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1
综合安全防范系统由视频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门禁控制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子系统组成。以安保中心、生产区为分界面,建立相对独立的综合安全防范系统,并最终把综合安全防范系统的相关信息传输到安保中心区统一的智能化弱电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各个建筑的综合安全防范系统既独立运行和本体集成、又实现各个建筑的综合安全防范系统在中心区统一集成和数据共享。
一、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前端模拟摄像+矩阵+数字硬盘录像机+远程网络访问的结构,主要包括图形工作站、矩阵主机、硬盘录像机及安全防范服务器、计算机网络交换设备、彩色监视器等设备;总中心设在安保中心的智能化控制中心;单体安全防范系统中心设置在生产区的监控室,可以完成对现场图像信号的采集、保存、切换、控制记录等功能。系统应具有开放的通信协议。产品支持标准的数据交换协议,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1.1前端设计
前端设备是安装在现场的摄像装置,包括各类摄像机、镜头、防护罩、支架等,它的任务是对现场的图像信号及报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到保安监控中心。
摄像机选用:
室内固定位置拟采用彩色高分辨率半球摄像机,外观美观,适宜高档装修风格;
室外周界使用彩转黑一体化枪式摄像机+室外防护罩(配合遮阳罩、风扇、加热器等)。
摄像机基本采用交流220V供电后就近降压供电,部分采用交流220V降压整流后集中供电。系统采用独立的稳压电源集中供电,并采用UPS全系统集中供电。所有摄像机的电源,均由控制室统一供电。统一提供UPS电源,工作时间≥30分钟,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设备良好的同步性能。从稳压电源设备输出的电源,由系统配电箱向现场设备和中央监控设备统一供电。
1.2传输系统设计
本系统传输链路由光纤和同轴电缆组成;包括光纤电缆、视频电缆传输线路、信号传输线路、电源线路等部分。
视频传输线路按传输距离和衰减系数选用性能稳定、衰减小、抗干扰能力强的SYV一75—5射频铜轴电缆。网络线采用6类非屏蔽双绞线,摄像机电源线缆采用RVV3*1.5。其中各监控子系统通过光端机将视频信号接入到中心区智能监控机房。
室外布线管道预埋七孔梅花管到各前端点位,室内楼道布线直接利用已经安装好的弱电桥架。
1.3中心区智能监控中心系统设计安保中心智能化监控中心需通过视频矩阵级联方式与生产区监控系统实现视频资源共享。
在安保中心智能化监控中心设立一套视频矩阵系统,中心区的视频矩阵系统通过接口单元与生产区监控系统的矩阵之间实现数据通讯。通过视频矩阵级联,中心区操作人员可通过本中心视频矩阵系统的操作键盘切换控制调看生产区的任一视频信号到中心区的显示设备上。
中央控制室设置在中心区智能监控机房内,在中心监控机房设置机房设备,包括安保系统专用的核心交换机,多工位监控台、视频管理工作站和视频管理服务器(安装专业视频管理软件)、视频存储服务器、视频信息存储设备(磁盘阵列)以及监控墙等,中间部分为一个系统操作台,由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控制,系统内所有的摄像机的图像信号均通过视频电缆或光纤电缆引入安保监控室进行图像控制与记录,从而构成监控管理网络系统。
二、周界报警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用于防范院区周界的入侵报警,在院区周界安装主动式红外对射探测器,通过防盗报警主机的集中管理和操作控制,如布、撤防等,构成立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当系统确认报警信号后,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提示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处理报警信息,并通过与视频监控子系统的联动等功能的实现,达到很高的安全防范水平。
2.1系统相关设计
(1)报警联动
接警主机带有报警联动输出端,中心在接收到报警信号后联动报警提示发生器将提示出发生报警的位置,同时在监视中心周界电子地图上将显示出发生报警的防区。通过联动控制器,进行系统间集成,对应联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设置在周界现场的摄像机将自动在中心弹出报警现场的画面,并自动进行存储、上传等。
(2)报警信号的处理
中心接收到报警信号,中心管理人员通知巡逻中的保安人员或临近报警区域的保安立刻赶往现场处理。中心保安人员在现场处理完毕后,对模拟显示屏及现场声光报警器、探测器的报警状态进行恢复中心管理人员通过系统管理软件对每次发生的报警事件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以便核实检查。
(3)系统供电设计
报警主机供电与红外对射探测器供电分开,报警主机供电通过其自身配置的供电装置以及备用电源,前端设备采用中心集中供电方式,中心配置UPS电源,从UPS电源出来的交流电源经周界报警系统供电设备降压、整流、滤波后提供给前端探测器,系统采用总线制方式,因此,从中心只需引几路电源即可为前端探头提供所需电源。
2.2系统功能
①有效防护周界区域,对翻越行为提供及时报警。
②适用性强,抗误报性能较好,防范效果佳。
③系统划区域管理便于报警区域的准确定位。
④中心警情提示直观,警号、模拟地图等多种报警提示。
⑤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联动,报警时,警情发生区域图像自动在监控中心显示器上提示并自动录像。
⑥对报警事件、时间、位置进行记录并可打印出信息。
⑦通过中心实现对前端设备的状态控制。
⑧扩展性好,通过系统间的联动进一步提高周界防范效果。
三、门禁控制系统
对建筑物及内外的出入通道进行智能管理。各门禁控制单元一般由各门禁控制器连接读卡器、电控锁、出门按钮、门磁等组件构成。并可以与CCTV和其他报警系统联动。系统设计与设备配置遵循结构化、模块化、标准化的原则,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合理的性能价格比。系统可对各个区域进行必要的优化集成,实现统一管理,满足整体防御的功能要求。系统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进行系统之间的良好通信。
3.1方案设计
本系统是一套高度智能化、既可实时控制又可脱机使用的出入口控制管理系统。授权的用户每人将持有一张非接触智能卡,在卡上存有统一编制的特定编码,持卡人将根据所获得的授权,通过出示智能卡进入相应的各门或相应的楼层。系统可以通过对特定管理区域的设防(报警状态)实现报警功能。系统自动记录每次读卡的时间、开门信息、相关的卡编号、报警信息等资料,供查询和统计处理,并生成各种报表。
