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林规划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林规划论文范文1
对于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分析说明。我国西部某城市的道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采用了景区分界方法。即将整个规划设计工程分为四大景区。每一景区的规划设计情况如下:第一景区为路侧绿地。之所以将其划分为第一景区,主要是因为该条道路与机场和高速公路相衔接。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首选方案为图案式园林规划设计法。图案式园林规划设计不仅具有整齐、严肃的观赏效果,而且在植物方阵的排列上会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大方的感觉。除此之外,由于该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上一定要体现出城市风貌。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将路侧绿地的植物分成4个层次,分别为落叶乔木层、常绿乔木层、常绿灌木层以及色叶灌木层。在以上4个层次中,落叶乔木层和常绿乔木层以及常绿灌木层充当背景,色叶灌木层为主体。这样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不仅保证了所选植物的多样性,而且做到了群落的稳定性。最主要的是,以上四种植物均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而且在具体的布置过程中采用了列植的方法,充分渲染出整个道路庄重而不失灵动的气氛。第二景区为另一路段的路侧绿地。该路段的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园林本身的观赏性,而且要结合路段所处位置的特点做到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需要照顾到路段附近居民休息、娱乐的需求。
二、第二景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案为规则式植物配置
在其中穿插了一些路侧游园的元素。该路段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层次分别是:高大乔木层、常绿乔木、常绿灌木以及色叶灌木层。第三景区为生态长廊路侧绿地。该路段园林植物的配置主要为生态群落。要求园林规划设计既体现出自然景观自然性,又不失生态长廊的整洁感。需要注意的是,该路段的设计重点是交叉路口。因此,整体的园林规划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这样不仅能够展现出整个园林的特点,而且能够营造出一个小型的生态群落。具体的设计方案为:道路最外层为新疆杨,并且贯穿整个第三景区。与此同时,在新疆杨前面,种植一些常绿植物、花灌木以及地被植物。通过以上几种植物的精心搭配,从而营造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第四景区为文化游园路侧绿地。该路段的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城市文化。具体的设计方案为:将日晷、迎宾马车以及迎宾方阵作为整个园林规划设计的主线,以上元素都是该城市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缩影。整个第四景区的园林规划主要为乔木,同时根据多样化的园林规划特点进行综合的植物配置。这样不仅做到了群落景观的丰富,而且保留了整个群落的原始性。除此之外,正是由于石雕、日晷、驿站等装饰品的设计,才使得整个园林规划更加生动。
三、结语
园林规划论文范文2
1.1从自然环境来说
我国疆土辽阔,城市分布良莠不齐,并且在数量大小上都存在着不同。对于一些发达城市来说,市政建设早已实施多年,为现在打造良好的城市面貌和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些以前发展较落后的城市来说,省政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有的甚至还没有一个雏形。在城市规划中,园林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管理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1.2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
舒适的自然环境可以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活动场所,使人们都能够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工作与生活,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内在创造力。
2我国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这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关注,从原来的以城市建筑设施为重点转向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园林设计中的园林景观不仅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主要运用绿色植物和人工制造景观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建设效果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管理者对园林设计认识不足,使市政园林设计偏离轨道。施工者不具备专业素质,使一些优秀的园林设计意图、不能够在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展现出来。监管力度不到位,致使整个园林设计质量不能够得到保障。
3城市规划中根据市政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3.1根据城市环境来进行详细分类
对城市环境进行详细分类主要是对该城市环境进行准确考量,由于城市布局复杂,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对该城市的综合环境进行考察,尽可能做到对该城市的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一般来说,我们在对城市布局进行划分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按照一定规模建立不同的“群”,比如工矿群、企事业单位群、居民区、各类校园以及公园、广场等,根据不同的群,园林设计也是不同的。
