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调研报告

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1

一、影响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因素

(一)“历史问题”造成征管数据分散、不规范

一是技术原因造成的。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过程先是较广泛地使用了主机/终端方式,在PC机出现后才逐步过渡到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因此,在数据管理上一直比较重视集中、规范,较早地使用了关系型数据库,并由此带动了领导者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而在我国税务系统,虽然信息化起步较早,但税收征管中大范围的计算机应用是从PC起步的,PC机在数据管理上的优点是应用简单、人机界面好、灵活,造成系统操作的随意性大,又由于原先手工操作传统的惯性影响,数据的人为性较强,个人的随意性影响了数据规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年份之间、甚至同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之间,数据口径不一致,可比性差,造成征管数据上的“历史问题”,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利用率普遍很低。

二是原有管理体制造成的。从表面上看原有税收管理是高度统一的,但在执行中又是条条分割、各自为政。因此在数据统计上是各级税务机关各自定义指标体系,各自下发统计要求,各按自成体系收集,各自分析上报。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机构频繁变动,报表处理方式经常发生变化,具体征管人员在信息化浪潮下无所适从,这些不仅给基层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损失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征管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开票系统,极大地影响了信息化的质量。

三是数据管理和采集不规范。例如用户权限设置不严密,造成越权越位操作经常发生,形成职责不清;采集的数据相互矛盾,如为停、歇业户开具或出售发票,为定额户进行零申报等;数据采集不及时,如不及时进行入库税票销号,不及时进行结帐等;数据分类混乱,如将企业正常纳税当作零散税收,将商业当作工业等等。

(二)征管系统设计时需求不明确,缺乏前瞻性

在软件开发中,需求是第一位的,当前在软件工程中已经分离出了需求工程,而需求是源于管理的需要,从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需求的制定,当然需求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流程的重新界定和调整,而当前税务机关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还处于探索阶段,经常发生变化,从而很难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需求。同时在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很强,相关性不仅表现在数据依存的时间、地点(部门)、类型、名称等原始属性上,还会在数据的转移过程中,产生再生的相关性。某些人为因素会使数据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也是不可丢失的相关性。而且希望从数据中发现的东西越多,相关性的要求就越高。一些领导对数据的认识缺乏严肃性和前瞻性,将手工处理时的随意性带到计算机处理中,因而需求分析肯定会受到影响。应用需求不明确,必然影响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在系统开发之初,管理者说不清应用需求,设计目标难明确;系统开发中,不断冒出新要求,计划赶不上变化;系统开发完后,为了适应众口难调状况,修改、完善周期拖得很长,这样的系统,肯定会影响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三)对数据采集的重要性、准确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条件下,税务部门数据采集、调用更为集中,数据交换、共享更为频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网上运行,其真实性、客观性构成税网的生命线,而当前,数据质量存在诸多隐患,如税务登记不准。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它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其资料是税务机关的源头数据,同时又是税务机关的基础性数据。如果登记不准,必然给纳税鉴定、税源监控、税款征收、会统核算以及税收分析后续工作带来困难和混乱。再加上征收操作欠规范,少数征收人员注重快速操作,忽视规范准确。在申报集中时期,尤其会出现操作不当和欠缺,造成税票限缴期、所属期等栏目内容开具不准确等。还有一些单位对档案数据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以为计算机是万能的机器,数据质量差些不要紧;也有的单位仅仅注重硬件建设,对数据工作的难度、工作量等缺乏思想准备;还有的单位是为了应付评比检查,并没有真正在征管数据质量上做文章。

(四)缺乏对征管数据质量的控制、监督措施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往往被人们忽视。绝大多数单位在数据准备、录入阶段缺乏审核等质量控制、监督措施。一般采取自己审核或互相审核的方法,很少有单位设专人负责数据质量检查,而实际上由于数据采集人和录入人相分离,不能将数据之间的一致性随时检查出来,经常是事后才知道。还有就是一些税务干部的信息化意识不高,缺乏对数据准确性、一致性的认识,所以在具体操作时经常出错。上述诸因素影响了征管数据质量的提高,没有与应用需求相适应的征管数据质量,数据库利用率也很难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很难有实质意义上的推进。

二、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对策

(一)原始数据的全面、准确采集

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必须保证正确无误地输入和记录数据,税务部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多个渠道,多个部门,一是来源于外部,如税务登记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财务报表等;二是来源于内部,如核定税款通知书、催报催缴通知书和税务处罚决定书等,这些数据既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填列,也有税务机关、受委托代征单位填列,数据录入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严把入口关,保证数据准确、及时的进入征管信息系统。

