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所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在临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构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强则国家强,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祖国富强的希望。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认识,总体上还是比较健康的、积极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大学生不断渗透,影响了一批青年学子,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变得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远大的理想、漠视等。这必须要引起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和重视。因此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今在大学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灵触动。培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抓住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天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动手能力比较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贯彻党的革命优良传统,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熟悉国情,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需躬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投身目前国家正开展的深化改革当中,向人民学习,在基层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认为,应以多种形式和方式,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结合实际,创新社会实践载体,构建社会实践体系。笔者在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和本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构建“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3+1”中的“3”包括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3+1”中的“1”是指志愿服务时数保障制度。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是指把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的内容知识送到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目前该活动的开展要把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要与大学生自身成人成才结合起来,开展公益教学、关怀留守儿童和老人;用专业知识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农村发展出言谋策;送文化到农村,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避免了形式主义,用实实在在的活动,既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也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了实在的利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上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活动之后,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心得体会等,撰写调研报告、实践实录或实践总结。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四类。一是调研类,二是志愿服务类,三是单位实习、见习类,四是其它。学生归校后开展总结交流,各年级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表彰及交流会,让同学感受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成果,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上的含义。3.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日常在校期间,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如宿舍红旗岗、迎新服务队活动、毕业离校服务队活动、清除“牛皮藓”、扫墓、学雷锋月活动等。通过日常的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育人水平,也能增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紧迫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4.志愿服务时数制度。为积极鼓励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服务同学和回馈社会,让学生学会感恩,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建立《会计系学生志愿服务时数申报》保障激励制度。符合志愿服务时数申报的服务类型共三类,包括志愿服务型、调查服务型和学以致用型。学生需要参加院系各大评优评选,必须满足学院规定要求外,一学年需总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到60小时以上。
四、结语
三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数保障激励制度共同构建成“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实践详实数据支撑起激励体系,各类社会实践鉴定在使用“个人申报”记录“志愿时”后,以“志愿时”数据为基础,对大学生服务社会进行维系激励,在党团推优、入党、评奖评优、综合测评等方面体现了我系志愿服务时数的激励作用。贯彻学院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结合三类社会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综合实践培育项目。以“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为平台,育人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陆育蕾,安阳阳.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2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
社会实践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筹划、实施到最后的完成和总结会耗费大量的人力,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前有许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存在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仅仅凭着一股热情出发,没有做好充足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可能会半途而废,一无所获。除此之外,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齐头并进却又良莠不齐,如果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没有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做指导,在实践中就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这样一来社会实践不仅会失去意义,更不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将当代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后继力量,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主旨贯穿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使之成为我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正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而且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导自身行为准则的教育效果。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也是价值认知、认同的根本途径,对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作用⑤。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是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步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带动、宣传作用。十报告通过“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所主张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就是将十报告中的“三个倡导”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以“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思想基础;以“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自身行为准则。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中实施环节的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更易于被当代大学生理解、接受并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信念,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总结环节