3.2监控中心设计
门禁系统管理主机是整个出入口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在中心区智能监控中心安装高端服务器,包括门禁系统通信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软件。
在通信服务器上安装门禁综合管理软件。在门禁软件中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门禁事件及报警的监控,同时对门禁点进行实时控制,对所有数据形成报表。
3.3一卡通系统集成
所谓“一卡通”系统,是综合自动控制、电脑通讯及网络运用、智能卡等技术,使用者只需随身一张智能卡,就可以享受诸如出入口控制、消费、停车场等各种快捷、安全、舒适的服务。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2
电气自动化在我国各个领域应用广泛,渗透干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笔者以两个领域为例,简单的阐述电气自动化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与其蕴含的巨大价值。第一,在空调设备中的应用。电气自动化在空调设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湿度的控制和对温度的控制上。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设置特定的传感器,对空气、外界环境进行探测。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的作用。第二,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当今建筑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建筑物内,主要采用设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的方式,以达建筑物的智能化控制。如在建筑物内设有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字自动化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以及它们相应的布线系统。而自动化系统的使用不仅加大了建筑物内设备的合理利用,还极大的省了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2.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正迈向分布式、开放式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分布式发展可以保证在网络中建立独立的网络,从而实现分散危险,促进系统正常运行的目的;开放式发展就是要将系统与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各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信息化就是将实现设备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自动化、管控一体化。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想在价格上赢得优势占得先机,电气自动化就要吸取先进的技术,总结先进的经验,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量体裁衣,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逐步实现自主研发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要紧紧关注国际化的商业契机,如20l1年的“广州亚运会”之类的大型国际活动,“电气自动化”在这里面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另外,我们在开创工业自动化新局面的时候,还需慢慢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道路转变。工业自动化企业,唯有不停地吸收着高新科学技术的新营养,方可不断的为开创工业自动化新局面添加全新的动力。
3.结语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27
随着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意义在于:一是提高编辑出版效率,网络投稿、在线编辑、在线专家审稿、网络发行以及作者、读者和编辑之间的互动,将大大地提高杂志社的工作效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二是借助网络平台,学术产品的获取性增加,个性化服务增强;三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将打破纸质期刊出版日期、刊期的限制,可以实现即时在线出版,以及通过互联网络实现期刊的国际化,极大地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1]。然而,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着对期刊数字化出版认识不够,传统出版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单一,平台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受众的阅读习惯改变还需时日,体制机制和行业标准滞后,版权问题突出等困惑[2]。目前,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高校学报有必要率先对数字化出版模式进行探讨。
一、牢固树立内容第一的观点
高校学报的生存之本是学术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高校学报体现出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每一项科研活动和实验过程成果的记录都是读者所关注的内容。因此,注重内容质量是高校学报走向数字化出版的必要条件,学术期刊的核心在内容,数字期刊的基础也是内容[3]。相对于内容,出版技术永远排在后面,平台永远是第二位的,技术供应商能够给予内容提供商最先进的技术生产,最快最好的传播,但绝不可能替代内容的价值创造。国际上一流的学术期刊,他们的编辑都把主要功夫用在学术论文上,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想方设法争取高水平的论文[4]。
