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与上一年相比毕业生数量还在增加,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预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9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但是,从国内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建设的新需求不断扩大,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现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目前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具有较高学历者越来越多,但对普通高校来讲,大部分的教师是从各高校毕业后选拔而来,作为工科学生来讲是存在弊端的,教师在上课时仅仅是用理论知识或者是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不能亲身体验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结果是学生仅有一点印象,而不能抓住重点,并未达到学习的目的。尽管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在校主要是学习如何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略有不妥,难道说我们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这十六年一直在讨论学习的方法吗?

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思想困顿、迷茫问题,不知道自己考入大学来是在干什么,来大学能学习什么,毕业以后我又能做什么,大学生生活如何度过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在开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入学教育,但是这些课程大部分趋于模式化,机械的讲解学生手册、校规校纪等相关文件,较少涉及到系统专业知识以及未来明确专业、就业方向指导、人生目标规划等内容,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不深;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经过调剂录取的,本身对专业就不甚了解,更别说感兴趣,这就更加造成了学生的困顿,从而使学生更加迷茫。

1. 学生生活和学习

在高校中很多孩子不能很快的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过去小学、初中、高中升学过程中都会有老师、家长全程陪伴,进入大学校园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束缚,与之相衔接的高校管理模式还无法尽快的了解学生的状态,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业出现了简单的断层或者沟壑,造成部分学生迷失于校园中。

2.实践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和迅速发展的社会,各种信息和消息充斥或者冲击着现代大学生思想,他们的思想活跃,思维的跳跃性也相对较大,但与之匹配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时间他们充斥于课堂当中,考试前死记硬背成为常态。相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更愿意去看“热闹”,而不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填充自己在某一块知识领域的缺陷。这种习惯或者方式必然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足。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开展了动手的实训课程,但是由于目前的资源有限,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的走一个过程,不甚了解其中存在哪些问题,课后写一份实习报告了事,这对于真正提高动手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3.对社会的认知度不足

大学生经过象牙塔的“磨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目标诉求,而目前普工、一线操作工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对社会的诉求,认为自己奋斗了十几个春秋,最终去当工人,有点过不去这个门槛。因此很大学生待就业甚至是失业。从某些方面来讲这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能将自己的心沉淀下来,总是一副高高在上了样子,使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二、解决对策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或者是考场,大学课程学习不能单纯的靠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动手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焊接个零部件或者是半导体,制作几个机械零件,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原理,怎么加工的,为什么这么加工、制作,与学生的书本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当前学生的心气较高,不肯吃苦,以往的老员工有经验、董技术,但是学历相对太低,知道怎么干、不知道原理。但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理论缺少实践,若务实,学什么都很快,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将优点发挥出来,这样会有更好的收获;培养学生学会坚持,才有收获。

3.增强学生对企业认知度

当前形势下,各企业的大学生跳槽事件屡见不鲜,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不仅仅是企业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教育也应该参与其中。企业认知度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员工对企业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大学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必然会走向社会,特别是走进企业。只有他们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认可,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但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在这方面几乎不会有太多的涉猎,同时企业仅仅是以薪金待遇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作为诱惑使学生留下来工作,过一段时间学生发现其中的题后很多人选择离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规划,同时也会间接影响高校未来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诸多研究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心态 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这就使得社会每年出现的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难度不断提高。在当代社会上,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上一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就又有新一届的大学毕业生走入到社会当中。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本身存在的就业心态仍然影响着许多人的就业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现存问题分析

