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视新闻评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1

几乎在不知不觉中,电视已经走进亿万中国百姓的家庭,成为他们获取新闻、了解信息、增长知识、得到娱乐的“第一媒介”。据1997年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提供的数字:到1996年底为止,全国已有电视台880家,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超过2.4亿台,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电视所拥有的受众数量和影响力已超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重要的媒介。电视评论的主体地位也逐步确立起来。

一、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出现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电视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新闻评论,都是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播发报纸的社论和评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思潮的涌动,电视要发表自己独家的意见,才真正终结了电视“播读”报刊评论的状态,所以在1978年以前,人们通常是把新闻评论看作报刊文体的一种。电视评论类节目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央视开设并播出《观察与思考》栏目,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固定的电视评论栏目诞生,也标志着一种有别于报刊、广播评论,更具电视传播特性的电视评论样式的出现;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每天一期的高频率、关注的都是国内外的大事,使电视述评及深度报道类节目走向成熟;1996年3月推出的《实话实说》及其后的《对话》等栏目,将西方媒体中较为成熟的“脱口秀”节目移植改造成谈话体评论节目;而现场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有机串联与适时评点,也使其成为电视评论的又一特殊样式。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已经逐步成为新闻评论的主体。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特点

电视评论语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这三部分在电视传播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传播功效。画面语言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故有利于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展示事件发展过程,有利于直接传达“言外之意”或某些“难以言传”的微妙内容。声音语言具有物理性、表情性和心理性等特性,因此它在电视传播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大大扩展了电视传播的内容范围,可以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分析来阐述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哲理,也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心理,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文字主要是屏幕文字,一方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受众对传播内容与主题的认识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受众视、听、读、三种信息接触行为的一体化,加深对信息记忆的深度。电视评论语言同时兼容了画面、声音、文字等传播符号,而且它们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互整合,形成合力。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当今新闻评论处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各显其能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发达,传播方式的变迁,电视也已步入“频道专业化时代”,网络更成为亿万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在不经意间可以发现,当代传媒所传播的大量信息中,言论性信息的数量呈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几乎所有的电视新闻中都有评论的身影,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开办各种类型的评论性节目,网络媒体开辟名目繁多的论坛及BBS讨论区,其中用发送收集短信表达看法,也成为各类媒体吸引公众参与、扩大影响的重要方式。这说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渠道不断扩展、媒介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独家报道”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独家角度”、“独家观点”正成为不同类型媒体共同争夺得又一个制高点。

(一)电视类评论节目的发展方向

电视评论类节目往往很少有自己的独家新闻,只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视角、观点、态度从何而来?主要来源于节目策划。所以我们要注重节目策划的角度,把不是独家的新闻报道演变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节目。

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综合性越来越强。电视评论类节目内容也不仅仅是最初的新闻政治节目,经济、文化、生活、科教类评论类节目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传播内容范围的扩大,频道专业化,细致化是电视评论节目的又一发展方向。如经济类的评论节目有《赢在中国》,文化类评论节目有《百家讲坛》,生活类评论节目有《为您服务》,科教类的评论节目有《探索发现》等等。但这些专业的频道栏目之间还有相互的融合,如经济与法制融合央视二套的《经济与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还有生活和科技相融合央视10套的《走进科学》就是把百姓身边的奇闻逸事,在生活中我们所解释不了的事情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出来。

电视评论节目播出形式也很多样,对于大型的活动或事件采用同步直播的方式,如《NBA赛事直播》同步报道评论,时时反馈信息,进行焦点评论。还有大众参与的形式,观众发送短信进行讨论或在网上发表评论的形式。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发展方向

电视是一种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它的画面与声音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电视评论语言要发展首先要注意声画的配合。比如我们曾经经历过完全以解说词为主的时期,近年来,同期声的使用有增强的趋势,必然也带动了其他一系列视听元素的变化。

画面语言主要是由记叙性画面语言、描述性画面语言及表现性画面语言组成。画面语言重在会意,所以要注重拍摄手法有很高的要求,如何运用好镜头,准确的找到新闻的着眼点,还原现场真实感,保持拍摄对象最自然放松的状态,尽量表现出新闻所要表达或重点评述的地方。现在的一些纪录,纪实类节目做得很好,评论类节目在叙事上可以借鉴。

