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欣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1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
那么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未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最常见的。但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最理想,但是很可能导致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这样也改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2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构筑欣赏的支撑点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知识重在研究,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支撑。美术欣赏课教学如果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常常出现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
品的误区。这就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的创作远远不只是为了形象,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要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
二、要把握学科特征,找准欣赏的切入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来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行为。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课的特征。要避免课堂上过多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章句,这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
另一方而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课上成故事课、历史课,对美术作品的阐述,应基于市美教育的主渠道,过多地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容易忽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三、要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身临其境的欣赏氛围
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利用多媒体,欣赏教学大为改观。教师只需一台多媒体电脑,简单的操作就能将精彩的图片送到学生的眼前,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翱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如此欣赏过程,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四、要注重欣赏与想象并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市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新美术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题性和创造性,因此,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五、要寓德育于欣赏教学之中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通过道德相互依存,情感融入知识与道德之中。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3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4
【关键词】美术欣赏 审美能力 情感教育
欣赏是审美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青少年正值易感而善变的年龄,他们喜欢感性的把握现实,因为对于他们,色彩和线条大概要比语言文字更易于接受,更易于受感染。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他们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审美的满足,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上的潜波所导致的心理气质与世界观的深刻变化,成为具有高尚情趣和全面知识结构的人才,是美术欣赏课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美术课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备教材要精妙挖掘,备学生要准确透视
上好课先要备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就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分析,要领会其编写意图,掌握其重点、难点和关键。即确定好“着眼点”,握准教学的主攻方向。美术欣赏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内容简明扼要,教师可从教材的课题、正文、配有的范围、教学参考资材方面入手,挖出其精妙之处。以《线描画中的情感世界》为例,文中线描作品有十来余幅,教师如果面面俱倒,一一予以讲解,课文的重点就抓不住,可结合题意,抓住一幅着重分析。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此画是我国古代线描艺术达到高峰时的代表作品之一,画家借用清明这个充满活力的节候,着意表现京都繁华的景象。教师在分析画面景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用线方面的变化(如:虹桥的线条画得粗又浓、河水的线条细又柔、树的线条简练不失力度等),再进一步对作品所包涵的内蕴进行探讨和领悟。使学生懂得了线条不仅能恰当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而且还融和着画家的情感和性格。这正说明了中国画以线造形的艺术形式与特点,也是本课题的重点。教师通过“以一举十”的方法把重点同时也把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线描作品艺术美这个难点轻松地解决了,在具体的图片观察中变得简单明白。
二、教学内容搭配虚实相间,排列要疏密有致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虚实相间是艺术成功的要素,南宋山水画家马远作画时常常留空白而被人们喻为“马一角”,其画实中有虚,灵空不板,余味无穷。虽然艺术教学与绘画艺术不能完全等同,但两者却有沟通之处。在欣赏教学中,最忌教师“满堂灌”。教师应要直说细说精讲一部分,又要力求含蓄、隐约,留些“空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排列的疏密指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分配,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课文重点,难点要疏,以便学生有充分时间思考。课堂的导入,课尾的总结简明概括即密,形成疏密有致的节奏。
三、教学语言要准确易懂,顿挫有致
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核心。好的教案,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会很好地运用,也是白搭的,在一次美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些教师的教案令人看了相当满意,但在执教过程中由于讲课语调平淡、低沉、语速过快,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启动,课堂效果因而大受影响。
要想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需要教师具备很好的语言技巧。归纳起来要注意:语意要通俗易懂,直观生动;语感要情真意切,富有情感性;语调要顿挫有致、富有节奏。使学生听起课来生动有趣,从而学得愉快、扎实。
四、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电化教具
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化教具,不但能使教材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讲授水彩画作品欣赏中,提到水彩画透明湿润,水色交融的特点时,当场用水彩笔调色在画纸上示范,巩固加深了学生对水彩画其特点的认识与理解,这比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透明湿润”“水色交融”要形象得多。此外,还采用了幻灯机的教学手段,陆续分析了课文的部分水彩作品。这既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缩减了教学时间,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教具的运用也要注意适时合理性。不要过早地展现给学生看,最好能按讲授顺序依次展现,以免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五、教学板书要有简洁、条理、规范美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环节。美术欣赏的教学板书要注意什么呢?总的来说做到简洁美、条理美和规范美。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5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1.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中、高年级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由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前,“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已经越来越受到美术教育者的非议。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我们对学生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我们寻找的途径,必须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现代儿童教育基质中,无不体现着“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基本特点。经过新课标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觉得美术教材的内容广博,课程其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美术教育教学侧重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特别是低年级强调游戏性、体验性的活动。
1.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2.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2.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6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
1.感知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由于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与不像”,“画得时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是美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从中能够反应艺术家的表现技法、艺术功力以及艺术创作思想,是衡量作品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所以说,美术欣赏课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作品的外在形式,培养审美感知力,视觉思维能力。美术欣赏教学的必要任务之一也就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的眼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美术的表现形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点:
(1)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类别,该类美术作品的一般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如绘画与雕塑,中国画与西洋画,都是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的。
(3)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写实、抽象、变形怪诞的造型,强调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感受其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倾注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仔细剖析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教师可先简单向学生讲述一下宗教故事,内容是因为犹大的出卖,先知的耶稣知道自己受难将至,于是在晚餐上对他的十二个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已经出卖了我。”之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有的猜测,有的愤怒,有的哀叹等,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的阐述,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分析作品表现什么,每一组成部分的作用,作者希望借此来表达射什么,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外,揭示一特定的主题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体现。如中国画、古代陶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等等,学生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和审美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表达感受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写出自己得感受、体会,进行书面表达,同时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师和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老师来说是赏析。“学”是“教”的出发点、根据和归宿。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一系列审美活动。
1.教师应当注意
(1)教师是勾通学生与美术作品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地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意图、过程、社会背景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应当尊重学生自己得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也可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表述。
(2)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感情。欣赏作品始终是随着欣赏着的情感,教师讲述往往带有自己得感彩,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述,应较为客观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讨论,产生自己真实情感,达到真切的审美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教师要熟悉教材,分析教材,提炼出知识点,设计好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与思维进行能动,积极地再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欣赏内容和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维。通过问题回答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思维,使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使教学更具有个性特色,更富有创造力,使教学效果更好。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赏析,学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有限,见解、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的,肤浅及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地、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作一些适当的提示与补充,勿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是不唯一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5)教学的每个步骤,要同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水平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注意学生的“可教性”和“可塑性”,因材施教为教学基本原则。
2.学生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