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本科教育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本科教育学论文

本科教育学论文范文1

1.1认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都使要和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些医疗机构共同合作的,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儿童少年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都需要相应的医疗机构来承担,环境卫生学通常是学校自己来承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时也为培养现如今仍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2摸清基本现状以找准改革方向

很多学校在前几年就应经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掌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也对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还采取了电话网络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当今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开设课程的顺序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合理性,在很多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临床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细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得到非常细致的教导,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样实习结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1.3巩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学校在预防专业改革之后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收货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让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巩固,以便更好的对突发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2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1合理调整和设置

相关课程和教学阶段新一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参考《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新的定位,对于课程和教学阶段进行新的组合和论证,根据社会需求增加相关的课程,精简或浓缩部分传统课程,从而形成了新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必修课程外,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大量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既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也包括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专业课程虽然在学院开设,但有2/5的教学任务南疾控中心的教师承担;理顺授课顺序,如卫生毒理学提前开设;开设科研方法学类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临床课程和实习更具针对性,现场实习时间从第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时间;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并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导师。

2.2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规律修定教学计划,同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教学大纲,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所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法学类课程增加软件实习比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既突出重点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复习和整理笔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突出应用性实验教学

开设综合性实验预防医学本身属于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至关重要。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基于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方式。借助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不同学科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现代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教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加强毕业设计

本科教育学论文范文2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本科教育学论文范文3

(一)培养方式有误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生存环境受到公办高校的积挤压,竞争十分激烈。民办高校急于求成,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出现了很多的的误区。学校的定位不准,民办高校以公办高校本科教学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用这样的标准来建设学校,没有根据学校的现状、学生的水平来进行继续教育。普遍采用“批量化生产”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教材、教学内容、考核标准都相同。

(二)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的教育与公办高校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民办高校之间缺乏特色也是很大的问题,学历教育定位与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使高校间的继续教育趋于相同,相互之间只对劣势进行比较,没有特色和优势可比。另外,不同区域的民办高校也没有显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构是各异的,继续教育没有体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不相适应。

(三)人才培养的时效滞后

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变化的。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制定,学生对知识的接收都不是实时的,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继续教育的内容可能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之前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学校在设置专业之前,往往只会跟随社会当前的需要,没有细致的分析专业的未来走向,不具有前瞻性,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完毕后,社会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

二、民办高校本科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一)找准自身定位

要找准继续教育的定位,民办高校首先要找到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潮流中自身的发展空间,明确继续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处于什么位置,对继续教育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必须坚持自身的定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二)构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民办高校必须正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摒弃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一个能够实现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交流互动的体系,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原则性的指导。在继续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体系改革,完善体系内容。

(三)积极创新,发展特色

教育特色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必须打破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趋同性”,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民办学校在对继续教育进行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学校所处的环境、地域因素、学校周边地区的人口、科学技术水平、文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在西部的学校教育方式不能沿袭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办学特色,必须结合西部的状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与调整。民办高校应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有专业好、适应性强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实践与创新的复合发展。

(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继续教育的基础,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对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继续教育的成果都有积极作用。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的专业培训,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学习完毕后,进行相应的考核。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对民办高校十分必要,除了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之外,还应对教师的工程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作出要求。比如目前在公办大学本科教育中,许多教师既在大学中任课,又是相关企业的工程师,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五)创造“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式

本科教育学论文范文4

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系统整理,认为有三大类七小项:(1)基本性质:工具性、人文性;(2)从属性质:综合性、实践性;(3)其他特点:基础性、多元性、辩证性。这种梳理是有意义的,但“比较”不明,因而特点也就不那么“特”了。

其实,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其中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对语文知识的规定主要是: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

(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

(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7)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创意等;二是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

本科教育学论文范文5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信息,二是职业认同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主要是参照了李璇《学前教育专科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中用的调查问卷。[2]第二部分问卷中包括30个题目:29个客观题和1个开放题(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作为对量化问卷的补充)。其中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方式的测试题目为24项,都为正向选择题,记分方式为: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一般记3分,不符合记2分,非常不符合记1分;其余的选项用百分率统计法不做记分统计。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各维度的题目分别是:维度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分别是3、4、5、6、7、8、9、10、11。经检验该维度项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895。(共9项)维度二(职业情感):分别是12、13、14、15。经检验该维度项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935。维度三(职业认识):分别是19、20、21、22、23。经检验该维度项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787。(共5项)维度四(对自我职业能力的评价):分别是24、25、26、27、28、29。经检验该维度项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671。(共6项)本研究使用spa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2调查结果

