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工作思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培训工作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培训工作思路

企业培训工作思路范文1

一、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培训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认识程度短视,重视程度有限。通过中国人力资源协会和北方通鉴市场调查公司所做的调查得知,目前国内生机盎然的经济环境下,竟然还有28%的企业高层认为“培训没有必要”,“培训是给别人作嫁衣”(18%)。“招来的人就应当合乎要求,不必再培训”(10%)。这说明国内相当多一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充分重视企业的员工培训,虽然走出企业参加行业协会呼吁提高员工素质等等,其实内心根本没有洞悉培训的真实涵义。

因为认识程度不深,对培训的战略意义自然一知半解,所以重视程度肯定有限了。很多企业对培训的评价是赶形式、走过场,多以应付为主。由于缺乏明显的效果,长此以往培训就被渐渐视为无用。加上培训部门缺乏控制培训过程的权力和对培训的营销能力,使培训在企业和员工心目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企业中还流行“培训浪费论”的说法,认为培训是一项昂贵且得不偿失的活动,尤其是民营企业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利润,花钱搞培训完全没有必要,认为现在高校每年毕业生很多,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用人完全可以到市场招聘,投资方没必要浪费;即使搞培训也不愿意多掏腰包,尽可能地削减培训费用。

期待包治百病,盲目进补猛药。看看调查的数据,认为培训目的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占62%,认为主要作用是“提高业绩”占60%,期待“提高管理技能”占52%,而目的为“职业发展”仅占39%.从这些数据看来,企业领导对于培训真的是期待多多,希望能通过培训药到病除,甚至包治百病。所以在选择课程上盲目的存在跟风,“跟潮流,易感动,常改变,”进而走入培训后“迷糊糊、热热闹,没提高”的恶性循环。

重形式轻实际,信口号喜忽悠。很多企业培训过后,通常都是人资部发一张调查表,然后在写份感想开个会总结一下罢了。只要学员认可度高一般都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培训,哪怕整个课程员工只是做了几个游戏听了几个故事而已。

培需严重脱节,内容华而不实。在企业培训中效果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课程的设置不是很科学。一些讲师靠一个实战动作打遍天下,事先也没有和企业充分的沟通,谈的大多是时间的安排和费用问题,导致很多课程的设置不是很适合企业的实际,削足适履的讲义最后会导致没有解决企业的任何问题,毛病依旧在,优点不用求。企业也往往是高中低层一起受用一个讲座,到头来角度不一,见解不一,效果确是一定不好。量身定做和为需而培更显得更加显得奢侈和不太现实。因为内部培训计划不明确,对员工需求把握不准,加上和讲师沟通有限,在选择老师上也喜欢其成名的课程等等导致培训内容华而不实,和企业所急需严重脱节,当然培训效果也极差了。

二、树立培训是一种长远投资的理念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需要培训。培训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本投资”,是提高企业“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

首先,培训是针对人力资源开发、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投资,高质量的培训是一种回报率很高的投资。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对培训投入1美元,产出达3美元。因此,许多公司都把"学习"作为公司的重要发展策略之一,重视岗位培训,鼓励员工持续学习,让员工接受新观念、创造新思维,并将其自然地应用到工作中加以实践。培训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培训是一种双赢投资。即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使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增加,而且增强了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同时调动企业和员工双方面对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培训取得双赢的效果。

最后,培训是一种长期投资。任何一个时期内的培训工作不可能包罗万象,只能根据组织的发展需要和需求的紧急程度,有目标、有次序地组织安排培训,一次培训不可能把员工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同时,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训的效果要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培训对象结合工作进行的实践而逐渐显现。

培训和其他投资一样存在风险。培训投资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培训方向与企业发展战略产生偏离;培训缺乏有效的规划,资源分配不合理,重要的培训需求得不到优先满足,关键的人才得不到优先培训;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培训成果不能有效转化成生产率。

三、树立培训是产品和服务的理念

企业培训是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为企业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知识、信息,增长员工才干和创新精神的无形产品。要牢固树立培训是产品和服务的理念,应用市场规律来指导和规范企业培训工作。

高度重视市场需求对培训工作的导向作用。培训要注重对人力资源开发需求的全方位搜集和利用,建立培训需求的有效形成机制,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来合理安排培训资源,根据需求特点和具体状况来设计培训课程,并随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方向和内容,同时为培训评估建立标准。

