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设计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设计课程范文1
我院建校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主要依赖兼职教师指导课程设计,这些兼职老师大多来自一本院校,他们时间有限,指导方法基本沿袭一本院校的指导方法,每天集中一两个小时在教室集中指导,而三本学院的学生依耐性强,老师走后基本是放鸭子,因此抄袭现象特别严重。此外,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没有明确,指导过程因老师而异,随意性较大,标准不统一。因此,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的内容、指导方法、达到的目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群,显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后来随着一些青年教师的引进,我们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完成的内容及进度要求、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二、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一)设计题目的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给的课程设计题目是多样化的,鉴于我院学生的基本条件,我们把课程设计的题目统一标准化了,传动方案也已经给定,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对机械设计的理论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并不要求他们创新设计。其设计题目、初始条件和传动方案如下:设计题目: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初始条件:带式运输机可运送谷物、型砂、碎矿石、煤等。两班制工作,连续单向转动,有轻微振动,输送带的速度允许误差为±5%,使用期限为10年。卷筒与输送带间传动效率96%,减速器批量生产。要求学生每人按学号顺序依次选一组数据进行设计计算。
(二)指导方法改革
在课程设计之前,负责人对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开个小会,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明确要求,要求指导老师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至少在教室两个小时,这样学生有问题就能及时找到老师解决问题。还有学生课程设计进行到第一阶段,尤其是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初步完成时候,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计算数据进行初步的检查,并要在草稿本上签字,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就避免后面学生在画草图时候发现错误,又要反过来重新计算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可以避免了个别学生抄袭的现象。
(三)进度安排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指导课程设计时候,一次把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内容一个半天讲完,这样内容太多,学生根本记不清楚。我们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集中讲解一次,学生按进度要求完成该完成的任务。第一阶段,主要是动员和设计计算。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完成的内容包括:选择电动机;计算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传动件计算;初算轴的最细处直径;选择联轴器(型号、孔径、孔长等);初选滚动轴承及其相关参数,轴承盖是否干涉等。要求学生按上述步骤严格进行,不要颠倒。第二阶段是草图绘制。设计计算完毕后,我们会带学生到实验室做一个减速器拆装实验,主要是对减速器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集中讲解,其内容包括:减速器的结构;减速器的;设计装配图的准备;减速器铸造箱体的结构尺寸;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轴和键的强度校核,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第三阶段是正式绘制装配图,在完成减速器装配草图后,校核轴、键强度及滚动轴承寿命无任何问题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装配图。要求注意两个方面的设计:轴系零件的结构设计;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是装配图的检查。给学生主要讲解的内容包括:检查装配草图;标注主要尺寸与配合;编写减速器的技术特性;编写技术要求;零件编号;编制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第五阶段是零件图的绘制。零件工作图是零件制造、检验和制定工艺规程的技术文件,应包括图形、尺寸及其极限偏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技术要求等。零件图从装配图上测绘下来,形状应与装配图一致。第六阶段是编写说明书。说明书的编写我们也把格式基本给学生,学生按照步骤把草稿整理成册就可以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共安排了三周的时间,周末时间不计,具体的进度安排我们设计了一个表。(四)考核方法进行改革课程设计结束后,我们会现场答辩,在答辩时候,会先给个预成绩,这个成绩非常重要,因为通过答辩,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设计掌握的情况,是否有抄袭,一问就基本可以得到答案。最后结合学生交上来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装配图、零件图给每个学生单独评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等级。
三、结束语
机械设计课程范文2
虽然传统的机械设计理论教学模式确有其优势,但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却有所欠缺,故应有所革新。本文综合我校当前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现有的机械设计的教学模式,从相关方面详尽说明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机械设计理论教学;并行;教学研究
一、引言
