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感的预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感的预防措施范文1
关键词:乡镇规模养殖场;禽流感;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1007-273X(2017)03-0032-01
乡镇农村地区的规模养殖场和小型散养户都存在鸡与鸭、鹅混养或鸡与鸭、鹅同场分隔饲养的传统养殖习惯。而鸭、鹅大多是在户外放养,与候鸟类及其粪便接触较多,因此对此类养殖场禽流感的防控尤为重要。
1 禽流感病毒流行的原因分析
(1)环境方面。许多养殖场(户)相互间隔距离太短,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人员流动频繁,又缺乏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病死畜禽随处丢弃,不经过无害化处理,禽舍卫生状况差,粪便不能按时清理。
(2)病原体不断增多和变异。很明显的是新的禽病在不断地产生,出现了新的病原体或者某些病原体发生了变异,如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鸭肝病等就出现了不少变异毒株。这样导致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变得无效或者效果不佳。
(3)细菌性病原体的耐药株不断产生。主要是滥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加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4)缺乏综合性的防疫措施计划。养殖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2 诊断
禽流感是一种表现呼叫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同时实验室可以通过血清学诊断而确诊。防治禽流感,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健康家禽的抵抗力和减少患病家禽的死亡率为目标,减少禽流感病毒对养禽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3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5 d,最长可达21 d。流行初期的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病状而突然死亡。鸡一般病初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垂头缩颈、随后出现鸡冠和肉髯发绀、头部水肿、眼睑肿胀、结膜炎、呼吸困难、常发出“咯咯”声,鼻分泌物增加,病鸡常有摇头表现,严重者窒息死亡。有的病鸡出现神经症状,如惊厥、作圆圈运动、瘫痪和眼盲。母鸡表现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腹泻等症状。
4 综合性防控措施
首先,要给家禽提供全价配合饲料和充足干净的饮水,使鸡体质强壮而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其次,要建立健全具有坚强免疫力的鸡群;同时做到圈舍要通风良好及做好家禽在不同时段的免疫接种工作。
4.1 疫病发生时的基本预防措施
(1)立即封锁鸡场,停止家禽购进、卖出和转移家禽等导致禽病传播流行的活动。
(2)隔离病鸡,指定专人负责,使用专用的饲料及用具。
(3)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确诊,查明病因及传染源的传播途径。
(4)鸡场内外要做到彻底全面的喷雾消毒。妥善处理好病死鸡,特别是对病死鸡的尸体、粪便、垫料等应运往专业技术部门指定的地点集中烧毁或消毒深埋处理。
(5)对假定健康鸡群采取紧急预防接种。
4.2 疫病发生时的基本防控措施
(1)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随时了解当前禽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把握禽病发生的趋势。
(2)加大推广新技术的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3)严禁从疫区或可疑地区购买鸡苗、种蛋或鸡类加工食品;推广新饲养模式,减少传染机会,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
(4)禁止家禽与野生水禽类直接或间接接触。
(5)饲养员接触过水禽类后要及时更换衣服,进场工作前要经洗澡和消毒后方可进入家禽饲养场工作。
(6)加强鸡舍内外的隔离和消毒工作。
(7)对来往饲养场的车辆、人员要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
(8)注意不要与水禽类动物混养,做到不让野鸟类进入禽舍。
流感的预防措施范文2
关键词:鸭疫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诊断技术;防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30-02
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接触感染性疾病,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过程,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由于该病的传播和蔓延快,常给养鸭场和养鸭专业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的方法是早期诊断、及时防制,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是防制该病的关键。
1 病原学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运动、无芽胞。菌体宽0.3~0.5 μm,长1.0~2.5 μm。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没有观察到运动[1]。在丰富蛋白胨、蛋白胨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上36 ℃微氧环境中培养2 d可见光滑的、无色素的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7 ℃,多数细菌可在45 ℃生长,而在4 ℃不生长[2]。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2~7周龄的雏鸭,以2~3周龄雏鸭最为严重。5周龄以下的雏鸭常在出现症状后1~2 d死亡,较大的鸭子可存活较长时间。种鸭也可感染、带菌及排菌[1]。
