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科研究生论文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风格

1前言

由于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高校体育工作而言,公共体育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与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师主要是指担任体育技能课的教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更主要是以示范性与感染性为重要特征出现的。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多因素复杂的教育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是师生的身体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教学具有开放性、师生交感互动性强等特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的教学风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纲要》强调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重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人格形成的发展规律,这将要求体育教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形成个性教学。体育教师要实现个性教学,必将要对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观点、教学作风、教学方法方式、教学技巧等方面的选择,而这些方面正是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的形成,个性特征的培养,人格素质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合作精神的养成以及学习效率和进度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国内对于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没有一套适合体育教学情境中测量教师教学风格的工具,当前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有何特点?教学风格的类型倾向于哪几种?不同性别、职称、教龄、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是否存在差异?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对贯彻落实新<纲要》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第一轮调查对象:分层随机抽取福建省部分高校(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闽江大学、莆田学院和泉州学院)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96.7%,有效率问卷142份,有效率97.9%。第二轮调查对象:按部属、省属、市属级别分层抽取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学院、闽江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宁德师专、泉州学院、莆田学院、龙岩学院、三明师专等14所高校担任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教师,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5份,回收率9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94.9%。

2.2研究方法

2.2.1教学风格测量工具

采用Grigeorenko&Stemberg编制的教学风格评价量表(TSTI),通过预测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重新修订一套适合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问卷,该量表是一个教师的自陈量表,共七个分量表,47个题目,每一项目采用5级评定(从完全适全到不完全适合)记分分别为1、2、3、4、5。分别评价立方型、执行型、评判性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七种类型教学风格。

2.2.2全部数据统计都在SPSs11.5中进行。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总体教学风格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体育教师在七种教学风格上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教学风格依次是:激进型、立方型、局部型、整体型;这与非体育专业教师的教学风格倾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对体育教师来说,这四种类型也是受欢迎的,是效率高的教学风格。如表1。

3.2不同性别、职称、学历、教龄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的比较分析

表2显示: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两种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男教师更倾向于执行型教学风格和评判型教学风格。如表2

表3显示: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初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在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型四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中级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整体型和保守型三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而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和局部型三种类型上得分最低。如表3。

表4显示: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立法型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这可能与样本的数量分布也有一定的关系。见表4表5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差异均不显著,这与不同职称的教师教学同格类型相一致,在高校教师的职称一般与教龄相挂钩。然而,相对于教龄较短的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上的老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更倾向于立法型和保守型两种。教龄在5—15年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激进型的得分最低。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的关系,老教师心理状态与年轻一代有所差别,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传统。如表5

4.1从总体上看,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的以激进型、立法型、局部型、整体型四种教学风格为主。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有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类型以激进型、立法型、评判型、整体型四种教学风格为主,这四种教学风格是相对复杂、有创造性和效率高的教学风格,Grigeorenko&Stemberg的研究结果发现老教师相对于新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更倾向于执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有关学者对高效能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一般教师相对与高效能教师更加倾向与执行型和保守型的教学风格,这从另一侧面验证了前面提及的研究结论,即执行型、保守型教学风格是相对简单、效率低和不受欢迎的教学风格。本研究的一部分结果与其相一致。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和近几年来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不断完善。

4.2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两种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男教师更倾向于执行型教学风格和评判型教学风格;

4.3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立法型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4.4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初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在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型四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中级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整体型和保守型三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而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和局部型三种类型上得分最低。:

4.5不同教龄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差异均不显著,这与不同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相一致,在高校教师的职称一般与教龄相挂钩。然而,相对于教龄较短的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上的老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更倾向于立法型和保守型两种。教龄在5—15年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激进型的分得最低。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的关系,老教师心理状态与年轻一代有所差别,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传统。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盲审效果;探索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76-03

学位论文盲审,就是在论文通篇中隐去学校名称、导师姓名及研究生姓名,并将论文送往相同专业高校的同行专家评阅,并就论文是否达到答辩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返回给学生的评阅意见中,将专家的相关信息隐去。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学位论文“盲审”有助于排除人情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阅,评阅成绩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真实。

一、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实施

我院自2010年开始从各专业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抽取部分学位论文进行盲审。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学院根据校学位办论文盲审实施办法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实施办法》。

