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传说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传说故事范文1
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不能再作犹豫,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忽然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没生下来,还问这干啥!”
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
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说他是神医下凡,非常佩服他。产妇的丈夫看见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于是由悲变喜,紧紧拉着孙思邈的手,半天才说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呀!”
孙思邈说:“不必谢我了,赶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调养。”说罢,便大步向前走去,给远村病人看病去了。
民间传说故事范文2
摘要:傅山作画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百年不衰,可见其作画技艺之高超和人格精神之高尚。傅山作画传说故事具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母题和情节类型,呈现出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作为故事转折与枢纽的“画活”母题,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寓意。在傅山作画传说故事中,其叙事模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世界民间故事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
关键词:傅山作画;传说;“画活”母题;
一
钟敬文先生曾在《民间文学概论》里说“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是民众对历史人物遗留在其潜意识中的历史记忆而传奇般的刻录在民间传说里,有一定的虚构性和浪漫色彩。而民众对傅山这一历史人物的记忆与评价,集中体现在傅山传说里。民众眼睛里的傅山是永久存在的,这其中潜藏的奥秘就是傅山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其高尚的人格精神。
民间中流传着傅山作画的传说和故事非常多,其故事内容大都体现其作画技艺之高超以及其作画助人的大爱精神和民本思想,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浪漫色彩。据说傅山先生晚年的居住地常有老鼠侵扰,于是傅山画了一只狸猫,贴在墙角。一天,一位故友来访,看到如此好画贴在墙角很可惜。傅山先生说:“唯用其驱捕老鼠也”。友人觉得可笑。等到晚上,有老鼠动静,便听“嗷”的一声猫叫,将老鼠逮住,燃灯看时,正是傅山先生所画之猫戏鼠於墙角。这个故事中,体现了傅山所作狸猫之画的神奇功效,其表达方式是借助画上的狸猫因为画的太像了,以致于狸猫都活了,即“画活”,所以才会有“猫戏鼠于墙角”。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表现了傅山炉火纯青的作画技艺。除此之外,傅山作画还有其他功效——助人。傅山传说故事中,很多都是讲傅山为民众作画,以帮助他们。傅山的这种举动体现了其对民生的关注。而正是因为傅山的这种大爱精神所展现出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得民众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口头叙述傅山传说,来为他“树碑立传”。
傅山作画的故事中,内容看似不一样,但在情节类型和母题上,却有着很多相似,甚或相同。
类型一、被求作画型
a.亲戚或朋友倾慕傅山的画,于是向傅山求画;b.傅山告其备足墨汁,并在最后时刻用扫帚作画;c.主人误认为傅山在胡乱作画;d.“画活”,主人才觉悟是宝画,并后悔
在这一类型的故事中,“画活”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画单纯的、神奇般的成活,并未消失;另一种则是,所画之物因为画的太逼真,以致于画儿成活并消失。另外,这一类型的故事还有一个共有的特点,那就是傅山作画的独特性——要求有足够的墨汁。并且,傅山总是在最后时刻用独特的工具——扫帚作画,这无一不为傅山所作奇画做铺垫。
类型二、傅山作画还恩、助人型
亚型一、傅山作画还恩
a.傅山遇到困难,有人帮助傅山;b.为答谢恩人相助,傅山作画相赠;c.恩人发现画的价值——“画活”;d.画有益于恩人
亚型二、傅山作画助人
a.傅山看到别人有困难;b.傅山作画相赠;c.“画活”;d.画帮助人解决难题
在类型二中,一种是傅山受别人帮助而作画,一种是作画帮助别人,无论哪种原因作画,画都有独特价值,画都有神奇功效,正是因为这才会体现傅山的画技精湛。
在这些故事中,不仅呈现出相似的叙事逻辑,而且有着共同的母题——“画活”。这里的“画活”不仅仅是画单纯的成活,更指画的神奇功效。傅山之画与其他画一样,都是记录生活或是表达人们的理想,但笔者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将画“画活”,所以,故事中傅山所作之画可以堪称极品。因为他能把真实的生活复制到画中,同时使其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生活性,民间流传的傅山作画传说中,“画活”母题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愿望。画中之物只是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它是无生命的,而民众潜意识中是希望这画中的非生物能出现奇迹,能和生活中的事物一样具有生命,所以人们将其神奇化、灵活化,因此,画中之物变活,傅山笔下的狸猫能嬉戏老鼠,白菜的叶子也会随天气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民间中流传的傅山作画传说故事,讲述了傅山所作之画记录了生活,并且其画“画活”演艺了生活。民众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着潜意识中的愿望,所以,傅山作画传说故事中“画活”母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文化含义。
