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技术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技术基础

电工技术基础范文1

[关键词] 自信心 多媒体技术 实践 能力

我校升格为高职校后,学生的文化素质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机电系班级的结构,大部分都是男生班,上课纪律不是很好;还有就是内容多,学时的安排不是很充分等问题。现要在有限的学时中完成《电工技术基础》的教学任务,那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结合我校情况及本人教学中的一些探究,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好学生学习《电工技术基础》的自信心

对于高职校的学生来讲,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如果我们参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话,会使他们一开始就感觉到难,本来自信心就差,一开始就听不懂的话,更不要说后面的内容了,这样只会令他们讨厌这门课,乃至产生一上《电工技术基础》课就睡觉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绪论课。绪论课是一门课程教学的起点,我利用第一次讲授绪论的机会,给学生介绍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让学生知道《电工技术基础》在专业学习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明确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

其次,应讲究从简单入手,让每个学生都能听的懂,使他们对这门课产生优越感,觉得这门课不是很难。我认为职校的学生是在学《电工技术基础》而不是研究《电工技术基础》,而且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也不要去探讨复杂的计算过程,所以那些原理、推导之类的内容,他们没必要去掌握,事实上很多学生也掌握不了。我经常告诉学生,只要把现象、结果记住就可以了,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够了。

二、将多媒体技术渗透到《电工技术基础》的课程中

《电工技术基础》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较强,内容广泛课时相对较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时发现,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并利用仿真软件穿行仿真分析教学,可以取得很棒的效果。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本课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打破了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信息量,有效地解决学校少、内容多的矛盾;多媒体的教学还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直观话,例如,在纯电感电路中,对于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关系的讲述,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只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述、推导、验证和说明,并借助一些公式来阐明问题,很难给学生较直观的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flas效果,直观的展现纯电感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果:电压超前电流π/2,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起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如何运flash软件,一举两得。多媒体课件中不仅可插入动画、还可以插入视频,将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展现给学生,融视听技术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和掌握。

2.仿真软件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感觉到课程理论太多、推导太繁,许多概念、原理都较抽象,虽然借助多媒体课件可解决一些问题,但面对各种器件、各种电路不知怎样理解,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是不可取的。为此,在教学中加入大量实验来补偿理解概念,以方便消化、掌握。但实验动手操作却费时、费力,还有一些元器件、仪器仪表、耗损器件不可能完备,很易造成许多实验无法进行,影响了实验效果。更遗憾的是使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新的空间较窄,束缚了思维。