(二)设置较完善的数据校验屏障

征管软件应当支持数据校验功能,进行数据逻辑审核和模拟人工智能审核,以达到所有的数据必须符合法定关系、会计关系、统计关系,表现为数据之间、表内之间、表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和平衡关系。如计税依据*税率=税额;资金来源=应征税收+应征其他收入+多缴税金+暂收款,等等关系,而当前征管软件的校验功能很不完善。目前,税银联网、税库联网和网上申报使得税务机关与银行之间,与国库之间,与纳税人之间,数据更加方便、畅达,但也要防止非法数据的出现,这里,很有必要设置一道数据校验软件作为屏障,去检测和过滤不法数据,防止错误数据扩大化,并给后来的纠错工作带来压力。同时可以设计功能强大的网络化的数据监控分析软件,对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找出疑点,及时排查、纠正,防止不良数据的进一步积累。

(三)完善数据质量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要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对机外数据、虚假数据、不规范数据从源头上严加追究,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纸质资料,轻电子数据,重数据录入,轻数据质量等现象;二是要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虽然征、管、查在形式上实现了三分离,但是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他们必须首先集中自己的管理信息,然后才能利用更多的共享信息进行高质量的管理。由此看来,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规范性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数据无人过问,职责不清等现象;三是要推行“征管数据维护、修改审批制”,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严禁从数据库底层随意的修改数据,特别是随着税收信息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数据库管理员将管理更大数量的税收征管数据,其操作的隐蔽性更强,危害更严重,必须切实加以重视。三是在技术保障上做文章,业务处理软件要有明晰的操作权限划分,严格限制越权操作、越权审批等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各种“责任追究制”有据可查;四是尽量使用程序化的数据传递、接口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对数据流的干预,减少数据扭曲和信息衰减的机会。

(四)加强征管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要使数据质量有深层次的提高,必须注重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征管数据整合与分析是在原有征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对业务信息进行深加工,从中抽取知识或规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所发现的知识运用到税收管理中去。这将是以后征管信息系统应用的重点。例如目前可以将征管软件的数据和金税工程的数据进行整合,进行有效的税控处理和数据的增值利用,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外部网站上设立一些查询系统,供纳税人使用,这样数据的质量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

利用流程管理思想,努力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下,才能产生科学的需求设计,进而才能开发出较好的信息系统,并顺利运行。这将是今后税务管理的核心思想所在,只有这样,税收征管数据才能有质的提高。

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2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以系统、完整、动态的数据为依据;透明,以各个部门、环节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信息对称为前提;现势,以最小的时空差、最高的运行效率为特征;集成,以各类管理、设施、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运行最佳效能为目标。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更多地依托于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化的本质是: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效益明显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征,是城建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托。信息化在城建领域的扩散与应用,有利于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带动管理、设施、服务等实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迫使城市管理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闭向透明、静态向动态、局部向整体转变,在此基础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质提高。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制订并实施建设系统信息化规划纲要,对于城建工作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行动纲要》目标时限到**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实施,重点安排前三年行动计划,衔接五年管理要求,达到八年管理目标。

一、发展历程、现状与方向

**建设系统的信息化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世纪**年代,建设系统已开始应用计算机。经过40多年的应用实践和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从单一的结构分析,渗透到勘察、设计、施工等辅助生产、管理中,进而拓展到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应用技术,从最初的科学计算,扩展到cad设计、自动控制、遥控遥信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ic卡等诸多技术。

目前,建设系统信息化的状况为:一是基本具备实现电子政务的条件。全系统各部门都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网站,架起了政府与社会市民信息沟通的桥梁;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建立了机关局域网,基本形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二是大致形成面向城市管理的gis应用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在建设系统试用以来,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也由基础资源建设逐步向资源整合、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发展,基本形成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相关标准。目前,全系统各职能部门利用gi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面向城市管理的应用系统。三是初步开辟服务社会公众的信息化途径。水、气、公交、出租等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电话与网上受理的服务热线,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一卡通”覆盖了本市公共交通领域,迄今发卡650多万张,日均使用250万人次以上;智能化小区建设开始推进,有100多个智能化小区通过了设计评审,10多个即将建成。

根据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在发展方向上,必须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应用的领域由全面展开向重点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转变;二是进一步提高层次,应用的方式由自成系统为主向资源整合、综合集成和提高整体效能转变。按照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做到“三个加强”:

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3

、农村网络现状

富拉尔基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富拉尔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

