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1

关键词:手机 大学生 影响

一、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寄托。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研究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为手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价值

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利用手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手机文化的消极作用予以防范,使得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朝着积极健康的的方面发展。

二、手机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分析

当下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不是在看书,记笔记,认真听讲,而是在摆弄手机,发短信,甚至接电话等等。手机文化特有的快餐式、娱乐化,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他们满足于浅层次的短信文学,满足于轻松自在的娱乐方式,而排斥紧张的学习,不愿意阅读深奥的书籍,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教材与教学持排斥态度。

(一)生活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发挥着最重要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最为依赖的工具,无论是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它都是最快捷的沟通途径。很多大学生表示,手机大大提高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频率,有助于消除孤独感,拓宽了与社会接触的渠道。但是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困扰,学生主动反映的主要是: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骗人信息这几类。

(二)学习影响

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影响并不乐观。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因为它直接干扰了课堂秩序。

很多手机文化本身就是快餐文化,不需动脑,只求轻松,这与艰深枯燥的知识学习是完全两码事,长期依赖手机只会加剧二者的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三)健康影响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影响。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手机辐射可能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过分使用手机短信会导致孤独感增强,对于交往能力、现实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降低智商。

由此可见,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但我们不必杯弓蛇影,也不必草木皆兵。手机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拦的,但我们要对手机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肩负起责任。文化生产者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主流文化引导手机文化,提升手机文化的审美情趣,争取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提升。

三、应对手机文化影响,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

当然,既要看到手机文化的负面效应,也要发挥手机文化的正面作用。首要的是重视手机文化,引导手机文化,对沉溺于手机文化的大学生积极疏导,帮助他们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研究手机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对于有效地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

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

(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酿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三)适度规范,除弊兴利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取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

总之,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媒介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关键在于它怎么用,做什么用。大学校园理应发挥手机的积极效用,让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2]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11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2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如4G等)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也应运而生。手机媒体也应同时具备了分众的传播目标、定向的传播效果、互动化的传播功能而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二)主要特征

1、移动便携性

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手机媒体使用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再受到任何时空限制。通过手机的收发信息功能,实现了手机媒体的服务移动化。随着手机处理器能力的增强,手机终端体积越来越小,便于随身携带。

2、即时互动性

相较传统媒体较长的信息制作、发行周期,在手机媒体上接受和信息几乎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具备较强的及时性,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任何人只要身处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都能够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信息的、接受和转发,既可实现单向传播,也可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3、个人个性化

作为个人化信息交流产物的手机,属于私人用品,机主对手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这一点成为手机与电脑的主要区别。手机在连接互联网后,个人能够通过手机发表最具个性化的信息,使受众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一对一的传播路径,也使手机媒体实现了信息定制、小众传播的功能,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具个性。

二、手机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适应并满足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现实需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8月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且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当前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已全为“90后”,生长于全媒体时代的“90后”,更乐于使用手机媒体享受网络信息的推送。“90后”在校大学生更敢于追求新鲜事物、更新观念,希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他们对最新的科学技术也接受更快,能够迅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他们也十分它们的实际、利害及功用。善于利用手机媒体对这样一群生长在观念多元、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的特殊群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在互联网新时代接稳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内容

手机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类型广泛的受众群。传统上,传统媒介在媒介行业具有特殊的垄断地位,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通过手机媒体,一般受众就能自己信息、表达意见,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高度融合。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成为手机媒体的传播者,他们不仅有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公共知识分子、影视明星,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大众。他们从自身的社会背景、学识、利益诉求出发,在手机媒体中政治新闻和各种社会消息,对发生的政治、社会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共同话题关注者进行及时交流。老师可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视频等形式,可随时随地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资料发送给学生分享。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也能随时随地接收、检索、浏览老师传达的资料、图片和视频。这些都拓宽了大学生看待事件、思考问题的视野,丰富思想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整合性多种传媒的形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教育成果

