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 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

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舍不得拿钱去买漂亮的文具,新款的书包。在他们当中只有2个人家中有电脑,只有5个人吃过肯德基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 精神卫生;家庭特征;对比研究;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39-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打工0.5 a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18周岁及以下的农村儿童[1]。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数量正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4]。为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为有效解决留守中学生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安徽省某劳务输出大县的2所中学全部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安徽省某县选取2所中学,以初一~高三6个年级的全部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 410份,经资料检查和核对,剔除未完整填写及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3 3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4%。实际分析的样本人数为3 246人,未将无父亲或无母亲的109人纳入分析对象。

1.2 调查变量

1.2.1 学生的一般情况 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年龄、性别、住居地等社会人口学指标和父母、监护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外出打工情况等。

1.2.2 心理卫生问题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5]评定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SCL-90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1,轻度=2,中度=3,偏重=4,严重=5),分别评定总均分和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以因子分≥3,界定为有某一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以1个因子分≥3,界定某个体有心理卫生问题。

1.3 调查方法 在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后,对抽取的2所学校所有班级班主任集中统一培训,相互调换后到其他班级担任调查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问卷,统一回收,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以保护学生的隐私。

1.4 资料整理和分析 资料录入前对原始资料进行了核对检查,剔除及修正了不符合要求的调查表。编码后,用EpiData 3.02建立的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父母外出打工情况 本次调查的3 246名农村中学学生中,父亲外出打工的有2 244人(69.1%),母亲外出打工的1 209人(37.2%),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有1 130人(34.8%),留守率为71.6%。

2.1.2 留守中学生的性别、年龄分布 留守学生中,男生1 266人,占54.5%;女生1 057人,占44.5%。年龄为(15.77±1.46)岁。

2.1.3 留守中学生主要监护人 留守中学生在家上学期间,除了在家的一方父母对其的照顾(46.2%)外,监护其上学的主要是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的构成比为33.7%,少部分留守学生由哥哥姐姐或其他亲属照顾,分别占2.3%和6.1%,11.6%的留守中学生没有人监护。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32.2%)高于非留守学生(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4,P=0.000)。留守学生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亦高于非留守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留守学生不同心理症状检出率与父母打工类型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学生有36.3%存在1个或几个的心理症状,而父母单方外出的留守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为28.2%。两组在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等方面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 留守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与监护类型的关系 为便于比较分析,将留守学生在家上学期间的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和其他监护3种,其中其他监护主要包括同辈或亲属监护、自我监护等。由表3可以看出,单亲监护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22.5%)显著低于隔代监护留守中学生(43.5%)和自我监护或同辈、亲戚监护留守中学生(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17,P=0.000)。单亲监护学生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其他2种监护类型留守中学生,除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4 留守对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是否有心理卫生问题为因变量,以父亲文化程度(以文盲为参照)、母亲文化程度(以文盲为参照)、性别、年龄、家庭住居地为协变量,分析父亲打工、父亲打工年限、母亲打工、母亲打工年限、父母双方打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外出打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是影响留守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某县农村中学生留守率达71.6%,同黄艳苹等[6]的调查结果相近,高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研究”课题组2004年对甘肃、河北、江苏等省5个县留守青少年的调查结果(47.7%)[7]。分析其原因,一是本调查学校所在的县为全国劳务输出大县,劳务输出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二是近年来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外出务工人口也越来越多;三是本次调查对象为农村中学初一到高三年级的全部学生,学生年龄越大,父母外出打工者亦相对较多。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留守青少年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较差,留守学生中有1个或几个心理卫生问题的个体占32.2%,而非留守学生被检出有心理的个体为12.7%,说明留守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父母打工导致的亲子关系的断裂密切相关[8-12]。对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性别、年龄、家庭住居地后,母亲打工和父母双方打工是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隔代监护、同辈监护、亲戚监护和自我监护学生比单亲监护学生出现了更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可能反映了非双亲教养在青少年的教育观念、性格特征、情感环境等方面与双亲教养存在差异[13-14]。Carbone等[15]调查发现,亲属抚养的儿童比普通儿童的生活质量明显较差,而且有心理卫生问题的亲属抚养儿童比没有心理卫生问题的亲属抚养儿童生活质量更差,应给亲属抚养儿童提供更多的服务和资源。Cole等[16]研究发现,亲属抚养人缺乏良好的健康经历、儿童时期的虐待、没有充足的时间履行监护责任是抑郁症状高水平的三大危险因素。所以,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留守学生的父母应该有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子女上学,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郝振,崔丽娟.留守青少年界定标准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7,19(10):40-43.

[2]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8(3):132-134.

[3] 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3,21(4):7-10.

[4]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22(9):25-28.

[5] 张明园.精神病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6]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771.

[7]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青少年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29-36.

[8] MCLOYD VC.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Am Psychol,1998,53(2):185-204.

[9] CLARK RD,SHIELDS G.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Adolescence,1997,32(125):81-92.

[10]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7(2):131-136.

[11]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青少年”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3-634.

[12]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教育探索,2005,25(5):82-83.

[13]MARTIN-LEBRUN E,POUSSIN E,BARUMANDZADEH GT,et al.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parental separation on children.Arch Pediatr,1997,4(9):886-892.

[14]SMITH GC,PALMIERI PA.Risk of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mong children raised by custodial grandparents.Psychiatr Serv,2007,58(10):1 303-1 310.

[15]CARBONE JA,SAWYER MG,SEARLE AK,et al.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ome-based foster care,Qual Life Res,2007,16(7):1 157-1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