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1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外语沟通能力,听、说、读、写、译是国际化英语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此才能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国际化人才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合理开设综合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条有效途径,可通过开设语言知识、交际技能、情境训练等相关综合性的英语课程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奠定学生走向国际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适当增设跨文化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由于是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在国际交际中不单单只是语言上的交流,同时还涉及到不同国度政治、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交流。为此,国际化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国际化意识,以避免在国际交际中出现“cultureshock”。于是乎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可适当增设跨文化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些选修课程来实现对学生的多元文化熏陶和全方位的国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国际意识。
三、举办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宽广的国际视野是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高校应重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对此,高校可以加强组织各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举办跨文化交际专题讲座,定期安排外籍教师和学术专家、国外创业成功人士、留学生等开展系列文化讲座与案例教学。高校通过组织和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和接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一方面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开设双语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这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在国际竞争中不仅要求人才能够使用英语进口无障碍的交流,更主要的是人才可以在专业领域中完成相关岗位要求,如材料报告、合同拟定等,对人才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对此,我国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可以通过开设双语教学模式来强化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运用英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五、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其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高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学生只有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等、来营造英语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英语实践应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2
面对琳琅满目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少教育专家和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和研究。刘年喜在《大学语文教材的世纪变革》一文中对现行的几套大学语文教材的特色进行了评介。文章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是人文主题的弘扬,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编《大学语文》是文学史编排体例的新探索,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是文化专题讲座形式的尝试,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美文荟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入。这些教材的编撰出版彰显了编写者锐意变革精神和勇气,对创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着重要启发和示范意义。李小琼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问题研究》中对我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现状、影响因素、编选原则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姚莫诩则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方向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方向要注重人文性、时代性和地域性,要坚持“文学思路”与“人文思路”的统一,坚持传统文学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文化的统一,坚持总体规范与文化特色的统一。李康德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价值追求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建构性的天然存在关系,而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性关系是文化不断地建构教材,教材不断地建构文化,教材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实体性”“关系性”到“建构性”的转变。对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体例问题,乔根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思考》一文中做了较好的归纳,“大学语文教材,其编写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主题•文选模式。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体例上强调以主题为线索,较为全面地介绍我国语言文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第二种是专题•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和周金声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为代表,体例上以不同专题来编排文选,较之前一种模式更为细致,从不同角度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第三种是作家•文选模式。以钱理群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为代表,体例上完全突显个人化的语文主张,以文学替代语文,创新性极强。第四种是文史•文选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为代表,体例上打通文史,回归传统。第五种是对象类型•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中国语文为代表,体例上根据学生、学校、专业等对象类型来确定文选,因材设教,适应性广,选文难度较大”。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特色教材,该教材分为《大学语文》(大学版)、《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两种版本,教材“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本土文化中最优秀的因素提炼出来融进教材建设中去,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汉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爱国、爱乡、爱人的美好情怀”。在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与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是以适应高职高专的“职业性”、“实用性”基本特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命名、编排体例、作品的选择等方面也凸显出了自身的独特性。如很多大学语文编写专家为区别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区别,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取名为“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高职语文”、“实用语文”等;在教材编排体例上打破传统以“文学史”或“文学体裁”为教材编撰逻辑的惯例,而是选择以“人文主题”或“文本模块”为编撰体例;在教材作品的选择上,其内容和难度也尽量契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和水平。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不少研究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如彭新竹在硕士论文《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中较为全面的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具有必要性以及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内容选择等问题。周文在《对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反思》一文中,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的理念、体例、选文等方面进行的思考,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以培养高职学生语文操作能力为主线,以模块组合为框架。舒立辉则指出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编写存在着“重古轻今”、“重经典轻发现”、“重共性缺个性”等问题;韩向阳从教材编写的原则、体例、内容设计等方面探讨了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问题。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研究