我们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的同时,不应忽视实践的总结环节,只有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的效果。首先,在社会实践的总结中,大学生应该认真总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指导性。通过这一思想总结的过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将由浅层的、表面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深刻的、内部的、理性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身的理想信念中,并通过行为活动实现这一价值观念的外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实践的总结环节入手,通过总结,发现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和亟待改进的方面,努力实现社会实践的优化。
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展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对这一价值观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及思想认同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领悟在实践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知与行的有效转化和对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将大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广大农村现实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有利于大学生在基层社会实践中了解基层,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由于农业生产劳动的方式以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在广大农村地区显得较为薄弱。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大学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悟和创造,将已经内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宣讲和传播。与此同时,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会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者与践行者,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传播与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出于自愿,基于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道义,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理念、目标导向方面都具有内在一致性。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强调的是个人对于他人、社会的贡献价值,宣扬为集体利益、志愿贡献的价值理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也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出发,倡导广大公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社会的进步发展担负起应尽的公民义务。此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导向也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就是要在奉献和服务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理性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则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服务社会中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主题式的社会调查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李同果,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C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48-03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共青团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之一,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十分有意义。具体地说,今后若干年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六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实践目标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指在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实践自身规律基础上,立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实际,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和设计原则等方面全面体现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性要求,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科学的培养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即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2003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实践正是培养学生这些精神和能力的有效形式。
(二)科学的总体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科学的设计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应积极坚持五大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二、实践活动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一方面指大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社会的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组织以社会需要和社会所提供的条件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把大学生培养成高度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目的。
(一)实践对象社会化。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是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已越来越从学校的单向行为转变为社会多角多边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
(二)服务机构社会化。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强化服务职能,由单一的高校为主向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负责方向发展。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
(三)实践活动社会化。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从开始时的领导意愿转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成为促进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力量。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见习行动、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的尝试,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的一个信号,学生就业时就更易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三、实践内容课程化
所谓课程化,指在社会实践中。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社会实践内容,划分为若干活动项目,并将活动项目都视作“课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这种“课程化”使大学生实践既克服随意性与盲目性,又与其他理论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具有课程的规定性,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
(一)实践内容项目化。对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化管理,是研究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也是规范管理社会实践的措施、注重社会实践实效的体现和标志。首先,把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优化整合,实行项目罗列;其次,制定项目化的具体方案,如项目申报书、项目指导教师、项目评审办法等;再次,进行项目招标、投标和运作;最后是总结成果,表彰先进。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既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有价值、可行性强,又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责任。
(二)活动项目课程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所以,在课程设计上按学生所在不同年级侧重相应的教育内容开展活动,即一年级学生着重理想信念教育;二年级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把服务社会和培养成才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专业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开展,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在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能否以专业化为中心展开,是衡量其发展水平与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和活动开展地双向受益。
