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范文1
教学案例1:《合并同类项》一节(实习生上)
教师:(讲完同类项的概念并进行练习后,给出书上的引例:有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一个大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用代数式表示出了结果:8n+5n。怎么计算呢?)
学生:13n.
教师:对,我们计算8n+5n时,可以先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n就可以了。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8n+5n=(8+5)n=13n。
接着教师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练习题。通过练习,总结出了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找出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后面是大量的练习。)
结果,我从作业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x-f+5x-4f=(1+5)x-(1-4)f=6x+3f。自习课上,我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x-f+5x- 4f=x+(-f)+5x+(-4f)=(1+5)x+(-1-4)f=6x-5f,但是上述错误仍然屡禁不止。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来,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发现: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如果我们将它们的系数“拎”出来,在草稿纸上计算,即1+5=6,-1-4=-5,计算过程就可以直接写成x-f+5x-4f=6x-5f。学生易于理解,错误也少多了。
教学案例2:《去括号》一节(实习生上)
教师:(用小黑板给出书上的引例:用火柴搭正方形时,计算搭x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的根数的三种不同方法。)
学生思考说出答案:4+3(x-1),4x-(x-1),3x+1。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4+3(x-1)=4+3x-3=
3x+1;4x-(x-1)=4x+(-1)x+(-1)(-1)=4x-x+1=3x+1,发现这三个代数式是相等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变化,从而得出去括号法则。后面是练习。)
学生应用去括号法则对诸如:(1)4a-(a-3b),(2)a+(5a-3b)-(a-2b)等题目的练习,逐步地熟悉和掌握了法则。但后来发现对3x+1-2(4-x)这一类题目出现了多种错误,如3x+1-2(4-x)=3x+1-8-2x,3x+1-
2(4-x)=3x+1-8+x,3x+1-2(4-x)=3x+1-8-x,3x+1-2(4-x)=3x+1-8-2+x.
分析以上错误,才发现学生去括号时,存在的问题有:(1)不是忘了变号就是忘了乘以2,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很普遍。(2)2与x相乘不知道怎样表示,就像2a×3b不知道等于什么。这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呢?自习课上,对2a×3b等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后,把问题又回到了根本上:利用乘法分配律,3x+1-2(4-x)=3x+1+(-2)(4-x)=3x+1+(-8)+2x=3x+1-8+2x,但这样做显然“喧宾夺主”了,用它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去括号法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后来我认真思考一下,去括号应该是乘法分配律运用的另外一种形式(含有字母),是一种升华,而不能用它去“独当一面”,为什么不能继续发挥乘法分配律的优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呢?
于是,先复习用乘法分配律计算:3(-x+1),-2(4-x);有理数乘法:(-2)×4,(-3)×x,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题目直接用乘法分配律来去括号,结果错误就大大地减少了。
教学反思:反思这两个教学案例,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其一,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过程中。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较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但是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太少,几乎没有参与其中,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法则,去括号法则,都是学生在稍稍观察,未来得及弄明白时,老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学生,而不是通过引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去理解消化。所以,学生出现众多错误也是必然的。最后把练习运用法则当作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学生自然就变成了运算的机器,毫无情感价值观和发展可言了。其二,合并同类项运用了有理数加减运算,在省去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和不讲添括号的情况下,将同类项的各项系数“拎”出来进行有理数加减,不失为一种简便且易掌握的方法。去括号运算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效果显而易见。用这种“回归自然”抓本质的方法,既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方法:类比,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难且变化万千,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知结构加以优化,“帮新知识找到家”,学生会感到其乐无穷。其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它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开发和利用教材。所以,教学不能照搬书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学内容的实质,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范文2
提高探究课规格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要优质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新学校,梧州市第十五中学的师资来源渠道多样,有梧州市内调来的教师,有从外地引进的教师,也有新毕业分配来的教师,其中尤以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的到来,为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激发了教学的活力,但他们经历少,经验不足,如何组织学生、教育学生,如何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坚持开展常规的诸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帮一”师徒结对子,走出去、请进来向名师学习,集体备课等等校本教研培训活动。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梧州市第十五中学认为,面对挑战,教师应更深入地研究教材,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手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于是,学校决定给教师以一定的压力,保证教师排除外界干扰,集中精力,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
经过和梧州市教科所商量,学校以数学教研组为试点,以梧州市教科所之名组织数学教研活动,将每一次的探究课提升为市级探究课,邀请本市兄弟学校的学科教师前来观摩、研讨。
刚开始,教师们觉得在全市教师面前上课,压力太大,都推着躲着不愿意上。为了帮助年轻教师克服畏难心理,数学教研组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按“个人教案―集体研讨―调整教案―实施教案―课后反思”五个环节进行。首先,各教师自己根据教学规律探索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学法形成个人教案,然后在数学教研组组长莫少华的组织下,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讨论教师个人教案。他们每周都调挤出时间强化集体研讨,保证教师参加教研的时间,并要求每个教师都提出自己的见解,给教师展示才华的平台,然后从中调整、补充、完善教案。集体备课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以检验教案的价值和有效性,在使用后提出修改的参考意见,并在学期结束后将集体备课教学使用稿上交,供今后使用的教师参考。数学教研组对推选出来上探究课的教师说:“轻松地去上课吧,你只是十五中数学组的代表,是课题组的执行者。课后评价的结果是对我们整个数学组的评价,我们和你在一起。”
