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1

1、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呢。

2、中国人历来把团圆看得弥足珍贵,月圆人有缘,相聚在xx,此时此刻,员工朋友们!你们放弃了与家人、与亲人共祝佳节美好时光,仍然坚守岗位、辛勤工作在销售第一线,我代表公司向你们表示感谢!员工朋友们,你们辛苦了!

3、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4、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5、我愿随明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浪漫的古老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感受月亮带给我的美。

6、在这团圆之夜,在坐的许多老师,为了传播知识的种子,远离了故乡,亲人,耕耘在三尺讲台;许多同学们,为了吸取知识的甘露,告别了家人,朋友,求索于知识的海洋。

7、这样的中秋,大抵因为太快乐,常常顾不上想家。玩得尽兴而归,才想起给家里打个电话。深更半夜里,母亲被电话扰醒,还不忘问我吃了月饼。那年月,一家四口人,分三地。天上一轮明月,地上彼此相望。中秋的月儿圆,人却不团圆。

8、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在这个夜晚,月亮显得异常明亮,我们,在饭后赏月,看着这月亮,我不禁联想到了嫦娥,她为了自己的丈夫,不惜自己飞向遥远而寒冷的月球,真令人感动啊!

10、在赏月之际,家中的亲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身在异乡的亲人,而异乡的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家中的亲人。()因此,中秋节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1、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今天的中秋节而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所以又称为团圆节。

12、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喜获丰收的季节,当人们还沉浸在举国欢腾的“国庆”氛围之时,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两节同辉,九州共庆

13、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14、在这个中秋之夜,我们的家庭是最温馨的,月亮也在这夜晚,放射出温柔的光芒。

15、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16、在尽情赏月之际,家中的亲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异乡的游子,异乡的游子也总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其家中的亲人。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2

【摘要】语文作文教学是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时,除教给学生写作技巧与方法外,还应在心理、性格、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育文”的同时,重点做好“育心”的工作,这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本文试从三个角度就作文教学对学生“育心”方面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心育作文;心灵地图;心境;自信因子;自我认同

作文是心灵河流淌过的痕迹,也许河水已经干涸,但只要循着痕迹,一定能找到它生命的源头,语文教师要善于探幽发微,见微知著,从学生作文中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用真、善、美的灵光去照亮学生的心灵,用布道者的博爱去接纳每一颗童心,从而让每一颗心都在阳光下成长。

一、绘制心灵地图,营造愉悦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积极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学习效率,有助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消极的心境则容易让人消沉、颓废,大大降低了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更不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心境的外在表现是情绪,具有信号功能的特点,“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外向性的人情绪易露,旁人容易察觉出来,而内向性的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胸,喜怒不形于色,很难被人察觉,长期积淤于胸,不给予适当沟通与疏导,就会造成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出现学生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如何摸清学生的心理动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引导呢?对语文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由作文,提供给学生一个浇释“胸中块垒”的机会,让学生将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朋友间的欢乐与苦闷……无拘无束地倾吐出来,这近似于精神分析学家们治疗精神病人时所使用的心灵地图

在绘制心灵地图之先,教师要借助语文课本中的范义,用典型和句子和段落进行适当的启发点拨,激起学生想说的心理冲动教师在与学生观文、体情、会意的过程中架设起与学生心灵默契的纽带和心灵沟通的桥梁,撩拨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打开学牛心灵封闭之门:如: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背影》)

2.可是我痛悼哥哥与幼弟的心,却与日俱增,因为这些暗淡的事物,正告诉我他们离开我是一天比一天更远了。(《金盒子》)

3.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羚羊木雕》)

4.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我的老师》)

从以上几个句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内疚、痛苦、茫然、依恋的情感,在我们的学生中间一定会出现与之相似或相同的情感体验,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正确诱导,一定会撩起他们深深的回忆,并会产生一种一说为快的。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作文给学生一个自我渲泄和表达的机会,这也是一个绘制心灵地图的过程,这时的作文训练只规定话题,不确定题目,如以“亲情”“友情”“思念”“内疚”“误会”“哭”“感动”“感恩”等为题让学生自主作文,你会在学生作文中惊奇地发现许多美丽的情感浪花:下面是摘自学生作文中的几段话,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儿时的艰辛是那么深,也为父亲的疾病埋下了根,但父亲并没有被困难压倒,也从未在困难面前低过头,他总是教育我‘只要你咬咬牙,再高的坎也能跨过去的……”’