手机媒体能承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并整合多种多样的传媒形态,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语音、实时视频、网页、电子邮件等功能。以上传统、新颖的功能的结合,使同一内容在手机媒体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满足拥有不同信息接触爱好用户的需求。手机媒体作为与人形影不离的传播工具,通过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有机整合,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媒体查阅了解最新实事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实现观点意见的共享及碰撞。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为学生被动接受,时效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手机媒体中上传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地、平等地参与课外讨论,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单一、时效性不高的缺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成果。

(四)移动便携性,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具有可接近性

手机形体小巧,方便携带,非常适合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手机媒体是人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媒体,更能凸显人的主体性。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信工具,他们与手机几乎形影不离,利用课间时间、排队等候等“碎片化”时间,可随时随地在手机媒体上浏览和查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关资料,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间限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可接近性,实现处处、时时皆课堂。

(五)互动参与性,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时效性

由于课时限制,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灌输学生知识,学生很少参与讨论,被动地予以接受。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1]手机媒体实现了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交流思想、心得体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手机媒体传播情况下,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和融合。手机独具的随写、随拍、随录、随发功能,使普通受众的传播者角色得到空前强化。大学生通过在手机媒体中新闻信息、图片、视频、评论等内容,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留言和发言,便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但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不少缺点:手机媒体海量信息中充斥虚假与不良信息,易使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心理认知的扭曲。网络暴力和群体极化现象层出不穷,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淡化责任意识,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如果大学生经常接触负面信息,经受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爱国情感会产生动摇。此外,过度依赖和使用手机媒体,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引发双重人格和强迫症。这些缺点必须得以及时加以关注并克服。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力度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交往呈现的新特点,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地位的迫切需要。二是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实践平台。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开展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熟练掌握手机媒体各项性能,提升应对手机媒体和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打造实践平台进行技能锻炼,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三是采取灵活的教育模式,开展小组式讨论教学。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特点,成立专题研究小组,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技能比拼、心得分享等不同活动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媒介素养。

(二)培育大学生手机媒体良好使用行为习惯

一是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运用手机媒体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大学生获取信息、辨别真伪并判断其价值、意义的能力培养,掌握利用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二是加强系统性道德知识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把道德规范学习与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养成训练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内心信念,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培养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形成自律机制。提高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环境下、在多元价值观念影响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正确区分虚假与不良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手段和功能,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打造适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主题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平台。通过在学校官网上陨杷枷胝治教育专题页面,或专门开设“红色网站”,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版,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如时事政策、理论方针、社会新闻等,并及时更新所的信息,创建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的集思想性、专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二是“运用手机短信与手机报技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平台。”[2]通过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将各类信息以短信制作成“高校手机报”,并通过群发或点对点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成为丰富教学信息及反馈信息的载体。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飞信”、QQ群组等工具,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与对话交流的平台。四是打造网络互动社区,搭建信息交换和人际交往的互动平台。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新颖的主题新颖、内容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聚拢人气,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五是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手机APP应用。整合思想政治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功能设置,开发适合大学生使用习惯的APP平台,结合移动学习功能,更好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培养人才。

(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规范、高效运行,必须完善相关运行管理机制。一是探索建立手机联系网络制度。建立由上至下面向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信息联络制度,同时建立由下至上的手机媒体信息反馈网络制度。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责制度。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领导管理机制,明确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管理权责制度。三是建立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考核制度。在建立教育者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评估制度。四是建立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制度化补贴和非常时期补贴,特别是给予学生干部一定资费补贴,为大学生干部桥梁作用发挥提供保障。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高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媒体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优势载体作用,探索完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管理机制,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对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3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培养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成才观。“互联网的全球性和无政府性特征,使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可以轻易渗透进来,一些大学生被不同程度的“西化”,这在无形中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海量的信息资源五花八门很难加以管理和控制,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互联网所宣传的资本主义精神和价值观是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矛盾、相冲突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运用国际互联网大肆宣传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然而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成长以及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西方意识形态的参透非常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些混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的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给传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网络游戏在中国市场的大肆展开,沉溺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了,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把玩游戏当作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不仅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生活,也危害了其身心健康。倘若一个宿舍内有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影响到其他室友的休息学习时间,而且还有可能把这种玩游戏的心理传染给其他学生,使其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是一个独立思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努力创新的过程,然而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是去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论文,稍作修改就去应付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快捷性,虽然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给我们的学习氛围以及学术道德带来了破坏。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的影响