正因为提高了规格,教师有了压力,增强了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教师自觉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他们刻苦钻研教材,认真撰写教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探究课后,听到各兄弟学校的反馈都不错,更激起了教师刻苦钻研的热情。近两年来,数学组参加学校举办的市级探究课就有26节,平均每个数学组成员上了2节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显著。在数学组的带动下,语文组、英语组、计机组的公开课也纷纷提高档次,开展轰轰烈烈的市级教研活动。探究课级别的提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水平,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以研促教办出教学特色
办学六年来,梧州市第十五中学一直重视课题的研究,确立了以研促教、以教助研的教研理念,深入地开展教研活动,大胆教学创新,努力探索具有十五中教学特色的成功之路。
《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C类课题,由学校数学教研组承担研究。数学教学活动化,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谜语、数学故事、数学趣题、数学辩论、数学比赛、数学实验、数学游戏等形式,把数学知识渗透到一系列活动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以开展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益智,从而全面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课题组成员利用寒暑假,开展“五个一”课题活动,举行一系列“数学擂台赛”、“数学辩论会”等活动,建立了数学教学活动化资源库;他们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开展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对策;他们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深入研究数学活动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的作用;他们在大量的研讨课、探究课中,构建了数学活动化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摸索出五种教学策略: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学习活动化、数学教学趣味化、数学知识问题化、数学知识现实化。数学教学活动化成为梧州市第十五中学的教学特色。因课题研究工作出色,学校由此被评为梧州市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
课题研究两年半,教师、学生都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不断增强:收集和编制了1000多个数学谜语,编写了500多道数学趣题,摘录了200多则数学故事,亲自动手做了100多个数学小制作,成绩提高显著。教师科研成绩尤为突出:获奖的教师论文有30多篇、教学案例100多个、教学心得120多则、活动化教学图片200多张。课题组成员还锐意进取、精益求精,成功出版了书本《走特色之路――广西教育科学〈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课题成果集》第一册、第二册,11万余字。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实施;渗透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目前初中阶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函数思想、辩证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方法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毋用置疑,必须指导学生紧紧抓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这一数学链条中的最重要的一环。
一、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的弹性很大,其选择的材料是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目的,但是教师怎样设计数学情景,学生应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只做了简短的说明。 但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确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案中去。 例如七年级数学第一册(上)的核心是字母表示数,正是因为有了字母表示数,我们才能总结一般公式和用字母表示定律,才形成了代数学科,这册教材以字母表示数为主线贯穿始终,列代数式是用字母表示已知数,列方程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同时本章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用数轴把数和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及绝对值、研究有理数加、减法和乘法的意义等,通过有理数、整式概念的教学,渗透了分类思想,教师只有这样去把握教材的思想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熟悉课程标准,适时渗透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之根本,课标中明确对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课标对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层次,如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要求“理解”和“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设置难度,否则,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而思想则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致达到数学思想的境界,使得数学方法和思想相互渗透。
三、不断再现,逐渐完善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挖掘;归纳;内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在研究数学过程中对其内容、方法、结构、思维方式及其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对数学的观念系统的认识。在初中数学中,数学思想主要有分类思想、集合对应思想、等量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思想和转化思想等。与之对应的数学方法有理论形成的方法,如观察、类比、实验、归纳、一般化、抽象化等方法;还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代入、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分析、综合等方法。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中被突出地显现出来。
一、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中学生数学思想意识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集中了许多蕴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优秀例题、习题,教师要善于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把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案中去。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上)的核心是字母表示数,正是因为有了字母表示数,我们才能总结一般公式和用字母表示定律,才形成了代数学科。所以,这册教材以字母表示数为主线贯穿始终,列代数式也是用字母表示已知数,列方程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同时本章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用数轴把数和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及绝对值、研究有理数加、减法和乘法的意义等,通过有理数、整式概念的教学,渗透了分类思想。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领会和合理渗透的。