电视评论语言的“新生词汇”越来越多。如超女、快男、反恐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新生词汇”不断地出现。网络语言和电视语言的融合也越来越多,网络评论语言和电视评论语言最终发展成网络电视评论语言是必然的趋势。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2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43-01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题材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独特优势,加上电视新闻评论以新闻性、说理性和电视性三者相统一的个性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日益成为电视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发挥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一、体现电视评论的新闻性,选题是第一位

凡是有生命力,具有强大舆论引导作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无不紧扣时代节奏,体现时代价值,反映时代精神。像“十二五”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环境友好、扩大开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体现时代特征的大题材,是评论节目的重大选题。

电视记者除了善于发现,善于挖掘蕴藏体现时代特征的事物外,在选题的过程中,还要努力挖掘新鲜的平凡事物中的某一侧面作为选题内容。首先,在及时上时效性体现新鲜。要充分体现电视评论的时效性,评论节目就要与新闻报道联系到一起,电视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延深和深化来完成。这一点中央电视台是全国地方电视媒体学习的榜样。我们经常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当天重大消息,在接下来的焦点访谈评论节目便进行深层次报道,使消息和评论相得益彰,共同满足观众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在特殊中体现新鲜。所谓特殊,就是不一般的事物。医院的医生护士很多,救死扶伤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和应尽的职责,做到这些并不是新鲜事,但如果去了特殊的一线,去救治受灾群众了,那他们就是特殊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是大爱于天的事情,那就是新鲜的。再次,在陌生中体现新鲜,陌生的本身就具有新鲜感。象唐山地震以后,30多年来中国未发生过毁灭性地震,一些70年后出生人对地震的发生很陌生。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好多媒体全面详细介绍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带给人类的灾难以及防范方法,观众无不感到新鲜,求知欲得到满足。

二、体现电视评论的说理性,论点要鲜明,论证要充分,思辩要缜密

评论是先有论点,后有论据。对电视评论而言,论点提出应开宗明义,立场鲜明。论述的过程往往随着对新闻事实调查的逐渐深入而展开,既要有横向的铺陈,也要有纵向的深入,整个论述是立体的。在辽宁省记协组织的辽宁省政府奖评选中,我台的电视新闻评论作品《环境悲剧当落幕》曾获得一等奖。这篇作品开头开宗明义提出论点,辽阳东部山区矿业开发为各级政府输送了财源,可欣喜之余我们又看到了另一幕;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蓝河遭受污染。接着,以雄辩的事实,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论证。为了突出论点,作品指出要关注财源数字后面的忧患 。并通过对母亲河蓝河污染前、污染后的对比指出环境污染已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紧接着分析了造成污染的原因。接着又通过数字说明财政收入与数以万计人民群众的生命和未来的千秋大业相比不值得一提。在最后的结论部分作品强调:切勿贪求小利把悲剧当作正剧来演,环境悲剧当落幕了。至此论证结束,可以说是逻辑严谨,丝丝紧扣,无论在推理和论据的使用上都围绕论点逐渐深入。

三、体现电视评论的电视性,关键在于电视手段的有效运用

声画合一,声形并茂是电视最为显著的特点,有着广播报纸不可比拟的优势。画面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和语言,它和解说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样电视评论在注重文字解说的同时,也要注重画面的运用。做到既要“以话引图”又要做到“以图说话”。象给城市不文明行为曝光,可以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行人不走人行道、汽车闯红灯、随手扔杂物、拥挤的汽车站点、乱贴小广告等等。这些都是评论强有力的事实依据,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在电视评论里,画面形象、被采访当事人的讲述和记者的现场介绍,无不具有浓烈的感彩和现场感。要使记者现场主持、解说词的运用、以及被采访当事人的讲话三个构成要素有机结合、相互呼应,除了注重文字解说,画面的运用外,还要把握好记者或主持人与被采访对象同期声的运用。记者或主持人在电视评论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他表露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观点。因此,记者或主持人采访时切忌居高临下的态度及使用质问的语言来提问,应以党和政府代言人的身份,与观众进行有效沟通,以动听的语言和感人的现场打动观众。而被采访者,其言谈可以不受更多的限制,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剪辑人物同期声时,允许被采访者在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前题下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但这种意见和见解都要为主题服务,服从于舆论的正确引导。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3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手机到呢个新兴媒体的兴起和不断深入发展,最终导致了一个媒体技术领域的新变革。全媒体时代中,公共拥有了个人话语权,为网民进行个性化评论、交互式评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也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当下的电视新闻评论相对于报纸评论起步较晚,发展较迟,在长期发展中其重要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新媒体环境下的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点可概括为一下几点:

(一)电视评论与互联网言论相关度日益增高

进入到全媒体时代,也可以针对某个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各种途径发表个性化评论。这种多维传递的信息充斥在各种信息的接受与传送过程中,打破了以往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在社会和受众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网络评论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同一件事情进行评论,代表了最广泛的群体声音。在这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是一个庞大的信息集散地,某巨大的信息容量是其他传统媒体都不具备的。在这点上,我们看出,电视新闻评论内容和网络评论相关日益增高。

(二)视角逐渐贴近受众,评论风格生活化

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评论作为电视新闻制作中互动性较强的环节是很大程度上市民众呼声的代表。贴近生活、焦点回归平民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成功的关键。一个贴近生活的电视新闻评论不仅容易吸引更过的受众,也会因为题材本身的吸引力和代表性引起受众的共鸣。

(三)更加强调电视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功能

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体现在电视媒体传播信息的各个环节。其通过新闻评论制造的舆论氛围、建造的媒体环境,都为公众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巩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新闻评论对于民主意识的培养,公民知情权的实现都蕴藏在叙述与传播过程中,它对公众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一)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个性,找准新闻定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风格是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然这种个性化风格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和社会问题基础上的,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新闻事实本质规律的挖掘,启发人们的思考,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要在评论的观点、思想性深入挖掘,我们要抓要害之处要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特征,主持人、制片人的综合素养非常关键,包括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都要独树一帜。一些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特质表现在支持人或者评论者言语、行为、情感方式等各方面,让节目充分发散着主持人的气质特征,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其睿智、冷峻、和机敏的形象出现在各类新闻节目中,让人对新闻事实细磨后启人深思,这些新颖的主持风格显然对于电视新评论节目的观赏性、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同时,电视新闻评论对文本、解脱、画面的处理也要恰到好处,给受众以亲近感。如电视新闻评论的文本应注重阐述观点,可以多用陈述性的语言,可以含蓄婉约,也可热情奔放,然后,在解说时用简约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匹配使用,形象客观的表达新闻事实。

(二)选题视角要新颖独特,强化新闻读解力

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一些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点评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充当评判者的角色,完全违背了受众的意愿,得不到受众的认可。要真正赢得受众认可,新闻选题就要新颖,要真正立足民生,重受众期待和关心的问题出发,强化新闻的读解力。

目前,特别是一些地市级、县级电视台普遍存在电视评论新闻栏目不多、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他们的节目主要是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现实工作情况和成就,而作为地方电视台,他们还应该较好的反映出地方特色,充当传递新思想和信息的有效宣传工具,如可以让一些政治新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对当地两会的宣传报道,就可以用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将当地经济的宏观走向、经济动态、特色产业表现出来,利用百姓的视角去发现和挖掘政治新闻报道的实质,让地方新闻更具有可看性和亲和力。

(三)强化新闻评论的时效性特征,构建公众话语平台

新闻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时效性的竞争,因此,新闻评论的策划必须要注重时效性,动态把握新闻事件,特别是互联网兴起,人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灵活,电视新闻评论要赢得主动地位,就应在评论时效上下功夫。

一些重大活动的直播评论邀请嘉宾或者评论员到演播室参与,就是强化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有效方式,其不但为受众呈现出现场感,也多角度、多方位的满足了受众了解各方信息的需求。如今央视在对“神州九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在让受众了解现场的同时,通过权威的背景解读和专家点评参与,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实现第一解释权,实现了新闻信息和价值判断的最优化,赢得了受众广泛关注和影响力。

