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课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课个人总结

历史课个人总结范文1

1.科室准备

1.1带教计划修订:护士长、科室总带教老师根据院年度带教要求、护生文化程度及上届护生反馈意见进行分析讨论,修订新一年度带教计划。

1.2带教人员确定:采用自愿报名加民主评选产生。首先科内发动,自愿报名。其次,根据护士文化程度、护龄、带教经验、护生评分、临床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评定,择优录取,确定带教人员。

1.3带教培训:科总带教老师对带教护士进行系统培训,主要包括:科室带教计划;具体实施方法、步骤;优秀带教护士介绍带教经验;带教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

2.实习生入科教育

2.1入科第一天由总带教老师负责集中教育。讲解科室规章制度;科内人员;病区环境;仪器设备;主要收治病种;常用药物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基本护理操作示教等。并强调医疗安全、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2.2根据护生文化程度差异结合护理院校实习要求,告知其入科后须掌握的临床护理知识、技能;出科考试内容、形式。

2.3护生与总带教老师相互交换联系方式,如:手机号、qq号等,以方便在实习过程中沟通、交流。

通过上述步骤,消除了护生入科时陌生感,对实习科室有了初步了解,对实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能帮助护生顺利开展护理实践工作,较好地完成护理目标。

3.实习过程中人文化带教

3.1带教老师二“主动”。一指主动与护生沟通,随时了解带教计划完成情况,个性化一对一带教。二指主动关心护生生活、交友及情绪变化,予以照顾、帮助。

3.2护生二“主动”。一指主动参与病房管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与患者建立互相信任、感情融洽的护患关系。二指积极与老师交流,不断累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3护理总带教、护士长对每位护生至少进行一次交流,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鼓励护生参与科室活动,使护生能更好、更快融入新科室。

3.5严抓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护生进行各种形式讲课:即兴提问、小讲课、业务学习、疾病查房,鼓励护生主持讲课等。不断促使护生主动学习,强化理论知识。

4.规范出科考核

4.1理论考试:由科室护理总带教命题,带教老师监考

4.2护理操作考试、整体护理考试由总带教主持、把关。考核结果予立即反馈,肯定优点,指明缺点,告知其改进要点。护士长抽查。

5.带教效果反馈

5.1对护生考核:护生完成出科小结后交给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根据护生自我评定、平时工作表现、理论考试、操作技能、整体护理考试结果结合实习目标给出总体评价。

5.2对带教老师考核:避免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失真,评价表由护士长发放、收集,并在表格发放前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务求真是、可靠。护生从带教老师带教态度、专业知识、讲课能力、操作技能、教学管理能力等几方面对带教老师作出评价。

历史课个人总结范文2

一、提高认识,增强备课行为的自觉性

要想走出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形式化误区,必须从初中历史教师观念抓起,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明白集体备课应是初中历史教师个体思维的相互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二、 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制定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可以按“自备——研讨——整理——验收——个——总结”六个环节进行。

(1)自备。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而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时的侃侃而谈,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应明确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思考重点环节的设计方案,当然,这种方案的设计不一定是十分详细的,可以是突破难点的方法,可以是处理某环节的策略,可以是作业题的设计等。个人自备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2)研讨。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重头戏”应放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上,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设主讲人,负责陈述上课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及注意点等。但是这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也没有谁是听众,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中心发言人陈述后,大家要能畅所欲言,展示出个人自备时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要勇于争辩、讨论。这样通过商讨,聚集集体智慧,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思路。

(3)共案。在集体交流后,要指定人进行整理,并打印成教案。整理工作可以由初中历史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所设计的共案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出集体讨论时得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供老师选择。在共案的右面和后面要留有空白,以便老师作个性化添补和总结。

(4)验收。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经过整理打印成的教案,应交教研组长把关验收,合格后方可打印发放给每位教师。

(5)个案。整理好的初中历史课教案并不可以直接使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这种共案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不具有特殊性。事实上,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再创造,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在形成个案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创新、实用、个性。