使用MultiSim软件来进行仿真教学快捷的解决这些问题,运用仿真软件使手工操作试验走向了屏幕,方便在多媒体教学中进行实验仿真教学。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做好MultiSim仿真课件的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仿真演示和讲解,并提供源程序给同学们,让他们亲手在电脑上运行体验,就像做了实物实验一样。如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的验证,在手工操作实验中,要接线,要测量等,需要两节课的时间,在仿真教学中只要一节课,快的同学甚至只要半节课,大大节省了时间。仿真应用在教学实验上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减少实验的投资,降低实验成本,更直观的得出结论,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利用MultiSim丰富的软件功能来模拟实验,可以迅速地将各种电子电路进行分解、组合、仿真、测试,一气贯通,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在多媒体课堂中,用3~5分钟对仿真实验作简单介绍,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此电子电路的原理和性能,实现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践环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实验课程实施是实践环节之一。通过实验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实验中面对实物,思维也比较活跃,而且在实验中的每一步骤每一次观察和测定中都需要认真的思考,这样可逐步发展学生的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电学要领的理解和规律的掌握,加深了对电学的认识。因为实验是一对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光学习理论不去实践,就等于是纸上谈兵,尤其是电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还要学会动手,理论、实践缺一不可,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实验时学生亲自观察研究,亲自动手操作经历了前人实验过程和思维过程,初步领略了科研工作的甘苦,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实行《电工技术基础》项目化也是实践的一种手段,例如,在讲《照明电路安装(单联控制)》时,可以将这个课程作为一个项目来讲授。教师可布置安装照明电路,测试相关功能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必然要用到诸如照明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电路图并能按照电路图安装电路、电路检测、判断并排除电路故障等一系列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践,一边讲解理论,学生必然乐意接受,促使他们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引导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是机电和数控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模块之一,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为适应市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学科在设计上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的目标,以相关岗位必备的电工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线,突出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克联.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电工技术基础范文2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去讲所有内容,但《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中有些内容用语言描述是很不容易的,有许多图景学生无法想象,又无法进行实验。有些实验是可以演示,但可信度小,使学生难以理解。多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多媒体具有很好的交互作用,能将声、光、色、动共同作用给学生的器官,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会使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给教学带来很多的益处。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将静止内容动态化,将理论内容实践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在讲电场及磁场时,利用模拟实验将摸不着、看不见的物质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在讲库仑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以及实验的本身特点,演示实验效果很不明显,但使用多媒体动画,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轻松。直观的形象显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将会有极大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中,教师不停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全部塞给学生,教师讲,学生听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实际上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怎样去读书、如何去观察和思考、怎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学生有问题时教师及时纠正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当中,因此,教学应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理解与自己的见解,并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知识。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把知识学到手。四、讲解与练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把所有内容都讲完,在课堂上如果有时间就做题,若没有时间课下自己去做。这种做法使学生身心疲惫,本来《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就抽象、枯燥乏味,这样做更加剧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厌倦感。但我们教师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对应的习题让学生完成,也就是边讲边练,做对之后学生会感觉有成就感,学生感觉到没白费工夫,这样可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使学生真心想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厌学,更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相比较而言他们愿意动手操作。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我把教材内容处理好,创造条件争取让他们动手实践。在实践技能教学中渗透基础知识教学,这样学生会愉快地接受理论知识,有时候他们为了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还会翻阅有关的书籍。例如,我们在学到二级管及三级管知识时,我和一家电器修理部联系好,找到一台是二极管损坏的电视机,我问学生谁能帮助师傅修好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边查找原因边看书,还向我问有关的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工技术基础范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基础;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中涉及到很多环节,其施工技术与质量的控制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保证施工技术的先进性,运用科学的施工技术,推动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发展。

1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特点

水利水电施工基础技术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由于施工区域大多位于地下,因此工程较为隐蔽,这也使得后续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验收等工作均形成巨大困难;(2)由于基础技术施工对连续性有一定要求,如果中途停顿或者存在外部因素影响都会使得事故发生率上升,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特殊性,事故发生后又难以修复,进而引发返工等问题;(3)基础技术的实施多伴随着混凝土浇筑一类的基础项目,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2.1 锚固技术

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时,锚固技术是基础施工中常用的技术。我国大部分的水利水电工程都选在较为偏僻的地区,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施工,通常对时间、人力、物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锚固技术能够促进基础施工的质量,提高施工的效率。同时,通过锚固技术的使用,可以进行基础工程的加固处理,从而确保基础施工的稳定和牢固。

2.2 预应力管桩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中常用到预应力管桩技术,通过科学地选择预应力管桩,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在进行预应力管桩的安装时,要首先掌握预应力管桩各类功能,分清楚先张法预应力管桩与后张法预应力管桩的区别,因为这两种预应力管桩会对基础施工有着不同的影响。我国经济、技术发展较快,预应力管桩也得到了发展。运用预应力管桩施工时,通常会使用振动法、锤击法、射水法和静压法。但实际施工中,运用最为广泛是时静压法和锤击法,锤击法对提高基础施工的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预应力管桩的选择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技术。在预应力管桩沉降工作完成后,要进行预应力管桩质量的检查,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地解决,确保预应力管桩的质量合格。

2.3 水泥加固技术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中,使用水泥土进行工程的加固,水泥土水泥等级强度为32.5,水泥掺入比为15%,水泥浆水灰比为0.4。应优先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级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必要时,还可采用快硬硅酸盐水泥。而基础施工中使用的水泥土,一定要充分搅拌,将水泥和水以科学的比例充分均匀混合,提高水泥土的强度,满足基础工程对强度的要求。水泥土的作用是进行工程地基的加固,从而提升地基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为了确保地基的稳定,达到稳定性标准和地基的承载性能要求,在进行水泥土的灌浆工作时,灌浆的深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同时,具体的水泥加固施工要结合施工场地土壤的密度、地质、土壤的质量等具体的情况。