当然,评论不仅仅要追求时效性,其议题也要突出公众性,特别应该关注时下热议的话题,着力对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探讨,让公众在互动中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形成舆论导向和引导力。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播之际,可以通过开设微博、博客等形式积极征集民众关系的热点话题,让观众的发表得到平衡,同时通过舆论引导,让偏激或者非理性的观点得到修正。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4

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互动,实现了媒体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观众接受信息,并且同时反馈信息给媒体,观众能够通过网络参与媒体信息传播,表达出个人情感态度,改变了传统媒体时期,信息只是单方向向观众流动的传递方式,这是媒体融合的时代精神,也是未来继续深入发展的趋势。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进行品牌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加入WTO组织后,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发展形式日益突出,传媒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也在悄悄改变,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国际媒体积极开发并且占领中国媒体市场,许多国外传媒巨头在中国落地生根,控制掌握电视传播的许多渠道,例如:默多克的星空传媒,该集团掌握了九个中国频道。

其次是国内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良性竞争。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分割着电视传媒的市场地位,也分割着电视媒体的广告收益,同时它们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最后,是国内电视媒体之间的良性竞争。区域城市媒体相继上星,瓜分着全国市场,比如,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的突起,凭借着在娱乐节目上的创新优势成为一线卫视。

在这种竞争市场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困境。

首先,话语垄断权由媒体掌握被打破,观众能够自由参与媒体评论。随着博客、微博、论坛、贴吧等新的媒体平台的建设,通过网络,观众能够自由表达出个人态度,各种言论交汇,异见纷呈,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介主导舆论声音的垄断权。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运行模式达不到时效性的标准,信息有所迟滞。当微博平台出现后,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趋于“零时差”,网民能够第一时间根据微博的转载、跟帖了解事态进程,而电视评论节目要多事件进行评论和报道,需要安排一段时间才能进行,出现了信息的迟滞性,进而引发自身生存危机。

最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媒体的经营机制造成新闻评论节目地位有所降低,正是因为竞争激烈,媒体商业化步伐逐渐将经营机制转向收视率,一般电视台会迎合观众的口味安排选秀节目、娱乐节目、相亲节目,从而新闻评论节目的地位逐渐降低。

除此之外,新闻评论节目还缺乏专业的人才,新闻评论节目重点在于评论,在于从睿智、纵观全局的角度上,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有深度的评析,但现如今的评论员评论态度暧昧,总是似是而非。面临这些问题,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塑造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内容的品牌形象,提高评论信息在观众心目中的实际价值,引入品牌的概念,赋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鲜明的品牌形象,是应对传媒行业竞争的必要措施。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塑造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塑造自己的品牌价值,首先要做到的是,提炼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价值,区别于一般的娱乐性节目,表达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内容的风格、形态、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次,需要针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打造专业新闻评论队伍,创造品牌效应。最后,需要在电视节目中建立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符号识别,这一符号是根据受众的反馈所塑造出来的,它将能够根植于受众头脑中,加强观众对于新闻评论节目的印象。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5

学界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涵义有不同看法。尽管对社论、编者按、本台评论属于评论节目并无异议,但对于深度报道、谈话节目是否属于评论节目,学界颇有争议。暨南大学谭天教授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划分》一文中指出,电视评论节目应具有新闻性与政论性这两个新闻评论的重要特点。新闻专题是对事件性新闻作直截了当的全程报道或调查性报道,传递的是事实性信息,不加意见和评说;而新闻评论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发表言论,阐述观点,传递意见性信息。新闻专题与新闻评论两者是有差异的,笔者以为,相对于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不同,评论在节目中会有意见性和观点性的表述,是在新闻报道事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表看法,阐述意见,具有一定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例如《焦点访谈》是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尽管可能是报道成分居多,但因既有分析,也有评说,理应属于评论节目,故央视将《焦点访谈》归入评论部。