二、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导出过程,不是简单的再现,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尝试、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类比、假设、检验等,自主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师要抓住各种时机,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象理解问题本质,总结出数学思想和方法上的一些规律。
1.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人们先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形成概念。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绝对值概念的教学,七年级代数是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描述性定义(正数的绝对值取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取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还是零),学生往往无法透彻理解这一概念只能生搬硬套。如何用刚学过的数轴这一直观形象来揭示“绝对值”这个概念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情景:(1)将下列各数0、2、-2、4、-4在数轴上表示出来;(2)2与-2;4与-4有什么关系?(3)2到原点的距离与-2到原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到原点的距离与-4到原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这样引出绝对值的概念后,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绝对值的描述性定义。(4)绝对值等于7的数有几个?你能从数轴上说明吗?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既掌握了绝对值的概念,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后续课程中进一步解决有关绝对值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无疑是有益的。
2.在定理和公式的探求中挖掘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不宜过早给出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推导和发现过程,弄懂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与其它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中所体验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圆周角定理中,度数关系的发现和证明体现了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化归以及枚举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笔者依次提出如下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1)我们已经知道圆心角的度数定理,我们不禁要问:圆周角的度数是否与圆心角的度数存在某种关系?圆心角的顶点就是圆心!就圆心而言它与圆周角的边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能?(2)让我们先考察特殊的情况下二者之间有何度量关系?(3)其它两种情况有必要另起炉灶另外重新证明吗?如何转化为前述的特殊情况给予证明?(4)上述的证明是否完整?为什么?易见,以上引导渗透了探索问题的过程所应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而较好地发挥了定理探讨课型在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上的优势。
三、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意识
注重解题思路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都离不开数学思想的指导,将解题过程从数学思想高度进行提炼和反思,并从理论高度叙述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产生广泛迁移有重要意义。在题目条件处理、问题解决探究活动中,学会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维过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解决函数问题时,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图象法、类比法等。通过待定系数法,我们可以利用代入法将点的坐标代入字母,从而转化成方程求出函数的解析式,进而探索更丰富的函数特性,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图象法也是解决函数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图象可以较直观的认清函数的自变量和应变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图像的形状,增减变化,周期规律等,更能与相关的几何知识结合探究更有深度、更为灵活全面的数学。
在数学的问题探索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这种“思想方法性知识”消化吸收成“个性化”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迎刃而解。
四、上好复习课,及时总结,逐步内化数学思想和方法
小结课、复习课是使知识系统、深化、内化的最佳课型,也是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最佳时机。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整理,提炼解题指导思想,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掌握本质,揭示规律。
比如,讲无理数和有理数概念、整式和分式、常量和变量等知识时,都蕴涵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这正是科学世界观在数学中辨证思想的体现。其中就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而言,他们是互补性的两个概念,前者分母中不含字母,后者分母中一定含有字母。实际上任何一个分式方程都可以通过去分母转化为一个整式方程,所以他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数学思想和方法形象化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手段 课件 辅助教学
公开课,我认为在作用方面,有两个层面地含义,即:一是示范作用;二是展示作用。对于一位名师,或者一位获得过这种那种奖项的公开课,主要起着示范的作用;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公开课,则更多的是起着表现个人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展示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多种媒体信息,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应对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爆炸的局面。如今这种多媒体公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正是未来常规课堂教学形式的必然发展趋势。
多媒体信息中的画面、声音、动画、视频等,的确为我们的公开课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但是,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多媒体信息,那些丰富的色彩,往往会变成哗众取宠的伪装。
面对目前公开课的现状,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来看待公开课中运用多媒体信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应该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
有幸观摩过多门学科的公开课,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 牢记根本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每节课都有自己的认知目标,对应于我们的教学内容,就是相应的知识点,也是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完成的基本教学任务。能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根本性的教学任务,应该是上好这节课的出发点。