3 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施工质量

3.1 加强基础施工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施工中,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进行基础施工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中基础施工的管理。另外,要进行施工中各数据的分析,检查施工中的各项工作,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质量问题的部分,要及时地进行问题原因的分析,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解决问题。

3.2 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和监督

施工使用的设备要以先进的技术进行定期检修,并对设备进行性能改进。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鼓励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材料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提高新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制定出网络检修图,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强化工程的监督。既要确保基础工程的质量,缩减施工的工期,还要尽量减少成本,节约材料的使用。通过各类科学方法进行技术的改革和监督,同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更新技术和工艺,充分的利用机械设备,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3.3 利用GPS定位系统

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发展迅速,GPS定位系统不断完善,目前广泛地运用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中,对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GPS定位系统是全球定位系统,该定位系统是通过卫星的连接进行信息的搜集,与以往的地面定位技术相比,GPS定位系统更加高速、高效,精度更高。尤其是这些年GPS定位系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技术的便利,提高了工程测量的精度。GPS定位系统的接收机代替了地面定位技术,广泛地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中,提高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施工的成本。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充分利用GPS定位系统,既可以提高基础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节约成本,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发展。

3.4 基础施工中注重环境保护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时,要注重周围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完成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因此,施工前要调查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根据施工周围环境的特点制定环境保护的措施,并将措施上报审批,确定后进行施工。施工时,根据既定的施工计划进行周围环境的保护,要认真执行防范措施,防止水力水电工程施工中对施工周围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周围的生态,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施工单位要安排调度和试验部门进行施工区域、生活区域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接受专业的指导,定期检测,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做好环境与工程的共同发展。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中,施工用料要环保,建筑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而施工的噪声要降低,对于有害的物质和粉尘等要及时清理,尽量降低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3.5 施工导流、围堰技术的运用

水利水电工程中要根据施工环境进行施工导流、围堰技术的选择,因为施工导流、围堰技术容易影响施工的效率、施工的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与河流等交叉、抢夺进行,因此导流工作很有可能贯穿整个施工过程。而根据我国的建筑相关规定,导流的水流量以及时间的选定必须要与方案结合,与工程完成的时间结合,确保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工程,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确保工作人员、周边居民以及财产的安全。

4 结语

基础施工是水利水电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基础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而锚固技术、预应力管桩技术和水泥土加固技术是基础施工中常用的技术,技术的使用程度和运用将会对基础施工的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基础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施工管理,同时对施工技术和工艺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施工单位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注重施工环境的保护,达到提高基础施工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仕能.试论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技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9).

电工技术基础范文4

【关键词】水利水电;基础;施工技术

引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关系到水利事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特别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更应该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优势,实现水利水电工程整体价值。基础施工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条件和环境下施工会出现各种问题,进而会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的影响。施工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中的技术应用,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的施工质量,这样才能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打下结构、质量与安全等综合方面的扎实基础。

一、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

(1)在施工前,要具有地质勘查报告,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做出正确的工程地质评价,充分掌握施工区域内的地质情况,并详细阅读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图纸等有关技术资料,为工程施工做好准备工作。

(2)在土方开挖前要调查并清除施工途中妨碍施工的障碍物,包括各种已有建筑物、马路、电线、沟渠、坟墓、种植用地等,在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3)一些大型施工机械在行驶往施工现场的途中,要事先做好道路的疏通工作,必要时可对承载能力差的道路和桥梁进行加固、加宽,以确保机械的安全和工程能如期完工。

