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伴随发展而来的是高职教育不得不面对许多新的问题,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制约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还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具有高职特色的高素质的教师。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加深人们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认识,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标准

1.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也较低,多数高职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比较陌生。很多教师把“教师专业发展”与“在职培训或进修”混为一谈,狭隘地理解这一概念,认为它只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高职教师专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技能性”与“实践性”。据此,“高职教师专业化”可理解为高职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为依托,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过程。所以,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仅应具备各类教师均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要求,而且还必须具备实践技艺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体现着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整合要求。

高职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理应强调其学术性的要求。同时,由于高职教师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所以还应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性。此外,高职教师还要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即师范性要求。

2.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综合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可以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第一,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相应学历,最好达到研究生学历。第二,教师要有一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即综合、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第三,教师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并具有产业服务能力。第四,教师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第五,教师要有较高的服务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获得好的社会评价。第六,教师要符合一些与教师有关的特殊要求,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诊断学生学习的能力、较好的形象和气质、敏捷的思维等等。

高职教师专业化除包含有“专业知识”及“教育方法”外,还含有其教学宗旨所决定的“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专业化应包含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高职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高、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等,但是,在教师专业化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1.社会、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受社会传统观念和政策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和支持度亟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思想观念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年龄、职称、专业结构等存在诸多问题。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尽合理,知识面过于狭窄,“双师素质”不高。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化的不断进步,是高职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

4.在职进修与培训工作不到位。我国目前高职教师的在职教育存在部分人不重视在职培训、培训途径与形式有限、单一等弊端。

5.科研能力较弱。教育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科研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院校教师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而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不健全、制度经费无保障、成果少、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的效能低下等问题,阻碍了其专业化的发展。

6.师德建设问题。目前高职教师的道德现状和社会、学生对教师的道德期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高职教师把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职业,而不是专业,缺乏对所从事工作的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少有专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7.高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缺失。如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短缺、高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等。许多专任教师缺少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技能缺乏,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实践能力的缺失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8.高职教师的专业自主受到限制。高职教师的专业自体现在以下方面: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模式的采用、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有自;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以及运用教育方法方面起主要作用,可以自由采用认为有助于评价学生进步的成绩评定技术;任何领导监督制度都不得损害教师的自由和创造性;对课堂外涉及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务,如参与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教学管理以及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社会性事务等。但在当前,教师事实上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自受到种种限制。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析

高职教师专业化存在着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要求,这其中,专业性是本体性知识,职业性是实践性知识,师范性是条件性知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结合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现状,笔者对加快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尽快完善并形成有特色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降低高职教师在职称评定时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等的要求,代之以对其实践操作能力与指导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确保教师的实践锻炼有足够的经费。政府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补助和职教经费等统筹措施,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主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学校也应在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加创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其与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联系,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创造条件。

2.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化,既需要学校、社会等外力的支持,也需要教师的内在改变。一方面,广大高职教师自身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师职业的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不可随意替代的专业;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也要从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战略高度看待教师专业化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学校应当引导并帮助教师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对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出具体的目标。

3.加快研究制定高职教师的专业标准,严格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在制定教师的入职条件时,可借鉴国际发达国家高职教师培养经验及教师入职资格,制定高职教师的准入制度。要逐步提高高职教师入职的学历资格,规范高职教师的准入制度,为高职教师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规范化打下良好基础,为此,首先要严把入口关,提高高职教师的起点。

4.积极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已成为其专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改善此种状况,既要努力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扩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规模,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及体系,也要努力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对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渠道作用;同时,还要加强高职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培训,以此确保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水平的提高和整合发展。

5.以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高职教育需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建立教师在学校、企业合理流动的程序和机制,鼓励在职教师轮流到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实践体验。只有切实做到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努力优化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才能促进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的积极整合,并以此推动高职教师不断地向专业化发展。

6.健全制度,保障和扩大高职教师的专业自。政府和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专业自。同时,借鉴国外保障教师专业化的通行做法,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学校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规,改变传统的教师聘任、提升以及激励机制,给教师充分的对整个教学的控制权。在课堂教学中,要为教师提供条件,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压力的自上而下组织管理体系,为教师提供宽松的专业环境,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自,以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