牢牢抓住培训工作的生命线--质量第一。提升培训质量,关键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按照以人为本、按需培训的原则,因材施教,逐步加大差异化培训、个性化培训力度,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二要密切结合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组织培训,突出培训的实效性。三要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采取研讨式、互动式、现场式等有效培训方式。

企业培训工作思路范文2

摘要:本文从企业教练的概念、企业教练的选择、辅导式培训与企业效益提升、企业教练的培训技巧以及企业培训组织者如何做好辅导式培训的方式方法做了总结和建议,对各类尝试开展辅导式培训的企业培训组织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企业教练;辅导培训;学员成长;企业效益

Abstract: This paper do th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coaching, business coaching options, counseling-based training and business improvement in efficiency, corporate coach training techniques, as well as corporate training organizers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counseling training, it play a certain reference to various types of try to carry out the counseling training corporate training organizers.Key words: business coach; counseling training; student growth; enterprise efficiency

教练式辅导是最近一段时间企业内训中比较热点的培训方法。许多企业都开始尝试采用辅导式培训来提升领导力和工作绩效。作为一名企业的培训工作者,我在参与了一段时间的本企业教练式辅导培训后,对企业培训工作者如何配合教练做好辅导式培训工作,以落实培训效果的角度做一些总结和思考。

企业教练的概念

为了在辅导式培训过程中有的放矢,让我们先对“教练”的概念有个基本的了解。这个概念含义多种多样,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企业教练是体育教练技术、技巧、方式、原理和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一套能够激发企业员工最佳表现、增加效益、达成目标的有效管理技术(1)。”

“教练是一门通过完善心智模式来发挥潜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的(2)。”

“企业教练是陈述和分析人们如何使用一项技能和或帮助人们提高或改善其工作绩效的一个过程(3)。”

“教练是一名教师、一位辅导者、一位圣贤,最重要的是他或她是那个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的人(4)。”

综上所述,对“教练”的理解,有的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有的将其视作一类人群、有的将其视作一种技术、有的将其视作一个过程……我作为一名企业培训工作者来说,更愿意将“教练”视为一门艺术。因为一名好的教练需要在辅导学员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学员的挑战,至少要不断地处理好来自于学员的三个方面的博弈。

教练与学员的博弈

教练与学员的博弈,似乎将辅导式培训中的教练与学员作为了一场棋局的两边,两方势必要对局并且拼出个胜负……实际上,我观察到的企业教练的目的是与学员达成共识、共创高绩效,但在教练辅导的过程中,却处处充满了博弈的味道。

成本与收益的博弈

企业培训的难点往往就在于成本与收益比当中。这一难题在培训的各个项目中均会有所体现。每当培训之后,上级主管问起培训产生的影响和收益如何的时候,企业培训工作者经常会十分头疼,因为培训的作用是隐性而循序的,加之培训的效能往往产生于企业经营效益当中,这样就让企业培训工作者难以量化培训的收益。

作为教练式辅导培训同样也面临这一问题,更为挠头的是,教练式辅导往往成本更高,这就更需要企业培训工作者与教练密切沟通,找好培训收益的切入点,以便在辅导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做好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工作,凸显出辅导式培训收益高、影响大的优势。通过培训实践的总结,我建议企业培训工作者在培训收益方面做如下功课,以便后期做好培训成本核算工作:

一是从培训促进学员之间感情培养角度讲。

企业组织结构中,不论是事业部制、集团制还是矩阵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员工彼此陌生、沟通不顺畅的现象。促进沟通的好办法就是利用培训。辅导式培训因为小班教学、培训周期较长、学员互动频繁等特点,特别适合于促进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不同组织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学员培养感情、不同部门协调配合搭起桥梁。

二是从培训学员个体的成长角度讲。

辅导式培训可分为技能类和管理类。

对于技能类培训,量化学员的成长相对较为容易。培训前,测试一下学员对某种技能的掌握情况,培训后再测试一下,有提升就说明培训有效。作为企业培训工作者,需要的只是明确培训是要让学员掌握哪些技能,设计一个测试量表就可以了。

管理类培训相对较为复杂,因为无论是沟通水平的提升、果断力的提升还是团队管理能力的提升等等,量化测算都是较为困难的。上述这些技能都是隐性的、较为务虚的,对我们的教练和企业培训工作者是一个挑战。但也并非没有办法,以我的经验,隐性能力的提升也必须明晰化,这需要企业培训工作者和辅导教练之间的充分沟通、辅导教练的辅导水平、以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等要素。

