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馆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馆考察报告

图书馆考察报告范文1

1图书馆员专业化实现途径

1.1专业课程认证

目前,取得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学位或文凭已成为进入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行业从事专业工作的入职资格。ALIA作为全国性行业标准组织,负责对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认证。目前有10所大学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认证课程,有17所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层次认证课程。ALIA课程认证与会员类别相关联。已学完认证课程并取得学位或文凭,同时符合ALIA章程的入会申请者可直接获得专业会员资格,其中学士学位、研究生文凭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可获得馆员会员资格,职业技术教育文凭获得者可获得图书馆管理员会员资格。上述两种会员资格通常作为从事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工作的必备条件。

1.1.1认证目标2013年ALIA的课程认证综述表明,课程认证的目的是促使图书馆与信息专业教育提高质量,确保学生能体验到高水准的课程,从而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并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素养[2]。为使未来的专业人员履行好这一重要职责,专业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和捍卫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伦理价值;理解用户信息需求和动态的信息环境特点;理解本行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为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注重专业研究、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3]。

1.1.2认证原则与标准课程认证关注的重点是确保课程质量以及课程与当前和未来专业实践的相关性。认证要求:课程包含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科目,以确保最高标准的专业实践;课程项目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合格教师和优良的设施设备,制定了质量控制政策;通过课程项目与本行业之间的协商机制,使课程获得来自行业的建议和支持;鼓励和促进教师与本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交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促进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作为审查依据的认证标准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入学要求、学生支持。(2)课程内容:科目设置、课程实施、学习活动。(3)学生考评:作业、实习、学前资历认可。(4)师资力量:教师数量和专业水平、授课资格、交流与进修。(5)资源配备:设施和设备、信息与通信技术、图书馆与信息资源。(6)质量保障:设立课程咨询委员会、开展课程评估。(7)政策机制:课程对学校战略重点的体现、教师科学研究支持[5]。

1.1.3认证方法与流程申请课程认证的学校需要提交回应上述标准的文件,并通过由教育机构相关人员、ALIA教育项目负责人和本行业从业人员组成的考察小组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审查,审查结束后ALIA将考察报告提交给该校以正式确认认证结果。课程认证一般为每五年一次,为确保长期质量,已获认证的课程项目还需通过提交“年度课程报告”的方式接受监测。所有认证和监测过程都由ALIA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获准认证的课程会在ALIA网站上进行公布,并与提供课程的学校链接,以供有意注册的学生和有意招聘雇员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选择参考。具体认证流程为:学校提出认证申请ALIA向学校发送文件,包括认证指南和调查问卷确定考察小组成员学校返回调查问卷和有关文件考察小组成员审阅文件向学校发送认证考察计划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向考察小组成员发送报告初稿以供审阅和修改向学校发送报告初稿以供事实核查向ALIA理事会提交正式报告向学校提交正式报告和理事会认证决定。

1.2职业资格认证

1.2.1认证条件与方法“职业发展计划”是ALIA开展的一项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学习活动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而获得职业发展的项目[6]。参与该项目满一年并符合相关条件,馆员或图书馆管理员会员即可将会员类别升级为“注册专业人员”,满三年并符合相关条件,即可获得“注册馆员”或“注册图书馆管理员”专业资格。参与该项目的会员需制订计划并参加相关学习活动以获得规定积分、记录和总结活动情况,并接受抽查。ALIA每年随机抽取10%的参与会员,对其持续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审查,以确保参与会员遵守计划并随时保持记录。

1.2.2学习活动类型职业发展计划采取了计分方式,会员可通过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获得相应积分,每种活动都标明了具体得分。主要活动类型包括:(1)ALIA职业发展工具包:利用该工具包制订参加活动计划,并对完成计划情况进行自我评估;(2)短期课程学习:课程由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或ALIA培训项目提供;(3)ALIA任职:担任ALIA理事会或各委员会成员、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等;(4)非正式学习活动:包括研讨会、讲座、自学、远程/网上学习、工作场所学习等;(5)主持与报告:担任各种研讨会、讲座、培训课程、报告会的主持人或主讲人;(6)专业阅读:阅读专业期刊、专著及其他媒体出版物。ALIA通过网站提供了大量电子版的各种专业读物,如期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标准、指南等;(7)专业写作:在专业期刊上、参与编写专业教材或专著、撰写工作报告和项目报告等;(8)岗位交换:暂时借调到另一部门或机构,从事不同于原岗位的工作;(9)高等教育课程学习:选修单独科目或学习完整课程;(10)专业研究:承担基于工作实践的研究项目。