传统期刊的出版单位,应该积极探索如何把现有的内容优势与信息化条件的传播优势进行链接,在期刊数字化出版进程中,将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融入数字化出版进程,同时创新和拓展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确立在数字期刊源头的主动地位。
二、建设中国特色OA期刊集成平台
(一)OA出版的定义及意义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对OA出版的定义是[5]:任何经由同行评审的电子期刊,以免费的方式提供给读者或机构取用、下载、复制、打印、发行或检索文章。简单地说,OA就是开放存取,在科学领域,对学术论文采取“出版付费,阅读免费”的一种全新传播模式。
OA出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主要讨论狭义的范围,即专指学术信息传播。OA出版的最大特点是践行“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理念。实现OA出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期刊文献的可获取性,追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等体现期刊学术指标的最大化,在最大限度吸引专业读者的同时获得更多采集高水平论文的机会。如:STEVE LAWRENCE 在《NATURE》发表的《Online or Invisible》,通过对119 924篇公开发表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会议论文调查发现,OA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7.03,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2.74,前者较后者被引频次增加了2.56倍[6]。
(二)OA期刊的实现形式
OA期刊的实现形式,按其内容是否完全公开分为半OA期刊和完全OA期刊。半OA期刊有的学者又称复合OA期刊,是指期刊中的论文,只提供部分的免费公开,作者每篇文章一次性地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实现该文的半OA;完全OA期刊,是指期刊中的论文完全采用作者付费而读者免费获取的期刊;OA仓储式则是国际上OA出版的又一种重要形式,截止2008年11月6日,全世界已有68个研究机构、资助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制定了开放仓储政策,已经注册到ROARMAP的OA仓储有926个,可免费获取的论文有约1 100万篇。
OA期刊的出版形式有多种,但并不是一种排它的模式,它可以与其它的出版模式共存、融合和互补,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自由选择。OA期刊将不再被某一个出版公司的预算或财政所限制,因此OA所能达到的境界将不是任何一个出版集团所能够胜任的。
(三)中国特色OA期刊出版体系的构建
我国80%的OA期刊分散上网,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国情实际出发,推动多元发展。对国内精品学术期刊要建立国际化的OA出版系统,政府应该给予经费和政策的支持,重点扶持。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有影响有规模的数据库,已成为我国学术传播的主渠道,可以说具备了OA出版的雏形,但并没有具备OA出版平台的完备功能,而且他们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差额补贴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公益化转型[7]。对于自建网络为手段的自主化OA出版系统,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他们推动在自建网站上进行OA出版。高校学报应该率先试点这几种多元化的OA出版模式。
中国科学院主持建设的OA期刊集成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承办,已于2010年10月25日正式上线。平台中已经收录了111种期刊,近45万篇论文,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建立功能强大的个性化自有网站
高校学报自建网站是数字化出版最有效的途径。国际一流的期刊,如Nature,Science,Cell,Lancet,BMJ等在网络上的表现也是一流的。首先,各个网站都有详尽的基础信息和完善的在线投稿系统,能充分提供信息为作者服务,例如登录Nature网站,不仅可以了解NPG(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40种刊物的报道范围和具体内容,更可清楚地知道这一创刊于1869年的刊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其次,这些网站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形式灵活,充分为读者服务,浏览这些刊物的网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信息和数据极其丰富,能通过不停地链接,找到许多相关数据库和信息源,让人应接不暇,在网站内的各个刊物,不仅可以通过作者、题目、任意关键词等检索,还可通过引用情况、DOI号等检索。另外,这些网站都有多样化的盈利模式,如有偿订阅,即在摘要和部分范文免费的基础上,有偿提供全文;单篇购买,每篇文章可“单篇/单面”购买;参与数据库盈利,刊物本身是某些数据库的一部分,从数据库的集成收益中盈利;增值业务,通过期刊的延伸服务获利,如Lancet的服务就可与手机运营商互联,还有广告收益和个,等等[8]。
高校学报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目前已有的自建网站还很不成熟,由于实力和重视的程度不一,导致传播效果差异明显,文献检索不便,利用率也不高,与国外的一流期刊自建网站相比,应该在以下功能上努力探索:第一是稿件采编功能和互动功能,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启用了期刊采编系统,也有的开辟了网上互动功能,但这项工作还需要在所有高校学报中普遍推广和使用,并完善相应的功能系统;第二是学术交流功能,高校学报可以利用网站建立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比如针对学术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科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报道,吸引大家开展讨论;第三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功能,即不受日期、刊期等因素的限制,实现即时出版,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第四是多媒体传播功能,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相当于建成多媒体传播平台,可以通过视频、音频、Flash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服务,这是传统传播手段所不具备的,应该说多媒体互动网络期刊是各类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前景广阔。