“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岁月咀,我越来越领略到书本所学不到的东西——勤劳和朴素。现在父亲已经老了,但在女儿心巾,他永远也不老,愿父亲早日康复,一生平安……”

(雷宁《我的父亲》)

“几个月过去了,寒假前的一天,父亲来给我送生活费,看到父亲穿着破旧的衣裳,满头白发,我哭了。父亲拿出了省吃俭用的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钱,我的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都有……”

彭惠《我的父亲》

教师在给学生一个倾吐的机会,让学生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的心灵地图后,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心灵地图”进行修正,通过个性化的充溢着真情的评语,进行剖析与疏导,排解学生心中的焦虑、烦恼、忧愁、痛苦、自卑等不良情结,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补充自信因子,增强抗挫能力

在批阅学生的作文中,笔者惊奇地发现,少数学生因生活遭遇不幸、经受了过多的批评训斥和消极暗示,已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课堂上,他们情绪低落、感情脆弱、易躁易怒;学习上反映迟钝、兴趣淡薄、有明显的无助感;行动上孤僻自卑,不苟言笑,对同学漠不关心,整天生活在一种自我封闭的小天地里;更有甚者无视学校纪律,抽烟喝酒,“哥们”义气严重,我行我素……下面是摘自学生作文的几个片断:

1.“在我心中,父亲的形象是严厉的,他从不和我多谈,我也不愿和他交谈,因为他那凶神恶煞般的眼光真令人害怕,使人感到寒栗栗、阴森森的……”

平时我发现这个学生具有较为典型的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经受不起任何挫折。

2.“自从妈妈去世后,我每次中秋都是在难过中度过的,今年的中秋节也不例外。小时候,妈妈对我很好,记得五岁时,那次中秋节是我这一生最难忘的了……妈妈去世后,我的中秋节从此不是圆的,每每又多了一份思念妈妈的心情……”

平时看得出这个学生长期被一种依念、痛苦缠绕着。

3.“每当我看见这片明月,我就会不禁想起我死去的姑姑。小时候,每年的中秋节,姑姑都和我们一起过,她对我总是无比地呵护……”

平时我发现这个学生常常郁郁寡欢,在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性,具有某种依赖型性格特征。

每期笔者都通过不同形式的作文来对学生心理进行分析预测,每次都发现班上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有心理偏差,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鉴于此,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准确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动态,导源疏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通过个性化的评语.一是教育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消除自卑和恐惧心理;二是要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生活,要以乐观、进取的心境挑战生活,从而达到“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乐观境界;三是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要有超越感、使命感,增强对未来的信心;五是克服焦虑、倒退、冷淡等受挫心理反应,为自已建立起恰当的期望值,努力提高挫折容忍力。

三、树立心灵路标,激励自我认同

改变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心理适应性和健全人格是心育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要借助作文,在学生心灵的旷野上,树起一块吸引学生健康成长的路标,激起学生自我认同的意识。所谓“自我认同”,指人对自己以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包括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等。该如何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呢?

1.借助作文,进行亲情、友情、手足情、师生情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抓住“情”字教学学生并让学生自然地将“情”字注入作文中,让学生在情的“催化”下,抒发“情”的心声,感受“情”的温暖。

2.教师自己充当“活的教课书”,让学生用良好的心态悦纳你,通过真挚的师生情谊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美国心理学家威蒂通过对120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总结出了12种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性格特征:(1)抱合作民主的态度;(2)对人和蔼和关心;(3)耐心;(4)兴趣广泛;(5)有讨人喜欢的风度和仪表;(6)公正无私;(7)有幽默感;(8)性情温和坚定;(9)对学生的问题感兴趣;(10)灵活性;(11)喜欢鼓励和表扬;(12)对讲授某一特殊课题特别精通。如果我们的教师都具有了这十二种性格特征,并在教学中真正地表现出来,那我们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的心理一定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3.鼓励学生多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特别是伟人、成功人士的自传和经历,通过阅读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追求成功的强烈欲望。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3

