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出差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出差计划

出差计划范文1

驿路梨花中有三处插叙,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文章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文章共37个自然段,称呼为第一人称。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现本文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科书第四单元第14课。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记叙方法为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来源:文章屋网 )

出差计划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课程 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19-01

1 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剖析分类,实施差异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域差别,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大致可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①计算机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以前在学校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对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及计算机网络都有浅显了解。②沉迷于上网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把计算机当做娱乐工具来使用,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几乎不了解。③没有基础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之前偶尔使用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没有了解。所以,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要综合用多种教学方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1.1 分组学习法

通过与学习委员多次沟通,尽量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类型的学生按比例搭配,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大约10人一组,根据学生人数可以适当添加减少。各小组均设立组长。课前组长负责把教师指定的任务,按照分工通知每位组员。每位组员负责一部分,组长负责分析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根据学习内容,有侧重地让组员去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启发大家发散思维,做出不同于上课项目效果的任务来。

这样,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小组间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举办各种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并且在期末成绩中适当体现。这样能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具备竞争意识,为走上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1.2 项目教学法

在学习每个模块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明确提出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目的上课,比一味地讲课达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学完该模块的内容后,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之前教师提出的项目,这样,学生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高得多。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二Word软件的学习为例。项目的任务是求职简历的制作,先展示事先做好的求职简历,让学生先看到教师制作的漂亮文档,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这个实用的项目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触发将要学习的一系列问题:这个文件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如何插入图片?图片和文字如何排版?页眉页脚如何设置?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随后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讨论,体现了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讲解完所有的知识点后,教师梳理所有的知识点,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巩固教学效果。

实验课上,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练习进度,整体把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收,并对大家的表现进行点评。

1.3 个别演示法

有的学生基础差,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跟不上,这时教师要采用个别演示法。个别演示法并不是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做。例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课堂上和实验课上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教师可以多给这部分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这些学生充当“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和辅导初学者。这些学生有了荣誉感后,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仔细认真地学习,心甘情愿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样教师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整体水平。

2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视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操作试题库的建设,保证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发展的水平基本同步。

深入调研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进度。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本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整理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项目和基本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依据任务驱动、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使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在基础知识的选择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服从培养能力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理论、操作、实训并重,基础、技巧和经验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要打破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项目,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3 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化

出差计划范文3

关键词:路网;欧氏空间;群体;兴趣点;群体出行计划查询

中图分类号: TP392

0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如3G和4G)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性日益增长,而这种依赖性又反过来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在制定出行规划的过程中,人们既需要了解可供选择的目的地的位置,也要了解前往被选中目的地的路径。目前,寻找可供选择的目的地,人们普遍采用空间关键词查询技术[1-4]。

在空间关键词查询中,给定查询位置(空间信息)和关键词(文本信息),要求找出包含给定查询关键词且满足空间查询条件的一个或多个对象。基于路网的群体出行计划(Group Trip Planning, GTP)查询作为空间关键词查询的其中一类变种,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考虑如下一个场景: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有一群要好的朋友相约从各自所在的地方出发,计划一起吃个饭,然后看场电影或是去健身房。基于路网的群体出行计划查询的目标就是为这组用户找到这样的饭店和电影院(健身房),使得所有用户在路网上行进的总的距离之和(从各自的地方出发,经过饭店和电影院等兴趣点,最后返回各自的出发点)达到最短。

本文针对基于路网的群体出行计划问题,提出了两种查询算法:基于路网扩展的群体出行计划算法(Network ExpansionGroup Trip Planning, NEGTP)和基于欧氏距离约束的群体出行计划算法(Euclidean RestrictionGroup Trip Planning, ERGTP)。NEGTP使用路网延伸的方法来查找满足关键词要求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而ERGTP则是通过构建信息检索R树(Information Retrieval Rtree, IR2tree)索引,利用组最近邻查询(Group Nearest Neighbor,GNN)的思想迭代地去寻找符合条件的PoI。本文在3个合成数据集和1个真实数据集上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相关工作