四、构建规模化、集成化的出版平台
数字化出版平台成为当今国际出版潮流,数字化期刊集群发展最为成功的平台基本由传统出版商主导。如总部设在荷兰的跨国科技出版公司――爱斯唯尔公司,其Science 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有2 500多种期刊;德国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团,其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系统也超2 500种期刊;世界范围内的出版商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其Wiley interscience 期刊全文数据库有1 400多种期刊。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投巨资建设先进的数字平台,积聚期刊资源。
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在《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要求实施数字化出版战略,整合已有的数字资源,将内容采编、信息加工、自动排版、网络销售集于一体,打造数字出版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推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和示范工程的建立。几年来,各相关单位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发展,但由于国家、学术界等对纯数字化出版的认识和接受认可程度还不够,真正定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几乎没有。目前可以探索一批有相当规模的,数字化出版走在前列的高校学报,成立数字出版集团,实现集约化运行,增强竞争能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9]。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三步走:首先针对参加试点的各高校学报,把创刊到现刊的所有文章全部作数字化处理,实行网上传播;其次是实现论文的在线预出版,凡是通过了评审和编辑编校过的论文,先期在网上以单篇论文为单位在线,后的论文仍然继续按照正常期刊出版印刷;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出版真正意义上的纯数字版的数字化期刊。
2010年10月《酿酒科技》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合作开办的《“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正式启动运行,该平台将先于印刷期刊发表作者的数字版论文,彻底地解决学术时滞过长的问题,缩短了出版周期,快速实现期刊论文按篇即时在线出版,切实提高了学术期刊文献出版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数字资源平台期刊项目的启动,依托中国科学院,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为基础,以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建立起集内容采编、信息加工、网络传输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期刊数字出版链,形成对院内院外期刊提供服务的,代表中国期刊出版“国家队”水平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和产业。该项目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三步来完成。
五、结 语
需要决定供给,只有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高校学报要紧跟世界数字出版的大潮,改变原来单一的载体形式,以满足网络时代的读者需求,要积极采用新技术,转变出版模式,促进高校学报网站的信息集成和网络传播,推进高校学报开放存取出版,促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过渡,建立数字化出版新的盈利模式,这些探索将是高校学报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0-92.
[2] 关卫屏,刘 斌,游苏宁.科技期刊“受众即市场”理论初探[J].编辑学报,2010,23(1):5-7.
[3] 周小华.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问题探讨[J].理论学刊,2009,182(4):108-111.
[4] 晋雅芬.科技期刊数量增幅较快,质量差距不小[EB/OL].(2008-10-22)[2011-06-30]http:∥news.省略/a200810111001s33/htm.
[5] 卢小文.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的路径选择――兼议学术期刊与数据库出版平台的关系[C]∥第八届(2010)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万方数据资源合作中心出版,2010.
[6] 余 望.OA期刊与传统学术期刊的比较及我国发展OA期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编辑,2007(6):52-54.
[7] 吴月红.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3):202-204.
[8] 钟丽君.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89-692.
[9] 刘泽林.科技期刊: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J].编辑学报,2010,22(6):508-510.