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音乐过后是动画,动画过后是视频,教学过程中也设置了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问有答,一会儿讨论,一会儿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但课后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能力形成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过分地注重了课堂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完成自己根本性的教学任务。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公开课,形式上无论多么新颖、过程中无论多么精彩、技术上无论多么高、新、尖,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当然称不上是一节好课。
二、 注意多媒体信息使用的目的性
教师在公开课中,首先应该明白,为什么要使用某一种多媒体信息。个人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如果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无缘无故地放了一段轻音乐,而在他的教案设计中却这样写着"听《小河流水》,放松学生心情。"结果,直到下课,都不断地有学生在哼唱"小河的水啊,流呀流…"。
表面上看,"小河流水"音乐,的确是为这个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但是这种个人随心所欲的教学目标,离教学大纲中本节课所规定的"有理数加减法"的认知目标,距离甚远。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很多人对多媒体信息的新鲜感有关。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的评课标准中,一节课中使用了多少断音乐、多少幅画面,竟然被赋上了评课的分数值。
三、 认真选取最适合表现主题的多媒体信息素材
多媒体集图、文、声、画于一体,与传统的刀耕火种的课堂教学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多媒体信息丰富多彩,有二维的静止画面,也有三维的立体画面;有二维动画,也有三维动画,有语音,有音乐,还有视频等等。并不是每一种信息,都适合表现所有的主题。如果用飘来飞去的数字,来表现数学公式的演算过程。恐怕谁也难以维系正常的逻辑思维。
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追求表面的新颖、活泼的动感等效果,不注重实际,一心只想使自己的课"花"一些、"亮"一些,特别是遇到上公开课、评优课时,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三维的动画、影视录象等等应有尽有,看起来课堂上热闹非凡,让学生,也让评课听课者大开了眼界,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很一般。
多媒体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仅仅取决于素材制作的技术含量。更多的时候,是看素材自身的属性与教学主题的关联性。
四、把握使用多媒体信息的最佳时机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只有找准多媒体信息使用的最佳时机,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体现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用性。
任何一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时刻,会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使用不当,甚至会产生相反的副作用。
五、 合理使用多媒体信息的特殊效果
在一些教师的课件中,只要课件编辑软件里提供了多少种媒体对象的特殊效果形式,他都全部使用上。不注意使用特殊效果的必要性,往往会失去特殊效果原本可以起到的辅助教学作用。
试想,某个教师课件中的文本对象,无论是课题、项目、还是内容,在出场的时候,不是飘出,就是飞出,或者翻两个跟头,绕几个圈子再立定。文字的"动"的效果,已经成了整节课的一般表现形式,对于学生完全失去了"动"之效果的新颖性。
六、 精心策划公开课中的教学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全面的发挥。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对学生而言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网络教室学生终端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实施教学互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这里的教学互动,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范文6
关键词:新理念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教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教改就将流于形式。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而落实这些主要是在数学课堂上。所以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才能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主线,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尝试:一是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1、更新备课形式
(1)更新备课观念:在备课过程中,以前我总是要思考:把什么教给学生?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最与从不同的?而现在我换一种思维方式,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不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自己悟出来,什么能给学生带来最多的思考?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时,我把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把传统的格式化教案改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升华教学心得”等教学设计。把焦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学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我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比如《梯形》一课,我设计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怎样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新理念。教师不用去教从而引出梯形的常规辅助线添法。学生接受起来觉得很自然,通过动手实践,比单纯地做数学题有效的多。而且是自己得到的,会灵活掌握。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从而使学生达到“会学、乐学”的境界。
(2)改变备课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各人备课,改变为两种形式:首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基本要求“一小节”或“一单元”一活动,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即事先确定集体备课的主讲人、时间、地点和内容,由备课组长(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讲求实效。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因此,还需要个人备课,个人备课,分为三步:一学期备课: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研讨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做法,选择和设计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学模型、图表、演示教具的准备和制作)。根据教材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状况研究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二单元备课:分析研究本单元、章节的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三课时备课:教案内容: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注意点等、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内容、板书设计、教后感(提倡)。过程设计;为达到教学目的,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及实施程序,安排好老师的双边活动。培养能力的具体作法。教具使用的说明。板书的设计方案。.练习课有.练习目标、练习重点、.课前准备、课堂练习,练习题要有针对性,比较精炼,有层次,有坡度,数量适当,保持一定的密度。复习课要有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时,要复习、分析学生以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情况,指出缺陷、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重点的内容等。复习作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作业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复习讲解,要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根据复习作业的错误重点分析。从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测验、课外辅导、与学生交谈、答疑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改进专教法。比如我所在的学校这几年一直尝试这种形式的备课,常常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对自己的教学很有裨益。