随着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空间关键词查询这一领域。有效处理空间关键词查询的难点是如何根据数据特征和查询要求构建合适的索引结构。现有的针对空间关键词查询索引结构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单一索引和混合索引。文献[5]先对PoI的位置信息构建了网格索引,然后通过关键词来筛选满足条件的PoI。文献[6]则是为每个关键词都构建一棵倒排线性四叉树。查找的时候先通过关键词来筛选满足条件的树,然后根据用户所在的位置在这棵树相应的分支上检索距离用户最近的PoI。文献[7]构建了IR2tree混合索引,在对PoI的位置信息用Rtree[8]索引的同时,用签名文件(Signature Files)[9]来保存文本信息存放到R树节点内,以此来提高查询的速度。文献[10]也提出了另一种混合索引结构倒排R树(Inverted Rtree,IRtree),IRtree和IR2tree的唯一区别在于IRtree是用倒排文件(Inverted Files)来存储文本信息。以上的工作都是针对单用户而言,文献[11]则考虑一组用户在欧氏空间中的组最近邻查询问题,并提出了多路查询(Multiple Query Method,MQM)、中心点查询(Single Point Method,SPM)和最小边界矩形查询(Minimum Bounding Method)三种算法。文献[12]把GNN查询扩展到道路网络(Road Network)上,提出了阈值(Threshold Algorithm,TA)和并发扩展(Concurrent Expansion,CE)两种算法。本文研究的群体出行计划查询问题与这类GNN查询问题有两点不同:1)GNN查询问题只返回距离该组用户最近的对象,而本文研究的问题需要返回多个对象使得这组用户总的出行距离达到最小;2)GNN查询问题没有考虑对象带有文本信息(关键词)的情况。文献[13]针对一组用户提出组最近邻组(Group Nearest Group,GNG)的查询问题,即从PoI的集合中找到一个子集,使得所有用户到达该子集的距离之和达到最小。文献[14]针对群体出行计划查询(GTP)问题,提出了一个迭代算法(Iterative Algorithm,IA)和一个层次算法(Hierarchical Algorithm,HA),但该文献所考虑的距离是欧氏距离,而在城市中,从一地点到另一地点显然无法走直线。

2基于路网的群体出行计划查询

由于本文是在路网上研究GTP查询问题,下面先给出路网一般的表示方式。

定义1路网本质上是一个有向图G=(V,E),其中V代表所有顶点的集合,E代表边的集合。任意vi∈V代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或者是一条道路的终点;任意ek=(vi,vj)∈E代表一条从vi到vj的道路。为了便于理解,本文考虑的路网为无向图,这意味着如果从节点vi出发能够到达vj,那么从vj出发也可以到达vi,同时这两个方向上的距离相等。

一个GTP查询问题包含一组用户各自的地理位置坐标和一组共同的关键词(比如饭店、电影院等)。查询的目标是为每个关键词都找到一个PoI,使得所有用户从各自的位置出发,经过这些PoI,最后再返回到各自位置的总的距离最短。GTP查询问题的具体定义如下。

定义2给定一组用户的地理位置坐标集合L={l1,l2,…,ln},所有的PoI集合O={o1,o2,…,om}(每一个oi是一个二元组的形式〈o.loc,o.info〉,o.loc代表PoI的经纬度坐标,o.info表示该PoI的文本信息)和用户给出的查询关键词集合W={w1,w2,…,wv},GTP查询的目标是返回一个PoI集合{o1,o2,…,ov},使得oi.infowi,并且累积距离函数f(L,o1,o2,…,ov)达到最小。函数f的具体计算如下:

f(L,o1,o2,…,ov)=∑ni=1dist(li,o1)+n∑v-1i=1dist(oi,oi+1)+∑ni=1dist(ov,li)(1)

其中dist()表示两点之间的路网距离。

当然有时用户希望能够返回较多的结果,从而根据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家店的评分或者人均消费等)来作出更好的规划。这就要求GTP查询能够返回距离最优的k个结果以供用户选择,这样的查询问题称之为k最优群体出行计划查询(k Group Trip Planning,kGTP),定义如下:

定义3给定一组用户的地理位置坐标集合L={l1,l2,…,ln},所有的PoI集合O={o1,o2,…,om},用户给出的关键词集合W={w1,w2,…,wv},以及返回结果数目k。kGTP查询返回前k个累积距离函数最小的PoI集合{o11,o12,…,o1v},{o21,o22,…,o2v},…,{ok1,ok2,…,okv}。