(4)在山区中施工作业要注意地质、岩层、是否存在断裂地带,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土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滑坡现象,保证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另外要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避免火山,泥石流和强烈风沙等自然灾害发生给施工带来的巨大不利影响。如遇其他不稳定迹象时,也要及时做妥善处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5)要保证测量放线的定位控制线、水准基准点及基槽的灰线尺寸的准确性,确保其达到工程的施工要求,办理预验手续,对其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并定期进行检查,若不符合要求要及时调整,以保证工程质量。

(6)做好施工地点的清理工作,保持其平整,表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以确保积水的顺利排出。若在设计中没有明确要求,一般应向排水沟方向作成大于等于 2%的坡度。

(7)开方挖土较深时可能会低于地下水位,这时要采取措施,做好地下水排水工作,避免施工中出现安全隐患。通常将地下水位降至低于开挖底面的 0.5 米左右,然后再开展作业,可保证施工安全。

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注意事项

对于基础施工作业方面我们需要做好注意事项,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对于基础较浅的的施工作业面方面,要首先根据施工需要,划定一条基准灰线,并根据这条基准线画出槽边轮廓线,从而使整个施工的作业面顺利有序的展开而对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和地面排水系统的建造施工方面,要结合实际的施工区域的地质资料,进行科学的排查和考虑,进而进行基础开挖等工作作业,从而预防地基土结构被破坏同时影响施工的情况发生。另外,还需要保证整个工程地基的强度。地基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和支撑,因而必须保证其可以承受建筑物的所有结构负荷,在地基相关结构的耐久性、防潮性、耐侵蚀性和抗冻的能力等方面严格把关,务必使其达到相关要求和标准。与此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地基和基础工作面的相对广阔,从而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最后,任何材料都有其使用寿命,在地基施工前也要充分考虑到地基变形值的范围等因素和问题,要确保其始终处于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避免建筑物的开裂和倾斜等严重的质量问题。

三、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1)锚固技术:在进行水利水电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到锚固技术,主要原因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地址基本上都是在山区等偏远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对于时间、物力、人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通过使用锚固技术,对于促进工程施工效

率的进一步提高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锚固技术还能够对基础工程进行处理,进一步确保基础工程的牢固性与稳定性。

(2)预应力管桩技术: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的时候,合理的选用预应力管桩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在使用预应力管桩的时候,应该准确地了解到预应力管桩中先张法预应力管桩与后张法预应力管桩的不同功能,这两者会对水利水电产生不同的作用。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预应力管桩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利用预应力管桩进行施工的时候,一般会利用到以下几种方法:分别为振动法、捶击法、射水法以及静压法。在具体的施工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静压法与锤击法,而捶击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的效率,对于提高基础工程的质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进行预应力管桩技术选择的时候,首先需要确保已经掌握水利水电的具体情况,只有了解具体情况,才能够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技术。当预应力管桩的沉降工作施工结束之后,一定要全面检查预应力管桩的整个质量,相关人员在检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质量不合格的现象,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根本上确保预应力管桩的整体质量。

(4)水泥土加固技术: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所使用的水泥土,一定要确保水泥与水进行了充分而均匀的搅拌,确保水泥土的强度已经达到实际施工的要求。水泥土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固工程地基,提高地基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施工方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地基的稳定性,确保地基整体的承载能力达到施工的要求,在进行水泥土灌浆的时候,深度都会保持在 50 cm 左右,另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土壤的密度、土壤的质量等方面的因素。

(5)软土处理技术:首先是采用挖出置换法,也就是将工程某个范围内的软土全部挖出,换上没有侵蚀性、没有压缩性的三里材料,例如灰土。第二种是重锤夯实发,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履带式起重将重锤吊起,吊到合适的高度之后,再将重锤下降,利用重锤的巨大重力夯实土层。第三种方法是排水固结法,排水固结法基本上都是依赖人工,利用人工的方式将基础表层或者是基础内部的积水排除干净,此外利用自重以及外部荷载的作用,将基础内部的积水迅速排除干净。

四、水利水电地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地基基础必须留余足够多的工作面,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地基基础要具备足够的防潮、

