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济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济性质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1

关键词:企业多重边界;企业理论;协同演化;竞争优势;新型企业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113-05

一、引言

企业边界问题的最早提出,学术界公认肇始于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但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和研究兴趣。然而,近半个世纪来,对企业边界的研究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组织中的广泛应用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范围内企业边界的演化变化多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如战略联盟、虚拟企业、模块化组织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一种组织间的协调,是在分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通过形式多样的契约,寻求整个生产系统的有序性和协调性来获得高效率生产过程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①。新型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蒂斯曾指出,这些新的组织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或许可以比拟“流水线”和“多事业部企业”所带来的重大组织创新,将开启商业史中重大组织变革的新篇章。那么,这些经济组织形式的新变化对企业边界研究意味着什么?如何界定新经济组织的边界?

企业边界的研究离不开对企业性质的认识。事实上,企业的性质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正是企业的多重性质带来了企业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各种理论学派的研究为从不同视角全面的认识企业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基于企业的多重性质提出的企业多重边界理论观点不仅能从多个纬度对企业的性质进行全方位透视,并且可以较好地解释各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及其具有的竞争优势。

二、从企业的多重性质到企业的多重边界

学者们对多种企业理论进行过详细的比较,这些理论并不彼此矛盾,相互否定,只是因为它们观察企业的角度不同,结论会有所差异。企业就好比是一个多面的实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企业的不同性质。例如,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关注企业的规模性质;组织理论则认为企业是一种组织,关注企业的组织性质;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能力的集合,关注企业的能力性质;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的贮藏库,关注企业的知识性质。既然“边界”是异质系统的间隔,企业多重性质是否说明企业具有多重边界?企业的规模有边界,企业的组织有边界,企业的能力有边界,企业拥有的知识亦有边界。然而,由于交易费用理论长期以来占据着企业理论的主流地位,企业边界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规模边界,以至于在传统的企业边界分析中,“企业边界”等同于“企业的规模边界”。尽管企业的规模边界非常重要,忽视了企业其他性质的边界分析始终是不全面的,好比从一个角度看下去,即使再深入看到的也只是事物的局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前,关于企业其他性质(如企业的知识性质和能力性质)的研究日益多起来,企业的边界分析也不再局限于企业的规模边界,从企业多重边界的视角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企业的性质。

(一)企业的规模性质与规模边界

规模问题是企业的基本问题,规模边界是企业理论研究中关注最多的问题。斯密认为分工导致了企业的出现,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因而企业的规模边界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等同为一个生产函数,认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决定了企业的规模边界,企业的最佳规模在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科斯、威廉姆森等人开创的主流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边界在利用市场机制的边际交易费用和利用企业的边际管理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

从历史演化的视角看,在技术进步、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下,企业规模边界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大规模生产技术和股份公司制度出现之后,企业的规模扩张达到了极限。从微观角度讲,技术进步会影响企业的规模边界决策,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会带来生产费用、协调费用和市场交易费用的降低。考虑了新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影响,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近年来企业规模边界的演化为什么企业更多地从垂直一体化向外包转变。企业规模边界的大小反过来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这说明技术进步与规模边界具有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微观基础。

(二)企业的组织性质与组织边界

企业是一个经济性质的社会实体组织。一个企业区别于外部环境,或区别于另一个企业是因为其与外部环境之间或与其他企业之间具有相对可识别的边界,这就是企业的组织边界。企业的组织边界可分为垂直边界和水平边界。管理层次决定了垂直边界的大小,管理幅度决定了水平边界的大小。管理权威对组织边界的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边界不能无限扩展是因为受管理者有限理性的束缚,其影响力会随组织边界的扩展而不断降低,从而导致 “管理收益递减”。按照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会随着组织边界的扩展不断增加,直到组织内部费用与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相等时,企业的组织边界就会停止扩张。

企业组织边界的设计会影响企业的管理绩效和创新绩效,很多企业通过重新划定其组织边界成功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现代企业的组织边界演进呈现动态化、模糊化、开放化的新趋势。虚拟企业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虚拟企业的优势在于其组织边界的构成和扩展的特殊方式使得其交易费用增加的速度较慢,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企业规模扩张中组织边界约束。

(三)企业的法律性质与法律边界

企业是一个有效率的契约组织,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的契约关系网络。契约关系意味着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其实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因此企业必然是一个法律实体。企业的法律边界是法律为了保护契约关系的实施对企业契约关系中权利与责任所规定的界限。企业法律边界的基础是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因而企业的法律边界往往是较明确的。企业法律边界不仅会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通常法律上对企业权利与责任的限定还会影响资源配置方式和企业组织形态的不同选择,进而会影响到经济体系的效率。