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语文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少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教学实践体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做出了深刻学理阐释。南开大学的陈洪教授对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定位的研究境遇,曾这样描述到:“目前开展大学语文教育还遇到一个困难,甚至是尴尬之处,就是其学科归属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理方面的,即就其学术内涵而言,‘大学语文’无疑要提高学术水准、教学水准,但朝哪个方面努力,似乎比较模糊,没有定论。二是从实际处境来说,一位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法定的’学科作依托,似乎就没有明确的专业归属感。”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学语文”决不是大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的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强调在注重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阶段应是重要的‘通识’性课程,贵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则强调大学语文教育重在培育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朱恒则认为学术界将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能力说”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说”,都是不准确的,“前者看轻了大学语文的应有作用,后者又过于沉重,大学语文无法承受,真正的定位是在这两极之间取其中,即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李景强认为,根据《大学语文》的改革趋向和大学课程设置原理,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文”的工具性,突出文学、人文或文化的理论知识性,“《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思想为学科基础,以人文基础理论为课程定位”。贾莹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全面研究和思考,她认为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来看,大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从大学语文的课程类型定位来分析,大学语文应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应是一门必修课;从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来考察,大学语文不仅传承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而且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也是启迪智慧,实现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杨定明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导致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并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学科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公共课程体系以及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地位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陈嫣嫣则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具有人文性、职业性、母语性等学科品质和复合型教育功能。纵观学术界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通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母语性,职业性、综合性等性质特征的探讨与研究;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论述,研究者主要认为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课”、“公共课基础”、“公共必修课”、“母语教育课”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研究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理应受到格外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到更多的指责,关于相关的大学语文研讨会也在积极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旨在对《大学语文》的现状与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正以迅猛的态势向我们袭来,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汉语言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边缘化”让人感到担忧和焦虑。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专业针对性强,以培养能力为主,基础理论适度,适当反映技术科学领域内的新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与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存在的,但大学英语的地位似乎要比大学语文高许多,国家级的英语考试占据了大学生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多,学生们为了过级纷纷参加辅导班,购买参考书、耗费时间、精力、金钱,其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
1.无教学大纲,目的性不明确,定位模糊,课时少,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间及周末,授课质量难以保证。以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语文》课程并非全校性开设,主要是给艺术类的学生开设。
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笔者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所期望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气愤活跃的,可以畅所欲言的,而不是听老师讲解诗词的作者和内容。
3.教学手段仍显过于呆板,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应经常观看相应的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当然,作为体现现代教学技术水平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决不能仅仅以现代技术去置换传统手段,而应自觉革除传统教学观念和手段中不符合现代教育精神的东西,尊重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的潜在需求,以实施全面素质为己任,着意追求这一新型手段的辅读价值。适当延伸大学语文的课外视野,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征文、征稿、成立读书协会、演讲比赛等。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所选取的文章所体现的道德,爱国,婚姻理念,则侧重于艺术化的表达,而不仅仅局限于字词句,适当增加讨论,真正体现出作品的人文世界。
4.缺乏一种衡量教学水平的测评机制,个性化教学与规范化管理相互矛盾。国家教委高教司认为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入学以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委高教司目前正在着手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之一便是大学语文考试计算机题库的研制。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心张鼎政老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强调语言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文知识的积累。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找工作,不会写简历和求职信,甚至就连自我介绍也不令人满意。所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考核的目的旨在文从、字顺、得体、流畅。
