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猜想、验证活动获得数据,转化为证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明确物体的沉浮与同体积液体轻重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1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量程1N)、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自制溢水桶、天平、250ml烧杯3只、100ml烧杯一个。

教师:马铃薯2个(体积相同)、烧杯、

自制溢水桶、食用油、清水、浓盐水、酒精、试管(2个)、比重计、体积相同的正方体塑料块三个、自制糖浆、软木塞、鹌鹑蛋、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我分不清哪杯是清水,哪杯是浓盐水了?谁能到前边来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帮我区分一下哪杯是清水?

二、新课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1、同一个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出现不同的沉浮情况,浮力是否有大小之分呢?

在清水中的浮力怎么测?

在浓盐水中的浮力又怎么测呢?

2、看来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力要用到多种方法,比较费时。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用钩码来代替马铃薯,因为钩码在这些液体中都是下沉的。所以只要选用下沉物体的浮力测法即可。

即: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液体中的重力

3、实验前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老师也有几条建议。

课件出示

1.调零。

2.测量时钩码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3.读数时手要拿稳测力计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请各组组长检查一下实验器材:一个测力计、一个钩码、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记录单

4、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对数据估读予以指导)

5、请学生汇报,教师将实验数据录入到汇总表1。

浓盐水

浓糖水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6、根据实验数据师生得出结论:同一个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7、浮力为什么会不同的呢?启发学生猜想。

教师出示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体积予以强调)将水倒入装油的试管中,水下沉到试管底部。

水为什么会下沉?(水比油重)

教师补充:(板书)

水比油重

下沉

相同体积

油比水轻

上浮

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可能是:……(生补充)

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可能是:……(生补充)

教师随机把板书改为

马铃薯比水重

下沉

相同体积

马铃薯比浓盐水轻

上浮

三:推测与验证

1、这只是猜想,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可以称一下)

在称之前,如何使马铃薯、清水、浓盐水三者体积相同呢?

教师出示溢水桶,做好演示。(排水法)

2、测出与马铃薯同体积的清水、浓盐水后,接着怎么做?(用调好的天平比较质量)

3、组内检查实验器材:一个马铃薯、一个溢水桶、三个相同的烧杯、清水、浓盐水、竹签、天平(无砝码)、实验记录单

实验一: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清轻重的比较。

马铃薯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请生汇报实验总结结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下沉。

实验二: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轻重的比较。

马铃薯

浓盐水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请生汇报实验总结结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上浮。

4、现在你能解释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的原因了吗?

(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所以上浮)也就是说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板书)

那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的原因就是……(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所以下沉)

也就是说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板书)

5.现在你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了吗?(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应用)

1、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

学生根据浮沉原因先判断,师演示再次验证

2、出示书中的两张图片,请学生推测同体积物体的轻重。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章图片教师进行课堂演示。

3、简单介绍比重计

五、总结

1、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六、板书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物体比液体重,

下沉

相同体积

物体比液体轻,

上浮

七、实验单设计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为

N

浓糖水

浓盐水

在液体中的重力G/N

受到的浮力F/N

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清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轻、重

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类、绘制、制作等活动,学会制作植物的根标本。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知道植物的根生长,知道植物根的形态有直根系和须根系。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爱护绿化的意识,爱惜珍惜绿色植物的情感与行为。

教学重点:知道根的多样性;绘制、制作简单的根标本。

教学难点:知道根的多样性;绘制、制作简单的根标本。

教学准备:菠菜、小葱、大蒜、芹菜

、卡纸、透明胶、PPT、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根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讨论,初步知道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输送营养物质。

活动器材:图片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讨论:植物的根往哪个方向生长?(向地性)

交流: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根据有向地性,可以吸收输送水分养料,固定植物。

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讨论根生长的方向与本领。

活动二

不同的根

活动目的:初步知道植物根的形态有直根系和须根系。

活动器材:菠菜、葱等植物的根的标本或实物,视频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观察:植物的根实物标本,认一认,分一分?

分类:它们是什么蔬菜?你根据根的形态进行分类吗?

(小组讨论操作)

交流:为什么这样分?

视频:认识直根系与须根系。

分辨:直根系与须根系。(变态根)

绘制评价:须根系和直根系。

教师可利用根标本和实物根(菠菜、葱)给学生提供直观感受,区别植物的根的不同,了解一些特殊的根。

活动三:根的生长

活动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知道植物根的来源。

活动器材:图片,视频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观察:植物的根从哪里来的?