3.2根据不同的“群”进行量体裁衣
3.2.1工矿区。
矿区是一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地区,虽然矿区一般都位于城市外环,但是其自然环境同样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在矿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绿地防尘污染要求,设计也要大刀阔斧,从整体上和矿区环境背景相配合,要特别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我们还要对矿区缺失的自然环境进行补充和弥补。另外,设计理念还要从愉悦身心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种植一些应季的花草,利用其颜色对比来使人们的感官造成进行性的愉悦体验。
3.2.2企事业单位群。
企事业单位一般都位于一个城市的核心位置,人流量比较复杂,建筑物的风格也以现代化风格为主,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比较优越,其建筑群周围会有一些规模不等的小广场和小池塘等。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要遵循科学的规划理念来进行合理布局,此外,还要注重一些风水因素和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布局中,企业文化和风水这2大因素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在进行改造的时候,要保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点缀和修补,不违背原有的风格和设计思路,使原有设施焕发新颜。
3.2.3居民区。
居民区是城市人口的聚居地,这个区域内的园林设计也是最具有普遍性,这个区域的设计宗旨也会根据为居民建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来进行。所以,这个区域的设计要采用一些具有装饰性的花草和植物,草地建设也是一个关键。在居民区内铺设草地不仅可以降低污染,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悠闲的场所。在靠近街道的居民区还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隔音树木,保证居民能够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作息起居。
4结语
园林规划论文范文3
在我国,水景规划、设计很早就被应用到古园林中,如四大明园中的留园、拙政园中水景规划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当中的水景设计与地方诗词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所营造的意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轮美奂,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底蕴。
二、园林景观水景的规划策略
1.水元素活力氛围的体现
水是生命源泉。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中,水景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景观整体的活力表现,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水景整体规划应适应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展示整个水景艺术效果的同时,力求与附近建筑物巧妙地融合,体现出景观“活”的生命内涵。水景规划在生态平衡系统构建良好、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前提下,可充分将现代科技融入水景规划中,利用科技营造出形式多样的水景景观。通过搭建栈道、平台等方式,形成地区标志物和视线集合点,让人们在此倚栏赏景。在位置良好的观景场所眺望河流和水面,可以更好地体会水元素所表达的整体氛围。园林景观的城市设计需要设计者在水景规划上有更高的造诣,将生活与艺术完美地融合起来,形成完美的水景。
2.静止的山与动态的水有机结合
城市园林水景景观的规划是离不开山和水有机结合的,其是将城市园林景观充分表现的最有效形式,特别是通过静止的山和整体的艺术氛围,将动态的水融入其中,更能突出山水氛围的多样化和城市的活力。将静态的景观石、石驳岸和动态的水互相渗透、交融、穿插,创造成具有多样性的山水景观。在具体的规划当中,可以运用湖石、驳岸等形式,将需要的形态表现出来,而且要加入水元素的展示方式,形成或类似风物禽鱼,或若人若兽,神貌兼有;或者稍微加工,寄意于形。在基础和背景都规划好的情况下,将石头的自然形态融入到水元素当中,展示出水元素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使用驳岸和水线构建的连续景观线和环境的和谐性使用,将带河岸裙墙的驳岸、缓坡驳岸、阶梯驳岸或者石头驳岸、混凝土驳岸、鹅卵石驳岸等融入到水景之中,构建出亲水性的氛围。使人们挨近水面,犹如亲临其境之感。
3.水与植物营造氛围
水景占据了城市园林规划的主体地位,要注重水与植物的配合。使用借景、对景的形式,能够获得俯瞰、鸟瞰和仰视等多种角度的艺术感受。把多种类别的水生植物,像是鱼草、荷花、莲花、芦苇等,有层次地构建出动物、植物和水景的和谐生态环境,尽力突出水与植物的联系,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建造出颜色搭配和谐的浅水池。清澈而透明的池水效应和平坦的艺术效应,都在为营造氛围而出力。特别是在植物的规划上,使用了远近有致、疏密结合的栽种方式,将垂柳种于岸边,柔化了河岸的线条,还能够种植水杉、落羽松、池松等具有下垂枝条的小叶榕等,达到了层次美,丰富了趣味性。对假山的规划,就要和水景、植被搭配好,适当地种植水生植物,辅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像是燕子花、地锦、变色鸢尾、黄菖蒲等,完成整体的搭配,营造艺术氛围。还可以将湿生植物,像是菖蒲、水仙、水芹菜、芦苇、小叶杨、辽杨、沙地柏香蒲等,充分的与水元素相结合,创建和谐、美丽的景观。
4.动静结合蕴含浓厚艺术气息