2.2 传播途径
该病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等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特别是脚部皮肤)等途径传播[3]。
2.3 流行特点
该病在潮湿多雨、寒冷季节多发,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炎热季节多发。应激条件是一个诱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为5%~80%和5%~75%,在卫生条件好、饲养管理较好的鸭场,该病多呈散发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不超过5%[1,3]。
3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两肢瘫软,共济失调,鼻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拉淡绿色稀粪,濒死时出现神经症状,最后全身痉挛而死[1]。慢性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头、颈歪斜,生长受阻。
该病常以病程短促的急性型为主。有的病鸭两脚发生瘫痪,不能行走。一般于发病后1~3 d死亡。病程稍长者可见局部关节肿胀,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也有患鸭掌部肿如核桃大,切开见有脓性和干酪样坏死[1]。幼鸭呈现多发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跗、腕以及肩关节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脚麻痹,起立和行动困难。患鸭食欲和体温正常,瘦弱,发育迟缓,精神倦怠,眼和鼻有分泌物,有轻度咳嗽和打喷嚏,下痢,部分病鸭出现共济失调。
4 病理变化
病理剖检最明显的变化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肝脾肿大等。急性病例可见严重的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纤维性渗出物,慢性病例表现为心包增厚、混浊,与纤维性渗出物粘连在一起;肝脏肿大,有肝周炎、肝坏死;气囊混浊、增厚;有些病例可见脑部充血、脑膜炎等;少数日龄较大的鸭见有输卵管发炎、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质[1]。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因鸭大肠杆菌病也常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和气囊炎,因此,在临床诊断上需与大肠杆菌病相区别。一般鸭大肠杆菌病潜伏期比该病短,多突然发病,迅速死亡,剖检时腹腔常有特殊臭味,有明显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腹腔纤维素性渗出物为乳白色、湿润、呈凝乳状,肝脏肿大,有时呈铜绿色。而鸭疫巴氏杆菌病剖检时,腹腔一般无特殊腥臭味,其纤维素性渗出物常较薄而透明,较干燥,肝脏肿大,多呈土黄色或棕红色[4]。鸭疫巴氏菌病还易并发或继发于雏番鸭“三周病”或雏鸭病毒性肝炎。若要进一步确诊,需做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5.2 血清学技术
5.2.1 荧光抗体法 谢永平等[2]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急性病例,涂片标本上可见黑暗的背景有带绿色荧光的菌体,本法特异性强,快速而简便,效果良好。李家奎[4]等用从肝、脑分离的细菌及组织涂片抗体染色证明,肝脏检出菌数多,并认为死亡小鸭的病程与细菌抗原的定位和菌体数量的多少有关。
5.2.2 ELISA法 张鹤晓等用裂解的Ⅰ型RA菌体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鸭血清中抗RA抗体;胡清海等用脂多糖(LPS)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来检测血清中抗体。
6 防制措施
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所以要做好鸭的防寒保温工作,育雏室要通风、干燥,勤换垫草,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转群时全进全出,转群后禽含需彻底消毒,同时避免应激因素的影响。
一旦发生该病,可在每千克日粮中加入3 g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5 g,喂服,连用4 d,能很快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单独肌肉注射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在发病前期或疾病的早期用三甲氧苄氨嘧啶(8%)+磺胺嘧啶(40%)联合给药亦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方法是1 mL药物中加入到4 L饮水中,连续给药3~5 d。治疗用药也可用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联合肌注或青、链霉素联合肌注。青、链霉素剂量为2~4万IU/kg,每天2次,连用3 d,还可肌注2.5%海达注射液 0.5 mL/kg,2次/d,连用3 d[5]。
接种鸭疫巴氏杆菌疫苗,7~10 日龄注射1次,20~25日龄再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 90% 以上。
发病的鸭场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消除和切断传染源,达到控制和预防该病的目的。可用抗毒威带鸭消毒,每两周带鸭消毒1次。对病死鸭应进行无害处理,隔离发病鸭群,以制止疾病的传播。鸭舍经彻底清洁消毒后,空闲15~30 d周方能使用。不同年龄的鸭群应分开饲养[3]。
参考文献:
[1] 卡尔尼克BW.禽病学(第9版)[M].高 福,刘文军,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2] 谢永平,徐光霞.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01,25(3):10-11.