1.3职业教育培训为使专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ALIA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机构、教育机构、有关专家学者等合作,通过开办培训课程、讲座、研讨会等方式,为专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和知识交流平台。所有课程都可以计入“职业发展计划”积分,一些课程甚至可以计入正式大学课程学分。许多课程都采用了自学的方式,以适应当今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所有课程都可进行网上注册。ALIA通过网站对即将开办的课程进行预告,介绍课程主题、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对象与目标、课程内容、主讲人介绍、注册信息、可获得的“职业发展计划”积分等信息。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图书馆与信息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又有其他学科知识;既有现场培训,又有网上授课或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在线交流。

2启示与借鉴

2.1行业协会的作用ALIA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方面,作为制定和维护行业入职标准的专业机构,行业协会通过课程认证的方式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高质量,使教育机构能够培育出合格的毕业生,规范了从业标准,在入职资格的环节上起到了“把关”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使专业人员提高了专业素质,拓展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本行业提供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下持续发展的动力,提升了行业的专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

2.2体制改革与创新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还是以学会系统为主,各级学会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开展专业培训、举办专业会议、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等。但学会属于学术性团体,由于受体制、机构性质等因素限制,还难以充分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如专业人员职称评定等工作目前主要还是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主持实施,而专业课程认证、从业标准制定等活动也尚未开展,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一领域还可以大有作为。目前,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主管部门和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可以利用这一良好契机,推进图书馆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学术性行业管理组织向行业协会的方向过渡、重组、转制,下放政府管理权限,强化行业自主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组织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建设。

2.3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明确的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是实现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前提条件。ALIA制定并向全行业和社会公布了相关政策声明,以实现行业目标为目的,对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应该达到的专业水准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成为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的基准。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方面尚未制定具体政策或提出明确要求,但从业人员专业化问题已颇受关注,如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就以“馆员的力量”为征文主题,有多个分主题涉及馆员专业化问题。中国图书馆学会可以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展开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图书馆员专业化目标与要求,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2.4专业教育与认证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是从源头上保证从业人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课程认证就是有效的实施方式。对我国图书馆行业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来说,专业课程认证都是一个新领域,可以学习国外行业协会已取得的丰富经验。ALIA课程认证政策完善,目标明确,标准详尽,程序规范,可以为将来条件成熟时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教育机制、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

2.5职业资格评定目前我国与国外图书馆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类似的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职称)评定制度,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可向国外行业协会借鉴之处。ALIA职业资格认证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激励机制、动态化管理、注重实效、灵活性、个性化、可操作性强等。ALIA十分重视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要求他们在参与职业发展计划期间不断进取,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这就确保了整个行业始终处于更新、提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状态,而这正是职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学习活动类型既灵活多样又与实际工作相关,避免了单一化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等弊端,可供参与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积分制”也使计划的实施更为简明清晰,便于操作。这些制度和措施为我国图书馆行业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图书馆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

1.引言

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发展给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无论你愿意与否,这样的影响和改变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纵观10余年来图书馆的发展不难看出,图书馆的阶段性发展往往与信息技术的革新联系紧密。在现阶段图书馆服务业务范畴中,无论是图书资料借还这样的传统业务,还是移动图书馆这样的新兴服务,其中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影响着用户,产生许多新的用户需求,并改变着用户的使用行为;如果我们不紧紧跟上,及时地满足这些新的用户需求,适应用户使用行为的改变,我们就可能失去读者,从而丧失图书馆的立身之本,而面临生存危机[1]。以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服务[2]也成为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变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发展重要历程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图书馆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顺应这样的趋势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这样的事实。以下是结合图书馆发展历程,对影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信息技术进行的简要梳理和阐述。