关于水景的规划形式,主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其通常使用的表现模式有溪流、湖(池)水、喷泉、涌泉、瀑布等。喷泉这种表现模式,可以达到水向上的形态,能够进行不同水体形态的喷涌模式,像是半球形、蒲公英形和扇形等。而且在静态景观的规划中,可以将水的动态和景观的静止相结合,将人造瀑布融入其中,形成幕布式、丝带式、滑落式、阶梯式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整合景色的颜色模式以及水景和人文因素的结合情况,把静止的生物植物安放于动态的水景当中,将自然环境的景色考虑进去,达到动态和静态的结合。既提高了植被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又将水景的活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三、结语
园林规划论文范文4
关键词:园林绿地道路规划
引言: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人体的脉胳一样,贯穿于主园各景区的景点之间,它不仅导引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因此,园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的合理与否,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大量收集与查阅资料、文献,从理论上详细论证与探讨园路在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为园林绿地景观的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①主要园路: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②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③游息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④变态路: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订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2、功能与特点
2.1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自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2.2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2.3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除以之外,园路还可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和改善园林小气候。
3、园路规划原则
3.1园路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密度
园路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
此外,现代园林绿地中还应增加相应的活动场地。另园林过去多以参加游览为主。游园的方式、注意自我感受,人们以思索、追溯领悟艺术中的哲理情感为主要欣赏方式,追求所谓“神游”。而现代人的旅游方式有一种要求与参与的趋势。人们不仅要求环境优美,而且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文娱、体育活动,甚至进行某些学术活动,获取知识,因此,还要理解相当数量的活动场地。
园路广场的占地比例:在儿童公园、专卖公园、居住区公园一般可占10%-20%,在带状绿地,小游园可占10%-15%,其它专卖公园可占10%-15%。详见下表
公园类别
园路广场%
活动场%
古典园林
12-15
1.5-2
坛庙园林
10-20
1-2
综合性公园
10-15
1.5-4
带状综地及游园
21-30
1-1.5
住区公园
10-20
2-5
动物园
10-20
2.5-3
植物园
6-8
2.5-3
儿童公园
15-20
10-15
近效风景区
8-10
2-2.5
其它
10-20
2-2.5
3.2园路的布局
3.2.1平面成形布局
风景园林的道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布置形式和布局特点。自然式园林绿地常见的园路系统布局形成多为套环式、带带式和树枝式三种。
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园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的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步移景异,即是如此。园路的自然曲折,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所占面积有限,园路的曲折更使其小中见大,延长景深,扩大空间。
除了这些自由曲线的形式外,也有规划的几何形和混合形式,由此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西欧的古典园林中(如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当然采用一种形式为主,另一种形式补充的混合式布局方式,在现代园林绿地中也比较常见。
3.2.2立面成形布局
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收放宽度尺寸,采用变断面的形式进行立面上的布局。例如:北京香山、沿蹬道攀登可以发现,不同转折处有不同的宽狭,而且在中途还没有过路亭。另外在许多园中,设置坐登、椅子园路外延边界,除此之外,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木,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3.3园路路口规划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划式园路系统和自然式园路系统的相互比较情况看来,自然式园路系统中则以三岔路口为主,而在规划式园路系统中则以十安路口比较多,但从加强寻游性来考虑,路口设置也应少一些十字路口,多一点三岔路口。
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陟坡地形之外,一般场尽量保用正相交方式。斜相交时斜交角度如呈锐角,其角度也尽量不小于60°。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锐角部份还应采用足够的转弯半径,设为园形的转角。路口处形成的道路转角,如属于阴角,可保持直角状态,如属于阳角,应设计为斜边或改成圆角。