(6)总结。总结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再总结,可以不断丰富对教学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对一节课的总结,不必要求老师面面俱到,可以就上述内容中的一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严把督查关。为了能把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抓到实处,学校相关处室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研讨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教研组的考核。另一方面要结合领导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教学实效性。

三、减轻抄写负担,激发备课的积极性

历史课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中学生 中学历史 兴趣培养

历史知识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和抽象性强,偏重于文字上的叙述,中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还处在感性和形象阶段,这就决定了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就会显得索然寡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引导中学生重视历史学科

“兴趣”是一切伟大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学习的根本动力。目前,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初中历史被视为“副科”,高中历史同样受到冷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大,甚至毫无兴趣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他们不喜欢上历史课、不完成历史作业、不做历史习题、不看历史书等。这也是许多中学生学不好历史的主要原因。没有兴趣便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1、中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学习中学历史的必要性

历史知识是对人类过去行为的客观描述,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有选择、有意识的记录,因此历史的内容具有生动具体、丰富多样、故事性强、趣味性足、知识面广的特点,容易激发感情,激励意志;又由于历史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是有血有肉的,它寓哲理于史实,寓智慧于真理,有利于激思明理,获取人生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根据历史知识本来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化教育学和心理学技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学习中学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学历史是一座将过去、现在、将来连接起来的桥梁。透过这座人类光辉历程的桥,人们可以从中寻求到指导现实生活的智慧和力量;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感应时代的脉搏;总结兴国安邦之道。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说的好:“如果没有历史学,社会科学就不完整。只有历史学才能为我们提供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进程和社会制度如何发挥作用所需要的认知能力” 。

3、中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个性发展的需要

作为现代社会可以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内涵。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历史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迎接时代的挑战。“读史使人明智”,鲁迅先生曾说:“治学先要治史,无论学文的,学科学的,他应该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单而可靠的书” 。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作为中学生就更应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一个了解历史懂得历史的人,对于做任何事情都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力量,如《南齐书・序》中所讲:“其名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比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可见学习历史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历史的重要性表现为能培养人良好的思想行为,尤其是中学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中学生正处在接受社会和了解社会的阶段。学好中学历史对他们端正态度,认清国情,明辩是非是大有益处的。

二、帮助中学生克服学习历史的畏难情绪

由于“重理轻文”传统观念的影响,历史学科被带上了“副科”的帽子而长期身居“冷宫”。由于这种传统的影响,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占中学生人数比例40%以上的人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是因为在他们心中对学习历史知识始终具有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的去学习中学历史知识。要帮助中学生克服学习历史的思想障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中学历史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

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从内心热爱自己的专业,一自己对历史学科的浓烈兴趣和挚热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果本身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专业思想不坚定,为了个人的私立,应付差事的从事教学工作,又怎么能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呢?那样又何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教学实践证明:中学生对中学历史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对历史课的认识不够深刻,因而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思想障碍。中学历史教师要想让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就应该有一种责任感,让中学生充分认识历史课的意义。让他们克服对待历史课程所存在的思想障碍。以此来激发他们对中学历史课的兴趣。

2、中学教师要明确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历史教师要坚持不懈,理直气壮地宣传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杜绝学生的这种把历史学科视为“副科”的想法。教师要通过中学其他课程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来讲学好历史课对于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性,用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学家等人物的成就同他的历史知识的修养关系来阐述历史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意义。

3、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出记忆技巧

任何一们独立的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知识需要通过记忆才能掌握,但这里的记忆不等于死记硬背。而所谓的”死记硬背”并不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唯一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讲解将一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的直观具体形象。以便于学生记忆,教师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培养师生情感

师生感情也是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因素。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育活动的特点是以人育人,以人教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而且有师生之间的情感活动和思想交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教师能以人格和教学水平,以及独特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的敬佩。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十分的亲密。学生必然会很愿意上这个老师的课程,并能很好的完成课堂任务。反之,师生关系达不到融洽的程度,就很难让学生从心里上接受这个老师以及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下面就如何培养师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做一下分析:

