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高专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高专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范文1

1实习观念的创新

高职高专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办得好不好,有没有特色,应该由社会、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认同情况来决定,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最终以较高的就业率来赢得高职高专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紧抓住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桥梁的实习环节,对旧的实习观念加以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因此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思想应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习强化关键技术的训练,将学生的“有所知”变为“有所为”,体现以“应用”为主旨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二是通过实习让学生以“准职工”的身份较长时间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快速适应企业对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力争做到就职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的过渡,以达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

2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按照以上精神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一就业”的五步培养方案,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实习。

第一阶段的认识实习,我们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新模式。譬如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安排到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具备任何专有知识,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感性地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理论教学将要接触到的知识建立一些基本概念,为今后教学中突出“应用”的理论学习作准备;通过顶岗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平稳的心态。一般学生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后,都能对今后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就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企业职工敬业精神的认识,有80%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会有“师傅的工作真不容易”的感想。

第二阶段的生产实习,将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及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实习,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基本上可以独立胜任一些维修和销售工作,我们对这次实习的要求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首先在专业技术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通过生产实习,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取向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就业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整体已进人了“大众化就业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这样的现实,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我们采取了开放性实习的方式,在实习中更加强调学生不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专长、就业取向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进行就业练兵,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就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如果说生产实习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那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之间的“零距离”。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其实,找实习单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走出校门,只要你敢于去找,只要你眼光放低一点再低一点,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其实,这也同样可以用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二是创造就业机会,近半年的毕业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让用人单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我们要求学生在半年的实习中,将自己定位于企业的职工位置,着重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素质与企业环境的“零距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的准职工,也同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这样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获得了重要的非技术能力,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发现通过毕业实习的“准职工”锻炼,学生在观念上成熟了不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谈到相关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头头是道,已经可以称得上“专家”了。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实习,打破了以往实习仅仅是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的旧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由浅人深,对业的期望值由脱离实际到切实可行,把实习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习成为就业的预演和彩排,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个人素质与企业环境三方面“零距离”,在就业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和更平和的心态,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3建设具备专业特色和水平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实现三个“零距离”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譬如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我们发动各位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先后走访了近l0余家与办公设备相关的企业,最后本着就近、有实力、有特色的原则,选定了4家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和公司作为实习基地,分别是: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和华震高科技公司。在联系、实习、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这些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合作,最后签约成为正式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按计划接收学生进行实习,无偿或优惠地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设备,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另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技术培训,缓解了校内实习教学安排上的压力,他们用在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既生动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在实习中更突出“实”、“专”、“新”的特点,所谓“实”是指内容的实用性;“专”是指职业技能的专业性;“新”指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针对实习基地反馈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办公设备市场营销”的课程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实习与就业挂钩的想法,在各个实习阶段都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并由实习基地指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环境中,建立模拟就业环境,既磨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调整了学生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自理自律、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应急应变、耐劳耐挫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同时也接收或帮助推荐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预就业制,这激发了学生的就业潜能,对实现学生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完善实习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针对就业的实习方式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

1)层次性。在制定实纲时,应以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人手,针对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编写。例如,认识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对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知;生产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预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

2)整体性。实习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3年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类实习活动。通过三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学生的整体的职业素质进行提高和磨练,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毕业后的就业进行较全面的准备,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职高专教育范文2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将就业的意识融入整个实习教学环节中,更新观念,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加强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新型专门技术人才。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淘汰了大批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对新型劳动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势必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熟练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具备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不同于以往本科教育的鲜明特点,可与企业直接实现无缝对接。要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特别是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实习方式的创新。

1实习观念的创新

高职高专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办得好不好,有没有特色,应该由社会、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认同情况来决定,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最终以较高的就业率来赢得高职高专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紧抓住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桥梁的实习环节,对旧的实习观念加以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因此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思想应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习强化关键技术的训练,将学生的“有所知”变为“有所为”,体现以“应用”为主旨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二是通过实习让学生以“准职工”的身份较长时间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快速适应企业对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力争做到就职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的过渡,以达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

2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按照以上精神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一就业”的五步培养方案,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实习。