3NEGTP方法

NEGTP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为每个用户维护一个优先级队列,队列里存放该用户下一个将要访问的路网节点(路网节点根据距离各个用户位置的远近来排序),每个用户选择距离他最近的路网节点出队,然后扩展该节点相邻的节点入队。如此反复,直到队列为空或者满足条件的PoI已被找到。在现实的道路网络中,PoI的位置不一定正好位于某条边上,因此本文在实验中先通过预处理把每个PoI都映射到距离其最近的边上,然后对每条边都构建一个倒排文件来存储落在该边上的PoI。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从用户给出的关键词个数v出发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v=1和v>1)。

3.1用户给出一个关键词

当v=1,也即一组用户只给出一个关键词的时候,kGTP问题就退化成了一个组k近邻(k Group Nearest Neighbor,kGNN)问题,这样就可以借鉴文献[6]提出的TA算法。但是TA算法为所有的用户只维护一个优先级队列来保存要访问的路网节点,这样的后果是浪费大量的时间去扩展一些没有必要的节点;而且TA算法寻找的目标是最近的对象而不是带关键词属性的PoI。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阈值算法 (k Adapted Threshold Algorithm,kATA)。算法的具体流程如下。

输入L,O,W={w1},k;

输出PoI结果集合R。

步骤1为一组用户(假设有n个人)初始化n个优先级队列,定位每个用户的位置,获得其相邻的路网节点并将其加入相应的队列。

步骤2检查每个用户起始位置所在边的倒排文件是否含有满足关键词条件的PoI,如果有则计算所有用户到达该PoI的总的路网距离并更新结果集R。

步骤3对每个用户队列迭代地进行出队操作并把出队节点的未被访问过的相邻节点入队,同时检查新扩展的边上是否有满足条件的PoI,如果有则重复步骤2。

步骤4当出现某个用户的队列为空或者每个用户到达自己队列的头节点的距离之和大于Mindist[k](Mindist[k]是当前结果集R中第k大的距离值)时,算法结束。

3.2用户给出多个关键词

当一组用户给出的关键词个数大于1时,算法处理kGTP问题的步骤就可以分为3步:

第1步利用上文给出的kATA算法先找出这组用户关于第一个关键词w1的k个总的距离最近的PoI。

第2步当处理完第一个关键词的时候,所有的用户都位于同一个地点(某个PoI),接下来这组用户的出行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单用户出行计划查询(Trip Planning Query for A Single User,TPQASU)问题 [15-17]。可以利用文献[15]提出的渐近k邻居探测算法(k Progressive Neighbor Exploration,kPNE)对到达的第一个PoI附近的路网进行探测,直到找到余下的满足关键词集合{w2,w3,…,wv-1}并使得用户经过的距离达到最小的PoI集合。完成前两个阶段后,所有的用户都位于ov-1的位置。在找最后一个含有关键词wv的PoI时,考虑到用户之后会返回各自出发的位置,这又可以看作是一个kGNN问题。

第3步再做一步kATA,只不过这里的L变成{L∪ov-1}。

3.3算法分析

因为NEGTP算法为每个用户(假设共有n人)都维护一个优先级队列,最坏情况下所有的路网节点都被容纳到各自队列中。因此NEGTP算法总的空间复杂度为O(nV),其中V代表路网总的顶点数。kATA算法的主要时间开销是计算用户与PoI之间的距离,这里采用堆优化的Dijkstra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为O((V+E) log V)。整个kAT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m(V+E) log V),其中m表示总的PoI个数。kPNE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E/Q) log V),其中Q代表关键词的个数。因此,NEGTP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mV+nmE+VE/Q) log V)。

对于v>1的情况,算法的局限性在于它的计算开销很大。为了得到距离最小的k组PoI集合,算法会遍历许多不必要(不可能成为最终结果)的兴趣点。

4ERGTP方法

针对NEGTP计算开销大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索引IR2tree和利用欧氏距离是路网距离的下界这一条件的方法ERGTP。这里之所以构建IR2tree而不是IRtree,是因为IR2tree在R树节点里保存的签名文件是一串二进制数,它比用倒排文件更省内存。同样,为了便于表述,本算法对用户给出的关键词个数v分v=1、v=2和v=3来讨论,最后再将v扩展至任意值。

4.1用户给出一个关键词

当v=1时,如上文所述,kGTP问题退化成一个kGNN问题。基于IR2tree索引,本文提出欧氏距离约束的组k近邻算法(k Group Euclidean Restriction,kGER)来获得距离这组用户最近的k个PoI。算法流程如下:

输入L,O,W={w1},k;

输出PoI结果集R。

步骤1初始化一个优先级队列来保存IR2tree的根节点,设定变量best_k代表已找到的第k小的距离,初始为∞。

步骤2对队列进行出队操作,如果出队的节点是一个PoI,就检查它的签名文件是否和关键词匹配。如果匹配,计算所有用户到达该PoI所行进的总的路网距离并更新best_k和结果集R。反之,舍弃该PoI。

步骤3如果出队的节点是IR2tree的内节点,检查该节点的签名文件是否和关键词匹配。对于匹配的节点进行入队操作,不满足的则舍弃。

步骤4算法的终止条件是队列为空或者当计算这组用户到达某个节点的总的欧氏距离大于best_k(因为欧氏距离是路网距离的一个下界,如果计算到某个节点时整个欧氏距离之和大于best_k,那么实际的路网距离也就大于best_k,所以用户队列里剩余的路网节点就没有必要进行访问了)。

4.2用户给出两个关键词

当v=2,即用户给出两个关键词{w1,w2}时,这组用户先访问包含关键词w1的PoI,再访问包含w2的PoI。这里采用迭代的方法,利用上文给出的kGER算法先找出距离这组用户最近且包含w1的PoI,记为o1。然后对于集合{o1∪L} 再用kGER算法找到包含关键词w2的PoI,记为o2。如此迭代下去,直到找到k组总的出行距离最短的{o1,o2}这样的集合。算法具体流程如下:

输入L,O,W={w1,w2},k;

输出PoI结果集R。

步骤1调用kGER算法找到距离这组用户距离最近且包含关键词w1的PoI,记为o1。对于{o1∪L}再调用kGER算法找到距离最近且包含关键词w2的PoI,记为o2。对于o1和o2,计算所有用户总的出行距离函数f,保存至结果队列R中。然后对{o1∪L}继续调用kGER算法找到距离第二近且包含关键词w2的PoI,记为o2′。对于o1和o2′,再次计算距离函数f并更新结果集R。如此循环,直到第k近的o2已被计算。

步骤2接下来考虑距离这组用户第2近且包含关键词w1的PoI,记为o1′,重复步骤1的操作。一直迭代地去找下一个最近的PoI,直到k组距离最小的{o1,o2}集合对已被找到或者满足以下条件:

diste(L,o1)>Mindist[k](2)

其中:diste(L,o1)表示所有用户到达o1的总的欧氏距离,Mindist[k]代表当前结果集R中第k大的路网距离值。

4.3用户给出两个以上关键词

当用户给出3个关键词时,ERGTP的处理方法和v=2 时类似,只不过中间加了一步寻找最近邻(Nearest Neighbor,NN)的过程。因为当所有用户到达第一个PoI的时候,所有用户的地理位置是一样的。除去最后一个PoI,之后他们每次寻找下一个PoI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单用户最近邻查询(NN)问题。对于NN问题,同样可以使用kGER算法来求解,只不过这里距离的计算不再是针对一个Group,而是单个用户。

当v≥3时,假设v=n,整个GTP查询问题只需在处理v=2的基础上添加n-2步的NN查询即可。

为了进一步提高ERGTP算法的效率,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剪枝的策略来加快查询的速度。

策略1对Mindist[k]设置一个比较紧的初始值来用于剪枝。具体做法如下:用kGER算法得到包含第一个关键词且距离这组用户最近的PoI,记为o1。之后的每一个oi都取oi-1的最近邻(2≤i≤v-1)。对于最后一个关键词,找出关于集合{ov-1∪L}的第k个最近邻的PoI,记为okv。通过设置Mindist[k]的初始值为f(L,o1,o2,…,okv),以此来提高算法查询的速度。