企业治理是对企业契约关系中权、责、利的配置与安排,治理边界则指治理的对象和范围。独立企业的治理边界与法律边界总是一致的,但一些新型的经济组织形态的治理边界和法律边界并不一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企业间契约关系的建立,它既不同于市场契约,又不同于企业契约。中间型契约关系由于超越了企业资产所有权决定的法律边界,其治理方式往往无法由法律制度所规范。中间型契约关系能更加灵活的应对风险,但也带来了新的治理问题,信任将成为协调企业间契约关系的主导力量。

(四)企业的知识性质与知识边界

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深化了对企业知识性质的认识。企业是知识集成的组织,是生产性知识的贮藏库。企业将存在于个体中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将整合后的知识转化成产品和劳务。企业知识不同于个人知识,企业知识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由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原因,任何企业的知识存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形成了企业的知识边界。知识边界是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环境选择机制作用下,企业现有惯例或知识基础决定其成长的路径选择。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知识存量与边界状态是其历史的产物,它决定了企业下一步可能选择的方向。

企业知识边界的拓展具体有三种方式:内部知识的积累,外部知识的吸收与知识的整合与创新。现代企业知识边界演进的新趋势,一是现代企业倾向于向多技术企业发展,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会变的更加广泛。二是技术外包和研发的全球化使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使企业能够跨越组织界限和地区与国家的界限获取大量的外部知识。知识边界的各种灵活的拓展方式大大提升了现代企业的创新能力。

(五)企业的能力性质与能力边界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的能力性质决定了企业的能力边界。企业的能力边界是企业整合其内部与外部资源能力的大小,企业不可能从事其能力边界以外的活动。对于现代企业而言,重要的不是组织边界也不是规模边界,而是能力边界,企业的能力边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能否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与企业的法律边界、组织边界和规模边界相比,企业的能力边界是一种动态的边界。“动态”主要是因为企业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的特征。当企业根据变化的环境适当改变、整合、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以及职能权限时,企业的能力边界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企业的能力边界在解释和研究现代企业的战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对其能力边界进行拓展的一种典型方式。企业能力的异质性和互补性是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基础,战略联盟的优势在于企业法律边界和组织边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企业可控制、整合和协调的资源范围,从而实现企业能力边界的扩大,最终实现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大。

三、企业多重边界的协同演化与竞争优势

企业的多重边界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多重边界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协同演化,并对企业竞争优势和成长产生影响。

(一)企业多重边界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1规模边界与组织边界

有些研究对企业规模和企业组织规模的概念并不加以区分,因为传统企业的规模边界和组织边界总是呈同向变化,然而现代企业的规模边界和组织边界并不一定呈同向变化。通常企业的组织边界可由企业组织规模的大小来衡量,组织规模的大小则具体表现为组织机构、组织层级和组织人数的多少,而企业的规模大小则可以由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资产的多少来表示。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由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两部分构成,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组织管理费用的迅速上升,当内部交易费用升高到与市场相等时,企业的规模就无法继续扩张了。可见,企业的规模边界之所以不能无限扩张下去正是因为企业组织边界的扩张会带来组织交易费用的升高。因此,企业的组织边界是企业的规模边界扩张的一个约束条件。如果在企业扩张时,有一种方式能让组织内部的交易费用并不增加,或只有限的增加,那么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展空间就会增大很多。事实上,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正是朝这一趋势发展。

2组织边界、治理边界和法律边界

对于一个独立的企业而言,企业的组织边界、治理边界和法律边界是一致的,作为法律实体的企业其组织边界通常是清晰的,企业的法律边界通常在企业的组织边界内发生作用。大量中间型契约关系的出现改变了组织边界、治理边界和法律边界的一致性,中间型契约关系的建立跨越了组织的边界,同时也超越了企业资产所有权决定的法律边界,其治理往往无法由法律制度所规范。组织间契约关系使企业能力边界的拓展超越了法律边界的约束,其好处是更加灵活,更加适应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从而最终带来规模边界的扩张。

3能力边界、规模边界和组织边界

能力边界会影响规模边界和组织边界。企业将根据自身的能力决定“自制还是购买”,通过制定纵向一体化或多元化经营的竞争战略,实施兼并与收购活动,从而改变其规模边界和组织边界。企业的规模边界和组织边界也影响能力边界,规模边界的扩大往往会使企业的能力边界得到扩大。但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永远不可能超出其能力边界。企业战略行动的目标就是努力拓展其能力边界,一旦企业的能力边界得到扩展,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规模,使企业的规模边界尽可能接近其能力边界。企业也常常会通过其组织边界的调整(例如通过组织重构,战略联盟,外包行为等)扩大其能力边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组织边界的开放可以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Cohen & Levinthal,1990),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创新平台,同时使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机制更为有效(Jacobides & Billinger,2006),从而大大扩展企业的能力边界。