二
“从神话原型批评和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看:表面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存在着某种深层的结构模式,这些有限的结构模式,来自于人类的原始生活与集体无意识,暗中左右着人们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当代国际民间文艺学界的研究也表明:民间故事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但实际上却有相当固定的模式,以致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出版。
傅山作画传说故事源自民间创作,民间故事的生命遵循着自然选择法则。在民众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人在讲述各种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绝大部分自生自灭,只有少数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的故事,经老百姓的集体无意识筛选出来,众口传讲,代代相承。傅山作画的传说故事历百年而不衰,可见它暗合了某种普遍的人类文化心理。
根据上文分析,傅山作画传说故事中“画活”母题反映的是生活化和灵化的思想。这与原始文化中,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是一致的。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观既构成了蒙昧人的哲学基础,同样也构成看文明民族的哲学基础。”万物有灵观是“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泰勒的研究认为,灵魂能够离开肉体而存在,或者进入动物,或者进入其他物体内,从而支配他们,影响他们。故而,傅山所画之物能“画活”,也正是因为某种灵魂进入了傅山所画之物中,使其“活”了过来。这种叙述模式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
东晋画家顾恺之将“春蚕吐丝”画的和真的一样;唐朝的画家吴道子把鬼“画活”;元朝画家吴镇将两株老桧“画活”;明朝画家唐伯虎笔下之物都很传神;清代画家郑板桥把竹子画的青葱逼真……这些画家在民间文学中都有将画“画活”的故事。
同样的叙事模式也可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找到,达芬奇就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画活了,可见,这种叙事模式在世界民间故事中普遍存在。
三
最后,让我们对本文的思路作一个简短的小结:傅山作画的传说故事的艺术魅力历数百年而不衰的奥秘是傅山作画技艺之高超及其人格精神之高尚。傅山作画传说故事具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母题和情节类型,呈现出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作为故事转折与枢纽的“画活”母题,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寓意——生活性。在傅山作画传说故事的叙事模式建立在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基础之上,这种叙事模式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世界民间故事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2]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泰勒《原始文化》,中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4]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民间传说故事范文3
沉香的斧子叫萱花神斧,之前为霹雳大仙所有,来历之一是开山斧之说,开山斧是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宝之一。
劈山救母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华山的西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齐茬茬被截成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铁斧。相传,这就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有同名越剧、同名秦腔、同名连环画等作品。
(来源:文章屋网 )
民间传说故事范文4
一、永乐宫壁画与道教文化
永乐宫壁画于1247年开始绘制,1358年全部完成,前后费时约一百余年。1952年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63年9月,永乐宫壁画摹本及建筑模型赴日本东京展出,壁画艺术受到各国艺术人士的高度赞扬和青睐,永乐宫壁画蜚声中外。改革开放后,前往临摹、研究永乐宫壁画的专家日益增多,永乐宫壁画中蕴含的深厚的道教文化及独特神奇的道教美学思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道学与民间巫术的结合产生了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道教在其形成阶段,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基础,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哲学理念,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先秦时期,老庄哲学理念及理论学说形成为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道家派别,代表著作为老子的《道德真经》(又名《道德经》)、庄子的《庄子》(又名《南华经》)。