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台湾作家琦君故土难离,思乡的愁绪化作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回忆了故乡那些消逝了的风俗、曾经有过的童趣、不会再来的幸福――陈年的“春酒”,以此寄托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醉倒了无数的读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永嘉,品一品作者心仪的美酒,感受其中氤氲的绵绵之情。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琦君(1918-2006),女,原名潘希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现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以散文响誉文坛,她的散文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文笔如行云流水,不雕琢,不粉饰,舒放自然,典雅隽永。看她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读她的作品你会感觉到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的作品善于营构隽永温馨的氛围,不论写人、事、物,都以故乡为背景,以细腻的文笔,动人的情节,将读者带进时光隧道,用那些昔日的悲喜感染读者,激起共鸣。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背景介绍

琦君在《烟愁》后记中写道:“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那剪不断的故乡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成为琦君散文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

春酒

春酒最早出现于《诗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也称冻醪。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春酒”历来为文人们十分衷情的吟咏对象。杜牧有“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元曲中有“春酒半酣千日醉,庭前还有落梅花”的唱法

美点赏读

琦君的《春酒》,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美好,抒发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追思之情。文章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集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具体表现在:

第一,风俗美。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更承载着作者对故乡民俗风情的美好记忆。文章以春酒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展现旧日新年风俗,什么“新年迎神拜佛”,什么“脚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什么“说话小心,多讨吉利”等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中国传统过年的风俗画卷,营造了新春喜庆热闹的气氛,为下文喝春酒做好了铺垫。另外,喝春酒,吃会酒,作为乡土民俗的一部分,也能展现江浙乡里特有的民风习俗。阅读琦君的文字,读者仿佛置身于乡土,能真切感受到这份浓浓的乡俗俚趣。

第二,人情美。甜美的春酒,融聚的是浓浓的人情。这种人情,既有“家家邀饮春酒”的乡邻好客的淳朴,又有亲情母女情深如酒的真挚。母亲是文中重点着墨的对象,文章一方面展现她酿制美酒惹我馋瘾的细节,“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生动展现对我的关心和慈爱;同时又通过她很乐意把花厅借给乡邻“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品尝助兴,“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等情节,展现母亲的善良厚道,字里行间充盈着对母亲美好的怀念和赞美。

第三,语言美。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语言生动传神。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设喻形象奇特,写出了我贪心、自在与得意,令人难忘;“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抓住细节,展现儿时的我的聪明乖巧,侧面写出春酒的吸引力。另外文章还善于引用地方方言,如“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中的“大约摸”和俗语如“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等等,文白交融,贴近乡情,自然天成,平淡中见醇厚。

知识把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酬谢( )

煨炖( ) 家醅( ) 炮制( )

2.文章中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合在一起的?

3.母亲担心酒太补不让“多喝”,而我却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

5.母亲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和自己却很少吃,这说明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6.今年我“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却被儿子挑剔不是家乡的酒,这段小插曲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类文阅读

隔一条海峡梦回童年旧事,竭毕生心力写尽故园深情,阅读琦君的文字,总能于字里行间之中读出她对故土、对亲人的眷恋,缱绻的文字与真挚的情感相交融,化作一幅幅“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画面。品读完她新年的《春酒》,我们再来阅读她中秋的《月光饼》,看月光下的故乡,又发生了哪些令人怀想的往事。

月光饼

琦 君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她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但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读后一思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一事一景,一人一物,早已化作故乡的象征,珍藏在心底最柔软之处,虽容颜易改,世事多舛,但这却不会动摇心底的那份美好记忆。透过一份月光饼,我们解读出的是琦君悠长连绵的乡愁,是对消逝了的风俗、曾经有过的童趣、不会再来的幸福的眷念。想一想,文中以月光饼为题,有什么妙处?

