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大学生论文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1

1.树立大德育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树立大德育观念,制定并实施全面而有完善的道德规范,营造管理科学、服务优质、文明健康、氛围融洽、秩序井然、团结向上的教育氛围,以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工作目标,为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应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员参与意识,除了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还要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3.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还应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担负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单位建立结对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真切体会和感受社会实际状况,了解和适应社会,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认识,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两者联系紧密,不能偏废。它们虽然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均为育人。因此,我们要抓住育人本质,树立教学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各种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年教师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对这部分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切实遵循中央倡导的“对待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既要热情关怀和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教师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深的文化修养,较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以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课题研究、学习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宽松环境,给予优惠政策,使他们从心底感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有甜头,尽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 文化维度模式理论 第三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为交际本身在扮演着传递文化价值观的角色的同时,也直接受到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产生变化与形成不同的形态。文化价值系统是评估一群人行为的理想或标准,它代表一组经由学习获得的法则,这些法则是用来解决文化所碰到的问题与如何做决策的依归。

既然文化价值观是举止行为的一组评判的法则,它们无法经由感官来直接观察,必须从实际生活的面向才能观察归纳出来。因此,为了研究文化价值观,可以把文化价值观更进一步具体化到文化价值取向的层次,以便使用实证的方法加以观察研究。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1983,1984)从组织传播学的角度,发展出一套广为引用的文化价值取向模式,把文化价值归纳为五个基本的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不确定性规避和时间取向。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交际的过程与结果。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为定量研究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可操作的变量,不少后续的实证研究证明它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预见性。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在每个文化维度上都体现出差异,这的确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不便。我们在承认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同时,更要考虑到文化价值观的动态性特征,要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发展变化趋势。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具有很强的传承性特征。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方交际的不断深入,文化价值观逐渐呈现出适应性调节的变化性特征。当代大学生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思维活跃,观念创新,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因此,一味地强调中西方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只注重差异比较研究,不仅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反而会阻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看到Hofstede的五个文化维度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间的交流而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代表着最先进最前沿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下,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可以代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带来全新的动力。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对于文化价值观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美国的人类学家Kluckhohn与Strodbeck最先使用“价值取向”这个概念,提出了五项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普适性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三种价值取向。美国的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1976)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丰富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与交际环境关系的研究内容。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是不同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他的文化维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Hofstede对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文化进行过调查、分析、比较,两次在IBM调查了11.6万名员工,从大量的调查数据着手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能够解释导致大范围内文化行为差异的因素,他指出所有的差异都可追溯到基本维度中的一个或几个中。这些维度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和不确定性规避。考虑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之后,Hofstede在前四个文化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维度――时间取向。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观调查研究,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海外学者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对跨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30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以Hofstede文化维度模式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范围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跨文化交际学、会计、金融等领域。

文化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异的关键,胡文仲在《超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贯穿一切的红线”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对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仍处于借鉴引入阶段,很少有突破性的进展和理论上的创新,至今还未产生较有影响的理论或测量工具。国内对于价值观的研究许多都采用了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或证实(以五项文化维度为理论基础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或补充(进一步细化五项文化维度模式),或质疑了原理论(批判文化维度两极划分的现象)。大部分的研究重点更侧重于分析文化差异,由于此模式来自于IBM调查数据,因此更多地被应用于了解组织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且,就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每一项文化维度都有独立细致的研究,尤其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与权利距离两项。但是,文化价值观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互相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可见,仅仅研究文化差异是不够的,更应该看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所以本文以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为理论依据来研究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大学生是世界发展的未来,相信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的未来,希望可以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从对吉林省各高校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所进行的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依据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理论,当代大学生在如上所述的五个维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西化。例如,大学生较以往更加强调自我、更加倾向于美国社会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渴望个性独立,渴望更多地靠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而并非像从前那样过分依靠集体的力量。从男性化与女性化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无疑已经摆脱了过去重男轻女的偏见陋习,中国社会也早已不再是男权社会,如今的大学生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和保护女性成为了他们思想意识的主流。不仅如此,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的竞争意识也展现得并不明显,相反,重合作、讲平等的意识凸显出来,解决问题时靠的更多的是沟通而不是冲突,这种欧美国家的女性化社会特征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之中。从权力距离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的上级特权观念已被当代大学生所摒弃,他们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不接受管理特权和上下级平等意识在大学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这同传统中国的特权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客文化的西方主流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的推动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而作为主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或淡化或与西方价值观相融合,形成第三文化。