“从数字媒介对人的交往、生活的影响来看,人际情感的疏远,是由于‘人―机’频繁交往,导致人际现实接触减少,从而使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化的特征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中找到满足感以及成就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大学生想要和他人交往非常的容易,只要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不论对方的职业、年龄、性别、长相和居住地都可以成为朋友,然而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没有那么简单,有时甚至很容易遇到挫折,这就使部分大学生选择逃避现实的社会交流,更愿意待在这个虚拟的封闭式的环境里,隐藏自己的身份尽情的向他人宣泄自己内心的想法,长期如此,必定会减少现实中和周围的亲人和朋友的交往,导致身边的朋友圈越来越小。同时其现实人际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下降,更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貌,极易导致现实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可以使人肆无忌惮的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就使很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放下自己现实中的思想包袱,冲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于是网络中就出现了相互漫骂、相互攻击的情形,这给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影响。

(四)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课堂使用手机率为 97.4%,其中上课经常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占 42.1%,偶尔使用手机的占 55.3%,只有 2.6%的学生上课从不使用手机。”大学生的课堂上面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需要师生互动的,然而多数学生都是埋头玩手机,不但影响了听课效率,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老师的讲课效率,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都有所下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自然而然就下降了。手机网络的便捷性和隐蔽性为现在很多大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学习,等到期末考试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习惯,这种恶性循环滋生了学生的不诚信心理。因此,手机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心态,也是不良学习风气的导火线,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的考验

“网上信息涉及面极广,它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巨额知识财富,堪称信息海洋,这些网上信息每天都还在以很快的速度更新,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识准备欠缺,就不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网络的优势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将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一直处于知识信息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威信,受到学生的尊重,这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知识信息非常丰富,并且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时甚至处于略势。由此可见,倘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熟练的运用电脑,具备网络信息素质的话,将不能及时的把教育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潮流信息相结合,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到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听下去。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模式的冲击

“教育途径及信息来源的多向化促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式的领导优势削弱,自媒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被强化,教育主体之间传统的关系面临解构的危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优势,学什么,怎么学,在那学几乎都是由教育者决定的,但是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共享性能够让上网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的学习文化知识,甚至还可以和其他的教育者进行沟通和请教,传统的教育模式被彻底打破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可以随心所欲选择教育内容去学习,而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则只听感兴趣的部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把道德学习强机械的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静止、抽象化的教学模式,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一)强化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意识

“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觉得需要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当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是主要借助于网络排解自己的压力,解决自己的困难,而不再是依赖老师和辅导员。”通过简单的调查了解到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没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他们觉得网上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很齐全,在网上都可以学习了,不需要再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对于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意识很薄弱。网络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大家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面随时随地的交流、学习,但是这并不代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重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神圣使命,因此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把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成才,怎么样引导学生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网络给生活带来的实际问题才是关键,把网络相关方面问题及解决途径编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作为一个新事物出现在了我们这个时代,虽然给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把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通过教育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都更加客观的认识到网络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学生真正受益于网络带来的优势。

(三)积极推进手机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有效途径

手机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手机3G网络的普及,手机4G网络已经逐渐在发展,沟通已经突破了电脑的固定区域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流,广大学生已经离不开对手机QQ、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的使用,有的学生每天对手机使用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学习的时间,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手机通讯工具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或者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的Q群或者微社区,教育者可以不但每天可以和学生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而且还可以把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工具传达给学生,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速度快有效率,而且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随时随地的接受教育。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在网络时代下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高尚的思想素质、过硬的知识素质,同时也要具有充分利用网络和课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针对人的思想的一门课程,课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去吐露自己的心声,老师想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需要学会掌握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网络的优越性去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因此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对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素质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的发展。

(五)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的优越性创新出新的教学方式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4