7.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终生学习和反思的观念。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对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做好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一要努力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及体系;二要努力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对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渠道作用;三要增进与企业界的联系,加强高职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培训;四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使进修培训与工资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进修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也要树立继续教育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的观念,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8.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过硬的科学理论功底,即专业技术能力,还必须掌握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不仅要致力于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具备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将这些知识融入职业教学的能力。通过“厂校联合”、“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方式,采取实习、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培养、培训模式,选派教师到相关学校、企业去进行实践训练,熟悉最新技术和相关的管理信息,掌握典型的教学经验和职业任务,提高和强化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作朋.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思考[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连秀云.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个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重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98-02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安排状况。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大都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了12门左右,专业课一般开设16门左右,开课学时各校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现行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专业核心技术教育课程偏少。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其中会计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少且课时少。另一方面,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实务操作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学年论文等。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的状况。(1)理论叙述仍过多。尽管许多教材删减了“原则”、“意义”、“作用”、“地位”等所谓的理论问题,但仍存在过多的理论。(2)教材的前后章节的编排不够合理。仍以《基础会计学》为例,大多是先介绍了会计凭证、账簿等理论之后,才介绍会计循环。其实在阐释了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复式记账的情况下,直接介绍企业的会计循环(也就是实务)的内容,然后再介绍账户分类及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会计工作组织的话,则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教材内容没有考虑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会计系统造成的巨大冲击。如,《成本会计学》中关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依然是“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实际上由于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广泛应用,这些方法已在会计实务中很少使用、并正在被逐渐淘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目前,中国高职教育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发展得还不够成熟。部分高职院校过分追求数量和规模而不注重学校整体效益的提高;求大求全而不注重求特求精;只注重从普通高校引进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而不注重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技能人才;只注重外延发展而不注重内涵建设等。这种“粗放式经营”使得课程设置依然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

2.高职会计教育与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区分。中国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曾经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与本科会计教育对于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的层次区分,都是“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3.与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现状分不开。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师资队伍中,一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另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工作量又相对繁重,学校没有安排其到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企事业单位具体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缺乏按职业岗位或工作过程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转换能力。

三、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

1.重新定位高职会计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注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而应当注重直接可上岗的技艺型、操作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应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实践性、技能型”为特色,科学地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财会基础理论知识和财会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从事财会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的含义如下:(1)强调的是“高等性”和“职业性”。既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2)强调的是“技能型”和“操作型”。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中间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所谓的过渡期或适应期。(3)强调必须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再学习能力。当由于社会经济变革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等的变动时,有能力做出适时的调整。(4)强调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提法是劳动部门鉴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时的通俗提法。就会计专业而言,这个层次大约相当于由人事部门所管理的会计人员评定技术职称时的“员”级和“助理”级之间的水平。

2.提高高职会计教师业务能力。当前特别要注重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从事会计实务实践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1)采取外聘的方式,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师培训。(2)采取下派的方式,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企事业单位顶岗或挂职锻炼,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3)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为这些考试的内容都侧重于考核会计实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利于教师通过考试提高实务水平。

3.改善高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条件。(1)完善会计基本流程手工模拟实训室,不再使用假凭证和假数据,将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纸质凭证、账册和报表等都要是真实的,并且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会计数据是某企事业单位的真实数据。(2)完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ERP沙盘模拟实训室,不再是几个学生一台电脑和只安装一种财务软件,而应保证一生一台,并且安装2~3种财务软件。(3)建设会计岗位情景仿真实训室,在实验室设置不同的企业、银行、会计机构、不同的会计岗位,设置不同的会计业务处理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这一情境下进行会计操作训练,受到真实会计环境的陶冶。(4)不断创建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课程中的知识在实务中的运用情况和对会计职业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1.突出职业特点,按“工学结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1)与会计岗位“证书”相关课程。一是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二是为取得会计初级职称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2)与会计岗位相关课程。由于各企业会计机构所设置的具体岗位不尽相同,很难设计出符合各企业会计岗位的课程,但可以根据各企业较统一的会计岗位来设置一些课程,如《出纳实务》、《存货会计实务》、《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投资与筹资会计实务》和《税法与税收会计》等。

2.突出行动导向特点,按“做中学”设置技能训练课程。(1)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如设置《手工账务处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仿真业务原始凭证按手工账务处理原则、程序进行账务处理。(2)辅助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会计专业应会的辅助技能训练课程。如《点钞与伪钞识别训练》、《会计数字与文字书写专业化训练》、《原始凭证认识、鉴别及审核训练》、《实用表格编制训练》等。上述训练课程可在实验中穿插安排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拓展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初级会计人员拓展技能训练课程。如,《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训练》、《会计职业技能综合训练》、《财经应用文体写作训练》和《Excel办公软件应用训练》等。

3.突出高等教育特性,按“适度、够用”设置拓展提升课程。(1)《财务管理》。主要提升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的分析的职业行动能力。(2)《Excel与财务管理》主要提升处理及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各种数据,以及灵活运用Excel的各种功能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和管理及辅助决策的职业行动能力。(3)《服务业会计》。主要了解金融、保险、旅游、餐饮以及超市等不同服务业的特点,掌握服务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规范,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4)《管理会计》。主要了解全面预算、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法及责任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5)《审计》。主要了解审计的基本程序、审计一般技术方法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基本技能,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6)《企业管理》。主要了解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生产过程组织、劳动定额与物资消耗定额、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兢.关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0,(1).

[2]张秀烨.经济环境、教育目标与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7,(8).

[3]陈丽,杨智慧.会计岗位技能操作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4]江锋,阳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探索[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7).

[5]刘剑虹,等.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