由于主文化和客文化的不同,主文化又无法适应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进而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主文化与客文化的新的文化体系。但是第三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选择和树立文化价值观时并不能够准确甄别某种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因此他们在选择和树立文化价值观时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高级人才培养机构的大学有必要提出系统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引导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交融和冲突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J].江淮论坛,2008(1).123-127.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65-175.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第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李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原因探讨[J].学理论,2009(12).207-208.

[6]李侨.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与相互理解[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系,2005.

[7]刘畅.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英语系,2007.

[8]刘长远.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变迁研究―中国青年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08.

[9]潘,张子刚.从中国文化看霍氏文化研究的不足[J].湖北社会科学,2003(7).22-23.

[10]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1).95-99.

[11]彭世勇.Hofstede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个人主义层面质疑[J].汕头大学学报,2009.25(4).54-58.

[12]石健.转变中的价值观――中美价值观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04.

[13]施建亚,杨燕,孙妍.论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25-29.

[14]王莉.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英语系,2003.

[15]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学术交流,2008(12).37-39.

[16]谢衡晓.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在创新中的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7-29.

[17]许力生.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7-97.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微文化”;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微信;微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66-02

微博、微信、微表情、微心情、微文学……这些伴随微博而衍生的“微文化”对我国以及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关于微文化的内涵和界定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也充分说明了“微”文化的独特性。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者,在“微文化”的参与认知中,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不可避免地被“微文化”所影响,在满足大学生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同时,也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微文化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准确把握微文化的双重作用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观养成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治病”。

一、“微文化”概述

(一)“微文化”的内涵

“微文化”诞生于现代社会,体现着后现代思潮,它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得以迅速蔓延,从虚拟世界延伸至现实生活,对人们的三观与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义上讲,“微文化”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推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化形式。狭义的解释则特指“微文化”的精神现象。在众位学者的阐释中,我较为赞同张鸿声的解释,他认为“微文化”是“一种由微博衍生而来的,暗含了尚简、崇微观念的各种因形式微小而被冠以‘微某某’之名的微文化所共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该定义突出了“微文化”的物质基础、价值取向与特征。

(二)“微文化”的特征

1.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在“微文化”这个特别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实现了绝对的平等,权威在这里得不到推崇,不管是权贵精英还是草根阶层,在互联网上都是一个个独立、自由的体,可以根据个体的喜好与需求发表言论,也可以针砭时弊,在这里,文化没有所谓的“主流”与“边缘”,意见双方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

2.内容的简洁性和“碎片化”。“微文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内容的简洁且“碎片化”,微博仅限用140字符来表达自己看法,微电影只需300秒的时间进行信息呈现,分分钟的时间人们就可以获得所需知识。为了在有限的字数与时间内创作出既准确又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就需要经过筛选、过滤和加工,而这就必然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如近年来流行的热词“然并卵”、“不约而同”、“秀分快”等,这不仅是“微文化”尚简崇微的生动体现,也是碎片化信息的反叛表达,把詹姆逊的“拼贴”理论展现得淋漓尽致。

3.传播的快捷性与快餐性,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家有一部电脑,同时微博、微信等各种交友聊天软件、手机应用APP等突破了传统的载体束缚,使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微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

4.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微文化”就是在频繁的信息交互传播中产生的,这种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背对脸”的方式,个体无需征得对方同意就可以进行复制转发进行分享,还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多对多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性十分强。