1.论文送审要求。送审的硕士学位论文封面及扉页需隐去作者姓名、导师姓名等个人信息。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送2位校外具有相应硕士点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盲审效果,学院在统一收取参加盲审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后,报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论文的格式和内容是否涉及作者个人信息等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且通过“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检测结果在30%以内的论文方可送审。

2.合理选择盲审学校和盲审专家。由于我校的工科背景较强,我院硕士毕业论文的领域既有化工理论基础研究,也有化工应用研究,所以在硕士毕业论文送审的学校和送审专家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校层次的一致性、学科专业的相近性和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3.合理利用评阅结果,形成激励机制。对于评阅结果,导师和学生往往只重视评价不合格的论文。一旦评审专家认为论文已达到要求,同意答辩,往往学院、导师和研究生本人不再重视评阅专家的其他意见和建议,只有没通过的论文,导师和学生才会认真修改。

为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对盲审评阅意见中的评分和评语做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处理,以促进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了补充意见《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结果处理办法的补充说明》。在《补充说明》中规定:“毕业论文经由两位盲审专家进行评阅,结果均为合格但论文评分都低于65分,该论文必须在3个月内修改完成,并经院学术委员会增聘同行专家复审,根据复审结果决定是否受理其答辩申请,未通过复审者应当延期一年答辩。”

二、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成效

1.学位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实施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增强了研究生的“论文危机”意识。绝大部分研究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我院首次进行学院盲审制度时,对25位参加盲审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形式审查,发现90%以上的论文存在撰写格式、图表规范等问题。2011年和2012年学位论文盲审时,同样的格式和规范等写作问题则要少得多。表1所示为我院2010-2012年研究生盲审结果为优良的比例。如图所示,2010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0份,其中30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0%;2011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46份,其中3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7%;2012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8份,其中5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87%。

2.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近年来,受社会环境中“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一些研究生缺乏科研进取精神,不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研究;部分研究生忙于考博、找工作,不愿承担导师的科研任务,忽视论文研究和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真正目的就是使导师和学生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从而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真正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终达到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真正成效。

表2所示为我院2010年-2012年参加盲审的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由表2可知,我院自实施盲审制度以来,参加盲审的学生不仅人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质量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现行盲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评阅专家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之间有误差。学院送审的学位论文都是通过相关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选择专家,而不是导师选择,因此在评审专家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涉及交叉学科的论文,在评阅专家的选择上更容易出现误差。

2.评阅专家工作量增加以及“手下留情”导致评审质量受考验,盲审成效打折扣。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需要评审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而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答辩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增加了送审部门及评审专家的工作量,评审质量经受考验。另一方面盲审聘请的多为国内有关院校的同行专家,有些专家在打分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就高不就低、“手下留情”,由此导致论文盲审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3.学位论文传递过程资源浪费,经济成本增加。盲审的费用加上管理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纸本论文和评阅意见书的传递也是一种时间和经济资源的浪费,随着毕业生基数的递增,这一费用势必逐年加大。

四、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探索性建议

1.扩展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越来越提倡将学生的培养模式由单一学科转为在交叉学科的平台基地上加以培养。扩大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增加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听取他们的评阅意见,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和导师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和创新思路,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情因素,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2.聘请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论文评阅。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学院聘请了一批在化学化工领域有影响力的国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学位论文送予这些专家评阅,将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3.建立论文免审制度,给予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一定的推荐免审的权利。为提高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可以建立论文免审制度。如对于在权威期刊或者影响因子大于一定数值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达到一定要求之后,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同意后,可以向学校学位部门提出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免审的申请。

参考文献:

[1]马玲.博士学位论文同行评议的实证分析及探索性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2(6):44-47.

[2]王健,张华.由盲审结果分析我校机械类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差异[J].科技广场,2009,8:240-261.