考题回放

一、阅读上面的选文,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省题)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世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6.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gǒuqǐ;kǎn;yǐn;chóu;wēi;pēi;páo

2.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时间顺序。

3.用我的“偷喝”反衬出八宝酒让我难以抗拒其香醇甜美的诱惑,突出酒的好喝,儿童的天真。

4.不是,还包含着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表达了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5.淳朴、厚道、善良、热情。

6.用我刻意的炮制酒而结果并不是家乡的酒的反差来烘托对春酒、母亲酿制的春酒的缅怀和对家乡深深的眷念。

类文阅读

月光饼既是文中线索,贯穿全文,又是矛盾冲突的触发点,更是引起读者故乡之思的动因。以此作为标题,不仅点明写作的中心,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考回放

1.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2.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3.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4.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5.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4

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认同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提升品德修养。

一、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渗入,分别是德育教学、历史教学、语文教学以及校园文明四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加强传统文化的灌输。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中学语文课文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在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范仲淹当时体恤黎民百姓,先他后我的崇高情眩并无限敬佩作者虽身居江湖,但心系朝政,心忧国事,惨遭迫害身处逆境后仍旧不愿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以此来让学生对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产生出强烈的共鸣。教师也可以就文章某一段落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引申,向学生传递古代伟大的思想精神。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在平日与人相处时,要具备包容的内心,并时常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此来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背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背诵课文可以促进学生脑力记忆的发展,同时在不断地背诵中也积累了词汇,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学习中,背诵的内容包含了更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因其句子十分的拗口,再加上学生的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背诵时出现畏难的情绪,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陈情表》一文一共476个字,学生在实际的背诵中很容易将词句背错,如部分学生把“辞不赴命”背成了辞不赴职,并且将“辞不赴命”同“辞不就职”相混淆;将“除臣洗马”和“拜臣郎中”背成了“拜臣洗马”“除臣郎中”等。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文翻译、讲解的过程中,要着重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可以告诉学生拜在古意是指受官,郎中主要是指官名,所谓晋时各部有郎中。除所指的意思是任命官职,而洗马也是官名,具指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的含义等。在详细的告诉学生每句话的意思后,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会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了解并掌握了古代汉语常识,进而回到实际的背诵当中去,就会大大的提升背诵效率,从而达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指大众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族、地区中较为集中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以及传承的风俗生活文化,包含各种文化模式、婚丧嫁娶以及节日娱乐等。在中国古代民间就很看重节日的庆祝方式,如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和对诗、过年放鞭炮等,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被重视,而是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以及愚人节等当成必须庆祝的重要节日。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逐渐的会被消去。针对这一现状,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学习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教学王维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学生了解到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身处异地的孤独,每遇佳节良辰时,便思念倍加。并对诗词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着重强调;从杜牧的《清明》中让学生了解到清明节等。通过在实际的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加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并发扬光大。

四、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天天向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节目,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情操。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5

关键词:课本资源;媒体资源;亲情资源;传统节日资源

一、创造性地处理课本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学生学习思维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按照课本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但爱好学习的学生早就自学过,再来学习就缺乏“味道”了,笔者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避开这种现象,对编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地改编,果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也可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黄河,母亲河》,有同学说:“黄河我们没见过,隔我们太远了,能不能把内容换一下?”我一听这不正好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究吗?便爽快地答应了学生,结果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科代表和班干部把一套精心编排的节目《长江之歌》搬上了讲台,台上学生妙语连珠,台下学生热情高涨,他们自己利用地域特征对长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把“长江之歌”的旋律久久地回响在班级的上空,课后还主动地写下了很多与河流相关的日记。这样同样的内容范围,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充实学生的学习源泉

现代社会,变化多端,学生感受颇深的虽说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但是各种网络、书籍、电视等媒体同样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平时,笔者就喜欢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记得前面学习的《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很多学生难以完成,笔者就想起《还珠格格》里边穿插的歌曲正好是这篇课文,学生最喜欢看,于是就把这段相关的材料收集起来,在恰当的时机穿插出来,真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这堂课上,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现代网络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源泉,只要能合理地利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留心大自然,关注社会发展,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的源泉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中,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可以磨炼毅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本学年所学习的很多课文就是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中,如《三峡》《短文两篇》等,结合课文内容,让他们亲自聆听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把学生带出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学习的源泉,学生有了生活的真实体验,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会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浓浓的亲情,感悟生活真谛