有鉴于此,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包括编者按、社论、时评,也包括节目中更为常见的专题评论节目,即一些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央视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的风向标,颇具代表性,故三个阶段分别以央视的三种节目类型为代表。1980年7月以央视的《观察与思考》为标志,中国正式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新闻评论体――电视述评,这是第一代评论节目。第二阶段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1994年新的电视评论栏目《焦点访谈》横空出世为代表,很多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类似的评论节目,这是第二代评论节目。第三个阶段,从2009年央视改版为起点,大量即时评论节目的推出,新闻评论节目步入一个新阶段。

客观地观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当下的媒介融合条件下,渐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由于媒介融合不仅仅包括媒体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等领域的融合,也涉及对传统媒体业务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指出,媒介融合还包括了业务形态的整合与生产流程的细分。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对于多媒体内容的采集与生产来说,传统媒体的应对方式并不仅仅是从业者的技能跨媒体化拓展,还需要根据多媒体的需要,进行生产流程的改造。作为传统媒体的老大哥电视媒体自然也不例外,传统的采编业务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调整。就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而言,其节目类型和制作方式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总体看来,大致如下:

首先,多元意见表达成为现实,话语垄断权的打破使得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过去话语权被传统媒体所垄断,受众缺乏表达的机会。Web2.0时代,随着论坛、博客、播客以及微博等新的技术平台的出现,网民的个人自我表达变得轻而易举。于是,一方面网上各种言论交汇,意见纷呈;另一方面“草根”(grass-roots)阶层的声音逐渐加大,改变了过去由传统媒体一统天下主导舆论的状况,新媒体的声音在一桩桩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作用日渐明显。新闻事件发生后,不少网民借助新的技术平台各抒己见,先于传统媒体发表观点,还常被传统媒体转载。深圳富士康接连发生的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在网上掀起波澜。笔者曾以“博客”和“富士康”为关键字上网搜索,获得约2500万条结果,博客篇数成千上万。当细小的声音汇聚起来,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较之过去,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无疑是弱化了。

其次,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新闻时效要求越来越高,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传统的运行模式导致对新闻事件反应滞后。新媒体的崛起,尤其是微博的应用,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几乎同步,趋于“零时差”。热点事件发生之后,消息不断被转载、传递、扩散,网民在网上写博文、跟帖,通过手机发微博,立即就能对此作出广泛的反应。而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对一件热点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要等到节目所安排的固定时间段才开始,日播节目需要等到晚上黄金时段,而周播节目要过好多天才推出。于是往往过了热点的峰值,甚至成了明日黄花,尚未及反应,新的热点事件又出现了,即便再有深度也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和热情。可见,传统的节目模式导致媒体反应滞后,这是新闻评论节目,尤其是周播的节目面临的尴尬,进而引发自身生存危机。

再次,电视媒体以收视率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对新闻评论节目也造成很大冲击。媒介融合加快了媒体的商业化步伐,媒体之间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媒体的急功近利。现行机制下,电视台当然不能容忍收视率徘徊不前的节目。因此,电视的黄金时间段往往被眼下流行的能够博取高收视率的节目所占领。许多电视台大刀阔斧调整版面,尤其是各地卫视在黄金时段大办娱乐节目、选秀节目、情感节目、相亲节目。由于评论节目的收视人群比较固定,不是特别重大的新闻事件很难获得高收视率,且评论节目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需要靠时间来积累和培养。因此电视评论节目被迫调整到相对冷僻的时段,有的被压缩,甚至干脆取消。

此外,专业评论人才缺乏,也是制约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档评论节目,收视率的上下高低、节目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新闻评论员的表现。评论节目核心在一个“评”字,如果评论员不能够精准、睿智、权威地点评,或点评错位失误,甚至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受众必然不屑一顾,果断弃之。而目前整个电视新闻领域的现状是,大部分电视台都缺乏权威和专业的新闻评论员。同时,因国情制约,一些敏感话题难以在电视上展开评论。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新闻频道的旗帜和灵魂,其作用毋庸赘言。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任何信息的报道,某些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解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几乎不能产生任何影响。而且从经营的角度来说,评论节目做得成功,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操作简便。台湾TVBS电视台的“2100全民开讲”,是台湾谈话类节目的“开山鼻祖”,在岛内甚至在世界华人社会都很有名气。从创立到现在,“2100全民开讲”始终占据新闻频道晚上9点的黄金时间段,在揭发弊案过程中甚至创下了收视率奇迹。很多台湾的“党政军要员”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9点准时收看“2100全民开讲”。可见,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是鸡肋,也可能是收视良药,关键是如何为时下面临危机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找到突围之道。笔者以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发展好,关键是要调整办节目的思路,创新节目样式,加快培养评论人才。要从节目类型、节目人才、节目制作等作多方位努力。

