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1

1.1对象与实施

课上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补充。

1.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了教学效果有关项目。专业考试结束时发放问卷,匿名填写,填完当场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4份,实际回收率为94%。所设置的备选项赋予分数值,给予正向评分,即:是为3分,一般为2分,不是为1分,。

1.3数据处理

对所有收回问卷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采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导出,利用STATA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每一道问题的报告率,并对本科、专科不同层次之间进行了χ2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总人数94人,其中医学专科学生46人,医学本科生48人。

3讨论

表1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表2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概念及问题变得生动,易理解掌握表3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赋值评分表

3.1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本研究中发现78.72%的学生(专科80.43%,本科77.08%)对案例教学感兴趣,73.40%的学生(专科78.26%,本科68.75%)认为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富有启发性,73.40%的学生(专科80.43%,本科73.40%)认为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促进了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85.10%的学生(专科93.48%,本科77.08%)认为案例教学使原先抽象的书本知识在经过讨论后变得易懂、易记,75.53%的学生(专科78.26%,本科72.92%)认为案例教学法丰富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70.21%的学生(专科71.74%,本科68.75%)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知道了各种环境中毒、食物中毒、职业病的诊断,各种食谱的编制等。70.21%的学生(专科73.91%,本科66.67%)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逻辑思维,65.96%的学生(专科73.91%,本科58.33%)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由赋值评分表表3可见,专科生总分为29.70±3.46,本科生总分为29.42±3.36(满分33分),两者差距不大,说明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本专科医学生中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是肯定的。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是结合预防医学和医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以及教学特点所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跟实际案例结合起来,避免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事实上,(下转第52页)通过案例讨论这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可以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观点,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再加上老师的总结,使学生对各类案例的分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不断选择适合的案例、更新教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经验,还需要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案例教学法在不同层次医学生中的优势比较和评价

由表1可见73.91%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医学本科生仅有58.3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对于专科生而言,在专业学习中学习兴趣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感兴趣的程度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很好的帮助专科学生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表2可见93.48%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概念及问题变得生动,易理解掌握,而医学本科生仅有77.0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在学习能力方面不得不承认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一些专业课程的抽象的理论,而案例教学法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使理论变得具体和易于掌握、易于记忆。所以,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专科生,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

3.3实践表明,在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有自身的优点[4],但同时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也有自身的缺点:查找案例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会严重案例教学的质量;课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案例选择一定要适宜,否则会影响授课效果等。同样,传统教学法也有其优点:便于操作;师生都已经普遍接受和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方面尤其适用等。因此,要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同时注意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法,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3.2案例的选择要求

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及其问题要紧扣课本中每部分所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案例的真实性,当然可以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对案例进行适当调整,从而避免难度太高、难以分析与理解的情况。

3.3.3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是对教学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手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各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法为主,传统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成熟[5]。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和有效的实施,需要建立配套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考核时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也重视案例的分析,将平时考核与卷面考试相结合,强调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课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平时考核,保证该部分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建议20%~30%)。鉴于案例教学法的自身特点,迫切需要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方案。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2

实际上,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国内教育领域的整体教学策略不断翻新,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学习空间,学校的总体教学氛围也较以往有所改善。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讲求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并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单词或语法,但鉴于小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教师只有采取兴趣导向式教学以及差异化方法教学,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的教学质量。