第一阶段的认识实习,我们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新模式。譬如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安排到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具备任何专有知识,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感性地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理论教学将要接触到的知识建立一些基本概念,为今后教学中突出“应用”的理论学习作准备;通过顶岗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平稳的心态。一般学生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后,都能对今后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就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企业职工敬业精神的认识,有80%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会有“师傅的工作真不容易”的感想。

第二阶段的生产实习,将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及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实习,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基本上可以独立胜任一些维修和销售工作,我们对这次实习的要求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首先在专业技术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通过生产实习,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取向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就业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整体已进人了“大众化就业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这样的现实,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我们采取了开放性实习的方式,在实习中更加强调学生不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专长、就业取向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进行就业练兵,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就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如果说生产实习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那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之间的“零距离”。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其实,找实习单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走出校门,只要你敢于去找,只要你眼光放低一点再低一点,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其实,这也同样可以用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二是创造就业机会,近半年的毕业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让用人单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我们要求学生在半年的实习中,将自己定位于企业的职工位置,着重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素质与企业环境的“零距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的准职工,也同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这样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获得了重要的非技术能力,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发现通过毕业实习的“准职工”锻炼,学生在观念上成熟了不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谈到相关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头头是道,已经可以称得上“专家”了。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实习,打破了以往实习仅仅是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的旧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由浅人深,对业的期望值由脱离实际到切实可行,把实习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习成为就业的预演和彩排,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个人素质与企业环境三方面“零距离”,在就业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和更平和的心态,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3建设具备专业特色和水平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实现三个“零距离”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譬如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我们发动各位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先后走访了近l0余家与办公设备相关的企业,最后本着就近、有实力、有特色的原则,选定了4家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和公司作为实习基地,分别是: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和华震高科技公司。在联系、实习、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这些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合作,最后签约成为正式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按计划接收学生进行实习,无偿或优惠地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设备,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另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技术培训,缓解了校内实习教学安排上的压力,他们用在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既生动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在实习中更突出“实”、“专”、“新”的特点,所谓“实”是指内容的实用性;“专”是指职业技能的专业性;“新”指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针对实习基地反馈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办公设备市场营销”的课程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实习与就业挂钩的想法,在各个实习阶段都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并由实习基地指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环境中,建立模拟就业环境,既磨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调整了学生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自理自律、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应急应变、耐劳耐挫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同时也接收或帮助推荐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预就业制,这激发了学生的就业潜能,对实现学生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完善实习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针对就业的实习方式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

1)层次性。在制定实纲时,应以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人手,针对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编写。例如,认识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对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知;生产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预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

2)整体性。实习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3年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类实习活动。通过三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学生的整体的职业素质进行提高和磨练,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毕业后的就业进行较全面的准备,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职高专教育范文3

装饰专业在专业课设计上颇费工夫,力求做到培养出的人才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厚的艺术底蕴。我们设置的专业课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阶段:学生刚入学时,对装饰专业知识了解甚少,需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入手,使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对装饰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有深层次的理解,更能进一步体会自己以后将要从事的领域。

同时开展的课程还有计算机基础和一些办公软件的应用。计算机作为当前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逐步进入各行各业,甚至进入家庭。作为绘图的一个辅助手段,它的日常维护及简单的日常应用,学生应该熟练掌握。除了计算机知识外,还应当在此时融入素描写生及水彩水粉等。素描是一切绘画艺术形式的基础,通过简单的黑白色调就能勾勒出世间万物,而且变化无穷、惟妙惟肖。任何一所专业的美术学院,它的入门考试都是以素描为考核对象的。素描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进行色彩的培养。水彩、水粉都是极好的方式,虽然它们的原理不同,着色方法和技巧也不一样,但最终培养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提高及色彩的体验,为以后在电脑上进行色彩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随着对装饰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初步认识,学生可以接触一些更深入、更切实可行的实例。例如:photoshop图像处理、平面设计的一些软件等。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此时平面设计更娴熟,色彩更和谐。