[3]王蓓,王振芬,王维静,王沁丹.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提高学位论文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81,759.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3

一、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研究生培养体制不完善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研究生招生采用严进宽出的方式,毕业论文要求较低,答辩通过率在95%左右,这就在客观上使学生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和压力,是阻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原因;(2)我国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跨专业选修课、实践及实验课、方法论课程、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等课程,这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3)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大多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质量,当前导师队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名誉、轻岗位以及学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不足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师比例失衡,这从客观上使导师很难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办学条件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平台建设无法满足理工科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理论教学和论文研究为主,业界形象地称之为“空对空”;(3)科研经费不足,参与实际科研课题是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课题经费不足是个普遍现象。

二、协同创新体系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通过大跨度整合而构建的创新组织模式,包括了内外两个方面的内容:内部主要指高校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进行整合,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外部主要是指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合作,加强相关各单位的联系与协同,共享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产学研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学科联系与协同,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1.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方面,要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大导师在研究生录取时的权限,同时在入学考试中加入实验环节,把好入口关,加大研究生论文写作环节的监督力度做好过程管理,提高毕业答辩要求把好出口关;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打破院系为单位的格局,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联合不同专业组建学科组,实现跨专业的共同培养。2.改善研究生课程设置。一方面,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开设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方法论性质的课程,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开设一些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拓宽研究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另外,还可以多开设教学实践课程、实验课程,增加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理工科院校还可以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让不同的思维、理论相互碰撞,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导师选拔制度,把好研究生导师入口关;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取消导师终身制,激励导师不断提升;通过提供出国进修、参加培训等机会,为导师提升自身创新素质创造条件。

(二)发挥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优势,改善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1.利用协同创新的资金资源,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高校、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这些协同创新的主体拥有国家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财政拨款和各协同创新主体的科研基金、研发项目经费或自筹资金,这些科研经费可以用于更新已有的实验设施,搭建新的实验平台。另外,充足的科研经费也是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动力燃料,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创造创新成果的坚实基础。2.利用协同创新的课题资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载体。协同创新的主体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及相关行业的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生如果可以参与到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和项目开发中,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实践机会无疑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这些协同创新的主体可以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发中心等方式,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3.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的途径。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选派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从而提升应用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可以互派优秀的教师、技术员到对方授课、兼职、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形成企业与高校良性互动。

三、结束语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校企合作;研究生

作者简介:王博超(1980-),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师;卢占会(1964-),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教授。(河北保定0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重点资助研究项目“适应国家需求构建新能源学科的导师队伍快速建设机制”、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编号:094572124D)和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三期专题资助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54-02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党和国家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决策,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华北电力大学担负着为国家能源电力领域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对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的实践,探索在校企全方位合作的背景下,以研究生工作站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学校和企业两位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研究生工作站是校企深入合作的平台

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业设立和建设,并由高校研究生导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共同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是高校与规模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博士后工作站的雏形和有益补充。近年来,各高校特别是众多具备行业特色和背景的高校,纷纷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为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的平台。

二、华北电力大学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的实践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唯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了学校理事会。学校立足能源电力行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学校在大型电力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站,开创了“两段式双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2005年11月,学校在河北电力研究院成立了首家校外研究生工作站,随后首批研究生进站,一年后顺利毕业出站并以良好的业务素质及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2007年,学校决定在全国电力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全面推行研究生工作站,形成基本覆盖学校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目前,学校已经与河北电力公司、云南电网公司、辽宁电力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许继集团、天威集团等52家电力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每年有300余名研究生进站接受联合培养。2010年11月,学校召开了首届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暨研究生工作站研讨会,国务院学位办以及研究生工作站领导参会,共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共谋产学研创新体系和能源电力发展大计。

华北电力大学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产学研和人才培养上各自的优势,不断深化研究生工作站桥梁纽带作用,提升研究生工作站的功能,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以进站研究生为纽带,加强校企双方专家的深度交流,学校导师可以深入工程实际,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导师也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将积累的实践经验提炼和总结,实现理论升华,为推进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打下坚实基础。进站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并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需要选派进站,在校企双方导师指导下,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围绕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重大难题和预研问题开展科研和论文工作,加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研究生在站期间,可以了解和感知企业文化,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广泛的实习实践活动,及早培养良好的就业观。企业也在指导进站研究生过程中,从传统的“招聘季”模式转变为提前关注“培育+招聘”的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三、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的启示

1.科研项目是校企合作的载体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归根结底是科研的合作。只有连续的适合的科研课题,才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和深入的保证。在研究生工作站,双方导师通过长期的交流和共事,增进了了解,大大提高了双方在科研合作方面的频率和成功率,从而不断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这样,必然会促进校企双方加大建设研究生工作站的力度,必然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然会提升进站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站所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2.双导师培养研究生是校企合作的最佳契合点