二、“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微文化”之“微”的形式并不代表其作用之“微”,相反,其造成的影响却十足的深重久远。大学生是微文化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微文化”的领头人、主力军。在《2013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清楚显示90后成为微博用户的主要构成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则占到了七成以上。因此“微文化”现象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当然这种影响是双面的。

(一)“微文化”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渠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微博、微信发展更为全面普遍,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快速进行信息的查看、学习,其信息呈现形式图文共存,声色并茂,内容幽默风趣而又知识丰富,快速便捷的“微文化”已经成为众多高校传播主流思想和进行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渠道。

2.加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与了解。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6.49亿,而微博用户高达1.76亿,相较于上年同期提高36%左右。而我国大学生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因此,高校利用微博、微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3.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性,首先,“微文化”衍生的新型载体,如微博、微信等不仅为大学生浏览、发表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事,实现自我发展和提高社会认同的个性需求。其次,“微文化”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为他们接受价值观培育作了伏笔。最后,“微文化”也使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在“阳光”下展开,广大师生可以自主监督,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完善之处,这样的交流互动全民参与保证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4.提升了大学生在高校价值观培育中的针对性,现在许多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教师与学生也会互为微信好友,这样的“微”关系是教师与学校能清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一对一针对性地给予解决,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交流,不仅提高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功效,同时也能不断完善与改进高校的价值观培育工作。

(二)“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

1.过度的自由、个性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观“胚胎”先天畸形。“微文化”崇尚自由、个性,但这背后却是反叛的逻辑,是对社会主旋律的否定、逆反,这种思想极易造成青年人格的陷落,具体体现为冲动的、不理性的情绪左右行为,低俗暴力的语言发泄不满,对现实世界的陌生与冷漠,这种思维与行为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具体表现为:情绪暴戾化。对待事情不进行思考,情感大于反思,而审判大于道德,文化暴民涌现。尤其是微博、微信平台迅速发展后,“微”世界成为民意的一块反映区,在面对某一事件时,一些微友们激烈偏激纯主观的言论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面对法律审判或知名的学术人士进行公正决断时,微民们想左右其结果,简单地认为“人多力量大”,于是裹挟情绪化的言论,试图通过用极端情绪与网络暴力来占领道德制高点,以道德的名义做有损道德之事,以法律的名义做违法、乱法之事,以不公正代替公正,毫不忌口的谩骂攻击、不遗余力的人肉搜索,这种粗暴愚蠢的行为以及这种过分追求自由、个性的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2.无“微”不至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后天”发展“营养不良”。“微文化”在微友们不断地复制粘贴转发中得到广泛传播,在传播中,会把观点看法相近的人聚集起来,正如凯斯・桑斯坦所言,网络就像个回音室,置身于其中的网民会强化自己原有的观点,变得极端,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的后果。在微博、微信世界里,极易形成一种不理性的文化氛围,认为自己的言论在网上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就是社会的真实意见,并借此形成舆论压力,从而造成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政治认同的排斥化。由于微博、微信的主体自由以及言论自由,微观权利也一定程度上掌握在网民手里,加之伴随社会迅速发展而来的一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一人发言,众人围观,微文字成为了大众倾泻“仇富”、“仇观”等情绪的集聚地,而且不少人对政府抱有怀疑与不信任态度,把国家与自己分离,个人利益被无限放大。

3.价值取向多元化致使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出轨”。微博和微信的开放性与世界性,大量信息呈现多样化、碎片化,造成东西方文化、高雅与低俗文化等不同思潮并存于大学校园。有些国家以文化交流之名来掩盖其文化侵蚀之实,把网络变成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渗透于价值灌输的重要基地。此外,国内各种思潮也相互碰撞,如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与主义等反思潮就是利用微博作为传播平台。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蒲清平,张伟莉,赵楠.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青年现象,2016,(6):64.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45-02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国传统的民乐凝聚着祖祖辈辈民族文化传人的心血和智慧。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当中,民乐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之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但目前民乐的发展不景气,我国的民乐濒临后继无人的状态。可喜可叹的是,在不少高校还活跃着这样一批充满朝气、热情高涨并愿为振兴和传承民族文化而贡献自己力量的大学生,他们通过加入各类民乐社团,参加校民乐团的排练和演出活动来默默的实现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理想。