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不像其他专业教学一般,多以理论为主,机械类专业较为偏重的是实际操作,多上手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才能对本专业有更好的认识。由于扩招政策的推行,导致了现今大学生的可以动手操作的机会显著减少,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一些小小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先进行机械设计的理论课教学,待理论课教学进行两到三周之后,再加入实践设计课程。这种教学课程安排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会造成知识的断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的教学模式。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分开进行的,这是一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带教老师有着长达数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实际操作的欠缺仍旧是一大硬伤。这是现今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学轻用现象。正因为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看起来好像完全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样子。开展这两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使他们相辅相成,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可以更好的理论知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操作。但这一目的似乎并未达到,反而有所背离,致使学用脱节。学用脱节是导致学生尽管很好的学习了理论知识,但仍不能很好的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根本原因。当学生开始课程设计时,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原因,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去,也不知道该从那个点着手,不能深究问题,最后只能仓促了事,着实令人惋惜。这便是这种分离式教学所带来的不好之处,虽然就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有其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只有进行完善与整改,才能使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对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任意选取一班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模式的试点班级,以下为主要做法:
(一)同时进行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开展是有时间差的,在本次探索实践中,打破了传统的桎梏,两项教学工作同时进行,即开课就开始布置课程设计,使得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更为紧密。这将以往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拆分重组,目的是为了更符合这种两者同时进行的新模式。
(二)以具体项目为主线进行教学工作设计
项目的选取要选取涉及面较广,最好可以综合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进阶。减速器设计极为符合这一要求,这一项目包括了教材中的诸多内容,比如教材中所提到的零件的传动,连接部分以及零件承受外界压力的程度等[1]。选取这一项目作为主线,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一些通用常用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将减速器设计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是很可行的。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该整合课程与项目,确保项目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设计知识尽可能都的包括在教学内容当中,在进行教学安排时也应考虑项目的工作进展,争取“知”与“行”可以达到高度统一。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
(三)以学习任务的形式促使学生产生兴趣
将全班进行分组,并将减速器设计的项目进行拆分,拆分所得的几个小项分别分配给各个小组,并保证小组内成员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此项目的设计当中来,并在设计当中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任务分配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这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极有益处的。此外,还可以增加答辩之类的项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站到讲台上阐述自己的想法与设计,这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四、模式变革的效果
通过模式变革的实验,所得结果多积极向上,改善较大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学生主导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传统学习模式多由老师主导学习进度,进行模式变革,采用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的模式后,学习进度变为由学生主导,增强了灵活性,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更为主动,之前所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开小差,打瞌睡等小动作[2]也有所减少。
(二)师生之间交流增多,效果显著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便也越多,此时便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和老师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能给对方带来灵感的火花,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极有帮助。
(三)拥有足够设计时间,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并不充裕,经过变革之后,课程设计的时间被大大拉长,也给了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的机会,这对设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论
虽然本次实验只是初步尝试且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所带来可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一模式同样也应用到机械类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去,唯有使知行合一,才能更好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最不应该空怀宝藏却不知其应用之法。知理论,懂实践,才是上佳之道。
参考文献:
[1]迎春,王利华.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5,12(21):14-16.
[2]庞兴华,解芳.CDIO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2(33):134-138.