二、《大学语文》教材现状
大学语文教材,大体都是选择本国过去和现当代名家的各体文学作品,根据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目标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对作品加以组合,在一定的教学设计下编成。所选的作品总求能体现高尚的思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教材作为一种中介,通过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辨析,导引和潜移默化感染青年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自然也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本国语文较高水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可谓是杂乱无章,在200多个版本里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导致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无相关的配套参考书,网络课件也是应付了事,体现不出互动的特点,因而也接受不到来自教学一线师生反馈的信息。过多地重复中学语文的篇目,无新颖感可言,致使学生谈到大学语文便认为是“高四语文”。这类尴尬场面值得同行们认真反思。三、大学语文改革策略
1.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教育着手深化大学语文的改革。大学时期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假如一个人的价值底线确立算是精神成人的话,那么他的成人过程是需要营养的。而大学应该为精神成人提供真正有效的营养,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要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大学生必须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方可综合体现其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老师认为大学语文是“涵养之神思”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学语文灌输着人文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教学理念的革新。中学语文,更多地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无形制约,许多语文教师是以提供对母语的技术分析能力为目标,往往注重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语法修辞,句形句式等方面让学生掌握“解剖”的本领。而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则更侧重于借重作为文化精髓的文学名著之熏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亲和力与价值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的尊重和关爱,并最终达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
3.考核形式及教学手段的革新。大学语文课的考核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要么采用闭卷的形式,但有要给学生勾划重点,否则会有大量不及格;要么采用开卷的形式,让学生比较顺利地通过。笔者在实践中基本思路在于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比如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分组论文讨论及课堂笔记等综合组成。至于教学手段的创新则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现有教材中的语文真正适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并不多,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某一知识核心,将课内的,课外的,已学的,未学的,不同时空的,不同领域的东西联系起来,在丰富多彩,新鲜活泼,充满好奇的带有自身诸多生活体验的社会语文研讨氛围中形成大单元教学,进而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讲解少一点,分析集中一点,多让学生在社会大语文中历练,感悟,内化。在这一点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无限宽广的拓展性。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大学语文 困境 对策
一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受过高等教育而又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困境既有自身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的结构性矛盾,又有与专业课程在应用性上的冲突性矛盾。不解决内外双重性矛盾,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的开展就只能举步维艰。清醒认识这种困境,进一步研究在困境中的生存之道,是大学语文教学必行之路。
(一)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模糊性认知,是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开展的最大拦路虎。
独立学院由于其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工程型(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或技能型(以动手能力强为目标)人才。这就导致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大学语文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在专业课程与实践课时优先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和大学英语)和专业选修课后,才有机会让人文素质类的大学语文进入到最后一个层面的教学。换一个说法,就是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类课程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在大多数独立学院中,大学语文成为公共选修课程。造成独立学院这种模糊性认知,其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独立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工具意识”或“功利意识”,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不可能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独立学院受就业导向的影响,对人才培养更多取决于市场与企业的需要,这就必然形成一种功利的心态。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有没有用”就成为了课程设置的首要条件,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类课程,其作用的发挥需要较长的时间。受限于独立学院重技能、轻素质的观念,大学语文教育既没有起着普通综合性高校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没有像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政策保障。但必须正视的是,在“工具意识”影响下独立学院教育的重心日益偏向于智力和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教化,强调文化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文化的人文关怀,甚至挤压文化的精神价值。从培养学生素质的角度看,在“工具意识”影响下的教育导致了不容忽视的后果,使之形成极强的“工具―功利”意识。不仅如此,而且将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一块短板,使社会形成过于功利的氛围。
第二,大学语文教育的模糊定位,是造成独立学院模糊性认知另一个原因。大学语文教育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得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重点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格外重视。教育部也主张有条件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要努力在除汉语言文学专业或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形成重理轻文局面的不良影响,并在近年来经济转型过程日益凸显,使社会过于功利化,缺乏人情冷暖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人文素质类课程得到重视,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语文能力又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能力,因此重视大学语文教育也是时展的要求。但尽管如此,大学语文的定位却始终不太明晰。这种模糊定位体现在大学语文教育上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人文素质类课程,其承载的能力培养过于宽泛,从审美能力、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到价值认知与判断,还包括中学语文所承载的赏析与应用语言能力,这就使得大学语文犹如万金油,哪里不舒服就用在哪里。这实际上是弱化了大学语文的功能与地位,使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其二,大学语文教育在专业性越来越强的独立学院,其开设的随意性很大,也使大学语文的定位受到冲击,并进一步被边缘化。