1、中学历史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自身完美的人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戴。同时还要注意利用课外时间,主动的去接近,了解学生,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近了解自己,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而且有助于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对课程感兴趣,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使历史课富于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2、寓教于情,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对任何的一件事物所持的态度都与他对这个事物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就必须以师生间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使学生坚固的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历史知识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成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掘历史知识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情感。

3、以史为鉴,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知识赋有丰富的思想教育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当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例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其中的许多事例就能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时期,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时中国的不败而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自己讲课的风格,有震撼里的言语,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我相信一定能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新课程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着不断改进,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历史教学中,无论是综合课、讲授新知识课还是复习课,一般说来都不应当用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到底,而应是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教师要设计好导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设计好每堂课的开端,采用新颖别致,形式多样的导课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并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能为主题教育渲染气氛。因此,教师新课的导语,要做到“声情并茂”,或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教学,采用诗歌,民谣等,增强叙事的形象性和真实性,使某些历史知识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

2、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课不等同于历史故事课。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历史事件过程的细节和场景,而且还要求掌握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对比,以形成抽象的历史概念,揭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并能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但所以这些教学目的完成,单靠形象直观的教学是不能完成的,根据笔者的学习经验。总结以下方法以及自己的心得。

3、 教师应该就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来讲历史

历史课个人总结范文4

七年级的历史组有耿立老师、李霞老师、新来的李红晶老师、于金龙老师,他们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伙伴。

耿立老师是组里的大姐,待人真诚、和善,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仍坚持做到每课的随堂练习都及时批改,并利用课间时间单独辅导学生,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李霞老师是学校的德育主任,现在还做团委的工作,并教两个班的历史课,而且已经身怀六甲。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她一丝不苟,无论德育工作、团委工作多么繁忙,她都认认真真备课、上课,并抽出时间辅导学生、和大家仔细研究习题;月考、期中考试结束,她都积极参加批卷,教学成绩优异。

李红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是历史组的新成员,他们的到来给七年历史组又增添了一抹新绿。

李红晶老师原是高中历史老师,教学风格系统、严谨,她的课堂充满激情,深受学生喜欢;于金龙老师是吉大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虽然是刚刚走进历史课堂,但以他厚重的知识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很快就赢得了学生的欢迎。这两位新老师在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同时还主动承担了组内的许多工作,他们虚心好学、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教学成绩突出。

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和他们在一起工作,还不如说是我在向他们学习,坦率而言,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和他们相处如沐春风、和煦温婉而生机勃勃。因为第一次承担备课组长工作,工作中多少会有一点点手忙脚乱,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经常替我分担一些组里的工作,在这里真诚的向她们道一声:谢谢!

在这个学期中,七年级历史老师们爱岗敬业,扎实勤奋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一、认真学习、明确责任、勤奋奉献。

历史组老师们朝气蓬勃,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扎实雄厚。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文件,一个学期来我们团结奉献、开拓性开展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借助的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学习历史兴趣浓厚的契机,我们积极开展了“动手做历史”的活动,并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具体的制作过程,学生制作了大量的历史小作品,教师实现了寓教于乐,学生则感受到了寓学于玩,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扎实开展各项教学常规工作。

教学工作必须从基础常规做起。我们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重温教学五环节、课堂教学常规,并时刻把常规要求自觉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我们坚持以各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认真组织集体备课,从而保证历史学科教学学思路、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目标。课堂教学能够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李红晶和于金龙两位教师的新教师展示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为历史组赢得了荣誉。本学期李红晶老师还参加了送课下乡活动,为28中师生带去了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深受各方好评。

三、虚心向同组老师学习是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扎实、科学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我们特别重视向刚刚教过七年级的八年级历史老师请教,并请他们给我们出谋划策,这使我们受益多多。

四、以科研推动教学,使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

做学者型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老黄牛式的或者蜡烛式的教师只是精神可佳。我们历史组结合工作实际,每位老师都确定了自己的科研小课题,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展开了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五、互相关心、团结奉献。