机械设计课程范文3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为知识都是来源于工业生产中的经验总结。比如齿轮,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机械问题》中就阐述了用青铜或铸铁齿轮传递旋转运动的问题。希腊有名的发明家古蒂西比奥斯在圆板工作台边缘上均匀地插上销子,使它与销轮啮合。在公元前100年,亚历山人的发明家赫伦发明了里程计,在里程计中就使用了齿轮。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对齿轮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根据这些要求对齿轮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早已习惯于向学生满堂灌,灌输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从链传动到带传动,从齿轮传动到蜗杆传动,让学生记住大量的经验公式,而不是让他们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公式[3,4]。例如,在齿轮传动的知识中,涉及到强度计算的公式有很多,而且公式当中包含大量的参数,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告诉学生,这个公式用来计算什么,至于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参数有何含义,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参数,却从来不告诉学生。当然,这当中存在课时有限的问题。鉴于课时不足,教师一般不会向学生作过多解释,考试时学生知道这个公式用来算什么即可。学生连公式都不甚了解就盲目背公式,应付考试,难免会对本课程感到厌烦,而越厌烦越学不好,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学生背公式、背知识点应付考试,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疲于赶课程进度。如此一来,学生根本无法真正掌握机械设计的知识,这一点在每年招聘季用人单位笔试中都会凸显出来。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机械设计》课程,除了理论课,还有一个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完成,这一点全国高校机械专业几乎都是一致的。但是,该课程设计与理论课是完全分离开的。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正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理论部分知识时,糊里糊涂地去背公式、背知识点,压根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根本就掌握得不扎实,往往在期末考试结束后,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恰好是在理论课结束后开始。此时,很多学生会觉得很茫然,面对课程设计的题目,无从下手。但是,不会做也得做,毕竟要拿学分,时间有限,把心一横,你抄我我抄你就这样形成了。这样一来,看似做得如火如荼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最终一点效果也达不到,别说把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了。
二、机械设计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机械设计中去,知识点才能掌握得扎实,才能真正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因此,理论知识部分不应该与实践部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离开。我们需要把课程设计糅合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做的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是减速箱的设计,里面会涉及到齿轮传动、带传动、轴配合、轴承配合、键连接、摩擦等知识点。那么,我们可以在课程开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说明整个课程设计中需用到的知识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讲到课程设计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时,就给学生重点强调,加深印象,并引导学生课后完成课程设计相应部分的内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及时反馈,教师再详细讲解。有这样一个教学、实践、反馈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会更好。当我们以这样一种课程设计(类似于实际机械设计中的一个完整的项目)的方式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不仅能够把整个课程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的机械设计会考虑很多现实因素,理论上的最优值在实际当中不一定能用得上,加深他们对经验公式的理解,也加强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这种训练与企业实际的机械设计流程类似,当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机械设计方面的工作,就不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
(二)用实际设计项目代替课后作业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任课老师一般会在课后布置相当数量的题目让他们回去做。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高中学习的一种延续,应试教育的一种继续。对于应付考试,效果可能非常明显。但是,《机械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如果日后从事机械相关工作,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本课程的知识。而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课程,显然是不行的,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就已经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更别提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把本课程的知识熟练地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中。另外,课本上的很多作业题目,基本上都是好多年没有改变过,本届学生做完以后,精明的下一届学生会找师兄师姐索要这些作业的答案,他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完成作业。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印刷机。因此,在作业布置方面,任课老师也需要花点心思。其实,如果教师自己有机械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可以把其中一些内容整理成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做。这样,既避免了作业题目年年一样,一成不变,从而导致作业抄袭,也可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就算教师自己没有研究项目,也可以想一些与实际相关的设计题目,引导学生使用理论知识来进行设计。
(三)引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的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也比较敏捷,但学生通常理论基础不扎实,学科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在独立解决创新设计课题方面能力不足,虽然有创新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从而妨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困扰我们多年,尤其是高校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欠缺的情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无能为力。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积极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为了开发学生的机械设计创新能力,不少高校开展了种类繁多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此类竞赛。当然,参加这样一种活动,目的并不是为了拿奖赢得荣誉,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参赛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个自己的创新设计课题,老师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种基于项目的工程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独立学习、项目团队、技术讨论等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竞赛状态下去完成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的这些想法,看似稀奇古怪、不着边际,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不要随意否定,扼杀他们的创新潜能,而应适当地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结合理论知识来实现他们的想法。
三、结语
机械设计课程范文4
一、从工程实例入手改进选题
在满足零件课程设计选题原则、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联系工程实际,结合校实训基地的产品选题。
校实训基地(原实习工厂)生产的“和面机”其传动系统是由电动机――带传动――一级齿轮传动――拔叉所组成。我们选择三角带传动――齿轮传动为题目,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产品,设计积极性和兴趣很高。在整个两周的设计中,自觉到工厂观察实物,查找资料,分析原动机的运动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求设计的传动部分在整机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整机对它的运动要求、位置要求、安装要求等,然后再进行设计计算和装配草图的绘制。
学生们在设计中发现,同一规格的三角带按自己设计计算要三根,而产品中却只需两根,这其中的原因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教材中规范偏于保守、可靠,产品中要考虑产品的尺寸、重量及不连续工作等因素,因而采用两根带也能正常工作,但三角带的寿命要低些。