1.盲目跟风心态。许多大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之时,往往不会主动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是看别人都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然后盲目跟风。比如在校期间,许多大学生没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与兴趣,跟大家一起考公务员或者会计资格证等等,将许多时间浪费在根本不能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事情之上。更有一些毕业生消极地等待就业机会的到来,将自己的就业与未来放在别人身上。许多大学生依赖于家长,依赖于老师,甚至等待同学的帮助。这样而来的就业机会,在真正就业之后很有可能不适合其本身,反而需要进行二次就业。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位是较多的,然而,许多大学生盲目跟风与等待和依赖的心态使得他们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2.好高骛远心态。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之时,会感觉自己上了大学,就要比其它人强很多,在待遇与职位上应该高人一等。社会现实并不是这样,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取得大学本科文凭,这已经成为进行就业选择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而不是人才的学历。所以,薪酬与文凭不成正比,而是与能力挂勾的。但是,一些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之时,往往会首先选择大的公司与企业,对于小型企业或者私人企业,根本不予理睬。这样的心态与做好造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看不上小型的企业,认为企业的规模与自己的能力不相配。更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很高,要求企业提高薪酬水平,最终被企业淘汰。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现存问题解决措施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只有为大学生纠正其就业观念,才能使其就业问题得到真切的解决。下面,我们就来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1.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以及就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个人素质,大学生才可以在人才竞争中获得胜利。因此,大学生本身要建立起终生学习的意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能力进行培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进行提高。大学老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沟通技巧,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专业课之外,大学生要多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真正要求与需求。更要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努力方向,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就业问题。

2.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有着直接的作用。在进行大学之初,大学生就要从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兴趣爱好方面出发,为自己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职业理念。这个职业规划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能力提高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规划,是为学生就业积累力量的指导性规划。在进行择业之时,大学生切不可有过高的期待,要从自己的能力出发,提高自己社会适应与社会生存能力,以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为主,不断完善与提高自己。另外,从学校方面来讲,在临近毕业之时,学校要加强就业之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未来的就业问题。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使得许多学生的志愿很难达成,这时,学生要学会选择那些与自己期待有所偏差的企业。学校更要教育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去偏远地区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种伟大的选择。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决定了其就业问题解决的完善度。笔者从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出发,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希望以此来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择业与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素霞.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3]梁淑艳.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5(3)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问题 对策

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多数毕业生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竞争压力大的现实,增强自身的风险竞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认识国家分配模式的取消和人事制度这一现状,增强自身的职业流动意识。积极的一面应得以提倡,而消极的一面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趋向于务实化和理性化,但是由于处在就业观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合理的就业观依然存在,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观世俗化,择业目标短期性

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众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世俗化特征,选择职位时趋向于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于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大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等,不顾自身发展的职业前景,就业观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2.择业心理上矛盾,服务社会意识差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以至于会脱离于现实。将不利因素考虑过高以至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甘平庸;想要自主创业却又因对市场估计不清而半途放弃;想要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愿吃苦。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将职业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真正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太少。大学毕业生们挤在发达城市里,苦不堪言地找工作,而基层和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却乏人问津。

3.择业认识片面,缺乏诚信意识

社会体制改革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上形成的“想机关、重国营、轻集体、鄙个体”的职业观念有了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用新的视角来认识就业问题。在职业选择方面,自谋职业也算就业的观点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但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应存在着片面性,将职业单纯分为“热”“冷”两项,对于“热”的就拼命地想要挤进去,而对于“冷”的则是远远地避开;还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不信任。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各界人士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显得复杂而多变。因而对于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不仅要社会、家庭、政府等创造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结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采用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来达到切实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社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作。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感染性。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管理的单一管理角色意识,将就业管理发展为集管理、教育、服务与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性的体系;其次,要逐步扩大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努力将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

学校教育方面,一方面,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举办各类活动渗透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澄清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观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诚信的择业主体是不具备任何可竞争力的。因此,学校教育中应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理念,教导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经得起市场考验。

家庭方面,一方面,要深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和高校是毕业生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家庭教育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家庭应给予大学生就业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对他们应对就业挫折和压力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与大学生多进行情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真实诚恳地传达他们的期望。其次,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二)调整大学生就业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就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从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内因作用发挥越充分、主观努力越积极,则取得的教育效果越佳。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

1.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讲信用的市场,缺乏信用的大学生在市场中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因此,大学生要从主观上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在实践中经得住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自我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立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2.转变大学生择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极大。“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就成为当今教育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到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在就业时既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奋斗进取,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是指一个人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帮助规划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进行行动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几个步骤。

4.提倡主体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体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本位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多本位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大学生积累理性认识与知识,同时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完善与发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却也是最彻底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地带来学生行动、实践的转变,“思想统治行动”。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永军,吕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2]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已逐步由国家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转型,不少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对就业产生了诸多困惑,毕业生供求关系失衡,使大学生对就业感到压力重重。

