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要性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重要性论文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1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二、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山东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九条:持证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未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议从业资格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予以公告。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据资料介绍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我们招远市就有4500多人,每年都要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确定的教育内容进行了一次教育,培训工作量是比较大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

7.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①函授学习;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高校会计队伍庞大,并分散在全国的大、中专院校,加上高校会计人员学识水平参差不齐,给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高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快速提高其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决策层会计工作者,仍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1.高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强调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对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一些新经济事物不断涌现,都给会计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会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如不及时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就会逐渐落伍被淘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会计具体准则陆续颁布实施的今天,现代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四个转变”。(1)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2)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3)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4)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尤为重要,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自1997年开始,我国每年都有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出台,至今财政部已了为数不少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且现在仍然有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在研究制定之中。这些新会计制度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但如果不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会计知识,会计人员势必要落伍,会计信息技术性失真将难以避免。加强会计人员是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第一,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及业务水平使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坚持政治方向,着力提高学习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第二,通过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新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第三,通过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工作严谨、廉洁奉公,团结协作,谦虚谨慎。

3.继续教育是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原财政部长项怀诚曾对会计指出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行业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扎实稳妥地推进会计继续教育准入制度,实现会计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素质落后的局面。因此,会计继续教育模式要从知识增长型向素质提高型转变,改以制度为本的专业培训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协调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既要注意教育内容调整和教育模式转型过程的衔接,更要注重会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目前县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于发挥会计继续教育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整合作用,更要以长远的发展眼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县市先进的教育经验,培养会计人员向中高级会计专业和技能水平发展,才能提高会计人员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4.继续教育是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人的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三、改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1.严格按照规定管理和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首先,财政部门要选择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培训机构来实施培训,并加强对培训实施的监督检查;其次,变集中培训为分散培训,可以分地点、分时间段、分批次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第三,要保证培训的时间,严格按照规定的学时进行培训;第四,严格培训期间的考勤,保证出勤率;第五,严把考试关,对于确实成绩不合格的,应重新参加培训。

2.有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内容,实施分层次教学。培训内容应根据会计改革的变化不断调整,并保证培训的及时性,让会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改革的最新内容。对不同层次、岗位、职位的会计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对于初级职称会计人员,应把培训重点放在对会计理论和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上,并加强日常会计方法和技巧的交流探讨;对于中级职称会计人员,应重点放在会计制度的难点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内容;对于高级职称会计人员应主要放在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不仅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等。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采取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重视培训的同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自学积极性,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录象等形式组织学习;充分发挥会计学会或单位的组织作用,通过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学习,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综合素质。超级秘书网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近年来,会计人员假账不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忽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源之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并不是靠几天的培训所能解决,需要常抓不懈,财政部门、各单位应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树立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会计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陶冶,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3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

2.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3.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4.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5.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四会三会”等目标不明确不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培养都没有具体目标,无的放矢。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和完成。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一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

四、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最佳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一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竟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五、提高教师素质,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创新型园长;创新素质;角色扮演

从幼儿园内部管理的角度来说,培养创新型教师,其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园长。园长的行为不仅仅为自己负责,还要为自己所领导的团体负责。聪明的园长会为他的下属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在自己所领导的幼儿园内建立形成激励每个人都能发挥巨大潜能的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充分有效地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这样的园长需要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园长必须树立创新思想,把握好办园方向。

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与观念作支柱,而幼儿园领导是这些先进理论的实施者、贯彻者。作为幼儿园办园决策者的园长首先必须树立适应创新教育的新观念并要把学习这些先进教育理论摆在突出位置,以指导幼儿园的教改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园长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地区和本园的实际情况,研讨可操作性较强的创新教育模式与实验方法,以把握好幼儿园教改方向和原则。尤其在当前幼教交流日趋频繁,各种教育模式(目前较活跃的就有瑞吉欧教育、蒙式教育、主题网络教育、生态式教育研究等)相继推广的形势下,园长的理论素养及理性分析对于幼儿园来说尤为宝贵。