4知识边界、能力边界和组织边界

企业的知识边界约束着企业能力边界的扩展。企业的知识边界越大,企业能力边界的扩展越容易,所以企业知识边界又是企业能力边界的扩展的基础。不过企业知识边界并不等于企业的能力边界,企业可以积累起一大批有价值的技术资产,但是仍然没有大量有用的能力(Teece & Pisano,1994)。主要原因是从企业知识到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还有一个转化过程。从企业知识到企业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企业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企业组织边界会影响企业知识边界的形成。组织的特性和背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采取的管理行为和企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由于组织边界会影响企业对其身份的自我认知,从而影响企业吸收新的生产性知识的选择。如,作为一家银行还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不同身份使企业进行信息处理,数据管理和风险评估所需的知识明显不同,银行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会影响其知识积累的过程,从而改变其能力的发展过程。此外,跨组织边界研发活动的大量增加成为现代企业知识边界迅速扩展的重要途径。

可将上述企业多重边界间的关系归纳如图1。其中实线的方向表示出,企业知识边界决定能力边界,能力边界决定企业的规模边界,规模边界的改变会导致组织边界的改变,组织边界的改变会导致法律边界的改变。反向的虚线关系表示出,组织边界会影响知识边界的形成;组织边界开放可以扩展企业的能力;规模边界的扩张会使企业的知识增加;法律边界会约束企业的能力扩展。其中规模边界是核心,规模边界的扩张是企业成长的最终目标。

图1 企业多重边界间的相互影响

(二)企业多重边界演化的几种组合与协同效应

企业多重边界演化的组合方式有多种,这里讨论常见的三种组合(见图2)。

图2 企业多重边界演化的组合

1组合之一:企业多重边界的同向演化

图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知识边界和能力边界通常大于企业的组织边界、规模边界和法律边界,知识边界常大于能力边界。组织边界、规模边界和法律边界对企业而言是较为清晰的边界,可以用实线表示,知识边界和能力边界则是较为模糊的,所以用虚线表示。图a说明企业多重边界同向演化的情况。组织边界、法律边界和规模边界扩张的方向不仅一致,扩张的程度也基本是一致的,因此三种边界是重合的。多重边界同向演化的情况实际描述了传统的企业成长路径。传统的企业成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靠自身能力的不断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能力边界、知识边界不断扩大,带来了组织边界和规模边界的逐步扩大,但此时规模边界的扩大需要以组织边界的扩大为基础。另一种方式是靠兼并其他企业(包括横向兼并和纵向兼并),来实现组织边界、法律边界和规模边界在短期内的同步迅速扩张。企业多重边界的同向演化多发生在相对稳定的竞争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积累的稳步扩张或兼并扩张实现成长。

2组合之二:企业多重边界的反向演化

图b描述了多重边界反向演化的情况。企业的组织边界扩大了,能力边界却朝缩小的方向演化,最终导致规模边界的缩小。其中一种情况是,在企业自我扩张的过程中,由于组织规模不断增大,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费用迅速增加,管理效率降低,使企业能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有所降低,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规模边界反而缩小。现实中一些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后会患上“大企业病”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企业组织规模的增长不一定能带来经济规模的增长。另一种情况是企业通过并购获得组织边界和法律边界扩张的同时,由于双方企业的能力无法很好的融合,甚至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使企业的能力边界向缩小的方向演化,最终导致的规模边界的缩小。这种情况解释了现实中企业并购之后反而走向亏损的例子。企业多重边界的反向演化显然是不理想的情况,因为组织规模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组织能力的增长,最终导致了规模的缩小。

3组合之三:企业多重边界的协同演化

图c是企业多重边界演化的一种理想情况。企业组织边界缩小的同时,能力边界和知识边界却能够得到扩张,从而带来规模边界的扩张。可具体分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缩小组织规模,提高管理效率,增强能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另一种情况则是在专业化和模块化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将以前在内部从事的业务活动或零部件生产外包给其他企业,使企业的组织边界得以缩小,同时企业通过专注于核心能力和对外包企业的控制,能力边界实现扩张,最终带来规模边界的扩张。虚拟企业和模块化企业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例证。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组织边界和法律边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能力边界和知识边界得到扩张。例如企业间结成的战略联盟和知识联盟,就可以在单个企业组织边界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共享知识和能力的互补,实现企业能力边界和知识边界的扩张。协同演化的情况说明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并不一定非要以组织边界的扩张为基础,组织边界不变或缩小,能力边界照样也可以得到扩张。企业组织边界缩小所带来的内部管理协调费用的降低,使企业会变得更加灵活高效,更有助于能力的扩张和竞争优势的建立。这种协同效应,会使企业规模得到比同向演化更大程度的扩张。

四、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基于企业多重边界的综合解释

企业多重边界演化的分析框架为解释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对于传统企业,人们并没有强调其多重边界的存在,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多重边界及其演化方向是基本重合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出现后,企业多重边界的演化方向出现了分离,这种分离会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使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具备了某种竞争优势而被企业广为采纳和接受。