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4

一、信息化建设进程回顾

(一)发展前的状况

20*年固始县司法局巡特警大队组建初,仅有一台电脑且配置不高,接入司法网后运行速度较慢,工作效率低下。有警力21人,平均年龄27岁,虽趋于年轻化,但司法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不高,在巡逻执勤、执法办案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个别信息化应用水平稍好的民警,实战能力不强。同时,对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意识,信息化建设及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处于明显薄弱的状态。

(二)现阶段取得的成果

与建队初相比,目前固始巡特警共拥有台式电脑台18台、笔记本电脑3台,达到人均一台的标准,且配置高,网速快。三年来,无论班子成员还是一线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均逐步提升,其中能够熟练运用的11人、基本熟练的7人、基本掌握的3人,均具备独立网上执法办案、独立操作司法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节约了警力,增强了战斗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以来,巡特警部门通过信息化应用,共破获各类案件10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2人,网上逃犯1人,实现了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三)主要经验做法

1、加大硬件投入。为缓解因电脑不足及配置不高而给工作带来的不便,*、*年度巡特警先后购置高配置电脑3台,09年度又一次性投入资金五万余元购置电脑18台,并及时安装入网。这些联网电脑的加入,使大队达到了人手一台电脑的即定目标,为提升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2、强化应用学习。一是强化培训,以教带学。大队把提高民警的信息化素质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使全队民警充分认识到信息练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迅速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自觉参加县局举办的信息化应用培训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同时大队积极搭建学习平台,专门邀请局技术人员张巍、殷全磊等来队授课,现场指导,以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对接受能力弱、基础技能差的民警进行帮助,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入门”。二是结对帮扶,以“熟”带“生”。将本单位计算机运用“熟手”谢宜斌、梅雪涛等人确定为信息化建设“小教官”,通过定人、定责、定措施的方式,让“熟手”与“新手”结对帮扶,互帮互学,并实行捆绑考核,充分调动了民警互助互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了熟手乐教、生手乐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巡特警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整体提高。

3、实行信息导巡。信息是巡逻防控工作的生命线,一切巡逻工作的方式和措施都必须围绕最大可能地获取社会面违法犯罪相关信息而展开。一方面,牢固树立以信息为先导的巡逻工作新理念,大力推行由人到案、由物到案等以信息为起点的主动进攻型作战方式,积极实践网上查证、网上排摸等新战法,实现由以经验为主的巡逻防控模式向以信息为主的主动防控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将信息战贯穿于巡逻防控工作的始终,进一步摸索、总结,丰富、激活信息主导巡逻警务活动的战术、战法,提高全体民警综合应用精确检索、模糊查询等网上作战的能力。

二、当前司法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民警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是一种资源浪费,影响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和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2、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单位在硬件上投入很大,信息化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单位信息化建设专业民警非常短缺,势必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放慢司法业务信息化的进程。

3、信息工作平台不完善。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基础信息工作平台一部分仍未建立,或者虽已建立但还不完善,无法应用于各项司法业务和治安管理工作。

(二)司法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应用能力低。有的民警只能进行简单的浏览和查询,不会打字。有的民警打字不熟练,录入信息慢。有的民警不知道司法信息库有多少可以用,不知道口令、密码是什么,工作效率低。

2、信息利用率低。目前民警使用电脑打字、在网上浏览信息的多,进行网上办案、网上研判的人少。一线民警真正运用信息侦查破案的还不多,信息化在警务实战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信息应用层次低。信息化应用处于传递文件、查看信息、简单比对的低层次阶段,缺乏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信息的预测预警和服务决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和利用。

4、信息保密及安全意识不强。部分民警在运用司法信息平台时,缺乏保密意识和计算机安全维护意识,往往导致泄密和电脑系统感染病毒。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建议

(一)要牢固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真正确立“信息就是基础,信息就是警力,信息就是战斗力”的思想,高度重视加强信息化应用知识的普及。

(二)要构建基础工作信息平台,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强化信息的分析研判和实战功能,切实把信息转化为战斗力。

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5

1 我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下四个局属单位

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1.1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其门户网站和专利数据库两部分。专利数据库现有数据容量3733万条专利,年访问量大概为1000人次。数据库服务器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数据库系统管理采用专人管理,运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安图特科技有限公司定期进行巡检。

1.2 创新谷管理中心

创新谷管理中心目前有一门户网站正在建设中,由省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建设。

1.3 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和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

技术市场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是其门户网站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主要负责新闻稿件和收集到的科技成果及大型仪器共享的申报管理工作,同时转发其他网站与科技工作有关的信息。