一、引言

1.我国民乐的发展状况。我国民族器乐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欣赏和学习掌握民乐的状况来看,缺乏全社会广泛的普及性、推广性。民乐的教学和创作主要局限于专业院校。从事民乐作品创作的作曲家大多来自音乐学院,他们新创作的作品也仅在专业团体和专业学习者中传播,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作品比较少。虽然近年来有许多专业演出团体在国外演出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民乐在国内由于受流行音乐强大的冲击,大众对民乐及其作品相当陌生。因而在市场效应的作用下,演出场次少,缺乏应有的影响力。现在学习民乐的人较之以往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同学习西洋乐器的人数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作为具有强大引导和推广作用的广播、电视、影视等媒体对于民乐作品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流行音乐相比,明显偏小。[1]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前辈民族音乐家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民族器乐作品,但许多传统的民乐作品还有待开发,有待适应时代的需要及审美标准进行整理加工,重新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2.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状况。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即重知识轻文化。知识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而文化是指人的综合人文素质。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拿到四六级证书,考试能过关拿到毕业证书就行了,认为人生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找份好的工作。对于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的意识相当淡漠,反映在音乐艺术领域则主要表现在对于古典的、严肃的、传统的艺术作品知之甚少,如古今中外经典的歌曲、器乐曲、歌剧、交响乐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崇尚时尚,紧随潮流,对于流行音乐趋之若鹜,对于传统音乐则敬而远之,对待艺术作品缺乏兼容并包的审美标准和情趣。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加之我们周围具有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诱惑和欲望以及面对滚滚红尘中的物欲横流和喧嚣繁杂,许多人在思想行为上表现为浮躁肤浅、偏于功利,只看到眼前利益,对人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生活缺乏深层次、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思考。对待专业知识的研究浅尝即止,缺乏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在人际关系上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和合作,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准则呈下滑趋势。

二、掌握民乐——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

1.有利于自身修养的培养和良好道德观的建立。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它是我们的祖先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沉甸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民族乐器及其作品的产生是我国各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积累并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当代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领悟民乐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进而萌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创新的信念。伴随阵阵悠扬的民乐,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大学生的心田,油然而生的是激情涌动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的情怀。民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许多民乐如《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同时也是诗、词、境的综合体现。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松荷酒茶、剑玉扇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古人研究艺术、品味生活的标志,更是古人从容潇洒、含蓄有礼精神品格的表现。感受民乐的那份淡然、优雅、恬静,让浮躁的心渐渐静下来,远避尘世的喧嚣,感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领悟人生之真谛。唯有宁静的心灵,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为摆脱了虚浮、繁杂的困扰后,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就能自由地翱翔。世界上真正的大师都是与寂寞为伴,与孤独共舞,心无旁骛,潜心专研的智者。即使他们取得了成功也会选择避开浮躁喧嚣的尘世,静心治学,甘于淡泊。在这一方面,居里夫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典范。居里和居里夫人成功发现了镭,当面临是否将镭申请为专利,可获得巨大的财富来改善寒酸的生活时,夫妻二人却一致决定,放弃把镭申请为专利。居里夫人说:“如果我们申请专利,那我们会获得巨大财富。但那会改变我们宁静的生活。难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要的吗?上帝已经赋予我们很多了,我们不需要更多。更多的金钱不仅不会给我们所需要的任何财富,反而会打破我们简单而饱满的生活。”始终保持宁静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过程中的得与失。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事业为之奋斗。安心做事,体验生活的从容,实现人生的理想。只有静下心来多看书,多一些独立深刻的思考,多一些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正体会读书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灵魂得到升华,才能使陶冶性情这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精神的发源地,两千多年来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道德观。“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培育人才的基本内容,其中“礼”字放在第一位。在现代社会里,“礼”是有关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关键。只有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人才能更好的领悟传统民族文化中提倡的优秀品质和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笔者认为孔子在音乐审美标准及对社会产生的功能上曾经提倡的“乐而不,哀而不伤”这一古代审美标准及对社会的影响在当今的灯红酒绿、充满太多的迷茫和彷徨的社会环境下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推广。