关键词:火学生;媒体;教育;媒介素养

概括地说,媒介素养就是公众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1]。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公众进行媒介认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公众正确认识传媒的性质,提高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媒体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加拿大等国家。80年代后随着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开始纳入许多国家的学校课程教育体系;9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青少年接受、处理与鉴赏传媒信息的能力,并渐成全球规模性的教育运动,甚至为此立法。目前,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几个北欧国家,它己被纳入全国或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课程内,并出现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教材,甚至发展为白成系统的教育体系。[2]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毕业论文尚未引起充分和广泛的重视,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火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儿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山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点;2004年10月,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传媒人学召开;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火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3]

总之,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媒介素养教育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1.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性

最初,以李维斯为首的英国学者是出于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强烈批评,才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的。直至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大众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欧美国家更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并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青少年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而今,全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在我国,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短信、校园DV等新媒体的接触与使用率越来越高。可以说,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新兴媒体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然而,在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时期,可能会受到媒体的某些误导,甚至是诱导和某些不良暗示,可能会影响到其价值、行为判断的偏颇。2003年3月哈尔滨某大学生创作并演唱的FLASH作品《大学自习室》在高校中几乎有口皆碑,但其中展示的某些大学生形象却令人担忧;2005年4月四川成都某学院的4l位在校男女学生露天,上演了一幕名为《@41》的行为艺术: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此行为艺术在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个性化,这些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等系列媒介认知教育,可能会对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06年l0月,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中国人民大学方面则表示,大学生的自由开放思想不应该受限制;2006年10月中国戏曲学院大四女生,自称为自居易后代,被网友称之为“国学辣妹”,其针对孔子的大胆言行在网上引发热情“辣评”一片。在大众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火众媒体逐渐转向手机短信、网络、DV 等新兴媒体。然而,从诸多的传媒事件中我们感觉到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缺失,特别是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的开放性吸引了整个青年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可以利用手机、视频、QQ空间、博客等传播着自己的个性人生,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可能会对社会起着负面影响,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和媒介认知起着消极作用。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高校传媒教育研究理论的提升,也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论文和专题讨论也越来越多,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不再是纸上谈兵。大学生群体容易为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所吸引,对于互联网上新鲜的东西有着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探索,而目前我国高校传媒教育课程体系如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广告学等学科体系均已成熟,加上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课程的支撑,它们能为善于探索求知的学生群体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专业知识基础。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

正确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概况,硕士论文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甚至是在社会各个层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有多种途径与方法,作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以下三点:

1.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必须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目前诸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列: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利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2.学生参与传媒实践能力的提高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对于大学生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

上,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给大学生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网上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传播乐趣,但也因为意识上的薄弱和缺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能力。他们可能沉迷于传奇、魔兽等游戏的虚拟世界,他们可能热衷于FLASH、DV的制作来展现自己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他们可能醉心于论坛(BBS)、QQ空间、博客的制作与维护,但是“铜须门”事件、“国学辣妹”甚至是更多的网上“愤青”“网络暴民”却使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因此,必须要用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教育大学生,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自我约束,有更多的责任意识,不至于自己的个人行为对学校、社会有负面作,也不使自己受现代媒介技术发展消极作川的影响,从而达到正确的认识媒介、理解媒介、运用媒介,提高传媒实践能力为自己认识社会、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服务。

3.媒介素养评估标准(体系)的确立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论能力,医学论文刨造利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体现的是一个人内在品质,是一种内在思想意识修养,所以对于如何衡量一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据目前的了解,媒介素养的评估体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但不管怎样,在衡量利判断一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评判依据。它应该包括一个人: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对媒介的信息有基本的是非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对不良的信息有辨认能力和免疫能力;能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为自己学习、生活等诸项人生发展服务[4]。完善的评估体系的确立,不仅仅是一个评价标准的确立,更重要的是使社会、学校和个人在这个评估体系里有一个明确的媒介认知导向,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则不至于在纷繁的媒介信息海洋中失去辨别、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交流能力。

在实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媒介素养专业教育的实施,不仅能使我们的学校、教师等对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基本认识,而且能使其在教学、生活等领域对学生起着影响表率作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媒介性质、功能并且自觉用于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样对于其学习和今后步入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创立,对目前社会公众阶层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实现也必将起着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朋。

参考文献

[1]郑智斌,樊国宝.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05,(5):158—162.