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广泛出现证明了企业多重边界的存在。利用企业多重边界的理论框架,可以避免单一视角分析所带来片面性的结论。因为每一重边界都代表着企业的一重性质,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绝不是企业单一性质的改变,而是多重性质的同时改变。此外,以前学者们常常无法很好地对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模块化企业等形式进行区分,甚至在概念上存在着混用,这导致了研究结论的模糊和不统一。本文发现,在企业多重边界的分析框架下,可以对这些概念和组织形式加以很好的界定和区分。例如,虚拟企业和战略联盟的不同主要在于,虚拟企业通过外包,在缩小了组织边界的同时,扩大了能力边界;战略联盟则是在企业组织边界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了能力边界。战略联盟和知识联盟的区别则在于,企业间结成战略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展企业的能力边界,企业间结成知识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展企业的知识边界。至于模块化组织,则可解释成主导设计企业通过集成从事模块生产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实现知识边界、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的共同扩张(表1)。

五、结语

为什么之前人们没有关注到企业的多重边界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多重边界在传统企业那里并不十分明显。传统企业在组织的内部完成其全部功能,企业的多重边界多朝相同的方向扩张,因此,人们并不能明显地感觉到企业多重边界的存在。随着新经济时代新型经济组织形态的大量出现,企业的多重边界明显呈现出分离的趋势。企业的组织边界越来越小的同时,企业的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却可能越来越大。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组织边界和规模边界是决定企业生存的两个重要边界,在知识资源成为新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和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企业的知识边界和能力边界才是更为重要的边界。企业的组织边界可以很小甚至变得模糊,但通过知识边界和能力边界的扩张,也可实现规模扩张的目标,这恰恰是新型经济组织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正是新型经济组织形态的出现证明了企业多重边界的存在。如能发挥企业多重边界演化的协同效应,则可实现企业的低成本运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向多重边界向协同演化方向发展将是未来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一个问题是,既然多重边界协同演化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那么为什么多重边界协同演化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在新经济时代才广泛出现?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进步促成了企业规模边界的大幅度扩张,新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多重边界的分离提供了可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超越组织边界的约束去拓展其知识边界和能力边界。正是新经济时代的技术进步为企业多重边界协同演化创造了条件。

注 释:

①这些新型组织形式又被称为“中间性组织”。

参考文献:

[1]Cohen, W. M., D. A. Levinthal.(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 Sci. Quart. 35(01).128―152.

[2] Jeffrey T. Macher.(2006).“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A Knowledge-Based Examination i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cience, Vol. 52, No. 6, June, 826―843.

[3]Michael G. Jacobides and Stephan Billinger(2006). Design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From “Make, Buy, or Ally” to the Dynamic Benefits of Vertical Architecture. rganizationScience.Vol. 17, No. 2, March―April, 249―261.

[4] Teece, David J. and Pisano, Gary(1994),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 An Introduc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r,3(03),537―566.

[5] 董华,吴江. 企业边界问题研究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2010,(01).

[6] 董华. 企业边界与技术多种理论视角分析思路的梳理拓展与比较评价[J].甘肃社会科学,2009,(06).

[7] 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9]奥利佛・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M]姚海鑫,刑源源译.商务印书局,2007.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2

关键词:旅游企业 管理 发展 信息 创新

1、前言

伴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在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业,也正接受着种种考验和洗礼。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中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不仅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它发展的高度,也是评价当今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指引下,现己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体企业,单个地域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旅游产业链系统之间的竞争。因此,旅游企业各相关部门之间能否有效衔接、能否形成强大的产业协同合力,能否经受住各项严峻的考验,是旅游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旅游企业不是直接进行生活资料生产的企业,而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学习知识的一种与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企业。这种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的经济形态、文化变革息息相关的,是建立在企业对当代社会需求信息的敏锐发现、有效利用和创新基础上的。而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恰恰对知识、信息这一影响企业发展的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复杂多变的中国旅游企业管理大环境

2.1背景的变化及竞争焦点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控下,旅游业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沿用的完全是传统的管理格局和手段。经济管理制度的高度集中,使用行政的管理方式,决策权力集中化,都具有很大的弊端。各地主要旅游企业多由政府直接管辖,企业无权自主决策,成了旅游管理部门的附属机构。在传统体制下,旅游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与旅游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旅游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者转变。旅游企业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形成多种所有制的旅游企业在市场上平等竞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竞争背景。

在旅游企业的竞争焦点方面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以资源、客源为主的竞争转化为以知识、服务、技术、信息为主的竞争,从以价格为主的竞争转变为以非价格为主的竞争。在销售方式上,网络化销售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企业也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实用的旅游产品、更加优质的令人满意的服务上来赢得消费者的好评。

2.2企业战略的调整

企业赖以生存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必然导致企业战略的调整和转变。在投资战略上,旅游企业的重点发生重大转变,将由过去主要投资于有形资产及时调整到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服务等方面,由于人是生产知识、传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体,因而人力资源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21世纪旅游企业管理变革的主要特征和创新理念