Study o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Model of University Journals
LI Guo-hua
(Periodical Press,WUT,Wuhan 430070,Hubei,China)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4
1 进行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的范围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又称作电子资源。依照由全国图工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的相关规定,可以判断在进行对读者对于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调查时,主要是针对读者对图书馆系统中的期刊、电子书籍、数据库内包含的学术资源的需求,以及围绕着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所展开的各项资料检索、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和其他的个性化服务。
1.2 调查的方法
在进行调查之前,需要对调查表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调查表采用的调查方案和调查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调研。进而依据实际情况,对调查内容以及问题进行划分与设计,分别地读者的个人信息、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认知状况、使用状况、需求状况以及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服务的评价进行相关的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2]
1.3 调查的结果反馈
在经过有效地调查过后,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从中筛选出有效的调查问卷,依照其中受调查者填写的个人信息对其进行层次的划分,从学历、年龄、专业等多个角度,全面的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2 读者对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需求以及利用调查和分析
2.1 读者对数字资源各类文献需求的特点
网络状态下,读者在进行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对电子期刊的需求占据了各类参考文献的榜首,这一定程度上与电子期刊出现的较早且内容新颖,读者在利用的过程中较为熟练有关。紧接着的就是电子学位论文、电子书籍、电子索引和电子会议的论文以及电子参考书。而在电子科技报告、电子报纸、电子专利等方面,读者的需求量相当较少,利用的人数不多。[3]
2.2 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阅读习惯有学科的差异性
不同专业的读者对于数字资源的选择上具有差异,文科的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多选择电子期刊、电子学位论文、电子书籍等,而理科的读者则多选择电子期刊、电子索引、电子学位论文和电子会议论文等。
2.3 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目的分布
不同领域的读者在进行数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其利用的目的是不同的,由于大学中涵盖的专业领域较为全面,因此调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去具备着代表性。例如医学专业的读者在进行数字资源的利用多用于专业的学习、论著的发表、申报课题以及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而人文科学专业的读者是以专业学习、出席会议为数字资源利用的目的。工学专业的读者则是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进行专业学习、发表论著。[1]
3 读者获得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的调查和分析
3.1 读者认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途径
通过相应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读者认识并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途径是多样的,在众多的了解途径中,部分的读者是通过“图书馆网页中对数据库的相关介绍”来对其进行认识与了解的,部分读者则是在“他人的推荐与教授”中,认识并掌握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的,除此之外,还存在“宣传海报”、“图书馆内的期刊介绍”等等。[4]
3.2 读者采用的图书馆数字服务的项目
在读者使用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的服务项目问题上,结果并没有呈现出多样化,读者大部分需要的服务主要展现在“论文的收录以及引用证明”上,另外还包括“文献传递”、“咨询学科馆员”,其他的方面较少,从此可以看出读者对于服务的利用偏低,仍处于初步发展的时期。大学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其提供的项目服务以及对项目服务进行的宣传方面下功夫。
4 结语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数字出版;稿件采编系统;网络监督;期刊推介;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67-03
技术决定论者坚信传播技术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1]。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正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许多方面。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印刷版中国科技期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在许多环节进行了各种积极尝试及措施以应对网络的深刻影响,并正在发生着各种发展转变。
一、对科技期刊传统稿件处理的冲击与发展转变
中国科技期刊在网络应用及普及前,对稿件的投稿、审稿、退修、编校等环节均在纸质稿件上进行,并通过邮局邮寄方式联系,费时费力。
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网络的运用逐渐推广并在近十余年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科技学术期刊稿件的处理方式也悄然而不断发生改变。
在21世纪初,有期刊就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利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与作者、专家进行稿件的传送,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稿件的处理时程;之后,逐渐出现专业的开发软件公司,制作并推广使用期刊网络采编系统。