从学生的角度看,今年的就业可用一个“难”字来概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长春举行的2002年全国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三个不利条件:一是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严峻形势使全社会的整体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样不容乐观;二是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而社会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增幅有限;三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还存在偏差,其就业期望较高。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看紧的情形之下,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迹象,使得国际贸易发展受到阻碍;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纷纷扩招,毕业人数增加较快。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即一边是大学生苦叹就业难,一边是就业单位苦于难寻高层次的人才。

(二)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传统观念仍影响大学生就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及家长习惯于国家学校包办式就业的传统做法,在大学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时,仍然存在着依赖思想。

(三)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高期望值与需求方由于供大于求而进行的压价形成了矛盾。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毕业生认为,在毕业后月收入应在两、三千元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大现学在实行缴费上学,因此学生家庭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使得学生及家长期望毕业后能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样就导致了大学毕业生中存在就业期望值高的情况。

(四)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较强。当前形势下,不仅国家公务员的招收、国有企业的录用比较青睐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外,很多外资、合资企业也较看重学生党员、学生干部。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指导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开发比较重视。据调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很大”和“比较大”。并且年级越高,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女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要明显高于男生。或许正是越加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有着强烈的需求。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知识来源有限。在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们将能够就业放在首位,科学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学生比较少,只有少部分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表示满意。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岁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太满意”或“没有考虑”。同时,大学生对职业前景普遍缺乏清晰的理解,只有少部分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

(三)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寄予希望,但满意度一般

9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有关职业生涯指导的课程,但在遇到职业选择的困惑时,大学生会依次选择“自己”、“父母”、“老师”、“同学”、“专业机构”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来解决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们对学校目前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不是十分满意。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思考

(一)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职业生涯指导的目的是通过相关活动帮助大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们将能够就业放在首位,科学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比较少。同时,大学生对职业前景普遍缺乏清晰的理解。为此,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准确自我定位,提升学习动力,发挥潜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选择的成功率和满意度。从学校来看,要克服一切为了“就业率”的观念。大学生就业不能单纯地是“找工作”,它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和有责任的职业理想规划与实施,要将学生实现就业与实现职业目标相结合。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全程性、动态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等基本原则,尤其需要分层次设计。对大学一年级学生,重点通过职业个性、心理、气质、能力倾向等相关测评,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质。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成功人士、杰出校友、高年级优秀学生的讲座、报告、经验交流,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环境,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围绕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咨询辅导等各类锻炼和强化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的活动。对毕业班学生,重点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开展与求职择业相关的毕业见习、模拟招聘、技能培养等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就业满意度。

(三)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队伍建设,必须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应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并且职业化。高校领导应尽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保持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针对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从众性,当务之急是组织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确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明确服务对象和主要内容,尽快形成符合时代特色、学生特点、学科特有的范畴、体系和模式。

(五)注重职业生涯指导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职业生涯的实现肯定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应该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应该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开展职业实践活动。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向不够清晰,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职业方向性,只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学校要注意将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指导相结合,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选择确定职业目标的过程,甚至是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

(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完善管理体系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健全科学管理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要努力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等等,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5

关键词就业;民生;资源整合;转变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3-01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成为固滞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新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体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正如总理所说:“青年学生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仍在不断加深,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从一个人才资源开发的常规性工作跃升为涉及到政府民生关系的重大政治问题,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健康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根据多年来的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经验,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趋向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客观原因和具体对策作如下分析:

1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局面尴尬的原因略议

高校大众化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扩招剧增的大学毕业生员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社会上传统的用人观念和人才院校歧视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1.2学校因素

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因素,导致学生专业学习缺乏协调性,致使专业化比例结构失衡。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训,缺乏健康心理的疏导。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实践,理论脱离实际,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就业。

1.3自身因素

现在有些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趋向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挑肥拣瘦,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再者学生的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度大,很多大学毕业生严重匮乏工作竞争综合能力。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所以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型工作环境。

2缓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困窘现状的几点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全面的整体工程,要想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配合,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2.1国家、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增强扩大内需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针对性

1)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多个领域,所以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性问题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2)运用投资拉动社会内需、内需促进就业是经济学的基本教义。从就业角度看,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既取决于专业分布,又受价值取向制约。增强扩大内需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针对性,是在不影响大的经济战略布局前提下,在新投资项目审批、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多考虑一些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方面的可受性,中小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领域。