为服从专业学习的需要,独立学院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时都定位为选修课性质,而将更实用的应用写作类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性质。因此,只有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大学语文开设方能得到一定的保障。而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由于其本身是社会筹备经费进行办学,师资是比较紧凑的。只有在授完专业基础课程的空隙,大学语文才有开设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的开设,其随意性就相当大了,在这种没有保障的条件下,课程本身应具有的功能就会进一步削弱,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第三,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和区别,是大学语文定位模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界,大学语文教育如何开展,应与中学语文如何进行衔接和区别,至今没有太明确的认识。中小学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而大学语文显然没有办法在专业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取得这种核心地位。如何结合专业特色来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就成了独立学院任课老师不得不面临的生存问题。在兼顾专业特色后,大学语文课程还要承担起中学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独立学院,由于生源比2A或重点大学的生源相对不均衡,其学生进入大学前几乎有一技之长,但却是技术类技能,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我作过一个调查,在从12个独立学院收回的近600份有效问卷中,高考语文成绩高于105分(总分150分)的不足100个学生。换言之,学生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学习。独立学院大学语文任课老师,课程只有36学时至72学时,要处理好专业特色与基础教育、课程在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的关系,且承担的教学任务(周学时超过12节)远比其它公立学校(周学时8节左右)更重的情况下,大学语文定位的清晰化就成了一件相当繁重的任务。
(二)大学语文教材的混乱局面,是制约大学语文教育在独立学院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仅受限于独立学院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模糊性认识,还受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鱼目混珠的混乱局面影响。这种混乱局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其原则与中学语文选文的原则相近,这就意味着选文的重复性相当高。以徐中玉先生所编20余种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其基本遵行的原则有:1.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即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这是我国语文教材最基础的原则;2.典范与经典相结合,强调选文的示范性作用,将示范与经典有效地区分开来,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3.有所突破,突出改进与创新,即要与时代性相结合,突出选文在不同时挥的不同作用。这三大原则不仅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原则,而且是中学语文选文的原则与标准。这就意味着中学语文所学习过的典范,也会大量出现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徐州工程学院骆新泉老师《大、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复状况分析及解决措施》一文指出,人教版中学语文(含初中、高中)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八版大学语文比较,其重复率超过了16%。换言之就是在徐本第八版124篇选文中,有20篇和人教版中学教材是一样。这种重复性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减,对课文的新鲜感也会逐步消失。但即便如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系列大学语文教材依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好教材之一。因此,如何编撰一本好的教材,是值得国内大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的课题,这也是很好地帮助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目前独立学院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上,几乎都是由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全权负责的。这就意味着,在取得任课老师同意后,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是参差不齐的。而课程负责人与任课老师的选择原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自身教学的方便与否、图书公司或出版社是否有回扣、能否提供其他方便条件等问题上。图书公司或出版社往往投其所好,组织独立学院任课老师编写大学语文教材,这就使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鱼目混珠。就广东省内而言,各类图书公司和各大出版社出版大学语文教材不下百种,而这些教材的编写者,基本上都是各高校任课老师。不仅如此,为适应现代计算机和媒体技术的运用,出版社还组织相关课件的制作,从中以撰稿费和科研费的名义给教师回扣。在这种前提下,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任课老师,从名义上来说参编教材属于科研,而实际上有科研费拿,如此名利双收的事情是很难拒绝的,而所编教材的水平却是参差不平的。
不管是内在的选文原则,还是外在的选用教材,独立学院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上都是混乱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语文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进一步边缘化,从而得不到重视。另外,从成本考虑的角度出发,大学语文师资的缺乏,也是影响大学语文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发展。
二
大学语文在全国各高校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尽管在传统文化热潮的影响下,社会和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大学语文地位的重要性。但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及专业课程体制设置影响着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在独立学院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我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与同行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大学语文教育要与独立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的生存依赖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尤其是专业设置的前卫性,其真正吸引学生最主要的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只有将大学语文课程嵌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从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中吸收有效的养分,从而更好地为学院发展作出贡献,并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考。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为例,该院重在培养工程技术、机电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面对着技术与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性越来越短,该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将大学语文、成本会计、管理学三门课程同时提升为必修课的可行性报告提交给学院行政班子,提出为学生未来学习服务的理念,打造大学语文当下应用型与持续学习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学院接纳了这一建议。该院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向广东省其他独立学院提出“培养人才毕业五年后再较量”的挑战。得益于此,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成为必修课,而且获得了4个学分共72学时的学时数,大大保障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
(二)明确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将大学语文的定位进一步明晰。