(3)重新设置例题:有效的数学例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改变。①创设情境性例题。创设“情境”例题,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编制情境例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则时,设置这样一道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旁有一售货中心,规定售货中心向南为正,向北为负,某人家住售货中心南210米处,该人有事外出,需经过售货中心办一件事,现此人先向南走450米完成一件事后再折转准备北行730米做事,问此人能经过售货中心办事吗?此人走完730米后最后位置在售货中心的哪一侧?由学生通过议论、列式计算,在兴趣中顿悟有理数的加减法则。②设置实验性例题,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③设置开放性例题。变封闭题目为开放型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他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结果不唯一,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④设置猜想性例题,培养学生联接知识的能力,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⑤设置规律性例题。为了使学生在解题时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丰富的联想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规律型”的题目正是考察学生以上这些能力。由于“规律型”题目的规律性和普通性,我们教师在举这样的例题应注意归纳综合,俗语说:“换汤不换药,万变不离其宗”。这话用在数学上正好反映数学知识的规律性。例如,二次函数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抛物线y=ax(ɑ≠0)中ɑ、b、c的符号,要求判断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抛物线与轴交点的位置,对称轴在轴的左侧还是右侧,抛物线与χ轴有无交点,并画出草图,象这样的问题,要先归纳综合它的规律性:(1)ɑ>0开口向上;ɑ<0开口向下。(2)C>0与轴交点在χ轴上方;C<0在χ轴下方;C=0交于原点。(3)对称轴为直线χ,ɑ、b同号在轴的左侧;ɑ、b异号在轴的右侧;b=0对称轴为轴。(4)=0与χ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0两个交点;<0无交点。规律型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我们在规律型例题教学中,必须善于采用比较、分析、⑥设置应用性例题。尽力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坚持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情景。当然这并不是意味要学生深入到工地、田野等地方去上数学课,而是多设计一些问题情景,例如从物理、化学等相邻学科中选择一些应用题,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应用意识,并从中领会数学的威力。例如有关收益的问题:银行的利息、国库券的收益率、所得税的计算等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问题,不但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更新课堂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特别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尽力要求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通过同学之间互相探讨,发现规律,从而掌握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创造充分的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反思的意识;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的选用教学方法;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快速地捕捉各种信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消除学生心理暂时形成的不利兴奋点,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回来,使课堂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正常。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要注意关心、鼓励学生,尤其对学习困难生更要体现出耐心。
(2)更新的教学手段: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但语言、概念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当学生理解之后,及时运用层层深入、步步抽象的语言、概念加以引导,(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表达其理解,总结、概括其升华之认识的语言、概念)。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集图、文、声、影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给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①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②可以提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条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练习,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从基础知识出发,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定量的练习、适时的检测和恰当的评价,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学习的思维性,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③有利于实行双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难一一沟通,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实行双向教学。在所学知识内容上,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变为具体,复杂变为简单,化难为易。有时用很多语言难以说清的问题,通过微机很快就能揭示出其实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1、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并配合小组竞赛,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很投入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分层提问,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课堂小结让学生不仅参与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与一身等等。从各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课堂参与率。