[3] 潘孝成,章孝全.安徽省鸭疫巴氏杆菌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372-374.
流感的预防措施范文3
关键词:导尿;留置导尿管;无菌操作;密闭导尿系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尿路感染;预防措施
留置导尿管是临床有效解决排尿困难的技术手段,但是导尿引起的医源性尿路感染一直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1]。为了解决留置尿管患者的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我科对2011年3月~2016年3月对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
1.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等引起的尿路感染 导尿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插管过程中易损伤尿管粘膜,引起尿道感染[2],如留置尿管时尿道口不清洁消毒或者消毒不严格,病原菌主要通过导管腔外和腔内两条途径上行引起尿路感染,腔外感染时病原菌主要通过导尿管外壁与尿管粘膜之间的细菌性生物膜而上行,种植于膀胱导致尿路感染[2]。另外由于操作时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而导致尿路感染,具体表现在:无菌导尿用物未达到无菌要求;操作时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使细菌侵入尿道和膀胱;上尿管时未充分暴露尿道口,手触碰到尿管;插尿管时误入阴道,拔除重插未更换无菌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未进行会的清洗。
1.2造成尿道粘膜损伤引起泌尿系感染 导致尿道粘膜损伤引起尿路感染因素有很多,操作中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均可导致。比如导尿时患者情绪高度紧张,插管时出现尿道括约肌痉挛;操作者插导尿管动作粗鲁,或者因为技术不熟练反复插管;导尿管型号不合适或质地僵硬,插管前未充分尿管;男性患者尿道长,有两弯三个狭窄的解剖特点;有些男性患者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部尿道狭窄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尿道粘膜损伤;尿管及气囊未进入膀胱内,使充盈的气囊嵌顿在尿道膜部,压迫粘膜引起坏死;尿管质量不合格,不能回抽气囊内的液体;尿管气囊漏液,致尿管自行滑出再次损伤尿道粘膜;患者长期卧床尿管留置时间过长,没有及时更换,尿垢积聚在尿管及气囊周围极易形成结石,拔管时损伤尿道粘膜;翻身时尿管牵拉过紧导致气囊变形进入尿道,压迫尿道粘膜造成损伤。
1.3留置尿管时间过长引起泌尿系感染 据有关报道,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则所致尿路感染发生率越高[3],调查显示留置导尿管
1.4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泌尿系感染 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多,使真菌性尿路感染增高。陈文良[4]等27例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超过14 d,真菌性泌尿等感染为53.5%,而且各种细菌对各类抗生素敏感率仅为40%。说明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虽然能有效地预防尿路感染但可引起二重感染。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和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1.5密闭引流系统引起泌尿系感染 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c多种因素有关,其侵入尿路的方式为逆行感染,导管腔内逆行感染较多。此外,频繁更换集尿袋破坏了引流的密闭性,引起导尿管末端与集尿袋连接处污染,也可以导致尿路感染。
1.6导尿患者中高危人群的泌尿系感染 导尿患者自身因素造成尿路感染的情况有很多种。年老体质较弱的患者、长期卧床不起的女性患者、肾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等因住院时间长,基础疾病较重,病房内病原体较多,很难保证外的清洁均容易出现尿路感染的风险。
2 留置尿管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
2.1严格执行无菌导尿操作技术 留置尿管的患者导尿时应安排技术全面经营丰富的护理人员,要求导尿用物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导尿。严格保持会清洁,在操作过程中还要依照男女不同的生理构造对患者会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防止操作过程的污染[5]。清洗会时应按顺序擦洗消毒,、大、小及尿道口到,由外到内,由上到下擦洗,每个棉球只使用一次。上导尿管时充分暴露尿道口,手尽量不要触碰尿管。误入阴道应拔除导尿管更换后尿管后插入尿道。留置导尿管期间应每天清洗消毒外阴和尿道口,保持会清洁。导尿管腔外逆行感染是细菌侵入尿路的主要方式,使尿道口周围保持一个无菌的环境及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是减少感染的有效措施。