第三阶段:此时学生已经进入高年级阶段,逻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经有所提升,针对此时特征,开展三维立体设计的制作、效果图后期渲染等学科建设,针对装饰构造进行剖析,让学生通过现场的实际操作,真切感受到室内外装饰的乐趣,体验到真实的工作场景。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专业培养,学生毕业后大多掌握一技之长,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明确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可以从事绘图员、平面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家装设计师及效果图专业绘制员等工作。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建筑装饰行业随之兴旺起来,彰显了巨大的潜力。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走向成熟。从检测标准看,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到行业规则等都有明确的标准,未来建筑装饰专业将大有可为。

建筑装饰专业是一个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同时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切实考虑到以前期设计为先导,满足客户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人群设计的需求,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专业。因此,高职高专中的装饰专业除了应具备上述各项外,还应具备最重要的一点:有丰富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让学生一毕业就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做到无痕过渡。因此,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以下几种能力培养:

(一)动手能力:装饰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但在目前各大院校内,大多还停留在以老师教课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模式。学校的硬件设备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没有实际操作场地和空间,也没有适当的企业提供场地让学生实际体验。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课堂上,教师模拟装修的业主,针对现有户型,提出各种装修要求,让学生模拟设计师进行创作和解答。在不能去设计单位实习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个性创作能力:建筑装饰专业是一个强调个性创作的专业,平淡无奇的设计在未来装饰领域是没有前景的。面对个性不同、身份不同的业主群,只有拥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装饰理念和思想,才有可能打动业主,脱颖而出。因此,平时课程设计中,我们会以半命题或自由命题的形式,给学生充足的创作空间,使其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只有在创作中充分表现自我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高职高专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产学结合;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98-01

高职高专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实施产学结合。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行业、产业的结合,其实质是教育应面向企业、社会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社会结合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办好高职高专教育至关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产学结合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施校企结合是贯彻高职高专教育宗旨,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高专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现场经验和分析、处理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人才培养应从职业岗位入手,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都需要企业的专家参与,因为企业对自身人才的需求最为了解。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相适应。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实习、实训条件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营造职业环境氛围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设备、环境、乃至师资等条件,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搞好实践教学工作。从目前看,高职高专教育仅依靠学校的办学条件难以实现培养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即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健全,也必然与学生未来上岗工作的真实职业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况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牵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速,都将大大缩短学校实训设备更新完善的能力及速度。因此,只有依靠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所以,实施产学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搞好高职高专教育、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的。

二、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因此,实施产学结合对于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摸式的特征决定了教师不但要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也就是说专业教师既要有教师素质,又要有工程素质,即能讲又会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才能为建设行业第一线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

实施产学结合是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是“双师素质”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校利用专业教师的知识、信息的优势为企业提供行业与企业发展的信息,为企业改革出谋划策或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学校在参与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正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企业根据其各类人才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需要,参与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达到校企双方参与,共同提高,互惠互利的目的。如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有多半教师在企业兼职,担任技术顾问或技术员,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及时将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规范等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用,为就业打下基础因此,产学结合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极好途径。

三、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

产学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做好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其质量、素质、能力不仅取决于我们学校自己的评价,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及聘用以及学生就业的实现。

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学生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在企业顶岗从事生产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与义务。这种顶岗工作不同于普通专科学校的生产实习,其往往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是“干”而不是“看”,学生在实践中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为用人单位创造了实际价值。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了解了企业,了解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缩短了学校同用人单位的差距,实现了零距离上岗。若学生在顶岗工作期间被用人单位看中,毕业后将直接被录用。因此,产学结合是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产学结合中,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只有保证校企双方“双赢”,才能使产学结合落实到实处。总之,要办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进,丁晓东.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高职高专教育范文5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这类人才应该具备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英语交流能力,还能使用英语在所从事的领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讨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也就是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事实上,中国政府和家庭在英语教育方面投入巨大,但仍存在注重书面英语而忽略口头表达等痼疾。而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在贯彻这一目标却面临以下困境:学生生源多元化学生基础整体较差,教学目标不明确,高职教学与中学教学衔接不畅,缺少口语学习的环境等都是导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低下的因素。