培训开始前,可安排教练与参与辅导培训的学员以及学员的主管分别做一次沟通,目的一方面是了解学员哪些能力是亟待提升的,另一方面是比较学员自我审视与主管的评价是否一致。沟通后,企业培训工作者做好记录整理,与教练一道,研究每个学员的管理能力提升点,重点突破,并为每名学员度身设计能力提升档案(培训记录档案)。培训过程中,教练和企业培训工作者共同参与,记录下每位学员在重点提升的能力上有哪些进步,具体到某个语句、某个动作、某项作业等等,以作为辅导培训的阶段性成果。最后,辅导结束,教练和企业培训工作者针对每位学员的不同特点,做一次访谈或驻点记录,经过培训前后的对比,总结出学员的成长历程,最终分别给学员及其主管做展示。能力提升档案(培训记录档案)是学员成长的印记,更是培训成果的有力证明。

封闭与开放的博弈

这里的封闭与开放,讲的是培训学员的心态。辅导式培训的组织不可能做到每位学员与教练都是一对一的,绝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几位学员和教练同时做辅导。其实,学员极大的挑战往往来自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接受它、改进它。这个过程对于学员来说是一个煎熬的过程。

学员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教练所要做的首先是分析学员的问题,并采用各种方式让学员知晓,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学员间的讨论。讨论就意味着学员要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案例、自己的困惑分享给别人,再通过其他学员的讨论和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往往这种讨论的结果是需要学员从性格上、心理上、管理等方式上的转变。这种剖析往往是学员很不愿意面对的。因为在他或她的内心深处,在坦然面对自己的时候,他或她清楚自己的硬伤,只是他或她并不愿意面对,把它隐藏起来,不为别人所知。既然学员连把这些硬伤展示给别人看的勇气都没有,就更不用提及改变自己的勇气了。

让学员的心态从封闭到开放是辅导式培训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同时让学员暴露自己的硬伤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这需要教练营造一个平等而互信的环境。学员要养成教练和其他学员只是朋友,帮自己成长进步,不可能取笑甚至歧视自己的意识。这是改变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学员勇于暴露才可能勇于接受现实和创造未来。因此,企业培训工作者在这种时刻要尽量低调,如果企业培训工作者在场,作为学员某些“硬伤”的知情人之一,要充当学员保护者的角色。在这个环节上,培训人员也要关注学员的心态及环境的变化,如果教练没能有效的控制局面,就需要培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结束后和教练做充分的沟通,以便及时修正。

时间的博弈

时间成本比费用成本要高的多,参加辅导式培训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团队管理者。对于团队管理者而言,他或她的时间不仅是自己的,还是团队的。而教练看上去在辅导时只是使用了自己的时间。也就是说,看上去学员用在辅导上的时间成本要远远大于教练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从学员自身角度,必须有足够大的收获才能让培训在时间博弈中胜出。我的思考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让学员有所收获。

一是了解自己。学员都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建议教练和企业培训工作者用非常系统的人格测试方法来全面梳理和总结每位学员的性格特点、行为特征,这种测试的权威性和全面性毋庸置疑。一旦学员对于自身的了解加深并认同了,学员对教练和辅导式培训的接受程度会显著提升。

二是让他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以后,学员都会有意愿与其他学员分享。如果在沟通中,了解别人的特点,会让学员之间理解处事方式不同的根源在哪里,有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有效沟通的进行,工作效率会因此而提升。如果学员之间因为培训创造的互动从同事关系上升为朋友关系,更是学员在培训中的另一大收获。

三是提升工作效率。辅导式培训,不能是务虚的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员性格分析这种简单的层面上,因为从根本上讲,学员培训付出的时间是需要在提升工作效率上去弥补的。这就需要辅导式培训务实起来。教练和企业培训工作者需要找到让工作效率提升的好办法。有经验的教练会有许多好的工具推荐给学员,或者在培训现场指导学员使用。企业培训工作者需要做的是敦促学员使用工具、收集和整理学员的工具使用成果。

每个学员,只要他或她认真的运用这些工具,就会发现工具很有益处,经常使用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这样学员付出的培训时间就没有白白耗费,全新的工作方式可能引燃全新的工作热情。

企业辅导式培训起步阶段的建议

(一)辅导式培训参与人数的建议

辅导式培训历时长、模块多,需要学员、教练和企业培训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为了保证培训的成果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培训工作者精心组织培训,建议采用试点的方式,不宜全面铺开。