策略2当v=2时ERGTP算法的终止条件(diste(L,o1)>Mindist[k])有点宽松,可以替代为n*diste(L,o1)>Mindist[k]。下面给出证明:假设共有两个用户,o是下一个包含第1个关键词且距离这组用户最近的PoI,那么对于包含第2个关键词的PoI(假设o′)来说,最好的情况是o=o′(即这两个点重合的时候,这组用户总的出行距离是最短的)。记最好情况下用户总的出行的距离为:

bestdist=2*(diste(o,l1)+diste(o,l2)) (3

一般情况下,用户出行的总的距离totaldist为:

totaldist=diste(o,l1)+diste(o,l2)+2*diste(o,o′)+diste(o′,l1)+diste(o′,l2)(4

根据三角不等式,totaldist≥bestdist,所以一旦bestdist>Mindist[k],算法就可以提前终止了。

4.4算法分析

ERGTP算法的空间开销主要在其构建的空间索引IR2tree上,所以其空间复杂度为O(pm/(p-1))。其中p表示一个IR2tree内部节点所能容纳的子节点的数目,m表示总的PoI个数。生成的IR2tree总的节点数为pm/(p-1),所以在这棵树上查找包含用户给定关键词的PoI所需的时间就为log (pm/(p-1)),计算所有用户与该PoI距离的时间复杂度为O(n(V+E) log V),因此kGER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pp-1m+n(V+E) log V。一次NN查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pp-1m+(V+E) log V,因此ERGTP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是On logpp-1m+n(V+E) log V。

5实验及分析

5.1实验环境

本文实验环境:中央处理器Intel Core i3 3.10GHz,内存3GB,32位Windows7操作系统,算法用Java编程实现。

5.2实验数据集和相关参数

本文分别在合成的(3个)和真实的(1个)数据集上验证了NEGTP和ERGTP这两个算法的有效性。合成数据集的具体生成方法如下:假设要生成V个顶点和E条边的路网,本文首先在整个经纬度坐标系中任取V个坐标作为路网节点,对于这些节点(坐标点),通过以下3种方式来构造路网的边:1)随机连接;2)服从均匀分布(每个顶点的入度和出度大致一样);3)服从Zipf分布(又叫20/80原则,即20%的顶点构成了80%的边数)。本文实验主要考虑后两种分布对这两个查询算法的影响。真实的数据集D取自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整个路网共有62975个顶点和82081条边,过滤掉一些频数很低的兴趣点之后,最后兴趣点的总的个数为5297。表1给出了实验所用的4个数据集的具体数值(其中A,B,C为3个合成数据集)。

本实验中设定一组用户给出的关键词个数不会超过4个。这是因为一组用户在一天之内不可能去得到很多地方,而且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本文发现现实生活中一组用户在规划活动时平均会选择2~3个地方(兴趣点)。本实验主要通过比较查询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这两个算法的性能。

本实验需要考量的参数有:一组用户的规模,这组用户给出的关键词个数(v),需要返回给用户的结果数(k),数据集的大小和分布。除此之外,本文将这两个算法与文献[14]中的IA在真实的数据集D上进行性能比较。对于每一组实验,均取100次查询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表2给出这些参数具体的取值范围和默认值。

5.3实验结果分析

5.3.1用户规模的影响

图1展示了NEGTP和ERGTP在不同用户规模下查询所消耗的时间对比。可以从中发现,两个算法查询所需的时间都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而变长。但是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的数目(≥128)时,ERGTP所需的时间就没有增长得很明显。这是因为随着用户数变多,ERGTP算法只增加一些到新用户的距离的计算,并不需要检索更多的PoI。从图1还可以发现ERGTP算法的平均查询时间要比NEGTP少一个数量级左右。

5.3.2关键词个数的影响

上文已经讨论过一般情况下一组用户给出的关键词个数不会超过4,所以本实验中对关键词个数的取值为1、2、3、4。图2描绘了关键词个数的改变对两个算法的影响。从图中可以发现,随着关键词个数的增加,这两个算法所需的查询时间也在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关键词的数目增多,这两个算法需要检索更多的PoI来达到关键词个数的要求。但总体上ERGTP方法仍然要比NEGTP速度快一个量级以上。

5.3.3返回个数(k)的影响

这组实验中,返回的结果数k的取值分别为2、4、8、16。由图3可知,随着用户需求的返回结果数的增加,这两个算法的查询时间都显著地增加。这是因为这两个算法都需要检索足够数量的候选PoI才能返回给用户更多的结果。可以看到当k很大(k=16)时,ERGTP算法的查询时间也只是在10s左右。

5.3.4数据集大小的影响

这组实验通过3个不同规模的合成数据集(服从均匀分布)来评估数据集大小对两个算法性能的影响。图4展示了两个算法在A、B、C三个数据集上的性能(横坐标代表边的数目)。从中可以发现,当数据量达到百万级别(50万个节点,100万条边)时,ERGTP查询只需要10s左右,属于人们可接受的时间范围,这说明ERGTP算法有良好的扩展性。