2.1 网络通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以太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兴建,各高校校园网信息化建设也正式拉开帷幕。校园网的建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借助数据库平台技术,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MIS)项目相继上马,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从那时开始起步,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校园信息化项目之一。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系统(系统拓扑图如图1所示)的引入使得图书馆采、编、借、还、藏等核心业务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往低效、繁琐的纯手工操作业务模式被随之取代。

这便是信息技术给现代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革命。直到今天,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系统仍然是整个图书馆业务体系中最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自进入商用时代以来迅速拓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3]。进入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彻底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禁锢。围绕着互联网应用,图书馆搭建网站为用户提供信息知识服务平台,借助社交网络(SNS)、即时通讯技术(IM)与用户进行高效的交流沟通。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资料借还,进而发展为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具备网络化、多元化的信息知识服务体系(见图2)。

可以说,互联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了最为广泛的影响和改变,图书馆的很多信息服务的开展都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

2.3 存储技术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存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纸张、从磁存储到电存储、光存储,以及将来出现的DNA存储,其信息存储方式和信息存储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信息存储量级也在呈指数级增长。

图书馆自从走上信息化建设道路以来,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业务数据产生,从最早用于存储传统业务数据的服务器单机存储,到目前承载海量数字资源的磁盘阵列存储网络,图书馆业务的持续开展也越来越离不开存储。目前以TB(1TB=1024GB)为单位的存储设备在大部分图书馆都有部署应用,除了考虑存储量满足需求以为,也开始重视其高可用性和安全性。图3所示为目前较为典型的图书馆存储系统结构。

2.4 其他衍生技术

影响和促进图书馆发展的信息技术及其衍生技术还有很多,如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移动阅读、RFID、社交网络(SNS)、即时通讯(IM)、Web2.0等等,图书馆行业也一直较为关注这些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尽管不是技术的研发参与者,但却是技术的最终受益者和推行者,也能在技术成熟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这些技术。事实证明,新技术的不断引进为图书馆发展注入了持续的生机和活力,也是维持图书馆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

3.当前热点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基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实处境,图书馆学术界兴起了以图书馆人文价值理念和图书馆技术逻辑,何者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因素的争论,也就是所谓的“道”“器”之辩。不可否认,“道”与“器”始终是图书馆这一社会公共装置天生俱有的自然存在和必然特性,二者共同构成了该装置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4]。图书馆要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取“器”之“力”’,‘圆“道”之“的”’。以下选取当前最为热门的几项信息技术,探讨它们对图书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应用的方向。

3.1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1)定义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5]。

很多专家认为,云计算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型企业都在研究云计算技术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亚马逊、谷歌、微软、戴尔、IBM、SUN等IT国际巨头以及百度、阿里、著云台等国内业界都在其中。几年之内,云计算已从新兴技术发展成为当今的热点技术。

(2)作用和价值

云计算开创了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全新IT服务模式。云计算服务模式不仅给全球信息产业创造了深远的变革机会,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不仅能够有效地缩减IT成本,还能够更灵活更高效地运营业务,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3)在图书馆中的影响和应用

①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所以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

目前,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大部分来源于自行购买和建立的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资源往往数据量巨大,需要占用大量存储资源,且每个升级周期新增的数据量无法准确估计,随着数据库资源的不断增加,为这些资源预留和分配存储空间是件很头疼的任务。采用云存储技术,我们可以对存储资源进行动态分配,按需分配,实现存储资源的高冗余性和弹性管理。

②私有云

私有云(Private Cloud)是将云基础设施与软硬件资源创建在防火墙内,以供机构或企业内各部门共享数据中心内的资源。创建私有云,除了硬件资源外,一般还有云设备(IaaS)软件。

教育科研领域的未来,云计算将为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实效化的服务平台和研发平台。云计算将在我国高校与科研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各大高校将根据自身研究领域与技术需求建立云计算平台,提供高效可复用的云计算平台,为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进而大大提高研发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图书馆建立私有云平台,不仅可以对原有服务器与存储资源加以有机整合,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为校内其他部门提供云计算服务。