该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期刊门户网站和期刊采编业务集成化信息平台,将在线投稿、查询和在线审稿、流程监控等采编业务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上,以实现传统平面期刊的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播和个性化利用的目标[2]。
目前采用稿件采编系统的期刊已较为普遍,这种方式易于实时查阅稿件处理进度,而且快捷、方便,提高了稿件采编流程的效率,有效缩短论文编审及发表时滞[3]。
二、对科技期刊编辑策略及传统印刷出版方式的冲击与发展转变
互联网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及方便快捷和可主动选择等优点,正在深刻影响着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的方式,即不只是受限于传统印刷版科技期刊获取科研学术信息,而是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或各种专业数据库,主动检索并查阅所需内容。科技期刊编辑必须积极改进并提升编辑策略,以应对这种转变。如对网络检索频率较高的关键词、篇名及摘要等正投入更多精力,编修中不断提升其关注度,以便于科研工作者查找到相关单篇文献,提升论文的传播效果[4]。
同时,网络普及也促使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方式发生着深刻转变。由于网络的即时快捷,可避免传统印刷版科技期刊发排、印刷装订等过程延搁。为了使科研论文及时与传播,现今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方式正处于印刷版期刊与数字出版并存的阶段,并逐渐走向定量印刷或全部数字出版的未来。
目前,有些科技期刊在保存传统印刷版期刊的同时,自建期刊网站,应用网络即时论文,随后再按期印刷出版。2007年,我国上网期刊已有6000余种[5,6]。也有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数字化期刊或论文平台。自20世纪末以来,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这种全新的学术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取得长足发展[7-8]。如中国科研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即通过网络即时来自不同作者和不同领域的电子版论文,并逐渐开始尝试同时也出版纸质期刊。
此外,优先数字出版也是一种迅速发展并得到认可的科技期刊网络化数字出版模式。这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目前大多数期刊选用的优先出版模式是录用并完成编修的经编辑定稿的稿件,一般以期或单篇论文为单位出版。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学术期刊都有优先数字出版期刊,如Springer创办了“Online First”, 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Science的“Express”, Elsevier的“InPress”;国内期刊大多采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优先出版。这种即时发行且灵活的出版方式,节省了等待期刊版面时间、排版印刷时间、邮发邮寄时间、图书馆编目上架时间,作品一般可以提前半年与读者见面[9-12]。这些不同的网络数字化出版方式,顺应了科研工作者在网络上查阅信息并阅读的现状,也便于利用互联网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读者主动推荐、推送,有力促进了期刊论文影响力的提升。
三、科技期刊对数字出版版权争议及网络监督的发展转变
随着网络应用及对期刊出版方式的影响,逐渐出现了对数字出版版权争议及网络出版是否是正式出版以及缺乏相关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新问题,并进一步产生了大讨论和新的思考[13-17]。例如,互联网普及之前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仅在答辩后收藏于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关图书馆,学术期刊和司法界都将之视为未公开发表。因此,国内外学术期刊传统上并未将学位论文内容再次发表认定为重复发表。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建立了硕博士学位论文库,读者可以检索并阅读全文,这一传统认识已受到挑战。张小强等[18]认为学位论文被收录进网络数据库属于正式出版——网络出版。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一法规或规范,但中国科技期刊界的很多编辑工作者,已对其学位论文内容的研究论文投稿采取尺度不一的拒绝。很多科研工作者及硕博士研究生对此不能理解,或产生不满而抱怨甚至责问期刊编辑部,或者对毕业时学校要求上传电子版学位论文并网络产生抵触情绪,但为了顺利毕业而委曲求全并被动放弃投稿期刊。这些均对科研工作者的情绪、工作热情等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中国科技期刊及相关各方均急需重视并积极应对这一系列的新变化。如完善规范制度和机制,形成共识,达到有据可行,避免混乱;目前也并非所有高校都提供研究生毕业论文电子版全文,故是否应全面考虑各方利益,如研究生只提供毕业论文摘要或应有自主决定权提供全文,或数据库按研究生论文下载支付给研究生费用等措施,以期达到互利共赢。这些均需进一步深思并转变。网络普及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所刊发论文质量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网络数据库检索的广泛性及文献不端检索软件的应用,均有效避免了刊发抄袭、文字复制等不端行为,保证期刊的原创性和首发性,提升了期刊论文质量和传播效果。
四、中国科技期刊利用网络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和影响力并有望促进学术交流
利用网络的无地域、时间限制的优势,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占主要份额的中文科技期刊走国际化之路并减少知识产权外流,是一个有利时机,必须积极利用互联网,寻求走出国门的方法和途径。
目前侨居海外的华裔科学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近三十年来迁往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新时期移民逐步增长,这一时期的移民大多具有高学历或为技术移民。因此,积极利用互联网,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含中英文版)的国际化进程,可为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科研工作者提供方便查阅和了解中国科研成果的机会,也利于增进国际化传播。