双导师是由理论知识丰富、了解学科前沿的大学教授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科技创新精英组成的联合体。双导师充分吸纳了校外优秀人才为研究生教育所用,融合了两位导师的积极因素和能量。双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使研究生既夯实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极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加了他们的社会经验。双导师的实施有效缓解了高校研究生师生比例失调的矛盾,吸纳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3.研究生工作站建设要规范化和科学化

在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中,企业是建设的主体,而高校在合作中往往更加主动。这就要求高校在合作之初要选择管理水平高、懂法律、讲信誉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以保证在未来的合作中能够同舟共济。在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方面,学校要主动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华北电力大学在近几年逐步制定了校企联合研究生工作站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及管理实施办法和外聘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聘任实施细则等文件;合作企业都成立了研究生工作站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了负责人,出台了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对工作站进行规范和科学的管理和建设,为研究生工作站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了进站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各环节严格控制,派出导师赴站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专家组为在站研究生论文研究把关;建立了优秀企业专家定期进校做学术报告制度,充分利用企业专家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丰富经验,定期聘请企业专家来校做报告,为研究生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了校外工作站研究生党支部,为校外研究生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及时了解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把握当前的政策局势,锻炼自身能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研究生工作站的终极目标

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增强了高校研究生导师和企业专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以研究生工作站为平台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基于共同的科研课题,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通过在站研究生团队或者直接与企业的专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不断接触和解决研究领域的实际问题并与企业导师深入交流的基础上,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以极大增强和提升;企业的技术专家队伍在合作过程中,吸收了专业技术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和思想,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

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培养了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在工作站期间,以企业技术需求凝练成的科研课题为研究对象,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同时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理论性的科学研究,并以此完成学位论文工作。通过在站的工作和学习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华北电力大学校外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六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被诸多电力企业、科研院所所认可。在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中,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学校整合了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增强了科研实力,拓展了发展空间,提升了影响力;研究生通过在研究生工作站的工作和学习,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并为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学校导师和企业专家队伍的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也都得到提高。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为高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并真正实现了多赢。

参考文献:

[1]总书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R].

[2]华北电力大学以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教育部简报,2011,(28).

[3]金红梅.基于对教学意义重新认识的研究生课程改进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37-41.

[4]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0-32.

[5]周红康.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J].江苏高教,2006,(5):91-93.

[6]程萍.基于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154-155.

[7]吴菁.协作式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2):37-41.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军队院校 实验室 研究生 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0-02

目前,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正实行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由注重授权学科数量规模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效益转变;由相对封闭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开放多元的培养模式转变,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在当前新军革条件下培养适合部队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研究生。据此,军队院校作为我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结合院校实验室建设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研究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是一项重大任务。

一、军队院校实验室培养研究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军队级等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已相当多。但由于、各级部门的重点实验室存在条块分割及其对自身利益的保护等多种原因,其“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欠缺,实验室开放度不高,致使许多昂贵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效能。此现状同地方院校对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其在对实验室的开放性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地方院校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中来,有的甚至成为某些项目的主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地方培养单位中约有75%以上的科研项目是由在学研究生参与完成的,博士生更是重要的科研攻坚力量,有的还做出了突破性的成果。军队院校应吸取地方院校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的经验,并结合军队实际建设好一批军队级重点实验室并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作用,使之成为具有军队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二、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1.实验室为研究生搭建了培养平台

军队院校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成立的重点实验室,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和一批优势科研项目作支撑,科研活动具有研究对象新、研究方法新、成果先进的显著特点,其科研活动相对来说更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重点实验室是先进实验基地的代表,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汇集于此,为军队院校培养和孕育了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为培养研究生创造了人才条件。

2.实验室为研究生明确了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选择的合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研究进度的快慢和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生一入校就结合所在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或主攻研究方向来明确研究方向,使其可以在有限的学位攻读期间内按照拟定的科研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文献阅读,为下一步进入科研课题提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助实验室现有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设备,更加容易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3.实验室为研究生营造了学术氛围

在实验室环境下,可通过不同形式学习学科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交流科研体会、汇报科研进展、研读和探讨近期重要文献资料。导师根据讨论情况与研究生共同讨论,并及时提问引导研究生就研讨问题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师生就各种各样的学术问题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以此促进思考、启发创新。营造严谨的实验室学术氛围,可以使研究生在和谐、竞争、开放的环境中潜心开展学术研究,可以加强研究生与导师及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可以加深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理解。