2.2避免尿道粘膜损伤的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在导尿前应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必要时插管前肌肉注射地西泮和阿托品,使患者安静后再插管。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导尿术的操作技能和相关解剖生理知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导尿管。插管时动作应轻柔,切忌强行插管,对于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遇插管有阻力时应从导尿管末端快速注入灭菌石蜡油5~10 ml,借助于作用将导尿管迅速插入避免尿道损伤。上尿管前应回抽气囊,如漏气不可使用。确认尿管进入膀胱内才可固定尿管,对留置尿管时间过长的患者,应及时更换尿管,翻身时切勿牵拉尿管等预防尿道粘膜损伤而导致的尿路感染。
2.3根据病情缩短导尿时间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注意训练自主排尿功能,提高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技能,说明导尿配合的方法,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护理。在拔管前采用定时夹闭尿管使膀胱充盈,促进自主排尿,缩短留置时间。膀胱充盈时拔管是最佳时机,可提高患者自行排尿的成功率,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6],见表1。
2.4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预防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根据患者的病种、严重程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抗生素种类及适应症等合理选择,以避免造成菌群失调,细菌产生耐药性。
2.5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 采用密闭式导尿回路,导尿管与一次性尿袋预先密封连接为无菌系统后再插入尿管。避免轻易分离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7],尽量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减少集尿袋频繁更换,集尿袋更换1次/w。我科现使用的抗反流的集尿袋避免尿液反流,使尿液直接流入尿袋内,减少感染的机会。
以往认为在留置尿管期间,通过膀胱冲洗不但不能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反而可能引起尿路感染。因此,现不主张进行膀胱冲洗,更不主张用抗菌药物冲洗膀胱,避免产生耐药感染。
2.6高危人群采取不同措施减少尿路感染 因自身因素造成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的措施有:年老体质较弱的患者应鼓励多进食,加强营养摄入;肾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治疗基础疾病,促进疾病转归;对长期卧床的女性患者应保持会的清洁干燥。尿道口周围有肠道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女性有2/3的患者含发生菌尿[8],做好基础护理,定时清洁会,尿道外口和近尿道口段导尿管有用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2次/d,以去除分泌物,杀灭局部细菌,防止发生尿路感染。
3 讨论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见的基础护理技术,属有创操作项目,而尿路感染则是留置导尿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留置导尿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预防尿路感染最好的办法是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尽量不插尿管。留置尿管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多饮水,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导尿期间尽量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不必每日进行膀胱冲洗,了解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的原因,对发生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实施有效的o理干预,才能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降低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金梅.留置尿管导尿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9,24(14):91-94.
[2]汤莉伟,吴佳敏.留置导尿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相关途径及护理现状[J].全科护理,2015,13(8):691-693.
[3]喻平.留置导尿尿管病人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569-570.
[4]陈文良.二重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药杂志,2001(12):62.
[5]廖秀英.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防控[J].当代医学,2015,21(3):118-119.
[6]朱恒美,许丽丽.留置导尿术中拔管技术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2,29(12):40-42.