二、改进管理模式

(一)对教学的管理

一是建立民主开放的幼儿园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学管理的民主性和“人情味”。

美国的霍伊和阿普伯里曾通过研究发现,具“人情味”的上下级关系比“监督式”的上下级关系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创造性。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在她的«21世纪的学校管理创新»一文中提出:21世纪学校管理体制创新重在激励。管理工作因时、因地、因事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人。“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坚持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激励机制上,;坚持科学的义利观、坚持将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坚持将真理的力量与人格魅力相结合。

所以,园长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尽量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给教师教学的自。在教学的时间、空间、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尊重教师的选择,让教师大胆、放手进行创新,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开发教师创新行为的制度,包括教师选聘制度、教师教科研究制度、教师进修学习制度、教师评估制度、教研推广制度等,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支持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是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对孩子做到因材施教,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让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为原则精选教材,删减教材中不合适的内容,甚至可以自编教材。

三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把好导向关。例如评价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可以依据以下的标准:

第一、是否正确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教师的提问是否是开放式的,是否得当、新奇、有启发,是否富有魅力及指导意义。是否能调动幼儿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认识杯子的活动中,教师指着不同的杯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既可回答杯子的名称,又可回答杯子的数量、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第二、是否创造条件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如是否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每个幼儿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如在《认识音色》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各种不同的乐器,让幼儿自由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试验乐器的声音,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获得了知识经验。

第三、教师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交往是否和谐融洽,是否积极主动地相互交往。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教师以自身怀孕的形象融入到活动里就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四、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如何。他们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还是被动地参与,甚或是成为旁观者。如中班的老师在科学教育中,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幼儿去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孩子们从动物的分类中,了解到动物的种类,并能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孩子们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有了探索的兴趣。他们提出的问题,如“蚯蚓有鼻子吗?它怎么呼吸呢?它有眼睛、嘴巴吗?它吃什么?”等等,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二)对教师的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告诉我们,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21世纪的幼儿园管理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园长在教师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5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外语教学

1.序言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最早出现于美国哲学家1938年的《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书中。他认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它涉及对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产生的作用研究。这一观点得到了一部分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认可,其中Carnap 认为“如果一项研究明确地涉及语言使用者,我们就把它归入语用学的领域”。从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语用学的提出无疑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因为指示语,前提,会话含义,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成分进行动态研究。随着对语用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意识到语言学习不仅意味着获得语言系统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环境中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翻译学和语用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跨文化交际是跨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际形式。所以作为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一门学问,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从而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在外语教学发展的当今重视交际和语用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外语学习者应用能力的关键。下面从词汇,言语行为,话语结构三方面论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2.词汇层面

在外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对词汇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词汇富含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和称呼语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何谓词汇负载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多样性,词汇的理解和使用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征,是文化差异的标志。因此文化负载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在中西两种文化的交流中,无论是文本还是口头方面都有大量的这一类词汇,通过学习可丰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比如在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人们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理解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进取和创新;二是独立做事的能力;三是个人隐私。相反在东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群体中,人们对个人主义的理解通常定义于自私自利,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再如英语中经常使用的equality 一词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深沉的文化根基。自美国移民时代到国家的建立,追求平等和自由成为了支撑国家的主流文化,无数代美国人为实现这一梦想不断奋斗,演绎了许多经典的故事,美国独立宣言明确指出: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is is self-evident truth. (人与生俱来平等是不言而语的真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运动诸如五一芝加哥和三八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诠释了这一词汇的文化含义。再如landlord(地主)在中西理解上也存在内涵方面的差异,在封建制的旧中国,地主是代表剥削阶级,是劳苦大众的吸血虫。而在英美国度里地主一直作为土地和财产的主人使用,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意。所以在中西文化价值体系内,个人主义的内涵决定了人们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交际和语用方面的失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词汇传递的文化意义,避免交际和语用中的误解,真正实现对话语和文本的有效掌握。