(二)参与学员的选择建议

因辅导式培训时间长、班级规模小、学员互动频繁,这些要素就需要学员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学习意愿。如果学员本身对于自我改变和增进学习就有抵触心理,最好还是暂时不要为其安排此类培训;或者在辅导式培训试点中,尝试安排个别培训意愿不高的人员,以求借助其他学员的带动和影响,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取得高层管理者支持的建议

辅导式培训如在企业内部刚刚起步,势必会有高层管理者对辅导式培训不了解。辅导式培训要做好,一是把试点班的成绩拿出来。成绩就是学员技能掌握情况的量化指标和学员管理能力的提升情况,简单说来就是上面提到的能力提升档案(培训记录档案)。二是展示学员性格特征。如果高层管理者感兴趣,还可以把参训学员的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对自己的下属有一个更为充分的了解。三是借助行动学习法的经验,将培训中探讨的与某一个企业战略相关的工作思路、实施方法或者改进措施展示给高层管理者,使他们明晰学员不仅在培训,更重要的是在帮助高层管理者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最后,作为企业培训工作者,协助做好辅导式培训是需要动脑筋、花精力的事情。培训的成果往往不仅取决于培训的过程,更取决于企业培训工作者对于企业战略的把握及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培训工作的期望当中。这就需要企业培训工作者巧妙地将企业发展与培训工作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切入点、精心总结培训成果,以便交给企业一份满意的培训答卷。

参考文献

1《企业教练法》【美】托马斯.G.克兰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年版

2企业教练:领导力革命》梁立邦、段传敏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企业培训工作思路范文3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认识到,只有与大兴新区产业集群的用人需求形成良性匹配,才能为区域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出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也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高度重视面向区域经济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深化认识“三要”:即开展职业培训是满足新区经济发展大形势的“需要”;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提高职业技能素质水平是劳动者个人发展的“必要”。逐步树立了“立足新区、面向企业、牵手乡镇、主动出击”的职业培训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继续教育学院坚持“立足开发区、面向大兴区、服务大兴区”,在及时了解新区经济建设实际需求及区域政府对职业培训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逐步摸索出“政府主导、镇村组织、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新工作机制。2008年12月24日,开发区管委会命名学校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0年3月31日,学校与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开发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培训中心签署了《委托培训协议书》;2011年6月17日,学校与北京市大兴区签署了职业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新区政府的规划、管理、政策等优势,为企业与学校及劳动者个人之间搭建起供需合作关系平台。

二、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相匹配的培训体系

在北京市大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的牵头协调下,继续教育学院努力探索培训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将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贯穿于农村劳动力和转岗再就业劳动力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一免、双促、三提升”的职业培训体系。“一免”即将免费的就业培训贯穿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过程;“双促”即通过初级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实现转移就业,再通过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促进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尽快进入高技能岗位,提高转移就业的质量;“三提升”即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生活品质,提升企业在职员工的职业资格等级和职业素养,提升新区劳动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水平。

三、在新的培训体系下,改革创新工作方法

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培训体系下,过去固有的培训管理模式显现出明显的不适与不足。首先,过去主要是给在校生提供取证培训鉴定,基本上是“等、靠、要”的管理模式,而现在需要工作人员到企业、乡镇、政府部门中去,加大了工作压力和辛劳度;其次,过去的培训项目相对固定,基本是按学校专业设置来确定,而现在的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每个企业提出的培训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组织者和培训师资按需设计培训课程,加大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最后,随着培训班次和培训人数的增加,在统筹调配教学资源和信息化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职业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继续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培训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逐渐形成“培训开发规范化、培训办班流程化、培训管理项目化、培训课程模块化、培训师资团队化”的新管理模式,并制定了有利于开展培训工作开展的管理机制。

第一,对于培训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将学校的年度培训开发指标(规模、收入)层层分解到各二级学院的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年终根据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

第二,将培训开发办班工作规范化、流程化,据此规范收费人员和收费程序,从而保证培训管理的良好秩序;

第三,将培训企业、乡镇、对口政府部门的联络协调工作一一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

第四,开展培训师资库和培训项目库的建设工作,依托培训师资库逐步构建培训项目库(课程库)。

企业培训工作思路范文4

本期《思享汇》栏目,著名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教授为我们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大数据时代人才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老人才专家的深刻见解和独到认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认真思考。同时,本期还特辟《业访谈》栏目,针对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中电联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薛静进行了采访,薛主任对当前我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形势与任务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下一步的相关工作思路予以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不妨细细品读。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大数据及其分析处理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巨大作用与地位已被人们所预见。大数据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必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新的气象。本期《焦点萃》从大数据所引发的管理变革角度出发,在阐述大数据时代国家竞争与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同时,探讨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创新,旨在抛砖引玉,激发各界同仁的思考和实践,以期引导我们的行业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蓝海中乘风破浪,加速前行,更好发展。