流感的预防措施范文4
关键词:春季;传染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15-02
在我国,春季是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与气候以及病菌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当春季来临时,气候温度仍然较低,也使得人们集中于室内活动,彼此接触较多?再加上门窗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室内与外界的空气不流通,较高的室内温度给病菌的繁殖带来有利条件?春季传染病种类多危害大,因此,需要认真分析传染病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类型
春季发生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这些传染病不仅对成人健康不利,也会损害到儿童,特别是由于儿童的抵抗力较弱,患病的概率更大?在春季,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因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染,也可以通过被病毒感染的物品来传播?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临床症状:主要是头疼?咳嗽?发热?全身酸痛?畏寒等?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都易感染流感,被感染后,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因而会出现反复感染发病?
2.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在冬春季节最易发生?如果没有经过麻疹疫苗接种人群在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麻疹患者年龄多分布在1-5岁?
传播途径:唯一的传染源是病人,病人通过的眼?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痰?鼻涕等来进行传播,患者尿和血液中也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人被麻疹病毒传染后,经过10-11天的潜伏期,开始出现打喷嚏?流泪?眼红?怕光?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第4天开始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在全身出现,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普遍容易感染麻疹病毒,但更多见于婴幼儿,但随着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或者呼吸道飞沫来进行传播,如果直接接触病人皮肤或者粘膜疱疹液也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首先出现发烧症状后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明显有疼痛感?部分患者也出现咳嗽?流鼻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
易感人群:一般婴幼儿和儿童为易感人群,患者年龄段多分布在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容易成为感染孩子的感染源?
4.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病毒主要靠空气传播,通过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衣物?种蛋等来进行传播?
主要症状: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经过1-7天的潜伏期,出现头痛?发热?流涕?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有些病人病情严重腹痛?腹泻?结膜炎?高温39度等症状?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都容易感染情流感,12岁以下为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
二、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春季常见传染病已经都可治疗,只要做好个人卫生,认真学习了解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办法,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1.常见传染病针对性预防办法
(1)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
当前,流行性感冒是春季最常见的传染疾病,而且流感病毒变异较快,类型众多,对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是接种流感疫苗,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效预防措施?同时,要注意增强自身体质,不要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长时间逗留,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2)麻疹的预防措施
预防麻疹比较好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对儿童来说,在5?6个月大小时接种一次,在7岁时再接种一次麻疹疫苗,能够很好预防麻疹病的发生?另外,要尽量减少与患麻疹病的人群接触,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3)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且注意房间内的通风,多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另外,要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出现病情后应当及时就医?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措施
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由禽类传播,因此,要尽量少接触禽类,在食用禽类肉制品时,应当彻底煮熟,对蛋类也要进行加工,不宜生吃蛋类?对存放的禽类食物要熟制品与生鲜分开,不能放在一起,避免病菌污染?
2.其他预防措施
针对春季常见传染病,还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一是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澡?洗手以及及时更换衣物等,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不随地扔垃圾,要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当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当及时洗手,或在接触过程中佩戴口罩? 二是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春季比较干燥,要注重补充水分,同时要多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蛋类?鱼?奶等?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三是加强群众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春季传染病多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相关知识的缺乏,不能很好的采取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因此,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春季发生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春季常见传染病已经都可治疗?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增强自身身体素质,认真学习了解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办法,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 邢敏.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J].《药物与人:相约健康》2014年第01S期.
[2] 王宏臣.春季常见传染病预警[J].《家庭教育:幼儿版》2012年第4期
[3] 一帆.有效防范春季传染病[J].《父母世界》2010年第3期.