四、实践基地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指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多种类型实践基地,能够实现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一)实践基地多样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的活动,所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很重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二)实践基地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必须加强阵地建设,特别注重实践基地建设,要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学校、学生、教师和当地(企业)多方共赢,实现社会实践由短期化、分散化向长期化、阵地化转变。
(三)实践基地专业化。实践证明,实践基地专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应着重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首先,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建立一批融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基地,为学生创造优良的社会课堂;其次,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建立一批能够延伸学生专业的实践基地,可以按照融“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最后,结合实践单位特点,实现多方共赢。实践单位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把建立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
五、实践制度法制化
所谓法制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将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主要环节、工作程序及其督促检查等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归纳,融入有关法律和具体制度中,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内容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用法律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步使社会实践走向法制化。
(一)常规管理制度化。目前高校学生自主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在组织领导上主要依靠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学校整体投入欠缺,经费不足。造成了此类活动有时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只有结合专业学习和教学计划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目的明确,组织得力,重视程度高,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方向国际化。从多年来我国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方向来看,各级政府、各高校在社会实践法制化建设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应逐步借鉴国外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国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的全社会网络化运作,政府十分重视以法制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些值得我们借鉴。
(三)规章制度法制化。立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志愿服务项目来看,立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及至墨西哥、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通过了志愿服务的专门法律。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从我国地方立法的实践来看,目前已有广东、湖北、江苏、宁夏、北京等23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实践证明,通过法律形式为志愿服务确立合法的社会地位和相对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这是志愿服务事业在法治社会中得以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
六、实践评价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指社会实践的评价应该改变单一的标准,严格按照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教师和实践单位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的、网状结构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反映在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环节的多样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是社会实践评价的主体。对于学生评价而言,学生自我、教师、家长、同学、校内外实践单位负责同志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同时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更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评价的定向诊断、反馈激励、发展、管理等多种功能。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依据学生、同行专家、领导管理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分设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评价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概括性,尽可能量化。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后的评价,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也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决定了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上应全面运用定量、定性评价,以做到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02―01。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一、领导重视,充分动员,认真准备
学院党政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列入学生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组织好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布置,精心实施,学院专门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余传杰为组长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有关学校和校团委关于社会实践的各项要求,做好暑期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暑假前夕,我们通过召开班主任、辅导员会议、班会、年级会、社会实践动员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发动,并对今年的暑期实践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任务和时间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把社会实践成绩纳入综合测评分的计算中。同时为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安全进行,凡是组队参加社会实践的小分队,我们都落实了指导老师,带队参加实践。
二、精心组织,内容丰富,注重实效
为保证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学院适当转变组团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把集中组团与分散实践的方式结合起来,以学院社会实践重点团队为重点,以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实现组队形式多样化,课题多样化,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特点相结合,与热点话题相结合为目标,本着“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的活动宗旨,采用“二多样”、“三结合”的组织方式(提倡组队形式多样化,课题多样化,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特点相结合,与热点话题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全院学生均按照要求参加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重走路,传承报国志——赴栾川、鲁山、安康、天水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去年“重走路,传承报国志”调研服务活动的基础上,今年我院社会实践小分队以红二十五军“栾川—鲁山——安康——天水”为路线,继续深入调研途中在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博物馆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路上的新农村建设状况,挖掘精神,让广大同学在实践中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并在新时期新的议题下,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交流、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支教新农村,支援老区人民,宣传2008北京奥运会等活动。并以建团85周年为契机,组织扬五四精神继续革命道路活动,把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做到基层支援老区建设。活动得到了安康日报社“汉江晨报”,安康电视台“金州播报”栏目、栾川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