交流:植物根的生长。

录像:根的生长。

这个实验在课堂短时间看不出结果,在课前实验,课时进行交流。

活动四

标本制作

活动目的:初步按照操作流程图,学习制作植物的根标本。

活动器材:图片,蔬菜实物,纸卡等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观察:根的生长标本与整株植物标本图片。

观察:教师演示简易标本制作。

操作:将蔬菜实物制作成标本。

讨论:野外采集植株制作标本。

(通过制作植物的根标本,让学生体验植物根标本的制作过程,比较植物的根的形态,了解不同植物的根形态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的根的兴趣。)

小结:

教师介绍挖掘植物的根的过程:1、准备挖掘铲;2、把整棵植株挖出来;3、用水冲洗;4、压制做成标本。

板书:

(向地性)

作用:

固定、

吸收、

输送

水分与养料

形态:

直根

主根

芹菜、菠菜

侧根

须根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3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1.我们的教室里有很多物体,你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组成?(板书:书、桌子……)

2.发现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而且这些材料都有一个特点,都能够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料。在科学上我们这些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换一句话就可以,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板书:看物质(实际存在).

3.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比如:出示“空气、电、火、声”这些是不是物质呢?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4.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存在呢?有一个塑料袋抓空气,实际存在;电、火、声存在吗(打雷、点燃火柴、对话)?都是实际存在。(空气、电、火……)

5.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整个教室由什么组成呢?(物质)向外看整个世界什么组成呢?(物质)(板书:构成世界)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那么物质在不在变化呢?你认为,有没有一层不变的物质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板书:变化?)

同学们认为物质总在在变化,是不是所有的变化都相同的呢?如果让你来分分类,可以分成几类呢?

(1)活动一:

观察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冰现象。(形状、体积、状态发生变化,组成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1.课件:易拉罐图(用什么物质做的),把易拉罐压扁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形状、体积发生变化)。

2.再看一幅图,一杯水变成了冰,什么发生了变化?(形状、体积、状态发生变化)。

3.易拉罐压扁、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相同之处吗?(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易拉罐压扁前它的材料是铝合金做的,压扁后它的材料还是铝合金做的,还是原来的物质!水结成冰后,物质有什么发现变化,冰其实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水),物质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相同点就是物质都是没有发现变化)

板书:形状、体积发生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课件出示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2)活动二:

观察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现象。(产生了新的物质)

1.生活中还有一些变化现象,火柴会燃烧,铁钉会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能在我们课堂上实现吗?(火柴可以,铁钉的变化需要在空气中长时间氧化才能实现)

2.同学们想做一下火柴燃烧的实验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课件:

①火柴燃烧实验:

点燃一个火柴,观察火柴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注意安全。

比较生锈的铁钉和没有生锈的铁钉实验:观察铁钉生锈发生的变化。

物质变化记录单

第(

)组

物质名称

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同点

火柴

燃烧的火柴

铁钉

生锈的铁钉

3.组长整理好实验器材,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他们分享的时候,我们其他小组应该怎么做

4.刚刚我们观察的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了新物质。(如果回答不出来,引导提问一根火柴由哪些物质组成?燃烧后它组成的物质还有什么?铁钉由什么物质组成?生锈的铁钉由什么组成?它们的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1)我们知道了物质是变化的,有些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纸、蜡烛、火柴。你有办法让纸、蜡烛发生变化吗。

课件:让物质(纸、蜡烛)发生变化(实验)

1.

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和蜡烛发生变化

2.

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

提示: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填写记录单

让物质发生变化记录表

小组

物质名称

使用的方法

发生了哪些变化

产生新物质

纸片

蜡烛

(2)汇报

(3)总结,刚才同学们让纸和蜡烛发生了变化,并且知道了变化也是有不同。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4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例2、例3和例4及练习八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性。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棱长1

dm的正方体、棱长1

cm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今天我们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出示课件例2)

想一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可以看作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棱长10

cm)

(2)棱长是10

c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0×10×10=1000(cm3)

(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

dm3,与棱长是10

cm的正方体体积有什么关系?体积相等,即1

dm3=1000

cm3。

(4)你能推导出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吗?

①小组合作,仿照上面的方法进行推导,教师巡视检查并适时进行指导。

②指名汇报:1

m3=1000

dm3。

小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5)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①长度单位:m、dm、cm,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②面积单位:m2、dm2、cm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③体积单位:m3、dm3、cm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出示例3,提问:(1)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乘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3.8

m3是多少立方分米?高级单位名数换算低级单位名数,乘1000。3.8

m3=3800

dm3

(2)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除以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2400

cm3是多少立方分米?低级单位名数换算高级单位名数,除以1000。2400

cm3=2.4

dm3

3.实际应用。

出示例4,提问:包装箱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五、拓展提升

1.一个棱长6

dm的正方体容器,装满了水。现将正方体容器里的水倒入一个长3

m、宽3

m、高1.5

m的长方体水槽中,现在长方体水槽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米?