流感的预防措施范文5
一、总体目标及要求
根据“强化预防措施,严控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减少疫情危害”的防控策略和“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预防为主,分级管理;联防联控,科学处置;及时上报,责任到人”的原则,全面做好甲型h1n1流感预防工作,及时有效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开展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师生和家长了解甲型h1n1流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强化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机构
1、成立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后勤:*
疫情报告人:*
2、建立校园防控网络
由校长——疫情报告人——班主任——家长、卫生员,共同建立四级防控网络。
三、工作职责
1、学校防控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宣传甲型h1n1流感防控相关知识,组织实施晨检、午检等防控工作,交流相关疫情信息,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制定相关工作制度,督促检查校内防控工作,校长(组长)为本校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
2、副组长负责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保存工作,协助组长做好管理工作。
3、后勤人员负责储备防控物资,及时把物资发放到相关人员手中,保障防控工作顺利进行。甲型h1n1流感包括温度计、口罩、消毒液、消毒器械、防毒手套等。
4、疫情报告员做好校内疫情信息收集和上报工作,实施日报告、零报告、随时报告制度。
5、班主任负责每日晨检、午检工作,跟踪随访并登记因病请假、住院以及居家观察的学生情况,组织指导做好班级教室以及清洁区环境卫生工作,做好对学生及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班级卫生员协助班主任做好防控具体工作。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做好班级消毒工作。
7、学生家长应配合学校密切注意学生个人卫生及健康状况,和学校保持密切联系,每天为学生测量体温,向学校提交提问记录表,积极做好患病学生的治疗、居家观察工作,教育学生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
8、要求每个学生积极配合学校和家长做好体温测量和晨检、午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积极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
流感的预防措施范文6
一.在发现本场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我院立即行动,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做好防控工作.
二.提高认识健全组织.
根据农场党委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我院领导迅速召开全员及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会议.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及村卫生室疫情联络员.采取以加强疫情监测、重症病例发现和转诊、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在场散发病例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布置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的相关工作.
三.设立发热门诊,强化预检分诊制度。
认真贯彻《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设立发热门诊,做好门(急)诊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和流感样病例的症状监测。预检分诊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经过传染病知识培训的医师担任预检分诊工作。医生在接诊病人过程中,除询问病史、症状和进行相关检查外,还特别注意询问与疾病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防止甲型H1N1流感流感病例的漏诊、误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同时按要求做好
个人防护及必要的消毒隔离。
四.加强人员培训
进行全员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培训,使临床一线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标准及救治原则,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临床医生传染病商情报告意识,杜绝迟报瞒报、漏报现象。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诊断治疗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切实增强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控意识。
五.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知识,在卫生院设立咨询台接受群众咨询,在农场、卫生院和各村卫生室粘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通过宣传增强了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消除广大人民群众对甲型H1N1流感的恐惧感,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抓好落实、控制疫情
1.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农场医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要求,发现流感样病例后,立即向场卫生院或防保科报告。场卫生院或防保科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医生会诊,不能排除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立即向场政府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于流感样重症病例,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高危病例,以及治疗期间发现的病情加重病例立即向场政府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病例救治:对于高危的病人,采取紧急的救护措施。做好重症病例早期发现和及时转诊的准备工作。
3.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医学观察,我院、防保科和村卫生室组织医务人员做好医学随访和体温测量。自10月20日**小学的**被确定为临床病例后,我院抽调专人到**小学,中学早晚两次进行体温监测,对出现的疑似症状坚持先隔离再确认的原则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由专家组进行诊断治疗。
4.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我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以及负责卫生防疫工作的人员积极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5.我院、防保科指导本场内中小学、托幼机构等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和晨午检工作,对其他集体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6.我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群众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六.积极发挥本院的专业能力,协助相关部门搞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做好医疗救治应急工作所需设施、药品器械、防护用具等物资的储备工作。在第一时间将药品送到发病的单位。共发放连花清瘟胶囊517盒,消毒液20箱、隔离衣11套、体温计100支,为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以上药品的使用进行了有效的追踪和指导。
七.控制医院感染,加强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传染病管理的规定,做好传染病报告和发热病人的监测,作到早发现、早报告、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根据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加强门诊病人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