抗冻、耐久、耐侵蚀等能力。要确保地基变形值在容许范围内,且保证它在建筑物的容许变形值内,才能避免建筑物开裂、倾斜变化等等。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利水电基础施工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在施工时一定要控制好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为建造高质量的水利水电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基础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基础的施工质量直接决定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品质,为了更好地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和社会作用,应该重点对基础施工加以重视,这样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的建设得到全面地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春光.水利水电工程中不良地基的基础处理方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

【2】范江淋.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常用措施[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电工技术基础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电工程;基础设施;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要求

本文通过对相关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情况的调查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查阅,将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要求总结为以下内容:

1、完善的技术性文件和资料

水利水电工程在进行施工之前,应该首先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施工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对施工地点的整体情况进行全盘的掌握,根据实际情况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科学的进行施工计划的制定。

2、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

水利水电工程在进行施工之前,还应该根据施工方案的相关要求,科学合理的对可能妨碍施工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清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充分了解施工地点的自然环境

水利水电工程在进行施工之前还应该对施工地点的相关自然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岩层的构造、水文地貌、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察分析,以便于在发生危险的时候,能够及时的采取救援措施。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前制定安全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施工注意事项

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情况的考察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本文将其施工注意事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那些地形基础较为浅显的地方,施工人员在对其进行操作的时候,应该按照标准基线的位置重新切割出来一个轮廓线,之后的施工应该建立在轮廓线的基础上,按标准进行施工。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地保证地基的承受强度,避免由于超重等其他情况造成危险。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保证地基表面的宽敞的作业面,防止在日后的工作中地基开裂、标高而产生的不利情况。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技术关键要点

本文通过对若干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主要技术要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堤坝的施工技术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日常的施工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技术要点就在于堤坝施工,在堤坝施工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土质心墙堆石坝,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首先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由于堤坝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水利发电,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水,材料应该选择那些防渗透性强的土料;其次,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保证整个工程的防渗工作,着重注意防渗墙的建设。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防渗墙的建设方面,已经从传统的建造模式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的采用反循环钻井技术进行作业,这大大提高了防渗墙建设的质量和进度;第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混凝土坝的施工,这也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作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的过程中,应该突出注意其均匀程度和之后的运输。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由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下降是相对较快的,但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却由于水分的覆盖很难散发出去,内外温差相对较大,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混凝土建筑物的裂缝,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

对于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是现阶段有关部门所考虑的重点内容,在进行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桩位上进行钻孔,通过在孔隙中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施工。这一施工过程相较于传统的预制桩施工是有着非常大的进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施工,由于整个施工过程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因此,整体施工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施工也较为方便。但是由于二者的同时进行的特点,因此对于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的要求也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整个工程的断桩和缩颈等现象,除此之外,整个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间隔相对较差,其整体的负荷能力有限,不利于工程的长久性和稳定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化技术的考察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将灌注桩成桩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挖孔灌注桩

挖孔灌注桩是现阶段灌注桩成桩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形式,随着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整体的工程中对于高负荷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大直径的灌注桩逐渐走入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中来,最大的可以达到深度80m,直径也可以达到3m,这类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人工填筑,也可以进行机器填筑方式,既节省了灌注时间,又节省了人力成本。

2、钻孔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也是我国现阶段灌注桩成桩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类型,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利用钻孔设备在桩位上进行钻孔,然后利用机器和人工同时对钻孔进行灌注。

(三)高坡加固技术

在现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高坡加固技术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其作业的方式,技术人员通常采用减载、排水和锚固等方式,增强其坚固性和牢靠性。利用现代化的混凝土加固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的整体抗滑性,尽量避免由于工地滑坡造成的危险。除此之外,高坡加固技术还能够有效地对滑坡地带的受力平衡进行改善,增强其稳定性。

(四)阻止渗透情况的发生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防止由于水位上涨造成的渗透情况的发生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工程防渗墙和高压喷射注浆的建设,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和防渗性。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之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当下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在未来的施工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学,吴昌新,周凤扬,陶娟.真空预压软基处理技术在江苏省沿海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治淮,2013(10).

[2]刘宪堂,于志强.浅谈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

[3]郝国林,任立志.诚实守信自强创新的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J].水利天地,2007(12).