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能力,是学生通向未来更高层次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技能。从这个方向出发,通识教育就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大学语文定位就不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与爱国、修身教育的层面。而是认识传统与文化,认识历史与技术发展的一条有效通道。重新创新与变革,将经典与典范性纳入到文化的层面,加强学生对语文能力的体验,从而改变“理强文弱”的不平衡局面,使大学语文教育在保障现有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延伸到培养学生思维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子上去。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定位,不能将重点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那样定得过于宽泛,应该集中于学生的持续学习性,在专业课程学习夹缝中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任课老师应具备一定的师德与时代使命感。
从大的方面来说,要不断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与教学结合起来,为学院的发展作出应作的贡献。从小的方面来说,大学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饭碗有焦虑感,这种焦虑感来自于对整个学科的生存高度的认识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摒弃眼前的功利思想,做出本职工作,切实地为大学语文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出路出谋划策。当然,社会及全行业也要重视大学语文师资的培养,目前在全国只有一个高等语文教育专业博士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教育界和全社会重视起来,大学语文教育才能进一步发展,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育开展的困境才会被重视起来。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育,承载着新一代“蓝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重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途径之一。没有自己文化的传承,没有自己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永远也无法实现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5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改革是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的直接体现。纵观教材编写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最初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多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品串讲为主要模式,这种编写方法相对简单。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材编写进入百家争鸣时代,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地域特点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教材编写模式的多元化:有延续文学史模式的,有按照文体进行编写的,有将文学欣赏与技能传授相结合的,不一而足。不管哪种模式,都体现了编者对大学语文定位的思考,有些注重工具性,有些注重人文性,有些突出趣味性,有些突出当代性,甚至不少教材想体现所有功能,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大部分教材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现他们最初的设想。当研究者大谈大学语文如何改革时,一个短期内还无法改变的现实是:大学语文课程尚未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正式规定为公共必修课。在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这决定了大学语文先天性的边缘地位。有统计表明,现在全国超过一半的高校已经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有些学校甚至规定不选修大学语文不能毕业。这就给大家一种错觉,好像大学语文已经很受重视了。可实际上,大学语文“一般只有一学期,最多一学年,每周也就2课时左右”。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大概32个课时。如此少的课时,想要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如此多的目标,岂不是天方夜谭?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堂调查认为,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这一观点也可以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模块化趋势中得到体现。以目前较为通行的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温儒编的《高等语文》等皆采用模块单元编写。为了方便说明,笔者将这些教材的单元设置情况进行比较。这四种教材的编者都精心组织了不同数量有内在意义关联的单元,在每个单元之下选录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主题相近的文史哲作品,并且适当加入导语和按语,为课堂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方便。以这些教材为蓝本,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不仅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和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模块化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对新知识的渴望、对思想境界的提升、对自我人生的思索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需求以完成此方面的升华,思想开始成熟的大学生尤其如此。要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模块化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容的包容性大学语文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古今中外经典的诗、词、文、赋、小说、戏剧作品,这一点在各种大学语文教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如果仅限于此,大学语文就基本等同于高中语文。我们所说的“模块化教学”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也就是在一个模块主题下不仅包含文学作品,还包括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内容,因为在古代文史哲等学科本来就属于一体,不同学科可以同时体现相同的思想。对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相同主题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启发,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如,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我的信仰”模块,包含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西铭》、佛家经典《六祖坛经》,选了穆旦、北岛等现代诗人的诗作,还选了爱因斯坦的《我的信仰》、法国史怀泽的《敬畏生命》,通过不同文化、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理解“我的信仰”的含义;“美的历程”模块,既选择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篇章,又选了林语堂的《中国书法》、杜甫的《丹青引》等经典作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主题模块的包容性,这样的教学内容必定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主题的明确性“模块化教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能使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学习和思考。教师选择什么样的主题绝非信手拈来,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在众多有关审美、社会、人生、思想的主题中如何挑选最富代表性、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心得,选择了“我的信仰”“品格修养”“爱情婚姻”“《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等主题。在单元学习前,笔者结合教材导言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学生予以引导,在作品讲解过程中尽量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在的关联;在每一主题讲解后,笔者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以便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学习前就有明确的主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充满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不同作品之间都存在内在的关联,避免了以往单篇串讲方式带来的边学边忘等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的深刻性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接受更具主动性,厌倦老生常谈的枯燥说教,他们具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希望教师的讲解具有深刻性,这一点正是“模块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基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几千年积淀的经典思想资源,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表现出很强的认同和学习欲望。