长期以来都是指导教师自己编数据编题目,而现在从生产实际中选题,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非常有益。但在选题中要注意选题的适当和题目的相对稳定,以利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这样做,虽说肯定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功底,设计前必须作充分准备。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机械设计中既要参考原有样机,又要积极思考,有所创新,既满足了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较好地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展示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充满了信心。
二、通过减速器的拆装实验加强结构设计的认识
以往的课程设计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是减速器的结构设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前,让学生动手拆装减速器。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一台减速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外部结构,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其内部结构,这是设计的核心部分,重点是掌握主要零部件间的相互配合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进一步清楚了轴为什么设计咸台阶式,设计台阶式的轴主要考虑了哪些问题,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轴的结构设计的主要考虑、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承载能力、轴上零件的装拆、轴的各段加工方法和轴精度要求,比较全面地分析上述问题能较好地弥补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设计前教师指导学生的拆装实验,使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增加了感性认识,为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教师的讲解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也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出差错,较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较好地掌握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中结构设计的要点,为后续课程的专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成绩评定的改革
在设计中我们改革了以往的一题多用,而是采用了多题目、多数据,五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在整个设计专用周内加强业务指导,一般集中讲授三次。第一次是拆装实验观察分析讲解,第二次下达设计任务,讲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事项,使学生不会感到盲目和无从下手。第三次在技术设计阶段,讲授结构设计的大致过程,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正确地设计零部件的结构,同时注意加工工艺,装拆的方便性、工作可靠性。在这个阶段的设计中把上一届学生设计质量差的装配图挂在教室中,并指出其中几处典型的结构不合理处,再定学生发言,逐个地把全部错误补充完整,直到基本清楚为止。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查找资料,在自己的设计中充分考虑。
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用图纸表示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的能力。设计过程中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查,以提高对技术文件的审核、鉴定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设计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然后引导、启发学生编写设计说明书,具体要求为总结设计,表达设计思想,阐述设计方案,阐明设计依据,合理性、经济性及技术要求,锻炼了学生编写技术档案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过去,设计成绩的评定是依据装配图和说明书,而现在是根据三方面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一是组织纪律,它是设计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二是答辨,抽取与设计内容相关的题卡回答问题,安排在第二周中进行,三是审查装配图、零件图及说明书。
机械设计课程范文5
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引进新的设备平台、教学内容,研究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笔者通过多方调研,从各个方面叙述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程,为机械设计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
【关键词】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所代表的含义大多数人都明白,教育对学生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生活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老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渐渐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机械设计这样的理工类课程,优秀的教师、灵活的课堂将会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的进行学习。
一、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
“刳木作舟,剡木作楫”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机械设计,可以说,机械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到现代社会,机械设计课程更是高校工科机类、近机类技术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学好机械设计课程是为更好的进修专业课程和进行产品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1]但是由于该课程专业性强、内容多,教授难度本就较高,再加上学校的教学设施陈旧,教学理念老套;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墨守成规,课堂模式就是板书加黑板,教学手段就是单一的“灌溉式”教学,使得课堂内容乏味无趣,课堂效果差强人意;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提不起较大兴趣,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深,这些一直都是教师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二、教师如何做到提高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效果
提高机械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相协调,自身要提高素质,课堂要注重新的教学模式的融合,课下要进行实践环节,同时还要不断关注行业的新发展,向学校申请,将新理念、新设备引入到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
(一)提高自身素质
高素质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和更好工作态度的建立,愿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教师多数对教学事业有一种热爱,在进行教育工作中也更为主动。作为一名机械设计行业的教师,提高行业素质,了解新知识、新方法,不断地更新理念更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语言素质,有助于教师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播。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仅仅是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更会无意中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更全方面的做到教师的职能,另外,这些高素质最终都将体现在课堂效果上,为学生带来更加舒适、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将教学模式、手段与课程内容相融合
由于机械设计课程工程性极强、信息广泛、难度大的特性,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创新等能力,教师必须立足课本内容,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优秀教学范例进行示范,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深的印象,笔者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极易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好的规划。再比如:利用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亲手装拆各种实物以及模型,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2]。将最新的情境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辅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会使得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三)开展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课程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根据此特点在课上和课下都进行一些实践环节,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行动力。在课上,可以进行一些参观机械设计展、工程现场的活动,更加深入的了解机械产品,丰富课堂内容的多样性;在课下,可以进行机械设计作业和比赛,使学生加强对课程的了解。这些实践使得学生对机械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做到“眼手合一”,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在机械设计的课堂上,学生会觉得接受知识变得简单起来,并且在自主完成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盲点和细节有了新认知,课堂效果自然“一日千里”。除此之外,在实践中面临一些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时,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也使得师生间感情更为深厚、和谐,使得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实践中面临一些与同学合作完成的项目时,会增加同学间的合作力和团结性。综上所述,实践环节对于课堂内容的开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其他