本期《企业志》栏目,我们关注的是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通过近距离观察和实地了解,深度挖掘重庆电力人不遗“渝”力推动人才建设与发展,做好全员培训大文章的故事,真切感受他们的工作律动,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为共同开启行业全面人才建设工作新篇章鼓与呼。

《培训坊》栏目从提升电力企业培训效果、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在线直播培训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国网山东菏泽供电公司、南网广东电网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等单位在培训工作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期望能对兄弟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有所借鉴。

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需建立在对人才集聚的状态和能力有所掌握的基础之上,本期《人资域》栏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特聘专家桂昭明教授对人才工作中区域人才集聚度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提升区域人才集聚度的路径,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于企业开展人才集聚度研究有着一定的指导性。此外本栏目还分享了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安徽铜陵供电公司、山东莱芜供电公司及南网深圳供电局等多家单位在电力企业人才成长环境、电网企业的绩效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管理促进员工能力和绩效持续提升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培训工作思路范文5

选择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学生的培训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辅助和延伸,始终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在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转型改革之时,如何搞好学生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与教学工作相得益彰,促进学生就业,提升学生就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民办高校培训工作的目的意义、形式与内容、措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如何搞好民办高校学生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大学生就业与培训工作由人社部主抓,各级地方政府人社系统内都设立管理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部门,如就业培训处、就业培训中心等。各级地方政府对促进大学生培训与就业的工程,可以获得专项政府支持。

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培训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表明搞好大学生培训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俞敏洪在谈及培训的最终目的时直言,我们的培训工作就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换句话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我国的民办高校由于底子薄,自身发展受到诸多局限,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很多时候空为一句口号,而不能真正落实,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民办高校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搞好大学生的培训工作,走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的道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的掌握一门或几门技能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证书,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他们改变自身劣势,凸显自身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办高校教育培训的形式与内容

高校教育培训有多种形式和内容。按照国家教育方式的不同,高校的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两大类。按照培训对象区分,高校教育培训工作可以分为企业培训、党政培训与校内培训。

民办高校普遍缺乏品牌优势,在学历教育方面很少有自己的教育项目,这样往往需要依托于名牌大学的品牌优势,甚至在教育培训中成为其他大学学历教育的“代言”。

企业培训和党政培训多集中在企业行业领域和政治领域有鲜明特色的公办院校,民办高校由于缺乏自身特色和品牌优势,社会认同度不够,在发展这两类培训方面同样困难重重。

在学历教育与企业和党政培训方面,民办高校还需要谋划布局,以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自身特色,本着长期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追寻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短时间内,民办高校的教育培训工作还是集中在校内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上面,受众群体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具体表现为职业技能类证书培训与国家考试培训,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驾驶员培训、考研培训等。因此,民办高校的教育培训工作还要以校内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为基础,拓展学历教育培训与政企培训,本着长期发展与短期重点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项目。

三、搞好民办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拓展校内培训项目,提升培训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就业助力

拓展校内培训项目要以学生需求为基础,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品类齐全的培训项目,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享受到全方位的培训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广泛开展对学生的调研工作,了解学生需求,积极引进校内培训项目

目前已经广泛形成的适于大学生的校内培训项目主要包括考研培训、托福、雅思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语言类培训、驾驶员培训等技能类培训以及职业(从业)资格类培训等几大类。

校内培训的主要对象为在校大学生,积极做好对学生的调研工作,能够全方位了解学生特点,掌握学生需求情况,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引进项目,对今后的培训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取长补短,避免做无用功。

2.结合学科特色,寻找培训项目空白点,开发特色培训项目

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发展特色,特别是民办高校,在教育培训方面更要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培养和开发一些特色培训项目,这样才会使培训工作富有生命力。

比如,一所以财经培养为特色专业的民办高校,凭借自身的优势师资和大学品牌,经过努力完全可以打造出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财经类培训基地,而不是被培训机构占领阵地。一所以化工制药培养为特色专业的学校,在教育培训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就不能只寻求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能类培训,就必须考虑到要引进开发化学、食品、制药类的培训项目。

3.加强培训教学的监督和日常管理,提升培训质量

大学的教育培训一定要与社会培训机构区分开来,大学的教育培训更要注重品质的提升。社会一些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往往忽略了培训的质量和后期的服务,而大学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才素质,促进人才就业,这是值得高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民办高校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

4.申办各类考试考点,以考点带动报考,以报考带动培训

培训教育不能局限于培训园地,要加强与人保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联系,申办各类考点,通过报考与考试服务,拓展服务人群和服务范围,从而带动培训更大规模的发展.