[2]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45.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5

为了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当今大学生在移动阅读状况方面的状况,进而为高校图书馆增加电子图书资源来提供数据支撑,2011年12月河南省某高校就移动阅读的行为方式及目的等内容,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走访和统计分析等形式,对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及郑州轻工业学院的560名在读本科生开展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终端上,有95%的学生日常使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有3%的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移动阅读,2%的学生使用PDA、PSP等其他电子设备进行移动阅读;在阅读方式上,有62%的学生为手机上网浏览,25%的学生为手机的信息内容定制,13%学生为移动存储阅读,即将电子信息下载存储于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中,用于单机阅读。使用手机阅读的大学生中的主要阅读内容前两位分别为“时事新闻”(占33.7%)和“生活娱乐信息”占(24.5%),排在第三位的是“搜索调查服务”(占17.3%),排第四位的是“图书阅读”(占14.6%),“报刊订阅”排在倒数第二为8.1%,“学术专业信息”仅为1.8%排名最后。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移动阅读主要方式集中在手机上网阅读,他们浏览阅读内容的不同比重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内容倾向于休闲和娱乐方面的信息。调查中还发现,现在大学生利用手机等电子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已成为一种常态。所有560名的受访者中,移动阅读每次持续的时间低于15分钟的占到33%,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15-30分钟的占到51.8%,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到15.2%。调查表明,大学生每天使用移动终端阅读一次以上的就占到了62.9%,而每周使用不到一次的只有7.3%。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每月移动阅读费用在3元以下和30元以上者分别占总数的21.9%和2.8%,每月移动阅读费用在3-10元的占到了绝大多数,为58.9%。调查显示,受访的大学生中有64.6%的人表示只愿意阅读免费的电子资源,虽然大多数的受访者表示,移动阅读版权应该得到保护,理解收取合理的阅读费用,但是自己却不愿意为此花钱。由此可见,大学生移动阅读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一定规律性。但是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较为局限的消费能力影响其消费,对于数字资源的移动付费阅读普遍抱有抵触的心理。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能找一个悠闲的时间品茗读书,逐渐成了现代人的奢求;随着通信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3G业务和无线局域网的发展,拥有着大存储容量的智能便携终端的普及,以手机主导的电子终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具有的携带极其方便,随时可以使用的优势,且手机还兼有信息接收与自我传播、信息携带终端、身份确认终端和数据采集终端等功能;同时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阅读还具有较强的私人属性,这种属性能充分满足人们个性化阅读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手机阅读所产生的成本要比纸质阅读量低很多,移动阅读的这些优点使得使用者不但投入少且汇聚了更多的零散时间来阅读,上述移动阅读的这些特点正好迎合了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很快、年轻、有朝气、闲暇时间分散、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点,增加了阅读的受众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阅读率。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服务对策

由于近年各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阅读面临着阅读用户大幅增长的需求。尽管当前图书馆在移动阅读方面得到了一些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一些阻碍移动阅读迅速顺畅发展的方面:简单的手机短信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高的信息资源需求与用户需求;大多数智能移动终端价格昂贵,民众普及度有限;智能移动终端操作平台的多样性,造成软件开发工作重复,且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有些数字图书馆供应商为保护自身利益,设置的数字资源的文件格式纷繁杂乱,成为用户无法自由阅读电子资源的壁垒;智能移动终端上网流量费用较高,以及移动阅读产生的信息服务费较高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推广普及。

目前各电信运营商、电子资源服务与内容提供商,都开始研发并向市场提供基于无线通信的各类移动阅读服务。他们提供的电子资源内容多为面向大众的休闲娱乐资源。这些商业化服务很难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移动阅读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在建立完善数字图书馆的同时,推动移动阅读图书馆的建设,为高校学子高质量的移动阅读提供必要条件。据此,为使新媒体时代的移动阅读模式得以有效构建和推广,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移动阅读资源建设,让移动阅读的发展满足大学生阅读需求。移动阅读资源建设要从保证种类和数量上下手,努力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为大学生群体提供高品质信息资源。目前高校图书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拥有着海量的中外文文本及多媒体形式的图书、期刊、论文、标准期刊、专刊以及科技报告等多种格式、内容和体系的电子资源。下一步图书馆移动阅读资源建设中不能是简单的数字图书馆的移植,应该面对大学生特定需求,针对文献数据信息所含重要信息特征进行深层次加工及整理,使该资源成为具有良好的时效性、较强的针对性、较大的信息量和较高的参考价值的适合于移动阅读的实用信息。