宋、金之际,成阳道士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教,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是谓“全真”。王重阳逝世后,其徒丘处机继续在山东“大建琳宫”,金宣宗兴定三年冬(1219年),成吉思汗遣近臣持诏召请,设庐赐食,礼遇至隆,请问治国之方、长生之道。丘处机以“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作答,成吉思汗深服之,称其为“神仙”。次年二月,诏许东归,赐金虎牌、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后来,丘处机最得意的两个弟子潘德冲、宋德方主持修建“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
永乐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道教文化特色。无极殿(也叫三清殿)规格最高,依次是混成殿(纯阳殿)、七真殿(重阳殿),还有丘祖殿,也就是长春子丘处机的殿宇(已被火焚)。道教尊崇老子李耳为始祖,宣扬“三清”,因此,无极殿当之无愧地被排在了前面。
二、永乐宫壁画中的多神崇拜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中供奉着道教所谓的“三清”像,壁画叫作《朝元图》。“朝元”即朝谒“玄元皇帝”老子。在道教里,认为宇宙之始为一元气,一气分为玄、元、始三气,三气形成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和太清。
《朝元图》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风格,而且渗透着深奥的道教美学思想。道教美术着力表现神仙们奇特的经历和传说故事,一方面把神仙居住的洞府描绘成清幽的世外桃源,追求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脱俗精神;另一方面在描绘天神天将及天界秩序时,又极力宣扬天界宫宇的富丽,仙阶尊卑的严格性,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表现方法的两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与“人世”思想的并存,具体体现了道教既明道又明德的要求。
神龛东侧和西侧,各有五位着道教装束的人物,官服都极尊贵,在道教中属有地位但未成为仙官的有道之士。全真教有玄元十子之说,把追随老子的十位古代思想家列在其中,使这个神仙谱系多了一个人物阶层。他们是:关尹子、辛文子、庚桑子、南荣子、尹文子、士成子、崔翟子、伯矩子、列子和庄子。
关尹、辛文、尹文、列、庄的著作都有流传,属于战国时期道家一派。而庚桑、南荣、尹文、士成、崔翟、伯矩见于《庄子》书中,多少应该算作寓言式的人物,到底是否有其人不敢贸然断定。唐代曾以列子、庄子配享老子,就不同于一般神祗,宋宣和元年(1119年)又加封一次,玄元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更加牢固了。
三清殿西山墙北部,木公像右上角有一位老者,即被认作造字的仓颉。在他上方的一位被认作孔子。在永乐宫道教壁画中出现孔子的形象,那是因为永乐宫是全真教为纪念吕洞宾而建造的。在全真教七真人中,丘处机的思想最接近儒家。他重视孝道,积极以道干政,济世救人,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人世思想。老子的道教学说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由此看来,孔子在永乐宫出现也是很自然的了。
三、民间传说与道家文化
在纯阳殿后门的门额上绘有一幅“八仙过海”图。八仙属于道教人物,八仙传说故事具有道教文化色彩。
八仙的传说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俗语。八仙构成的神仙群体,成员固定,事迹生动,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复合型的文化内涵。八仙故事所反映的是非、善恶、邪正观念,能够给予世人多种启迪,人们也可根据自身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从中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
在八仙传说故事中,人们同样用凡人的基本特征来描绘他们,用凡人的理解设想他们的作为,对他们赋予凡人的人格和情感。由于历史原型人物的出身与经历不同,八仙的思想性格也有明显差异,他们成仙后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民间传说还认为,八仙代表着凡人的八种类型,即吕、何、张、韩、曹、钟离、蓝、李分别代表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八类凡人有不同的社会要求与文化心态,因而在作为代表者的神仙身上自然有不同的表现。
三清殿后面是纯阳殿,大殿东、北、西三壁以52幅画组成一部《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反映从吕洞宾诞生到得道成仙的经历。吕洞宾厌恶世俗,后由钟离权点化,弃官学道,云游天下,成了神仙。其《百字碑》“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酒又何曾饭,已罢尽。”就是他关于人修身养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道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只有心灵清净、无欲无求才能长寿。道家精神、神仙思想一旦与养生方法相结合,便使古代养生文化充满理想色彩和生命活力。
民间传说故事范文5
时代推移,沧桑巨变,中国民间文化在自身不断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审美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汪林的《典从风雅》一书,通过对流传于古鲁大地上的各种民间文学,进行探赜索引、钩沉致远,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了解孔孟故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的精神素养。由于作者开动心智,分析鉴别,继承吸收,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创造性的工作,使得这部书呈现出以下诸多特点。