除了上述的一些举措外,教师应该在了解新理念的同时,将这些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学校。有关学校方面,还应关注对课程大有裨益的新设备,在申请学校同意后,选取课程需要的设备和教学内容进行引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建造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关学生方面,应该在传递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新观点看待课程学习,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毕竟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对课程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对提升课堂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
笔者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了机械设计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没有再具体描述学校和学生在课堂效果中的重大作用,只选取了其中一部分进行简略介绍。本文中描述的措施大多是从教师角度出发,毕竟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将学校与课堂、课堂与学生进行了高效的串联,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模式,引进新理念、新设备,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将使得教学效果趋于完美。作为机类大学生的启蒙课程,教师的良性发展将带来课堂效果的高效提升,也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最终对机械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乔刚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课程范文6
关键词: 机械设计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其提供装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3月29日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发展目标定位于由机械制造大国转变为机械制造强国。为了适应提升层次、提高素质、面向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是理工科大学为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实验、课后作业和考试为课堂讲授内容服务,并设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机械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影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教材、教案、作业、考核标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从我校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出发,突出以学生为主,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条件下,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设计能力强的面向工程的机械工程应用人才。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应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由于“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由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零件构成,口头讲述无法使学生真正了解零件的工作实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加大教学信息量并有效改善教学效果[3]。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工程实践经验,我们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演示,并比较不同参数条件对机械零件或机构的影响效果,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选择加工或运动视频以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机械零件加工或传动过程的了解;其次采用动画演示机械零件传动的情况,采用ADAMS机构运动软件和PROE造型软件制作动画并应用于教学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看得见、容易理解的知识。
二、结合工程应用进行讲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缺失。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讲授。特别是在齿轮机构及传动部分,对课程设计内容、步骤,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阐述,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进而能顺利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结合课程内容讲授一些工程实例是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教师都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自身或他人的工作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机械零件,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链条、链轮、螺栓、滚动轴承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剖析这些零件的结构及用途,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这些零件的理性认识,扩展了认识的范围。
尽管是本科教学,学生仍然对科学研究抱有很高的热情,渴望了解当今机械工程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教师都有较高的学位,在机械工程的某些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工作。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扩展到科学研究领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培养科研能力。
三、采用合理考核评价指标,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及学生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考试是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手段。传统考试的主要形式是期末考试,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有较多弊端。首先是造成学生通过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考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将考试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手段,同时辅以其他考评标准。
对于“机械设计”课程,学生的成绩包括四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平时课后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其余三项分别占总分的一定比例,逐年有所调整。
期中考试采用随堂测验交卷的方式,考试题目的类型和期末考试相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程的学习重点,避免了期末临时突击现象。
平时作业成绩的评定,每个学生一学期三次,作业题目为设计型题目,允许一题多解,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在讲评中注重工程应用背景,澄清学生学习中的疑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机械设计”实验环节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设计和测试能力。
四、结语
将新教学模式应用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这种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符合面向工程的现代人才培养要求。同时,新教学模式也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明刚.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阎绍泽,申永胜,季林红等.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新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4,(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