3.2 大数据(Big Data)

(1)定义

大数据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大数据(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认为,大数据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6]。IDC总结了大数据具有的“4V”特性,即多样性(Variety)、流量大(Velocity)、容量大(Volume)和价值高(Value)。

(2)作用和价值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它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7]。就像互联网通过给计算机添加通信功能而改变了世界。大数据也将改变我们生活中的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3)在图书馆中的影响和应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科学研究、移动互联网、传感网络、社交网络等应用领域,数据量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图书馆的IT应用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大数据信息浪潮的冲击。图书馆对于大数据而言,通常有三种角色:大数据的使用者或受益者、大数据的提供者或开发者及大数据的运营者或维护者[8]。

大数据可能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帮助图书馆建立各类知识服务及业务建设的风险模型、图书馆用户流失分析及价值分析、帮助图书馆建立新型知识服务引擎、通过分析资源的状况来预测可能的资源故障、帮助建立更加智能的网络化信息资源智能组合方式、对多维度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及智能辅助决策等[9]。

3.3 虚拟化(Virtualization)

(1)定义

虚拟化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是一个为了简化管理,优化资源的解决方案。如同空旷、通透的写字楼,整个楼层几乎看不到墙壁,用户可以用同样的成本构建出更加自主适用的办公空间,进而节省成本,发挥空间最大利用率。这种把有限的固定的资源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重新规划以达到最大利用率的思路,在IT领域就叫做虚拟化技术[10]。

(2)作用和价值

虚拟化技术为数据、计算能力、存储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了一个逻辑视图,而不是物理视图,不受地理位置或底层资源的物理配置限制,不仅可以简化整个IT基础设施的总体管理,降低使用者与计算资源间的耦合程度,同时可以提高这些计算资源的使用效率,合理、高效地发挥IT基础设施的作用。

(3)在图书馆中的影响和应用

在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图书馆采购或试用的电子资源数据库由于来源于不同厂商,具有数量多、运行环境复杂等特点。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在具备有限的IT基础设施情况下,我们会将需要相同运行环境的应用集中放在一台或几台服务器上,对需要特殊运行环境的应用又独立部署于其他的服务器。这就造成有的设备超负荷运转,而有的设备则没有充分发挥效能。采用虚拟化技术,则可以把所有的计算资源做统一规划管理,动态调配。如可以从虚拟化池中给一个新应用分配一个单独的虚拟服务器,还可以为这个服务器指定分配所使用的内存、存储空间容量以及CPU数量等。此外,虚拟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容灾、集群等高级应用。运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降低IT设备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合理管控IT设备,并最大化发挥IT设备的效能。

4.结语

图书馆事业若要在信息时代继续发展,除了继续追踪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外,还需要有所创新。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战略眼光,能够认识到新的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的战略意义,盯住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发现潜在的应用领域,适度超前地布置信息技术的研发或试验性应用研究,敢于投入资源,力争在研发与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朱强,孙卫,赵亮,马瑞,洪光宗,孙一钢,钱国富.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信息技术——2009年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03):77-94.

[2]朱强,张红扬,刘素清,张春红,周春霞,黄涛.感受变革 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2):5-12+17.

[3]互联网[EB/OL].2013.03.09.http:///view/6825.htm.

[4]李金荣.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进步的根本力量[J].图书馆论坛,2010(06):179-183+243.

[5]云计算[EB/OL].2013.03.19.http:///view/1316082.htm.

[6]大数据[EB/OL].2013.03.19.http:///view/6954399.htm.

[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阳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

[8]初景利,许平,钟永恒,等.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美国七大图书情报机构考察调研报告[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0-17.