[4]梁建柏.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电工技术基础范文6

关键词: EWB ;电工电子技术;仿真

《电子电工技术基础》是研究电路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电工电子类课程必备的理论基础。具有公式多,原理抽象、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但职业学院的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学习起来感觉很难。在往年的教学中,采用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到实验室做实验等手段,但感觉教学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通过采用在计算机上安装EWB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EWB(Electronics Workbench)简介

电子工作平台(EWB)软件(现称为Multisim)是加拿大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推出的电路仿真虚拟电子工件平台软件。EWB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设计软件,它可以为设计者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分析和验证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元器件及仪表。特别是在电子技术领域,不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即可在计算机提供的安全、有效的设计环境中,对电路结构和设计观念进行修正,方便地更换适合电路要求所需要的元器件,快速地反映出所设计电路的性能。它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它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可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仿真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和电路需要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从屏幕上选取。

(2)它具有完整的混合模拟与数字模拟功能,可任意在系统中集成数字及模拟元器件。EWB能自动进行信号转换。在输出信号的观察上,EWB具备即时显示的功能。

(3)它带有丰富的元器件库,可提供多种电路分析方法。

(4)它具有虚拟的仪表设备,包含函数信号发生器、万用电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等,可具体的模拟实际的测量情况。利用EWB提供的虚拟仪器可以用比在实验室中更灵活的方式进行电路实验,仿真电路的实际运行情况,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测量方法。

二、EWB在《电子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直流电路分析。

案例一:电阻并联电路中的总电流与各并联支路电流的关系

电路如图1所示,求I。启动EWB,并新建文件,从基本元器件库中调出电阻和开关,从显示器件库中调出电流表,从信号源库中调出直流电源。连接电路,并串接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负极性,启动仿真开关,可得如图2所示的结果。

图1 图2

根据显示的结果,可初步得出I=I1+I2+I3。学生会猜想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带着疑问,利用EWB再仿真其它的并联电路,测量出结果,通过多次反复试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并联电路中总电流与各并联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电阻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并联支路电流之和。

案例二:验证复杂直流电路的计算结果

复杂直流电路可运用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等方法来分析。但由于分析计算过程繁琐,学生难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若利用EWB仿真,能立即显示所求支路变量的值,通过比较学生可发现计算过程有无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图3是一个复杂直流电路,求通过R5的电流。

图3 图4

用EWB连接电路,在R5支路串接电流表,打开启动仿真开关,仿真结果将显示在电流表上,如图4所示,电流表读数为3.529mA。

(2)RC电路的直流暂态过程分析。暂态过程是电容、电感动态元件在电路中的特殊现象。暂态过程的存在,可能使电路出现过压或过流,致使设备损坏,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因此,电工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对暂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及规律有深刻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常利用实验的手段。以RC直流暂态电路为例,由于要观察电容上的波形,同时在研究电路中R和C发生变化对充放电过程的影响时,需要不断改变它们的参数,这在实际电路中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而EWB刚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改变R和C的值,并通过示波器观察由于参数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化,直观形象,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抽象枯燥的特点。

图5为RC直流暂态电路,在EWB中连接电路,从基本元器件库中调出可调电阻和电容,从仪器库中调出函数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并双击元件和仪器,设置好参数,启动仿真开关,可得到如图5所示的仿真结果。只要修改电路中R和C的值,就可以很方便地比较R、C改变前后的变化情况。

图5

(3)EWB在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利用EWB提供的逻辑转换仪,很容易实现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逻辑转换仪是目前其它电路仿真软件中所没有的,它能将逻辑电路转换为真值表,将真值表转换为逻辑表达式,将逻辑表达式转换为逻辑电路或与非门逻辑电路。

设计分析:设计一位二进制全加器。设加数、被加数、低位进位分别是A、B、Cn-1,输出Sn和向高位进位Cn。电路真值表输入逻辑转换仪,

EWB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设计软件。将EWB融入《电子电工技术》课堂教学,不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弥补了实验、实习环节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