2.只有在先进的技术做支撑的前提下,构建一个完善的图书馆移动阅读系统,才能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所处实际情况运用力所能及的技术能力,确保移动阅读系统具备技术上的扩展性,做到预留空间,稳步推进,才能使数字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建设持续稳定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方面还要加强与移动阅读服务产业链上的商家合作,例如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和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等等,利用他们在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提供技术支撑,最后达到双赢的结果。移动阅读资源在智能移动终端界面上,应做到设计简洁、一目了然、使用方便和操作简单,优化操作菜单,繁复的功能操作放置于二级菜单等地方,想大学生读者所想,系统阅读界面使用更加人性化,降低操作难度,使他们能够随意按照个人的喜好来设置个性阅读界面,最大化提高阅读的舒适度。在安全性方面,移动阅读牵涉互联网的链接,在顺畅接收信息的同时,要竭力避免病毒对移动阅读系统和阅读行为带来的危害,这要求我们加强应对病毒的防范检测和阅读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为移动阅读读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阅读环境。在移动阅读客户端应用方面,随着科技进步,智能移动终端价格也在不断地下降,价廉物美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丰富的软件应用都为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发展和普及扫清了终端障碍。因此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建设初期,无需过大投入,只需在现有的数据库站点增加移动设备的访问接口和设置网页自动适应移动终端浏览器代码,就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移动阅读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开发的成本。今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还要贴近大学生读者的移动阅读习惯,适时开发出适合大学生移动阅读的资源及应用软件。#p#分页标题#e#

3.降低阅读成本,强调高校图书馆公益性特征。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还普遍较低,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流量较低的纯文本及免费的资源来进行移动阅读,即文件体积较小的文件,所以,如何降低流量费用是当前降低阅读成本的较为实际的可行办法。在资源的建设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的数字压缩技术减小资源文件体积,以此降低文件传输产生的流量;另一方面,可对移动阅读浏览网页设置不同版本,例如精简版、标准版和3G版,不同版本承载着相同的概要信息以及不同的多媒体信息,读者可以依照自己移动终端网络资费标准灵活选择相应的版本服务,准确完整地把握利用阅读内容。在移动终端的网络构建上,高校可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针对高校这一特殊区域,合作建立校园虚拟网或搭建无线局域网(例如目前移动公司建立的WLAN高校热点CMCC-EDU),相对较低的资费使大学生感受高速网络带来的阅读体验。

4.利用世界读书日等节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移动阅读体验。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平台,利用图书馆管理人员或经过培训后的招募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和读者的互动之中,通过在线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倾向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让广大学生实时体验到移动阅读的乐趣。

5.开展正面引导,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今大学生多数都体验过移动阅读,但往往是停留在一些简单层面操作的应用上,大量资源还没有得以有效利用。很多大学生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移动阅读服务这种新兴服务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都不甚了解,因此高校图书馆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引导,宣传推广这项服务,不断开阔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提高他们的移动阅读素养,消解阅读信息需求不能满足的现象,让新媒体时代快捷丰富的移动阅读服务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6

新媒体及移动阅读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继报刊、户外、广播和电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媒体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被形象地称之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不仅仅涵盖网络媒体和触摸媒体,还有数字报刊和数字影视等等内容。新媒体概念较为宽泛,它采用先进的数字及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通信渠道手段,运行于电脑及各类移动数字终端,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及娱乐服务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媒体。通过新媒体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其构成的主体就是互联网。