开学之初,耿立老师因病休假,她的六个班的课由新来的李红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各代三个班的课。这两位老师每次去上课都前都精心准备,认认真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代课工作,并在第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好成绩。后来,耿立老师休假回来,她的学生才知道自己的历史老师原来是耿老师!在耿立老师休假期间,李红晶老师因发烧而被隔离了一周,她们的课由组内的高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代上,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历史课学习,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辛勤努力下,期中考试各项成绩在绿园区遥遥领先。  1   | | | | | | | |

查看更多>>

六、兢兢业业,区里集体备课获一致好评。

这学期区里组织集体备课,我们承担了四课时的备课任务。李红晶老师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于金龙老师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耿立老师的《三国鼎立》和高晶老师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得到了教研员及区内各校七年级历史老师的认可,并且获得一致好评,有的老师在集体备课结束后,主动要求听课,得到我校领导批准后,每个周四都来我校听历史课。这是历史组团结合作取得的成绩,更是老师们兢兢业业、认真工作取得的佳绩。

七、历史知识竞赛在期待中开始。

12月18日,政治和历史学科进行了年级全员参加的政史百题竞赛,学生非常认真、积极,竞赛的结果现在虽然还未出来,但学生在竞赛中的学习状态已经告诉我们,成绩一定会很好的!通过竞赛,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准备,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了。

一个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快乐着、亦或不快乐着,但回头看看,身后是清晰的脚印,我们是丰收着的……带着秋的收获,厚积于冬,我们期待着再一次薄发于明年的春!

历史课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确实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适用程度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对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课程资源的概念

历史课程资源是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很好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历史教学和整个民族的历史素质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

2.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本身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和领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当前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学者,并没有真正将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调动起来。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多年以来,教师只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没有被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从历史课程资源实施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并且在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普遍缺少相应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更难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历史本身相关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教材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更难以实现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

3.构建教师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历史课程从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转向现在“历史课程标准”,它对历史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科学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都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所有这些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没有历史课程资源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以来,围绕着“应试”的目标,我们的历史课程资源被有形无形地限制于教材、教参和学生用书,因此历史课程的改革,为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强化历史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历史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当务之急的重要问题。而构建教师个人的历史课程资源,则是当前面向基层教育中,最切实可行、直接有效,最快捷的方法。

4.教师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4.1 教材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也是最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现在新教材,其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其中的导言、彩图等都是辅助教师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帮手。像“课前提示”、“自由阅读卡”这些都是课改后新增加的内容,是对各课内容中某一内容的扩充和延伸,长期坚持阅读对拓宽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了解有极大助益。历史教材、各科课本只是有限的文本资源,所以我们在对其充分利用后,就应把眼光放在更广更多地文本利用,如图书室就是一座文本宝藏,它容纳了大量先辈的智慧精华,最新史学动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非常重视这一资源的利用,师生私人藏书,所订刊物,往届学生的优秀文章等都是重要的文本资源。

4.2 巧用电教多媒体在教学中引入电教多媒体,合理运用其图、形、声、色像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悦耳、悦目、悦心地历史真实情景,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接受历史思想教学。录像将学生带回过去,与历史人物共悲同喜,与历史脉搏同跳动,模具、图表的善用在历史教学中,除电教多媒体外,模具、图表也是教师激了学生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的好帮手。如学生制作的古陶器、劳动工具模型;教师制作的各种战争示意图、地域图;学校提供的教学用图、教具等,都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融入历史,最终认识历史。

4.3 感悟身边的历史利用所处周边环境的历史遗迹、遗物进行实物教学,让这些历史“自己说话”给学生带来临场感和真实感,不但可以刺激学生的思考,亦具有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同时,历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教师们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来充实自己,并且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如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日记、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记录、同事指导建议、他人帮助,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在面对某种学习需要时去探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