2.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俗话说“看一看,听一听,不如做一做”、“看一看,听一听”都有可能忘记,只有“做一做”才能真正理解记住。这就如同大学开设的音乐欣赏课一样,许多民乐听过后,很容易忘记。只有亲自动手、动脑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对作品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2]《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而谱写成的。《十面埋伏》集中了传统琵琶曲最多的指法、手法技巧,达到技巧运用和音乐表现的高度统一,具有极大的音乐感染力,成为琵琶曲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练习此曲既能熟悉琵琶各种演奏指法的灵活运用,继承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又领略了此曲以叙事曲的体裁来表现楚汉之战完整严谨的结构形式,同时对历史典故又做了一番深刻的了解和回顾,文化底蕴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和拓展。作品由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进一步熟能生巧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最终达到对作品准确完美的演绎。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演奏及艺术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有效地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3.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组建大学生民乐团,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民乐作品进行定期的排练和演出,对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乐团的合奏不同于各乐器的独奏,不同乐器间的组合,乐器与乐器之间的过渡衔接,旋律的起伏强弱变化等直接影响着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民乐团大规模、有组织的训练中,随着学生对民乐合奏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民乐的创作特点和艺术表现方式的了解,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意义领会得更加全面深刻,这对于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在艺术实践当中加以合理运用有着深远的意义。民乐团定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交往的能力,强化记忆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民乐合奏中强调的统一协调,配合默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是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1.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同志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里面“文化的发展”就包括民族文化的发展。[3]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成了无比绚丽的民族文化,这份弥足珍贵的财富需要后人去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创造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就是一位敢于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中西合璧,对民乐进行大胆革新的先驱者。在中学教音乐时,他组织了军乐、丝竹两支乐队,并不断向民间音乐家学习丰富自己的民乐知识,后来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高校任教期间,还向俄国音乐家学习小提琴和西洋音乐理论。由于他同时通晓民乐和西洋乐的作曲理论及演奏技巧,因此,他大胆把二胡作为民乐创新的突破口,不仅将西洋器乐的创作理论与演奏技法运用于二胡的演奏,还借鉴了琵琶、古琴的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二胡在古代这种并不受人重视的伴奏乐器成了现代的独奏乐器,并成为大型民乐演奏的主力军。刘天华对民乐做出的卓越贡献源于他不断地完善自我,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因此被后人誉为“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4]

2.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影响深远。如何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征和审美需求,对民乐进行创新,创作出更受大众欢迎的民乐作品,这不仅是专业民乐工作者肩负的重担,也是我们大学生在各类民乐活动中,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开展的民乐艺术实践活动,从目前意义来看,对在校大学生会起到宣传民乐及民族文化,拓展人文素质的作用。从长远意义来看,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前不久听了一部分高校的民乐演出,喜忧参半,感触颇深。有的高校演出的作品不仅有传统民乐或将传统民乐经过综合技术加工处理的民乐,还有把流行音乐作品改编成的民乐等,虽然整场演出大多数由非民乐专业的大学生(有的仅仅只学过一年)来表演,但演出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不仅代表中华民族重要文化传承标志之一的——民乐后继有人,而且从乐曲的表现形式、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表演等各个方面都能深切的感受到演奏者丰富的文化素养。但遗憾的是有个别高校的演出状况却令人对民乐发展的前景而感到担忧。整场所谓的民乐演出几乎全是用民族乐器演奏的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单一,有强烈的一味迎合大学生盲目崇拜流行音乐的倾向。同时舞台旁的LED屏不停的出现庸俗无聊与现场的表演毫无关联的字幕,引起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嘘声,演出场景喧哗,躁动不安。据笔者打听得知,举办方怕民乐太过传统,不时尚,没人来观赏,因此用这种方式吸引年轻人前来观看演出。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即将走向社会,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这类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公民,他们专业知识强,见识广博、精通各种高科技的运用,他们的个人文化素质、行为道德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等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各高校开展的各类民乐活动,目的并不仅仅限于帮助大学生精通民族乐器的演奏,传承祖国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参加民乐活动引导他们领悟祖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及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民乐活动健康蓬勃的开展,影响并带动周围人乃至全社会对民乐及其民族文化的关注之情。大学生素质的拓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丁艳.中国民族器乐生存现状调查与分析[J].艺术评论,2010,(7):77-80.