(1)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为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预留发展的空间.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如《圆锥侧面积》一课,我设计了由学生先预习,然后试着针对圆锥侧面积的推导方法提出疑惑的问题一环节。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为什么要把扇形面积公式中的弧长用2πR表示”“能否把它转化成其他图形推导它的侧面积公式?”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完全有能力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教师应该做的则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探索、解决问题。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图形,从而推导出扇形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推导结论竟然和数学家发现的规律相同,他们激动,他们高兴,这种情绪鼓舞着他们每一节课都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了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创新并深感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兴趣和学习欲望。可见,适时引导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探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2)引入同伴合作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仅需要独立探索,还要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学习互补,同时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如“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因没有去过银行,对利息、利率等相关概念不理解。便首先开展了学生独立探索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课下不同形式的调查,写出了各式各样的调查报告后,又利用课上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在组内和同伴交流调查情况,在交流中不仅了解储蓄的意义和储蓄的多种方式,以及怎样选择存储的方法最合理,即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并且在组长的带领下,研究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寻找到了利率问题的等量关系。最后出示例题,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较复杂的利率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参与交流,不仅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同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
课堂情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交织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学生一种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潜意识的显现,属于感情的东西。学生的课堂情绪受到学生内外部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影响学生课堂情绪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指来自教师情绪的影响。我的方法是一要让学生具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要让学生能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配合教师调控自己学习的消极心理。三要让学生都各进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四要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为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高涨的情绪
在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对方,产生共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如何,对于学生能否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能起到沟通师生的感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2)教师要热爱学生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互相好感,互相尊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3)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羞耻心。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使他们产生自负和抗拒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如一位学生,特别自尊,一次由于摘眼镜而迟了一步做数学练习,受到教师的呵斥,双方僵持,一直到班主任出面才解围。以后,这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路下滑。可见学生的自尊心是学习的源动力。
(4)注意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对于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很重要,而学生的情绪状态往往决定着课堂气氛。所以,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使学生在良好情绪状态中学习,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转变态度都与思维有关,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所以教学中应让师生思维得到暴露,信息得到交流,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将数学教学作为“思维过程”来进行。一对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引发大多数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展现出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不是很困惑的表情;二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并且提出的问题与见解要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三是让学生把经过猜想、探索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思维素材,去努力探索,再去进行新的思维。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评价,师生之间要体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还要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和其他媒体之间的有效交流。课堂上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即能构建师生、生生和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课堂上要有良好、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经验,而且还要使学生树立数学意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培养良好的个性,尤其是克服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培养学生上进心理的萌生,促进上进心理的发展,重视学生最佳心态的养成。
上述几点尝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变独角演员为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可以这样说,教育是把学的东西忘了后剩下的东西。要热爱学生,尽可能的了解学生,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去学习。教学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部分。传统的“蜡炬理论”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课堂应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参考书目:
1、《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傅道春
2、《教学月刊》2004.1-6
3、《课程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