移动阅读指的是读者使用便携式阅读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连接方式,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新方式。手持终端设备一般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学习机等。移动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移动阅读具有存储量大,占用空间小,图文并茂,功能齐全,阅读不受时空限制,携带方便,节约资源等优势。移动手持终端不仅融合了传统纸媒体的书写及互联网的交互特征,还表现出了便携式无线设备的移动、即时的特征。人们通过利用日常片段化的时间,利用移动阅读来摄取零散的信息,达到完整系统知识构建的目的,这充分体现出了移动阅读的“碎片化”特点。手机作为移动阅读的主要平台早已平民化,现今手机的发展也逐步智能化,在提供电话和短信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出计算机移动互联的特性,使之成为当今移动阅读的主要终端。

当前大学生移动阅读状况及成因分析

为了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当今大学生在移动阅读状况方面的状况,进而为高校图书馆增加电子图书资源来提供数据支撑,2011年12月河南省某高校就移动阅读的行为方式及目的等内容,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走访和统计分析等形式,对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及郑州轻工业学院的560名在读本科生开展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终端上,有95%的学生日常使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有3%的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移动阅读,2%的学生使用PDA、PSP等其他电子设备进行移动阅读;在阅读方式上,有62%的学生为手机上网浏览,25%的学生为手机的信息内容定制,13%学生为移动存储阅读,即将电子信息下载存储于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中,用于单机阅读。使用手机阅读的大学生中的主要阅读内容前两位分别为“时事新闻”(占33.7%)和“生活娱乐信息”占(24.5%),排在第三位的是“搜索调查服务”(占17.3%),排第四位的是“图书阅读”(占14.6%),“报刊订阅”排在倒数第二为8.1%,“学术专业信息”仅为1.8%排名最后。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移动阅读主要方式集中在手机上网阅读,他们浏览阅读内容的不同比重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内容倾向于休闲和娱乐方面的信息。调查中还发现,现在大学生利用手机等电子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已成为一种常态。所有560名的受访者中,移动阅读每次持续的时间低于15分钟的占到 33%,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15-30分钟的占到51.8%,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到15.2%。调查表明,大学生每天使用移动终端阅读一次以上的就占到了62.9%,而每周使用不到一次的只有7.3%。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每月移动阅读费用在3元以下和30元以上者分别占总数的21.9%和2.8%,每月移动阅读费用在3-10元的占到了绝大多数,为58.9%。调查显示,受访的大学生中有64.6%的人表示只愿意阅读免费的电子资源,虽然大多数的受访者表示,移动阅读版权应该得到保护,理解收取合理的阅读费用,但是自己却不愿意为此花钱。由此可见,大学生移动阅读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一定规律性。但是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较为局限的消费能力影响其消费,对于数字资源的移动付费阅读普遍抱有抵触的心理。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能找一个悠闲的时间品茗读书,逐渐成了现代人的奢求;随着通信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3G业务和无线局域网的发展,拥有着大存储容量的智能便携终端的普及,以手机主导的电子终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具有的携带极其方便,随时可以使用的优势,且手机还兼有信息接收与自我传播、信息携带终端、身份确认终端和数据采集终端等功能;同时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阅读还具有较强的私人属性,这种属性能充分满足人们个性化阅读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手机阅读所产生的成本要比纸质阅读量低很多,移动阅读的这些优点使得使用者不但投入少且汇聚了更多的零散时间来阅读,上述移动阅读的这些特点正好迎合了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很快、年轻、有朝气、闲暇时间分散、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点,增加了阅读的受众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阅读率。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服务对策

由于近年各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阅读面临着阅读用户大幅增长的需求。尽管当前图书馆在移动阅读方面得到了一些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一些阻碍移动阅读迅速顺畅发展的方面:简单的手机短信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高的信息资源需求与用户需求;大多数智能移动终端价格昂贵,民众普及度有限;智能移动终端操作平台的多样性,造成软件开发工作重复,且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有些数字图书馆供应商为保护自身利益,设置的数字资源的文件格式纷繁杂乱,成为用户无法自由阅读电子资源的壁垒;智能移动终端上网流量费用较高,以及移动阅读产生的信息服务费较高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推广普及。