[2]徐虹.看一看?摇听一听?摇不如做一做[J].辽宁教育,2010,(10):41-42.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5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武术文化。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深入的分析了武术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进而阐述了其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武术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1.武术文化的内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2.不同视域下武术文化的功能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性功能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作用

1.传承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欢迎进入dylw.net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 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事实上,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把它作为高考加分为杠杆,竞技武术的文化底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演练和领悟,达到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通过对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学习,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对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通过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演练体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武术文化,能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结语

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完善人格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武术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在熏陶大学生素质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价值。通过对武术文化功能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的利用其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ZHANG Xihan, LU Huazha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Pick to professional valu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value system with 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sums up the study for professional values define the meanings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values,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study concludes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valu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values; influencing factors

1 职业价值观的界定

Super于1970年最早提出了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的概念,他归类了各种工作特质,然后用职业价值观统指这些概念。虽然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从Super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学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的界定。Super(1970)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与工作相关的目标表达,表达个人内在需求及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 Schwartz(1999) 从信念、偏好等心理特征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工作来寻求的一种报酬和目标。Elizur(1999)则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及在工作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结果的总体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

在综合借鉴了国内外多位学者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之后,王振华(2005)在其学位论文中确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应该从组织安全、人际关系、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安定休闲和社会价值六个维度进行测量。而俞宗火、滕洪昌、 戴海崎等(2004)的研究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结构分析,表明硕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可以分为四个因素:保健因素、职业人际因素、声望地位因素和自我实现因素。

2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根据俞宗火、滕洪昌、戴海崎等(2004)的研究,最被大学生所看重的职业价值观因素是自我实现因素,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而余华、黄希庭200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与已就业员工相比其职业价值观具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更重视利他主义,而不太重视上下级关系。大学生在读书期间接受集体主义教育,而员工在工作历程中无私奉献的取向逐渐减弱,个人取向逐渐加强。而企业领导的权力之大,作用之重要,单纯的大学生还不能切实体会到这些,而企业员工对此却有较深的体验,从而更重视监督关系,这可能是差异的原因。张玉柱2005年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细分为25个与择业有关的因素,开展了针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的研究,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3 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职业价值观是后天人们踏入社会后逐渐形成的,必然会受到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由于人们的性格、价值观、能力、气质等的不同,因此个体差异在所难免。所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3.1 外部因素

3.1.1 家庭因素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和父母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个体小的时候是最具有可塑性的时候,也是学习和吸收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父母和家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魏银霞(2010)所做的一项调查报告中,24.7%的大学生表示在选择职业时父母的意见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李宜嵘的博士论文《家庭因素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一文中,得出结论:家长干预程度与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相关系数高达0.388显著线形正相关。