(二)和谐社会千里行,中原崛起献青春——赴周口、南阳、驻马店、内黄开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
以“三下乡”活动开展十周年,建团85周年和88周年为契机,以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原崛起为切入点,组织“和谐郑州社区行”、“和谐农村支教行”、“和谐城乡调研行”、“和谐校园科创行”、“和谐奥运宣传行”、“和谐实践自觉行”六支小分队,组织大学生利用暑假走访各地,尤其是我省经济发展较快和欠发展到的地区,以及有特别代表性的地区,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考察、学习和调研各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为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建言献策。
调研服务团赴南阳小分队开展了“关爱老人、共建和谐社会”活动、“关注环保,关注奥运,共建和谐社会”主题签名及问卷调查宣传活动以及“关注三农献爱心,共建和谐社会”活动,活动得到了南阳日报、南阳电视台的报道;调研服务团赴周口开展了“牵手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和新农村建设调研服务活动,活动得到了周口电视台、周口日报的报道;调研服务团赴驻马店嵖岈山卫星公社开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服务活动,活动得到了市天中晚报等媒体的采访和报道。调研服务团赴内黄小分队开展了以“不忘红色历史,体验革命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新农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被新闻媒体报道,并在国家人文、革命圣地二帝陵建立了“工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抓学风,长才能”——赴青岛开展专业实习见习实践活动
以“抓学风,加强专业学习、长才能,增强就业能力”为中心,组织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赴青岛了开展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等方面的活动。小分队以调查走访的形式在市6个社区,300户小区居民中开展了“合理使用空调,共建绿色家园”主题宣传调研活动,让广大居民对如何正确使用空调,了解室内装修的注意事项,增强环保意识,共建绿色家园,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活动得到了青岛早报、青岛开发区电视台的报道。;小分队还结合专业赴青岛海信集团开展了专业实习见习调研活动,在公司负责同志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海信日立空调高科技展览馆,生产车间、成品检验室、机械实验室等,并对各种实验设备和实验原理进行了认识和了解,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在课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同学们的专业思想,也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指明了目标,打下了基础。
(四)热情迎奥运、文明我先行——赴郑州绿城广场开展倡议宣传活动
以“贡献一份力量,让北京奥运更美”为中心,学院社会实践郑州小分队,在市绿城广场开展了奥运知识宣讲、志愿服务宣传、文明礼仪宣讲、奥运筹备建设状况调研等方面的活动,活动得到了大河报、商报等媒体的报道。
(五)志愿社会、泽被你我——赴市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学院社会实践郑州小分队以“志愿服务社会,展现工大形象”为中心,积极倡导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性,赴市郊开展“牵手——留守子女”、助残助困、支教支农、勇作义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等多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六)增强艺术修养,传承建筑文化——赴桂林阳朔、郑州城隍庙开展建筑学实习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专业特色,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05级学生赴桂林阳朔进行为期半月的写生实习实践活动,写生实习社会实践就是根据同学们所学知识,一边实习,一边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民风民情,体味名胜建筑的文化底蕴,以在实践中让同学们放开思维的翅膀,去理解、感悟中国古建筑的无穷魅力,增强自身艺术修养,传承中国古老而崭新的建筑文化。建筑学04级学生在我院古建测绘实习基地——明初所建的郑州城隍庙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古建测绘实习,并制作了同学们在古建测绘实习中所做的郑州城隍庙内各建筑的等比例缩小全仿真木制模型。
(七)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和谐新农村——拓宽渠道,创新思路,开展各种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为了增加社会实践的影响,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我院组织学生参与返乡社会实践,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提供介绍信等政策支持。学生们根据专业和年级特点,按照一年级学生以了解和认识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为主;三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以利用所学专业为社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为主的指导思想的要求,同学们以地区为单位,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生态开发、能源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践调研与研究;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农民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状况、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农村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态等问题进行调研实践。各调查小组深入农户家、到达田间、进入村支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掌握了许多具体的现实情况,每位同学都写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学生们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了国情民情,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八)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备赛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同学,进行专题培训,并做好立项、调研、资料整理等“挑战杯”备赛工作,为做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九)加强基地建设,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学院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努力建立多种类型的、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和建立规范、有效的社会实践机制。今年我院分别与市西化县南关小学、县二帝陵、豫西革命纪念馆、区康乐养老院、县后河镇等5个单位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
三、辛勤耕耘,效果显着,硕果累累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为了扩充校青年志愿者的队伍,让更多的人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奉献出我们的爱心,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我们在新的一学期将进行招新生活动。
1.宣传:采用帖海报等方式进行宣传本协会;
2.招新:在学校指定日期地点进行招新;
3.招新后一星期内召开新生动员大会。
二、常规性活动
1、爱心收购
为解决协会经费问题,我们将举办废品回收活动,一方面让青年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会建立爱心帐号,将经费落实到实处,为困难的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义教
这学期校青协继续会在自己固定的点湾里二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义教活动,另外还会与各院青协进行合作到不同的学校进行义教活动。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同时也是让我们各级青协有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提高交际能力。
3、福利院、敬老院
这两处服务点是我们以前工作很少涉及的,但这学期我们会主动的实践下,一方面帮他们整理内务,另一方面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讲些保健知识。
三、其他活动
1、医疗知识宣传
在周边农村地区开展医疗知识进行农家活动,通过为广大农民宣传医疗小知识,更好的利用自身所学为社会服务。
2、感恩节活动
每个人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节做一些小事,用自己那颗感恩的心去温暖整个世界。
3、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
预防艾滋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每年的艾滋病患者和携带着都在不断增加,预防艾滋的工作任重道远。
江西中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xx年7月19日
初入大学的你是否想更多的展示自己或进一步提高自己?