5.3.5数据集分布的影响

这组实验主要用来验证不同分布的数据集对这两个查询算法的影响。这里仍然构造相同规模的数据集A,B,C,不同的是它们都服从Zipf分布。图5给出了在数据集服从Zipf分布的情况下这两个算法平均的查询时间。对比图4,可以发现,不管是均匀分布还是Zipf分布,NEGTP和ERGTP查询的性能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5.3.6与IA的比较

在这组实验中,通过改变用户人数来评估NEGTP、ERGTP和IA这三个算法在真实数据集D上的性能。由图6可知,IA所消耗的时间是三者之中最少的(约为ERGTP的1/2,NEGTP的1/100)。这主要是因为IA中距离的度量标准是欧氏距离,一旦知道了用户和PoI的位置之后,IA能马上计算出这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而NEGTP和ERGTP只能利用堆优化的Dijkstra算法来计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网距离。但是从它们返回PoI结果的准确性来看(如图7所示),可以发现NEGTP和ERGTP算法所得出的PoI结果集都是正确的,而IA的准确率只有15%左右。这也是因为IA用简单的直线距离代替了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而欧氏空间中邻近的两点在现实的道路网络中往往不是距离最短的。

6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路网的群体出行计划查询问题,提出了两种有效的查询处理方法NEGTP和ERGTP。NEGTP通过扩展用户所在的边来迭代地寻找满足关键词条件的兴趣点;ERGTP则通过建立R树索引和一些剪枝的策略来更快地寻找兴趣点。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了NEGTP和ERGTP这两个方法的有效性,同时ERGTP方法的查询时间总是比NEGTP要少一个量级左右。本文下一步将研究带限制条件的GTP查询问题:考虑一个群体中每个用户的权重是不一样的情形,抑或是兴趣点带有一个评分的属性(除了距离这一因素以外,需要返回给用户评分高的兴趣点)。

参考文献:

出差计划范文4

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是由颅脑疾患引起急性应激性溃疡所致,具有残废率、死亡率高的特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5月住院103例CT证实的脑出血患者中,并发消化道出血者16例,占15.5%,现将其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女4例。年龄40―85岁,平均62.5岁,50―69岁13例,占81%,有高血压病史11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1例。既往无胃、十二指肠溃疡史。

1.1 消化道出血症状 呕吐咖啡样物者10例,便血者3例,胃管内抽出咖啡物者3例。

1.2 临床表现 有意识障碍者、双侧椎体束征、瞳孔散大或缩小、去脑强直、呼吸不规则,其他合并症多见,包括肺炎,心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血糖升高等。

2 观察要点

2.1 注意消化道出血先兆 呃逆是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信号,频繁呃逆预示消化道将出血。

2.2 呕吐物的观察 脑出血患者由于颅内压升高多伴有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性质,如出现咖啡样呕吐物,应警惕由于应激性溃疡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2.3 对排便的观察 观察并记录排便次数、颜色性质、气味和量。

2.4 意识的改变 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观察患者是否神志清醒、嗜睡、朦胧、昏睡及昏迷,以估计患者的病情及愈后,以便及早抢救,防止意外。

3 护理要点

3.1 降低颅内压 抬高床头10―15℃,头部置冰袋,双足置温水袋。脑出血患者常有颅内压增高,因静脉回流受阻,脑血管阴力增加,脑血流减少,常引起脑水肿,有形成脑疝的可能。采取头高脚底的,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使头部静脉回流得到改善。

3.2 早期放置胃管以减少出血 与消化道出血的早期放置胃管,通过胃管观察胃液颜色及出血量并监测胃液PH值。将胃液PH值增高到3.5以上,有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作用。同时可通过胃管注入冰盐水及血管收缩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8mg放入5―10%葡萄糖液100ml中,可使胃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出血。

3.3 保持呼吸道畅通 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多伴又昏迷,头部位置不当,常引起窒息。患者应取侧位,头偏向一侧,经常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引流通畅。如发现呕吐物或痰液阻塞呼吸道,要及时用吸引器清除或用大注射器抽吸。对浅昏迷患者吸痰时,注意不要引起呕吐,并注意防止舌后坠,影响呼吸。深昏迷患者咳嗽反射消失或呼吸暂停者均应立即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和人工呼吸机,速率16―20次/分,并调整容量,使动脉PaO2>10.00kPa, PaCO2在4―4.66 kPa。