5.开发利用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作用

5.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或者至多加上几幅历史挂图而已。在这样的狭隘课程资源观支配下,历史课被学生看成“死背”而无趣的科目也就顺理成章了。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5.2 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比较偏重“注入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偶尔也有一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如讨论、问答等,但是由于作为课程支柱的课程资源本身比较单一,历史教师只需讲清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历史学习也成为只是背诵一些历史事实的机械训练,因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当前,我国一再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然而,历史教科书其实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历史知识的框架,并非就是历史本身,也不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惟一对象。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即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进行选择和解释,并在心目中重建历史的能力。历史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囿于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结论,除教科书外,还应学会广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课程资源。由于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显著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可见,只有随着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历史教学过程才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5.3 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学 教育素质 知识 历史 学生教师

历史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一课。上好历史课,提高教学质量是历史教师的工作和职责。怎样才能搞好历史教学呢?笔者根据二十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前提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潇洒的教态,风趣的语言,甚至教师的长相、风度、穿着打扮、习惯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教师的教风、教态、教法、语言等产生了好感,就会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其次,要因材施教。学生对历史课的认识和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有兴趣但不求甚解;有的只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兴趣;有的只对分数有兴趣,只从考高分出发。我们应根据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不同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兴趣。再次,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历史课本取材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有许多很吸引人的历史故事、传奇人物等,教师在讲课时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改变单调乏味的讲述,变历史知识为有血有肉的、具体的生动画卷。

二、注重讲授方法和教学艺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历史课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学条件和环境不同,教师本身的素质特长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等,采取灵活多样、适时对路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都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导演,达到美、活、实的艺术效果。我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条件先后采用过参观总结法:参观历史展览、革命胜地、古代建筑,然后让学生根据我拟定的提纲写出总结;专题讲座法:对重大历史事件采用讲座法;读议法:阅读教材后进行讨论;历史知识竞赛法;比较对比法:将历史上相关联的内容加以比较,既可学习新的知识,又可巩固就知识,起到互补作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读(书)测(试)讲(解)法:将新课知识点拟成测试题,上课后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答题,然后我进行要点讲解,并使之系统化。

三、史情、史理相结合

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内容有着明显喜憎之情,他们喜欢爱国英雄的故事、祖国繁荣昌盛更的历史,不喜欢丧权辱国的人物和事件及一些偏于记忆的地域或时代,这就是一种情感因素。教师应根据这一情况发挥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的内容,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感染和启迪学生。如讲“唐朝”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强盛的大帝国,还要使学生理解唐朝繁荣昌盛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又如,讲“东晋和十六国”时,学生对北伐杰出的代表祖荻非常佩服,纷纷表示也要向祖荻那样“闻鸡起舞”练好本领,随时报效祖国。教师可利用学生这种积极情绪选讲一些有意义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兴奋愉悦中接受教育。

对于学生不喜欢的内容,教师要善于从思想上、认识上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历史,使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利用反面教材进行教育。如讲“五代十国”时,教师可提问:“对石敬瑭的所作所为我们可得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反响强烈,争着发表见解,都认为这个人物是个很好的反面教员,要从他身上吸取教训,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民族败类,都不做有辱人格国格的事情。学生的喜增之情是非常易于显露的,教师要把握其心理活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民族感情,使其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奋发向上,立志成才。

四、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探究学习旨在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实现探究式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巧设问题

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想上一堂鲜活的历史课,精彩的、开放的问题情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组罂粟图、一段《鸦片输入》的视频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然后预设问题:林则徐采取过哪些禁烟措施?为什么说领导斗争的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样的情境创设和问题的提出就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

2.互探互究,解疑释难

互探互究、解疑释难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从教学角度来看,该过程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活动,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的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从创造角度看,该过程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主要环节。所以,教师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编制研究的问题、方法、步骤,课上要加强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并留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分配任务,分设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选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各种报刊、书籍等来收集资料,并完成对资料的筛选、归类、分析等过程,通过梳理、分类、比较综合概括,最后完成对课题的解答。

五、利用好课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