图书馆考察报告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进一步搞好系资料室特色建设的意义,指出优化藏书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实现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开拓服务创新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关键,提高资料员素质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前沿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和服务性,它对藏书建设及读者工作有独特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抓住专业服务规律,探索专业服务渠道,实现专业特色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料室的教学与科研的支柱作用。

一、进一步搞好院、系资料室特色建设的意义

目前,学校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资料室建设如何适应新时期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资料室是学校图书信息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肩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职责。因此,重视和加强资料室的特色建设,对保障教学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从事实上看,当前资料室已成为教师和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依赖性场所。从我校实际情况看,单靠图书馆很难满足师生们教学和科研对专业信息资料的需求。而相比之下,资料室就有其自身特点,不仅拥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各种资料,而且具有就近、就地、省时、省心的好处。因此,把资料室纳入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建设好、管理好一批具有学术优势和专业特色的院、系资料室,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优化藏书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实现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

特色馆藏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础,没有特色藏书资源,就谈不上特色的服务。学科资料室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藏自己学科各种类型与载体的文献信息。应该面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要求,立足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

(一)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任何一个图书馆和资料室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系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研究生等研究型读者,因此,系资料室在藏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针对研究型读者需求,收集专、深、快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针对性实用性均较强的专业文献信息。“专”是指专业性强。收集资料的专门化,收集与专业对口的文献资料。“深”是指学术性强。资料室既要为教学科研提供书刊资料,又要搞好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因此,资料的收集应注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注重学科范围内核心期刊的订阅,特别是要为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专而精的文献资料信息。“快”是指讲究时效性。高校系资料室处于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最了解本专业教学科研的动向,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应是最快捷、最便利的信息资源。

2.系统性原则。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等研究型读者。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必须要求有系统的资料体系作为它们的研究保障。因此,系统性是针对性的一个具体体现。表现为:资料室应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特别是对专业文献建设要全面、系统地收集。注意做到“三不缺”:不缺重点学科的国内外专业权威性论著;不缺重点学科中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著作;不缺重点学科纵向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有影响的论著。

3.发展与剔除原则。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发展与剔除的动因,是读者的需求及资料室自身的发展。资料室主要读者的需求层次高,藏书建设的发展需要紧紧跟踪学科的最前沿,过多的滞书会影响新书的发展。因此,资料室不断发展和适当合理的代谢,是保证资料室特色化的重要条件。

4.分工协作原则。它要求资料室与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进行充分协商和取长补短。一般来说,院资料室由于条件限制和用户的特点,宜放置专、精、深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针对性实用性均强的专业文献信息。复本量可少,甚至没有。而图书馆宜收藏与重点学科相关的基础学科文献、较通俗的学术文献,适应于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广泛涉猎和公共选修课,并可考虑一定的复本量。

(二)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结构体系

文献资源建设的结构体系,是指各部分文献资料成分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讲,资料室文献资源的构成,主要有两个部分:

1.以印刷品为载体的传统文献资料。(1)图书。图书是资料室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图书的撰写和出版周期过长,它反映的是以往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最新的情报信息,因此,资料室应选择经典性著作作为重点藏书,并且要有与之相关配套的、一定数量的外文原版图书,共同建立起适应研究型读者需要的本学科专业图书体系。(2)期刊。期刊内容广泛、知识新颖、出版周期短、流通范围广。因此,期刊是资料室藏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期刊名目繁多,资料室应将本学科权威期刊和原版外文期刊作为收藏重点。同时期刊的收藏还要注重连续性。如我院政法经济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系,资料室从上世纪80代起至今一直收藏有国内外政治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半月谈》、《经济研究参考》、《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本系的学科建设、申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本系教师撰写论文、著作,为学生考研、进行社会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3)报纸。专业性报纸是研究型读者不可或缺的专业文献之一。但报纸内容较为分散,读者查询检索不太方便,资料室应以报纸为基础,编制二、三次文献,有条件的资料室还可以建立有学科特色的报纸全文数据库,并将它们作为资料室特色文献的一部分。(4)灰色文献。即非正式出版物。如本系教学教研成果(本系出版的图书讲义、练习册、科研报告等资料)、出国考察报告、专家讲学、教师学习材料、获奖老师教案等等。这些文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往往是最新的科研动态,有的还可能是学术上的重要性创见,蕴含的情报价值是常规文献所无法替代的。而收藏灰色文献是图书馆不易做到的事。对处于第一线的资料室来讲,收集这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将它们用来补充资料室的特色文献建设。