出差计划范文5

论文关键词:成年油茶,草甘膦,化学除草,技术

1、林业用除草剂的选择

草甘膦是林业用地化学除草较理想的剂型,其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应用范围和防除对象较适合油茶林地的化学除草。因成年(投产)油茶的茎干不具绿色细胞,茎(干)皮为淡灰色,淡褐色并又光滑,即使草甘膦药剂喷到茎(干)部位不会产生药害,其叶革质层厚,对草甘膦较不敏感。

2、喷施草甘膦前成年油茶林地清理

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为多年生高杆类禾本科杂草,茎干高2-3m,其高度超过油茶。因此在2-3月或4-5月间将其伐除,在5月底—6月底待五节芒长到50-60cm高时再进行草甘膦喷除。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major为低矮型多年生杂草。由于油茶荒芜后杂草的覆盖达95%以上并又密集,因此在油茶植株的树冠下对过高的芒萁、白茅作适当的刈除即可。

3、草甘膦的配比、喷施方法

荒芜成年油茶林地主要杂草为芒萁、五节芒,这二种杂草均为多年生植物,其配方:每10kg清水(不能用混浊的泥水)+1kg10%甘草膦商品量+5g洗衣粉,摇匀后即可喷施。较佳的化学除草时间:芒萁、白茅的成年油茶林地在5月下旬—6月中旬,五节芒等高秆类杂草在刈除后幼嫩茎叶高达50—60cm时。在晴天、多云天气进行化学除草作业。于喷雾器喷头加上防护罩,以免草甘膦药液弥散到油茶的叶面,同时采用低位定向喷药法,确保油茶不受药害。做到喷遍杂草的茎叶又不使药液下滴为宜。喷药后24小时内不下雨有效,如果喷药后不到24小时下雨,应在晴天再补喷一次药液。喷施草甘膦药液后20-30天检查一次,如果发现有未枯黄的杂草再补喷一次,使之彻底根除杂草。芒萁、白茅、五节芒根除后当年油茶林地不会长出多年生杂草。来年(下一年)的一年生杂草长出时,可在6-7月作化学除草,配方:每10kg清水+250g10%草甘膦商品量+5g洗衣粉摇匀后即可,喷治方法同上。荒芜成年油茶林地的白茅可按一年生杂草的配方进行化学除草,方法同上。

4、化学除草成效分析

从表1知,荒芜成年油茶林地采用人工刈除白茅、五节芒、芒萁后再进行林地深挖,费用在6600元/hm2、12600元/hm2和7200元/hm2。实际除草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尤其是白茅经深挖后不能除去,过15天又开始长出。五节芒的伐桩具有强大的根系,挖除困难,挖起后的根系与土壤接触就能复活,要达到彻底清除难度较大。芒萁刈除后经深挖,可以较彻底清理,但根系难以较快腐烂,所以深挖后当年对油茶植株的生长势无显著好转。又从表2得知,荒芜成年茶油林地采用草甘膦化学除草,费用在1213元/hm2、4285元/hm2和1605元/hm2,与人工刈草深挖相比其费用只有18.38%、34.00%和22.29%。白茅、五节芒、芒萁等多年生杂草均可得到较彻底清除,在草甘膦的作用下,4个月后杂草根系已基本腐烂,可有效地改善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状,油茶植株生长势明显好转。经初步调查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化学除草油茶植株的叶量是人工刈草深挖林地的2~2.5倍,又不会造成林地水土上流失,杂草根系腐烂后增加了土层的空隙度,有利于油茶的生长发育。