是否想用自己的能力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是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来江西中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吧。
校青年志愿者几年来,在江西中医学院领导及团委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以及积极配合下,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学校,以“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为口号,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的参与面、社会的影响面不断扩大,树立了青年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校青协已经做出了许多,而你的加入会使我们的组织更加精彩,现面向全校新生广招有识有贤有能之士,如你愿为我校志愿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那就快快行动吧!校青协真诚欢迎你的加入。
校青协除理事会外还设以下多个部门:
一、 秘书处
秘书处是协会的中枢部门,主要负责会议记录、文件整理、写活动策划书、团讯及总结、上传资料到协会网站以及网上宣传协会。
二、 宣传部
宣传部是协会的窗口,是外界了解协会的重要渠道。主要负责对外进行志愿者文化及协会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在各项活动中承担制作宣传资料,绘制海报等具体工作。
三、 外联部
外联部是协会内外关系的纽带,负责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校内外各活动单位联系交流工作,将志愿服务渗透到每个角落。
四、 社践部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应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让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营造校园文化的优良氛围,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将意识认同阶段的基础夯实,才能够在实践层面上步步深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影响,为了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首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
第一,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作为大学教师,要想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首先必须“正其身”。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之一,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对高校教师师风师德的认可与赞同,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的第一步。反之,师风师德的堕落,往往会带给大学生负面情绪,乃至让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因此,要大力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塑造师德高尚的校园环境。第二,要加强典型榜样的选择和再培育。现在有一部分典型人物,忙于向大家宣传自己的先进事迹,而忽略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因此,典型的再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要对这部分先进群体进行系统的再培育,让他们能够切实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正能量,而不是就此止步,仅限于宣讲。第三,要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还原本真,以传统文化来丰富、充实大学生的思想内涵,提升其精神境界,进而改变不良观念和风气,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校园文化活动是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认同的有效平台。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在大学生已经建立认同的基础上,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深度认同的意识。当前,在大学校园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相关的活动很多,但是真正可以深入人心的却并不多见。好多活动都是为了开展而开展,到最后,所呈现的结果与真正的初衷已经大相径庭。如何开展既有教育意义,又可以深入人心的主题教育活动?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要不断引入符合“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全新形式。“95后”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凸显,说教式的教育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引发其逆反情绪。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者,应当不断开拓创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设计出符合“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精品活动形式。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构思要巧妙,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体验式教育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认同的强化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感受,实现由活动本身到教育目标的自主性转化。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要注重传授并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能和本领,这样才能够使之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拓展校园文化的实践途径,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参与平台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平台。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鼓励广大青年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用青想和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高校应当积极拓展校园内外的实践平台,策划实践项目,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所谓“做贡献”,就是大学生深度认同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结果。在建立深度认同意识和提升深度认同体悟的基础上,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已经基本具备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该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一是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要保量,又要保质。当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各高校全面展开,但由于有参与意愿的学生人数众多,当前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参与的需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参与平台,让有需求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同时又要保证项目的质量,争取做到“搭建一个,成型一个”,“成型一个,成熟一个”,让参与者们在精品项目中服务社会,这样也更有利于增强学生们服务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创新活动项目,吸引大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要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不断引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们主动设计、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项目的设计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让学生的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融合。三是注重总结提升。活动的参与过程,是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而后期总结的过程,则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更为重要,有助于巩固学生的深度认同意识。
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当前,网络的虚拟化、自由化使众多个体愿意选择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因而负面言论的产生不可避免。久而久之,网络中的这些负面信息将会影响到青年一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这就向高校的校园网络管理提出了挑战。高校应当进一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深度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氛围。
首先,作为校园网络的监管者,要增强自身的政治敏锐度和专业素养。要带领监管团队对网络进行实时监管,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过滤和处理;发现重要问题,要及时上报相关领导和部门,真正把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第一道关卡。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网络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用语,规范上网行为,发挥网络的正确导向作用。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自由并不意味着随便发表言论,应使其网络言行与大学生的身份相符合,从源头上杜绝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此外,还要发挥网络的宣传功能,畅通正能量传输路径,积极打造新颖、富有活力的校园核心网络平台,从而形成一个隐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教育,进而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①刘刚、王文鹏、陆俊杰:《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②崔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8期。
③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