2.2政府管理资源整合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当务之急

政府对人才资源管理政策的整合协调,不仅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高效利用,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才机制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的特殊群体,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政府必要的政策辅助与疏导协调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落差,更有益于逐渐形成良性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导向。

从政府角度看,明确疏导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务之急。政府人才管理资源的整合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铺就了平台,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我们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催促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统一协调机制的诞生。

2.3高校教育机制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内在要求学校要落实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

1)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是在特定背景下实现的,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空前紧张。高校建设与经济发展应坚守高校的基本属性、科学定位高校发展路径、适应并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发展的规律。从就业角度看,人才的供需平衡是一个基本原则,高校培养的人才必将面对社会的选择。社会选择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应避免学校盲目扩张,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谋划专业学科发展,既可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也能实现高校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除了我国现行的双向选择,人才运行机制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搭建供需平台,促进用人单位与学生就业的信息互动选择,此外,还要求高校的教师要抓住就业机遇,适时适宜地展示推荐毕业学生。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3)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各高校及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强他们就业心理承受力的同时,还应该在就业观的转变上践行“与时俱进”,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态度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要提高学校教师教育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趋向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6

1.论大学生社会学

2.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3.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4.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刍议

5.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6.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变量分析——基于越轨社会学主流话语的理论整合

7.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8.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

10.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11.当代大学生厌学的社会学分析  

12.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学探析

13.健康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宅族”健康问题研究——基于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14.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消费研究

15.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6.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7.大学生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8.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19.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调查的社会学分析

20.大学生社团社会学角度之考察 

2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22.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23.影响大学生体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会学分析

24.大学生就业难:一个社会学的审视 

25.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26.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27.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社会学审视 

28.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29.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30.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31.大学生犯罪原因之社会学浅析及预防对策

3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社会学浅析——以江苏地区大学生为例

33.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34.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发生要素及发育过程——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释读

35.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解读 

36.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7.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38.消费社会学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

39.大学生就业功利化的社会学分析 

40.大学生“偷菜”热的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

41.大学生兼职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42.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43.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44.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45.大学生消费新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46.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 

47.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48.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49.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特征分析与引导策略

50.对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分析  

51.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透析

52.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53.大学生体育课堂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54.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时期贫困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

55.网络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研究 

56.关于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57.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管窥 

58.越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59.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60.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社会学探析 

61.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62.横向学历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影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对2010级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研究 

63.论兼职大学生“弱势群体”身份及其特殊保护——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64.在社会学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

65.大学生医学社会学问题问卷调查与分析

66.大学生社会使命感状况浅析——基于社会学公选课的调查 

67.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 

68.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69.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70.社会学视域下农村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71.法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对机制

7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

73.大学生“毕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74.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探析大学生观念教育

75.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

76.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77.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78.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79.关于当前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学思考  

80.大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基于角色扮演的社会学分析

81.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与预防策略

8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猝死问题的思考

83.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8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及培养对策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社会学为例

85.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86.高校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工作社会学探析

87.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88.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89.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90.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91.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92.社会学视野:大学生心理障碍剖析

93.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社会学分析

94.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5.以社会学视角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关注贫困生成长,从“心”开始

96.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社会学解析

97.贫困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社会学透视

98.社会学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研究

99.从消费社会学看《布拉格的大学生》中人的异化

10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01.论强化大学生社会调查内容的教学——基于《社会学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10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03.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学校预防——以社会学为视角

104.当代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

105.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106.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理性的社会学透视

107.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思政课逃课——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方法分析

108.大学生缺失游戏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109.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以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样本的分析

110.大学生自杀成因的社会学透视 

111.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

112.90后眼中的网络——90后大学生网络偏好的社会学成因质性分析

1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学解读

114.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

115.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社会学探析

116.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

117.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社会学透析

118.社会学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119.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120.边缘人与漂浮者:关于大学生社会位置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121.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学分析

12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23.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对大学生党员角色的社会学解读

124.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

125.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126.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127.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社会学调查分析

128.情景逼迫:一种柔性暴力的生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失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