中国知网数据库正在积极探索将中国科技期刊推介到世界各地,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此外,科技期刊也应进一步开拓各种方式,在国际范围内拓展更广泛的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如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国际间校际交流和科研合作优势,将其科技期刊网站在对方院校或研究单位的互联网站上建立广泛链接;或借助海外科研工作者及编委等,在其名片、电子邮件末尾签名处或博客主页等,标注上相应中文科技期刊的网址等,通过其与其他科学家交流或参会等机会,便可以使中国科技期刊得到积极推介,并逐步扩大国际传播及影响力。截止到2006年,已有超过500家的大型海外机构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中文期刊,中国的传统期刊在通过互联网发行到世界各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及皇后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等海外大型图书馆的借阅者们,可通过互联网阅读到了中国的科技期刊。而且,很多中国科技期刊也已拥有国际编委或审稿专家,正是利用了网络的便利,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促进了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国科技期刊通过互联网的这种广泛传播,也将对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研究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产生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国内科技期刊以这种方式走出国门,特别对不容易收录入以英文为主的SCI等国际知名数据库的中文版期刊,通过利用网络的各种方式推介,将极大促进中国科研成果的传播,并为世界各地掌握汉语或以汉语为母语的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科研发展的窗口。在增进国际科研工作者了解中国科研成果及期刊发展的同时,也必将吸引更多海外华裔科学家将其科研成果以其熟悉的中文撰写,并投往中国科技期刊,从而形成科研成果共享与期刊发展共赢的良性循环。随着其在国外推广力度的加大和提升,对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推动;而且也方便世界各地华裔或他国的科研工作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开辟并寻找更多与国内同行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中文版科技期刊还应进一步重视并提升论文的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和规范,为不掌握汉语的国际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解中国科研进展的窗口。相信科技期刊在传播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发挥其促进交流的作用,这也顺应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到中国声音“走出去”的需要,避免科研领域购买国外试剂、仪器而将科研论文成果发表在国外英文期刊的“两头在外”的弊端。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等知名学者建议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重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改革旧有的片面追求SCI评价体系的奖励和职称评定体系,对国内外期刊一视同仁,承认中国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同等重要性,不采取双重标准。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深刻影响及积极应对转变的进程中,这些无疑又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要坚持世界一流和国家需求方向,要关注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妥善处理好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中国科技期刊是国际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并采取各种应对方式,不断转变思路和运营模式,建立自己的科技文献品牌体系及学术期刊评价的国际话语权。目前,利用网络平台,将以往小而散的期刊进行整合并实现集约化发展,也是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又一个趋势,并正在不断发展。这必将使中国科技期刊经历深远而有历史意义的发展阶段,更高效地发挥科研成果的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斯坦利?巴兰,(美)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科,王景发.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研发及系统功能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
[3] ,韩锟,游苏宁.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以《中华神经科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4] 国荣,邱芬,胡爱玲.重视呈现度和发展机遇:提升高校科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J].编辑学报,2011(6).
[5] 刘虓,冯金东,刘飚.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调查[J].编辑学报,2006(S1).
[6] 张宜军,杨中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现状及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3).
[7] 李若溪,黄颖,欧红叶等.国际学术出版开放式访问(OA):实践与前沿问题研究进展[J].编辑学报,2006(3).
[8] 曾湘琼.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运行机制与前景探析[J].情报科学,2006(2).
[9] 陈海燕,卢有泉.优先数字出版:学术期刊面临的新浪潮[J].编辑之友,2011(3).
[10] 郑丹.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探究[J].今传媒,2011(7).
[11] 郑爱莲,任玉欣,张晓晔.抓住机遇走网络化出版之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12] 谢明俊.学术期刊数字化的版权保护问题再认识[J].出版广角,2011(6).
[13] 张小强,张苹.学术期刊开放式访问中的著作权问题及其对策[J].编辑学报,2009(1).
[14] 张今.期刊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版权困境与治理[J].出版发行研究,2011(3).
[15] 施勇勤,张凤杰.数字版权概念探析[J].中国出版,2012(5).
[16] 施勇勤,张凤杰,马畅.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概念、类型及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2(3).
[17] 董琳.网络版权技术措施刑事保护研究[J].中国出版,2012(7).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6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