目前各电信运营商、电子资源服务与内容提供商,都开始研发并向市场提供基于无线通信的各类移动阅读服务。他们提供的电子资源内容多为面向大众的休闲娱乐资源。这些商业化服务很难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移动阅读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在建立完善数字图书馆的同时,推动移动阅读图书馆的建设,为高校学子高质量的移动阅读提供必要条件。据此,为使新媒体时代的移动阅读模式得以有效构建和推广,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移动阅读资源建设,让移动阅读的发展满足大学生阅读需求。移动阅读资源建设要从保证种类和数量上下手,努力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为大学生群体提供高品质信息资源。目前高校图书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拥有着海量的中外文文本及多媒体形式的图书、期刊、论文、标准期刊、专刊以及科技报告等多种格式、内容和体系的电子资源。下一步图书馆移动阅读资源建设中不能是简单的数字图书馆的移植,应该面对大学生特定需求,针对文献数据信息所含重要信息特征进行深层次加工及整理,使该资源成为具有良好的时效性、较强的针对性、较大的信息量和较高的参考价值的适合于移动阅读的实用信息。

2.只有在先进的技术做支撑的前提下,构建一个完善的图书馆移动阅读系统,才能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所处实际情况运用力所能及的技术能力,确保移动阅读系统具备技术上的扩展性,做到预留空间,稳步推进,才能使数字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建设持续稳定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方面还要加强与移动阅读服务产业链上的商家合作,例如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和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等等,利用他们在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提供技术支撑,最后达到双赢的结果。移动阅读资源在智能移动终端界面上,应做到设计简洁、一目了然、使用方便和操作简单,优化操作菜单,繁复的功能操作放置于二级菜单等地方,想大学生读者所想,系统阅读界面使用更加人性化,降低操作难度,使他们能够随意按照个人的喜好来设置个性阅读界面,最大化提高阅读的舒适度。在安全性方面,移动阅读牵涉互联网的链接,在顺畅接收信息的同时,要竭力避免病毒对移动阅读系统和阅读行为带来的危害,这要求我们加强应对病毒的防范检测和阅读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为移动阅读读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阅读环境。在移动阅读客户端应用方面,随着科技进步,智能移动终端价格也在不断地下降,价廉物美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丰富的软件应用都为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发展和普及扫清了终端障碍。因此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建设初期,无需过大投入,只需在现有的数据库站点增加移动设备的访问接口和设置网页自动适应移动终端浏览器代码,就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移动阅读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开发的成本。今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还要贴近大学生读者的移动阅读习惯,适时开发出适合大学生移动阅读的资源及应用软件。

3.降低阅读成本,强调高校图书馆公益性特征。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还普遍较低,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流量较低的纯文本及免费的资源来进行移动阅读,即文件体积较小的文件,所以,如何降低流量费用是当前降低阅读成本的较为实际的可行办法。在资源的建设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的数字压缩技术减小资源文件体积,以此降低文件传输产生的流量;另一方面,可对移动阅读浏览网页设置不同版本,例如精简版、标准版和3G版,不同版本承载着相同的概要信息以及不同的多媒体信息,读者可以依照自己移动终端网络资费标准灵活选择相应的版本服务,准确完整地把握利用阅读内容。在移动终端的网络构建上,高校可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针对高校这一特殊区域,合作建立校园虚拟网或搭建无线局域网(例如目前移动公司建立的WLAN高校热点CMCC-EDU),相对较低的资费使大学生感受高速网络带来的阅读体验。

4.利用世界读书日等节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移动阅读体验。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平台,利用图书馆管理人员或经过培训后的招募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和读者的互动之中,通过在线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倾向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让广大学生实时体验到移动阅读的乐趣。

5.开展正面引导,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今大学生多数都体验过移动阅读,但往往是停留在一些简单层面操作的应用上,大量资源还没有得以有效利用。很多大学生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移动阅读服务这种新兴服务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都不甚了解,因此高校图书馆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引导,宣传推广这项服务,不断开阔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提高他们的移动阅读素养,消解阅读信息需求不能满足的现象,让新媒体时代快捷丰富的移动阅读服务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