2.与专业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1)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与印刷文献相比,具有信息存贮密度大,体积小,重量轻,检索方便、快捷的特点。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重点学科建设来讲,应重视小型专、深数据库的购买,以及课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光盘磁盘及声像资料等的收藏。使之成为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建立虚拟资料室。在互联网时代,系资料室工作不能停留在对过去印刷型文献的管理上,而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公共性,选择链接优秀的学术网站进行超级链接,科学地鉴别、筛选有价值的网络信息。根据需要和可能,利用学校信息中心或图书馆网络技术资源创建虚拟资料室。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选择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立虚拟资料室是资料室的发展方向。

三、拓宽服务渠道,开拓服务创新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关键

读者服务工作在整个图书资料服务中起着前哨、桥梁和尺度的作用。系资料室应充分利用这个前沿阵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叉性,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在服务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读者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一)服务观念创新

系资料室是直接服务于教学教研的主要窗口。高水平高效率为师生提供有助于提高教学教研质量的知识信息服务,让读者满怀希望而来,满载收获而归,这是(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10页)资料室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为此,资料室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传统的坐等别人上门被动服务的思想,要牢固树立以读者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思想,站在读者的立场,研究不同读者、不同时期对创新服务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创新服务的新领域,不断探索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把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重新确立图书馆资源价值观,变文献资源“以藏为主”为“以用为主”,形成资源共享、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

(二)服务内容创新

1.拓展读者服务深度。在内容上,一方面,资料室除做好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类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外,还应该注重广大师生关心的各种信息,如时事信息、考研信息、出国留学信息、择业信息等,并提供这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应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如向新生讲授文献分类常识和图书馆目录知识,指导图书馆目录的使用;对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课程,培养他们的检索意识,掌握文献的检索方法与技能,重点介绍光盘检索系统、联机检索系统、INTERNET网络检索系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培训,帮助读者掌握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技巧,提高读者的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这是今后读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形式上,资料室不仅应提供面对面的借阅服务、咨询服务以及电话服务,还可利用学校的网络条件,积极开展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电子论坛和意见箱服务等等。

2.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网络时代,读者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系资料室可根据读者在年龄、性别、学科、职业、需求等许多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如为教研人员开展定题检索、咨询中介、编译服务;为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前查新、科研中追踪、科研后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为学生读者提供就业和考研信息等等。这是“以人为本”在读者服务中的真正体现。它能激励读者的信息需求,促进读者进行有效的检索、获取和利用信息。因此,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创新读者工作的重要方面。

四、提高资料员素质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

资料室新信息的获取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资料员的业务能力。如计算机的娴熟使用、网上编辑工作、资料的编纂工作、资料分类等,无一不需要资料员努力学习和掌握。应该说,学院资料室对管理人员的选择及培养标准较图书馆要高一些。资料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图书馆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外,还应该不断学习学院学科专业知识,懂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这不仅能使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也促使自己能更快地成为与教师对话的内行与助手,从而了解或介入一些教研活动,体验读者角色,了解他们的需求,增强服务工作的责任心和针对性。可见,特色的文献是我们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具有特色的管理人员则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

总之,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加强其特色建设才能使资料室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中.论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料室的特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4)

图书馆考察报告范文4

我在设计作业时注重时间性、开放性、合作性、综合性等,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体验、探究。一段时间下来,我摸索总结出来了以下几种语文实践作业形式:

一、搜集信息类作业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培养孩子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现代化多媒体收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我重点设置了质疑类作业,即围绕专题收集整理信息,使学生“立足课内,放眼世界”,为“解决问题”“获得详情”“开阔眼界”服务。首先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其次要对所有的信息加工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篇目是描述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等的,所涉及的知识相当丰富,不妨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去搜集相关资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二、捕捉生活,观察记录类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均提到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乐于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好生活记录,日月星辰,鸟兽虫鱼,风雨雷电都是良好的材料。生活是广阔的海洋,我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各自生活中的有益有趣的活动和特殊事件,认真观察,随时记录,并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写出来。如刚发芽的“小草”、斗架的“大公鸡”、春天的“小河”、闪闪的“星星”……