(二)积极引进高端培训项目,培训教育与教学相互促进

职业技能类证书培训周期较短,培训费用相对低廉,对有专业背景的考生通过率较高。除了这类证书培训之外,民办高校的教育培训更应适当引进一些培训周期长、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高端人才培训,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用人或者对高端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树立大学品牌,立足本地区,服务地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

民办高校要搞好教育培训工作,要发挥体制灵活的优势,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校内发展培训项目,更应发挥大学的影响力和实际作用,以实现校内培训带动校外培训,将教育培训项目向社会拓展,包括社区、企业、政府,培养区域性人才,为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实现校内外培训相得益彰的局面。

(四)建立健全校内外培训教育招生宣传体系,改革激励机制,规范工作流程

1.建设信息功能全面实用的高水准的业务单位网站,落实责任单位,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如网络、广播、报刊、显屏、招贴、海报、传单等,广泛宣传项目,扩大受众规模,做到有意向的人参与项目,无意向的人了解项目。

2.建立强有力的招生宣传体系,形成校内自上而下的招生服务体系,形成校外完善的招生服务中介体系。

3.成立专门的培训就业服务中心,招募学生志愿者,为学生的培训教育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

4.建立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对年度考核业绩突出的部门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直接承担教育培训项目的业务单位和二级学院在经费和人员的配备上予以政策倾斜。

5.建立优秀学员的交流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品学兼优但经济困难的本校学生参加教育培训项目;奖励培训成绩突出,就业好的学生。

6.规范工作流程,业务部门去除行政化,实行项目分工负责制。

(五)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教育培训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尽快转化为具体的技能水平,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实现了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六)“走出去”,实现教育培训的国际化

企业培训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入职培训;理论基础;转型成长;创新模式

中D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输入,新员工作为企业的新鲜血液对于保持企业机体的活力至关重要。入职培训作为新员工了解企业的窗口,可以向其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企业文化、组织、规章及业务流程等内容,为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及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入职培训中,由于新员工大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可塑性很强,通过入职培训可以端正新员工的思想,并及时发现新员工与企业发展不相符的习惯进而纠正。新员工也可以通过入职培训逐步建立自信和提升团队凝聚力。入职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中培训使新员工在思想理论、职业素质、行业纪律、业务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一、入职培训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完善成熟的入职培训体系是校园招聘的延续,对于企业回收招聘投资意义重大,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对企业的第一印象往往形成于入职培训过程中。通过入职培训,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展现于新员工面前,通过培训快速高效地在员工心目中建立归属感,这不仅为员工日后高效的工作奠定基础,也能有效地防止未来企业出现人才外流等现象,只有将人才留住,企业的稳定发展才有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入职培训搜集新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在入职培训中,可以通过培训项目的设立来观察和了解新员工的性格特点与个人能力,通过对新员工个人信息进行科学地整合与分析,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培训项目提供方向,还可以更好地安排新员工的领导、团队及岗位,将合适的人才放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岗位上去,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其次,对于新进员工来说,入职培训有利于新员工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具体包括企业的发展理念、文化底蕴和晋升机制等,在充分了解以上信息的基础上,新员工可以合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计划,明晰自身的岗位责任,为以后工作的高效展开奠定基础。此外,入职培训作为新员工的“过渡期”,也利于新员工之间进行互相了解,通过集中培训,新员工可以较快熟悉未来的同事,尤其是在入职培训的团队项目中,新员工可以逐步探索有效的团队沟通机制,这不仅增强了新员工团队的凝聚力,也有利于之后新员工顺利开展其岗位工作。