词汇层面的另一特征是习惯用语,简称习语。习语是一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语言,有鲜活的生命力或口语性,让人口口相传,意思明确。习语和典故在语用和跨文化中所表现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是因为习语是植根于其民族文化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画面,富含文化的多样性。例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鸡蛋里面挑骨头等等。下面以中西典故的表现来论述其特点。一般说来,英语典故结构比较灵活,可松可紧,有长有段。长者几字,十几字,乃至完整的句子,如“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 (矢志不移,定能成功);”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短则片言只字,如 “Ark” (避难所), “Eden” (乐园)等。相比之下,汉语典故则结构比较固定,多为三字或四字结构,偶有字数较多或单独成句(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洪洞县内无好人”等等)。汉语典故绝大多数充当词或短语,而英语典故除作词和短语使用外,不少则可作单独的句子使用。由于中华民族与英语国家在历史 p地理p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致使各自的语言文化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如paint the lily (W.莎士比亚:《约翰王》) 中表示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典故中lily (百合花)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历来显得格外美丽和高贵,谁要是给百合涂抹脂粉,自然会被看成在做徒劳而可笑的多余的事。再如Pitty Crawley 源出英国作家W.萨克雷(W.Thackeray)的名作《名利场》(Vanity Fair),Pitty Crawley 是小说中一位继承了一大笔财产而又贪得无厌,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今用来喻指吝啬鬼,守财奴。

3.言语行为层次

言语行为(speech acts)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进行话语交流或书面写作时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才能达到有目的的言语使用。语言学家奥斯丁(Austin)和塞尔勒(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无疑为理解语篇或话语奠定了基础。

根据塞尔勒(Searle 1976,1979)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五大分类涉及到人们言语表达的特征。一是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它反应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去做某事,具体含有请求,要求,命令,挑战等特点。二是承若性(commissives),它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将要发生的事件承担责任,如担保,保证,发誓等。三是表情(expressives),表达说话人的各种情感,如祝贺,欢迎,同情,愤怒等。四是宣告(declaritives),表明说话人的语句导致事物或情景的外部条件的产生或改变,如命名,主持,辞退,辞职等。五是表实(representatives),说话人对一个陈述的真实性表达自己的信念,如肯定,报告,假设,总结等。事实上,由Austin 和Searle 倡导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迄今为止跨文化研究者们所选择的最为普遍和频繁的研究领域之一,他们就同一种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差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语料来源还往往局限在书面完型填空(written discourse-completion)等形式,但是这些研究还是解释了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异(何自然,2004)。下面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的获胜演讲为例分析言语行为的五个方面特点,从中领会话语的文化和语用含义。

1)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这句话表达了演讲者对新生一代的肯定,驳斥了现代一部分人持有的对年轻人的错误评价和偏见,激励了青年一代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信心和力量。属于表示性特征(representatives)。

2)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a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在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演说者对人们发出的重要信息:国家面临的挑战,民众的呼声,社会的建设。说话者应用得体的言语行为号召人民为建设国家发挥光和热,体现了一种团结和民主的精神。属于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

3)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句中的言语行为道出了说话者对参议员在竞选中所作的努力和牺牲,是演讲者流露情感的真实写照,属于言语行为的第三个功能特征―表情(expressives)。

4)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 s0-young-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句中蕴含了说话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义务,是表达承若(commissives)的言语行为。

在以上的言语表述中可以看出说话者的语言使用风格和隐含的话外之音,言语中在传递某些信息。第一段中提到的年青人是指80后的一代,然而却唤起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如60到7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之后的社会变革等。第二段和第四段对美国社会所体现的价值观如进取p开拓创新p民主等都得到了反应。总之,言语行为中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4.话语结构方面

中西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往往影响着话语的结构,换句话说,组织信息和表达信息的方式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西方人尤其美国人在构建语篇的过程中经常把总结性的话语放在语篇的开头,对所陈述的观点有开门见山和主题鲜明的特点;而汉民族的话语结构则表现出一种含蓄的特点,在语篇结构布局上先提出理由,然后得出结论,也就是遵循因为―所以的话语结构。产生这样的差别是东西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英语句型结构更精确,更有逻辑性,而汉语句型结构则较模糊,更有主观性,这一点是与西方开放的、分析性的文化及中国主观的、天人合一性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介绍一些文化知识,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和交际能力。下面就中西话语结构的差异是如何影响交际的活动作一比较。

以上的话语交际特点所表现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对语用和跨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意识到随着当今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对话语的理解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5.结论

外语学习是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过程,是用人类语言反应文化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学习应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所带来的困惑一定会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中得到解决。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且更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Carnap, R. 1948.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