1.差异化方法教学模式内容概述

所谓的运用“差异化方法”来实施小学英语教学,指的就是在英语课堂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来巩固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及其理解能力等因素放在教学的首位,进而采取灵活多变且有针对性的教学,令不同素质层面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获得收益。实质上,差异化方法教学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并非易事,因其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既往学习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有敏锐的感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2.差异化方法教学模式及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从一段时期以来的教学经验来分析,差异化方法教学的实施不仅得到了教学双方的认可,学习氛围较为良好,而且,运用改模式能够起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成绩稍差一点的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从具体来看,则要从英语课堂训练差异化教学、英语小组分类教学以及作业评价分层等方面,来巩固小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成果,进而在不打击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运用差异化方法教学,能够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弱化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压力。例如:在时下,有很多小学生在学龄前接受过英语教育,则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就会较为活跃,因为这是有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一旦谈及到他们擅长的领域,就会勇于表现自己,相反,则有一部分小学生在学前没有接受过英语教育,在课堂上的反应则会过于消极,甚至会产生自备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就要格外注意那些不善言语的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这样的学生来回答,回答完毕后,通过表扬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策略来强化他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英语学习小组的模式,渗透差异化的英语教学内容,从而缩短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英语成绩方面的差距,而且能让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结语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3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反义方位构式“XAXB”习得偏误分析

“XAXB”结构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难点之一,也是语言习得中较为复杂的一部分。由于反义方位构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构式义,整体意义并非各部分的简单加和,其表意又比较抽象,且“X”与“A”、“B”的搭配往往是固定的、有所限定的这类结构初学者往往很难区别和把握,必须通过逐个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我们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的留学生对此类反义方位构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同学们在使用这类结构时存在一些问题,“AXBX”格式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XAXB”,“XAXB”结构在使用时常常出现偏误,具体情况如下:一是,整体来看,留学生对这种表义比较灵活的结构使用较少,他们似乎更倾向于使用能够通过识记掌握的成语,而成语的使用正确率相对较高,如:1.正在左顾右盼时,她突然大声地叫我们。2.那时日本遭遇空前绝后的大干旱,所以那年的大米收获情况相当差。3.这样的话,那时候的人都瞻前顾后……他们不仅想现在要怎么做好房屋,而他们也想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故。二是,由于反义方位构式既有字面义,又包含隐喻义,而隐喻义又难以理解和掌握,从而导致留学生在使用这类结构时出现语用错误。如:1.这就是我很忙里忙外的一天,到现在大家了解起来了吧!2.出发时,大家都忙里忙外上车,因为这是学校举行第一次出去旅游。3.因为宿舍里没有电梯,每天要爬上爬下到五楼,而且宿舍的房间很小,也不太舒服。4.每天爬上爬下楼梯能算是一种锻炼身体,能减少体重。语料1中“忙里忙外”使用错误是由于不了解其“表反复、持续”的构式义,不了解“忙里忙外”实际上表示的正是动作“忙”反复、持续的过程,而将其用法等同于近义词“忙”,错误地将其前面加了副词“很”;语料2、3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将“忙里忙外”、“爬上爬下”分别与不能反复的动作“上车”和“到五楼”搭配,搭配不当,出现错误;语料4中“爬上爬下”与楼梯搭配不当,应该将“爬上爬下楼梯”改为“爬楼梯”或“爬上爬下”。综上所述,在对留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方位词的基本意义留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而最难掌握的是方位词的隐喻义,由于其对方位词的隐喻义不甚了解,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这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二“、XAXB”构式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文化差异;目标语文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79-01

0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语言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任何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都是用来表达不同文化世界的。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差异。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大语系截然不同,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不同导致了知识文化和意识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下面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大学英语 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中多次提到Stocking, Chimney, gift 及Santa Claus, 如果不了解西方国家圣诞节的一些习俗, 就无法充分理解这篇课文。 在讲述这篇课文前,教师就先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卡片,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从而使学生对西方的最重大的节日——圣诞节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就能更好的体会课文了。《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四单元“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有这样一句“If she choose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在中国人眼中,狗不是很受欢迎的动物,这从“落水狗”、“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等贬义的用法中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就会觉得“to turn away a lost dog” 不应该是件困难事,可文中却用“hard”,学生们会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是文化差异造成了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在英美人眼中是 “Man is best friend”,是心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将一只丧家之犬拒之门外是很不道德的,所以在英语中才有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用法。《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 “Why I Teach” 中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to breath.” 。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向他的鼻孔里,使之成为有灵气的人,这样上帝 “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倒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比做上帝造人的工作。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文化方面的差异成了英语学习的绊脚石,要扫除这一障碍,我们要尽可能的了解研究文化的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问候寒暄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尤其是在城市中,人们见面的问候已改为“你好”“你早”,年轻人更流行“Hello” “Hi”,寒暄语中问及工资、婚姻的减少,谈及天气、健康、衣着的增多。

在传统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多侧重于词义辨析,结构分析,课文翻译等表层结构的处理,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导入文化知识呢?