最后,对企业与新员工双方来说,入职培训增强了企业与新员工之间的黏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新员工互相了解,各取所需。企业通过其特有的企业文化,以文化留人,新员工则在了解企业过程中找到自我归属感,更好地将自我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二、现代企业培训理论概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入职培训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的实践形式,为了更好地做好目前企业的入职培训模式,这里简单介绍几个当代企业主流的企业培训理论,希望通过对理论的阐述加深对现有培训模式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更好地指导未来入职培训的实践工作。当前主流的企业培训理论有以下三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称结构主义培训理论,持该理论的主要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等学者。该理论将培训过程拆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仿真情景、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及内涵建构。具体来说,该理论认为在培训过程中接受者应在一个与未来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环境下,借助内训师及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有效地学习培训资料以意义建构的形式完成最终培训,这不但要求接受者学习未来工作中将要使用的操作性知识,也要求其学量非操作性的实践经验,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是使接受者完成对培训的意义建构,即通过培训掌握未来工作的内在规律。

(二)协作学习理论。持该理论的主要有多一奇等学者。该理论注重发挥学员自身的优势,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调动学员积极性以投入培训过程当中,进而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该理论强调培训内各成员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学员与学员,也包括内训师之间、内训师与学员之间等,这里的内训师多为引导者的角色,以学员为主体,降低原有培训模式中内训师的权威度以更大限度调动学员积极性。此外,该理论推崇集体培训模式,通过将学员细分为学习小组的形式将集体授课与小组讨论统一起来,学员在组内注重个性养成,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争,最后以小组成绩作为优胜的参考条件。

(三)学习型组织培训理论。持该理论的主要有阿基睿斯、舍恩及彼得等学者。该理论注重企业文化的灌输,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予以推动,每一个培训流程均相互联系并在培训过程中及时反馈培训效果以便开展下一个培训流程。通过建立一种学习型组织的形式,营造员工学习的氛围,在充分调动内训师及学员创造性的基础上保持整个学习组织具有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进而使得该学习组织持续发展。这种培训理论要求建立的学习型组织具有自我赶超的意识,通过培训不断扩展组内成员的个人能力并不断提出新的培训目标。此外,该理论要求组织内部应确立共同的培训目标,以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为思考路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最后对培训过程中每一环节反馈信息加以汇总并建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档案以便开展新的培训。

三、企业入职培训模式及其特点

以当代主流的企业培训理论为支撑,回顾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的日程安排及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上述三种企业培训理论在此次新员工培训项目中均有体现。但总体来说,此次新员工培训项目主要与学习型组织培训理论的契合度较高。下面,笔者将重点分析此次企业新员工培训项目,重点归纳此次新员工培训的模式及其特点。(表1)

为了直观地了解此次培训课程的设计情况,这里对此次培训的各类课程的课时量进行统计。由表1可以看出,此次入职培训课程总计160学时。其中,广义的企业文化类课程(价值观+制度)约占总课时的59%。其余各类的比重由高向低分别是业务培训类、文娱活动类和杂项类(包括结业考试及入职手续办理)。另一方面,此次的师资力量也以企业自身干部为主,企业干部占师资总体的79.31%,且授课老师基本上是本条线的专业化人才或对企业内部企业文化了解很深刻的领导干部等。从此次课程实践效果来看,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企业文化宣讲,提升员工自我归属。此次入职培训从课时量上看,企业文化类课程特别是价值观建构的课程占比接近一半,这与前文所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不谋而合。在此次培训中,其重点是宣传企业的企业文化等“软实力”以增强入职员工的归属感,使学员在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接受、理解、认同企业文化,最终将自己作为一个企业人并为之自豪。

在企业文化类课程实践中,授课形式表现为集中式授课与小组研讨二合一的模式,在白天以内训师集中式授课为主,课程主要介绍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战略、价值理念及规章制度等。其中企业发展历程和战略等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给新员工,价值理念则通过介绍企业成长中的优秀“典型”,以案例的形式向入职员工展现这些优秀员工的成长经历,让学员自己感受企业的软实力。规章制度的解读则以反面“典型”案例为主,通过介绍这些干部员工的违纪过程及处理结果以达到对新员工警示教育工作。

由于师资主要为企业内部领导干部,其本身发展经历和个人感悟也是培训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大部分授课老师立足于自身成长经历,其课程可信度高且易于被学员接受。晚上以小组研讨和自习为主,将学员分为五班二十组,以白天的课程设定一个研讨题目,让学员结合白天所学及个人所悟展开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其研讨成果并在组间相互竞争,这样的课程安排符合协作学习培训理论的要求。