6×6×6=216(dm3)

216

dm3=0.216

m3

0.216÷(3×3)=0.024(m)

2.一个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并且都等于长的一半(如图)。将这个长方体平均切成12个小长方体,这些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2400

dm2。这个大长方体的体积是(

2

)m3。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八第1~3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理解先求什么,并注意单位,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2

1

dm3=1000

cm3

例3

3.8

m3=3800

dm3

例4

V=abh

1

m3=1000

dm3

2400

cm3=2.4

dm3

=50×30×40

=60000(cm3)

60000

cm3=60

dm3=0.06

m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再用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说出它的体积,根据棱长1

dm与1

cm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1

dm3=1000

cm3,并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推导出1

m3=1000

dm3,然后总结出: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最后,教师还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5

关键词:综合实践 活动主题 学校周边资源

一、立足教材,恰当挑选活动主题

目前,厦门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这套教材是不是要像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严格按照教材上课?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生活的直接经验,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并最终达到“融于生活”的效果。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应该有选择性地挑选一些学生喜欢的主题来上或根据实际情况挖掘一些新主题。那么该如何挑选开展的主题活动呢?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综合实践活动》分为安全教育第一课、活动方法导航、主题实践活动、可爱的家乡四个模块,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模块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如安全教育,是学校一项重要德育活动,因此,我们将安全教育确定为必上的内容;又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新方式需要方法的指导,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活动方法导航”,从三至六年级由浅入深地介绍活动中常用到的观察、访谈、查阅资料、设计与制作、实验、问卷调查、反思、总结等方法,在实际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选择的主题活动,结合学生学习能力,进行相关方法的具体指导;对于“主题实践活动”和“可爱的家乡”,我是先让学生阅读、讨论、了解每个主题,然后让他们投票选出最想开展的主题活动,再根据他们选出来的主题开展相关活动。

二、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具有个人特色的主题活动

任教综合实践学科的老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因此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自己所教的其它学科中挖掘相关主题,从而开发具有个人特色的主题。比如:人教版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单元:五年级《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六年级《轻叩诗歌大门》、《难忘小学生活》,我们可以结合书本中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数学学科三年级下册学习年月日,我们就可以结合年月日开展《年历的研究》主题活动, 四年级下册学习综合应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相关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知识开展《营养早餐》或《小管家》等实践活动。

三、挖掘学校周边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主题活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因此,我们可以开发出和区域特色紧密结合的主题活动。如我校地处厦门港,毗邻鹭江岸边,当地以前的居民主要以捕鱼谋生为主,这些以捕鱼为生的居民也被称之为“民”,我们学校以前的名字称作渔民小学,也就是说学校的大部分孩子都是渔民的后代,是大海的儿子。因此,我们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社区教学资源,开发出“关于民的研究”的主题活动,也得到了当地保护民文化遗产的资深人士的广泛支持。我们知道厦门是中华白海豚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人们也能在厦鼓航线上拍到中华白海豚嬉戏的场景,我们抓住这一社区教学资源开发“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问题实践活动,我们还聘请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郭清辉参与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邀请他们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使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地拓展了教育外延,丰富了教育内涵,深受学生的喜欢。

四、精细化管理,保障主题活动顺利开展

主题确定完了以后,为了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们要对活动主题进行精细化管理,即活动前围绕主题制订主题指导计划,活动中有活动过程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整,活动后要总结和反思,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提炼。

首先,是撰写主题指导计划。一般可以从主题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指导计划三个方面组成主题指导计划。在《厦门市第五届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教学设计要求》里,规定从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帮助和总结等八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因此主题设计意图可以从概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表述。

其次,利用教案记录活动过程,调整操作过程。为了保证活动落到实处,活动中离不开教师及时记录及对活动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它可以随时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由于综合实践学科更关注学生的实践,教师的教案撰写可以是详案和简案相结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成课时教案。

我们知道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活动的体验、经验的积累,综合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的舞台。每次活动开展完后,在和语文老师交流学生们撰写的活动反思时,给我们的感受是:孩子们有了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比较充实,也容易出彩。因此我相信孩子们有了亲身体验,有了收获,喜欢上综合实践以后,也就喜欢上了你,从另外一个层面也推进了主科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6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