1通过教材直接讲解法

在课堂上,在遇到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介绍给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授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大学英语》教材中第一册到第四册,总不乏涉及文化方面问题,在前面已举了一些例子。教师讲解传授是学生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要充分发挥外教作用。众所周知,对我们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莫过于讲母语的外国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接触外国人是别的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直接请外教定期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关于西方人风土人情、节假日、《圣经》等典故、餐桌礼仪文化等,是学生直接感受到文化差异,并及时就平时遇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请教。教师平时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就会在日积月累中渐渐越来越多地掌握这种差异,为更好的学习英语开辟道路。

2教师引导法

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时,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作品,使学生短时间内有助于提高交际技能,所选材料中的词汇和结构是能与学生的本族语形成鲜明对照,及学生本族的社会文化因素与他们所学外语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差异的。

3组织学生讨论法

利用讨论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在进行讨论之前,要求学生对要讨论的题目及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讨论时才不至于出现冷场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后阅读、收集相关资料的热情。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互相帮助,提高和增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4补充法

英语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上传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师平时应不断学习,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日积月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地开拓渠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英语学生。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与语言相关文化内容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其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同时进行,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剑晶.谈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2]滕海.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汉字教学,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有助于准确掌握古代诗文的词义

汉字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以今字而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字,其形为“一”,其音为“yī”,其义有八条: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同一;全、满;专一;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作某个动作;书面上用作助词,和在某词前加强语气。古汉字也是如此,有时我们对其形不能分析,或不知其音,不解其义。

但是,如果我们写出古汉字字形,讲清其发展演变,一条条拉出义项,并加以总结归纳,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能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和《山市》中“惟危楼一座”中的“危”,很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危”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卩(卪,跪坐之人),从厃(表示高),会人直起腰来提高上身端坐之意,即危坐。古人跪坐,平时臀部放在脚跟上,腰微弯,是放松方便的姿势,表示恭敬警觉时,腰则伸直,上体高度自然增加,故称为危坐。隶变后楷书写作危。是“跪”的本字。谷衍奎先生认为:危,本义是指危坐、端坐;危坐是腿脚的动作,故又引申指腿脚,此义后来写作“跪”;又引申泛指高;危坐本来是敬惧行为,故又引申指“戒备不安”;进而引申为“危险”、“危害”、“危难”等。讲清了这些,上面两句诗文学生就能准确理解了。借助汉字知识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而且帮助学生归纳了一个文言常用词的用法及其义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准确阅读理解文段

初中汉字教学并不独立于阅读教学之外,相反,与阅读教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进行汉字教学,并不是要开设独立的识字、写字课,而是要把对汉字形与义的剖析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经常性的行为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有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都建立在对汉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之基础上。如教《关雎》一文时,我们抓住文中的“窈”“窕”两个字作重点讲解,不仅讲清字音字形,更讲透字义,心灵美为“窈”,仪表美为“窕”,形容女子美好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窈窕淑女”的形象,问题便迎刃而解。还可以采用单篇选点的方法加强汉字教学,即从所学课文中尽可能挖掘一个字,将对这个字的揣摩与全文的理解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三、有助于辨别同音字和纠正错别字