三、实践操作型作业

实践操作型作业,即能从实际操作中明白道理、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付诸生活应用的探究作业。这类作业重点在于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上,从而有助于把学用结合起来。实践操作是对课文描述的验证。如学习《曹冲称象》一课后,我布置的作业是回家演示称象的过程,使学生在玩中收获了知识。

四、读写积累类作业

这类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名篇名句摘记、写读书心得、仿写精彩片段等。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让学生摘录描写山水的词句。以后经过不断积累,从学生摘抄的句子中看,学生的兴趣已不仅仅局限童话和故事上,他们开始阅读诗歌,甚至散文。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欣赏水平也不断提高,也为更好地进行写作打下了基础。

五、考察探索类型作业

这类作业适合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走进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并仿照课文,进行实物实地考察,用文献资料论证法和合理想象法等,写出科技小论文和考察报告。如学生读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实践作业,到你居住的地方考察一下环境情况,并写出考察报告。学生以组为单位,纷纷深入考察和访问:有的同学针对乱占土地抽沙一事,写了《还我家园》的报告;有的同学发现伊通河严重污染,呼吁人们都来保护自然环境;有的同学立志为美化家园做事,长大当一位环保工程师。这样,使学生养成了关心身边事,留心身边事的习惯。

六、学科融合类型作业

小学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启发。根据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实践作业,学生很感兴趣。如学习古诗《小儿垂钓》后,暑假我就针对个别爱好画画的同学设计了诗配画的作业;学习课文《在希望的田野上》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让学生学唱这两首歌;在学习课文《赵州桥》后,我让学生折纸桥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激发兴趣类作业

创造力萌生于每一个孩子天真烂漫的幻想之中,萌生于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之中。但创造潜能要变为创造能力,还需要培养和开发。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总是先考虑作业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把当天所学的知识,以小老师的形式教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我还在全班开展“识新字,背古诗,学儿歌”等活动。孩子们在自学、教别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时我还根据一些课文的特点,设计创新画作业,把自己的想象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

八、亲子合作型作业

这种是指让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的作业。它让作业的时空拓向家庭,让呆板的作业浸染浓浓的亲情,抹上一份淡淡的温情,为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赋予新的内涵。设计这类作业,我主要从亲子交流、亲子阅读和亲子实践三方面去实践的。如我让学生与家长合作完成作业“我与爸爸妈妈比朗读”“幸福家庭手抄报”“听爸爸妈妈忆童年”等,促进了两辈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关爱。

图书馆考察报告范文5

一、 提倡自编型作业,体现自主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编拟出适合学生的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自编出富有特色的语文作业。

例如,教学《九寨沟》一文后,学生无不为九寨沟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所折服。这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愿意为美丽神奇的‘人间仙境’九寨沟设计一项作业吗?”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中来,而且设计远比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丰富得多:配乐朗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背诵;仿照文中“总分”段式的写法写一段话;学习文中比喻、排比等方法,学写一处景物;画一幅艳丽多姿的“神奇九寨沟”图,并配上解说词;为“九寨沟”设计广告语……

学生完成自编的作业,不仅兴趣浓厚,而且作业质量都较高,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

二、 推广实践型作业,体现操作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设计实践型作业,则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种形式多变的活动型作业突破了传统作业的形式,彻底消除了简单重复的弊端,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作业也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与唱、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活动联系起来,从而让作业更富有趣味,吸引力。

1. 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例如,学完《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后,让学生回家做一个简易听诊器,验证课文所写的听诊方法。学完《陈增巧破巫术》后,可让学生模仿文中方法做做这个小实验,从而体会其中的科学奥秘。

2. 画一画。如教授《詹天佑》课文过程中,让学生边看课文,边画出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施工方法,之后再出示多媒体课件示意图,进一步了解开凿隧道的做法,从而使学生领略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3. 演一演。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或具有较多语言、较强动作性的场面描写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创编课本剧并演一演。

4. 查一查。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大自然的文字》等知识性较强的课文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或者上网等方式查一查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习。