(二)严格规范培训纪律,提前营造“工作状态”。入职培训是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步,严格培训纪律是顺利开展培训的基础。特别是对于新员工,为了顺利使学员完成从大学生向企业人的转变,严肃培训纪律必不可少。严格培训纪律不但利于培训的顺利展开,也利于学员规范自我以便在新的岗位上开展工作。此次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制定了详细的培训纪律、考试纪律及团队积分管理规则等规章制度以规范新员工的日常行为。

培训过程中,每位学员上课前都需使用电子考勤设备进行人脸识别,每天进行三次考勤记录,有效地保障了教学的质量;培训纪律同时对学员的着装、个人行为及课堂纪律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从学员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逐步培养其企业人的意识;团队积分管理规则明晰了学员间内部竞争的机制,为学员间合理有效的竞争提供了规则。通过此次培训,强化了学员的时间意识、着装意识及绩效考核意识等,使得新员工通过培训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

(三)实施精准培训,力争结业上岗。此次培训的新员工基本上来自软件开发中心,因此培训课程特地安排了五天的业务规范课以便于新员工上岗工作。业务专业课的授课老师均为企业软件开发中心的业务骨干,其课程集中于软件开发中心业务的流程与规范。同时,授课老师充分结合各自的工作经验向新员工介绍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怎么做。这样的课程设置符合建构主义培训学说,使得新员工通过培训学习未来工作中将要使用的操作性知识与非操作性的实践经验,以达到结业上岗的要求。

(四)培训寓教于乐,坚持以人为本。此次培训过程中,培训学院始终贯彻以学员为本的工作思路,寓教于乐,丰富学员课余生活。通过发挥学员特长,以兴趣带动学习,将培训过程中学员形成的优秀文字、书画和摄影作品以班刊的形式呈现,并以微信的形式加以推广,从而达到宣传企业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紧张的课程之余,学院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举办了羽毛球、乒乓球及企业好声音等赛事活动,使学员通过比赛互相了解、互相切磋。

四、企业入职培训模式的有益探索

此次入职培训过程中,学院及全体学员积极探索,在现有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且反馈良好,现归纳如下:

(一)“互联网+培训”模式,多样化、碎片化学习。此次入职培训中,从第一天的微信班群到课程中的视频教学再到每天的微信班刊推送,“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已经渗入培训的方方面面,这次培训中,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使培训工作更加高效的展开,特别是在此次培训中,培训学院率先采用“互联网+选举”的模式,真正为班级营造了民主公开公平的氛围,通过完全透明公开的网上选举,使得新员工很快认同并接受班委的领导。此外,培训过程中,新员工通过“易企秀”、“美篇”等制作软件将培训的点滴记录下来并通过微信平台加以推广,不但记录其所学所思,也从侧面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宣传,可以说一举数得。未来可以将培训期间新员工制作的推送形式以专题的形式记录于企业的微信平台上,以便于后期培训工作的展开。

(二)内训师从“权威者”转为“引导者”。此次培训的新员工在年龄结构上绝大部分是“90”后,其个性鲜明,善于自我思考。通过此次课堂满意度的调查及现场观察可知,小组研讨时学员的参与度最高,且这一环节学员自我思考,课堂成果最多。在小组研讨中,内训师所扮演的是课堂引导者的角色,学员们根据课程题目,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并形成小组研讨成果,内训师则是对小组研讨方向进行把控,并不过多干涉学员的研讨思路。相反,内训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课程效果。这其中除了课程时间过长不利于学员的听课效率因素外,还因为权威性的授课形式拉大了学员与内训师的距离,不利于学员从心理上认同内训师。

(三)完善入职培训“信息档案”,构建企业人才库。目前,企业入职培训中针对新员工的素质信息档案系统还是空白。包括新T工在入职培训中的表现,班委及小组成员对其性格、特长、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或记录。当然,由于企业员工人数庞大,针对所有新进员工建立个人素质信息档案工作量过大亦无现实意义。但是,针对总部的新进员工可以用试点的形式开展此类工作,比如在新员工的结业证书上新增一栏“带班老师及班委对该生的评价”。这样,用人的部门通过该员工的结业信息即可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建立此类信息库还可以有效地将人才进行重组搭配,根据未来企业项目调配合适的人才进行工作,用“大数据”的思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也便于从综合素质上考察员工的能力,为以后培养其发展提供依据,便于后期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宝发,杨庆芳.企业培训模式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41.

[2]唐文君.论现代企业培训的理论基础[J].职教论坛,2008.30.

[3]刘洪清.生产型企业一线员工“以人为本”管理问题探究[J].新经济,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