日常生活中,由于写错别字而误事或闹笑话的事例屡见不鲜,写错别字使我们不能准确表达意思,顺利传递信息。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写错别字。很多错别字甚至语文教师都会写错,比如“男”将上部中间一竖与下部中间一撇连起来。这还是小错误,还有的少写“拜”字右边一横,“破釜”成了“破斧”,“脍炙人口”成了“脍灸人口”,“走投无路”成了“走头无路”等。究其原因,除了无视语言文字规范性,只求方便省事外,更重要的在于使用者未能真正理解这些字词的来源及含义。

此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常对一些同类字词的微妙含义把握不准。如“既”与“即”常常混淆,“园”与“圆”区分不了,面对“戊”“戌”“戍”三个孪生兄弟般的面孔,更是难以辩认……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既”与“即”,学生总是混淆不清,经常出错。“既然”写成“即然”,“即使”写成“既使”。其实,只要我们对学生讲清楚这两个字的渊源,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两个字都是一个人坐在一碗饭前,“既”的形象是人已经吃完饭,在扭头张口打嗝。“即”的形象是人对着碗正在吃饭。所以,凡表示已经完成之意的,皆用“既”;凡表示正在进行之意的,皆用“即”,如此一来就不会用错了。看来,如果指导学生掌握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尤其是扎实掌握这些字的本义,就能有效减少写错别字了。

四、有助于了解古代制度、传统、民俗等文化

中国的祖先按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式创造了汉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件事或一则寓言。汉字,有不少是“活化石”,许多汉字都是对生活、对世界的诗意描摹,那里活跃着远古的人事、风景与习俗,充盈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信息,许多汉字里甚至沉淀着古人深刻的美学观与哲学观。从汉字构造中,我们可以窥见上古先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水”,甲骨文、金文中的水字,像一条弯曲的水流。中间的弯曲斜线代表河道主流,两旁的点是水珠水花。所以水的本义当指水流或流水;泛指水域,如江河湖海,与“陆”对称;后来引申指所有的汁液,如药水、泪水、橘子水等。又如“心”,甲骨文就是心脏的象形,金文多了一层外包围,小篆的外包围分成左右两个心房。本义是指人的心脏,泛指动物的心脏。心是人体器官的主宰,古人误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心又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还有中央、中心之义。凡有心和它的偏旁“忄”的字,大都与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关。汉字作为一种“形象”,还特别富有美感,中国书法的那种美学追求与人生追求、道德追求,往往是同质的,这都是相当奇妙的文化现象。

预防医学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实践目标;问题导向;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41-04

一、引言

“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是先有电化教育这个事,后有电化教育这个名,再有电化教育这个学”。[1]在我国电化教育学产生之前,电化教育在社会领域已经存在了,之所以电化教育首先在社会领域发挥作用,主要是由于它的本质特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决定的。[2]从国外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来看,由AECT(The Association for Eud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94定义到AECT05定义也一直强调教育技术的实践性。所以说实践性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特性。教育技术学实践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来源,也是教育技术学价值的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在教育技术学实践中,由于普遍持一种“技术思维或技术逻辑”,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手段和媒体工具,而较少关注教育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或目的,往往去追求媒体技术的更替、翻新。教育技术人员不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技术理论来解决教学问题,而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这说明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缺乏合适的方法论。[3]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视角,本文对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做了探索,提出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方法论。

二、以技术应用为导向实践的不足

1.实践应用跟风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永远都是形成教育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4] 从哲学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5]教育技术学从诞生至今一直重视实践性,理应积累了很多认识来指导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呈现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空洞不能指导实践的现状。[6]有人曾批评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个“赶时髦”的专业,当一种新兴技术出现之后,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总会迅速地尝试将之应用于各种教学中,并且围绕该技术的各种应用性研究也就纷纷出现。杨开成教授分析这种现象认为:一方面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唯媒体技术论长期占据教育技术研究主流有关。[7]这种技术应用导向的教育技术实践在消耗了大量资金、 背负了过多期待之后却并未对实践产生多少根本性的影响,只是陷入一种“被寄予对教育进行革命的巨大期望在学校中大规模实施尖端技术数十年后被证明期望落空”的怪圈之中。[8][9]大量研究表明教育技术远未实现人们期望它能够发挥的那些潜能,近年来对于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的质疑甚至还有所增加。[10]