三、利用实验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1.注重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重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手段。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研究生的高质量就在于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水平的提高,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高于本科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注重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研究是促进自主创新和新兴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实验室应以先进仪器设备为平台,及时吸收相关领域新成果,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复合,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开展有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技术开发和新兴学科的自主创新发展。

2.注重教学科研结合

实验室为研究生选题时应注重与部队的结合,针对部队需求,综合制定研究生培养标准。论文课题性质决定了研究生人才类型和专业知识面,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第一步。选题应围绕新时期军队建设需要开展,与军队科研任务紧密结合,科研项目为研究生论文工作提供任务背景,使论文理论与实践结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这样说过:“到目前为止,实际上已经很难找到一项没有研究生参与的重要的科研活动,也很难再找到有一项没有包含研究生贡献的重要科研成果。”让研究生了解和参与科研过程,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完成学位论文,培养其学习方法、科学思维方法;结合军队背景和需求,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只有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军队研究生教育才能跨台阶、提高质量,才能在国家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注重培养模式创新

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就是不局限于传统模式,允许和鼓励多元化。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偏重共性,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实验室培养研究生,应转变观念,先抓住现象,从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发挥自己的新见解,虽然这样易走弯路,但却能够有效地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可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学术平台和学术氛围,可探索尝试适合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研究生的培养途径上,不采用“先学课程,后作课题”的传统模式,而是边学习课程边参与课题研究的模式,并带着问题学习课程。同时应按照“学习、消化、积累、自主创新、提升发展”的创新过程,培养水平高、能力强的研究生。

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6

1.计算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与教学的改革

2.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讨

3.研究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研究

4.机械类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初探 

6.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7.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

8.对跨专业报考计算机研究生现象的分析 

9.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10.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11.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12.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统考与自主命题“双轨制”政策的实效分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13.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14.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6.国内外计算机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17.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

18.浅谈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19.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与培养

20.计算机专业毕业研究生在京就业情况及启示——以辽宁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为例

21.MIT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22.研究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与实践

23.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24.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25.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26.计算机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7.我国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28.面向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29.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

30.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

31.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

32.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33.浅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5.研究生阶段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教改初探

36.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国内外高校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38.计算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探讨

39.学术型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研究

4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41.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分析——基于22所美国著名大学统计数据的分析

42.教师领导力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43.美国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探索

44.韩国KAIST大学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结构分析

45.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的探讨

46.研究生体育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机支持系统的研究 

4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8.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9.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50.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信息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51.研究生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教材分析

52.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53.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课程改革——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系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54.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55.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6.探索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57.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评价 

58.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  

59.研究生能力培养——《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教学的启示 

60.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61.关于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6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 

63.依托学科建设咨询专家组 科学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

64.天津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初探——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65.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66.工程化实训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e-Boyer-CIPP”创新应用体系研究 

67.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68.浅谈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及实践

69.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医药信息学相关课程教学探索

70.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开展与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 

7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72.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3.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研究协作组举行成立会 

74.计算机学科工程研究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75.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76.计算机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77.研究生计算机文献检索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图书馆为例

78.面向研究生的计算机动画教学

79.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

80.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81.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82.计算机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项目驱动为核心

83.研究生课表的计算机自动编排

8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 

85.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保障、计算机、审计

86.国内外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8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与实践 

88.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89.对研究生开设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的构想与实践

90.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构建

91.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多样化模式探索

92.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9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计算机信息管理研究

94.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95.财经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96.用于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概况

97.一个基于计算机辅助实施的研究生中期筛选系统方案

98.硕士研究生招生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

99.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尝试

10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101.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02.基于计算思维的高校研究生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

103.我校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口语测试及其反拨作用

104.数学专业报考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之个案调查

105.计算机辅助仿真模拟器对心血管专业研究生在冠状动脉造影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106.计算机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07.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根本途径——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培养侧记

108.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109.以应用为导向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按一级学科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探索

11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12.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13.对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处理就业信息的探讨

114.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发展迅速

115.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计算机管理

116.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

117.协同创新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18.采用计算机参与管理 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

119.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20.计算机互联网与中医研究生计算机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12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

1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之我见

123.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计算神经科学课程的思考

124.医学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125.面向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计算机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讨

126.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