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家里的生活是丰富的,也是感情的载体,但学生常常是提笔写不出来,即便是写出来了,也缺乏真情实感。笔者平时喜欢给学生布置一些古诗词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相互交流。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说明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交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建议学生经常写日记,把他们在家里、学校的有趣事、开心事、有意义的事等用真情实感写出来;每学期要求学生看几本名著、好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骆驼祥子》;把一些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积累在本子上,有必要的可以适当地记忆下来,在写作中可以适当地运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学会把家庭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学生要经常和父母沟通交流,懂得亲情的可贵,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借助众多的传统节日,让学生轻松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深的渊源,通过传统节日传递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比如:春节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节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秋节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些传统节日的诗句穿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传统的节日期间,用相应的古诗词表达出来,既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强化了我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6

师:童年的“摇花乐”体现在哪里?这场缤纷的花雨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场缤纷的花雨,分享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多媒体出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然后找出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美美地朗读这些句子。

学生朗读相关自然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画出了哪些相关的句子。

生: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摇花对“我”来说很重要。

师:你是从这句话中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生:大事。

师: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儿可以算得上是大事儿?

生:过年过节。

生:考试。

生:过生日。

师:对小作者来说,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就像同学们过年过节、考试、过生日一样是一件――

生:大事。

师:令我高兴的事儿。

师:请一位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朗读。

师:读得挺高兴的。同学们,我们在朗读时对“大事”进行重音处理,效果会怎样呢?谁来试一试。

生朗读。(声情并茂,朗读技巧到位)

师:这就是“大事”,这就是高兴的事。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作者有点儿迫不及待。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总是缠着母亲问”体会到的。

师:不达目的不罢休!那我是怎样“缠着母亲问”的呢?

师:清晨,我看到桂花树上缀满了金灿灿的桂花,散发着馥郁芬芳,我的心里再也按捺不住,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桂花刚刚绽放花蕾,等花开足了,咱们再摇。”中午时分,秋风轻拂,一朵朵金色的小花随风坠落;哎呀,桂花让它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香味儿可就差远了。我的心里激动得怦怦直跳,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花开得早,香味不足,等等再摇。”傍晚,天空阴云密布,风雨欲来。我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这就是――

生:老是缠着母亲问。

师:我就这样痴痴地等,痴痴地盼,终于盼来了摇桂花。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哪些相关的句子呢?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作者非常开心、非常高兴的样子。

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了?

生:我可乐了。

师:我乐在哪里?

生:我乐着去帮大人摇桂花。

师:大人们真的需要我这个小家伙儿帮忙吗?

生:不需要。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而是我自己要乐在其中摇桂花。

师:谁能读一读我乐在其中摇桂花的感受?

生:朗读。

师:谁能读得更快乐一点儿吗?

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的时候,不仅读出了快乐的心情,而且突出了“我使劲地摇。”请大家想想,小作者为什么要使劲地摇?她使劲地摇的时候,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生:小作者好不容易才等到摇桂花,她想尽兴地摇。

生:小作者美美地希望自己使劲地摇,希望这场桂花雨下得更加缤纷美丽。

师:请你带着美美的心情读一读。

生:小作者心里又兴奋又激动,她想摇下更多的桂花,做成更多美味的桂花糕。

师:请你又激动又兴奋地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又激动又兴奋读一读。

师: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此时,小作者心情除了高兴,还有怎样的心情?

出示课件: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 )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兴奋不已!

师:请你兴奋不已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兴奋不已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真令人兴奋!还有吗?

生:激动万分!

师:请你激动万分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激动万分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真令人心潮澎湃!还有吗?

生:快乐无比!

师:请你快乐无比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快乐无比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声喊,是从哪里喊出来的?

生:从心底里喊出来的!

师:让我们一起兴奋、激动、快乐地喊一喊!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兴奋、激动、愉快、惊喜、温馨,这是一场飘逸着缤纷的雨,这是一场氤氲着芳香的雨,这也是一场充满了甜美回忆的雨。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不想沐浴这场桂花雨?

生:想!