2.1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最高分为5分的计分标准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总体的职业认同得分为3.44分,呈中上水平(3分为中间水平),这与王杰薛、钰川学者的调查结果近似。[3]在四个维度中,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情感得分最高(M=3.7),专业认同次之(M=3.47),职业认识得分(M=3.45)略低于专业认同得分,但均高于总体的平均分;而职业能力的得分最低(M=3.21),低于总体的平均值。

2.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年级差异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得分最高的是大一学生,其次分别是大四、大二、大三的学生。在专业认同维度上,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大一、大四、大二、大三;在职业情感维度上,得分最高为大一学生,其次分别是大四、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职业认识维度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三、大四、大二的学生;在职业能力维度上,大一得分最高,其次分别为大四、大二、大三的学生。由表3的显示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2.3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差异分析

表4表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总体得分略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学生职业认同的得分,在各个维度上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表5是否担任学生职务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及各维度的t检验由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担任学生职务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没有学生职务的同学在职业认同及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结论

1)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男生5人,占5.2%,女生92人,占94.8%;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群体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较高,其中职业情感维度得分最高。3)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水平不同,大一学生最高,其次其次分别是大四、大二、大三的学生。但在各年级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4)担任学生干部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4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科教育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图书馆学教育;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已形成了由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博士教育组成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1]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参考咨询服务等工作已成为基层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由于条件的限制,基层图书馆对图书馆学硕士、博士毕业生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他们对于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还是寄予了厚望。他们理想中的本科毕业生是能很快适应图书馆工作,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给图书馆工作带来技术上、理论上的指导,并且具有一定的图书馆管理知识的人才。然而,事实上基层图书馆盼来的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却并不能给图书馆工作带来预期的变化,于是他们便对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提出了质疑。

1图书馆学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工作表现

1.1不愿从事流通、阅览服务第一线的工作

图书馆行业没有准入制,基层图书馆员文化、业务素质都偏低,图书馆学本科生有一种优越感。其实流通阅览工作是熟悉馆藏和干好采访、编目、参考咨询工作的基础,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又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他们轻视流通、阅览工作,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些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大多不愿从事第一线服务工作。

1.2不能很好地胜任专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

据统计,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在基层图书馆发挥作用最好的岗位是分类、编目,其次是文献采访。由于没有较为系统的其他专业学科知识背景,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操作层面,所以对于参考咨询、管理系统和网络的维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软件的开发等工作难以很快胜任。[2]

1.3图书馆管理知识贫乏,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基层图书馆的图书馆学本科生经过几年的锻炼,业务能力强的一般都能提拔成各部门的业务骨干,甚至业务馆长。但在提拔后发现他们的管理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很好地发挥。

1.4专业思想不稳定

对基层图书馆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希望留住那些能为图书馆事业兢兢业业的馆员,一个馆员无论他多优秀,如果不安心图书馆工作,那也是白搭。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本科毕业生不安心图书馆工作,希望得到更优厚的报酬、更轻松的工作、更高的社会地位,工作不到几年考研、考公务员、跳槽、下海的较多,导致图书馆专业人才流失,图书馆技术性工作缺乏稳定性。

2对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反思

2.1人才培养目标尺度把握不好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学高级专门人才”。从近几年图书馆学本科生就业走势看,还是以图书馆职业为主。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图书馆、中小型图书馆、基层图书馆急需本科人才,这里还有很大的就业市场,其实图书馆本科毕业生要在基层图书馆找一份工作并不难,关键是他们眼光太高,没有把基层图书馆放在眼里,拼命想往大城市的大图书馆钻。图书馆专业教育具有层次性,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图书馆及相关部门具体工作培养操作型人才,而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培养专家型人才应该是硕士、博士教育阶段的首要任务。[3]所以,办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什么层次的人的问题,教学单位必须把握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是办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基础。