1.4 科技信息研究所

信息所目前负责着包括济南市科技局门户网站―济南科技信息网在内的多个网站系统和多个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其中,2010年由局机关组织领导、信息所具体负责建设完成的济南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当时济南市科技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和需求,整合了原有的科技计划申报系统等7个业务系统,新建了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管理系统等17个业务系统,增加和扩充了面向企业的对外服务,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使济南市科技局系统的信息资源更加体系化。

目前信息所负责的各个系统都搬迁到省科学院云计算平台。

2 当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科技局及局属单位网络信息化系统包括多个门户网站和业务系统,由于建设之初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协调,造成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自为战重复投入。每个单位都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在软硬件投入上出现重复投入、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

(2)各个系统相互隔离无法协同为公众、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各自为战建立的系统,无论是网络还是软件都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3)技术力量层次不齐。由于各单位对技术力量投入的不同,造成各单位之间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出现差异,有些单位虽然通过托管解决了硬件环境的问题,但出现问题以后还是需要靠自身技术力量解决,一旦结局不好不仅自身工作无法完成,还会影响科技局系统整体形象。

(4)由于系统的分散造成了安全标准的不统一,尤其是有些系统数据库版本较低,程序代码也有漏洞和后门被不断频频攻击,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由于每个单位管理方式和计划不同,某些网站内容已久未更新,基本成为“睡眠网站”。

(6)系统软件需要升级换代,即将无法满足业务系统对资源和安全的需求。

3 浅谈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根据目前科技局和局属各单位的情况,建议在此基础上打造济南市“科技云”,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济南市科技局信息化平台的规划和整合,解决以上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支撑科技局业务工作的目的。

传统信息系统建设方式和云计算方式的对比

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以各业务部门单独运维或单位信息中心托管两种方式为主,以物理服务器为载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对于物理资源的需求是线性增长的。用户的业务灵活变化,需求无法预估,随着业务的开展,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增加一个应用系统就要新购至少一台服务器并配备相应软件。

独占式使用物理资源。有些业务系统(如计划申报系统)仅在高峰时间段需要占用较多资源,在平时就很少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用户缺乏系统管理能力。业务系统繁多且难以管理,没有专门的系统运维费用,一般各部门独立运维或者托管在信息中心,软硬件购置和维护都由用户自己来进行。

资源投入有限。业务系统对计算、存储资源的需求量很大,而用户对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设备的投入又比较有限。

云计算作为一种资源聚合的技术手段,具有资源池化、按需租用、动态扩展、快速交付等特点,它可以将地理上分散的IT资源逻辑地集中起来,使用户通过互联网以租用服务的方式使用各类资源,而这些资源对用户来讲都是透明的。对于济南市科技局来说,以云计算方式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具有以下优势:

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云计算对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配置管理,把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资源池,并能按需扩展、随时可用,使信息系统得到更快速的部署和使用,实现数据和资源的本地共享。从而消除IT资源独立分散造成的资源紧张、资源闲置、资源浪费,避免了系统重复建设、系统平台难以无缝对接的问题,使IT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降低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投入。云计算采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等技术,解放了硬件配置对计算能力的限制。用户只要按需租用看似无限的存储和计算资源,不必再考虑硬件设备的工作能力,更不用关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日常维护等事宜,对硬件设备等的投入大大减少。

提供统一的运维管理。云计算在技术上采用多级防火墙、虚机网络、灾备等安全设计,服务上具备规范的安全制度,用户既不用担心自己的存储设备损坏导致数据消失,也不用担心病毒木马入侵将数据破坏或窃取等。安全工作交由托管单位来管理,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服务,增加了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

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利用云计算平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不仅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持续完善,整体升级信息化水平,更有利于用户之间的通信和协作,促进信息化产业链条的和谐发展,提升业务的创新能力。综合以上对比,建议采用云计算方式建设科技云来满足济南市科技局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科技云主要包括市科技局和各单位的门户网站,以及提供对外服务的公共业务系统,科技信息网作为中心主站点,其他作为子站点,主站与子站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独立是指各单位之间分工明确,各自维护自己站点的栏目和内容更新,同时作为主站的管理者市科技局,可以将各单位好的内容引用或推荐到主站,利用市科技局的有利地位予以宣传,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各局属单位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申请主站的相关资源配合自己的工作,达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目的。

科技业务集群主要包括市科技局机关各处室的主要业务系统、局属单位的相关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基于这些系统的查询统计和决策分析等功能。通过业务集群使整个科技局系统的日常工作可以通过内网系统基本完成,一方面可以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对相关数据的保密要求,符合相关部门对保密和安全工作的规定。

从长远发展来看,通过集群化建设,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可以更好的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资源的优势互补,还能够使科技局及局属各单位充分发挥自己工作上的特长,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建设性建议。