师:(配乐钢琴曲《Kiss the rain》)桂花纷纷飘落下来,像春天的雨点儿洒落心间;像夏天的蝴蝶翩翩起舞;像秋天的落叶空中纷飞;像冬天的雪花儿悄然而至,空气中氤氲着馥郁芬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生:(朗读小练笔)我仿佛看见我自己成了童话里的小公主,我穿着一身美丽的衣服,在缤纷的花雨中翩跹起舞,一朵朵小小的桂花如一个个金色的精灵在我的周围飞舞,我置身在花海之中,仿佛忘记了一切。

师:多么诗意的画面啊!

生:(朗读小练笔)我仿佛想到了我们家的桂花获得了大丰收,母亲把桂花赠送给乡邻们。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大家一起坐在桂花树下,品着桂花茶,尝着桂花糕,我们小朋友在树下欢快地追赶着,嬉笑着,那欢乐的笑声都快把树叶给震落下来了。

师:多么其乐融融的画面啊!

……

【课程评析】

品读《桂花雨》,就是在品读琦君的思乡情。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她在自己的作品《烟愁》中有这样一段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透过琦君笔下质朴的文字,淳朴的乡村生活,我们咀嚼出袅袅的乡愁。在琦君的文字里,我们要引领学生感受文本,把握文本意象,营造课堂的意境,在诗意中经过与穿越。

一、初读感悟,把握文本情感基调

作为文本的《桂花雨》,语言平实、质朴,没有华丽的情感恣意铺排与激情喷涌,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淡淡的思乡情,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从作者的内心淌出,句句蕴藉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引领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的热度,把握文字的脉象。我们需要用心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开掘文字背后蕴涵的意蕴。意蕴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光泽、气质、神韵。例如“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以及母亲的感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些文字都蕴涵悠长而隽永的意蕴。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与学生一起穿越文字的丛林,直抵作者心中的那份快乐、那份乡情。当我们的语文课堂远离平庸,抛弃低俗之后,当我陶醉在作者童年那场快乐的“桂花雨”中,在愉快、深情的课堂基调中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二、探寻文本秘妙,走近“摇花乐”

所谓文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对此,潘新和先生曾经明确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作品的“秘妙”。

教学实践证明,初步阅读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往往是文本中极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秘妙所在。

《桂花雨》这篇文章,从真实的阅读经验看,“摇花乐”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文本原话印证这一点:“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其次,深入文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乡之情蕴涵在“摇花乐”之中,学生细细品味“摇花乐”就能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的真挚感情;同时,从学生心理特点分析,第三学段学生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情节更容易产生共鸣。“摇花乐”无疑是文本秘妙所在。抓住深刻印象,紧扣文本语言,发现文本秘妙。语文和人文,在文本秘妙的发现与解读中,得到水乳般的交融。

三、品读“大事”,期盼“摇花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畅叙的是初读的感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学生就会发现“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大事”,对学生进行在“字法意识”唤醒: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与感悟,体会什么事儿对自己而言是大事。“大事”一词,体现摇花在我生活之中地位之重,非同寻常,也体现作者炼字的精彩与巧妙。把握“大事”的重要,也就把握了摇花的分量,也就开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在品读“大事”一词时,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生活体验与独特感受作出不同解读:有的说是“考试”,有的说是“过年过节”,有的说是“过生日”,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体验。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评价;对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加以鼓励;摒弃“答案标准化”模式,倡导“答案多元化”弹性模式,这无疑也是一次探索。茶须品,品方能知味;与此同理,好的字词也许反复品味。

四、聚焦“留白”,切切摇花心

对“老是缠着母亲问”进行补白。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留白”手法,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艺术,都倍加推崇。这一创作手法也被中国作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不乏经典作品。所谓“填补空白”,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打开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从而构建文本的审美意蕴。“老是缠着母亲问”的文字背后隐含作者对摇桂花的焦急等待,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与感情渲染,填补文本的空白,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展开学生联想的翅膀,通过一次次情感体验朗读,层层深入作者焦急的内心,触摸那颗纯真如水的童心。学生不由自主地与小作者一起急切期待这场“摇花乐”。

五、分享快乐,沐浴桂花雨

首先,教师先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中作者乐在哪里,触摸小作者快乐的支点,同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点燃激情的火花,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中蕴涵的快乐。

通过对“喊”一词填补修饰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体验,不但体会出“兴奋不已、激动万分、快乐无比”的感受,而且在朗读中升华情感,濡染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