要有景点和特点。在三叉路口中央可设计花坛、花舌等,要注意各条道路都要以其中心线与花坛的轴心相对,不要与花坛边线相切,路口的平面形状,应与中心花坛的形状相似或相适应,具有中央花坛的路口,都应按照规划式的地形进行设计。
3.4园路与建筑
在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处,常常能形成路口。从园路与建筑相互交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都是在建筑近旁设置一块较小的缓冲场地,园路则通过这块场地与建设交接。多数情装饰品下都应这样处理,但一些都过道作用的建筑,游廊等,也常常不设缓冲小场地,根据对园路和建筑相互关系的处理和实际工程设计中的经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处理二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能上能下就是我们常见的平行交接和正对交接,是指建筑物的长轴与园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还有一种侧对交接,是指建筑长轴与园咱中心线相垂直,并从建筑正同的一侧相交接;或者园路从建筑物的侧面与其交接。
实际处理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关系时,一般都避免斜路交接,特别是正对建筑某一角的斜角,冲突感很强。对不得不斜交的园路,要在交接处设一般短的直路作为过渡,或者将交接处形成的路角改成园角,应避免建筑与园路斜交。
3.4.2园路与水体
中国园林常常以水平为中心,则主干道环绕水面,联系各景区,是较理想的处理手法。当主路临水面布置时,路不应该是始终与水面平行,这样因缺少变化而显得平淡乏味。较好的设计是根据地形的起伏,周围的景色和功能景色,使主路和水面若即若离。落水面的道路可用桥,堤或汀步相接。
另外,还应注意滨河路的规划。滨河路是城市中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道路。滨河路在城市中往往是交通繁忙而景观要求又较高的城市干道。因此临近水面的步道的布置有一定的要求。游步宽度最好不小于5m,并尽量接近水面。如滨河路比较宽时,最好布置两条游步道,一条临近道路人行道,便于行人来往,而临近水面的一条游步道要宽些,供游人漫步或驻足眺望。
3.4.3园路与山石
在园林中,经常在园林两侧布置一些山石,组成夹景构成景色,要有一种幽静的氛围。在园路的交叉路口,转弯处也常设置假山,而能疏导交通,又有起到美观的作用。
3.4.4园路与种植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种植相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在园路的转弯处,可以利用植物叙强调,比如种植大量五颜六色的花卉,即有引导游人的功能,又极其美观。
园路的交叉路口处,常常可以设置中心绿岛,回车岛,花钵,花树坛等,同样具有美观和疏导游人的作用。
还应注意园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园路,常是浅理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山麓边坡外,园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所以要求路比“绿”低,但一定是比“土”低。
4、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4.1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主线,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在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4.2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4.3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如:北京西单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的广场,每天人流都很多,但其中设计中绿地草坪战坪占有很大的面积,园路穿插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游人难免要踩踏草坪,影响景观效果。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还于生态不利。
4.4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4.5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5、结束语
5.1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
5.2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5.3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1.章怡维,园林设计师手记之十一园路,园林[J],上海园林集团公司协力,2000年12月仲冬版,页码
2.郑琦,郑珂,园路析,园林[J]上海园林集团公司协办,1998年2月春季版
3.梁永基,王莲清,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4.毛培林,园林铺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语来春,园林工程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语来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谢来漫,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小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8.孟北祯,毛培林,黄庆喜,梁伊任,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9.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
10.陈科东,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11.NigelColbom著,金煜,单长刚夏惠荣译,景园铺装艺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月第一版
12.Pennysuiftjanekszymancuaski著,李晓辉,齐飞,孙晓梅译,园景硬质覆盖艺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