二、高职院校口语教学的现状

1.生源多元化,导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高校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得到大规模的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源出现了多渠道和多元化的现象。高职高专学生来源学生来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全国统招,即通过了全国高考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虽然参加了高考但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的同学,学习成绩相对于本科学生也就差了一大截。第二部分生源是学校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对象是普高在读学生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中职院校的学习重点已经向技能学习方面倾斜,所以像英语这样的理论课程很难受到学校及学生的重视。丁金昌在分析高职院校的课堂时提到“三个三分之一”现象,即三分之一的学生有学习热情,他们渴望认真学习;三分之一的学生毫无学习热情,课堂上并没有学习状态;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则处于中间状态,徘徊在既想学习又不想学之间。面对这样大多的成绩差,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口语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2.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传统英语教学课堂上,学生会学习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内容广泛却没有明确的指向知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好。没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学生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同时,学生对以后工作岗位的认知不明,不知道课堂所学能不能派上用场,教学与就业脱节,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中国正在进行的英语教育和考试改革是想还原其用于交流的语言本质,用英语来了解世界并让世界通过英语了解中国,学习英语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本身。高职院校也一直提倡“学以致用,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学生却面临国家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很多高职院校规定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全省统一的英语二三级等级考试,否则毕业时不予颁发毕业证书。[3]这样无疑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考。由此可知,要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冲破硬性考试制度是很难办到的。

3.高职教学与中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同。我国初高中阶段迫于升学压力仍然以中考高考应试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偏向于听力,阅读和写作方面的题海战术的训练,而口语练习由于升学考试中没有而往往被忽视。所以导致很多同学对英语是会听,会读,会写却不会开口说,也就是俗称的“哑巴英语”。受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学生习惯性地忽略对英语口语的练习,没有充分认识口语的重要性,甚至害怕开口说英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语言理解能力的欠缺,都导致学生在口语课堂的消极学习态度。而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学时只有一年,一周四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彻底改变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到口语课堂中有所作为,的确有些强人所难。加之口语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学生持续,持久的坚持参与,课后积极练习才能达到。

4.缺少语言环境。口语能力培养重要因素就是语言环境,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院校,学习英语的氛围本来就淡薄,而且学生课堂学时短,任务重,能分配给学生做口语练习的机会又少,加之除了课堂外可能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够顺畅的用英语交流的搭档,很多时候由于很多表达不会,或者有些汉语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学生的口语练习往往是以汉语聊天结束的,而且就算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得很好,课后没有能很好的应用,所学的也就遗忘了。

高职高专教育范文6

摘要:计算机专业英语已经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针对计算机英语的特点、教学现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面。

关键词:计算机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领域不断涌现出各种算法和软件,其中大部分都是英文的。因此,作为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将很可能不能适应今后日常工作的需求。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它不同于普通公共英语。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尤为重要,它不仅要求教师熟悉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法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1] 2 课程特点 尽管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公共英语很相似,但无论是表达方式、文体结构、语气上二者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2.1 专业词汇 新词不断涌现: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软件一般在一年半就要更新一次,硬件平均每三个月就要提升一个档次,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就决定了在计算机领域中会不断出现新名词、新术语。这也就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脚步,关注最新的计算机信息。[2] 2.2 语法:从语法上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句子较长,也比较复杂,从句较多;从语态上来说,大部分句子都是使用的被动语态,这样使整篇文章跟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3 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发展较晚[3],大部分学生觉得这只是英语学习的一部分,只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可以了,而他们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程序设计、系统开发等课程。尤其是原本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因为英语基础的限制,越来越丧失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究竟能不能看懂常见英文版软件,能不能理解软件使用过程中的英文提示,能不能明白专业说明书等文献资料,学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4]。 4 改进的方法 4.1 确定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漠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本人认为应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将来就业后的职场实际应用。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和习惯的表达方式;②了解计算机专业英语科技文献的特点,整体的风格,并能够通过阅读英文科技文献资料获取新的知识;③能进行汉英科技翻译和简单的协作。 4.2 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的习惯,如上课时多使用英文书写所授内容,可通过编程语言的实验环境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英语与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本课程在就业时所占的重要位置,这样就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4.3 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目前,各高校都已配备了相当数量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一大趋势。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课件素材和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图文并茂的进行讲授,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提升学习兴趣,另外还可利用机房进行现场讲授,如讲解程序设计语言,可让学生亲自体验英文版的编译软件,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词汇,培养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5 结束语 在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卜艳萍,周伟.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