5. 评一评。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后,可让学生围绕“你喜欢谁,为什么?你不喜欢谁,为什么”开展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对课文中的人物会作多元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注重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发展健康的个性。

6. 写一写。例如,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后,可以就“本地区水资源污染情况怎样、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污染源有哪些、怎样减少水污染”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并撰写考察报告,在看、问、想、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设计发展性作业,体现挑战性

发展性作业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难度略高于教材练习,因而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教学《明天,我们毕业》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发展性活动,如讲述师生感人故事,表演同学间友谊短剧,给母校或者老师、同学留言,制作并相互赠送卡片等。再如,学习《孔子游春》一文时,教师可作如下设计:作者把大自然比作母亲,你还可以模仿说出哪些比喻句呢?孔子以水喻人,教育弟子怎样做人,你还可以说出水的哪些特性来?这样的作业既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又有助于巩固、加深和拓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技能。

图书馆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历史学教育;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61-02

一、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其作用

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在历史学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配合与促进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相关教学内容,包括历史学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安排的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历史考察及专业论文写作等各项教学内容。

1.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

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专业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对专业知识特别是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历史学教育专业化的养成,并有助于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在历史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读史料能给学生补充对历史更直观、更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空间,在对史料的分析过程中,逐步达到启迪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认识历史发展的深层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深化。

其次,改革历史学教学论等课程,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历史学教学论”和“中学教材分析与微格教学”这两门课程是培养历史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必修课。对这两门课程进行一定改革,可以压缩理论课讲授时间,挤出五分之二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授课环节的单项训练。将中学历史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和分析研究,进行备课、制作课件、试讲和说课等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之间互评,教师对其逐一点评并指导。对每位学生的讲课进行微格锻炼和分析,使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得以锤炼,让他们领会课改精神,使其从教技能得到切实训练提高,为其进入教育实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2.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学生到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教育实习过程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各种能力升华的过程。组织好教育实习,对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其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育实习,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实习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合格的历史教师的重要实践活动。

3.历史考察

历史考察是校外实践教学,指历史专业的师生对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以及文物进行观察与调查的实践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感知和收集史实材料,更深刻地认识历史。通过对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民俗等的实地考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物证历史的能力。这种活动能弥补理论文献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具体和生动的历史感性材料,使间接的历史知识变为学生可以想象、体验的具体知识而易于掌握。

历史考察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周密筹划,将考察计划、考察的重点内容以及考察报告的要求等在考察前向学生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查阅考察对象的背景材料,做好资料及物质准备。考察时请专业人士讲解,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或拍照,回校后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老师指导下,写出考察报告。

在考察中收集历史材料很重要,考察使学生获得大量

感性材料,但历史材料的收集只是手段,目的是对历史的认识。所以历史考察的成果不仅应该体现在所收集材料的质量上,更应该体现在用收集到的材料来说明或理解历史问题上。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理解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应用人才能力提高的过程。

4.专业论文写作

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创新、独立思考及有特色地进行教学设计等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培养历史教师的历史学教育专业,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分析专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创新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以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中学历史教师。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撰写论文,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研究过程,掌握搜集资料、整理和利用史料、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运用观察和调查等方法。学生通过撰写专业论文,训练了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撰写专业论文是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历史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首先,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资料和调研、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学不到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会对培养学习志趣、为今后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大有裨益。通过专业论文写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历史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实践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强化“注重应用,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实践教学理念。

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大学教务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职责。在工作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分散管理的制度。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是指大学教务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规程等原则性制度建设;学院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决策力度,保证实践教学经费使用,负责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管理工作;系(教研室)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制定各项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实施细则、教学计划和实践(实习)手册等教学管理文件。分散管理即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实行由系、教研室负责的分散管理模式。

2.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实践教学的构成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以加强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史料解析为辅的理论教学平台、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为主的历史教学论与微格教学课程平台、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历史教育实习实践平台和以检验理论教学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考察平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素质

要实现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的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应该让教学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建立一套包括实践教学和科研与管理等几个方面在内的岗位工作量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办法、新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实效。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需要的前提,是历史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大学都应对其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3]叶振东,贾恭惠.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