1.调整节目类型结构,加强节目时效性

针对节目本身存在的缺陷,电视新闻的评论节目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调整。一方面,调整节目的类型,加强即时性评论节目,增加日播的评论节目,逐步减少周播评论节目。当然,节目的类型结构要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增加即时性评论节目对一般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回应,增加当天晚间的评论类节目对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解说,对于特别重大的新闻,完全可以中断固定的节目程序,邀请评论员参与直播。换言之,要按“小型炮弹”、“常规炮弹”以及“重型炮弹”的不同特点确定比例,调整节目结构,弥补反应滞后的弱势,提升节目时效性和可看性。实际上,央视2009年改版已在这方面作了诸多尝试。如今年5月18日,教育部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对这一热点话题,央视在当天18点的《共同关注》节目就邀请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予以评论。这种即时性评论可谓“及时雨”。另外,央视新闻频道晚间9:30的《新闻1+1》对许多社会热点事件也快速反应,及时评说。5月中旬,北京天上人间被警方查封,5月20日《新闻1+1》就推出了《零容忍不论“天上”与“人间”》的特别节目。白岩松在节目中评论后,网络也有所呼应,新浪第二天以《白岩松称天上人间被神化查封系向特权挑战》为标题转载。笔者当时以“白岩松天上人间”关键字搜索,发现网络上有31300条相关链接。媒体融合时代,时效性就是评论节目的生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打造专业新闻评论队伍,凸显节目特色

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和评论员需要有较高的素质,除了渊博的知识,现场应变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政策解读把握能力。进一步说,评论节目如果需要展现自己的节目特色,还需要评论员能够坚持表达个性化、风格化,有鲜明特色。江西电视台的《传奇》节目虽然不是新闻评论节目,但是主持人金飞在节目中插科打诨的点评,画龙点睛的解说,不拖泥带水的议论与这档节目的火爆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办好电视评论节目,就必须着力培养专职和兼职的新闻评论员队伍,挖掘专业人才。评论员既可以从本台的记者、编辑以及主持人中挖掘有潜质的人进行培养,也可以借助外脑,邀请合适的专家聘请特约评论员。遇到突发事件、重大新闻,随时可以电话连线或者把嘉宾请到演播室直播。

3.加强与新媒体结合,增强节目互动性

传统的评论节目,形式单一,基本上由主持人在那里不停地评说,显得枯燥乏味,泛泛而谈,这种不考虑受众的需要和感受的制作方式会大大降低节目的可看性与影响力。当代受众的选择是多样的,如果节目要能够吸引受众,抓牢受众的眼球就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节目可以根据事件的不同特点,通过对网上跟帖讨论进行分析,邀请不同类型的观众参与讨论,通过手机3G技术,QQ视频连线等方式直播,让更多的受众参与,让更多的意见得到呈现和交流。受众的参与既能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官方和民间结合也能让评论节目带来清新鲜活之气,让节目更加富有生命力。

4.简化节目制作流程,降低节目成本

过去评论节目的流程过于呆板复杂,电视台评论部往往是要经过选题上报,开选题会,选题审批这样一整套流程,不但浪费时间,而且降低效率。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评论节目应该大刀阔斧地调整,及时简化节目制作流程。例如通过成立节目策划小组,在小组内明确分工,简化流程和提高效率。也可在内部网上建立流程,以减少开会和等待审批环节来提高效率,缩减节目时间和人力成本。■(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主编)

注释:

谭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划分》,《电视研究》2005年第9期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评论》第7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6