2.2课程设置欠合理

大多数学校考虑到招生和就业问题,盲目开设许多以信息、计算机、管理学命名的时髦课程,而把图书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压缩到最低限度,导致图书馆学科核心课程的地位受到冲击。[4]由于图书学专业教师大多对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知识了解不深,所授课程泛泛而谈,导致学生对这些知识也是一知半解,结果图书馆本科教育想为社会培养万金油人才的想法没有实现,更糟糕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连图书馆工作都干不好。图书馆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那种课程设置盲目求全,妄想图书学本科教育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2.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社会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挑战,然而课程的讲授仍然是传统图书馆学的内容,没有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拓展和延伸。如在信息组织课程中,讲授的仍是文献分类法和主题法,而对网络资源的有效组织的问题很少涉及。信息资源建设课程重点还停留在文献采访内容上,而对如何建立虚拟馆藏,如何搜集评估专业数据库、知识博客、新闻网站等网络资源等问题缺少必要的探讨,元数据介绍、电子资源编目等教学内容也没有涉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出现严重滞后于图书馆工作发展需要的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这些工作。

2.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方法单一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年年会上,肖希明教授在《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调查报告》中,调查了38个学校的专业教师情况,调查结果为:教师年龄35岁以下的只占16%,表明教师队伍有待年轻化;教师职称结构呈倒金字塔形,35岁以下教授只有1人,表明后备力量不足;博士学历的占29%、硕士学历的占41%、本科学历的占29%;教师学科背景为图书馆学一级学科的比例较大,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了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来源大多是高校图书馆学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图书馆工作实践,所授专业课就变成纯理论上的说教,教学与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图书馆本科教育的建议

3.1确保图书馆学专业特色,树立图书馆学科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

应把传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核心课程开设。传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课程:图书馆学基础、文献分类法与主题法、文献编目、社科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咨询与决策、文献计量学、文献学概论、目录学概论等是图书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的标志。[5]同时,图书馆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所以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图书馆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信息组织与检索等课程也是图书馆学科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始终要围绕其首先为图书馆培养操作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正确处理好学科核心课程、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不能舍本逐末。那种盲目开设大量其他专业课程,过分加大其他专业课程比例而压缩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做法,将会使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迷失方向。

3.2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

隐性课程亦称为潜在课程、潜课程、内隐课程或非正式课程等。[6]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教育文化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教育经验。多年来困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图书馆留不住优秀人才。基层图书馆本身条件不如大型图书馆,他们对专业思想的要求比大图书馆更高。事实上,职业思想的稳固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靠单纯的说教,效果并不明显,而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往往比正规课程更有力,这一点恰恰被大多数教学单位忽略了,所以不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是不明智的。可以聘请资深的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又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担任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娓娓道来、游刃有余的教学活动中感觉到图书馆职业的魅力。实际上基层图书馆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们对好不容易盼到的人才很注重培养,在深造、继续教育、考察学习、晋职晋级、提拔等各方面都优先考虑,而且这些人才有更多机会熟悉图书馆各个环节的工作,这是大图书馆无法顾及的。事实上,不少基层图书馆造就了不少工作出色的图书馆学本科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请这些学长回校做讲座的方式来激发在校学生对图书馆职业的认同感。

3.3适应图书馆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图书馆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图书馆的学科内容本身也在与技术、社会发生联系与变化,所以教学内容要不断变化。[7]据2002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教研室的教育部“文科应用学科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调查显示: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比较广泛。基层图书馆有一批工作在流通、阅览服务第一线的优秀馆员,缺少的是能胜任网络安全维护、图书馆管理系统维护、网站设计、程序开发、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参考咨询等技术性工作的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应根据这些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很快适应图书馆工作需要。

3.4建立一支既有图书馆工作经验又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专业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

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学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的办法优化现有师资队伍,还可以聘请图书馆资深馆员、其他院系教师为兼职教师来增强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图书馆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比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讲授法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时要注意灵活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8]一般而言,开设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学校,学校图书馆都建设得很好,图书馆各项工作都很出色,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单位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课程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熟悉图书馆各环节工作,提高对图书馆工作的感性认识,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图书馆工作实践很快结合起来,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辛苗.中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危机[J].图书与情报,2003(6).

[2]肖希明.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

[3]李贺,李松玲.基于人才需求的“1+2”模块式专业课程设置——现阶段我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之我见[J].图书馆建设,2006(3).

[4]吴钢等.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应动摇——关于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讨论[J].图书馆学研究,2006(4).

[5]吴慰慈.中国图书馆学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6).

[6]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