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无疑是三大核心思想,这些思想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对此,一般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是选择某些经典篇章(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中的名篇)逐字逐句讲解,这种方式和中学教学很相似,大学生们基本可以靠自学完成,因此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如果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组织有意义、有趣味的文化单元,在一个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对传统思想有一个全方位、较为深入的了解,使每一个主题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想象的旅行和思想的冲浪,那么这样的学习对他们就具有吸引力,也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模块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任何好的教学理论都需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实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成功开展“模块化教学”并非易事,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特别注意。
(一)模块的选择以上面所列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的单元设置为例,徐中玉、齐森华版本,丁帆、朱晓进、徐兴无版本为12个单元,夏中义版本为16个单元,温儒敏版本为25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有4-10篇不等的选文,少数单元选文在10篇以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到,以目前大学语文的课时量来说,根本无法完成所有单元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舍成为重要问题,选择哪些单元和篇目,放弃哪些单元和篇目,需要大学教师慎重抉择。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择单元时必须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教师的专业特长。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主要来自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出身的教师会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在单元选择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抑制这种选择偏好,因为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往往能够游刃有余,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选择单元和篇目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时教师觉得很重要的单元和篇目学生却不喜欢,这时不妨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投票决定选择哪些单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理工院校的学生,教师还应该针对他们的专业特色,适当增加相应内容,强化大学语文在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化功能。
(二)模块的实施在进行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因为每一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教师可以借此掌握学生对此问题的了解程度,以便开展下一步教学;二是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如,当讲解“我的信仰”模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他们的信仰是什么,促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再根据学生的谈论进一步讲解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信仰,信仰对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然后展开有关信仰文章的讲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把“人文关怀同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内在的醒悟和提高。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时对学过的单元分组讨论,然后让每组选一个代表演讲,或者选出观点相左的学生进行辩论式讨论,让学生在思想交锋中思考社会和人生。模块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在品格,为了体现学习的当代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就某些与主题相关的时事建立博客、微博或微信,让学生以留言的方式展开讨论,以便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采取和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大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6
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暨ACCA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
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解决的若干问题
货币银行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改革探索
C语言的多级指针案例教学探讨
基于项目的工程设计训练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试论“三位一体”快乐学习日语模式的构建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模式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综合实验精品课程设计策略与实践
论管理型财务人才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论数字化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养模式的思考
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新世纪文学
关于保险专业保险精算课程本科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案例式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与模拟法庭课程改革
出版技术课程应对现代科技发展影响策略
网络时代提升广告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职业教育作为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与转型理想的思辨
浅谈数量经济交叉学科发展与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
微信移动教育互动平台构建与应用
基于实践导向的我国商法教学改革之探讨
英语为专用语的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交流意愿模型构建研究
双语平行语料库与传统翻译教材的互动
新型大学文化教育社区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我们商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如何调查“两富”浙江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社团及其流变
“审计学”一体化案例PBL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图论中欧拉图和哈密尔顿图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的经济学实验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行动者网络共建的旅游本科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工商融和”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体多元”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
基于SPOC的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体系构建
OAK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化初探——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为例
环境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软件工程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2”模式改革初探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以旅游规划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