以凤凰卫视为例,我们总会想起几个举足轻重的新闻评论员及特别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吴小莉的《小莉看世界》、阮次山的《新闻今日谈》等等。事实上,经过十多年的打造,凤凰台已拥有了阮次山、吴小莉、窦文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评论员。这些早已不再年轻的评论员都是从新闻一线摸爬滚打而来,他们以其对新闻事件的准确解读、冷静客观的即时分析,为节目锦上添花。可以说凤凰卫视在打造频道品牌的过程中,以时事评论强化电视品牌新闻评论节目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可以说即时性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闻消息一样,新闻评论也有时效性的问题,且靠观点取胜,新闻评论员需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或发生之时脱稿即兴发挥,讲清此条新闻的来龙去脉,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进行归纳分析,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一件事情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就可以注定他的解释的权威性。正如曹景行所说,争夺第一解释权,在第一时间发出评论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观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言论的权威影响力。在直播节目中,评论是即兴的,即兴就要评论员有积累,有快速的判断能力。如今,凤凰卫视已能在众多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解读,横向与纵向联系,使新闻报道因具备凤凰卫视的鲜明个性和特点而与其他媒体的报道区别开来。因此即时性的新闻解读,成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树立媒体权威的重要依托。

凤凰卫视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向世人展现了新闻评论员的专业,证明新闻评论员才是新闻的点睛者,但众多不成功的案例也大量的存在着,部分新闻评论员在节目中犹如泼妇骂街,令人不堪入目;还有少数新闻评论节目只追求所谓表达的,导致评论员不断地偷换概念,表面上热闹非凡,却缺乏基本的内涵。

概括起来,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选题庸俗化,语言低俗化

一些沽名钓誉之人为了出名,在互联网上故作惊人之举,少数商业机构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扮演幕后推手的角色。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新闻评论节目把那些千奇百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所谓网络名人邀请到演播厅,让他们当众出丑,以此来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夺人眼球。更有甚者,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了强化节目的火爆程度,故意把评论员分为正方和反方,让他们在电视节目中强词夺理、互相攻击,语言低俗,粗暴。

第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几乎成了耍嘴皮子的游戏,缺少逻辑性

当前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活跃在电视媒体的评论员缺乏最起码的逻辑训练,他们不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则,既不尊重辩论的对手,同时也不遵守基本的假定,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偷换概念,转移公众的视线。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了追求所谓的收视率,允许评论员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使得评论话题变得飘忽不定,辩论的主题更是十分可疑。更有甚者,一些新闻评论节目的策划人员为了增加所谓的“卖点”,把一些毫不相干的问题生拉硬扯在一起,从而使得节目变成了新闻片断的简单堆砌。

第三,在新闻评论员的选择方面,过分倚重平面媒体的评论员,电视语言复杂繁冗

一些电视评论员在发表观点时无视国家法律的规定,随意地嘲弄司法机关的判决;还有一些电视评论员不懂装懂,利用现场直播的机会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电视评论与传统平面媒体评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电视评论要求评论员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视评论必须克服传统平面媒体的弊端,使观点更加理性和丰满,论证更加通俗和简短。

第四,在电视新闻评论节奏的把握上,强调冲突而不是对话,注重煽情而不是发掘理性

众所周知,新闻评论不可能像平面媒体评论那样层层深入,也不可能像撰写论文那样慢慢道来,但电视评论毕竟属于评论性节目,必须具有逻辑性,如果允许评论员把一些毫不相干的话题生拉硬扯在一起,从而削弱新闻评论的理性和建设性,那么,电视评论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功能。电视评论必须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强调理性而不是情绪发泄。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在电视直播现场,新闻评论员必须服从于主持人的召唤,牢牢把握评论的主题,不能信口开河。

第五,新闻评论的样式过于单一,评论内容枯燥

现在,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变成了电视新闻片断加评论员现场解说的模式,许多新闻评论节目缺乏逻辑递进关系,新闻评论变成了电视台政治立场的表白,新闻片断成了电视评论员脱离新闻主题自娱自乐的开场白。这使新闻评论员成为了切实的摆设,为了显示高深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