3.1新世纪旅游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

    首先,旅游企业更加重视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共享与创新、对人才的引进。知识、信息和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的主要资源。对大量的知识与信息,除了重视员工自身的潜能发挥以外,旅游企业还应重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领导层的智慧成果,即人才潜力的高效率发挥。其次,旅游企业更加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中,精神激励相比物质激励会有更好的效果,尤其是通过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 员工是企业发展延续和企业创新的主体,尤其对于旅游企业,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再次,旅游企业更加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每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自己

的企业文化,用一种共同的正确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使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此外, 提倡领导和员工集体参与,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 追求社会整体发展目标,重视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等,也是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

3.2旅游企业管理变革创新理念

    知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创新则是知识的灵魂。由于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无形性、竞争激烈性等特点,更需要创新意识才能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拓展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的市场更要求现代旅游企业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发展目标三大创新。

    正确的理念才能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尤其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经营理念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管理方法创新,认真汲取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塑造员工的创造

力和能动性提供灵活性、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服务;发展目标创新,在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要求不断提高今天,作为服务性质的旅游文化企业,在制定发展经营目标时,更要注重优质、高效、利用新能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方式,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经过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重经营,轻管理,忽视创新等问题,这不仅拉大了我国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和国外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之间的差距,也大大减少了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所以,我们急需提高旅游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以更好的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3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表现;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01-01

1 性别就业歧视的表现

所谓性别歧视是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使得女性不能达到和其能力相当的男性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为女性在录取上的不平等、工资上的不平等、职业生涯上的不平等、行业职业的性别隔离等方面。上述现象目前是中国现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

1.1 录用上的不平等

男性求职者的就业率普遍高于女性求职者,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会首先考虑男性,因为其普遍认为女性工作能力没有男性强,并且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男性多,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不如男性,所以女性在录用中没有优势。

1.2 职业生涯上的不平等

大多数女性以后的工作生涯不如男性顺利,工作业绩与男性相同,但是在职业升迁中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男性,而不是女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女性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家里,而不是花在工作上,就算企业给其升迁机会,女性也不一定在新岗位上能有更好的作为。

1.3 工资待遇上的不平等

因为社会的普遍观念──家是由男性挑大梁的,企业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可能会给予男性更多,以至于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有64.6%的女性认为性别会影响自己的工资待遇,66.2%的女性认为自己所在单位女职工比男职工更难获得购买单位集资建房资格。

1.4 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

女性集中在服务行业,低薪,劳动简单,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比较弱势,在农林牧渔及商业和服务性行业中,女性的比例一直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中一直占着优势,在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相关岗位中的比例也一直高于女性。

2 我国性别就业歧视的根源

2.1 女性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

从传统上来说,女性在家庭中担任着重要的职责,下班后的时间基本上是贡献给了家务活,而不像男性那样下班后还可以留在公司里加班。而且从生理上来说,女性需要的睡眠时间多于男性,因此其工作时间的底线会高于男性。婚后女性更是担任起生孩子的大任,可能这就得一年多的时间,对企业来说就是一个时间上的损失。

2.2 企业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考虑

企业是理性的,其目标便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男性职工可以比女性职工在同等工资待遇的条件下负担更重的工作任务,当然也就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这方面,女性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女性有“三期”,企业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女性“三期”做出不同的保护规定,特别是在女性孕期的时候,不仅不能得到她给公司创造的利润,还要给她发放生育津贴,产假内的基本工资等等,并且还要另外付给代替其上班工人的工资,这对企业来说是不符合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3 国家对于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但这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规定,没有形成一整套具体的司法诉讼程序,对妇女劳动权利的保护无法落到实处。

2.4 现行法律法规难以落实

目前我国在就业的保护性立法中,存在这样的困境:一方面,着力保护男女平等,忽视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女性的特殊生理条件,而强调男女差异而给予女性特殊的保护。前者是形式上的平等,难以在现实中实现;而后者以生理的差异解释,这种保护性立法的做法很容易造成误导,让人错以为男女不平等是两性的生理差异导致的,从而导致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漠视和默认。

现行的法律法规可能会过分损害企业的利益,所以企业会找各种各样的不违法的理由来进行性别歧视,打球,形成实际上的性别歧视。

3 国外治理性别歧视的措施

3.1 制度设置和执行

各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就业权利的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女性就业权利的实现,制定针对妇女的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指导和企业监督,健全和保证公平的市场竞争等。欧盟对此设计、实施和促进家庭互助政策,使得妇女能够安心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来解决女性需要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的问题,是妇女能够有更多是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3.2 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女性自身水平和加强对其职业的教育

教育制度改革使得女性有与男性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样能够提升女性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使企业没有借口拒绝女性求职者和不提拔女性工作者。即使有企业仍然实行性别歧视,由于女性自身具有竞争力,在劳动力市场上也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甚至可能比之前工作更好。