2.不利于理论的形成

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导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存在“跟风”的现象。总是随着外界的信息技术产品兴衰而变化。由于这种“跟风”的研究更多的是获得某一特定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经验,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教育教学问题利用技术解决的经验,这就很难上升到解决某一教学问题需要的理论。因此很难从这种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中反思总结出能称得上理论的知识,同时这种研究的不断深入没有自身发展的逻辑,总是受到外界“技术”更新的影响。每个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由于对以技术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进行反思时进入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发展逻辑,而这些研究深入发展的逻辑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问题本身发展的逻辑,其实是外界“技术”应用兴衰变化的逻辑。这也是为什么教育技术学发展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

3.不利于形成实践规范

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是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的元方法,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当方法论进入人的观念领域成为指导实践活动的观念时,就具有了实践规范的功能和意义。因此,它是形成教育技术学实践规范的前提。而实践规范的功能是使实践活动以一定的方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自觉和有效地趋向一定的目的,从而实现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导向、激励、约束、调节、控制等。[11]

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还存在另外一个缺点就是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共教育技术学从业者借鉴的实践规范。这就导致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从业者面对一向具体的工作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只能是根据经验或者生搬硬套自己见过的应用方式或者别人实践过的方式。要从教育技术学实践中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首先要形成一套能够为教育技术学从业者所共同遵从的实践规范。实践规范为教育技术学实践者从事的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尺度和标准,规范方法论的使用,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

三、问题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价值

“问题”是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范畴。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也非常重视“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的历史启示我们,科学研究不但“始于”问题,而且正是“问题”推动研究,问题的不断深入引导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12]

“问题”对科学研究如此重要,但是对实践有何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问题”。关于问题的界定我国学者林定夷做了一个定义: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从问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谈到“问题”时,总是预设了智能主体的某种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目的性,正如康德所说:“并非每种活动都叫做实践,而是只有其目的的实现被设想为某种普遍规划过程的原则之后果的,才叫做实践”,而实践目标是实践目的的进一步的具体化表述。[13][14]当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设定了目标无形中也就产生了“问题”,因此,对“问题”的解决是引导实践向目标迈进的动力。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也是具有目的性的,那么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也就成了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教育技术学理论发现的主要源泉。

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

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因此在教育技术学实践中我们首先应该找到“问题”。教育技术学中“问题”的产生是由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目的性决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目的进一步的具体化表述。所以,我们先要明确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目标。

目前普遍认为教育技术学实践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15][16]教育技术学的实践活动怎样才能实现教学优化?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围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相关要素进行改变,达到教学结构的改变,最终实现教学优化的功能。[17]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是实现教学优化目标的途径,而在这些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教育技术学实践的过程和内容,那么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应用之前的现状与我们期望要达到的状态就形成了我们教育技术学实践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教育技术学实践目标找到了教育技术学实践“问题”,而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则是依据一定的原理或知识,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通过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就形成了“确定目标形成问题确定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应用技术)反馈评价(对技术选择和应用过程的评价)”的问题解决的逻辑过程。这种问题解决的实践逻辑过程避免了之前“技术应用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这种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实践中盲目的技术应用。“确定目标形成问题确定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应用技术)反馈评价(对技术选择和应用过程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技术学的作用,不然教育技术学实践也只是成了技术的简单更替尝试的过程,失去教育技术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是选择性的、有目的性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就会逐渐形成解决某一教学问题需要的理论而不是获得某一特定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经验。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强调教育技术学实践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也是一个系统过程。系统科学家霍尔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三维模型,他把问题解决的过程从知识维度、时间维度、逻辑维度分别做了划分,以霍尔的问题解决三维模型为依据,我们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的三维模型结构,如图所示。