首先是返回自身文化的源头,审视历史,重新认识自己,寻找新的出发点。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从孔孟之乡、我们民族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奔腾不息。多少显赫一时的达官显贵,都被历史的浪潮淘汰出局。惟有孔子及其诸子,历经沧桑巨变,星转斗移后,被人们所记住。孔子布衣传教,“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有“斯文在兹”、“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立儒学,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其本原则,孔子的儒家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骨干。孔子与其弟子们,以天下为己任,“各思以其道易天下”,以对人类的生命存在、生存价值和群体关怀等重大恒久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典从风雅》一书中对孔子与其弟子以及流传于这片古老圣土上的传说故事,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先贤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智慧,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源。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与我们的先贤沟通与对话,从中吸取智慧,来寻求人类文化未来发展途径。
其次,在现实与想象中重述民间文学。英国作家凯伦•阿姆斯特朗在《神话简史》中曾说:“神话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神话是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也是我们曾经的信仰;神话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也意味着我们认知世界的努力;神话将我们与远祖和其他人彼此相联。”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摇篮。流传民间五千年的神话故事是我们文化史上灿烂的珍珠。从“鲁班的传说”到“柳下惠的传说”,从“孔融的传说”到“李白在济宁的传说”,这些朴素而美丽的传说故事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也是我们遥远的文化符码和心灵秘史。按照评论家朱大可先生的说法,每个时代都有权对其文化遗产进行重新阐释,因此神话可以无限阐释。当人类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信息爆炸,资讯便捷,科技成果日新月异,人类正一天天变得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在这种情况下,汪林从事孔孟故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调查项目应该是大有深意的,这是人类与原始的文化祖先们的一次深情对话,是一次面对古老文明的深情回眸,也是借助想像力恢复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文明梦幻。例如:在该书中,作家选择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故事,试图通过梁祝崇尚爱情、歌颂生命、提倡求知的想象阐释一个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来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作者从微山县马坡出土的梁祝墓志入手,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讲述了一个忧伤凄婉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汪林借助一双想象的翅膀,在遥远的民间传说里驰骋、飞翔、舞蹈……开掘和树立了一个梁祝文化的整体形象与丰富的内涵张力。
民间传说故事范文6
??“登华山去吧”,我邀约同伴,到了西安不去华山看看,也太那什么了。况且华山离西安不过120公里,又是热点旅游区,车极方便,再说这五岳也就华山没有去过,有了这样的机缘,不登上华山岂不太为遗憾。
??1989年8月25日发行的《华山》邮票,取华山四景,分别是:“西岳五峰”,“华山远眺”,“千尺幢”,“苍龙岭”。华山邮票的设计与取名与其它山岳邮票有所不同,如“西岳五峰”,“华山远眺”就是一种大特写式的写意,其它山岳邮票基本取其山的一峰、一石、一景作为邮票构图。华山名胜众多、庙宇古迹随处可见,有关华山的史话及民间传说故事传颂甚广。华山还是一座道教名山,山巅峰谷,随处点缀着庙宇建筑。在云雾缭绕之中,真有人间仙阁之韵。
??《华山》邮票并没有表现华山的建筑,只表现了华山的“险”,“险”是华山区别于其它山岳的一大特征。人们总是用“华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路”来形容华山的雄、奇、险、俊。
??“西岳五峰”为北、东、西、中、南峰。犹以北峰最为险要,北峰山势徒峭,三面悬绝。只有一岭南通,十分险要。巍峨的山峰有如云状,远远望去恰似一座云台,故北峰又称为云台峰。中峰也叫玉女峰,依附于东峰的西壁,只通向东、西、南三座山峰的一条要道。玉女峰有许多美好的传说。东峰位于华山之东,峰顶有朝阳台,只华山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游人华山观日出就是集中在这里观看。西峰是华山最秀丽、俊俏的山峰,峰顶翠云宫前有一大石,状如莲花,西峰又称莲花峰。西峰顶上还有一块突兀的巨石,名叫摘星石。南峰也叫落雁峰,是一座一峰二顶的驼形峰,也是华山的最高峰,山上苍松翠柏,葱绿繁茂。云雾缭绕,山崖上镌刻着明、清和现代之人为华山的题词,这些磨崖石刻为险要的华山增添了文化气氛。
??千尺幢,是从石罅中开出的一条陡而长的石阶“路”。因路有险,左右两边挂有铁索。游人攀登时,得拉着两边的铁索方能上山。千尺幢凿有260多级石阶,石阶除陡且窄,每级仅容足尖。攀上千尺幢仰望云际,俯视脚下,如临深渊。石阶尽头如同一个洞口,只需一块盖板便可把华山的道路封堵住。所以千尺幢又被称为“中华咽喉”。
??苍龙岭,从华山北峰南行,过擦耳崖,上天梯,便到得苍龙岭。苍龙岭是一条南北长1500米,宽仅1米的山脊,形同一条鱼背,山岭两边就是万丈深渊,深不可测的山谷。由于这条山岭耸立,整个山体呈青黑色,远远望去犹如苍龙腾空。故称为“苍龙岭”。
??“华山远眺”就一幅华山的写意画,如飞的山峰,迷濛的雾霭,把华山的雄、奇、险、俊融于一体。这里包含了华山多少传说故事,也蕴含了华山深邃的文化蕴味。无论故事与传说,皆与华山之险有密切关系。如:相传唐代文人韩愈曾登华山,攀苍龙岭,上去后顿生恐惧,自觉不得生还,遂与家人留书信一封,写好后从苍龙岭上投到山岩下,并大放悲声。至今,苍龙岭还刻有“韩愈投书处”的石刻,以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