表1 荒芜成年油茶林地深挖成本费支出

杂草名 刈除 深挖 小计 成效

元/hm2 元/hm2 元/hm2

白茅 1800 4800 6600 深挖后15天白茅重新长出,几乎无效

五节芒 3000 9600 12600 深挖后伐桩极易成活,难根除,效果差

芒萁 2400 4800 7200 深挖后除草效果较好,当年油茶生长势无明显好转

表2 荒芜成年油茶林地草甘膦化学除草成本费支出

杂草名 清理(刈除) 成本费 民工费 担水费 小计 成效

元/hm2 元/hm2 元/hm2 元/hm2 元/hm2

白茅 320 133 600 160 1213 杂草彻底根除,喷治后4个月油茶生长势明显好转

五节芒 3000 525 600 160 4285 杂草彻底根除,喷治后4个月油茶生长势明显好转

芒萁 320 525 600 160 1605 杂草彻底根除,喷治后4个月油茶生长势明显好转

备注:人工费按每工80元计算,草甘膦(洗衣粉)按kg7元计算。

5、小结

(1)草甘膦是成年油茶林地较理想的化学除草剂。林地为白茅、芒萁等低矮型杂草经适当清理后即可化学除草,五节芒经刈除后待幼嫩茎叶长到50-60cm高时实施化学除草较好。化学除草时间:5月底—6月底。根除五节芒、芒萁配方:清水10kg+1kg10%草甘膦商品量+5g洗衣粉。根除白茅配方:清水10kg+250g10%草甘膦商品量+5g洗衣粉。化学除草用水必须是清净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在晴天、多云天气进行化学除草,喷雾器的喷头应带保护罩,低位定向喷雾,做到喷遍杂草茎叶。喷药后24小时内下雨的应在晴天再补喷一次。喷药后20-30天如发现未枯黄的杂草再补喷一次,使之彻底根除。

(2)荒芜成年油茶林地化学除草可节约64%以上的生产费用,能达到较彻底根除杂草,可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状,能较快地恢复油茶生长势,提高产量。化学除草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根系腐烂后的空隙能增加林地持水量,可起到保水固土作用。油茶叶片革质层厚对草甘膦不敏感,茎干无绿色细胞不会发生药害。草甘膦在土壤中易分解无残留,不会产生公害。鉴于农村劳动力紧缺,油茶林地常规除草用工量大、民工工资高等诸多因素,为经营管理好油茶林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满足市场对茶油的需求,荒芜成年油茶林地大力推广化学除草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经济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国海,林业化学除草技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11

出差计划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卷调查学习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79

一、调查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经过十多年的实验、修订,终于在2012年6月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转变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今年是重庆市统一使用该教科书的第三年。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们十分想知道,学生对化学实验是否有兴趣?学习成绩好或差的原因在哪里?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到学习困难?为了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我们在本学期对全年级870名学生,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先后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可以为我们在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实验设计、习题设置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由于我校是重庆市示范性初中,本届共有19个班级,人数众多,各层次的学生普遍存在,因此,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所以,该化学实验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也可以为各兄弟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学期,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对“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初中化学实验课”“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等方面,设计了A、B、C三份问卷调查表,对全年级870名学生,先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A卷869份、B卷870份、C卷867份,回收率均在99.7%以上。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如下:

1.对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占72.0%;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的占93.2%;喜欢和同学一起完成实验的占91.3%;

2.在做化学实验时,有非常明确的观察点的仅占37.4%;

3.喜欢趣味性实验的占99.0%;喜欢制备新物质的实验的占64.1%;喜欢家庭小实验的占59.2%;在课后很少会做家庭小实验或趣味实验的占69.9%;

4.喜欢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物质性质的授课方式的占75.9%;

5.认为化学实验课上老师的授课方式对自己的化学成绩有很大影响的占50%;

6.认为老师布置的实验习题应该在上课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的占88.1%;

7.关于初中化学哪些内容最难学(多选),其中认为是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的占51.0%;认为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性与溶解度基本概念的占32.9%;认为是酸、碱、盐的性质的占62.5%;

8.认为化学成绩好的主要原因是感兴趣的学生占63%;

9.认为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不够努力的占36%;没有兴趣的占12.2%;

10.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考上高中、大学的占54.7%。

四、调查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认识和结论:化学因有实验,才使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自由设计和创新实验,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不知如何学习以及记忆内容过多,是学生没有信心学好化学的主要原因,这应引起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因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视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所以部分学生因不知如何学而丧失学习自信心。因此,在改进教法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

五、反思及对策

1.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教学中可以用实验创设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概括,会较容易理解相应的概念和理论知识。

2.同一实验主题,可以设计多个探究方案。初中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新颖的实验设计或是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初中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播下创新的种子,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新颖、独特的实验方案能启发学生不断转换思维视角,提高他们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实验和趣味实验活动。化学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我们提倡“到实验室外作小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化学”。生活实验简我鬃觯且现象明显。教学内容通过小实验在生活中得以延伸和拓展,这样做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较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初)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团体游戏

下一篇请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