1.逻辑维度

逻辑维度就是形成实践活动的规范流程,前面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分析是从问题解决步骤维度,即逻辑维度对其分析的。在这个维度可以把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做一划分,划分为确定目标、形成问题、确定方案、解决问题、反馈评价五个阶段。明确目标主要是思考我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形成问题则是根据要达到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方案则是根据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理论知识选择恰当的技术并形成技术应用的方式方法,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是把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实施的过程,也就是把选择恰当的技术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反馈评价主要是反思在解决问题时选择和应用的技术是不是恰当,应用效果如何等。

2.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则是实际的实践过程阶段划分,从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的时间维度看,任何一个教育技术学问题形成和解决都离不开分析过程,明确了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设计开发然后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且在每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离不开管理和反思总结的过程,即管理和评价过程,时间维度的评价是一个总结性评价,而逻辑维度的反馈评价主要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因此,从教育技术学实践的时间维度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划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五个阶段。

3.知识维度

知识维度则是在实践过程和实践规范的各个步骤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教育技术学实践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综合应用,从知识维度看,教育技术学实践离不开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无论是在信息技术的设计开发阶段还是利用阶段到最后的管理评价阶段都需要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的指导。

教育技术学实践主要解决的是教育教学问题,而教育教学问题往往是一些复杂的问题,对复杂的教育技术学问题,人们可以借助于系统工程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定义系统和子系统的方法来定义问题和问题解决空间。作者认为:无论是简单的教育技术学实践问题还是复杂的教育技术学实践问题,都可以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方法论来统一和规范我们的实践活动。

五、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特点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与技术应用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相比较具有以下的特点:

1.把教育技术学实践从比较强调“媒体技术”转移到用适合的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上来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强调以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选择性的、有目的性的使用技术,对技术进行设计利用,从而摆脱了实践中随着技术发展盲目的崇拜和利用新技术的现象。

2.利于形成实践规范,实现教育技术学实践效益最大化

实践规范产生于实践活动及其过程,实践目的是生成实践规范的直接观念原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形成了“确定目标形成问题确定方案解决问题反馈评价”的问题解决的逻辑过程。这种问题解决的实践逻辑过程不仅避免了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实践中盲目的技术应用,而且有利于形成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规范。实践规范有利于促进人类实践活动进一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规范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益最大化。

3.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应用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通常会导致我们忽视所用技术与具体场景的对话,更注重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学习或教学。因为现代技术是对于效率极其推崇的一种思维逻辑,对效率的极其推崇会导致一个后果,既手段本身成了目的。[18]而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方法论注重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形成关于教学问题解决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使用和改造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沉淀。

六、总结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作者认为教育技术学实践是问题(或目标)导向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更多的是关注需要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时选择性的、恰当的使用技术,并且设计和开发出适合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方法论指导实践,利于把教育技术学实践从比较强调“媒体技术”转移到用适合的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上来,而且还利于形成实践规范,促进教育技术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方法论还可以促进教育技术学知识的产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

参考文献:

[1]王运武.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J].现代教育技术,2005(5).

[2]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朱鄂桂,赵呈领.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8):47-50.

[4]刘美凤.论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来源[J].开放教育研究,2004(4).

[5]张刚要,李建中.回到教育技术实践本身:一种现象学解读[J].电化教育研,2011(12):20-24.

[6]刘和海.论多元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23-27.

[7]杨开城.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发展现状的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39-44.

[8]任友群.理论 实践 方法―――21 世纪第二个 10 年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趋势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9]转引任友群.理论 实践 方法―――21 世纪第二个 10 年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趋势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10]王美,任友群.转引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再思考:方法、实践与理论[J].中国电化教育,2011(4):1-7.

[11]夏建国.实践规范论[D].武汉:武汉大学,2004:161.

[12]林定夷.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3]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64.

[14]张影. 教育技术实践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12.

[15]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0(4):5-7.

[16]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