总的来说,科技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利用自身人才储备,发挥人才优势,积累科技资源,为政府、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4 建设方式

建议依托第三方云计算平台所提供的IT资源,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迁移。公共的云计算平台能够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丰富的IT资源、全面的运维保障和信息安全体系。用户只需要将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业务上去,而无需要再去过多的考虑系统建设和运维方面的问题。另外,用户只需要按照其使用的资源进行付费,可以节省大量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维成本。

但是,电子政务有别于普通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中一些信息系统不允许在互联网上运行。根据国家电子政务保密管理要求,“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务内网要严格按照信息系统的要求建设和审批”。

因此,基于公共的云平台进行政务系统建设有两种方式:

(1)完全基于公共云平台的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根据国家保密要求,在正确分析系统的要求之后,设计合理的部署架构。对于系统,需要在云平台开辟专门的区域,架设专线接入政务内网或专网,然后政府部门也通过专线接入云平台政务内网。对于门户网站等非系统,则可以直接运行于云平台接入互联网。

(2)部分基于公共云平台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基于云平台与政府部门内部局域网进行政务系统建设,即对于一些非应用,如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信息化平台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等等,基于公共的云平台资源进行建设。对于的政务系统,基于政府部门的内部局域网进行建设。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数据接口或数据拷贝实现。

5 跟进的配套措施

5.1 管理制度

要系统运行正常,除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严格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严格的管理是建立在严谨的制度基础上的,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信息安全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安全保密制度、责任分工制度。

5.2 人员管理

人员的管理在资源整合后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各单位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但是各自的技术人员仍然分在,对人员的管理的原则重点是各司其职,负责到人。首先要对各个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和安全的培训,统一系统运行的相关安全和技术标准。其次,建立通畅的联系渠道,保证各系统由专人负责,一方面机房人员要分工到人,另一方面各个单位自己的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常驻机房或者定期巡检自己的服务器,同时保证通讯畅通,确保各个单位的业务系统和网站的正常运转。

5.3 运维保障

运维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专业的技术企业为科技系统的内网和外网提供运维支持,根据内外网的环境和功能的不同,对运维制度有不同的要求。

5.3.1 内网系统运维保障

内网系统由于是与外网物理隔离的,所以运维保障的重点是系统的备份以及及时的恢复,需要专业的技术公司为内网系统量身打造应用和数据的备份系统,尽量使各系统实现在线热备,不间断运行。

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6

教育局副主任科员 XXX

依据局党组制定的主题教育调研方案,X月XX-XX日,由教育局副主任科员赵洪宇同志带队,对部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随后会同县联通公司、县移动公司等单位人员座谈,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范围

滨泉凤亭小学、第三中学、崇德学校;第一幼儿园、第五幼儿园。

二、调研方式

听取学校主管领导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三、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教育信息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3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新增学生用计算机846台,教师用计算机675台,多媒体设备262套,光纤新接入12条。全县10个乡镇学校新装备了48台标准的计算机教室。目前,全县多媒体设备共496套,多媒体教室设备普及率达98%。宽带接入共26条,其中,带宽百兆及以上学校22所,宽带覆盖率达100%。

全县共建成录播教室2个,分别为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2014年以来,为全县26所学校1765名教师录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程近2,000节。录播教室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化的摄录平台,满足了全县教师公开课、优质课等课程视频制作需求。

目前我县师生主要依托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获取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计划未来2-3年建成XX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可管可控的网络资源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2、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

XX县高度重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提升全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手段教学积极性,2013年以来,XX举办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依托国家省市等资源平台,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建设。陆续组织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电子白板应用专题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等,共培训教师近2,500人次。全县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全县共有5所学校276名教师和652名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XX县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次调研和近年来在工作中了解掌握的情况,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校重视不够,信息化工作效能低下

目前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实质仍是考试成绩,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权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各项工作效能较低。有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高,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性和水平不高。部分学校在多媒体设备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2.基本保障难度大,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需要得到保障。目前,我县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入很大,但售后服务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售后维修基金或采取其它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故障较多。一些设备老化、损坏无法及时更新,导致当初高价买来的设备因维护管理麻烦、电费负担较大而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在乡镇学校尤其严重。

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因学科专业技术性强,很多学校存在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专业不对口问题,使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设备维护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1.提高认识

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先进科技的了解和认识,让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结合更紧密,更有实效。

2.推进“两平台”建设

加快XX县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步伐,尽快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解决全县教研问题和资源建设问题,提高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

3.加强“班班通”等多媒体设备售后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