3.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妇女有合理的生活水平和正当福利

政府对女性特殊时期进行劳动保护和发放津贴,因为能够使企业在女性特殊时期的支出减少,能够降低企业的不满,使得企业能够更好的执行国家对于性别歧视的出台的法律法规,而且女性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劳动保护,不仅使女性生理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而且也能降低企业实行性别歧视的概率。

3.4 实施妇女分阶段就业制度,实行弹性工作制

采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减小妇女的压力,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压力,使得女性职工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一心一意工作,心无旁骛,提高劳动生产率。荷兰缺乏以家庭为主要对象的服务的日托设施和公共基础结构,这使非全日制工作成为妇女所采取的主要对策,使得荷兰的性别歧视得到很大的改善。

3.5 立法保护女性权益

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得以法律为准绳,要求规范企业的行为并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

1972年美国教育法禁止任何接受联邦资助的教育机构歧视妇女。1980年《科学和工程学平等机会法案》禁止科学机构歧视妇女,1970年《政府间人事法》要求各州和地方政府实行性别同工同酬的原则。

4 我国治理性别歧视的途径建议

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出现的原因,综合考虑国外治理性别歧视的措施和我国国庆,要从根本上治理性别歧视,必须要从女性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来解决,外部环境包括从企业和法律环境两个方面。

4.1 女性要提高自身能力,转变传统观念

女性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要觉得自己就不如人家,不敢向企业投简历,要明白自己并不比男性差,没有什么是比不上男性的。女性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具有竞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根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女子不如男”的现象。

4.2 用人单位要废除选拔人才不平等的条款

用人单位要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招聘时,要根据应聘者的能力和技能来进行挑选和选拔,一视同仁的为男女提供平等的就业、竞升机会,并实现同工同酬,平等地保障女性就业权利,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建立在才能和知识的基础上,杜绝人为的、性别的因素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4.3 建立健全针对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一个国家的道德底线,只有对这方面制定了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才能杜绝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对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健全了,企业才能根据法律法规来行事。并且要制定相应的保护妇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减少企业和女性本身的负担,这样才能对性别歧视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4.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将企业生育保险转化为社会生育保险,在有条件的时候将职工生育保险转表为全民生育保险,实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社会统筹,将女性职工的抚养后代的责任转化为全社会的责任,这样承担家庭大部分责任的女性便能从其中解放一大部分出来,而将用于这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和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宏.调查显示女性就业遭遇严重性别歧视[N].法制日报,2009-6-15.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4

据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2010年前2月,全国机械工业累计销售产值为1.7万亿元,同比增长46.59%,增速较2009年12月上升约8个百分点。

东方证券表示,尽管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会再有去年30%以上的高增长水平,但中西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包括海西建设、广西区域、皖江经济区域等振兴规划,加上国家、省、市的一批已经开工和即将开工的重点工程建设,2010年不需要房地产投资和工业投资拉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就将完成20%以上的增长水平,因此,区域经济和重点工程将是2010年机械制造行业需求的重要支撑。鉴于行业的高增长潜力,维持行业看好投资评级。

中银国际认为,短期来看,市场仍然对于投资和信贷收缩有所担忧,继而担忧下半年机械产品的销量。在这种市场情绪下,即便二季度机械销量较好,行业仍然难有整体机会,机会可能在下半年。由于下半年投资大幅放缓的可能性不大,市场将对板块的低估值进行修复。长期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的进程之中,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我国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初步显现,海外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已被打开,我国机械行业仍然处于成长初期。而目前机械板块的整体估值较低,多数企业2010年动态市盈率估值在15倍左右,与大盘相比,估值明显偏低,板块估值也处于一个历史相对低位。机械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已经显现。

本期入选的前25只股票中,2009年预测市盈率高于40倍的有13只,低于30倍的有5只。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12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期25只盈利预测调高的股票中,我们选择华意压缩简要点评。

华意压缩(000404)

整合想象空间大

华意压缩(000404)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无氟冰箱压缩机供应商,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分析师称家电下乡拉动和产能扩张,以及管理水平提升和产品档次提升是公司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公司具有一定的成本消化能力,毛利率水平有望保持高位。公司原材料主要是铜、硅钢片、钢铁等,其中铜价影响最大。2010年1~2月1号电解铜均价比2009年提高了36.89%,可见2010年的原材料成本压力不容小觑。但是,考察发现在2003~2006年铜价大幅上涨的四年期间发现,公司毛利率水平与铜价的相关度并不高,而是与行业需求增速的相关度更大一些,同时国际铜价存在持续走低的压力。因此,判断公司通过规模化效应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向下游转嫁,能够部分消化原材料成本的压力,进而保持其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公司产品节能减排,受惠政策推动。公司生产的无氟压缩机本身就是减排产品,控股公司加西贝拉产品大部分都是高效节能产品,公司本部通过搬迁改造后实现了产品升级,压缩机效率明显提升。因此,公司产品的节能减排效应,将受惠相关政策的推动。东方证券表示,公司将在整合想象中受惠家电下乡和节能减排。铜等原材料价格走低和国家关于节能减排扶植政策的推出等是公司股价的重要催化剂。鉴于公司的高增长潜力,给予公司股价目标价13.44元和买入评级。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10-2012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值分别为0.35、0.42、0.55元,对应动态市盈率分别为32、26和20倍;当前共有6位分析师跟踪,1位给予“强力买入”评级,2位给予“买入”评级,3位给予“观望”评级,综合评级系数2.33。