3.1.2 长期居住地

研究者闫明在其2007年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分为20个具体的职业价值观条目,经方差分析得,入学前长期居住地对职业价值观的一些具体方面(如“工作地点”)有显著的影响,入学前长期居住在大城市的毕业生与居住在其他地方(村镇、县城、中等城市)相比在“工作单位要在大城市”这一小条目重要性的差异上具有显著性,高于来自村镇、县城、中等城市的毕业生。说明:长期居住地原本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相比其他地方的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更希望留在大城市。在“希望通过工作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条目的重要性上, 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均值高于来自其他地方(村镇、县城)的均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来自大城市的高校毕业生更希望到大城市找工作,来自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地位的渴望程度更高。由此可见,长期居住地对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有显著地影响。

3.2 内部因素

3.2.1 性别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达到了何种程度、差异的突出点在哪里。龚惠香、汪益民(2000)通过对浙江大学362名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男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更注重经济利益和社会效果,女大学生则更看重工作环境和个人特长的发挥。而在职业选择方面,男大学生更偏爱有较高经济利益、更需要行为能力和冒险精神的单位。而女大学生则更喜欢有较高文化素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为稳定的工作单位。总结起来,男大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女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兴趣和特长。男大学生更注重职业的外在效果,女大学生更注重内在的个人感受。男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进取意向,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追求安稳、舒适。一般认为,这种职业价值观性别上的差异主要是由男女两性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不同所造成的。不过,也有一些学者(郑伦仁、窦继平,1999;阴国恩、戴斌荣等 ,2000)研究认为男女的职业价值观总体上看差异并不大。

3.2.2 年级

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年级差异,周萍等(1994)郑伦仁等(1999)李锐(1999)的研究表明,临近毕业大学生的择业意愿更加的现实,更重视经济报酬。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待遇好、地位高的职业,如进企业、公司经理等。于海波(2001)的研究也得出相思结论,发现职业价值观物质条件这一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年级主效应:大一的学生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在物质条件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大一年级不太看重就业的物质待遇。喻永红和李志(2003)的研究表明,物质福利待遇时高年级生所重视的,社会贡献程度是低年级生所重视的。睦国荣等(2005)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在调查择业标准的过程中除了证明上述现象,还发现四年级比一年级更加看重工作的环境是否舒适以及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

4 结论

职业价值观将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理想主义的一面。时代要求与传统观念共同塑造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对于社会的贡献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基本的、最突出的特点,这对于大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存在的一些缺点:比如“目光短浅”“不愿意下基层”等。这需要高校和教师展开进一步的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以促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更全面的发展。

总体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性别、年级、长期居住地等因素影响下,职业价值观的某些方面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表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龚惠香,汪益民.男女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比较.高教探索,2000.5:55-58.

[2] 何华敏.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01-106.

[3] 李锐.西南边班少数民族地区师专学生孺要结构特点的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l999.5:62-65.

[4]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心理学报,1999.31(3):342-348.

[5] 马剑虹,倪陈明.企业职工的职业价值观特征分析.应用心理学,1998.4(1):10-14.

[6] 睦国荣,张晓文,王洪洲.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81-84.

[7] 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研究,1991(2):34-40.

[8] 王立新,廖冰.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100-105.

[9] 王振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与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 魏银霞.当代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无锡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0.9(3):26-28.

[11] 阴国恩,戴斌荣等.多级估量法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的应用.心理科 学,2000.23(5):513-518.

[12] 于海波.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大学生论文,2001.

[13] 于海波,张进辅.职业价值观中分析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广西民族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2):68-76.

[14] 闫明.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73.

[15] 余华,黄希庭.大学生与内地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 2000.6:739-740.

[16] 余嘉元.职业指导的重要参照系——工作价值观.教育与职,2001.6:28-29.

[17] 喻永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教育探索, 2003.12:42-44.

[18] 俞宗火,滕洪昌,戴海崎,胡竹菁.当代硕士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应用心 理学,2004.10(3):37-40.

[19] 张玉柱.师范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报,2005.18(1):57-60.

[20] 郑伦仁,窦继平.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量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 报,1999.25(2):70-76.

[21] 周萍.师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4.16(2):51-59.

[22] Abraham, Dov Elizur. (1999).Facets of Personal Valu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8 (1): 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