本期入选的25只股票中。2009年预测市盈率高于40倍的有14只,低于30倍的有7只。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8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周25只盈利预测调低的股票中,我们选择亚通股份简要点评。

亚通股份(600692)

交易性机会逐步下降

亚通股份 (600692)2009年公司经营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13.02%;利润总额0.07亿元,同比增长一75.47%;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0.04亿元,同比增长85.81%,摊薄每股收益0.01元,同比增长-86%。

据年报批露,公司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长江隧桥通车导致运输量下降的影响。2009年10月31日长江隧桥开通后对公司水上运输业务冲击较大,公司根据长江隧桥开通后的水上运输流量,及时调整航班,减少损失。同时淘汰部分老龄船舶,减少各种费用支出。

银河证券认为,展望2010年,交通运输业务受到运输量下降的影响,收入将出现一定幅度下滑局面,而通信和出租汽车业务对于公司经营的影响不大,房地产业务将成为公司收入和利润新增长点,公司经营利润和净利润将出现稳健恢复局面。母公司重要的资产重组和注入的工作还没有正式确定,下调公司评级至“中性”。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5

关键词:就业性别歧视;经济法;经济法调节机制

我国虽然提倡男女平等,法律也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现实中这种平等的就业权却难以实现。就业性别歧视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给社会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违反了平等就业的公平价值理念,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 就业性别歧视的概念

就业性别歧视是就业歧视的一种类型,是指任何基于性别及与性别相关的因素而非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所作的取消或者有损于就业上的机会均等的区别、排斥或特惠。就业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就业的歧视。作为女性,由于生理、心理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就业市场上遭受到“性别歧视”的现象由来已久,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一个弱势群体。消除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以实现男女的平等就业,充分发挥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就业性别歧视的现状

从最近的社会调查来看,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在就业方面遭遇过性别歧视的女性占绝大多数,女性在职场中的工作状态不如男性稳定,客观上在职场中处于弱势、不利地位。目前,我国女性在就业中主要遭遇以下几种类型的歧视:

(一)招聘歧视,用人单位在招聘和录用员工时,除工种或工作岗位的特殊需求外,对女性劳动者不予录用或提高标准录用。

(二)薪酬歧视,从事相同或相近工作的女性获得比男性低等的报酬和福利待遇,我国女性劳动收入相对较低,两性劳动收入差距较大。

(三)晋升歧视,女性在有能力胜任领导岗位的条件下,因性别被排挤到职业中低层次岗位上。我国女性担任高层和中层管理者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整体就业层次低。

(四)怀孕歧视,女性的家庭、生育因素是用人单位歧视拒绝录用女性的重要理由。已经结婚且已生育小孩的女性比未结婚、结婚但未生育小孩的女性更受欢迎。

三、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劳动力市场上总体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激烈。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现阶段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市场上供求矛盾尖锐、就业竞争激烈:首先,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上产生了延迟退休年龄或者男女同龄退休的声音,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长远发展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应该是一种选择;再者,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精减机构,缩减人员,大量的机器设备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这为用人单位提高选择门槛,人为设置性别壁垒提供了可能。

(二) 女性附加的就业成本。

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下,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他们会考虑人力资源成本的大小。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女性员工要比男性员工早退休5年;女性员工在怀孕、产假及抚育孩子的阶段,企业要承担更多的成本,除了必须照常支付该女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之外,在必要时候还要花钱另外聘请其他员工来代替其工作岗位,导致用人成本增加和小范围、短时间的人事关系混乱,等等。

(三) 政府干预机制的不健全。

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历来已久,难以根除,其构成要件不易界定,我国《劳动法》对于就业性别歧视行为没有规定具体的救济措施。而根据现有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及《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目前我国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不包括就业性别歧视,因此劳动者遭受就业性别歧视无法依法提出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很难起到应有的震慑和遏制作用。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执法不严,部分职能部门对用人单位,特别是私有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疏于监管,使得对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保护缺乏力度。

四、就业性别歧视的经济法调节机制

就业性别歧视不利于个人、企业、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法律对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规定散见于《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之中,规定大多是原则性、宣誓性的,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凸显出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干预不足,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经济法正是伴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而形成的,因此运用经济法调节机制来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经济法调节机制具有市场调节、政府干预、综合运行性的特征。由于市场调节机制存在固有的缺陷,政府基于社会和谐原则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政府干预本身也不完善,因此需要对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进行有效的调整并达到预期效果,这就是经济法调节机制。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6

通过构建一个不完美金融市场条件下经济周期与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企业资本结构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对微观企业特质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联合效应进行分析,可知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融资约束型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对于银行稳健有较高的依赖性。通过模型推导还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对于非融资约束型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机制主要为外源融资溢价,其资本结构逆周期调整;而经济周期对于融资约束型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机制主要为外源融资可获得性,其资本结构顺周期调整。由此可知,银行信贷资金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融资约束型企业中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银行稳健在经济周期对其资本结构的影响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经济周期;融资约束;企业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79.1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4-0056-05

经济周期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学者和实务界的认可。Levy(2001)发展了一个模型,在模型中债务被视为公司治理中的金融契约,这促使管理层和外部股东利益的结合。在经济周期衰退期,负债企业管理层财务相对于外部股东减少,两者之间的问题加重,而提高企业的负债水平将有利于降低两者之间的冲突。Dirk Hackbarth, Jianjun Miao, Erwan Morellec(2006)研究了宏观经济状况对于信贷风险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当企业的现金流依赖于当前宏观经济状况时,根据宏观经济周期变动调整融资政策并适应其破产风险将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模型的推导得出企业的资本结构将逆周期调整,而且负债的期限结构与信贷风险显著相关,信贷风险越大,期限结构越短,而且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影响了企业的负债能力和资本结构调整的幅度。Bhamra et al(2008)认为,宏观经济因素的时变性导致公司资本结构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而且财务杠杆与宏观信用风险密切相关。

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经济周期的主要影响机制仍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那些净值低、自有资金少的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外源资金配给问题;而作为实力较强、拥有较多可抵押有形资产和自有资金的企业来说,外源资金配给较少更多地是基于成本所导致的外源融资溢价问题。不少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已经关注到了经济周期对于企业融资影响的差异性。所以,本文将以融资约束程度高低――内源融资占投资比,对企业进行分类,在一个包含了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中同时考虑成本效应与融资规模效应。同时考虑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保证后续论文中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检验,使得假设更符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借助Rafael Repullo和Javier Suarez(2000)的研究,展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一、存在道德风险的一个基本借贷模型

二、包含银行部门和资本市场的均衡模型

三、经济周期对融资约束程度不同企业融资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在上述考虑了权益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前提下,同时考虑了企业自身资产负债状况及外源融资可获得性双方面的影响。从静态时点上看,自有资金比较高,自身财务状况最好的企业家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最轻,不存在资金配给的状况,其主要融资选择基于自身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成本,如果自身的道德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较低,更倾向于收益损失少的权益资本市场融资,如果自身成本较高,则会选择银行信贷资金融资;而自有资金比居中,财务状况一般的企业家面临权益资本市场配给,只能从银行信贷市场融通资金;而对于自有资金比较低、财务状况最差的那类企业家而言,他们无法获得外源资金,只能放弃投资。

四、结语

自有资金充足的企业以成本为出发点进行融资选择,在经济周期上行时期更多地选择权益市场资金,在经济衰退时期选择银行信贷资金以减少成本上升所导致的成本问题,资本结构呈现逆周期调整;而对自有资金缺乏的企业,融资活动受到了资金配给影响,经济周期上行时期可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经济衰退期导致信贷配给加剧而无法获得外源融资,资本结构呈现顺周期调整。至此,本文清晰地描述出了经济周期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路径和对信息不对称程度不同企业影响的差异性。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银行信贷资金具有不可替代性,银行稳健在上述影响机制中在平抑经济周期影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Levy.Capital Struc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Journal of Finanee,2001,56(l):97-129.

[2]Hackbath D.,MiaoJ.,Morellec E..Capital structure,credit risk, and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2(3):519-550.

[3]Levy,Amnon,Christopher A.,Hennessy.Why does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vary with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7,(l54):1545-1564.

[4]Bayless M.,S.Chaplinsky.Is there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seasoned equity issu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6,(52):253-278.

[5]Laurence Booth,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c Kunt,Vojislav Maksimovic.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87-130.

[6]Robert A.Korajczyk,Amnon Levy.Capital structure choice:macro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8):75-109.

[7]Kiyotaki,N.,J.Moore.Credit cyc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211-248.

[8]Bhamra,H.S.,Kuehn,L.A,I.A.Strebulaev.The Aggregate Dynamics of Capital Structure and Macroeconomic Risk[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Stan 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8.

[9]Cook D.O.,T.Tang,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R].SSRN Working Paper,2008.

[10]Douglas O.Cook,TianTang.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8,(4):2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